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精選15篇)

校園6.54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精選15篇)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1

一、導入

以一篇時文作為課文教學的導言。教師先請一位同學朗誦這篇文章。文章點明瞭《岳陽樓記》的三大優點:寫景好、政論好、人生觀好。教師順此帶領學生進入課文。

二、讀講

把課文立意新(政論好、人生觀好)與語言美(寫景好)作為重點。採用反覆朗誦課文並當堂背誦的方法,在不斷吟誦中深化對重點問題的理解。

第一節: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節:欣賞洞庭湖全景。體會轉折句的作用。

第三節、第四節:把握景與情的關係,落實對字詞、表現手法的理解。

第五節: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學過程中,朗讀形式多樣,背誦則結合講析逐步進行;以讀為主,讀讀講講。

三、辨異

羅列一些意見不一的解釋性內容,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判斷,去決定取捨。 如“而或長煙一空”有兩種解釋:

①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

②;霧氣充滿天空。 要求學生對比着結合課文分析。

四、歸納

着重從語言方面去探究,分別從詞語、句式、修辭、節奏等方面去概括、歸納:

1、詞語——爐火純青,如“銜遠山,吞長江”。

2、句子——精練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語、對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辭——巧妙運用,如對偶,對比、排比、借代等。

4、節奏——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美。

五、補析

教師還強調了文章開頭及結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開頭似乎平淡,其實包含了作者對滕子京的讚頌,對當時政治的不滿,結尾既是對古仁人的愛慕稱讚,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對朋友的勸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評析:

方伯榮老師設計的此教例樸實、淡雅,似乎平淡無奇。 實際上它很講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教者注意瞭如下方面的“組合”。

一、內容的組合。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主、適當引進課外內容;教材內容中以單純性理解為主,適當插入思辯性內容。

二、方法的組合。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配合以討論法、問答法、講析法。新課的導入別具一格,實際上是運用了鋪墊式的先入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組合。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推進為主——導入、讀講、辯異歸納、解析等步驟環環相扣,同時注意適當重複和迂迴——“歸納、中的內容就是“讀講”內容的深化和條理化。

四、節奏的組合,主旋律是學生的誦讀、反覆出現並且不斷變化方式,中間插入其他各類教學活動,從而形成疏密相間、跌宕有致的和諧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卻含有豐富的“潛台詞”。

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是語文教師策劃水平的體現。恰當的組合不僅能使教師完滿地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有益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發展,日常教學中的只講不讀、教師單邊活動、教學程序雜亂、教學無法深入等等現象,都與組合不當有關。教師中真正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佈局謀篇”的,似乎還為數不多。從這個意義來講,此教例提醒着我們: 請注意課堂教學的組合美!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瞭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教學

教材分析:

重點:掌握重要加點字詞,背誦課文

難點:

1、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2、抓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

教學設想:

本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學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譯理解外,還要學習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學習中把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難點放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封建時代許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他們為官時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現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岳陽樓記》。

二、作家作品簡介

1、作家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聖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幹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後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資料: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嶽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於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陽樓: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朝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後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鵲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讀第1段。教師範讀課文,從情感上抓住學生。

1、對照書解釋,理解重要的詞句。

詞:越明年、謫、守、增、制、屬、作文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2)作者開篇用“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可見滕被謫以後心情不會太好,作者開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雖被貶嶽州,卻積極從政,政績斐然。“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既是為了稱讚好友不以個人沉浮為意,一心寄情與民的高尚情懷,也是為了勉勵他像“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曆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後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着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勝狀、暉、備、然則、極、騷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銜”、“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一節的寫景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作者從岳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緻描寫,引出“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

四、總結: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五、作業設計: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作記的緣由屬予作文以記之。

洞庭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岳陽樓的景緻宏大而又氣象萬千。它的早晚景緻有什麼不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二、複習舊知。

1、重點詞句翻譯。

2、檢查1、2兩段的背誦。

三、講讀第3、4段。

1、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2、學生齊讀第3段。

3、講析第3、指明同學朗讀第3段課文,討論解決重要的字詞及句子翻譯

4、學生齊讀第3段。4段。

重要的詞語:霪雨、霏霏、開、排、檣、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兩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討論這一部分寫了什麼內容?和上文有什麼聯繫?

這一段描寫了洞庭湖景色陰晴的變化以及遷客騷人登樓時不同的心情。這段內容緊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來寫:

先寫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蕭條淒涼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遷客騷人遠離京都,懷念故土的失意、憂慮、悲苦的情感。表現了遷客騷人“物悲則己悲”的思想感情,照應上文“異”字的一個方面。

其次,描寫洞庭湖春和景明時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遷客騷人此時的喜悦之情。這一段主要表現遷客騷人“物喜則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應上文“異”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寫遷客騷人們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麼作用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讀第5段,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掌握重要的詞句及翻譯。

1、要重點理解的詞句。

詞:嘗、求、古仁人、心、或、、為、以、是、進、退、然則、先、後、微

句子: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一段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教讀應着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摟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產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就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於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聵的議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並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請想一想: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他們“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係。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憂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憂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5、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説“土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同時也包含着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描寫,以及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也表示了對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總結:

今天學完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知道封建士大夫們尚且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胸懷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努力成才,勇擔責任,為國家的富強作出貢獻。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

3、瞭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

2、瞭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解題

同學們預習了《岳陽樓記》(板書),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書)。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母親教育下,發憤讀書並懷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進士。後來曾經鎮守西北邊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進犯。1043年任參知政事,任職期間,敢於直言,實行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貶到鄧州任太守。《岳陽樓記》便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所請而作。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裏。

作者的生平情況以及經歷要詳細介紹。

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的友誼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由於范仲淹的舉薦,藤子京先知涇州,後知慶州。慶州任上,被人誣告擅自動用官錢十六萬貫,終於被貶謫守嶽州,心裏很有些憤慨。

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小黑板,指名學生給下列字注音:課前佈置預習作業。

謫(zhé)屬(同“囑”zhǔ)霪(yín)

霏(fēi)檣(qiáng)楫(jí)

冥(míng)讒(chán)偕(xié)

三、解釋下列加黑的詞(括號中為答案):

1、謫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長官)

2、越明年(到了)

3、政通人和(順利)

4、增其舊制(規模)

課文翻譯讓學生自由完成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4

【導入新課】

文言總結(作業)

【新課探究】

一、通假字

⑴百廢具興("具"通"俱",全,都。)

⑵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囑託。)

二、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遷客,謫遷的,指降職遠調的人。

騷人:詩人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薄暮冥冥:薄,迫近。

去國懷鄉:去,離開

沙鷗翔集: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頓。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錦鱗游泳:錦鱗,指美麗的魚兒。

連月不開 開:放晴

三、詞類活用:

⑴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前"。"後":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後"。)

四、一詞多義

和: 政通人和(和樂)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順利) 北通巫峽(通向)初極狹,才通人(通過)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

觀: 予觀夫巴陵勝狀(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色)

空: 濁浪排空(天空) 長煙一空(消散)

一: 一碧萬頃(一片) 長煙一空(全)

極: 南極瀟湘(盡,直通) 感極而悲者矣(極點) 此樂何極(窮盡)

或: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也許)

國: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防) 國恆亡(國家) 則有去國懷鄉(國都、朝廷)

居: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在)面山而居(居住)居十日(停了)

曠: 則有心曠神怡 (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寬廣)

以: 屬予作文以記之(來) 不以物喜(因;因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憑)所以動心忍性(用來)

其: 其必曰 (代詞:他,他們)其喜洋洋者矣(語氣詞) 必先苦其心志(代詞:他的)

五、古今異義

1、氣象萬千(氣象 古義:景象。今義: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2、微斯人(微 古義:沒有。今義:微小、細小。)

3、增其舊制(制 古義:規律 今義:制度)

4、前人之述備矣(備 古義:詳盡 今義:準備)

5、至若春和景明(景 古義:日光 今義:景物)

6、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 古義:曾經 今義:品嚐 )

7、越明年(明年 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六、句式

⑴銜遠山,吞長江……(省略句)

⑵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狀語後置)

⑶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狀語後置)

⑷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定語後置)

⑸吾誰與歸?(賓語前置)

七、 成語:

⑴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⑵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⑶政通人和——政事順暢,人民和樂。形容國泰民安。

八、名句積累

1、點明主旨,抒發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表現古仁人於天下為己任的句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3、表現遷客騷人因物而喜的兩個四字句: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4、表現遷客騷人因物而悲的兩個四字句: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5、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境界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6、古仁人和作者的曠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父親叮囑剛創業的兒子,今後無論事業成敗,都應擁有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良好心態,不因外部環境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高興或憂傷。

8、《岳陽樓記》中"是進亦憂,退亦憂"一句,"進亦憂"指的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指的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滕子京的政績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0、前人之述備矣照應前文哪一句?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11、動靜結合描寫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12、從空間上形容湖面廣闊浩渺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13、從時間上表現洞庭湖景色千變萬化的句子: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總寫洞庭湖氣勢之大,景色變化之多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15、借鳥歡魚躍描繪清明之景的句子: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小結】

一、寫作特色:

1、繁簡得宜,層層蓄勢。

2、敍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駢散結合,詞語富有生命力。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描寫,以及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也表示了對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規箴之意。

【結構板書設計】

敍述 一、作記緣由(敍述政績)

描寫 二、寫景 洞庭湖大觀。

抒情 抒遷客騷人情――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以物喜 與下文形

――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以己悲 成對比

議論 三、議論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 ――闊達胸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遠大抱負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5

教材簡析

《岳陽樓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范仲淹繼承了孟子“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又將其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有其深遠的影響。范仲淹在表現這種抱負時,沒有空發議論,而是在敍事、描寫的基礎上借題發揮,將敍事、描寫、議論和抒情自然結合在一起,由此形成這樣一個基本構思:由敍事入手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喜一悲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和“古人仁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記的意圖。可以説《岳陽樓記》是層層鋪墊、卒章見志的典範。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鍊,使他後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後,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1040),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由於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曆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范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曆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

寫作背景

岳陽樓始建於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其間又幾經擴建,規模宏闊,氣勢壯觀,而且它又地處“銜遠山,吞長江”的洞庭湖濱。

范仲淹受友之拜託,為岳陽樓作記,我們知道,范仲淹少時有大志,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後,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鋭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於慶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嶽州。作為一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曾説:“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歎,發於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場!”等樓修好後,他要痛哭幾場哪!范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此機會。現在,滕子京知嶽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範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託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之必要。於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勸朋友的目的。

第一課時

學習要求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檢查預習。

注音

滕謫屬銜湯暉述瀟騷霪霏耀

檣楫摧冥讒蕭瀾芷汀偕嗟噫

3、課文朗讀

要求

(1)讀得流利,讀音正確。

(2)讀出句中停頓和語調。

(3)讀出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志趣。

(教師組織學生自讀後巡視,解答學生隨時提出的問題)

誦讀交流:比一比,看誰説的準。組織學生採用個人、小組、或男女生對抗等形式,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

4、作業:完成《練習冊》第156頁

第二課時

學習要求

理解詞義,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解釋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翻譯課文

方法:組織學生結合頁下注釋疏通文義,理解課文內容。用現代漢語複述內容或者請學生一人問、一人譯,或者一人讀,一人譯的形式。

(附名句)

1、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

3、前人之述備矣。

4、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5、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6、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7、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8、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1、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3、在翻譯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課後學習:鞏固課文翻譯。完成《練習冊》課堂練習部分。

第三課時

學習要求

梳理課文思路,把握結構,通過誦讀體會語言之美和作者的情懷。

教學過程

1、複習檢查

2、梳理思路

方法: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梳理文章結構思路,小組派代表發言。(提示:全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3、精讀品析

(1)“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哪些異處呢?造成這些異處的原因是什麼?作者認為怎樣才能做到“覽物之情”無異呢?

(2)作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為何“喜”,為何“悲”作者這種悲喜觀是怎樣提出的?

(3)聯繫現實,談談作者的憂樂觀在今天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4)根據你的積累,你能説出幾個符合作者悲喜觀的古仁人嗎?

4、課後學習完成《練習冊》P159課後測評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學習品味、鑑賞課文。

4、體會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導讀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複習。

二、學習最後一段,體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內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樓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於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聵的討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並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組學習討論。

(1)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4)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也許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明確: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係。他們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國家命運相關的。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明確:有。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4、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繫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説一説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説“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後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託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着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

三、理清課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課文各段之間的關係。

第一段敍事:是全文的引子,簡介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下文的寫景、議論、抒情都圍繞如何對待貶謫而展開。

第二段寫景:總寫洞庭湖的景觀,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

第三、四段寫景、抒情:分寫洞庭湖或陰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覽物”者的不同感受,為下文發表議論、申述抱負作好鋪墊。

第五段議論、申志:緊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達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抱負。

2、理清課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交代出寫作背景、作記緣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為全文主體,第二段寫洞庭湖全景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第三、四段兩個排比段分寫“覽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和現實意義?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表現。他的憂君思想固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但他那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鑑和教育意義。

4、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簡介背景: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的友誼是從這時開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終於被貶謫守嶽州,心裏很憤慨。

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過對遷客騷人登樓時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政治抱負。

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能時時處處憂國憂民,這種閃爍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對我們後人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教育。回望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的歷史,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你能從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這樣的例子嗎?

“古仁人”思想。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

讀一讀品一品:民族精神的體現。

儒家學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

明朝東林黨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清朝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孫中山:天下為公

毛澤東:糞土當年萬户侯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國共產黨人:解放全人類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及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意義,激發學生走出自我,胸懷天下,以利民為己任,以強我中華為宗旨,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做一個精彩的人,做一個大寫的人。

四、品味、欣賞課文

1、欣賞課文錄音。

2、以岳陽樓為題材的優美詩文美不勝收,這篇文章能夠流傳千古,一定有獨特的魅力,請試着從以下方面説説它好在哪裏?

(1)立意、構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詩情畫意)

(3)語言美(用詞、句式、修辭、節奏)

(4)表達方式。

3、小組學習、討論。

4、集體交流。

5、教師小結。

(1)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勸慰友人。文章先由敍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

(2)駢散結合。

駢偶句:是指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

散句:是相對於駢偶句而言,駢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流利暢達,又簡潔凝鍊,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五、課堂練習

1、新市長上任兩年,全市面貌大變,幹羣同心,社會安定,各項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真是:(用《岳陽樓記》中兩個相連的成語填寫)。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2、《岳陽樓記》選自《》,作者,字希文,宋朝家、家。

3、《岳陽樓記》為歷代名篇,文章以凝練優美的語言勸勉友人學習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並抒發了“”的遠大政治抱負。

4、根據課文內容對對聯。

(1)一心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書寫岳陽樓

(3)春和景明畫霪雨陰風圖

(4)遷客因物而喜騷人為己而悲

(5)為國為民:要學仁人志士莫做遷客騷人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有感情地誦讀

3、掌握重點文言詞語意義及用法

教學重、難點:

同目標2、3

教學用品:

錄音機

教學環節

導入:

合作探究

同學們,這裏有一副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你們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個人嗎?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為官以後始終嚴於律己,以人民疾苦為念,並以所得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後無餘財;在朝廷則敢於直言進諫,被歐陽修譽為“立朝有本末”,雖屢遭貶謫,而全不在意。俗話説,“文如其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陽樓記》,看看他是怎樣通過自己的文章來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一)誦讀課文

1、自主朗讀

學生自由讀課文,正音,整體感知課文。

2、指名朗讀

3、分組活動

【投影】

①謫(zhé)屬(同“囑”)(zhǔ)浩浩湯湯(shāng)

若夫(f0)憂讒畏譏(chán)偕(×īé)

【投影】

②銜/遠山,吞/長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4、聽錄音,可以輕聲跟讀。

5、再次自由讀,讀通課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自由點評。

【討論】朗讀每一小節應帶着怎樣不同的感情?‘為什麼?

合作交流,解談探究,學習一、二節

1.自學尋疑。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工具書閲讀前兩節。口述文章大意,疑難處作出標記。

2.互助答問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回答力求簡潔有個性。

3.積累突破

指導學生積累重點字詞,對照投影內容自我檢測。

【投影】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並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②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歲賦其二

更若役,復若賦

③予觀夫巴陵勝狀

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4.引導分析

討論這兩節在文中的作用。

(三)課堂小結

學生談學習收穫。

指名回答。板書岳陽樓記范仲淹

簡介范仲淹

1、引導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利用書下注釋、字典或同桌交流解決閲讀障礙。

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對照投影內容,分小組朗讀課文(相互糾正字音和斷句)

3、【點撥】第1節用敍述性的平和的語調誦讀。第2節是對洞庭湖美景的氣勢磅礴的描繪,應帶着讚美之情朗讀。第3節是對陰雨天景色的描繪,畫面陰冷,感情悲傷,誦讀時語調要低沉,速度要緩慢,要讀出壓抑感。第4節是對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繪,畫面晴朗,感情喜悦,誦讀時語調要輕快,停頓宜稍短,要讀出喜悦感。第5節要把理性思考的韻味讀出來。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視答疑。

指名回答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疏通文句,並嘗試背誦課文。

2、識記文言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3、能找出過渡性的詞句,體會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

2、體會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出示詞句練習。

a.解釋詞義:

(1)乃重修岳陽樓

(2)屬予作文以記之

(3)予觀夫巴陵勝狀

(4)此則後陽樓之大觀也

(5)前人之述備矣

(6)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長煙一空

(12)寵辱偕忘

(13)或異二者之為

(14)是進亦憂,退亦憂

b.翻譯:

(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誰與歸?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二、精心導入

1、以賞析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導入課文。

2、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三、解難答疑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2、請學生説説預習感受。

3、學生質疑,小組討論後,教師點撥明確。

4、學生自由朗讀剛才自己有疑難的語句,進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讀分析

本文做到了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的高度融合,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請同學們找出對應的語段或語句。

2、第一節的“謫守”與第二節的哪個詞對應?他們被“謫”後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謫守”與“遷客”對應。

3、第二節中有一個過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對“遷客”之“情”的描寫,請找出來,讀一讀。

[明確]過渡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4、“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異”,那麼究竟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會有不同呢?

[明確]“物”“異”而“情”“異”:陰冷險惡——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覽物之情”又怎樣呢?他們是怎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麼,他們以什麼為“喜”,又以什麼為“憂”呢?

[明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以“天下”為“憂”,以“天下”為“樂”。

6、作者把“遷客騷人”與“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麼?

[明確]既是自勉,更是勸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的高度融合,還得益於幾個關鍵性詞語的恰當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

[明確]“觀夫——然則——若夫——則有……者矣——至若——則有……者矣——嗟夫——然則——噫”這些標誌性詞語的運用,使文章敍事、寫景、抒情、議論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教師小結:全文先以敍事帶出寫景,然後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後由情抒議,點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議的高度融合。

板書(多媒體顯示)

遷客騷人謫古仁人

以“陰”悲,以“晴”喜“覽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體會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五、嘗試背誦全文

1、教師指導背誦:

a.全文結構:敍事——寫景——即景生情——議論抒懷

b.抓住關鍵詞句:

謫守——觀夫——然則——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則有……者矣——至若——則有……者矣——嗟夫——然則——噫

2、學生嘗試背誦

六、教師小結:

同學們,《岳陽樓記》這篇文章,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賞析,去探究,比如還有文中的對偶句,凝練優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傳,膾炙人口,常讀常新。閲讀這樣的文章,會曠達我們的心胸,照亮我們的靈魂。

七、佈置作業:

1、熟練地背誦全文。

2、仿照課文3、4兩段,寫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嘗試用文言文創作)。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思路,學習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深刻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3.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1.結合時代背景,體會范仲淹的豁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2.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3.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記敍、寫景、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關係。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聽説過“斷齏食粥”的故事嗎?它説的是我國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千古名作《岳陽樓記》。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後諡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中進士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後來負責西北邊防,防禦西夏入侵很有功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於慶曆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潁州任途中病死。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2.寫作背景

北宋慶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6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曆六年9月,范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

三、朗讀。

1.播放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注意字音、停頓、語氣、感情。

2.朗讀指導。朗讀時應注意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朗讀對抗賽。教師對個別朗讀錯誤給予糾正。

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學生參照註釋翻譯課文。

2.結合註釋,找學生説出每段應該注意的重點字詞句,並説出全段大意,教師給予補充。

3.採用分組挑戰式提問,進一步檢查掌握情況。

五、課文分析。

1.解題:“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古代的“記”是一種不定體,敍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操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在寫法上常常是多種表達方式結合運用。

2.默讀全文,説説本文都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敍事:第1自然段記述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描寫:第2自然段描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

第3自然段描寫湖上久雨陰晦的淒涼景象。

第4自然段描寫湖上春光明麗的歡快景象。

抒情:第3自然段抒“遷客騷人”登樓睹此的傷感心情。

第4自然段抒“遷客騷人”登樓覽之的喜悦心情。

第5自然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礪友人同道。

議論:第5自然段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負(以“古仁人”為楷模,憂國憂民),表露其博大襟懷、堅強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六、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抄寫重點實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測。

二、品讀第3、4兩段,聯繫上下文體會這兩段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學生朗讀,教師指導讀出感情。)

不同點:第3自然段描寫的是淒涼、昏暗、處處險惡之景;產生悲傷之情。第4自然段描寫的是晴朗、開闊、充滿生機之景;產生喜悦之情。

相同點:都是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三、品讀第5自然段。作者對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持什麼態度?請説明理由。

作者並不讚賞遷客騷人的這種覽物之情,他讚賞的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四、討論: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為誰而寫的?

1.為岳陽樓而寫。

屬予作文以記之。

2.為滕子京而寫。

分析第1自然段:滕子京的處境(謫守),才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引入材料:滕子京對自己的無端遭遣始終耿耿於懷,常常口出怨言。據説,岳陽樓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來祝賀,他卻説:“落甚成!待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數聲而已。”本當高興之際,滕子京卻萬般悲傷湧上心頭,可見他還沒有走出謫官帶來的打擊。作者寫此文有對滕子京的一份勸勉之意。

3.為自己而寫。

引入材料:《宋史》記: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堪其樂也。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勤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作者寫此文是表明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種自我激勵。

五、文中記敍、寫景、抒情、議論是怎樣結合在一起的?

全文先以敍事帶出寫景,然後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後由情抒議,點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議的高度融合。

六、總結。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孟子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本文全篇僅360多字,卻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敍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託自己的心志。

七、佈置作業。

1.熟練地背誦全文。

2.仿照課文第3、4兩段,寫一段即景抒情的文章。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重修岳陽樓及作記緣由(敍事)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閲讀和欣賞文言文興趣,提高在比較中鑑賞文言文的能力。

2.積累文言詞語,豐富知識面。

3.瞭解文章主旨,體味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4.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評價任務:

1.通過檢查預習情況,檢驗學生對文學常識及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2.朗讀課文,試着給課文中的語句斷句,並能較流暢地朗讀課文。

3.再朗讀課文,在老師指導下能不能試着將課文翻譯出來,並能把握課文內容。

4.探究問題,看看作者是怎樣通過寫景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5.比較一下,這篇課文與前幾篇以岳陽樓為題材的課文有什麼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切入、引導、激發)

同一個岳陽樓,一樣的洞庭湖,由於觀賞者的處境和心情不同,而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本節課我們再來看看袁中道筆下的岳陽樓又是怎樣的呢?它與前幾篇有什麼不同?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積。(記憶、積累、鞏固)

指導語:俗話説“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我們學習每一課,都要學會積累一些文學知識及基礎知識,以便於以後的學習。下面我們通過幾個練習題來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積累的情況。

教師出示練習題——多媒體投影。

1.介紹作者。

學生活動:指名完成投影中作者介紹填空。

教師活動:學生回答後,明確答案並作簡要評價。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號鳧隱居士,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進士,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並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

2.生字注音。

學生活動一:指名讀出加點字的讀音。或指名學生到黑板上寫出注音。教師活動:多媒體出示注音,與學生的答案作比較,糾正錯誤,或強調易錯處。

學生活動二:正音後,齊讀字詞,加強記憶。

淼(miǎo )屏息(bǐnɡ )襝衽(liǎn rèn)詘(qū) .....

妖蒨(qiàn)泫然(xuàn)玄鬢已皤(pó)增堞(dié) ....

三、讀。(朗讀、批註、感受)

指導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了進一步感受此文,下面我們按照要求來朗讀課文。

活動一:教師讀課文(有條件者可以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準字音,及朗讀節奏。

活動二:學生自由朗讀,試着將課文讀熟練、流暢,體味作者寫景與抒情。活動三:再讀課文,用鉛筆圈出較難理解的字、句和不好停頓的句子。提示:學生朗讀的同時,教師應到下面巡視,收集信息,為下一步的點撥作準備。

四、點。(點撥、引導、示範)

指導語:課文我們就讀到這兒,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的形式提出不理解的詞、句或不易掌握停頓的句子。(教師巡視下方,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如果課件中存在,就可以出示投影;如果課件中沒有,可以直接講解或指名學生幫其解決。)出示投影(可以練習的方式完成):

(一)斷句:

學生活動一:你點我斷。

活動要求:生生互助。

活動方式:學生提出自己讀不準的句子,請求其他同學幫助斷句,並作示範性朗讀。

活動緣由:由於這是篇文言文,而且有些句子斷句較難,不容易把握。運用這種方法既能體現生生互動,達到“兵教兵”的效果,同時檢查學生對課文朗讀的情況。

活動示例:

◆及春夏間,九水發|而後有湖

◆昔|滕子京|以慶帥|左遷此地

◆蓋從|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

◆而|文法吏|以耗國|議其後

◆炮車雲|生

(二)詞、句。

學生活動二:你點我譯。

活動要求:生生互查。

活動方式:以小組為單位,互查互練。一個小組提出認為較難理解的詞語或句子,提請其他小組來解釋或翻譯。被提名的小組可以以一名同學為主答手,回答不出時,可以向其他成員求助。整體活動時間為5分鐘。

活動設置緣由:通過這種活動方式達到學生對課文詞語和句子的理解目的。從而打破傳統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逐字逐句地講解、翻譯的方法方式。

活動示範:

◆洞庭為沅湘等九水之委。委,匯積。 .

譯:洞庭湖是沅水、湘水等九條河流匯積而成。

◆九水方奔騰浩淼,以趨潯陽淼:同“渺”。 .

譯:九條河流之水奔騰浩蕩,直奔潯陽

◆竭九水方張之勢,不足以當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斂衽而不敢與之....

爭。

屏息,屏住呼吸,抑止氣息。襝衽,把衣襟夾在帶間,表示敬意。

譯:竭盡那九條河流的正漲潮的勢頭,不足以抵擋長江旁溢的波浪。這九條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緊衣服一樣不敢和長江爭雄。

◆以窮其吞吐之變態,此其所以奇也

譯:看盡它變幻無窮的吞吐之態,這是岳陽樓奇特的地方。

◆政須君山妖蒨,以文其陋...

政,通“正”。妖蒨,嫵媚文,裝飾。 .

譯:正好必須以君山的嫵媚來文飾它的醜陋。

◆故樓之觀,得水而壯,得山而妍。

譯:所以樓的觀覽,有水而顯得雄偉,有山而顯得美麗。

◆予時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譯:我這時環顧四周一片慘淡,放下筷子站立起來,憂懼悲傷,傷心流淚而且不能自制了。

◆昔滕子京以慶帥左遷此地,鬱郁不得志,增城樓為岳陽樓左遷,貶官。

譯:從前滕子京因在慶州統領軍隊抗敵的事情被貶官到這裏,因不得志而心情憂鬱,擴大原有城樓的規模而有了現在的岳陽樓。

◆文法吏以耗國議其後:

譯:後來執掌法律的官員以耗費國家資財的罪名上奏彈劾。

提示:此步驟為靈活多變的,要根據學生上一環節自學情況來定,如果學生整體程度較好,在字、詞、句方面沒有疑難,則可以直接轉到下一環節。如果使用多媒體來操作,教師在準備過程中,應備好學生這一“課”,認為哪些是學生不會的,哪些是學生一看就理解的。為適應不同人羣,教師在準備課件時須多選擇些詞句以備用。

五、議。(合作、探討、交流)

1.議水奇之故。

問題設置: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大家來探討一下,課文從幾個方面突出水“奇”的?

(學生活動:自讀課文第一段;同桌之間合作、交流;對課文作必要的批註;展示成果)

展示要求:學生以同桌為小組合作探究,並指派代表回答,每小組回答一處,如有錯誤,其他成員或小組可作補充。

教師提示:可用課文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展示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彙集了,才有湖的規模。

展示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

展示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水面擴大了,才“澄鮮宇宙,搖盪乾坤八百里。”

展示四:岳陽樓正好在“江湖交會之間”,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

展示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

展示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展示七:如果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餘,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於變化了。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相應的評價。

教師小結:袁中道的文章客觀、準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在文中談到如此盛大的水勢,目的就是為突出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原因,就在於“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2.議情感之變。

過渡語:景是情的依託,情是景的靈魂,情與景自然交融,才能寫出好文章來。我們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將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

設置問題: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變而發生感情變化的句子,對於這情感的變化,你有什麼看法?

學生活動:學生讀課文第二段;標出作者觸景生情的句子;合作、交流探討對語句的理解;討論成熟後舉手口頭展示。

教師活動:點撥、引導、評價。

學生展示一:予始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學生展示二:作者居然因為風景變幻而哭將起來,可見不但感情容易激動,而且對感情相當放任。

教師小結:作者袁中道的這種寫法,與他的反對復古擬古的主張是一致的,他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這種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於色蔚為風氣的時代,明清小品作家敢於表述自由的性靈,正是其可愛可貴之處。

3.議人生之苦。

教師指導語:作者通過寫景來抒發自己對人生的感慨,為什麼還要提到其他的人物呢?

質疑探究設置:作者在文中還聯繫了哪些歷史人物?有何用意?

學生活動:找出課文中提到的歷史人物;合作探究,討論寫其他歷史人物的作用;回答展示。

活動要求:以前後位為一小組,展開討論,探討出作者的寫作用意。預設時間為3分鐘。

學生展示回答一:作者在文中還聯繫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聯繫了修建岳陽樓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場上受到打擊而賓客間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學生展示回答二:用這樣的聯繫來對照自己當時的人生經歷,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慨。

教師評價。

教師課件補充:

袁中道認為滕子京不應該哭,因為他已經在中央朝廷為著名的諫議,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將帥,又有范仲淹這樣的知己,到了岳陽這個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該有政跡可報,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這個樣子,四十多歲了,頭髮都白了,還沒有為保衞國家作出什麼貢獻;遭逢兄長病故,加上飄零異鄉,又是面對“寒雁一影”這樣的遭遇,“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這不僅是為自然現象而哭,更是為個人政治遭遇而哭!

設計意圖:以上幾個思考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幾個問題進一步瞭解課文,因此,應完全交給學生合作探討,老師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在回答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回答得不夠完整、全面。所以,同一個問題最好多找幾個學生作補充回答,直到回答得較全面為止,教師不必過多地參與。但可作評價或小結。

六、引。(比較、拓展、延伸)

指導語:文“飯”詩“酒”,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以岳陽樓為主題的課文,有散文,有詩歌,下面我們探討一下,詩與散文的情感變異。

教師出示多媒體投影:

拓展探究一:孟浩然、袁中道表達的思想境界與杜甫、范仲淹有什麼不同?設置意圖:讓學生從單元主題出發,瞭解同樣都是以洞庭湖為題材的詩文,但其從中提煉出的立意、表達的思路、描寫的方法和文章的風格卻各具其妙的核心。

教師指導:結合課後練習題三,合作完成探究題一。

學生活動:你一言我一語,比較;回答,歸納。作簡要筆記。

教師評價。

教師出示多媒體投影明確:

杜甫、范仲淹總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親朋離散、老病異鄉和遠在視線之外的戰亂(戎馬關山)、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從而表達出了宏大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詩文只限於自己個人的政治命運,思想境界很狹小。

拓展探究二:對比所學內容(《詩兩首》、杜詩《登岳陽樓記》與本課《遊岳陽樓記》、範文《岳陽樓記》),歸納概括詩歌與散文的異同。

設置意圖:通過比較閲讀,學生了解同一題材下,詩歌與散文的特點。活動方式:師生共同探究。

提示:由學生比較回答,教師作引導,然後教師通過多媒體小結歸納。學生積極參與探討,教師給予引導、點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針對性地評價。

多媒體出示參考答案:

⑴詩言志,“志”是獨特的情感世界、個人的感情,而文以載道,文章的社會功能,比詩歌嚴肅得多,也沉重得多。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

⑵歌與散文的“意”,也就是內容,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內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飯,詩歌就是把米釀成酒。飯沒有改變米的形狀,而酒把米的形狀和質地都改變了。詩歌是想像的、變異的,而散文則比較寫實。

教師簡要板書:

比較:詩歌言志

散文寫實

教師小結:

過古代詩文的對比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古代詩歌與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同時,也學習了同一題材,不同寫作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希望同學們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通過物象表達自己的情感,不斷創作出佳作。

板書設計:

遊岳陽樓記

袁中道

吞吐之變態

千里一壑,粘天沃日

散文寫實

教學反思:

亮點:本課堂採取導、積、讀、點、議、引等幾個環節進行了文言文教學,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同時還使他們受到了美的薰陶。這樣,既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把文言文當作古漢語課來上,將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也避免了脱離雙基,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但合上書本卻一臉的茫然。

不足:但這一課堂設計也存在着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一課時的時間確實有些緊張。學生雖然都很積極參與,一堂課下來,學生搞得筋疲力盡。

建議:由於問題的設計深淺不一,在教學過程的實際操作中,應首先備好自己的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來選擇教學的問題設計。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11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本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題。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重點

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方法

誦讀、品析、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蹟,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發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閲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作者及滕子京簡介

1、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後封給他的諡號。

在朝廷做官時,多次上書議論國政,要求改革時弊,任副宰相時曾針對當時的政治時弊,提出了十條改革意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吏治,推選法制,減輕徭役等,並先後頒佈了具體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而失敗,不幸被貶到鄧州做太守。《岳陽樓記》就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的邀請而寫。

2、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的進士,兩人的友誼也從此開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由於範的推薦,滕在涇州做知守,再在慶州做知守,在慶州任上被人誣告擅自動用官錢16萬貫,終於被貶嶽州,心裏很有些憤慨。范仲淹擔心他惹出禍來,便借“作文”之機,寫出自己的理想,以規勸好友。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錄音,細聽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2、注意字音

滕(ténɡ)謫(zhé)

日星隱曜(yào) 浩浩湯湯(shānɡ)

淫雨(yín)

薄霧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檣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蘭(zhǐ)

心曠神怡(yí)

3、通假字

百廢具興(通“俱”,都、全、皆)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4、朗讀指導。

第一段以敍為主,應讀得舒緩、莊重。

第二段寫洞庭湖景的文字,氣勢雄壯,應讀得開朗雄渾。“前人之述備矣”語調轉入平緩,“然則”引出新意境,語調應升高。“得無異乎”應讀出疑問語氣。

第三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以下的寫景文字,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悽楚,意境悲涼,應讀出愁苦悽楚的情味來。

第四段“至若”領起,引出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應讀得高亢嘹亮,節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寫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色彩明麗,生機盎然,應讀出歡樂和暢的韻味。“此樂何極!”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樓也,則有……”應讀出超脱、揮灑自如的情味來。

第五段以“嗟夫”開啟,帶來抒情和議論的意味,注意三句疑問句,語調應上揚,“噫”一句,應讀出悲涼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學生大聲練讀,嘗試表情朗讀,力求讀得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6、分組按要求誦讀。

○誦讀敍述寫作緣由的段落(第1段,標誌性句子是:屬予作文以記之。)

○誦讀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銜遠山……氣象萬千”;標誌性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指代什麼?)

○誦讀描寫陰雨天氣時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嘯猿啼”)

○誦讀描寫天晴時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樂何極”)

○誦讀描寫由陰雨天引發的情緒句子(“登斯樓也……”)

○誦讀抒寫天晴時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樓也……”)

○誦讀議論抒懷段(標誌性詞語:“嗟夫”)

四、理解文章層次結構

討論並歸納: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敍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髮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五、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複述各段大意並作簡要概括。

第一段説明作記的緣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説他被貶官到岳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重修並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並囑託作者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

第二段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作者認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從空間上寫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然後從時間上寫洞庭湖晨昏之間的萬千氣象,然後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一句小結。接下來,作者轉寫登樓覽物之情,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裏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盪漾,金光閃爍,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塊温潤的`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着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那是多麼的欣慰和歡喜啊!

第五段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點明瞭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説,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憂慮,唯恐人民有飢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唯恐國君有闕失。那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者表達了對這種人的嚮往與敬慕: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

2、學生根據提示,熟讀課文並能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

1、做練習冊第一、二大題。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任選幾位同學根據背誦要求。

二、精段閲讀

第一段

1、第一段的敍述交待了什麼內容?屬詳寫還是略寫?

討論並歸納:寫作緣由,包括時間、滕的遭遇與政績、重修盛況、由於不是重點,寫得異常簡潔,如寫滕子京的政績就只用了八個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説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麼?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之產生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説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2、第二段寫洞庭湖壯觀的景象,哪兩個詞能表現這層意思?具體寫景的句子是哪些?

討論並歸納:勝景、大觀;“銜遠山……氣象萬千”。

3、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討論並歸納: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4、“前人之述備矣”怎樣理解?與第一段哪裏照應?

討論並歸納:與“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照應。(補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詩句)

5、第二段中起過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個詞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切入點?過渡啟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討論並歸納:用設問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過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異”字可以作為理解本文的切入點。

第三、四段

1、朗讀第三段,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並歸納:極力渲染“悲”的氣氛。

因己而悲。

2、朗讀第四段,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並歸納: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三、四段分別寫了什麼情況下洞庭湖的景色?由這不同的景色又產生了怎樣的情?這兩段的結構有何共同之處?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氣狀況下蕭條淒涼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的“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氣狀況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遷客騷人的“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之喜;兩段都是先寫景,後抒情。)

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什麼?“古仁人”不同於遷客騷人的地方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二者”指因“陰”而“悲”和因“晴”而“喜”這兩種心情。而古仁人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3、“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

6、“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誰的看法?作者同意這種觀點嗎?從哪兒可以看出來?作者用這樣的問句結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

由“微斯人,吾誰與歸?”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觀點,作者以此作結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個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氣象萬千、心曠神怡

三、揣摩寫作意圖

結合有關資料,再次明確本文的寫作意圖。

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來規勸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無論“居廟堂”還是“處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四、背誦課文

第三課時

一、背誦導入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祕在哪裏呢?主要在於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説説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引導要點: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為例:雨是“淫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悽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曜”“潛形”“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點與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第3、4自然段除了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個相同點外,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寫景,後抒情,為情設景,緣景抒情;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引導要點: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繫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繫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文章的內在聯繫也被破壞。

3、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色?

引導要點:首先是散文裏具有整齊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於錯綜變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對稱的。其次,在煉字上也很有特色,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準確,因為“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

三、課堂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畫意、詩情、理趣溶為一體,不但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境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讀先生的文章,我們好像站在岳陽樓上,那浩瀚無涯的洞庭湖水,給予我們恢宏的氣勢,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讓我們點燃精神的聖火,去照亮時代天空的一角。

四、佈置作業

1、由“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哪兩句話?

2、完成練習冊。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七、補充有關岳陽樓的資料

1、唐代名人筆下的岳陽樓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題岳陽樓

白居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2、最長的對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心,滕子京百廢具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請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楊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言,問誰領會得來?

3、寫岳陽樓的對聯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霏、浩浩湯湯”等文言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2、朗讀、背誦全文,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刻理解和正確評價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學習文章敍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文章駢散結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2、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柳州有幸,擁有柳宗元;岳陽亦有幸,擁有滕子京和范仲淹。柳宗元和劉禹錫因為同舉進士,遂成為莫逆之交,演繹了文學史上一段佳話;而范仲淹和滕子京這兩位同榜進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難與共,共同譜寫了岳陽人民百世的榮耀和驕傲。他們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所謂的政績,也是一份文化遺產,更是一個精神家園。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聖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幹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後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知識鏈接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朝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後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益大。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2)詞語釋義

(3)一詞多義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課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敍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2)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答案示例:①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②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③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二)研讀分析

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説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文體知識,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3、針對本文,強化內容理解,並培養學習文言文能力。

【學習重點】

1、掌握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預習導學】

一、朗讀詩歌,圈點課文生字詞

謫守()銜遠山()朝暉夕陰()遷客騷人()

霏霏()檣傾楫摧()薄暮冥冥()

沙鷗翔集()滕子京()浩浩湯湯()瀟湘()淫雨()怒號()山嶽潛形()

波瀾不驚()寵辱偕忘()

作者簡介

《岳陽樓記》選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歲進士及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死後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背景鏈接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嶽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因自己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於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二、文學常識

《岳陽樓記》選自,作者,字,蘇州吳縣人,(朝代)著名家,家,死後諡號,著有。

【合作與探究】

(一)理解詞語

1、重點實詞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增其舊制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

連月不開則有去國懷鄉

沙鷗翔集而或長煙一空

把酒臨風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誰與歸是進亦憂,退亦憂

2、通假字

百廢具興屬予作文以記之

3、一詞多義

(1)夫①予觀夫巴陵勝狀

②夫環而攻之

(2))觀①予觀夫巴陵勝狀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極①南極瀟湘

②感極而悲者矣

(4))或①而或長煙一空

②或異二者之為

(二))翻譯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三)整體感知

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徵;能夠背誦課文;揣摩本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通過朗讀繼續提高誦讀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借鑑。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背誦課文,理解文章寫景抒情、對比表現主旨的特點。

教學難點

領會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具安排: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猜讀——創設情境説感受

1、運用多媒體,播放古典音樂,出示岳陽樓圖片,並提問:“同學們,你認識這座建築嗎?它有什麼特點?如果你此刻站在這座高樓上,你會想到些什麼?”讓幾位學生自由發言,説説自己的感受。

總結:大家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因為大家有着不一樣的生活經歷,范仲淹作為封建時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對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和範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聽作者拳拳心語!

2、背景資料展示。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教師補充,互相交流。

二、理讀——整體感知理思路

1、在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分享收穫與問題,並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列出。

2、學生自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文義,畫出句讀。如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幫助解決疑難。

點撥:指導明確重點詞句。注意通假字(具、屬)、詞類活用(先、後)和古今異義(氣象、微)的現象。

3、示範朗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在文中進行批註,歸納段意,理清文章脈絡。

點撥:(1)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2)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產生的兩種不同感受。

(3)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

(4)點明作“記”的時間。

三、析讀——品析內化讀真情

總結學生在上一環節歸納出的問題,以及本課重點而又不易解決的問題一併列出,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精讀課文,並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引導逐個解決。

1、滕子京遭貶,不忘重修岳陽樓表現了什麼?

2、文中沒有詳細描寫岳陽樓,原因何在?

3、課文三、四兩段文字描繪了洞庭湖哪兩幅畫面?

4、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5、“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點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領會本文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回顧——憶整體析局部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岳陽樓記》,誰簡單介紹一下那裏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發言,共同回顧。那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作者是具體怎麼把岳陽樓寫的如此壯美的。

二、品讀——含英咀華品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仔細品味。

點撥:體會“銜遠山,吞長江”一句中“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這段文字運用四字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敍,極力描繪出一幅陰冷的畫面,讀後給人一種天昏地暗、陰風慘慘的感覺等。

2、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簡單介紹駢句、散句的形式特點。

提問: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駢散結合的?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具體做出總結。

3、競賽朗讀,尤其注意節奏和語調,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生互評,看誰能讀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樂齊讀,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三、擴讀——暢所欲言話感悟

1、感受主旨,討論問題。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分組討論,自由發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現實生活中應該怎麼做?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是如何理解的?

點撥:深入感受作者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政治抱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高尚品格。

2、鞏固練習,擴展閲讀。

(1)完成課後習題,鞏固基礎文言知識。

(2)利用工具書、圖書館、網絡等資源蒐集寫岳陽樓的詩、詞、文,探究這些文章為何不如《岳陽樓記》有名氣?寫成小報告。

《岳陽樓記》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祕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二、問題思考

1、為什麼要從滕子京寫起?

因為是應滕子京之請而作記,所以有必要先敍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事,也是對滕子京的讚頌,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當政者的不滿。

2、第2段如何寫景?"銜"、"吞"二字的作用是什麼?

作者抓住特點概括地描述了岳陽樓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陽樓的勝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從空間寫了浩瀚的湖面,又從時間寫湖上變化萬千的壯麗景象。六個短句,既精煉,又有氣勢。"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這裏並沒有對岳陽樓詳加描繪,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備矣",因此不必再去重複;第二,從全文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介紹岳陽樓的建造經過和它的構造及景物,而在於借景抒情。

3、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作者發了什麼議論?為什麼在文章末段發這樣的議論?

作者借虛擬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與上文的遷客騷人對照,表明了對兩種悲喜觀的不同態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際上是否定、批評了遷客騷人的悲喜觀。作者對遷客騷人的批評,也是對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規勸。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義從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見解,表明自己不為個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懷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這樣的精神自勉,其中當然包含對好友的期望。

5、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係。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6、説説“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麼內容。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陽樓”,這説明了什麼?

説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奮發有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闊大胸襟,跟一般的“遷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是什麼?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8、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況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於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瞭全篇的主旨。

三、寫作手法:

1、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2、大量使用駢句,兼以散句,語言凝練優美,句式長短不一,錯落有致,聲調鏗鏘,富於音樂美。

岳陽樓記公開課教案 篇15

預習檢測

(你已經背誦課文了嗎?,看誰最棒,按要求填空)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氣象萬千。

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斯樓也,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極而悲者矣。

學習目標

1、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2、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學習重點

學習作者將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的寫法。

學習難點

學習古代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的精神,處世、處事要胸襟開闊。

學法指導

1、反覆誦讀、品味,體會文章的特色。

2、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

自主學習

通過自己的實力和小組成員的智慧,解決下列重點字詞,以致能獨立翻譯全文。(先獨立完成,後合作討論)

1、通假字:

百廢具興:通,解釋: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解釋:

2、一詞多義:

國:①固國不以山溪之險()②國恆亡()③則有去國懷鄉()或:①而或長煙一空()②或異二者之為()

居:①居廟堂之高()②面山而居()③不可久居()通:①才通人()②政通人和()③不能通其意()

以:①屬予作文以記之()②不以物喜()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全石以為底()

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小組集體的智慧,展示本小組的智慧)

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

2、登樓者面對兩種不同景色產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寫這一內容的目的是什麼?

3、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拓展延伸

閲讀杜甫的詩《登岳陽樓》,比較這首詩與《岳陽樓記》在寫景和抒情上的異同。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①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分裂。②乾坤:指日、月。③戎馬句:戎馬,指戰爭。關山北,北方邊境。④憑軒:靠着窗户。

達標測試

1.按要求默寫詩句。

(1)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讚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岳陽樓記》中抒發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范仲淹所説的___,的曠達胸襟。

(4)是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山嶽潛形潛:——

(2)薄暮冥冥薄:——

(3)把酒臨風把:——

(4)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