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品德教學反思15篇

校園1.67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品德教學反思15篇

品德教學反思1

新形勢要求新課改,新理念催生新課型,這無疑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專業知識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就對七年級《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談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和所碰到的困難。

1、教材注重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經驗,通過經驗再昇華為新的知識、情感、能力。例如,“珍惜新起點”中第一框“新學校、新同學”直接點出“國中生活新體驗”,讓學生去體驗,面對新學校遇到的新鮮事,體驗成為一名國中生的快樂。

2、教材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第一課第二框“創建新集體”中設計“我們都願意生活在一個怎樣的集體中”;第二框人的生命的獨特性中的“續寫詩”你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第三框珍愛我們的生命中的寫出“我的生命箴言”;等等內容都注重學生探討、查閲資料、理解、領悟。

3、教材能從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整合道德、心理健康,能增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第二單元“走進青春”成長中的煩惱等。這些設計符合不斷認識自我、悦納生理變化的標準,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4、教材在呈現方式上圖文並茂,清晰、雅緻、活潑,給人耳目一新。教材的設計以國中生活中的新體驗和新感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珍惜國中生活,學做生活主人。

分析上述變化,從中概括出對我們實施新課程教學影響比較直接、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問題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是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有以下三點:

第一,教學中學生生活線索和學科知識線索如何整合的問題。這是新課程變化最大的一個方面。

第二,教學中教育的形式與教育的內容如何統一的問題。

第三,如何處理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問題。

品德教學反思2

老實説,相當多的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教學依然 “新瓶裝舊酒”,高呼“素質教育”、“新課改”,骨子裏實踐中仍奉行“應試教育”,“轟轟烈烈喊素質、紮紮實實搞應試”是當前中國小基礎教育階段的真實寫照。通過接觸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不是大家不願改革,而是不知如何因校而宜、聯繫教學、結合學生、圍繞學科、根據實際來進行探索改革。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深入實踐、不斷反思、提高素質,鑽研教學,成功扮演好自己作為先進理論的實踐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開拓者,學生學習的領導者的四種角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台階。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點滴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不到之處,誠請不吝指導。

目錄一、先入為主,激發興趣 二、目標明晰,展示具體三、循循善誘,步步深入四、師生互動,遊刃有餘五、自覺主動,事半功倍 六、合作探究,拓展昇華七、及時複習,鞏固成效八、教後反思,完善糾偏九、讀議練講,高效授課十、預聽温作,高效學習 十一、課堂教學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先入為主,激發興趣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首先應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舉打響,一炮走紅。為此,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採眾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四是應當旁徵博引,廣泛查閲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把課備精、備細、備透、備實、備深;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導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效果較好。

二、目標明晰,展示具體

我們選用的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豐富,不時點綴發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面對紛繁複雜、體裁多樣的課本,教師務必牢牢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透過現象抓住課文的本質,提綱挈領、抓住要害、明確目標。眾所周知,新課程要求的三位一體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教師應從形象生動的課文中提煉其精要和實質,確定每節課的三位一體目標;二是教師應把抽象、概括的教學目標描述語言具體化、明確化、清晰化,簡潔、具體、最好概括為“……是……”、“為什麼……”、“我們學習……,將會……”;三是教師應把教學目標具體為問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預習,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圍繞問題進行訓練,圍繞問題進行復習作業,如此,由形象具體到抽象概括,由表層瞭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應用,問題解決了,目標也就隨之水到渠成,順利實現了。

三、循循善誘,步步深入

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往往符合這一規律。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為例,展示教學的全過程。做一個有尊嚴的人知恥自愛自尊自強 尊重他人贏得尊嚴 個體尊嚴 國之興衰責無旁貸 保護他尊欣賞他人本節課的目標主要圍繞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展開,首先,為什麼要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孟子的話,童第周的故事);其次,如何才能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再次,一要有自尊,知恥自愛,自尊自強,二要尊重他人,保護他人自尊心不受傷害,從內心接納他人;最後,個人尊嚴,我們還要為國家、民族爭光添彩,國之榮辱,我輩有責。教師在展示目標以後,先要讓學生通過層次目標,找出問題答案;後要逆序而上,分類總結次目標、中目標、總目標答案,脈絡清楚;三要綜合分析整個問題,形成對總目標的瞭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學會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四、師生互動,遊刃有餘

教學片斷範例: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尊重他人獲得尊嚴》師:請問大家,那麼你們想成為珍珠,還是想成為沙子?生:珍珠 師:非常好,這充分説明了大家都珍愛自己,那麼要想成為珍珠,首先必須從( )開始?生:知恥師:也就是説,我們要知榮辱,講自愛,自己看重自己。一顆真正的珍珠,不僅僅是看重自己、自愛自重,自尊自強就行了,還需要( )才能夠實現 生:尊重他人師:好,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第二節的第二課時,尊重他人,贏得尊嚴。板書課題今天我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我們為什麼要尊重他人? 2、怎樣才能做到尊重他人?請大家閲讀課文,找出問題的答案,將問題抄寫到答案上面。 5分鐘過後,學生回答答案。師:首先,我們先來講述一下晏子使楚的故事,誰願意展現一下自己的風采?生:回答略師:在這個故事中,楚王如何對待晏子?生:沒有尊重晏子,羞辱了晏子。師:不尊重晏子的結果是什麼?生:自取其辱。師:生活之中,存在哪些不尊重別人的言行?生:打架、罵人師:我們究竟應如何尊重他人,請填寫課本空格生:回答略師:看看小林的故事,取笑小林的同學的言行對嗎? 生:不對師:為什麼? 生1:因為他們沒有維護小林的自尊心生2:沒有接納小林的缺陷師:如果大家是小林的同學,應該如何幫助小林走出困境?生1:首先自己要尊重小林生2:小林要樹立自信,悦納自我,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生3:小林要發揮長處,揚長避短 …… 上述師生互動,由簡單到複雜,由瞭解到理解,最後掌握運用,成功解決問題。需要教師一要在導入新課的基礎上,科學展示目標;二要巧妙設置問題,從簡單開始,步步深入,循序漸進;三要及時點評學生答案,總結得失,指出不足;四要適當延伸拓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己,由此及彼,學會解決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問題。

五、自覺主動,事半功倍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培養這種新型而進行的一種研究和探索。所謂“自主學習”是相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它是在教學條件下的高品質的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它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能夠自己確定有意義的學習目標。②能夠針對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③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即參與學,又參與教。④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評價,並能做出相應的調整。對中學生而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要在上課前,學生應預習課文,劃出所謂的知識點,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這一過程十分關鍵,因為教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學生又是一個個個體,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從而課上集中精力解決疑難問題;二要在上課後,教師要學生明確本節教學目標基礎上,留置時間、空間,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三是要在課堂上,對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中遇到的問題,要自覺主動提出,將問題當堂解決,不留死角;四要在解決所有疑難後,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有必要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和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思考,找出自己認識上、知識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糾偏補錯,及時複習,融會貫通。

品德教學反思3

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以知識傳遞的教學理念為價值取向,教師以教學方法為主要教學形式。這不僅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而且這種教學方法也不利於學生優秀素質的構成和發展。

首先,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我們應該認識到新課程教學更加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教學的兩個轉變:一是從強調知識教學向強調學生個性發展的轉變;二是實現從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的轉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實現科學、全面、實用的教學,即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加強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二,教師應該努力創造一個簡單的教學環境,讓微笑走進課堂。正如俗話所説,“我們必須;人不是植物,可以冷酷無情。攻擊性情緒會帶來攻擊性影響,而消極情緒會帶來負面影響。思想品德課教師每天都要與學生打交道。他們的學習氛圍和課堂紀律不同。因此,當教師進入課堂時,他們往往會有不同的情緒,如喜悦、平靜、易怒或興奮。心情好的時候,教學語言會更感性,課堂教學會更生動、更有感染力。實現了教與學的雙向優化,使教與學進入最佳狀態,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我們的老師應該面帶微笑走進每一位學生。

三、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和加強師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空間。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它是互動式教學。互動教學要求師生進行夥伴交流,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解放學生思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和學習的主人。我們必須擺脱傳統意義上的簡單方式,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和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議、表達意見或共同解決問題。在小組演講時,教師應注重營造民主、輕鬆的氛圍,始終以欣賞的目光注視每一位發言的學生,及時評價並熱情鼓勵,幫助演講者克服在眾人面前演講時的緊張和恐懼。

IV.認真設計課前討論活動。圍繞主題進行有效的討論有助於自由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構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推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多維技能,豐富學生對事物的理解,進而轉變學生的觀念和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業道德價值觀,可以促進師生之間有效的多元溝通和互動,在互動交流中相互啟發、共同發展。

v.教師應該更加註意引導學生獨立學習。教師的教學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不要讓老師聽懂,但學生們會感到困惑,因為他們説得更多。永遠記住,老師不能承擔責任。他們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在正常的教學中,不存在任意性、強迫性和灌輸性。在教學中,教師善於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造適宜的條件和氛圍,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願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啟發、討論、調查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樣,學生就能夠主動探索社會現實和自我成長。通過自主學習,我們可以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慾望,提高自我成長的需要,珍惜學習的時間。

品德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學生對思品課興趣不高已成為提高思品課教學實效的主要障礙,因此,思品教師更應重視學生的興趣,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教學設計導入時結合時事,能引起學生興趣,課堂上師生互動,課堂充滿活力。

以後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1、定好位,每一種課型需要有每一種課型的上法。不要太過注重應試能力。

2、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再長一點。

品德教學反思5

我是一位有着20多年教齡的政治教師,上學期伊始,學校讓我有幸學習了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接觸新教材。而我,走進新教材,給我的是一番新的體驗和洗禮。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必須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人”。廣東教育版《思想品德》七年級教材課文圖文並茂,語言生動,以其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引導國中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同學們認識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它一改生硬、陳舊、傳統的説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着學生,體現了“成功育人,和諧發展,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的”教育理念。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思想品德七年級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

以授《我與父母》一課為例,我首先推出馬克吐温一句名言:“當我14歲時,我感到父親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同學們一下就產生了共鳴,同感。我就搭台階讓給學生傾訴,學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與父母發生的各種衝突,大有與父母不能同處天下之勢。藉助這敏感的共有話題,我將全班8個小組分成兩大塊,從兩個角度去探究“為什麼?”,一是從父母的角度,二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通過各小組的熱烈討論,小組再形成綜合意見,下面就是來自兩個角度的各小組發言的部分剪輯:孩子角度:我們長大了,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擁有對自己的事情的決策權;父母愛偷看日記、偷聽電話,侵犯隱私;不信任我們;冤枉、 愛嘮叨 ;思想陳舊,老古板 ;小題大做, 愛用命令的語氣 ;老愛説,你看別人怎麼怎麼樣……父母角度:我們上班太忙了,沒時間和孩子溝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現在思想的情況,無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記了。偷聽,尋問打電話,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處理不好與異性同學的關係;嘮叨,那是每天對他們提個醒,對他放心不下,擔心他們結交損友,受到傷害。關於購物,現在孩子消費要求越來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體諒父母的難處……。看來與家長的衝突還真不少。通過合作探究,找出了與父母發生衝突的原因。

我又啟發學生,“如果將衝突進行到底,將產生什麼後果?”學生的發言是“家庭不和諧”“離家出走”、“甚至去自殺”。如何解決與父母的衝突呢?當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給學生講述幾個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換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強化“愛”的情感體驗。許多學生聽了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此時我又注意及時引導學生結合切身體驗談對父母的感情。其中某班一女生眼含熱淚,講述在一次旅途中出現車禍的剎那間,父親為保護她而自己受傷的時,聲淚俱下,表達了一個少年對父親發自內心的熱愛,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有了上面的鋪墊,出謀獻策,支招,化解“愛的衝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我趁熱打鐵,佈置了課後踐行作業,“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主動與父母勾通,化解“愛的衝突”,傾訴自己對父母的愛。不少父母給孩子回了信或是在孩子的信後寫一大段話,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關愛和歉意,並談出了今後改進教育和管理方式或是提出了希望。這堂課,學生受到了最好的愛父母的教育,他們通過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做人的一個道理,解決了生活中,他們與父母發生衝突的困惑,從中學會了對父母愛心的感激。正如很多學生在書中最後的“成長記錄”中對本學期總結時談到,最大的收穫之一是“找到了化解自己與父母矛盾的方法,融洽了親子關係”。

2、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就能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是我不同以往的教學理念的又一感受。

仍以“我和父母”一課為例,從問題的提出,到小組的學習探究、與父母衝突的表演、從認識到這種衝突是“愛”的衝突,到認識這種衝突發展到底的後果,從抒發對父母的愛的故事,到出謀劃策解決愛的衝突的各種方法,以及到踐行與父母的主動勾通等化解衝突行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學生是充滿智慧、潛能各具特點的鮮活的生命體,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發展、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和教學過程的主宰,而是促進學生髮展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是學生的朋友、夥伴,學生才是真正的課堂主人;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而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互動的過程,是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在活動中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夥伴對話的互動過程。這一過程,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老師越是“放手”,學生的思維就越活躍,課堂上學習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3、徹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是我對思想品德七年級新教材與舊教材最大區別的感受。

思想品德七年級新教材以中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或生活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注重讓學生課前收集信息,課上展示、交流信息,課後注重實踐和同學間的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並結合遊戲、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的課堂活動真正成為教和學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的活動,而非單純地講教科書;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例如,我在“文明交往”一課中,練習“微笑”交往、“禮貌”交往、不同場合的坐姿訓練,學説生活中如何答謝感激的語言訓練等,使“學、説、做”有機統一,讓學生在動與練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禮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過在課堂上“學、説、做”的練習、表演、比賽、評價,學生獲得成功感,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樂學。在此基礎上,我又利用假期,佈置了“社區問卷小調查”(附後),讓學生分組在社區採訪調查中去踐行文明交往行為,在真實的社會中去“學、説、做”,在實踐中去發展能力,學會創新,去獲得文明交往的成功體驗。 新教材給我最大的體驗是課堂教學師生輕鬆、愉悦。

它符合學校必須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辦學理念,也有助於學生成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人”。但我也深深體會到:新課程觀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我帶來以下幾點思考和啟示: 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師要不斷學習,要加強觀念的更新。正如吳儀在回答記者提出的“您內心是否嚮往更高的職務”一問時答道:“我正在往前走,但不意味着我要做高官,而是要跟上時代步伐,我必須向前走,才能不落後”。這也是我對新課改的同感。其次,開放式的課堂猶如“放風箏”,老師既要放飛學生,讓學生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又要在學生將要失控時把學生“攏”回來,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很多時候教師無法預料學生會在課堂上提出什麼問題,因此,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本學科知識外,還應多讀書,對本學科以外的知識以及社會知識有所涉獵,只有不斷學習和鍛鍊才能形成駕馭課堂、調控課堂的能力。 再次,要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教育不是給予學生的壓抑,而是個性的張揚、智慧的閃光。開放的課堂上,要儘量讓學生們來做主人,讓他們敢想、敢説、敢做。只有平等的師生關係,剪除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才能促進教學的相長,很多時候會使我們對學生刮目相看,為他們的學習潛能所驚訝。

品德教學反思6

一、在實踐中感悟。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教學來説,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設計“遊戲去認識風,尋找風”既可讓孩子們學到了有關風的知識,又引發了他們求知的慾望,還滿足了天真好奇的天性,進而引導他們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融會貫通,然後進行自己的再創造,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競爭中感悟。

有競爭就有動力,當今社會更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教師若能利用學生的這種上進心,引導他們進行正當的競爭,不僅能增長他們的知識,鍛鍊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的上進品質,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別的同學能做的,我也能做到,這是一種競爭,別的同學不能做的,我能不能做到呢?這更是一種自我激勵,正是這種永不言敗的競爭意識,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一種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競賽活動,教師融入其中參與活動,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又拓寬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還能點燃同學們創新的火花,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它給學生帶來高漲的學習熱情的同時,又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樣的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讓學生初步懂得要全面地看問題。

三、在遊戲中感悟。

讓學生迴歸自然,去感受風,去追逐風,與風兒盡情地玩。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放鬆,在遊戲中,學生全身心參與,口動、腦動、情動、行動,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風帶來的樂趣。並在玩中發現,在發現中玩,使教學得以更進一步的深入。

品德教學反思7

本學期以來我班實施了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錯。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過營造寬鬆、和諧、自由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學生的自主性都得以發揮,個性都得以張揚。實踐證明,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能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有效形式。

然而,我們又不難發現,在當前的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中,有些小組合作學習課,當教師佈置了任務後,學生幾人分成一組七嘴八舌地開始了討論研究。乍一看起來課堂上氣氛非常熱鬧、學生非常活躍,學生主體得到了充分參與。但是,只要我們深入其中,就會發現這種流於形式的討論只是表面熱鬧,一部分學生説的、做的都與老師的要求無關並且沒有切切實實的功效。而討論後真正進行交流的又僅僅是班級的幾個“好”學生,大多數學生還在那裏靜靜旁觀。頻繁的討論讓小組合作佔據過多的課堂時間,使學科化學習淡化,另外我們又遺憾地發現,當小組合作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有的教師並未進行鍼對性地指導和幫助,反而成了一個旁觀者,沒有參與其中,導致小組合作學習出現混亂現象,處於無序狀態。

針對新課程下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中出現的這一現象,我校思品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要選好時機。

有的教師往往不考慮必要與否,動不動就採用小組討論,且討論的內容不講層次,使學生沒有獨立學習的時間,在討論中花的時間較多,收效卻甚微。整堂課貌似熱熱鬧鬧,卻實如一盤散沙。

實際上,並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究竟在什麼場合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要依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知識的前後聯繫以及所涉及問題的性質等諸多因素而定。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眼:

1、在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時,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點往往也是難點問題,學生只有通過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完成。面對疑難,我們就會發現,中上等程度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沒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等程度的學生大多是一知半解,無從下手。這時,如果採用討論的形式,學生就會你一言我一語,茅塞頓開,解題的思路也就會漸漸明朗開來。這樣就有助於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當學生意見不統一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由於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廣度有差異,意見往往不統一,這正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好時機。這時,讓學生互相説説理由,不僅問題會越辯越明,而且學生間的包容意識也會得到及時的培養,學生間的對話精神也會得到積極的發揚。意見由不統一走向統一,或者走向多元並存,這不僅是一個長知識、增能力的過程,更是一個小組合作、多方對話的過程,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無疑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比如:在講七年級思想品德《學習中的苦與樂》這一課時,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學習苦大於樂”和“學習樂大於苦”這兩種不同意見,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和辯論。然後引導學生明白:學習是苦樂組合的,先苦後甜,苦中有樂,學習中有苦更有樂,只有不斷地發現自己的潛能,就能獲得不斷超越自己的快樂。

3、當問題的答案不唯一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品德教學反思8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儘可能體現情趣化,具體表現為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變枯燥單一的學習形式為有趣的活動和遊戲,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學習,主動學習,視學習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一)再現生活情境

通常傳統的品德課是老師提出問題,或學生本身提出問題後,再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或參與活動,從表面上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問題“激發”了,思維被問題“啟發”了。但我覺得它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了讓學生自主地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的導學意識很重要,需要層層激發學生髮現問題,並在活動體驗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探究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模式入手,與學生探學習內容密切聯繫。教師還必須要對現行教材進行“二次”創造,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改造、充實和重組;所以我不僅分析本課的目標,更思考單元整組在教材中的整體情況。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本課的目標。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解決本課的體驗與有效學習,我還仔細分析了課前調查,針對學生生活經驗的侷限,成長體驗的單薄、知識積累的單一所產生的三個怪圈予以擊破。所以我這次的説課主題緊緊扣住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而展開。

例如:《我的動物朋友》教學之前,我和小朋友聊天,在全年級開展了課前調查,瞭解到他們是否喜歡動物,喜歡哪些動物,有沒有飼養過小動物。同時,我鼓勵他們可以利用課餘時間親近動物,或飼養小動物。這樣,在我還沒有真正上課之前,我的教學就已經默默地開始了。在這個過程中,我並沒有要求全部學生都必須“怎麼樣做”,而是在學生們願意的情況下可以嘗試着做什麼,這樣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前瞭解、親近動物的過程中,孩子們就逐漸地學會了觀察,同時豐富了相關的知識。

因為小朋友都喜歡動物,對這節課的主題會很感興趣,所以教師就一定要創造一個輕鬆、充滿快樂的課堂。

在確定了活動目標之後,我最初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來和學生共同活動的。在課本“我最喜歡的動物”這個環節,我創設“我們的交友會”這個情境,分三步層層激發學生與動物交朋友的願望,引導學生對不喜歡的動物也學會有恰當的態度,突破孩子們對動物認知的侷限。

通過聽一聽動物的叫聲、讀一讀動物的兒歌、猜一猜動物的謎語,讓學生富有童趣的活動中猜猜都有哪些小動物趕來參加“我們的交友會”,學生很快就被這些生活在我們身邊、活潑可愛的動物形象所吸引,自然地引入“我們身邊的動物朋友”這個話題。老師引導學生,回憶和這些動物朋友相處的故事。旨在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這些身邊的動物朋友帶給我們的快樂,初步瞭解動物與人生活的關係。

問題情境“還會誰來參加我們的交友會呢?”以學生生活為圓心進一步向外擴展,通過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的、自己感興趣的動物照片,並在小組中交流有關這些動物的信息資料,於是孩子們發現熊貓、老虎、獅子、樹袋熊這些平時並不生活在我們身邊、但卻是我們關注的動物也來到了交友會。進一步瞭解動物對人類的貢獻,發現我們感興趣的動物朋友。

繼續追問“我們的交友會還缺誰呢?”在學生陷入思考盲區時教師巧妙補白,直接張貼動物調查中小朋友最不喜歡的蜈蚣、蛇、蜘蛛等動物的圖片。課堂掀起了頭腦風暴。老師帶領學生討論“我們的交友會能不能少了蛇、蜘蛛、蜈蚣等等這些動物?”讓學生在在觀點的交鋒中重新認識這些原來不喜歡的動物,懂得他們的存在對於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甚至對於我們人類的生活也有特殊貢獻,這就是我們也應有的恰當態度。

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來建構人的生活,人的現實生活空間為教育提供了範例。因此,思想品德課“生活化”就應當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知行搭起一座橋樑,使它們得以溝通。

(二)關注生活情感

在以教材為藍本的基礎上,可以整合教學內容,及時地添加、刪減、更換社會生活內容,鏈接時政新聞是踐行“小課堂、大社會”教學改革的主渠道之一。其實不同的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理解水平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感受。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學資源,由遠離學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內容向貼近學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內容轉變。注意從學生生活周圍選取事例,學生也易於接受。

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孩子聆聽孔雀、長頸鹿的哭訴,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我們不正確的愛帶給動物朋友的是什麼?幫助學生體驗,什麼是對動物朋友真正的關愛。其中,孔雀的故事,不來源於教材。而是就發生在我們學校的真實故事。因為我們學校就養着家長送來的三隻孔雀,由於缺乏專業飼養孔雀的知識,其中一隻孔雀已經死去了。現在學校正在想辦法為孔雀找一個快樂的家。挖掘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更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選取學生聽得到、看得見的時事材料,就不會使學生產生一種“虛幻”的感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三)認識生活方法

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們對生活的評判也因人而異。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選取生活中的兩難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評判,情感態度的培養與價值觀的導引也便落到了實處。

如:選取一些生活中的道德兩難畫面,讓學生進行討論、辯論。這些生活中可能碰上的兩難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對話,去碰撞,去尋找真知灼見,去建構認識。

又如:通過課件出示公益廣告、回顧地球上那些曾經鮮活的、已經消失的動物的資料,想象如果地球上缺少了他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引導學生認識,動物是我們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夥伴,是我們的生命共同體。其實懂得關心動物就是關心我們人類自己,讓孩子們與動物和諧相處,成為真正的好朋友,讓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道德理性在學生的心裏就逐漸培養起來了,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認識,提高了能力。

(四)收穫探究生活的成長,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探究,社會規範也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教師的適時引導,不僅能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户,更能幫助學生獲得寶貴的生活體驗,並樹立成長期的價值觀。

如:老師順勢播放課件(鳥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小鳥越來越不怕和人接觸了呢?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生活中的變化,知道因為人們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不再傷害和打擾鳥羣,所以城市的天空有越來越多的小鳥經過,馬路旁的樹杈上時時能看見鳥窩。這就是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方法之一。

又如:小區裏的寵物狗驚嚇老人和孩子的事實報道。引導學生知道喝動物相處時也要保護好自己。這一板塊,從交友會上的哭訴切入,容情入境的活動設計、換位思考的情感體驗,由此及彼的認知重構,在層層遞進中,使得學生對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教學 “迴歸生活”,貼近已有的生活經驗,由此才煥發出了“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讓教材裏的生活情境和學生真實的生活產生共鳴,“三個怪圈”在真切的活動體驗中得到了突破,學生也收穫了真實的成長體驗。不僅幫助初步樹立學生保護動物與自然的意識,更培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共建美好家園的情感,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融合。

反思自己,每一次教學都不會是完美的。我這節課也是一樣,雖然對前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改進。但對於如何讓學生能在我們的課堂中發展、能有一個良好的情感體驗,還是一個長期的研究過程。品德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探索規律,讓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從而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快樂的學”的情感體驗,在探究和發現中學會創造。

在短短不到兩週的準備時間裏,在身後這個強大的團隊的引領和影響裏,在比賽的四十二節説課裏,不論是《品德與生活》或是《品德與社會》都讓我對品德學科有了更多很強烈的感受。作為班主任,作為一個引領學生成長的重要導航燈,如何用好《品德》教材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並需要所有人迫切行動起來的。品德課堂是一個極好地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平台, 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聯繫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生活人的生活是人類社會一切實踐活動的根基。教育以人為對象,就必須以人的生活為根基,從而滿足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放的課堂裏,貼近學生現實,與社會和學生的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瞭解社會、認識社會、理解社會、把握社會,並通過社會生活驗證思想品德課所傳授的理論、倡導的觀念和思想,最終達到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目的,使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説:“生活即教育”要讓我們的品德課教學 “清如許”,必須“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源頭就是生活!課堂小天地,社會大課堂,讓生活回到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激活我們的課堂;讓思想品德課堂服務於生活,教會我們師生如何品味生活,如何適應生活,實現教育與生活的雙贏。

品德教學反思9

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培養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共同的家”這一教學活動的設置正是在兒童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祖國遼闊國土有個初步的瞭解,激發學生愛國的自豪感和親切感。

“教育即生活”,兒童認知的發展和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將靜態的教學內容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豐富和發展了學生的體驗,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教學中,我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即汶川大地震與本課的教學目標,即認識祖國面積大結合起來,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學生獲得認識,受到教育。不僅認識到祖國面積大,同時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從而對偉大的祖國產生親切感和熱愛之情,落實了本課的情感目標。在“鎮江面積與全國面積比較”的環節中,同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熟悉的家鄉為對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獲得了非常直觀的認識。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很多不足:

1、對學生的學情不夠充分了解。

教學實施過程中,“計算路途遙遠”這一個環節,涉及到兩位數相乘的數學計算。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到使用的是下冊教材,學生還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計算能力,課堂上出現了學生不會計算,胡亂猜測的現象。

2、學生對數據的認識不夠具體。

三年級的國小生,思維水平主要還停留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對抽象的數據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在計算路途的教學環節,雖然學生算出了兩省之間的實際距離,但很難從多少千米的數字中認知和體驗“遠”和“大”。如果教師及時將這些數據與學生可感的事物進行比較,如:一個人每天可以走約30千米,從哈爾濱走到海南島約需要137天,從台灣走到烏魯木齊大約需要150天,將近半年啊。這樣學生對“遠”和“大”的概念就會更加具體。

總而言之,上好一節課真的很難,課前雖然考慮了很多,但是還有考慮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是我以後不斷探索的目標。

品德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新課改後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節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既是實踐者,也是受益者。新課標為教師施展才能和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我本人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對於這節課,我講授之後有一個最深刻地感受就是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學生了。時代發展了,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的羣體,是一個最充滿勃勃生氣和希望的羣體,而恰恰也是被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大人們常常忽略的羣體,所以我想用一句最具有時代性的話對自己説,也對今天的教育説:“要與時俱進!要與學生俱進!”要用一雙走進學生內心的慧眼,用一雙與時俱進的慧眼,用一雙真正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慧眼去看待學生,而且把學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在本課的導入部分我提了一個問題: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出乎我的意料第一個同學就回答正確(即放在大海里),因為我想他們不可能馬上就回答正確,我還提前準備了許多引導學生的問題,誰想到竟然一個也沒有用上。之後我引導學生回憶國小的班集體,請學生展示小

學班集體活動的照片或介紹國小班集體的情況,目的是想通過此環節引導學生將心目中理想的班集體描繪出來。在課前準備時我沒有充分了解、觀察學生,估計他們會有膽怯心理,因為畢竟是剛剛邁進國中校園只有一週多的一年級新生,而且他們是即興展示,手中也沒有講稿,肯定會出現差錯。我心裏忐忑不安並做好了給學生補漏的準備。但是到講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展示讓我震驚、興奮。震驚的'是他們説得非常生動、感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不到這些剛剛進入國中校門的學生在面對新同學、面對眾多的陌生的聽課教師時,今天竟能這樣直接、大方的談論,我忽然也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在他們面前是那樣的不自信、甚至狹隘。興奮的是看到學生對這個問題在生活中早就有了很多深入地感想,而且在課堂上説出了他們最最真實的想法、是真正的心裏話。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狹隘,我們再也不能用以前那種不信任、不放心的眼光來看待現在的學生了,應該真正的去了解學生,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再做什麼。學生不僅是我的學生,更是我的老師,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在今天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我們要建構新型的課堂師生關係,努力營造一種活潑、輕鬆、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師生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情感和體驗。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欣賞、信任他們,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信、幸福、滿足的情感體驗。

品德教學反思11

七年級思想品德課,教材以其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引導國中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同學們認識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它一改生硬、陳舊、傳統的説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着國中的學生,它使國中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合作探究、學會做人的道理。

一、課堂上要”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起來

北師大版七年級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探索問題,通過學習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一個道理。事實證明課堂上,教師越是”放手”,學生的思維就越活躍,越能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課堂上學習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比如,在講《我和父母》這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從兩個角度去討論學生和父母發生”愛的衝突”的原因,一個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討論,一個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去討論。不少學生在發言中都提到”從父母的角度看,之所以會發生‘愛的衝突’是因為,在父母的眼裏,我們依舊是不諳世事的孩子,我們的獨立行為往往令父母憂心忡忡。父母斷定,這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可笑的言行,必須嚴加管教,否則後果堪憂。”“從我們自己的角度看,之所以會發生‘愛的衝突’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渴望獨立,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擁有對自己的事情的決策權;有時巴不得和父母保持一點距離;常常想要保守自己的一點小祕密。”同學們

1、熱烈的討論,很自然的便找出了與父母發生”愛的衝突”的原因,因勢利導請同學們討論結合自己的實際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活動中,我主要試圖從兩方面引導學生:一是情感方面,教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二是從能力培養方面,使學生養勤動腦的好習慣。從這堂思品課中筆者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教學理念: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教師鼓勵學生質疑,提倡合作探究。

二、教材教學的內容貼近生活實際

以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或生活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基於此,在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我也改變以往全靠老師收集資料的模式,注重讓學生課前收集信息,課上展示、交流信息,課後注重實踐和同學間的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並結合遊戲、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的課堂活動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通過同學的經驗介紹,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去感悟: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後,再進行知識遷移,讓同學們就學習方法展開討論。同學們在討論後得出: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學習有法,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一方面同學們看問題的不同角度,另一方面學到了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教材內容與時事相結合,開拓學生視野,形成健康的人格

例如,我在講《珍愛生命》這一課時,結合近期發生有關時事例:2008年5月汶川地震、醉酒駕車、吸毒販毒等時政熱點事例,然後,

2、我分別從天災、人禍,不可抗力、人為因素這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並讓學生體會”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也是脆弱的。人生短暫,生命彌足珍貴。”的道理。此時,筆者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思考,適時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內涵。由此,學生明白了生命的可貴,加深了對生命的珍視,與此同時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可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結合時事進行學習,可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一方面有利於加強教材的説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原理綜合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在研究、摘編、分析新聞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嚴謹態度,能夠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能幫助學生辨別是非、認清方向、研究對策,更能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獲得極佳的教育效果,對他們整個中學階段以至一生都將產生很大影響。

思想品德課,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強調要求我做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着對話,意味着參與,意味着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思想品德課重在使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在社會風氣下降,人們追逐物質利益,輕視精神生活的今天,我們更應引導學生擯棄不良習氣,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境界。隨着科技的日益發達,我們更應認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科學技術再發達,如果沒有正確的人來操縱,那將對人類構成最大的威脅。我們教師應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思想品德的重要,並引導學生時時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做一名身心健康,有益於社會的公民。

品德教學反思12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在教學火燒圓明園中,主要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搶奪圓明園、焚燒圓明園,揭露侵略者殘酷的行為,舊社會的中國受盡了屈辱,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殘酷的歷史事實的瞭解,體驗和感受,孩子們做為一箇中國人是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的,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更不能忘記那段屈辱。而且學生還能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整節課顯得特別活躍。問題反思:通過教學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瞭解太少。作為新世紀的國小生,我們應該自強不息!知道落後就要捱打,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教學反思13

教育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本着這一理念,我力求創設生活化課堂、開放課堂。教學設計選取生活中典型的案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寬鬆、民主、開放的氛圍中激勵學生主動探究,有所感、有所悟。我覺得師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愉快交流,感覺還不錯。

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不忘記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的理念。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小品、動漫等教學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注意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着這一過程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運用多媒體等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

平時注意點滴知識的積累。為了增強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平時大量閲讀互聯網上信息,充實自己的知識水平。我認為只有在學術嚴謹,才能夠在課堂上做到收放自如,在教學中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使學生滿意,使學生愛學。

抓好基礎知識,絕不意味着讓學生死記硬背。當然適當的記憶是必需的,特別是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要記下來。但是如果把抓好基礎等同於學生的背誦,那學生會很累,而且效果也不好。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在於理解,老師把一個問題講透徹了,並讓學生在情景中去感悟去理解了,再加上適度的練習,就可以掌握得很好。無論題目怎麼變化,學生也能以不變應萬變。我覺得這才是掌握了基礎知識。

當然成績與不足是並存的。掩卷深思,我認為在教學中還有遺憾需要彌補:課堂的開放性不夠,或者説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尤其是我所教學的八年級三班。原來這個班在讀七年級時,學生在課堂上是積極參與的,但現在只有幾個人參與了,這讓我感到很鬱悶。探究其原因,班主任説是有歪風。不管是啥原因,我今後仍然要鼓勵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今年,我擔任八年級四個班的思想品德課,在工作中我,努力奮鬥,是勤懇的一年,也是收穫最大的一年。工作中我始終以認真、嚴謹的的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一年的努力終於有了一個較為滿意的結果了,現在做一個簡單的總結來結束本期的教育工作。

一、在教學中我認真鑽研業務,認真備課、準備學案,積極參加課程培訓。

另外還認真學習教育學心理學,讀了大量的教育專家的理論著作。從中吸收、這就使我在短期內有較明顯的提高。我一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不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參加各項集體活動,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以身作則,團結關心他人,助人為樂。做為一名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從本學科思想性強的特點出發,結合國中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政治學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學科特點,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深信做人比掌握知識更重要,一直致力於教會同學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有用的人。

二、我認真寫體會,專門對教學中的整體、個別現象進行總結。

通過反思瞭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作為任課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上好公開課,經常聽其他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國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作為教政治課的老師,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資料。為提高每節課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充分採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還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政治課的德育功能作用,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三、以一顆平常的心態誠懇的對待工作

在工作態度上,能夠忠於職守,踏踏實實工作,從不計較人個得失,一切服從領導安排,認真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為學校做貢獻。

四、成績和不足

1、本學期使大多生對思品很感興趣,平時考試思品成績考得還好。

2、不足:

①及時反思總結做得不夠;

②教學過程優化需要進一步加強。

五、今後努力方向

1、加緊學習課標,貫徹課標,進一步轉變觀念,實施素質教育,開展對教材的研究,解決問題,深化教學改革。

2、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尤其是後進生的轉化。

3、開動,吃透教材,努力更好的教育管理學生。

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品德教學反思14

從這堂課的結構安排,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我認為是成功的:

首先,本堂課目標明確,緊扣教學要求,突出重點,反三難點。為了讓學生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特點與優點,能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友誼,掌握交往的恰當方式,全課圍繞“男生女生如何交往才算是恰當正常的交往”這一問題展開。

開始看一看教材上的漫畫,看後討論哪幾幅圖畫上同學的交往是恰當的,哪幾幅是不恰當的?為什麼?接着演一演(進行角色扮演“男生女生的交往”,演後全班討論評析,使學生知道男生女生怎樣的交往才算是恰當的,在交往中應該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然後辨一辯:“男生女生誰更聰明”讓學生明白世界是由男女兩種性別的人組成,每一種性別都有其存在的優缺點。最後是議一議:列舉同學的平時在校內外男女同學交往種種場景,分析這些現象是否恰當正常的交往,哪些地方該引起注意,每個同學如何去把握好交往的分寸。

其次,形式多樣,人人蔘與,課堂氣氛活躍,體現了學生的合作討論與交流。本堂課有漫畫,有文字説明,有討論,有表演,有辯論,有比一比等活動。儘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表演的機會,給他們一個發展自己的舞台。學生都積極發言,樂意表演,且能自編自演。要進行小組比賽,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很強,大家都不甘落後。特別是辯一辯,正反雙方脣槍舌劍,吧課堂推向高潮,氣氛非常活躍。

再次,注重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不僅表演討論課本的內容,還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中男生女生交往的種種現象進行分析評價,使學生真正懂得了男生女生怎樣交往才是恰當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友誼。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對男生女生交往的“度”沒有十分清晰的界線,有少數問題同學們的意見有分歧,以後教師備課時對一些問題儘量考慮得周全些。

品德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會發展性的綜合課程。新課程標準要求這門學科的教學要生活化、活動化。《小小一張紙》這一課基本上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完成的。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品德與生活》課程主張從學生普通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來生成活動,這是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學生甚至大人都不在乎小小的一張紙,浪費紙張的現象隨處可見,看了真讓人心痛。

接下來,設計了四個活動:了不起的紙娃娃;認識紙娃娃;愛惜紙娃娃;開心紙娃娃。(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了“紙娃娃”這一帶有童話色彩的形象貫穿於堂課的始終。)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小小一張紙來之不易,知道紙張的重要性。活動中,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有效的教學活動中來,通過討論交流,增強學生分析問題、悟理説理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學習上、生活中的隨便浪費紙張的現象,讓學生置身於在具體的問題情景當中,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己領悟到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樹木、保護環境。把學生的認識提升到更深的層面上來,化知為行,把行為延伸到課外,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本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好。主要採取了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授課。把全班分成五個小組,並且給各小組的命名都給人一種美感,特別是樹幹的製作採用廢棄的羽毛球筒,用樹葉當獎品,非常有創意,孩子們為了能在大樹上插一片葉子,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活動的效果非常好。

思品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兩節課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在課末我向學生提出了:希望小朋友們把節約用紙的好方法告訴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節約用紙的行動中來,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本堂課的教學,老師幾乎承包了對學生學習活動評價的任務,必然有所弱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評價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有利培養和提高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有利於調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把學生納入教學評價的體系,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進行逆向評價,從而形成多向、立體的互動評價網絡。這種多向、互動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和學生個性的張揚,學生在這其中不單是被評價者,更是評價者,充當多種角色,富有多方體驗,師生間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總之,思品教學要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在活動中去體驗,在引導中去感悟,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質得到發展。

標籤:品德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