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電影第九區的感想

校園1.53W

《第九區》是尼爾·布羅姆坎普的長片處女作,可以説《第九區》是用非主流的科幻視角來説明解決主流的現實問題。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第九區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觀看電影第九區的感想

  第九區觀後感篇一

正在看《第九區》時,第一個感覺就是——美國人很變態。看完後的感覺就是——美國人太變態了,把外星人的外形醜化不説,連先進的外星飛碟也被醜化為一個無規則鋼筋混凝土結構物。實在是質疑這些所謂美國大片的想象力。

外加今天晚上在新聞上看到一條消息:順得有企業家在智利購買鐵礦山,吸引央企加盟。再對比電影裏鋼筋混凝土化的城市,和所謂的外星先進技術載體——統統是從鐵礦中提煉鐵在百鍊成鋼,然後製作成各種構造物的零部件,再與其他的粘合劑組合,最後,世界上出現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飛機、橋……整個城市像攤大餅一樣的越來越大,在花草樹木的生存空間中硬是開闢出一塊鋼筋混凝土世界。——看完《第九區》怎麼看怎麼覺得這塊鋼筋混凝土區域就是外星生物的聚集地,而美國就是地球的外星生物聚集地中心。

美國利用影視傳媒不斷推銷美國文化、美國的生活方式、美國的觀點觀念。很奇怪的,隨着這些觀念的推銷,世界上的鋼筋混凝土面積越來越大,地球的美麗皮膚——大自然出現越來越多的斑塊。最終,今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沒有成功,最終,環保者的呼籲只是呼籲。地球越來越像被外星生物侵略的世界。而這些個隱藏在人類裏的外星生物從建立美國開始就不斷擴展的殖民地,從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侵蝕地球的秀美山川,破壞地球的水源氣候。

可以見得,如果要徹底保護地球的環境,最根本的一招就是驅逐美國,將美國趕回它們自己的星球去。地球人從此拜別鋼筋的機械化社會,重新迴歸鳥語花香草木葱鬱空氣清新山清水秀的時代。

看完《第九區》我討厭美國,討厭奧巴馬,討厭被鋼筋機械的地帶。

  第九區觀後感篇二

正在看《第九區》時,第一個感覺就是——美國人很變態。看完後的感覺就是——美國人太變態了,把外星人的外形醜化不説,連先進的外星飛碟也被醜化為一個無規則鋼筋混凝土結構物。實在是質疑這些所謂美國大片的想象力。

外加今天晚上在新聞上看到一條消息:順得有企業家在智利購買鐵礦山,吸引央企加盟。再對比電影裏鋼筋混凝土化的城市,和所謂的外星先進技術載體——統統是從鐵礦中提煉鐵在百鍊成鋼,然後製作成各種構造物的零部件,再與其他的粘合劑組合,最後,世界上出現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飛機、橋……整個城市像攤大餅一樣的越來越大,在花草樹木的生存空間中硬是開闢出一塊鋼筋混凝土世界。——看完《第九區》怎麼看怎麼覺得這塊鋼筋混凝土區域就是外星生物的聚集地,而美國就是地球的外星生物聚集地中心。

美國利用影視傳媒不斷推銷美國文化、美國的生活方式、美國的觀點觀念。很奇怪的,隨着這些觀念的推銷,世界上的鋼筋混凝土面積越來越大,地球的美麗皮膚——大自然出現越來越多的斑塊。最終,今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沒有成功,最終,環保者的呼籲只是呼籲。地球越來越像被外星生物侵略的世界。而這些個隱藏在人類裏的外星生物從建立美國開始就不斷擴展的殖民地,從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侵蝕地球的秀美山川,破壞地球的水源氣候。

可以見得,如果要徹底保護地球的環境,最根本的一招就是驅逐美國,將美國趕回它們自己的星球去。地球人從此拜別鋼筋的機械化社會,重新迴歸鳥語花香草木葱鬱空氣清新山清水秀的.時代。

看完《第九區》我討厭美國,討厭奧巴馬,討厭被鋼筋機械的地帶。

  第九區觀後感篇三

有些路是不能回頭的,變成異形就是其中之一。

我先想到了這句話,然後再想想,尤其是想到片尾那朵金屬製的玫瑰花時,便又想要將這話給抹去了……其實可能確有一條回頭路,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就好像一切希望都只是過程,唯有在結果不明、目的未知的情況下才能存在;那些能夠表現希望存在的電影,它們多半是好的,至少可以讓人在允許任意潑灑可能性的聯想中回味。

我和Neill Blomkamp並不熟,不知道9區還會有些什麼新故事。約翰內斯堡本身是我極為嚮往的一個城市——我聽很多人説南非極亂,黑人的性格極度兇殘,但我並沒有親見:告訴我這些的這許多人,他們也並沒有親見,只是還有些沒有親見的人告訴了他們——少量的來源造成了廣泛的印象。

那些來源是媒體,就像異形片以及父母、老師、書本、電影和音樂自小告訴我們的那樣:外星人多半來者不善,醜惡的多半是邪惡的,陌生人多半不值得信賴,岳父的話多半要聽……我們自以為見識太多,哪知我國特色的經驗實用主義往往最容易迷濛我們的雙眼。無論是片中主角Wikus,還是座下觀看影片的眾生,對於自我自身於社會,無一例外存有一套成見般的認定:如果它不曾顛覆,那麼我們大多可以享有愚鈍的幸福;如果它被迫顛覆了,那只有警醒之後的無盡痛苦——《District9》中是這樣,《1984》亦是這樣,《夜訪吸血鬼》如此,《變形記》也還是如此:幾個雜亂的例子,無非是想闡明”我竟非我“的困惑。不管是無奈、被迫還是自願,當你即將成為少數,被逐漸孤立在幾個多數之外:在那過程中,腳踩邊緣,被曾經鄙視的排斥,被曾經親近的背叛,無論是人還是外星人,對所有生物的信任都殆盡,唯有力求自保的信念在支撐一具即使在哲學命題上也早已非我自身的軀體……想想那種心情,倒可以套用一句流行語來概括:這片子講的真的不是異形,是寂寞。

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講:每個人的內心,潛藏着對自身身份的一種難言的焦慮。9區的內在,表現的恰是如此的焦慮:Wikus先生最初急於扮演一種合羣的身份,甘為城管隊長,帶領武裝小隊組織搬遷工作。即使到感染脱逃之後,開上高科技動力裝甲VS暴走之時,原來的面具也還留下小半張:不過,這個運氣極好(也可以説是極壞)的人在事發74小時的那會兒多了一種新的認同,或者説是釋懷——是幸運的事,因為這運氣極好的人,開始逐漸習慣異形身份了。

另一方面,外星人也存有同樣的焦慮。他們開着巨型的母艦,有着卓越的外星科技,卻又不幸虎落平陽,淪落到貧民窟中任人宰割(這個形容放在片中實在太過恰當,除了被白人欺壓外,當地的少數惡劣黑人還吃他們)。其中一些隨波逐流,少數精英卻時刻夢想着迴歸母艦,為此他們甘願被人辱罵、凌辱甚至射殺,只要他們祕密維護着的計劃仍在進行中,種族可以復興,個體的死亡也無需畏懼。

再一方面,Wikus的岳父、MNU的傭兵們、9區的黑人幫派、主角的夫人……影片也試圖表現他們的焦慮,或多或少:這些都是對畫面內各個角色所做的詮釋,在那些看上去雜亂又瑣碎的細節上,焦慮的光芒就如電磁脈衝槍的發射一般閃耀,矛盾衝突藴育在所有的種族、集團、民眾和個體之間。整個約翰內斯堡的焦慮心情,就像那些懸浮在半空中的巨大母艦,伴隨着時刻不停的DV視角、新聞報告、事後採訪和監視器記錄一道,隨電影膠片的轉動搖搖欲墜着。

再稍談談9區的外在。特效部分,由於本身使用瞭如同《死亡錄像》《苜蓿地》及《女巫布萊爾》那樣的仿真偽記錄片風格,就特別注意不去製造太過好萊塢化的火爆鏡頭。早期特效的亮點在對於蟑螂星人的糟糕生活的刻劃上,點綴一些主角變形時拔指甲、掉牙等等很疼的鏡頭作為調劑;中期入侵MNU基地,外星脈衝槍的強力結合影片本身刻意營造的、故作真實的氣氛,沒有極度誇張的鏡頭,但卻能讓人耳目一新——基本上,就和玩《輻射2&3》時的感歎類似:火藥武器果然是不敵電磁武器啊..全副武裝的軍人一個個像氣球一樣血肉橫飛,還讓人覺得像在看新聞的感覺。除了主角的運氣過好讓人頗有微詞之外(誰讓他開啟了主角模板呢..),緊張度和熱血度皆是完美。後期機甲戰讓人有EVA錯覺,或多或少會去聯想到同步率之類的東西:機甲設計偏真實向,金屬感和質感十足。可惜這裏出現了一些應用上的Bugs;傭兵的裝備在外觀上很讓人滿意,但在實戰效果和戰術佈置上卻過於科幻和大片化了;機甲的能力也有前後矛盾之處(共有三處,但均可補完後再解釋,這就不劇透了)……演技上,Sharlto Copley很值得一提,雖然是半路出家之人,但演出上卻能配合9區本身的題材,表演出十分自然、真實的效果。全片的鏡頭基本圍繞他展開,甚至可以説Wikus是本片的唯一主角:對於3天時間內的心理、身體、身份轉變,每一個細節都雕琢得恰到好處。前期的企業齒輪酸味、發現身體變化後的黑色苦味,折臂斷指之時的腥辣血味,看到電視中污衊他與異形性交時的無言澀味,結尾目送外星人迴歸時的微微甜味……盡皆可從Sharlto利落到位的表情動作中品嚐出來,尤其是,在影片末尾又閃回最初他即將從總部出發、拿出妻子照片那刻的甜蜜表情時:我竟覺得這已是完全的兩個人了……當採訪中説到”Wikus,在我的記憶中他已經死了“時,彷彿是瞬間替換了自身,生出一股餘韻悠長的悲涼滋味:此刻片子已經無關科幻,只剩下對人世無常的感歎了。除此之外,Sharlto本人還是一部名為《Spoon》的片子的導演兼編劇,鑑於對9區的印象良好,此片大概也值得一看...^^

據説Peter Jackson允了三千萬給Neill Blomkamp,請他儘管隨意發揮。結果便是這部9區——票房和口碑大家也看到,估計Neill在開機時曾有的焦慮現時也統統去了散了沒了。至於Wikus,如果真得如約等上整整三年,會否在他棲身的破屋後面種滿亮閃閃的金屬玫瑰呢?

倒也真期待看到這樣的一圃花田。


標籤:感想 觀看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