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故鄉讀後感範文

校園1.4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故鄉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讀後感範文

故鄉讀後感範文1

心靈馳騁在漸行的槳聲中,文字作舟載我去往魯迅的故鄉,故鄉讀後感。去見荒村孤獨地橫卧在蒼黃的天穹之下,去見在風中瑟索的老屋。心底刮過一絲悲涼,彷彿我就是魯迅,面對世事變遷,歲月蹉跎,餘下沉重的感歎。然而除了這些,我就再也沒有別的情感了。對於一個毫無人生閲歷的十四歲的學生來説,有的只是對故鄉和隨故鄉遠去的童年的留戀,那份慨歎,只保留於魯迅的文字當中。

而我要説的,是故鄉的人情變化。透過魯迅的筆觸,記憶中勾勒出兒時的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裏一把鋼叉”,我彷彿看見兩個小夥伴穿梭在婆娑的月影中,深厚的友誼便鐫刻在天際,隨皓月一起永恆,讀後感《故鄉讀後感》。然而二十年後再度重逢時,機械的一聲“老爺”,不需兒女沾巾,便已詮釋一切。忽然想起故鄉的好友,我竟記不起她的名字,她的臉因為不斷湧現的新面孔,也逐漸隱退了。苟酷的階段,或許是歲月的距離,竟能將友誼凍結在曾經的記憶裏。

在“返程”的途中顛簸,不知怎的,腦海裏充斥的是我的故鄉,是盤桓纏繞的野豆角,是颯風吹拂下金黃的玉米地,是拗口甚至透着幾許粗野的東北方言。我們的“船”向前走,故鄉的山水在黃昏中染成深黛,向後退去,連着童年的記憶,漸成模糊的雲影輕煙,最終歸為黑暗。

故鄉讀後感範文2

魯迅在他的《故鄉》一文中描述了一個他與閏土美好的童年,令人無限嚮往,但其結局卻顯得很悲慘,兩個原本友誼很深的孩子,竟變成了一對熟悉的“陌生人”。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才明白了:原來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着,我與我的好朋友張凡不正好與魯迅與閏土一樣嗎?

總以為我們的友誼堅如磐石,深比大洋。現在看來,那只是我們年幼時的幻想罷了。

我與張凡年齡差不多。小時候,我經常與他一起在村子裏亂逛,我們會為在一起捅掉了一個馬蜂窩而高興。我們也經常一起爬到桑樹上,盡情地享受着桑棗的美味,直到嘴脣、牙齒變為紫色為止,這時我們會望着對方紫色的嘴脣而大笑。我們也常常在一起分享個人的小祕密,比如,他曾經告訴我他“喜歡”的女生的名字,我也告訴了他我“喜歡”的女生的姓名。到現在,我想恐怕仍是隻有我們兩個人知道這兩個女生的名字,我不確定他現在是否還記得這件事。我們也曾發生過小矛盾,但不超過幾小時便與好了。在這七年的時光裏,我們像親兄弟一般,他到哪裏,我就到哪裏。總之,有他的地方便有我。

到了國中後,我與他的關係發生了急劇的改變。也許是我有了自己的目標,只顧着學習,放假時也很少到他家去,一個人在家裏看書,做作業,漸漸地疏遠了他,也許是我們都長大了、成熟了。我們再也不會兩個人在一起,因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是浪費時間,我們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小祕密告訴對方了,我們開始學會了將心靈半敞着來面對對方,我們會覺得將自己的祕密封存在自己心裏比較好一些。隨着時間的推移,我與他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去年寒假,我與他僅見過一次面,當我們在一起聊天時,我們也與閏土一樣恭敬起來了,當他説起一些學校的事情的時候,我只是隨着笑幾聲,那種笑彷彿是完成命令式的笑,不到一個小時,我們要説的都説完了,彷彿再也沒有什麼可聊的了。從那次見面後,我到現在也沒有再見過他一面了。童年時的那種歡聲笑語的場面已蕩然無存。我很想與他恢復到國小時那種親密的關係,但彷彿就像一切都已經註定好了的一樣,我與他走在已設定好的路上,他向東,我向西,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如果命運可以由自己選擇的話,我願與他永遠停留在國小那段時光裏,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誼就這樣結束了。

我不敢想象,十年、二十年後,我們的關係會變得怎樣…… 的確,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這是我讀《故鄉》後的感悟。

故鄉讀後感範文3

讀了《故鄉》這本書,我有許多感觸。

小説描寫了作者魯迅兒時在故鄉的生活和現在真實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帶給人們的苦難與舊時代的黑暗社會與痛苦抒發了作者渴望新生活的強烈慾望。

魯迅曾經在日本留學學醫,認為救死扶傷還不如成為作家讓這些麻木不仁的百姓重新燃起鬥志打敗侵略者。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閏土,少年的閏土還是一個勤勞善良膽大活潑的小少年,可是就是因為社會的壓迫使他變成一個迷信麻木的人。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而又繁榮昌盛的年代感到幸福。

魯迅先生在小説最後寫道:“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形成了路。”這句話表達了只有美好願望而不去努力的實現夢想這還是不會成功的。只有踏上這一條路,勇敢的去實踐去追求你想要的這才是真理。

我們應該報答現在美好的生活,珍惜現在的時光,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夢想。

老舍也是因為黑暗社會的壓迫而不得不自殺,從而失去了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會。他筆下的祥子和閏土一樣如此。

就趁現在,珍惜現在的時光,好好學習,努力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吧!

九年級:打打鬧鬧boy

故鄉讀後感範文4

故鄉是什麼味道的?是甜蜜的或是苦澀的?是夢幻的還是虛無縹緲的?故鄉的情,故鄉的味道是複雜的,魯迅先生在《故鄉》中這樣告訴我。對!是複雜的!

故鄉是甜蜜的!

有着高大寬闊的大院,有着快樂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家境,有着美麗的山水,還有一段快樂的回憶——我對閏土兒時幹練、憨厚、英武不凡的印象,和那去之不來的快樂相處的時光。聽他講雪地捕鳥的技巧;聽他説潮汛時看跳魚兒的樂趣;聽他講夜裏管瓜刺猹時的激情和猹的狡詐;聽他説沙灘拾貝時興奮、歡快的心情;聽他為魯迅描繪的那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可是,現在一切都變了,變得複雜了,變得陌生又飄渺了……

魯迅從兩千餘里之外,冒着嚴寒,要回到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去,冷風拍着船體,吹進船艙裏,沒有一絲活氣的村莊在魯迅眼裏被完整地勾繪出來。

一切都是陌生的。

故鄉又是陌生、飄渺的。

蕭條的街道頂替了往日的熱鬧,在瓦楞上顫抖的枯草、淒涼荒蕪的老屋,記憶中故鄉一切不返,魯迅迎來了一個陌生的故鄉、鄰居,以及一個陌生的、不同往日的閏土,時光的洗浴,讓魯迅和閏土間多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深藍天空下,站在瓜地裏的那個少年的身影變得模糊,刻薄的鄰居説着刁鑽的話,這一切讓魯迅心裏多了一道悲哀的傷痕。

船在開,景在移,魯迅在文中最後部分離開了故鄉。

故鄉情是複雜的,既甜蜜,又陌生。對故鄉,大家都有一份難以説明的故鄉情。對故鄉,魯迅選擇了封存,封存在他的'回憶裏;對故鄉,魯迅抒發了他悲哀又憐情的愁苦之情,抒發了他嚮往股權的美好,回憶了曾經擁有的甜蜜的沉醉之情。對於告別了故鄉,奔向未來的他,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太多了,便成了路”就寫出他對希望的期待……

月是故鄉明!讀了《故鄉》的你我,是否也沉浸在那朦朧的故鄉情中呢?

故鄉讀後感範文5

“人是把家園帶在自己身邊流浪的”(列維·斯特勞斯:(《憂鬱的熱帶》),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魯迅的記憶中。記憶中的故鄉—浙東江南水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恍若仙境。例如《社戲》描繪了故鄉飛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朧下起伏的連山,兩岸碧綠的豆麥夾雜着河底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故鄉》描繪了的故鄉美麗的海濱夜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地和月下捕碴的少年……

這些遠不夠,真正讓“我”感到快樂的是在山野風光裏的遊樂。兒童對大自然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園是“我”的天堂,這裏有優美的風景,神奇的故事,無盡的樂趣,可以充分發揮孩子們活潑好動、天真好奇以及愛美的天性,增強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在草木蟲鳥中玩得樂此不疲。讀後感:

注目於菜畦的“碧綠”、桑堪的“紫紅”、蜂一與菜花的“金黃”,聆聽到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一與“油嶺”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地吸引兒童,即使身在三味書屋讀書心卻飛往百草園。封建教育關住了孩子們的軀體,卻關不住他們天真活潑的心靈。家道雖己衰敗但“我”在純真、稚氣的友情中尋到了温暖一與慰籍。童年的夥伴有着自然純真的天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大自然的寧馨兒。《故鄉》裏的少年閏土,有着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的雙手,帶着一頂小氈帽,頸上套着明晃晃的銀項圈,身上洋溢着純樸健康的自然氣息。

故鄉讀後感範文6

魯迅,他是一名可敬的作家。他有筆作為武器,與黑暗勢力作鬥爭。他一生寫過很多小説:《故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等的許多作品。可是我最喜歡《故鄉》這本小説。

記得我們這學期學過一篇叫《少年閏土》的文章,它就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老師説過,這本小説很好,放假後我迫不及待的把這本書買來了。

當我讀完後,我心裏好難受,因為像閏土那樣可愛的孩子,天真無邪,三十年竟變成了一位面黃肌瘦大人,以前的活潑全部都消失了,只剩下了瘦弱。但是,這三十年裏,竟然連友誼都可以吞噬。當我看到魯迅叫閏土“閏土哥”時,我不禁心一緊,因為閏土並麼有回答什麼只是淡淡的説了一聲“老爺”,他們當年的友誼是多麼的深厚,可現在就如一碗清水。

當我讀完時,不禁心裏一涼,友誼是可以變的嗎?我真的很害怕,當我長大時,我的那些朋友會離我而去,這不是非常可怕的事嗎?當時的社會竟然這麼黑暗,可以將友誼慢慢的吞噬,把一個活潑的孩子變成一個冷酷的人。難道世界上的友誼都不是永恆的嗎?

在魯迅他們談話時,水生和宏兒還在玩耍,但是他們的友誼保質期又有多長呢?當然魯迅不想他們和自己和閏土一樣,有變質的友誼。可是又何嘗不是呢,三十年,可以讓社會把一個天真的孩子變得冷酷,那麼友誼呢,在社會的籠罩下,什麼都會變。社會可以造就你,也可以將你從高峯推下低谷。

我終於明白了魯迅的最後一句話:就像一條路,本來是沒有路,可是有人去走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條路。只要別人認同了你,你就成功了,你做的事也變得合理了。

故鄉讀後感範文7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讀了《故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與閏土深深的友情。雖然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友誼已經十分的深厚了!閏土會捕鳥、看瓜!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魯迅往常的朋友所不明白的。他們都和魯迅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閏土的交往中,魯迅學到了不少新鮮的知識,得到了不少的樂趣,所以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務必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之後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可過去不懂事的我,卻不懂好好珍惜時間,常常浪費時間。有一次,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我想:機不可失。就看了起來,從7點鐘看到9點,看完了才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那晚拖到好晚才睡覺。第二天早上要奶奶叫了好久才能起牀,結果那天上學遲到了。從此,我一向把作業最早做完,然後再做其他就應做的事。

魯迅先生以前説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就應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故鄉讀後感範文8

魯迅先生的《故鄉》,透露着他對故鄉的懷念,卻又另有一番味道。讓我感到有些感動,又有些淒涼。

本是久別重逢,可那些美好的回憶終究只能成為回憶。記憶裏的閏土,夏天在海邊拾貝殼,在潮汛時看魚兒跳。戴着項圈,拿着鋼叉,向猹刺去……而再見閏土,他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臉上爬滿皺紋,眼睛周圍漲得通紅。他頭上戴着一頂破氈帽,身上穿着一件單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已經裂開,像是松樹皮。更令迅哥兒吃驚的是,他見到他,第一聲就是“老爺---”,顯得那麼生分。這讓迅哥兒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因為魯迅知道,他與閏土之間,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牆壁”。

閏土作為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飽經風霜,受盡歲月的折磨,讓我體會到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辛苦。為生活所迫,受壓於生活,卻又無可奈何。魯迅先生懷念小時候和閏土之間的那種純真,沒有間隔,但是生活不饒人,他們再也回不到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魯迅在《故鄉》的寫作中,用了對比手法,幼年的閏土那樣活潑好動,而成年的閏土,卻是比以前要蒼老,與魯迅也變得疏遠了。這一對比,更讓我覺得深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黑暗的制度底下,人與人之間,甚至是好朋友之間,也會因為封建階級關係,漸漸形成一堵厚厚的牆,誰都無法逾越。我悲涼的心緒,也像《故鄉》中,那個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

讀了《故鄉》,我似乎有些明白,魯迅先生為何棄筆從戎。因為最嚴重的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治好真正的根源,才有挽回的餘地。當時中國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愚昧,令人可悲。人民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攻擊,人民處處受壓迫,可謂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希望社會不再黑暗,希望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於是他拿起他的筆作為武器,與封建思想積極鬥爭!

我又想到,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多麼幸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

故鄉讀後感範文9

故鄉,多麼富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啊!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離開家鄉,20年後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當你遇到兒時夥伴,他或她又是怎樣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國小生們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吧?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他,就看着蒼黃的天空和遠近幾處蕭索的荒村,淚流滿面。

他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心裏一陣悲涼,個性是他兒時的夥伴與僕人:閏土。閏土是魯迅在他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的一位與自我年齡相仿的僕人。

閏土雖然身為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裏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他卻擁有魯迅兒時所未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他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

可這回魯迅先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的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貌。他一見到魯迅,立刻就跪着説:老爺!這樣大的反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可見,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戰爭的侵犯下和ZF的無能下,人民羣眾過着悲慘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裏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係,那就是主僕關係,否則,閏土怎樣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文章最後一段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此刻我們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人民羣眾只有社會分工的不一樣,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候相比,此刻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故鄉讀後感範文10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本《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這裏,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樹,後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後改名魯迅。我們知道,毛主席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敍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有趣!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説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這裏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讀後感範文11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十分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説,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説是閏土埋着的,他能夠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我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那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頭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能夠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説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終,魯迅先生説:“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頭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歎,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