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政治讀後感

校園9.94K

政治讀後感

希臘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泛政治化,政治權力可以延伸進公民個人的生活,公民缺乏基本人權的私域。而在現代民主政治中看來,這些領域應該是由公民自我保有的,並受政府保護的,任何人不得干涉的。

契約論使國家(政府)從天上(上邊)回到了地上,國家終於能夠與公民個人、公民集團(人格化的個人),即市民社會站在一起了,平等相待地結成交易關係。

現代政治哲學是建立在一些理論預設上的,如把人民假定為國家的統治者,把民選的政治家假定為人民的代理人,而把官僚假定為政治家的代理人。這些理論預設的可信度就決定了整個理論的可行性。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密爾頓·弗裏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中,根據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劃分出了三種類型國家觀念:1、國家能夠為個人做什麼,體現了家長主義的國家觀念;2、個人能夠為國家做什麼,體現了集權主義的國家觀念;3、個人能夠通過國家做什麼,則體現了自由主義的國家觀念。

我以為,如果我們把統治者天生看作是慈善的、道德的、具有仁愛之心的人,那麼,我們就在政治學的話語中給某種社會制度提供了“暴-政的潛在可能性”(布坎南語)的合法、正當地位。實際上,在這種制度中,統治者就成為我們(人民)的委託人,我們(人民)就成為統治者的代理人。

在美國《獨立宣言》及其政治思想的中,1、在權利的擁有上,生產者(政府)與消費者(公民)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人人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主體;並要為此提供製度保障。2、(政府)在公共品的供給上,政府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要確保每個人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3、(公民)對公共品的需求上,亞伯拉罕·林肯説,政府的合法目的是為某個社會的公眾去做任何他們需要政府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僅憑他們各自單獨的和本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4、在治理模式上,(1)實行委託代理制,政府只能從民眾中獲取其合法的.權力;所有的人有自治的權利,任何政府都不能在未得到被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統治。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講》中精闢地表達了這一思想:政府應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2)依據規則行事,象古希伯來人和一些其它古老的民族那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作品包含着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合乎道德準則的政府必須依法管理事務。多年來,這一原則已發展成為現代政治的信條。政府應該是法治,而不是人治。英國長期以來一直盛行有限性政府執政和憲法立國主義,這一傳統始於1215年的大憲章運動,那時,約翰國王被-迫接受對他的統治的限制。(3)分權制衡,公民委託給政府的權力是由幾個機構來行使的。

【擴展閲讀篇】

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才有"感"可言,它將閲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閲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 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

注意點:

1、吃透文義。寫讀後感之前,索要寫的對象文章或者書籍要讀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讀不透,寫的時候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寫讀後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萬不要説教別人,令人味同嚼蠟。我看過一個孩子的讀後感,從頭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對別人指手畫腳,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鑲嵌其中,滿以為光彩奪目,實則堆砌材料。讓人不願意讀下去。這是很多孩子寫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經典式"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銜接。因此,讀後感的中心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樑)

結感(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感點,就是你讀後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點。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讀後感,複述完故事內容,就開始寫感,翻來覆去,就幾句話,就是多寫一點,也是不着邊際,一盤散沙,主要是缺乏"感點"這個橋樑,顯得很突兀,過度不自然,不順暢。

二、掌握"經典式"讀後感的寫法

第一步:擬主標題,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寫《 xx》讀後感,別人讀的時候就引不起興趣,會想到這樣沒有主題的讀後感會不會浪費時間呢?如果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就會讓人有一種樂於閲讀的心思。所以,雖然也可以不要主標題,但是我還是建議擬主標題。過江龍進來的文章都學會了擬主標題,如:《愛是戰勝邪惡的天然屏障--讀《哈里.波特與魔法石》有感 》、《擁有一顆平常心--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感》、《謙虛功的基石-讀《謙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個人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樣,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寫,一定要結合感點,否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第二步:述讀--引

講述:在通常情況下,要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注意點:1、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2、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4、"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成功的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了一半。這一部分如果拖沓宂長或者與主題不相符,就會讓人反感。

第三步:感點--議

議,就是緊承前一段"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注意點: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才能有感點的成立

第四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注意點:1、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遊離於感點之外。也就是你選的例子和所講的道理和感點要有共鳴,不能另立一個論點。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一些孩子在聯繫實際的時候,所選的題材和 感點貌似相似,仔細一對比,表達的思想不一樣,這樣就讓讀者看不明白你在説什麼了,切忌。

2、發感還要聯繫實際,深入論證。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3、聯繫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脱離感點隨意聯想,不着邊際。

第五步:結感--結

結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

注意點:1、不管怎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説一些不着邊際的話。表決心式的結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2、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或發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首尾呼應,暗合標題,都不失精彩。

標籤:讀後感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