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熱門】《論語》讀後感

校園1.41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1

讀了孔子的《論語》一書,我的心得體會是:學習對一個人來説是最重要的。孔子所提到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學中特別強調實踐,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真正掌握了,才會體會到喜悦。

讀完了這一文,我知道怎樣學習是最有效的。

《論語》讀後感2

爸爸給我講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隻要讀半本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想:“這本書有這麼神奇麼?”我和爸爸買了《論語》來讀。

在這本書裏有句話我很喜歡。這句話就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內容深刻但是用詞不恰當就會讓人覺得文章簡陋,用詞恰當但是內容不深刻就會讓人覺得文章浮淺,用詞恰當內容深刻才是還文章。這也可以形容君子。

我有兩本《三國演義》。一本很精彩內容很深刻,這就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啊!還有一本用詞簡單,這就是“質勝文則野”啊!

《論語》讀後感3

《論語》中有許多深奧的古代語言等待着我們自己去探索、解説。如孔子説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讓我們不要去害怕別人不瞭解自己,需要擔憂的是自己不瞭解他人。

而它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訴我們,幾個人之中一定有一個人比我做得好。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的寶貴的知識,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

《論語》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國學經典名著,名叫《論語》。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古代各個名人名家的經典故事,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它指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雖然這本書裏的很多文字及意思我還不是很懂,但是通過爸爸媽媽的講解,我也學會了很多道理。

這本書裏面的温、良、恭、儉、讓,讓我學到了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節儉、禮讓,這樣就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進而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

《論語》讀後感5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還在懶洋洋的睡着。媽媽把我叫了起來,説”兒子,看媽媽給你買了什麼“。我爬起來一看,呀!竟然是我夢寐以求的論語。我想到了幾句話”書是精神食糧“”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朋友“。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論語,論語是孔子所著,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有弟子三千,最好的只有七十二個。

我從這本書中悟出了真理’幹什麼事,都要踏踏實實穩定的幹,不能做一些偷雞摸狗傷天害理的是,不能做一些冤枉好人的事。要做正人君子不能做卑鄙小人。

《論語》讀後感6

今天我看了《論語》中好幾段,下面,我來説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義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向他好的方面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應該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我們要謙虛,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想他的優點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相得宜彰。比如説:我們班的某些同學的學習不好,但他的體育好,畫畫的好,就應該向他這方面學習。某些同學體育不好,但學習好,寫字好。向他寫字,讀書學習。我的跳繩跳得好,琴彈得好,但是膽子小,不敢上台朗誦,應該向膽子大的,聲音大的同學學習。及時改掉自己的缺點。

《論語》讀後感7

《論語》中的知識是無窮的,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每天回家都關起房門苦讀.後來家裏人發現他的書箱裏藏的只有一部《論語》,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便問道:“有人説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的回答説:“臣所知道的的確不超出《論語》。過去臣用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論語》裏閃爍着人性光輝的東方智慧,經過兩千多年的洗禮,已得到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認同,成為了世界的財富。

《論語》讀後感8

通過讀論語,讓我明白了對父母的錯誤意見或看法,不要視而不見,也計較對錯,而是要真心誠意的去提意見和見解。

使父母從內心真正理解兒女,在家庭裏兒女如果對父母有意見或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只要兒女對父母有孝心、有責任感,最終矛盾會解決,家庭會達到合協統一,這才是真正的好兒女應該做的。

《論語》讀後感9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可以説犧牲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現在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讀後感10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後感11

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藉着自己的才能和毅力。

努力學習,温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

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矇蔽了雙眼,那麼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學習。

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讀後感12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其次,説到塑造人物形象,《論語》雖不是小説和傳記,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然而其記生活小片段,從側面描寫人物的手法,對後世卻影響甚遠。最後,《論語》限於其採用的文體結構,敍事方面較別的文體稍遜一籌。以上幾處,足可見《論語》敍事的精彩和洗練。

《論語》讀後感13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孔子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論語》讀後感14

暑假期間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論語》記錄着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我最喜歡裏面的《以學為樂》、《宋濂借書》、《孔子學琴》等。

《以學為樂》寫的是一個叫於仲文的小孩,他從小就聰明好學,他讓父親給自己蓋了一間小書房,他每天都在裏面看書,學習以此為樂,勤奮好學,他長大終於幹出一番事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這篇故事告訴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快樂的面對,努力去完成,以學習為樂趣。

《論語》讀後感15

翟鴻森教授説:“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藏。”

而今垃圾一樣的文字、俏皮話,不是廢話的廢話問候語、祝福話,貌似聰明的順口溜、低級庸俗的小品、讓人尷尬的相聲鋪天蓋地湧來,沒有美,沒有深刻,也沒有幽默,真的讓人窒息!正如“語言的波浪永遠覆蓋着我們,但我們的深處卻永遠沉靜”、“樹是大地寫在空中的詩。我們卻把它們砍下做成紙,好來記錄自己的空虛。”所描寫的那樣蒼白、無奈。

當前中文熱風靡全球,很多外國人都在讀中華經典,作為中華炎黃子孫,我們在幹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品讀先祖留給我們的“寶典”吧!

標籤: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