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合集六篇

校園1.1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合集六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2.通過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過程,獨立探究、增強空間觀念。

3.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感受圖案帶來的美感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旋轉現象的特徵和性質。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旋轉現象的特徵和性質。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用課件演示:(1)鐘錶的轉動;(2)風車的轉動。

提問:觀察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在交流彙報時可能會説出

(1)鐘錶上的指針和風車都在轉動;

(2)鐘錶上的指針和風車都是繞着一點轉動;

(3)鐘錶上的指針沿着順時針方向轉動,風車沿着逆時針方向轉動。

教師:像鐘錶上指針和風車都繞着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這種現象就是旋轉。(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變換)

2.提問:旋轉現象有幾種情況?

生回答後板書。

3.師: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旋轉現象?學生自己舉例説一説。

二、新課講授

出示課本第83頁例題1的鐘面。

(1)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12指向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

提問:誰能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一下剛才的這個旋轉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敍述完整)

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1指向3)。

提問:這次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

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3指向6)。同桌互相説一説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

提問: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會指向幾呢?

(2)教師:根據我們剛才描述的旋轉現象,想想看,要想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説明?

小結: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説清楚是什麼在旋轉,運動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説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四、課堂練習

完成課本第85頁練習二十一的第1~3題。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活動,我們知道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説清楚是什麼在旋轉,運動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説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教學板書:

旋轉

順時針旋轉

逆時針旋轉

相對應的點到O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學反思: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經理觀察對比的思維過程,再通過交流,使學生對旋轉運動的特點印象更加深刻,進而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所以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一部分學生對於旋轉後的圖形很難把握。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設計説明

“面積單位的換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面積、面積單位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結合教學重、難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主要採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實踐應用等形式進行教學。

1.激趣導入,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

上課伊始,以遊戲的形式導入,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從而提示學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複習與思考。

複習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繫,為學生猜想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作鋪墊。同時設計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學生首先猜想、討論“1平方分米與1平方釐米有什麼關係”,然後通過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最後利用遷移類推明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學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取了新知識,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紙片 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 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片

學生準備 直尺 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 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問題導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遊戲吧。(出示課件)

1.搶答比賽1。

1米=( )分米 1分米=( )釐米

1釐米=( )毫米 1米=( )釐米

師:同學們,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學生思考後回答)

2.搶答比賽2。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1平方釐米大約有多大?1平方分米大約有多大?1平方米呢?

(學生討論後彙報)

師:看來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麼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究。(板書課題:面積單位的換算)

設計意圖:用遊戲的方式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鋪墊,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了初步的`感知,並能夠正確區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

⊙探究新知,實驗驗證

1.教學教材56頁上面例題。(課件出示)

(1)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正方形紙片。(拿一個同學的學具與老師手中的正方形紙片比較一下,確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師把這張正方形紙片貼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再計算它的面積。(有的同學以分米為單位,量出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邊長是1分米,所以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學以釐米為單位,量出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邊長是10釐米,所以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就是100平方釐米)

(3)提問:想一想,計算的是同一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為什麼會出現兩個答案,並且這兩個答案都是正確的呢?(用的單位不同)

(4)猜想、討論: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彙報結果)

預設

生1: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因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釐米都是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生2: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又因為1分米=10釐米,邊長是10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10=100(平方釐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複習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弄清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分數加、減法的計算,使學生在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時,靈活選擇簡便算法。

教學步驟

一、基本練習

做教材139頁第6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二、複習指導

1、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複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3、複習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142頁第6題

引導學生完成,教師訂正

2、完成第142頁第8題

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討論

四、全課總結(略)

五、作業

教材第142頁第7題

第四課時

複習內容

複習空間與圖形

教材第139、140頁7、8、9、10題,第142、143頁9、10、11、12題

複習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能夠根據表面積和體積的含義正確地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

教學步驟

一、基本練習

1、做教材139頁第7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2、做教材139頁第8題

引導學生完成,教師訂正

3、做教材140頁第9題

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寫出答案,並集體交流

4、做教材140頁第10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二、複習指導

1、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2、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3、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三、鞏固練習

完成143頁第11題

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討論

四、全課總結(略)

五、作業

教材第142、143頁第9、10、12題

 第五課時

複習內容

複習簡單的統計

教材第140頁第11題,第143、144頁第13、14題

複習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眾數的含義,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教學步驟

一、基本練習

做教材140頁第11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二、鞏固練習

完成143頁第11題

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討論

三、全課總結(略)

四、作業:教材第144頁第14題的問題。

( 1 )兩個分店銷售額最高的是( )

( 2 )一分店從( )月到( )月銷售額增長得最快。

( 3 )二分店從( )月到( )月銷售額增長得最快。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詳細介紹:

教材分析

認識釐米是義務教育課程國小數學二年級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麼他們説的數不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按照課程要求,要讓學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思路

1.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國小數學知識與學生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認識釐米的教學,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在學生獲得新知以後,教師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估測周圍事物的長度,去調查釐米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空間。

2.合作探究,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釐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畫1釐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釐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釐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釐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2釐米、3釐米等幾釐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釐米。其次,在探究用釐米量、用釐米畫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3.加強估測,發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正確建立釐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l釐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再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l釐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正釐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幹啦!有一天,它幫媽媽鋤地。它幹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它又幹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量課桌。(1)讓學生選擇一個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文具盒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後,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彙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不一。)

3.師:大家説得都對,但為什麼所説的數不同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什麼辦法可以使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導入揭題:你們的辦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我們通常用什麼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尺子。)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釐米。(板書課題:認識釐米)

[這一環節密切聯繫生活導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起重視。]

二、合作探究,認識釐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

1.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師發給的米尺,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麼?

2.指生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刻度數、刻度線、刻度0。

探究二:認識釐米

1.看一看:1釐米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電腦博士的介紹。

(多媒體動態顯示尺上1釐米的線段,並説明:從刻度0到刻度l,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請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釐米有多長?

2.比一比:你能用兩個手指比畫出1釐米大約有多少長嗎?(師做拇指與食指比畫狀。)

3.記一記:請小朋友看看這一段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釐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説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土釐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同桌交流後彙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釦子的直徑等。)

探究三:認識幾釐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釐米長?(鼓勵學生説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釐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釐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釐米)

2.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釐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釐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釐米長?你還能找出其他的釐米數嗎?

4.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麼發現?

相機點明: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凡匣米;用後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釐米;是幾釐米,這幾釐米裏就有幾個1釐米。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釐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釐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l釐米、幾釐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一)學習用釐米量。

1.量整釐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出示書上量一量的主題圖,要求學生按圖上的方法量一根8釐米長的小棒。(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説説你是怎麼量的。

(3)實物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o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題。(媒體出示,關鍵處閃動識別。)

(6)學生填寫書上量一量中的鉛筆長、線段長。

2.量非整釐米數。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兩條線段(紅線段與藍線段),要求男生測量紅色線段的長,女生測量藍色線段的長。

(2)交流:男生可能説紅色線段長8釐米,女生可能也説藍色線段長8釐米。

(3)比較:紅色線段和藍色線段一樣長嗎?(電腦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紅色線段的長是8釐米多一些,藍色線段的長是8釐米少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線段都可以説是大約長8釐米。以後我們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釐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釐米,就説它是大約幾釐米長。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題。)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相機表揚用身上的釐米尺去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畫整釐米的線段。

1.學生嘗試畫一條4釐米的線段。有困難可以看書自學。

2.指生上台示範畫,要求邊畫邊説畫的過程。(注意肯定其他畫法。)

3.檢驗:用尺量一量所畫線段是不是4釐米。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5題。(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檢驗。)

(2)想想做做第6題。(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釐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釐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着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夥伴合作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師:通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2.佈置延伸作業。

(1)回家後,以釐米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後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釐米作單位的。

[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台。]

附:教學小資料

人們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取計量單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長作為英尺,以手指關節的長作為英寸,以千步作為裏等等,這樣確定計量單位,顯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他雷蘭提出了制定一個世界各國通用單位的建議。

1795年,法國的學者取得世界各國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線上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單位,叫做l米。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測量了整整七年,實際還只是僅僅測量了西班牙的巴賽羅納和法國的敦刻爾克之間的距離。通過計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後來1960年的國際會議規定:一米為氪(K8)原子在真空中發射的橙色光波波長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釐米。

3.1.1認識釐米|人教課標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課題數的運算(二)第 1課時

教學目標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運算順序,整理運算定律和一結規律,能應用運算定律或規律進行簡便運算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合理、靈活地進行運算的能力。

2 經歷概括、計算、比較等學習過程,讓學生掌握四則運算定律和性質,並能根據題目靈活運用這些知識使計算簡便。

教學重難點運用四則運算和運算定律。

課前準備課件

板書設計名稱用字母表示舉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乘法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

乘法分配律

設計意圖教 學 過 程

通過複習,加深對四則運算的理解和掌握,為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進一步鞏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練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認真學習的態度。一、運算順序(教材第76頁例6)。

1、説一説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一樣嗎?

3、算一算: ×[ -( - )]

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只含有同一級運算,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含有兩級運算,要先做第二級運算,後做第一級運算。

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裏,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算中括號外面的.

4、組內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頁“做一做”。

 二、運算定律(教材第77頁例7)。

1、根據表格,填一填。

名稱用字母表示舉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乘法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學生説説簡算過程及應用的運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應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

=10×100

=1000

③(21- )×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頁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應用

1、學生交流、討論。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鞏固應用:

完成練習十五第3---7題。

五、總結梳理: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説一説你有哪些收穫?

 六、作業

課 後

小 記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關係,理解互相垂直、垂線、垂足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方面,使學生經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垂線,能夠藉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感受生活裏的垂直現象,能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垂線,瞭解垂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習&ldqu;空間與圖形&rdqu;的興趣,發展空間觀念,感受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關係,建立垂線的概念。

教學難點:

藉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教學具準備: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感受新知;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認新知(語言表述 迴歸生活 練一練 折一折)

2、學畫垂直(無條件畫 過直線外一點畫 完成43頁&ldqu;試一試&rdqu; 小結作圖方法)

昇華新知,總結方法。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景,感受新知。

1、出示42頁例題圖。

從圖中你能找到幾條線?(學生可能找到很多,説的很亂。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我們所需要的)

這些線的位置關係是怎樣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導學生觀察相交線,你有什麼發現?

兩條直線相交成幾個角?(4個)

這4個角都是什麼角?(直角)

2、談話感知:

其實像這樣一種特殊的相交方式,我們可以給它一個新的名稱叫‐‐垂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新知識。(板書課題:垂直)

設計意圖:由主題圖入手,觀察圖中縱橫交錯的線,收集自己瞭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識),發現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從眾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認識垂直。

(1)出示一組互相垂直的直線圖。

師:那到底兩條直線成怎樣的位置關係,我們才能叫垂直呢?

學生自學課本P42中間的文字,並思考:

① 怎樣的兩條直線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線叫什麼?

③你還知道了什麼?(兩條直線的交點我們叫作什麼?)

(2)講解:&ldqu;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rdqu;。

提問:如果把一條直線記作a,另外一條直線記作b,我們可以怎麼説?

講解:&ldqu;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rdqu;。

強調:垂線是一組一組出現的,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講解:&ldqu;這兩條直線相交的點叫做垂足。&rdqu;

讓學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兒,並用符號表示出垂直。

(3)尋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問:我們教室裏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線?

學生回答的時候,注意修正學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學的表達。

特別強調:每塊三角尺都有兩條互相垂直的邊,所以在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時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練一練:判斷下面圖形中哪些直線是互相垂直的?(作業紙)

(5)折一折:指導學生把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課本上的方法對摺兩次,再打開,觀察兩條摺痕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從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構建是一個多樣化的過程,我覺得應該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而且要相信學生能夠發現。所以,在構建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看書,從書中發現對於垂直的最科學最準確的表述,學生會覺得那是他們自己發現的,感受成功學習的成就感。而學生自己發現的雖然深刻,但卻是細線條,作為老師要把他們印象中的細線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設計了新知迴歸生活、科學判斷是否垂直和動手摺疊感受垂直的環節,即及時鞏固新知又傳遞學習知識的過程方法。即受之於餌,又受之於漁。

2、學習畫一組垂線。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辦法做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嗎?(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摺紙)

(2)過直線上的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演示作圖方法,學生嘗試作圖。教師再示範,共同總結作圖步驟:

A、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直線重合

B、沿直線慢慢移動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頂點與直線上的已知點重合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邊畫直線

學生再嘗試。

(3)出示第43頁的試一試: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學生自己先嚐試,再請已經好的同學介紹(演示)

學生再嘗試。

(4)小結方法。

設計意圖:在認識垂直的基礎上讓學生去作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是一個從表象到實體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過程和垂直與其他相交的不同之處(相交成直角),這一環節的重點在於訓練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總結作圖方法,體會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完成&ldqu;想想做做&rdqu;第2題。

請學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個圖形互相垂直的線段。

2、出示橋灣國小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圖,請你判斷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講解時強調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設計意圖:第一題讓學生在過去認識的圖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線段,是運用新知重新認識舊知的過程,正如特級教師徐長青所説&ldqu;讓知識從緘默走向明確再回歸緘默&rdqu;。第二題通過街道間的位置關係,認識到怎樣相交的道路安全係數高,讓知識迴歸生活、指導實踐,並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四、昇華新知,總結方法。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了什麼新的收穫?

誰能説説我們是如何得到這樣的收穫的?

設計意圖:吳正憲老師曾説過:我們要以數學知識為載體,俄皮癢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總結時,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總結數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了解數學知識獲得的過程和方法。數學知識僅僅是個載體,知識的生成過程才是學習的實質,才是學生該獲得的精髓,才是數學該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品質。教學不是實現給予與告之,而是探索的過程。

板書設計:

垂直

過直線外一點作

已知直線的垂線

垂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