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

校園1.39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1

在乘方和冪在這節課中,我在引入新知識的時候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比如,乘方和冪在這節課中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我在引出冪的概念時並未直接給出冪的定義,而是讓學生回憶學過哪些運算,學生答:加減乘除。教師接着問這些運算的結果我們叫做什麼呢?學生答:和差積商。教師又問:今天我們又學了什麼運算呢?學生答:乘方。這時我才引入冪的概念:我們把乘方運算的結果稱為冪。這樣我就帶領學生把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學生之所以能分清這兩個概念主要是因為我能夠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出發引入新知識,這完全符合當今的建構主義理論。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2

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關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並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為什麼?”“做什麼?”怎樣做?”鼓勵學生敢於反駁,挑戰權威,挑戰課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對於上一學期的七年級數學教育教學工作,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分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可測,不足夠具有全面性、開放性。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點撥,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合拍;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瞭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個缺乏:

(1)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

(2)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3)缺乏對舊知識分析應用的螺旋上升的應用設計;

(4)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三、對聽課的反思。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3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 、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 、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 、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點缺乏:

(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2)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為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現在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間段內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4

一個多月來,我通過不斷努力,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一、成功的經驗和感受

1、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製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2、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説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説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我們所説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3、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積極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的作業為課題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設計一幅圖,並説明你想表現什麼。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佈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説明自己的創意。最後,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4、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悦

“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閲資料,經歷蒐集數據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二、不足和今後在教學中應注意

1.營造有利於新課程實施的環境氛圍。

2.注重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

在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的'關係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進一步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論。

在教師角色轉變上多做工作,增強自己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向開放型的教師邁進。

4.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特別是駕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適合我校學生特點和自己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5.不斷學習和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

提高多媒體課件製作能力,能製作出針對性、實效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使之更好地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注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表揚與激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袁鵬同學平時不太安份,但數學測評做得比較多,我及時在我所教的兩個班中表揚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驚喜,並在之後的學習較為積極。而學生有好幾個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弱,我反覆強調會與不會只是遲與早的問題,只要你肯學。同時,我加強課外的輔導,想辦法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悦。經過近一年來的新課程與新課標的實施,我深感在教學的理念上、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角色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關於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總結,以供各位老師交流和分享,我們一起共勉吧!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反思這一學期的教學總感到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思考。從多次的考試中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許多學生對於比較根本的標題的控制具有很大的問題,這些看似簡略的標題卻湧現了各種各樣的過錯,平時教學中總感到這些問題學生都會了,不需要再多強調,但事實上卻是問題的嚴重之處,看來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學生練習的反饋與矯正。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數學作業本必需及時上交,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及時設法解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落實訂正的作用,將反饋與矯正要落到實處,切實抓好當天瞭解、當天解決、矯正到位,也就是説反饋要適時,矯正要到位。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反饋來的信息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為反饋的信息虛偽或不全真實,那麼我們就發現不了問題,就不能全面地瞭解學生的情況,也就不會採用及時、精確的矯正辦法。我以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反饋矯正的及時性。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可利用提問或板演等多種方式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一般我們應把提問、解答、講評、改錯緊密的結合為一體,不要把講評和改錯拖得太長。最好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及時反饋在一日為好。

二、注意反饋矯正的精確性。在教學中我們必需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温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信息而嚐到學習提高的甜頭。

三、注意反饋矯正的靈活性。我們在教學中可採用靈活多樣的反饋矯正情勢。可提前設計矯正計劃,也可預測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在獲取信息後,認真剖析其問題的實質,發生問題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實行矯正計劃。 在作業的檢討過程中,要求進一步落實學生是否存在抄作業現象,是否認真訂正作業。總之,反饋矯正必定要落在實處。

我們要自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進一步培育學生的自動性和自覺性,當然,如果我們只強調學生的自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自動和自覺,成果也會不如人意。

總之,反饋與矯正在教學中總是循環往復的,不斷增強反饋與矯正,對於我們的教與學生的學必將起到必定的推進作用。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重視反饋與矯正。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6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8章多邊形,第9章軸對稱,第10章統計的初步認識。一學期教學下來,頗有感觸。就此談談看法:

一。成功的方面

(一)內容更貼近實際生活了,使學生認識到學有所用,同時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第十章統計的初步認識中導圖提出的問題,一個魚缸裏有多少條魚容易數出來,可是,怎樣知道一個池塘裏有多少魚呢?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導圖的問題:一隊師生共328人,乘車外出遊,已知校車可乘64人,如果租用客車,每輛可乘44人,那麼還要租多少輛客車?等等,不僅如此,縱觀教材,從天氣預報,降水概率,抽獎,中獎到股票投資,分期付款,銀行利,税等等都有所涉獵。可以説教材中所有問題的提出,幾乎都來自現實,這些問題一經提出來學生就非常感興趣,同時認識到數學來源生活,並服務與生活。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許多的數學知識,也培養了不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第十章統計初步認識的學習不僅能解決池塘有多少條魚,也可類似的估算出每個家庭每年丟棄多少個垃圾袋,我區每年會產生多少這樣的白色垃圾等,以提高同學們的環保意識。通過第八章多邊形的學習,知道了那些多邊形可以鋪滿地面,能設計出用平面圖形鋪滿地面的美麗圖案————-新教材確實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

(二)難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許多人懼怕數學,認為它很難。而新教材刪去了一些繁雜的計算和證明,減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對較複雜的方程,如係數為小數的書中沒有出現,對解方程(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訓練降低了,但增加了統計與概率和課題學習,擲一枚硬幣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花二元買一張體育彩~票,中100萬的可能性有多大?——-這類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蠢蠢欲動,極感興趣。第二冊的《多姿多彩的圖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不在感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了。現在數學教師上課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筆,一把尺子,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暈暈呼呼。設計軸對稱圖形,剪喜字,設計小區花壇——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了。當然,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了。

(三)新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非常便於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新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除了交*編排,螺旋上升外,在編寫上儘可能展現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書中基本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所要學習的數學主題,使學生在瞭解知識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理解並掌握相應的學習內容,使用各種數學語言和符號表達對學生來説是現實的問題,建立數學關係式,獲得合理解答,理解並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如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不是像老教材那樣,舉例説像什麼一樣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然後教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後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而是先設立了問題的情境:問題1,某校七年級年級328名師生外出春遊,已有2輛校車可乘師生64人,還需租44座客車多少輛?問題2,張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們,"我今年45歲,幾年後你們的年齡是我的三分之一?"這些問題以學生自身和周圍環境中的現象,以自然,社會以及其他學科中的問題為知識學習的切入點,突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接下來建立方程這個模型,通過聯想,歸納,概括,總結等過程使學生會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後再回頭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除此而外,新教材在每章開頭,設置導圖與導入語,這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教材的呈現不是平鋪直敍的,而是結合當前內容設置如"問題","回憶","試一試","探索","做一做","讀一讀","概括","想一想"以及"信息收集,調查研究"等活動欄目,這些都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間。特別是"雲圖"的設計,真是妙不可言,對點撥,啟迪學生思維起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編寫上很好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起來了,真正形成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組織者與合作者。

二。不成功的方面

(一)空間與圖形部分合情説理不規範,學生難入門

新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內容就是老教材中的平面幾何的部分,像七年級的教材裏第4章圖形的初步認識,第8章多邊形,第九章軸對稱圖形就屬於這一內容。有過幾年教齡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剛開始學習平面幾何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感到較困難的,因此平面計劃的入門教學歷來是討論研究的熱點,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首先識圖,讀題填空(給出解答的架子,學生填出理由或符號),逐步過渡到自己寫出完整的解答過程,大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最後一章定理的證明後,就完成了這個入門教學。但新教材着眼於對圖形的感知與操作確認,強調合情説理,教材內容安排上在七年級不教命題,定理和證明了,證明用簡單的合情説理代替,但進行合情説理時,沒有給出規範的格式和要求,如第一冊平行線部分,p169例1是最早出現的幾何解答題,p173例3是第一個幾何計算題,它們在解答時都是先寫出理由(即由於——根據——-可得——-因此——-),我們注意到書寫格式上沒什麼要求,當時我們也是這樣教的,但是到了第二冊第八章三角形這節p49例1就不這麼書寫了,此題沒寫根據——-,而且用了因為所以,再如p72例1的説理,因為DE是線段BC的垂直平分線,即

BE=CE=6

所以⊿BCE的周長=BE+CE+BC=6+6+10=22。

這裏書寫也很不恰當,如果按照前面的書寫是否應改為

根據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得

BE=CE,或因為DE是線段BC的垂直評分線,所以BE=CE——-等等。新教材由於缺乏對學生讀題填空的訓練,加之例題中寫法的隨意,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一年下來感覺學生對幾何説理題解答不好,能夠入門的人不多,這對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會產生影響。

(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內容編寫過於簡單,應用題難度跨度太大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國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這部分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不單獨設立列方程解應用題一節了,不講方程的同解原理了,這些很好,避免了一些學生按類別死搬硬套,但是,這兩部分內容書上的例題和習題都太少,如第二節解一元一次方程,書上安排7-8課時,但只安排了7個例題,特別應用題更少,整章只有6題,而且最後一題與前面題相比難度跨度較大,這給教師備課,上課帶來困難,如果只是學習書上的幾題,學生對很多應用題仍不會解,像商品銷售問題,裏面涉及到售價,進價,標價,利潤,利潤率,折扣率等等,它們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再像逆水航行,順水航行問題——-不講,不歸納學生就不會做。建議教材在這一部分再充實些,多給教師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材料。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7

難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許多人懼怕數學,認為它很難。而新教材刪去了一些繁雜的計算和證明,減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對較複雜的方程,如係數為小數的書中沒有出現,對解方程(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訓練降低了,但增加了統計與概率和課題學習,擲一枚硬幣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中100萬的可能性有多大?——-這類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蠢蠢欲動,極感興趣。第二冊的《多姿多彩的圖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不在感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了。現在數學教師上課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筆,一把尺子,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暈暈呼呼。設計軸對稱圖形,剪喜字,設計小區花壇——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了。當然,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了。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8

這是我在片區教學中上的一節數學公開課,經過片區小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使我在教學中多了些體會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質》這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所提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的操作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探索等式性質1中用天平實驗的時間過長(用了10分鐘),而且總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着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我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4、對於性質的運用,我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9

國中數學是一個整體。八年級的難點最多,九年級的考點最多。相對而言,七年級數學知識點雖然很多,但都比較簡單。很多同學在學校裏的學習中感受不到壓力,慢慢積累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問題在進入八年級,遇到困難(如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加深)後,就凸現出來。 現的八年級學生中,有一部分新同學就是對七年級數學不夠重視,在進入八年級後,發現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感覺學習數學越來越吃力,希望參加我們的輔導班來彌補的。這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七年級數學的基礎性,重視不夠。我們這裏先列舉一下在七年級數學學習中經常出現的幾個問題:

1、對知識點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次上;

2、解題始終不能把握其中關鍵的數學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3、解題時,小錯誤太多,始終不能完整的解決問題;

4、解題效率低,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題目,不適應考試節奏;

5、未養成總結歸納的習慣,不能習慣性的歸納所學的知識點;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在七年級階段不能很好的解決,在八年級的兩極分化階段,同學們可能就會出現成績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夠打好七年級數學基礎,八年級的學習只會是知識點上的增多和難度的增加,在學習方法上同學們是很容易適應的。

那怎樣才能打好七年級的數學基礎呢?

(1)細心地發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學對概念和公式不夠重視,這類問題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概念的特殊情況重視不夠。例如,在代數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數式)中,很多同學忽略了“單個字母或數字也是代數式”。二是,對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記硬背,缺乏與實際題目的聯繫。這樣就不能很好的將學到的知識點與解題聯繫起來。三是,一部分同學不重視對數學公式的記憶。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將公式爛熟於心,又怎能夠在題目中熟練應用呢?

我們的建議是:更細心一點(觀察特例),更深入一點(瞭解它在題目中的常見考點),更熟練一點(無論它以什麼面目出現,我們都能夠應用自如)。

(2)總結相似的類型題目

這個工作,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我們的同學要學會自己做。當你會總結題目,對所做的題目會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類型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的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變萬化,我自巋然不動”。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在進入八年級、九年級以後,同學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同學天天做題,可成績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們天天都在做重複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題目反覆做,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能專心攻克。久而久之,不會的題目還是不會,會做的題目也因為缺乏對數學的整體把握,弄的一團糟。

我們的建議是:“總結歸納”是將題目越做越少的最好辦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

同學們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的錯誤和困難。但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同學們做題目,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將所學的知識點和技巧,在實際的題目中演練。另外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這個不足,也包括兩個方面,容易犯的錯誤和完全不會的內容。但現實情況是,同學們只追求做題的數量,草草的應付作業了事,而不追求解決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收集錯誤。我們之所以建議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

是因為,一旦你做了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現在發現原來就是這一個反覆在出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問題都不懂,現在發現原來就這幾個關鍵點沒有解決。

我們的建議是:做題就像挖金礦,每一道錯題都是一塊金礦,只有發掘、冶煉,才會有收穫。

(4)就不懂的問題,積極提問、討論

發現了不懂的問題,積極向他人請教。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這一點,很多同學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該問題的重視不夠,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問老師被訓,問同學被同學瞧不起。抱着這樣的心態,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閉門造車”只會讓你的問題越來越多。知識本身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不清楚,學到後面時,會更難理解。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你對該學科慢慢失去興趣。直到無法趕上步伐。

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一個比較難的題目,經過與同學討論,你可能就會獲得很好的靈感,從對方那裏學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討論的對象最好是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這樣有利於大家相互學習。

我們的建議是:“勤學”是基礎,“好問”是關鍵。

(5)注重實戰(考試)經驗的培養

考試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有些同學平時成績很好,上課老師一提問,什麼都會。課下做題也都會。可一到考試,成績就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考試心態不不好,容易緊張;二是,考試時間緊,總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心態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調整,但同時也需要經歷大型考試來鍛鍊。每次考試,大家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適應考試節奏。做題速度慢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在平時的做題中解決。自己平時做作業可以給自己限定時間,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實際考試中,也要考慮每部分的完成時間,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慌亂。

我們的建議是:把“做作業”當成考試,把“考試”當成做作業。

以上,我們就七年級數學經常出現的問題,給出了建議,但有一點要強調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同學們在學習中千萬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實效。任何考試都是考人的頭腦,決不是考大家的筆記記的是否清楚,計劃制定的是否周全。

習習慣、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七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10

1、結合國中數學大綱,就國中數學教材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研究,要通過對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體系和脈絡,統攬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後,建立各類概念、知識點或知識單元之間的界面關係,歸納和揭示其特殊性質和內在的一般規律。例如,在“因式分解”這一章中,我們接觸到許多數學方法—提公因式法、運用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這是學習這一章知識的重點,只要我們學會了這些方法,按知識──方法──思想的順序提煉數學思想方法,就能運用它們去解決成千上萬分解多項式因式的問題。又如:結合國中代數的消元、降次、配方、換元方法,以及分類、變換、歸納、抽象和數形結合等方法性思想,進一步確定數學知識與其思想方法之間的結合點,建立一整套豐富的教學範例或模型,最終形成一個活動的知識與思想互聯網絡

2、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將數學思想方法有機地滲透入教學計劃和教案內容之中 教學計劃的制訂應體現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綜合考慮,要明確每一階段的載體內容、教學目標、展開步驟、教學程序和操作要點。數學教案則要就每一節課的概念、命題、公式、法則以至單元結構等教學過程進行滲透思想方法的具體設計。要求通過目標設計、創設情境、程序演化、歸納總結等關鍵環節,在知識的發生和運用過程中貫徹數學思想方法,形成數學知識、方法和思想的一體化。應充分利用數學的現實原型作為反映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問題解決或構建所做的整體性考慮,它來源於現實原型又高於現實原型,往往藉助現實原型使數學思想方法得以生動地表現,有利於對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始終貫穿於整個數學教學中。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所討論的對象進行合理分類(分類時要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標準統一、分層不越級),然後逐類討論(即對各類問題詳細討論、逐步解決),最後歸納總結。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好分類的方法原則,形成分類思想。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應根據教學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一般在知識的概念形成階段導入概念型數學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與未知互相轉化的思想、特殊與一般互相轉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識的結論、公式、法則等規律的推導階段,要強調和灌輸思維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數的數與形的轉化、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識的總結階段或新舊知識結合部分,要選配結構型的數學思想,如函數與方程思想體現了函數、方程、不等式間的相互轉化,分數討論思想體現了局部與整體的相互轉化。在所有數學建構及問題的處理方面,注意體現其根本思想,如運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應注意為簡便而採取的移項法則。

3、重視課堂教學實踐,在知識的引進、消化和應用過程中促使學生領悟和提煉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知識發生的過程也是其思想方法產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確的直觀背景材料,創設使認知主體與客體之間激發作用的環境和條件,通過對知識發生過程的展示,使學生的思維和經驗全部投人到接受問題、分析問題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戰之中,從而主動構建科學的認知結構,將數學思想方法與數學知識融匯成一體,最終形成獨立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概念既是思維的基礎,又是思維的結果。恰當地展示其形成的過程,拉長被壓縮了的“知識鏈”,是對數學抽象與數學模型方法進行點悟的極好素材和契機。在概念的引進過程中,應注意:①解釋概念產生的背景,讓學生了解定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綜合概念定義的本質屬性;③鞏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讓學生在變式和比較中活化思維。在規律(定理、公式、法則等)的揭示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灌輸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並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直觀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識發現規律,不過早地給結論,講清抽象、概括或證明的過程,充分地向學生展現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學生領悟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4、通過範例和解題教學,綜合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一方面要通過解題和反思活動,從具體數學問題和範例中總結歸納解題方法,並提煉和抽象成數學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題過程中,充分發揮數學思想方法對發現解題途徑的定向、聯想和轉化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數學思想觀點為指導,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範例教學通過選擇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創造性和審美性的例題和練習進行。要注意設計具有探索性的範例和能從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規律的範例,在對其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展示數學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數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對某些問題,要引導學生儘可能運用多種方法,從各條途徑尋求答案,找出最優方法,培養學生的變通性;對某些問題可以進行由簡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論,讓學生大膽聯繫和猜想,培養其思維的廣闊性;對某些問題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慣性思維束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對一些條件、因素較多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全面分析、系統綜合各個條件,得出正確結論,培養其橫向思維等等。此外,還要引導學生通過解題以後的反思,優化解題過程,總結解題經驗,提煉數學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