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整合課教學設計

校園5.56K

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整合課教學要讓同學們反思及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及更好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整合課教學設計,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整合課教學設計

  一、什麼是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理論和觀念在不斷髮展中

現在教學設計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一些新的見解和觀點也層出不窮,各家爭論也比較大。

筆者最近查了一些資料,根據美國的最近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作為教學設計理論最重要的參考書,居前三名的分別是:迪克和加里的《系統化教學設計》(1996年)、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學設計原理》(1992年)以及加涅於1985年寫的《學習的條件和教學理論》,這説明在美國傳統的教學設計工具書多年來沒有太大變化。所以我們這次教學設計大賽,還是介紹一些目前比較公認的,比較成熟的設計方法。

但是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考慮,如何讓我們設計出來的課程能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比如,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等等,因為在不同的教學觀指導下,會產生不同的教學設計。比如你是按複習提問——引入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佈置作業,五大環節的程序來設計教學,人家一聽就知道你的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而一個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師,他設計的教學過程,一般是提供問題—建立假説—討論驗證—形成概念,其教學策略是發現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改的要求,我們老師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教學問題的分析者、學習過程的指導者、教學策略的決策者、教學資源的組織者。這是保證我們的教學設計與新課改指導思想一致的前提。

  2、什麼是教學設計

各家説法大同小異,最簡潔的是李克東的定義,“教學設計就是應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和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和操作程序。”

① 從教學設計的定義可以看出,教學設計首先是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系統,設計的目的是要對課堂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進行協調和控制,使課堂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達到優化。

② 教學設計是以分析教學問題和教學需求為基礎的。因此要首先作好教學分析,分析之後要明確解決教學問題的目標是什麼。

③ 教學目標確定之後就要考慮達到目標需要哪些條件,採用那些方法,通過什麼樣的步驟,幫助我們接近教學目標,這些方法步驟被稱為教學策略。

④ 作為完整的設計過程,在實施之後都要對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對設計方案進行修訂,使方案趨於完善,這樣可以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我們教師的課後小結就是一個自我評價、修訂、完善的過程。)

以上四項就是教學設計所涉及的全部內容,但是請大家注意我們這次活動的主題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考慮一定的教學條件,在什麼樣的教學空間展開教學。我們現在依託的信息技術環境有三種:

·依託校園網的教室多媒體環境

·基於網絡教室的局域網環境

·直接利用INTELNET的廣泛互聯網環境

老師們常用的是前兩種,我們也主要是介紹前兩種教學環境的設計方法。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法

(一) 知識點、教學目標的配置

① 教學目標受課程標準的制約

課程標準以前叫教學大綱,被稱之為教育憲法,改稱課程標準是考慮到教育固有的規律,有意識地弱化了大綱的指令性質。但是課程標準是課程最終達到的目標,是教學目標的總體性的終極標準,不能充分體現對每一節課的達標要求。教學目標是針對一節課的知識,它要求很具體,根據知識點的性質不同,要求學生達到的認知水平也不同。

有影響的教學目標體系有兩個,一個是加涅的認知目標體系,另一個是布盧姆的認知目標體系,我們國家廣泛使用的是布盧姆的體系。但布盧姆的教學目標深受美國文化和思維習慣的影響,各國在引進時都作了相應的修改,我們國家各省市對教學目標分級處理也不同,比如吳邊顯在《新教學論》中就將認知水平分成記憶、理解、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四級,我們在進行知識、目標與教學策略配置時,應當根據北京市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擬定教學目標。

各位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有行為動詞,因為只有通過對學生外顯行為的觀察,才能隨時掌握你的教學是否達標了。

另外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目標分類,布盧姆的教育目標是認知領域的,對於勞技課一類的教育目標還有一個動作技能領域目標,分為模仿、操作、精確、聯接四級。對於思品一類的課有一個情感領域的目標,分為注意、反應、價值判斷、組織化、價值複合形成個性五級。在此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② 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決定教學目標的因素有三個

·課程標準 代表了國家的意志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往往在一個時期是不變的,是較穩定的常量。

·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階段性和羣體性的特點,在某一學年段,學生的生理、心理髮展大致保持同步,在一段的時間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因此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就相對穩定。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清楚所教學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

根據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對學生的分析就更要擺到突出的地位。事實上即使在同一學年段或同一個班級裏,學生的認知特點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屬於視覺型的;有的屬於聽覺型的;有的屬於動覺型的。因此在學習目標確定以後,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和組織教學資源時要考慮滿足不同學習類型學生的學習需要。

·教材的知識內容的性質 教材知識內容日日更新,是最不穩定、最活躍的變量,因此,設定目標最關鍵的是要做好教材分析。進行教材分析要有兩點必須考慮的

所作課在整個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承接關係。一般單元起始課往往要求學生記住定義、粗知方法,而單元的結尾課往往要求學生會運用定義和方法解決問題。

所作課有哪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中有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然後根據知識點的性質配置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哪些知識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哪些要達到理解水平,哪些不但要理解,還要會應用。

教學目標是一個體系,包括三方面,知識掌握、技能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凡是整合課要把信息技術素養作為目標融到相關的條目中,比如通過對網上資料的瀏覽提高快速閲讀能力;使學生掌握超文本的閲讀方法等描述語句。如果直接上INTELNET在情感目標中還可以寫:能自覺規避網上不良信息等內容。三方面要寫全,再強調一遍知識點後面要跟行為動詞,技能的昇華就是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相當於思想滲透和思想教育。

③如何交待教學目標

A.交待教材、章節、單元、第幾課;

B.交待學生已具備了哪些與本課相關的知識;

C.交待本課與前後章節各方面知識的關係;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D.交待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交待各知識點的性質;

E.根據課程標準,所教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最後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F. 交待資源形態的特點,根據特點交待信息素養目標。

(二) 如何確定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就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順序、學習活動程序、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資源和媒體的組織與呈現的總體考慮。

*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問題的基礎是分析教材,根據教材分析制定教學目標。第二步就是根據知識的性質,學生的學習風格配置策略和方法。

我們國家引入布盧姆的教學目標時,專家對有關的教材知識性質作了分類,即事實性的知識、概念性的知識、技能性的知識、原理性的知識、問題性的知識,對不同性質的知識作了教法提示,即展示事實、創設情境、提供示範、呈現過程、設疑思辨。構成一個直角梯形結構圖。這個結構圖可以作為制定教學策略的參考。

評價

設疑思辨

綜合

分析

應用

理解

知識

呈現過程

提供示範

創設情境

展示事實

事實知識

概念知識

技能知識

原理知識

問題知識

其實這個結構圖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索引,學生可以根據這個結構圖,直接去搜索學習資源,比如事實的知識學生可以自己去查找典型事例,像趙州橋的樣式等;原理性的知識學生可以去查找事物的演變過程,像減數分裂等等。設計時這樣處理的教學策略,就更有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教學的組織形式也是一種策略,我們現在基本上是以課堂羣體學習活動為主,環境是基於校園網的多媒體環境或者是網絡機房,組織形式上表面看與傳統的組織形式沒有太大區別,主要分三種:集體學習活動,適合於新知識的學習或羣體練習;個別化學習,適合於有針對性的事實查找,簡單問題的解決;分組合作學習,適合於複雜問題的意義建構。其中個別化學習與分組合作學習更適合在網絡機房學習。當然多媒體教室裏也可以進行分組合作學習,但如果分組時間過長,在知識處理上會遇到困難。

*學習活動程序就是我們常講的教學步驟,教學程序、教學環節。在設計活動程序時,要注意知識的.呈現順序,學習活動的時間分配,很關鍵的一點是要給學生的學習活動留出充足的時間。

*在知識材料的組織上,由於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情境和大量的資源,教師要將網上的資源與課本的知識進行重組,形成新的系統知識提供給學生或者作為學生探究的對象和內容。這一點是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沒有考慮到的。

·在學生進行“會話”和“協作”時,教師不要忘記自己是“知識意義”的承載者,要能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這種交流只能是啟發式的、引導式的、質疑式的,決不能是灌輸式的,傳授似的。

2、 交待教學策略要注意説明選擇策略的依據。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主體,是教學設計的重心所在。在交待教學策略時,要講清為什麼選擇這種策略。比如你採用設疑法導課,你就要説明“疑”可以啟動學生的思維,集中注意,引起思考;如果你採用複習方法導入,你就要説明這是為了喚起學生頭腦中舊知識的甦醒,以使新知識找到生長點。總之要善於用現代教學理論解釋你的教學行為。

3、確定教學策略的依據

① 從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目的來考慮,比如上例所舉導課的例子。

② 從知識點的性質來考慮,比如地理現象具有大尺度、慢變量的特點,要想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空間內講述清楚有困難,所以採用視頻手段來“濃縮”億萬年的變化過程,或是利用計算機來模擬這種演變過程。

③ 從學生的認知需要來考慮,教學中當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經驗與新的知識有距離時,教學就會產生困難,這時教師或者設計一個恰當的類比事物(舉例)使兩者發生聯繫,或者利用課件或網絡資源,提供替代經驗,以彌補學生自身經驗的不足。

上面介紹的三個方面以從學生的認知需要出發價值最高,因為這樣的設計是從學生出發考慮教學,符合主體教育和建構主義認識論的教學潮流。

(三)信息環境與教學資源的配置

教學資源是指支持教學活動的物質條件、經濟條件及心理條件。課本,教學媒體,網絡環境、學生的心理素質都屬於教學資源。為什麼説學生的心理條件也是教學資源呢?現代教學論認為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教學就會取得巨大效果,比如前幾年推廣的快樂教學、成功教學、情境教學就是充分調動和運用了心理條件。另外像上個世紀中期保加利亞洛扎諾夫搞的暗示教學,就是巧妙地運用了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作用,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發揮超常的記憶力,一節課可以使學生記住上百個單詞。這是調動人潛意識資源的典型例子。

但是具體到媒體的組合上、信息環境的選擇上、信息資源的配置上,也同樣有設計組合的問題。因此在配置資源和信息環境時,首先要有對資源和媒體的分析。

1、分析的依據一般有以下三點:

(1)是教材的需要,或是彌補教材的不足,或是改變教材的知識形態,使知識形態適應學習者的學習風格。

知識是分形態的,有文字的形態、聲音的形態、圖像的形態,不同的人對知識形態的敏感性不同,越是低年級的學生對聲像形態的知識接受能力越強。

(2)是學生的需要,或是為學生提供替代經驗;或是創設教學情境;或是簡約概括知識,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意義的構建。

(3)是考慮媒體的功能,比如音樂引導情緒昇華感情的功能;音視頻有引情入境的作用。

2需要指出的是,過去我們對常規電教媒體研究的是比較透徹的,對幻燈投影、錄像機等媒體的表現力、重現力、接觸面、參與性、受控性都有過分析和測試。信息技術進入教學以來,對一些軟件平台媒體,則分析研究得不夠,但是隻有了解各種形態的資源特點,媒體的功能特性,我們在資源的組織上,軟件媒體平台的選擇上才會心中有數,運用自如。下面根據老師們在教學中的使用經驗,做一個初步的歸納。

·資源庫、網絡資源及校園專題學習網站:信息成海量;交互性強;自主選擇性強;知識形態豐富;超文本結構;易讀取和下載;信息更新快。有些信息結構不良,須學習者重組。

· PowerPoint的教學功能

(1)能將教師宂長的敍述語言,簡約、概括地表達出來。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有利於學生記憶。

(2)能提示操作步驟,有利於學生掌握操作技能。

(3)能呈現問題,引起思辨。

(4)貼上圖片,能展示事實,引起話題。

(5)提供行為暗示,獲得期望的行為。

(6)快速提供大量例題,進行學習訓練。

(7)設計遞進問題,指導思維方法,訓練心智技能。

(8)設計反饋問題,進行診斷和評價。

·課件(包括鏈接的音頻素材、圖片、動畫等)

(1)模擬、仿真,提供替代經驗。

(2)創設情境,進行情境教學。

(3)提供示範,養成正確的行為動作。

(4)展示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自然現象。

(5)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如布朗運動、縱波、橫波等。

(6)微化宏觀、放大微觀,如講天體、講電子雲等。

(7)輔助教學語言的説明,如講圓周運動、行程問題、勢能轉換等。

·下載或掃描的word文檔

(1)提供最新的事實、實例,保證教學的鮮活性。如神州5號、禽流感預防……

(2)提供教學的背景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生平……

(3)對課本作前後延伸,豐富學生的信息量,如預習指導,有關科技的新進展。

(4)提供範文,增加閲讀量。

(5)當堂刪改、點評,進行作文教學。這是word軟件對作文教學的最大貢獻,有了word軟件可以羣批羣改,面批面改了。

·FrontPage

綜合了PowerPoint和課件的功能,由於它是一種網頁型的課件,可以提供多種學習素材,是一種較好的知識容器,可以提供多種進入途徑,非常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3、媒體及網絡環境的運用策略。

可以配合教學環節的教學目的選擇;

要考慮最佳作用時機、最佳作用點;

要考慮知識點的性質用那種媒體呈現最佳;

什麼樣的問題把它作為認知工具最為適宜;

那些問題需要用網絡或多媒體創設情境(其實語言和問題也可以創設情境)。

  三、當前常用的學習理論簡介

通過以上對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的分析,就可以組織出完整的教學設計了。教學設計最終的表現形式是教案,但我們必須把整個的設計過程,教學策略選取的依據表述出來。這種表述是要説明策略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以此證明自己設計的合理性。教師應能夠用現代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解釋自己的教學行為。現在大家都在用建構主義解釋教學過程,但是教學活動是涉及到許多複雜認知行為,因此教師們應該從多家教學理論中去尋求解釋設計和行為的依據。

·行為注意學習理論。重視學習的外部條件,重視環境對學習的影響,重視人的外在行為反應。對學習動機、學習的遷移原理等進行了長期的探討,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資料,整合時應重視動機原理、遷移原理的運用。

·社會學習理論。行為是生理與社會交互的產物,而觀察學習是獲取信息反映形式的重要方法。觀察學習也叫建模或模仿,有四個過程:注意、記憶、原動力重演、動機。整合是要提供積極的樣板和範例;範例要有社會性、典型性,可操作性能引發學生的操作;學習過程要有激勵機制。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育的作用旨在於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境,使人的優質潛能得以發揮出來。整合時要真誠對待學生,提供研究條件和認知工具,讓學生參與研究,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建構注意學習理論。學習是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整合時最好用發現法,協作學習,聯繫和思考是建構的關鍵。

在此很粗疏地蜻蜓點水的介紹,使希望老師們瞭解各種學習理論對教學,對整合仍有指導和借鑑意義,在國外這些理論都沒過時,我們要積極吸取各種理論的精華,指導我們的教學設計。我們在解釋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才會有豐厚的理論北京作為支撐。

  四、關於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中藥組成部分,他有一整套的檢測工具和檢測方法,像目標達標度檢驗,S-P曲線檢驗,需要做專門的測試,大多數老師還很難掌握,所以在作表述時,這一部分一般是不要求老師做的。但在日常教學中,課後的教學筆記,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評價手段,希望教師們把它充分地用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水平,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水平,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不斷地向深層次發展。

  五、關於教學設計的評價

一句上面介紹教學設計的要點,我們進行一下歸類和梳理,做出了一個評價表,供大家作教學設計的參考。作為一節獨立的課,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作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課來説,我們在堅持課程本位的同時,在確立教學目標時必須有信息素養目標,在組織知識信息時應該有信息資源的內容,在選擇媒體時必須有信息技術技術的參與。

一級

指標

二級指標

教學

目標

闡述

1 理解教材,對教材分析透徹

2 對學生的分析符合年齡、心理特點

3 瞭解學生有關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

4 符合課程標準,且明確、準確、全面(有信息素養目標)

5 重點、難點、知識點清晰、準確

教學

策略

闡述

6 教法、環境有利於展開教學 且理論依據充分

7 教學組織有利於發揮主體作用 能體現分層指導 平等參與

8 設置的教學問題聯繫實際,能吸引學生參與

9 設置的教學問題能引發思考 有利於培養創新思維


更多教學設計推薦:

1.人教版《孔子拜師》教學設計

2.一年級語文《江南》教學設計

3.語文三年級上冊《花鐘》教學設計

4.最新《在大海中永生》教學設計

5.六年級課文《手指》的教學設計

6.人教版《中華少年》教學設計

7.精選《長城》教學設計

8.《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

9.2016年《比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10.葡萄溝教學設計【優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