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一年級語文教案

校園1.6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年級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年級語文教案

一、導入

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閉月”講的是貂蟬拜月,月亮都躲起來的故事;“羞花”説的是楊貴妃觀花時,花都害羞地低下頭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時魚兒望見她忘記了游水,漸漸沉入水底的故事;那“落雁”呢?

漢元帝年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這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着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傳説昭君出塞時滿腹愁懷,為抒解思鄉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曲哀人豔,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悦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面。“落雁”故此而來。現在常用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唐大曆年間,詩聖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詠懷古蹟》是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每首各詠一古蹟,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劉備)廟、武侯(諸葛亮)廟,都是借古蹟來抒發詩人的心懷。(其三)到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心懷呢?進入詩歌。

三、朗讀詩

1、自由朗讀詩歌至少兩遍,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聽示範朗誦,正音,明節奏,品情感。

3、對照註釋反覆朗讀詩歌,在朗讀中感悟詩歌內容、情感。

4、學生齊讀詩歌,檢查效果。

四、賞析詩歌(我們已經反覆朗讀了詩歌)

1、詩歌是七言律詩,共八句,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聯中,你最喜歡哪一聯?你認為哪一聯最精彩?請同學們跟周圍的同學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

(1)首聯: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寫出了闊大壯觀雄奇的景象。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着王昭君。民間傳説,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其一: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説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裏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從側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2)頷聯: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賞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着黃昏。

“一去”,生不能歸;“獨留”,永葬漠北。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對比強烈。

“一去”對“獨留”:生前寥落、死後孤寂

“紫台”對“青冢”:富麗繁華;荒涼冷落,在色調上形成鮮明的對比。

“黃昏”又可以做空間解釋:

“黃”——漫漫黃沙;“昏”——一旦黃沙揚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獨留”的“青冢”更顯淒涼、孤寂,讓人同情。

“連”和“向”將時間空間加以連接,強化了悲劇性。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後的孤獨之情。

(3)頸聯: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賞析:憑着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按圖召幸,喪夫落淚痣,青春貌美,嫻雅大方,揭示悲劇的原因。)

釋“省識”“春風面”“環珮”。

“省識”:註釋紛紜,有讀作shěng,作“減”“少”解;也有讀者xǐng,作“辨識”解。作無論哪種讀法和解法,這句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風面”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於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麼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4)尾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賞析: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説着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後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於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裏就密切難分了。“論”:訴説。

2、對於出塞的昭君,多數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杜甫讀出了昭君的心事。(怨恨)這也就是這首詩的詩眼。

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的關鍵詞句。也指一首詩歌內容的凝聚點,常常是詩中精煉傳神的詞語,你發現了它就等於抓住了中心了。

提示: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宮裏的皇后)可以説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對於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説呢?

明確:(千載之怨)

王昭君遭遇:絕代佳人,美不得寵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身死異國,環佩空歸

(一怨:遠嫁朔漠,故鄉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歸

三怨:畫師無恥,元帝昏庸)

不能用現代的眼光評論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五、知人論世,探究主旨

1、《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裏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詩言志,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杜甫,這首詩中表達了他什麼樣的志向和願望呢?在這裏我們還要用到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

(知其生平遭際,性情風格,思想功績)

背景介紹: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一生,也未得一展抱負,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大曆元年,杜甫流寓夔州,這一年他55歲。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但是北方軍閥割據,劍南川西唐朝與吐蕃爭鬥不休,國家動盪。

詩人在此時深深懷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我們不妨來對照一下: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美不得寵才華橫溢,才不得用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一生漂泊,功業無成)

更何況這一年他已有55歲了,“美人遲暮”之感與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評此詩時説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2、背誦全詩(我們反覆朗讀了詩歌,也賞析了詩歌,爭取馬上就背誦下來)

齊聲背誦,表現詩人的怨恨之情。

六、回顧學習這首詩歌的過程,明確懷古詩的鑑賞步驟。

這首詩通過詠詩懷古來抒發內在的情感。這樣的詩叫懷古詩。這節課要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明確詠詩懷古詩的特點及其及基本的鑑賞方法。

(補充:懷古(含詠史)詩詞是詩人在閲讀史書或遊覽古蹟時,有感於歷史人物或事件,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之作。在鑑賞懷古詩詞時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就是要知人論世,這是鑑賞詩歌的很重要的方法。)

1、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概述其悲劇一生,揭示其悲劇根源,點明昭君之怨。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2、鑑賞懷古詩的三步驟。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2)、為什麼要描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什麼態度?(體悟感情)

(3)、這種態度用什麼方法表達?(分析技巧)(借古諷今)

3、懷古詩的形式標誌:

或標題中有古蹟、古人名,或在古蹟、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蹟、古人後加“懷古”、“詠懷”等。

4、內容特點:詠古蹟、懷古人、憶古事

5、思想情感:感慨身世、感傷興衰、勉勵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