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有效行為小總結

校園2.74W

教師的有效行為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幼兒學習的行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要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這充分表明了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對幼兒的主動學習,教師不可替代,也不可控制,應尊重和保護。主題教學活動是幼兒自發參與、自主探索、自由表現特點的活動,是孩子的一種高參與、高投入的自主活動,有利於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如何利用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有效行為,引發幼兒的探索和發現。下面就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點滴經驗。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有效行為小總結

一、關注幼兒需求,生成有效教學

案例1:春天的歌

春天到了,老師帶領孩子們去春遊。為了安全我們要求大家坐在草地上不能亂跑。孩子們玩得很不開心。既然帶孩子出來玩,我們為何不尊重他們的需求,放手讓孩子去玩?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於是在一次的春遊活動中,我先請孩子們在田野裏找春天,發現春天的變化。“老師,春天到了,桃花開了”一個孩子跑過來説,“有的小樹發芽了。”“你們快看,還有小蜜蜂呢?”貝貝叫道……他們看着、説着、議論着,顯得十分的興奮。我把孩子們眼中的春天編成了一首春天的歌,在我唱第二遍的時候,許多孩子便跟着哼唱起來。由於歌詞的內容是他們理解的,所以這首歌他們學的特別快,也特別感興趣。

以上案例告訴我們:孩子們的興趣在短短的時間裏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正是由於教師在“維持秩序”與“尊重幼兒需求”之間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教師的“尊重與放手”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使他們在玩中學習知識,感受大自然的變化,使春遊活動得以精彩的進行。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關注和了解幼兒的學習興趣點,並對幼兒的獨特表現作出適宜的反應。在活動中我們嘗試瞭如下的教育策略:

1.抓住幼兒興趣點,生為教育的資源

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比較注重從即定的教材出發,使教材成為幼兒學習的全部內容,這種脱離了幼兒的自身需要和生活經驗的學習,不能幫助幼兒獲得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如教師在活動中發現了幼兒想去自由玩的意願,這時候教師沒有制止幼兒的興趣,而是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引導幼兒去找春天,使幼兒當前的興趣點成為教育的資源,讓活動得以深入的開展。

2.將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融入幼兒當前的興趣與需求之中

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中,事實上早已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東西。關健在於老師要善於發現幼兒興趣需要,並將其作為教育的生長點,在滿足幼兒興趣需要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沿着教育目標的方向發展。如春遊活動前,我們提前讓幼兒瞭解了春天的特徵,便與幼兒在春遊活動中能夠更好地感受春天,發現春天。活動中當老師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時,及時改變預設的計劃,將活動改成找春天,真正讓幼兒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讓幼兒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中着手,帶着需求去探索發現春天的祕密,我們還將幼兒找到的春天編成一首歌,讓幼兒獲得真正主動學習的動力。

二、創設適宜環境,引領幼兒參與

案例2:認識交通工具

結合主題活動,老師在活動的前一週佈置了任務,讓孩子和家長回家找車子―認識車子―瞭解交通標誌,孩子們把收集到的各種交通標誌帶到幼兒園,老師請孩子介紹自己找到的標誌,並佈置到牆面設立交通標誌專欄,供大家認識。同時還請家長和孩子共同製作一輛車子,家長們別出心裁運用不同的材料為孩子做了一輛輛形象逼真的大卡車、小轎車、大巴士等,教室裏成了車子的世界,孩子們自主參與了主題環境的佈置,使活動順利的開展。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知道了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教師、家長、孩子互相學習的一種很好形式,讓幼兒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活動過程,並體驗參與環境創設的成功感。幼兒園環境的教育性不僅藴含在環境之中,而且藴含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過去的環境創設使幼兒的思維和行為依附於教師的思維和行為。如今,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來設計與創設活動室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幼兒來説才具有意義。作為教師要善於觀察幼兒的舉動,聆聽幼兒的心聲,瞭解幼兒的興趣,關注幼兒的需要,捕捉有價值的信息,適時地給予提示和幫助。如活動前,老師請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圖片,在參與收集的過程中幼兒初步瞭解了各種交通標誌,為開展主題活動鋪墊經驗。

三、設計有效提問,引導幼兒學習

案例3:蘿蔔屋

閲讀活動開始了,老師拿出事先畫好的圖片,故作神祕地説:“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幼兒回答是五花八門。老師説:“你們想知道嗎?”“想。”“再猜猜會是什麼呢?”幼兒述説着自己的想法,老師打開了圖片,原來是蘿蔔。“圖片上有誰?”“有一隻小白兔。”“猜猜小白兔為什麼哭了?”

1.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既不能過於簡單,沒有思考的要求,又不能過於太難,讓幼兒難以回答,無從下手。問題的難度最好以幼兒經過思考就可以答出為準。比如:“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問題對於幼兒來説,既過於簡單又顯得多餘。教師可以把簡單多餘的問題合併成一個問題,“圖片上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從而把問題變得簡潔開放,提高問題的有效性。

2.提問要有明確的問題指向。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把它們寫進教案中,清楚地、詳細而精確地設計、表述問題,避免兩可的、模糊的提問。比如“我們學了什麼?”或者“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等等。設計的問題最好是有明確指向的提問“書上有誰”而不是隨意性提問“你從書上看到了什麼”,教師要提專一的問題,避免無休止的提問,不然會使幼兒分散注意力,受到挫折或迷惑。

總之,在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有效行為既是對幼兒的身心施以影響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更是教育觀念的外化表現形式,教師適時鼓勵幼兒,支持他們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提升他們多渠道收集信息意識和處理信息能力和主動探索的慾望,能有效促進幼兒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創造,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標籤:教學活動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