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精選18篇)

校園3.0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8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精選18篇)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為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脱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氾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後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週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捨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台,後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捨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範圍。

離:脱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悦。

書上説: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2

聽朋友介紹《斷舍離》這本書不錯,於是我買了這本書來讀,起初的印象是:很簡單的書頁,整個書的體積也比較小,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給人一種輕鬆的感覺,我便欣然開始讀了。果然讓我收穫滿滿。

什麼是斷舍離?作者告訴我們,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也就是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裏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初聽起來,斷舍離似乎很簡單,就是拒絕不需要的東西,從入口把關,解決掉多餘的存量,只剩下必需的物品,就達到斷舍離的目的了。事實上,這個過程非常奇妙,不解決心理上的執念,真正到實施的階段,你會發現你忙了一天,只是對物品做了收納,卻總也難以扔掉那些似乎還有用的東西,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其實是一場內心的自省與革命。

的確,現在做家務是一件非常費時費力的事情,大多數家庭主婦深有同感。把龐雜的物品反覆整理、歸類,過不了多久,還是會恢復原貌,亂七八糟,把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項幾乎沒有價值的事情上面,真是讓人痛苦極了。

春節將至,又要為大掃除了,是不是想起來就特別難心?那麼,什麼是大掃除?我們通常只是打掃、整理、歸納,卻沒有洞悉“除”的真正意義。在斷舍離裏,收拾是“篩選出必需的物品”,只有把不需要的東西丟出家門,才算是真正的收拾。其次才是整理,掃、擦、刷等的打掃。

與物品的斷舍離如此能夠讓人徹悟覺醒,我們頭腦中的那些垃圾念頭呢?那些回不去的過往裏積累的怨與恨、愧疚和遺憾呢?面對人世的紛紛擾擾,需要從內心的覺知和慈悲去活好生命的這一場旅行。用生命中的那些温暖光明的信念和力量,化解生活中的憤怒、浮躁、不安,活出生命的自在感、決斷力、愛和喜悦。讓我們停止負面的思維模式,順從自己的本心,割捨既有,簡約生活,放下一切執念,迴歸輕鬆自在的自己,在新的一年裏,輕裝上陣,帶着愉悦感一起努力奔跑吧!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3

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斷舍離一書。感覺如下:

1.這是一本實用書,也是一種工具書,按照書中的方法行動,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家庭空間,和一個我們更加了解的自己。

2.藉助斷舍離的方法,調整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同時通過斷舍離可以改變家庭給人的感覺,可以從雜亂壓抑變成通透舒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家庭這個“場”的能量,從而提升我們的能量,相當於改變風水了。

3.斷:主要的方法就是控制物品的輸入,從源頭控制,思考這件物品是不是當下我真的需要的,重點是我,不是物品,不要為了可能能用上,偶爾來客人可以用或者這是一件好東西,而買下來,帶回家。再好再貴的東西。只要當下的我不需要,就要斷!

4.舍:就是輸出端了,就是做減法了,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當下用不上的,或者放了好久以為能用上卻從來沒有用過的物品,如各種各樣的杯子,首飾,面膜,書,收納盒裏的“用得上的物品”等。當舍則舍給家裏騰出空間安放我們焦慮的心。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5.離:就是脱離對物品的執念。這個杯子真好看,買回來以後害怕用壞了,捨不得用,結果幾年過去了,藏在角落的杯子還是沒有用過。一次買回來好多勵志書籍,認為我該努力了,從看書開始吧,結果一本都沒讀完,所有的書都在家裏吃灰了......脱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我的角度出發,思考我們真正常用的物品,只保留真正常用的物品,物盡其用。

6.看完書以後,我立即整理了自己的衣櫃,舍掉了一些不會再穿的衣服和可能會穿的衣服,擁擠的衣櫃變得清爽了很多,也真的發現其實我們常用的物品真的很少,我本來認為我已經很少買衣服了,結果都能捨出來這麼多衣服。看來以後買衣服的時候必須要思考:買來以後怎麼用?什麼情況下用?有替代方案嗎?家裏有地方放嗎?這時候買,可以物盡其用嗎?什麼情況下會舍?

綜合評估以後只買真正必須的物品!控制好輸入才能減少輸出,也省去了斷舍離的思想糾結和時間成本。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4

最近一直在閲讀關於整理的一些書目,《斷舍離》是讓我覺得豁然開朗的一本書,顛覆了以前關於家庭收納、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張的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她們的眷戀。這跟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要珍惜東西,不能隨便扔東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卻讓我一下子覺得心頭明亮了很多。總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實就是因為有太多其實我們用不到的東西佔據了我們的家裏的空間,真正用的時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總是有貪念。老想往家裏搬東西,這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即佔據了你的空間也佔據了你的心靈,耗費了你的能量,應該從現在開始,丟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服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簡約,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書不大,字很大,所以內容其實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認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作者羅列了多餘的東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種負面作用,以及六種不能丟棄物品的理由,並進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悦舒適的東西。

作者提供如何開始斷舍離整理自己家的各種理念和方法,但是並不夠詳細,大多數還是在講道理,列出的都是總的目標的一些東西,細節操作不是特別多。主要有收納的三個鐵的法則,看不到的收納、看得見的收納、用來展示的收納三種情況下東西的比例分別是7:5:1。收納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要豎起來放着。這就明顯不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作者的具體實踐方法了。第三部分,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靈。作者通過舉例來説明整理了不需要的雜物後,生活發生的各種好的變化,例如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類型,變得更喜歡自己,人際關係變得更好等。鼓勵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還看了另外一本,發現出版社不同,有張德芬寫的序,那本其實東西比這本倒是多一些,不過基本理念什麼的都沒有變化,只是擴充了一些。還是值得看看的,能夠改變你的一些理念。張德芬的序寫的很好,關於人生的感想寫的很透徹。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5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是在一個聽書的微信平台上,很新奇,很獨特。又聽説作者山下英子在日本做了八年主題講座,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忍不住心癢,借給女兒買書的機會帶回來一本,以快朵頤。

此書從表面上是講家庭收納類的,通過收拾自已居住的空間,讓生活更舒適的行為技術。但深讀以後卻發現是一本類似於心理學的著作,通過收拾家中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更開闊更開心。通過“斷”“舍”“離”三個階段,讓自已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從而走向更加精彩的人生。

當下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更是物慾橫流的世界。在商家狂轟濫炸般地促銷鼓動下,我們人人奮勇,個個當先,本着買便宜的原則,大量購買那些“以後”“或許”“用得着”的商品,不知不覺間我們的家中已變成了倉庫,變成了垃圾堆,雖不停地收拾規整,但過不了多久還是一塌糊塗。有些東西,明明知道用不上了,但自幼銘刻在骨子裏的厲行節約決不浪費的觀念卻讓我們捨不得丟棄,這樣一來,物品成了主角,我們則變成了物品的奴隸,終日受其所累。

斷舍離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生活難題。

斷,是斷絕想要進入家中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是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已處於自在的空間。主角永遠是我們自已,時間永遠是當下,物品是否適用於當下的我,適用則留下,反之則該送人送人該丟棄丟棄。若能徹底執行此原則,肯定會得到一個清新整潔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環境又影響人的心情,好心情則會讓人選擇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如此良性循環,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使人生越來越舒服。

互聯網時代,信息量浩如煙海,常使我們在工作中疲於奔命。斷舍離思維可以改變我們陳舊的思維方式,挖掘出一個全新的自已,遵從自已內心的想法,清醒地分辨出哪些才是我們想要的,哪些是我們該捨棄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肯定自已,相信自已,知行合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邁向更精彩的人生階段。

到底有沒有這麼神奇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斷、舍、離吧!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6

《斷舍離》是一本相對極簡主義可以更加簡單地學習到處理物品的書籍。在這個物資充足的時代,現代人所擁有的東西數量,其實已經超出了自己所能管理的程度。

《斷舍離》是山下英子比較當時物質太過充裕的日本寫下的書籍,其實日本真正物資飽滿是走在中國前面的。正因如此,日本才會誕辰出優衣庫、muji這類簡約時尚的品牌,《斷舍離》在中國的影響,反映了我們也開始需要對這飽滿的物資做整理。

覺得《斷舍離》只是教我們怎麼去整理物品、捨棄物品嗎?其實不然,斷舍離的內涵如下:

斷就是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增添必需的物品。舍就是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的範圍。離就是脱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悦。

有的人會説,我不需要去整理物品,我覺得自己很整潔,實際上這只是我們主觀地對自己的評價,很多人不會去實實在在地明白自己的經濟能力,買一些超出自己預算的物品,或是買了沒有任何實際用處的物品,它們佔據着我們的空間和時間,我們要花多餘的時間打理這些物品。

學會打理物品,也是重新認識自己,斷舍離的目的就是,為我們帶來“需要、適合、舒服”的着陸點,幫助我們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加舒適的行為技術。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當然有的人懂得操控自己的金錢和物品,就不需要斷舍離了!斷舍離是給意識到自己無法操控自己的金錢,被物品帶來困擾而不是享受的人羣。

與《斷舍離》、《自在力》等同類書籍一樣,斷舍離並不是單純地在教我們如何處理物品,其中更多的是傳遞一種精神。當我們在處理物品時,同時也會反問起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我們時常無法擺脱外界的誘惑,所以自己和物品都應該保持一種“清醒”。扔掉一些物品不完全等同於浪費;相反,我們會更加珍惜已經擁有的物品。清除自己的需求,這種精神甚至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地投入到生活中,讓行動與內心一致。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7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於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係而啟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願,並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係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着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着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係,覺察內心,迴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温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几淨,清爽透亮,沒有繁複多餘,但並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着美與細緻。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捨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於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餘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為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裏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閒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為是“不能棄”“不捨棄”“不敢棄”“不願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係,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為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衝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願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8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為之斷,捨棄多餘的廢物為之舍,脱離對物品的執念為之離。這是斷舍離一書對斷舍離的闡釋。斷舍離這本書是日本心理學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它是一本心理學輔助讀物。究其本質,它再指引我們如何進行斷舍離各種雜物雜念以保障我們在做任何事情能夠心無旁騖。確實,只要能清空雜念,我們任何事情至少提高30%絕不是妄言。

其實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做任何事情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但現實往往我們會被各種各樣已有的或沒有虛幻的所迷惑,產生出迷茫而困惑或心憂之感阻礙我們的前行。我們在出現這種問題時往往歸咎於我們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強,自控能力不夠高,不夠果決堅決導致我們在失敗之時遺憾不已。但這次通過閲讀,書中卻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有效的進行控制掌控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它其實是一本自我及人本身的整理術,它用了人與物(真實,虛幻)來衡量一件物究竟是否有價值。這個觀念其實在我們古老的國粹裏就早有提及。古語常説:少則得,多則惑。其實對在目前屬於信息時代的我們是尤有直感。比如信息,比如技術,比如某件事,某個熱點。各種信息,等等是海量的。其中的量並不都是完全好用的。有些有用的,有些無用的,有些甚至是陷阱謠言等等。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需要的,不需要的得到只會白白佔用經歷。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理念:佔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佔有你。

斷舍離它非常強調與指引我們如何去捨棄與拋棄我們需要的東西、物件、思維、負面情緒。如何能真的做到斷舍離,並不僅僅只是在現實的物品上進行整理,丟棄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最尤為重要的是我們思想思維的釋放,不被不需要的思想思維所禁錮。因為人的思想很多面性,酸甜苦辣鹹樣樣皆有。因此並不是全都有用。比如負面,消極的思維想法,對於這些消極的情緒必須一定要堅定果決的當斷則斷。

山田英子通過她收拾房間這個最簡單而常見的例子為我們打開的思想釋放的大門。確實怎麼看怎麼都像垃圾一般的東西還有什麼可捨不得斷舍離呢。當我們真正的能做到“斷”,“舍”“離”。就能活的真正自在。而想要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人的精力有窮,就必須把它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看着斷舍離是很簡單很實用的方法。但是斷舍離這短短簡單的3個字,真正完全能做到達到這一高深的境界確也是難上加難的,所以斷舍離雖定義非常的簡單,但確實不僅僅只是明白就可而同樣也需要不斷的去努力修行的。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9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於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鬆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鬆、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捨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脱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為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裏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裏,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後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後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鬥”,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於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慾望,放慢腳步,“輕鬆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着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0

之前有在圖書館和書店看到過這本書,也曾經信手翻了一翻,初步印象就是捨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所以一直沒有買回家......

後面考慮,為了教育經常喜歡亂買東西、把家裏“整理”得亂七八糟的家屬。順便自己也認真靜下心來翻一翻,最終還是在網上與其他書一起“搭着”買了一本。

拿到手以後,發現這本書與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樣。

《斷舍離》這本書層次很分明,從教人如何選擇篩選必要物品(清理雜物)開始,漸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資,最後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是斬斷物慾;舍,是捨棄廢物;離,是脱離執念。

書中指出,對於物化在具體而言,“不輕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環與代謝”,進一步引申到人類身體體系上,則是“節食diet”、“排毒detox”、“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閉環。

我第一次見過這種寫文章(講道理)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無法放手的原因”,從生物學上解釋了人類對於物質的攝取寧多勿少的追求物慾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來提出了一個“物質軸”的概念,即“以物質資料為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捨和判斷”;

然後解釋“斷舍離的工作機制”,具體將如何實施斷舍離分為“觀念上的斷舍離”“雜物上的斷舍離”“收納指南”以及各個家居空間的具體操作方法,各種思路和方法都很具體,很實用,緊密結合實務。這就有點意思了,這裏依舊緊緊地圍繞一位家庭主婦的視角,面向家居(內務)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

接下來就以“斷舍離改變人生”“斷舍離,怡然生活”兩章,將“斷舍離”這種手段融入人生,進而昇華成“斷舍離”精神,並具體列舉了“時間”“煩惱”“結婚”“甲戊”“終活”等場景的應用,引導自己完成“身體、心靈、生命”機制的迴歸,並擺脱過剩執念,減輕心靈負重,讓人生處處自在怡然。

隨書還附贈了一本小冊子,裏面直接以圖畫方式列舉了很多傢俱收納之類的技巧和方法,確實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實用。

這本書,刷新了很多國人的觀念,引導我們更好地管理家居,進而更好地樹立一個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條原則。特別值得當下中國人經歷了從過去物資不足,到現在物資很豐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和具體行為,料理好自己,很有幫助和借鑑。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1

疫情期間,我每天在家辦公。面對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覺得很擁擠。這種擁擠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後更加明顯,兩個人一下子讓空間變得擁擠不堪。我在前天開始看《斷舍離》這本書,因為微信閲讀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聽過斷舍離這個詞,本能的覺得就是扔東西,扔掉雜念,就像作者説的那樣“瀉”,其實就像身體便祕一樣堆積了太多東西,需要排出體外,重獲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過輕斷食的推文,輕斷食是從入口解決人的物質過剩,而斷舍離是從出口解決物質過剩。

坦白講,看完斷舍離,我扔了一些東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後回發的廉價洗髮水沐浴露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他這個糙漢來説,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我的沐浴用品。質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畢竟不一樣,像是頭髮就真的不會那麼幹澀,香味也會好聞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公每次出差會發的洗髮水,一直堆積在洗浴間,卻從來沒有被消耗掉。我們處於節儉,覺得這東西還可以繼續用,或者什麼時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就保留到現在。可事實上,我們並不會用,哪怕放在手邊,我們也會去選擇好用的喜歡的洗髮水,等喜歡的洗髮水用光了以後也會及時的續上。

今天我把這些洗髮水都扔掉了。

但其實斷舍離的本質還是讓人能夠關注當下,縮小關注的點,降低自己的慾望,拋棄過多的雜念和慾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剛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課,呼吸是瑜伽的基礎。在我開始練習的時候,包括現在也是,碰到難度大的動作,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因為我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和緊張讓我忘記了呼吸。忘記了當下,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學會關注的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因果關係需要嚴格的論證。而作者經常提出某個觀點後,緊接着舉一個例子説某女士在斷舍離後,就開始了新戀情,買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論據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書中加上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觀的感受導致了客觀事物的變化,那我覺得作者太唯心主義了。

總而言之,看了斷舍離,我扔了些東西,不管作者強調的因果是不是能實現,但我單純覺得扔東西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2

“斷舍離”這個詞好像是挺火,也聽聞過很多次,但一直在我心裏就是丟棄家中無用物,把家裏的物品壓縮到最少、最剛需,雖然可以使生活高效,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但總給我一種過極簡無趣生活的感覺。直到讀了《斷舍離》這本書後,才發現這是件上升到生活哲學和美學的事情,並且第二天我神奇的開始扔家裏的物品。

我覺得對我啟發很大的有3點:

1、不是要你把家裏清空,而是考慮自己和物品的關係,是否喜愛這個物品?當下這個物品是否還需要?這件物品好像未來可能可以用到,但是真的會用到嗎?當思考過這些問題之後,開始丟棄和購入物品,慢慢的自己身邊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心情也會晴朗起來了。

2、放下自己的執念,就像我是一個非常戀舊的人,總是喜歡活在以前,同樣也會很多時候和一些陳年舊事,無意義的自我糾纏不清,難以走出來,難以有精力和心情,開始新的生活,一直都讓我覺得很苦惱。現在我發現我對承載情感和記憶的物品都是這樣,無法讓自己丟掉無用物和自己不喜歡的物品,同樣也會讓自己無法丟棄自己不喜歡的人事和回憶。人的精力和時間就像家裏的空間是一樣有限的,讓一些無用和討厭的事物阻塞了好事物到來和安放的空間真是不值得。

3、把家裏收拾得別人隨時來都很整潔的樣子,家裏的東西被外人看到都沒有關係。我直到大學才開始住校,大學室友和高中同桌都幫我整理過東西。高中因為學習資料很多,同桌幫我整理過課桌,並且同學説了句:“劉舒婷,我發現你耶,只喜歡收拾自己,不喜歡收拾東西。”隨時讓自己和家保持好的狀態,人才能活得透亮和真實,不用掖着藏着,而且這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吧。就像很多外表光鮮,實際上家裏很亂,就像以前的我(雖然現在也亂但是在室友的調教下好了很多,謝謝室友們),基本上都很害怕別人突然踏進家裏,或者有人來提前把家收拾乾淨,沒有人願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暴露。長期已久,總是有種害怕別人靠近自己,發現自己充滿瑕疵的感覺,或者虛偽的掩飾不足,心理充滿恐懼和無法放鬆的感覺。

這本書裏面很多概念和思想對我啟示還是挺多,就此結合自身説三條。希望以後能踐行這本書的有益思想,讓自己變得自由和有活力起來。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3

對於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兩個地方:

一、對於未來的擔憂。讓我們總是以“現在買比較划算”,“萬一要用到的時候沒有就麻煩了”作為理由,把當下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帶回家。但是,有沒有想過,這種不確定,實際上是對自我的不自信、不信任呢?難道,在需要的時候再去添置,是如此的難以辦到嗎?這讓我聯想到自己經常用的一個邏輯——我要提前學習,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就要用到,如果到時不懂就麻煩了。相反地,我老公就一直理直氣壯地迴應——要用的時候再學吧。但是,很明顯地,前一種邏輯,似乎帶着一種心理暗示——如果不預先準備,我到時候就肯定來不及學或者學不會了(自我否定)。而後一種呢,則是——沒關係,反正只要我要學的,肯定都能掌握(自我肯定)。所以《斷舍離》提出,把垃圾清除出自己的空間,才能清除負能量,迴歸正常的能量場。

二、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在斷舍離裏提倡,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五成,而裝飾性擺設的空間只放一成的東西。看不見的空間留出三成空間,讓人有繼續收拾或者每次都擺放整齊的慾望和心情,同時空出的三成空間也是物品進出的通道;看得見的空間一般放置都是日用品,留出五成空間一個是處於美觀的考慮,同時也是提醒自己在日常中更注重品質而非數量,認清屬於當下自我的物品阻斷不時冒出的新奇想法,也及時捨棄一些當下沒意義的物品;最後裝飾性的空間,只放一成的東西,原因很簡單,聯想一下高檔包包專賣店和雜貨店的陳設吧,你會明白原因的。我不自覺地聯想到,其實人生是否也可以分為三類時間需求:對於日常的時間安排,儘可留下三成空餘,給自己更積極的動力投入那七成時間去完成必須的任務,也留下三成的機動時間去放鬆去調適;對於計劃長期投入的時間投資,不妨給予五成的留白,這樣對於當下的精力投入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負擔,也有更開放的心智去感受自我,更從容地應對未來的變化;對於一些準備作為終身事業或愛好的時間投入,不妨精選一二進行持久地、精心的投入。

《斷舍離》是一套理論,更是一本方法論、一本行動手冊。我相信,書中的所得更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和提煉。我已積極投入了生活中的斷舍離,先從日常的衣櫥、廚房、辦公桌開始吧。大膽捨棄才能擁有更好的。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4

《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的作品。剛開始聽説這本書名的時候我以為是一本關於禪教的書,沒想到靜下心來讀的時候,卻發現其中的道理要仔細閲讀才能得以昇華,讀一遍可能體會得不是很深刻。

斷舍離就是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斷就是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就是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

離即是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點和收納術是不同的。

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就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要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可以説,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時候只想到它便宜,沒想到即便買回去了,它會不會有使用的價值,還是買了回去之後一直積壓在那裏。這也正是我們考慮問題的所在,很多時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時衝動,不分輕重就去做了,然而當問題的結果出現分歧的時候,才發現當初怎麼會這麼做呢?教學生也是這樣,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辨析他們的心理,而不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去用一個模式試圖改變他們,他們是有思想的人,是不能任你改變的。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以“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之類的藉口,就那樣把東西放在一邊不去處理。而是讓它們去到此時此刻最需要它們的地方,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捨棄”掉。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這種精神,只有思想不斷進步,你接觸到的教育信息才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是以為自己十幾年前就讀了某位名家的教育書刊,就一直沿用那裏面的思想一路下來用到自己的教學上,那都是行不通的。

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選擇的標準是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像我們做教師的,總是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超越,改正自己以往的還認為可行的教育方法,現在的學生教育成為難題,現在的學生家長由於年輕,閲歷少也成為我們教育對象中的一個要研究的課題,所以,要想做到斷舍離,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思想上要超越,行動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過不斷的經歷,不斷的選擇,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務是什麼,人生才不會迷茫而毫無意義,失去生機。這本書我很喜歡,有時間我要多讀幾遍。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5

在寫這篇稿子之前我找了幾個小朋友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在生活你們更喜歡加法還是減法,小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回答我説加法,他們認為加法就是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的會變多。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囤積物品的習慣,超市裏的購物袋,雙十一的打折商品,買了幾年卻連吊牌都沒有拆掉的衣服等等,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正是抱着這樣的心態,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生活堆得滿滿的,有時候,非但沒有因為當你要使用的時候用到了而感到愉快,還會因為尋找它和儲存它而增添了巨大的煩惱。我今天推薦的這本書中傳達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斷舍離”。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説,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斷舍離》在生活中,是從加法轉向減法,家裏的物品能盡其所用,自然就會少,空間大。斷舍離在心靈上的改變是從減法轉向加法,由不想去整理家的討厭、厭煩到整理後的開心、愉快、自信。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其實説到底“斷舍離”是一種本我的生活方式,它強調活在當下,其實就是告訴你要直面問題不要逃避。房間很亂就馬上整理,沒時間也可以先從小物件整理起,總之要馬上動起來。東西太多放不下就丟,別捨不得,因為再放兩年你也用不到。總之別老是想啊想,要行動起來。要知道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事實上活着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斷舍離”向我們展現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可以讓生活變得清爽而有品質。如果這正好是你所向往的,那麼你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6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於我來説,感覺比較的囉嗦,乾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瞭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後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為中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為説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説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並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為我們對着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而不懂取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走到超市裏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麼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為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説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為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麼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自在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必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麼辛苦,壓力那麼大,就比如説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麼?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麼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裏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麼的,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説,自由度會需要隨着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後總結就是,這本書並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7

各位對不起,先道歉解釋下,因去出差,導致沒電腦和時間寫,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比較後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並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慾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説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慾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慾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説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為舍,即捨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捨得把舊的扔了,也不捨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的杯子。這裏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着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裏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捨得用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為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為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為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才去,等到明白後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於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於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為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於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為你已經斷了自己多餘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並且捨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於現在的我提升並不高,因為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於那種佔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着怎麼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篇18

今年閲讀的最有意義的一本書就是《斷舍離》,《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系統闡釋斷舍離理念的圖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這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隨着圖書的暢銷,"斷舍離"成為時尚新詞,意思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脱離對物品的迷戀"。如今,"斷舍離"已成為一種現代生活的理念。

身邊的雜物越堆越多,卻怎麼都丟不掉,因為“捨不得”、“好可惜”;不斷地買新東西,怎麼都停不了手,因為“萬一沒有……”、“總有一天會用到”;想把屋子收拾乾淨卻遲遲不肯行動,因為收拾“很麻煩”、“費時間”;……

人生的種種苦惱,總混雜在我們對物品的執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過參透瑜伽“斷行、舍行、離行”的人生哲學,並由此獲得靈感,創造出了一套通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斷舍離”整理術。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於,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為中心,而不是成為物的附庸。

斷舍離所要倡導的正是這樣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它所標榜的是讓你達到一種自在境界,不為外物所累,清心自在。有點禪宗的意思。

斷舍離需要你考慮兩個重要的軸線,一個是時間軸一個是關係軸,在時間軸上我們必須關心現在而不是過去和未來,現在你需不需要才是重點,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在關係軸上要以我為中心而不是物,我需不需要,而不是這件東西好不好。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過實踐斷舍離,人們將清空環境,清空雜念,過簡單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