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通用47篇)

校園2.04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通用47篇)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

今天王校長在學校羣裏發了由李可誦讀的李希貴校長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聽後不由的陷入深思。書中説到,千萬不要被語文老師給騙了,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和語文老師孜孜不倦、不厭其煩的講解無關,跟孩子的閲讀有關,裏面李校長做了一個實驗,李老師讓讀七年級的兒子和一個讀初四的孩子和高三學生做一樣的試卷,結果高三平均分84.5,七年級李大偉得82分,初四孩子得85分。這樣的結果即讓我吃驚,又讓我陷入深思。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就是,老師講台上對着教參事無鉅細的講解,孩子們在下面聽的昏昏欲睡,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在講台上痛心疾首的咆哮,“自己的老祖宗都快忘了,自己從小説到大的語言都考不好,這個知識點我講過多少遍還記不住,你們的作文除了抄閲讀沒一點深意,作文怎麼一點都沒有真情實感……”。這樣真的.對嗎?真的好嗎?每天干的難道都是些無用功?

對以前的做法有了深深的懷疑,也產生了無限的迷茫,其實很多老師也都知道這樣的事實,但不知道如何去改變,乾脆人云亦云,別人怎麼幹咱也這麼幹。其實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想改變些什麼,家庭作業不佈置那麼多遍的抄寫,上課不再對課文生搬硬套的講述,從今年教九年級後乾脆不佈置家庭作業,全部由課代表做主,並且交代一定不要多,甚至由學生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上課儘量拓展孩子們的知識面等等,但畢竟我的思想高度不夠,理論知識更是有限,也只是產生憂慮的同時,只剩無可奈何。

這本書中的觀點很新穎,就讓我們從“不讀書,求甚解”的怪圈中走出來吧!和學生一起讀書,感悟生活的美好。真希望不久後對語文教學有一套切實有效、切實有用的方法,讓眾語文老師不再尷尬和迷茫,迎來“柳暗花明”。胡言亂語,不知所言。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

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文章中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説教,作者用最樸實的語言,每章每節的標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一個改革的實踐家、一個創新的實踐家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大都是作者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本質規律。

其中有一篇文章《為孩子的思維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李老師列舉了四位老師的課,並進行了分析,我感受頗深。能否為孩子們揚起思維的風帆,插上思維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職,要給孩子們以想象的空間,思維的餘地。國小生的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雖然和人的天賦有一定聯繫,但基本上是後天培養和教育的結果。在課堂教學這一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中,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李老師一路走來,他走到哪裏,閲讀的種子就播到哪裏。李希貴老師説:教育是與讀書聯繫在一起的,書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一個學生在他相應的`年齡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讀的書,那是人生無法彌補的遺憾。應該讓讀書活動伴隨孩子一生!從“愛書的爺爺”到“連環畫的魅力”、從“每天10分鐘”到“ACT語文教改實驗”,從“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到“文章是流出來的”,最後到“百萬人家競讀書”,字裏行間無不體現着李老師的這種教育思想,我從真正意識到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必須要有大量的課外閲讀。讀此書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還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索。很是為其中的先進教育理念、觀點、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動與觸動。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記錄了作者李希貴幼年教育思想的啟蒙發育——鄉村中學的教學歲月——穿越“雷區”的校長生涯——教育的改革實踐——建設教育強市的追求歷程等各個時期的探索過程和理性思索。

讀此書,不僅可以瞭解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為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而且可以從中窺探當代中國基礎教育風雲變幻、崎嶇坎坷的發展之路,更為重要的是從書中可以汲取如何把握工作規律,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些前沿、新穎而又被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真知灼見。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往昔工作的回憶中,沒有自詡和矯情的誇誇其談;在探索歷程的評價中,沒有文過飾非的不實之辭;在體驗感悟的歸納中,沒有譁眾取寵的驚人之語。有的只是平實的敍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閲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後,又都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裏行間湧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恆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盪,從而生髮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衝動和慾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

讀了當代教育家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來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從平等開始

學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師完全可以向學生道歉,和學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師生關係才是有助於教育成功、有助於學生髮展的師生關係,教育活動應當建立在平等的人際關係框架裏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師的民主意識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才有裨益。

二、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每一位善於思考的老師,都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們究竟該怎樣把這種“有意的`”教育和“無意的”教育結合起來。

書中講到學習語文時“讓學生當一當老師”,讓學生把語文課當成自己的自留地,讓學生參與語文教與學的全過程,從備課、講課、疑難問題解答、命題考試、講評,全有學生自己“演戲”。年底考試,語文成績卻非常好!在語文課上試驗的“包產到户”,解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問題。由此看來,一切的教育都應當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我們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老師在課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語文到底是怎麼學會的?不正是因為沒有了教師“口若懸河”的分析講解,沒有了教師填鴨式的機械訓練,才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嗎?就像幼兒學走路,的確需要扶持,但決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學會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鬆開扶持的雙手以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5

我從事教育將有10個年頭了,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我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現在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第一次接觸《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時,我便被吸引住了,可以説是看第一段文字時就被李局長的真誠與樸實吸引住了:“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希貴”是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

邊讀書,邊讓我佩服起李局長來,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着想,我想能成為李校長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還有一點在李校長身上也深深的體現出來了,那就是“方法總比困難多”,李校長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他向你講述自己的童年、當學生、為人師、做校長、當局長的成長過程,講述在成長中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人和事,講述自己教育實踐中的生動案例以及感悟;他向你講述自己的人生哲學、教育理想、對教育本質的認識;講自己在讀教育這本大書中不斷探索,進入比較滿意的人生境界……沒有高深的“理論”“體系”“架構”,更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理論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遊離於生活、教育、實踐之外,而是水乳交融於一個個生動的、具體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一切都是那麼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想起了陶行知。作者的真誠、真摯,那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服膺教育規律的科學態度,再次深深地打動了我。《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拓出的是一條迴歸教育本源之路。“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也頓悟了人生。”——摘自《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一直以來,我們評價學生的標準是什麼?除了成績,還是成績,就是有些學校加入了一些活動、表現、文明等等,也只不過給成績噹噹陪襯而已,最終還是成績説了算,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優秀的學生,就是拔尖的學生。我們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社會的多元化,但我們卻始終以“成績”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就如同我們希望用一個模子塑造出千姿百態的產品,其結果可想而知。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説:“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不要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去評價每個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為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通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責任。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成績不好,又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説實話,這些學生很讓老師頭疼,有時候像“你還上嗎?趕快回家吧﹗”之類的氣話也會用在這些學生身上,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為,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

李希貴老師的很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對我的啟發也很大。“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讓教育從細節入手”,“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作為管理者,我們通常最關注的是制定各種‘規定’和嚴格貫徹這些‘規定’,卻常常忽略了應該如何把這些‘規定’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進而形成習慣。”。想想我們平時的管理,在我們的制度中多數都是“不許”、“禁止”之類的話語,對於違反規定的學生,我們也多數是對他們進行嚴格的批評與懲戒,有時甚至是不問青紅皂白,應該説我們的制度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如果我們能從細節入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把“規定”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沒有那麼多的“不許”與“禁止”,我們的校園不是更和諧嗎?

李希貴老師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經談到: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閲讀不但可以改變教師匱乏、勞累、繁瑣的人生狀態,而且閲讀積累得越多,越是給孩子們攀爬的階梯搭建得更結實,更長遠。作為一名教師,除課本、教學用書和練習冊外,更應該博覽羣書,心中沒有淵博的知識怎麼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多讀教育理論書籍,廣泛閲讀名人著作,豐富自己的知識,歷練自己的語言,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誰能堅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讓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順暢地呼吸。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最後,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吧,“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6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我被其中的教育理念、觀點、方法、做法深深吸引了。使我受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我想用前言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讀後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崇高事業,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而且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是造福於他人同時也使自己獲得幸福的偉大事業。”李希貴老師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實踐向我們詮釋了怎樣使孩子獲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師怎樣從辛勤勞動中體驗工作的快樂。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孩子也是如此。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全體學生,讓課堂響着不同的聲音。讓孩子敢於打破權威,具有批判精神,是尊重生命,發展個性的價值取向。

新的學生觀、育人觀逐步形成。老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拿起表揚的武器,機智地面對得意忘形的孩子,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協商促進發展,用“比值”衡量成績……這些新思想、新觀念,成為老師們的共識,成為李希貴堅定的教育理念。

只有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樣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喚醒、張揚學生的潛能,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正如李希貴老師所説:“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7

這學期我們教研組共讀的是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我趁閒暇的時候,翻了幾頁。但感觸頗深。

書看到一大半,我已經被李老師那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而深深感歎了。在拿到這本書之前,還以為不過是一個教育者為自己立傳罷了,讀着讀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熱情所鼓舞,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闊斧地改革,不客氣地説,我周圍還沒見一個。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緣於一顆誠摯地熱愛教育的心靈。

尤其當看到“語文實驗室計劃”時,不由怦然心動,“語文教學原生態”彷彿一股清泉從我思索的荒原中流淌而來。這項實驗最大的改變是課程安排:每週只用2課時完成教材規定的學習任務,而把4課時拿出來,讓學生到自修室去學習。想到今天的語文課,由於很多學生已經對複習厭倦了,可是下週2就考試,我很想讓學生去讀課外書,可對考試成績又有點擔心,於是雖然課本複習味同嚼蠟,我依然按部就班地領着學生複習。學習沒有樂趣,沒有自主性。追究原因,還是沒有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最好的教育應當是着眼於孩子一生髮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是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我不禁自問,我的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呼吸了嗎?下學期我要在學生課外閲讀上動動腦筋,完全可以把課外閲讀引入課堂,“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8

我在暑假裏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一本書。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名字的時候,心裏有一種感覺,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參加工作時光不算長,但是我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但是,此刻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十分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以前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期望學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期望他們在最短的時光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期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必須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己教育、自己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朝着“自由”的方向前進!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9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部輕鬆愉快的書,是一部教育智慧積厚流廣的書。它很豐盈,內容上到處洋溢着教育的美和對教育的反思,濃濃的教育美學與教育哲學兩者一同把這本書滋養得豐富厚實。翻開它、心頭湧起暖流、有如沐春風之感,這部書明晰了我頭腦中活躍而紛亂的教育思想。它摒棄了我對教育硬傷所在的錯誤看法,讓對教育生活充滿理想之美,產生一種新的體驗、想象,與追問。通過那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文字結構,我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迴歸,看到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悄悄流淌。它安靜地召喚我回到教育的源初、回到童心的居所、回到感動發生的地方。是它、讓我重新想起並懂得尊重那些常常被我遺忘的一切。

李希貴老師之點睛妙語:

1、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2、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情感的種子總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3、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是徒勞。

4、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依舊是他的自己教育、自己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成長。

5、人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就應該讀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錯過了這個閲讀階段,我們不但會失去閲讀的願望,而且也難以收到特定成長階段所需要的“精神營養”。

6、把教師當作學校的主人。

7、可見,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師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8、其實,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同齡的夥伴互相影響之外,一定要有那麼一兩位亦師亦友的長者,用他們的人格,用他們的精神智慧,用他們寬闊的胸襟,用他們對後生真誠的欣賞和尊重,來引領年輕人開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對一個成長中的生命來説,這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與學生、教師、學校的零距離共呼吸中,李希貴先生逐漸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書中,李希貴先生曾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如此睿智的分析,真讓人愛不釋手!與此書作伴,從閲讀中我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與動力、心裏好象開啟了一扇朝向原野的窗户。閲讀的同時自己也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感受人性光輝的沐浴。心靈因細膩而偉大。

要多讀書,不僅要讓學生多讀書,作為老師更應多讀書。李希貴老師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經談到: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閲讀不但可以改變教師匱乏、勞累、繁瑣的人生狀態,而且閲讀積累得越多,越是給孩子們攀爬的階梯搭建得更結實,更長遠。多讀教育理論書籍,廣泛閲讀名人著作,豐富自己的知識,歷練自己的語言,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是啊,一個老師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那麼他的課一定非常的乏味,那如何去吸引他的學生?讀到這,不禁想起自己,上學的時候,還經常讀讀小説,散文。自從畢業工作後,每天忙於工作,即使有些時間,也只是翻翻報紙,雜誌,再無心去認真讀書了。因為所教的科目是體育,有時也自認為讀不讀書無所謂。讀了李希貴老師的書,想想現在的體育教學,其實很多的考題並不只是侷限於書本。體育教學的很多方面都是和我們的生活,文化思想密切相關。而要及時的全面的瞭解這些,就需要我們多讀書,不斷的擴充自己的知識面。這樣,在上課時,老師就不用總是枯燥的講知識點,這其實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好方法。

感謝李希貴老師的這本書,它讓我更好地領會了教育哲學,教育美學和教育之詩!作為教師,一定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上,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多讀書,多研究,保持對教育的熱情和幹勁,這樣才會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長青!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0

“任何一個房子,都不能沒有窗户。書之於人,猶如窗之於屋。而讀書猶如開窗。”畢業後,很少拿起書本的我終日忙於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見這樣一句話,心靈那股激流奔湧而出。身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丟棄讀書這一習慣?作為學校的領頭人,我深感慚愧,於是重新拿起墨香書本,開始了我的讀書旅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書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萬物生靈之本也,難道無生命的教育也須如此嗎?如何讓教育自由呼吸?李希貴老師用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感悟告訴了我們其中的答案。用心讀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師知識的淵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談談幾點體會:

一、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善於在實踐中思考總結,常動筆頭寫體會。

我想李希貴老師也正是這樣才有了今天的博學,才成為了一名教育專家。他善於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領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領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多麼有哲理的話語!在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同時,心靈被洗滌被陶冶,也是一種人生樂趣!不光要讀,還要把讀來的知識內化到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寫反思和總結經驗,李希貴老師正是這樣做的。這讓我很容易聯想到一個人,蕭山銀河國小的章建平校長,在一次校長論壇交流中我有幸聽了他做的報告,對我震撼很大,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藴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一不是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藴,有底藴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有靈氣的話語才能給人心靈上的震撼與吸引。我也許不能達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斷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團隊要這樣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動必然會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蟻般渺小。

二、要讓學生幸福地學

新的課程改革讓教育本身越來越人性化,老師的尊嚴與威嚴早不是從戒尺與嚴厲的訓斥中而來。“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僅是對孩子進行知識的傳達,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身心的培育與關注,教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快樂地學習,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創新能力從而達到利於其終身發展的目的,要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樣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喚醒、張揚學生的潛能,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正如李希貴老師所説:“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就看我們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空間”.然而在一切教育行為中,我們都不能忘記要給孩子幸福的體驗,有的學校開展了以幸福教育為學校的特色或是亮點工程,或許正驗證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讓孩子在幸福的情緒中成長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舉個李老師的教學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時,為了搞好成績對學生“嚴”字當頭。但學生對老師的“好心”、“苦心”並不買賬,在老實聽話的背後,隱藏的是怨憤和叛逆。以致幾個學生在週末偷偷爬牆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師逮住訓斥時,學生憤怒地喊出:“老師,除了學習,你到底還允許我們幹什麼?!”學生的反問,對李希貴老師觸動很大。是啊,除了學習,我們還要那些活潑好動的學生幹些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些學生不喜歡的事情?恰在這時,李希貴老師讀到了那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渡過自己的一生。”

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老師在下課前問了一句:“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的快樂嗎?”當時覺得很有啟發,是的,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應該是快樂的,這也是一種幸福吧!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讓我們的孩子在愛與寬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長!願與老師們共勉!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1

一個多月前,學校為我們每位教師購買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剛開始讀也沒覺得太特別,隨着讀的越多,越來越被吸引。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讓我認識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們教師最好的選擇。

李希貴老師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着想。他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只是我們通常的做法無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來應該多想想再採取行動,卻可能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相信讀過這本書的都還記得一則名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對我的觸動很大。故事是這樣的:在課間有學生用手機播放音樂排練舞蹈,一名學生在飛快跑過時順手牽羊,把手機撿起來揣兜裏走了。正好被李老師看見,現場抓住還是假裝沒見呢?最終在操場見到了真人,並完美解決了此事。學生丟東西,這樣的事情我也經歷過,不過是費了很大週摺才解決事情,卻又丟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感情。雖然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孩子要多一份寬容,我卻在遇到事情時解決的依然是不那麼完美。

不斷地閲讀,我明白了十多年來,學習過遠處的揚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白潭中學,近處的學校也去了好多,其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為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別人的'成果、經驗,而我們沒有過多地關注、體驗教育的過程,感悟名師的內在文化底藴。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一定會堅持用心讀下去,最後借李老師的一句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來激勵自己:作為教師必須善於發現,有一顆敏感的心,而這種敏感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愛和責任感。教育事關千家萬户,關乎國家未來,作為老師我責任在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2

一本書,打開了思維的空間,曾幾何時,未靜下心來完整地看完一本書了。也只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讓我好奇不斷,驚喜不斷。入行也有七八年了,對教育的認知還真是沒有過深入的思考,是你幫我打開了深思教育的窗。

是你讓我知曉,教育的真諦在於人的發展。人的發展,不是車間生產商品,每一個人都有其特性,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優劣之分、沒有高低之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有其個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評價一個人,不能拿一把成績的尺子去衡量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善於學習、有的學生善於畫畫、有的學生善於設計、有的學生善於組織。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去發掘自己的閃光點,去發掘自己的獨有的人生潛能,掌握自己提升的.核心素養,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培養考試機器。那麼在現實的德育管理之中,面對犯錯了的學生不是一味地批評懲戒,而應以平等的身份去處理,弄清來龍去脈,找到錯誤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原因,讓犯錯了的學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面對品困生,更應該要有耐心、愛心、細心,因為他們的發展更需要教師的關注與引領,更需要家校教育的結合,更需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對應尊重的教育,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發展為自由呼吸的教育。

是你讓我知曉,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肯給學生髮揮的舞台,再難的問題拋給學生,總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難的活動,只要交給學生,總有出奇的效果。在你的世界裏,我看到了校園裏整個都是學生的舞台,學生自己設計考評制度、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級、學生自己進行自修課堂,好生熱鬧,好生自由,就行擁抱自然的呼吸,舒暢省人。教育就是要回歸本位,以人為本,讓學生自己呼吸教育的內涵,讓學生自己去品嚐教育的酸甜苦辣,那樣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那樣的思考才是深化的、那樣的收穫才是銘記的、那樣的成長才是自由的。回到我的世界,少點指手畫腳,多點你們自己來,膽子要大點,國小生也是完全可以探索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次次親子活動,國小生的智慧就會迸發,一次次樹葉貼畫活動,國小生的美妙世界會讓我驚歎,只有讓學生的思維自由了,教育的發展才會百花齊放,自由不代表放縱,自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也是你讓我懂得閲讀真的很重要。很欣賞你對兒子的啟發教育,那麼小,已博覽羣書;那麼小,已會洞察秋毫;那麼小,思維已深邃到不可及。通過看書,可以去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通過看書,可以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世界;通過看書,可以與古人對話,與未來暢聊。讀書需要大腦的深入思考,比其它信息傳遞對於人的思維深度都要高,讀了再寫,那就更好了,它可以活化為自己的思想,讓我們一起閲讀下去吧。

為了自由的呼吸,願解開思維的枷鎖,放飛思維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3

早就聽説過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剛好辦公室集體閲讀的書目正是此,這正符合我願。

看書前,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貴老師又是用什麼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懷着幾分疑問,也懷着幾分求知的迫切,我認真暢讀了這本珍貴的教育專着,從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來是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貴老師就是這樣用心、用情、用愛、用智慧創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中,字裏行間充滿了教育的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也沒有呆板的説教,李希貴老師用樸實而真摯的語言,創造了一部教育專着,從題目到內容,無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風采。

書中又這樣一句話“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己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個性,也就意味着為孩子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李希貴老師的“語文試驗計劃”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選擇。對孩子多一份尊重,我們就不會讓生動活潑的孩子,按我們老師的想法做他們根本不喜歡做的事;對孩子多一份尊重,當我們老師有錯時,是完全可以向學生道歉的`;對孩子多一份尊重,我們就不會剝奪學生自己的時間,侵佔學生自己發展的空間。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麼會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來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只是我們人為的把它搞複雜了。如果把孩子們當做一個個生動活潑的人來看待,讓孩子在校園裏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了。

一本書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貴老師的教育理念給我的啟迪卻是無限的,作為一名國小教師的我,在享用他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用心讀書,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珍重懂教育的人,一個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靈者!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4

本書是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李希貴的嘔心之作。全書共分四個篇章,由三條主線貫穿始終。一條主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主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主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這三條線都體現了人文化的管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與學生、教師、學校的零距離共呼吸中,李希貴先生逐漸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把能夠交給學生的活動組織權,全交給學生做,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結果學生把各項活動都搞得有聲有色,老師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除課本、教學用書和練習冊外,更應該博覽羣書,心中沒有淵博的知識怎麼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5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有《尋找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一節。讀罷該節,感觸頗深,對我的語文教學很有啟發。

“語文呀,你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課上搞的那一套統統不頂用。”這是一位剛考入大學的學生給正在上高三的朋友寫的一封信中的話。這封信深深刺痛了語文教師。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備課、批改作文、試題訓練等,到頭來瞎忙,淨做的是無用功,有時還起反作用。這讓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會感到沮喪。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為了説服老師,身為校長的李希貴讓兩個國中生參加高三的語文考試。結果讓教師們大吃一驚,他們的成績接近或超過高三學生的平均水平。為什麼國中學生和高三學生考分相差不大?原來是他們有自己的'大量是閲讀。中外名著,著名童話等都在他們的閲讀範圍,有了深厚的文化積澱,當然他們的語文成績很好了。

這給我們語文教師一個啟示,語文課講得再好,那也只是教師的精彩表演,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多閲讀,擴大知識面,加深文化積澱,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陶淵明曾説他的學習方法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好讀書”就是廣泛博覽羣書,多看書,勤讀書,讀好書。這是語文學習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就是不要鑽牛角尖,不要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以設計習題,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好讀書不解甚解”是語文學習的正確途徑,然而現在語文教學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不讀書,求甚解。這或許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

想一想我自己不也正是這樣教語文的嗎?對一篇課文不厭其煩的分析,一篇課文用上兩、三節課在所不惜,殊不知,學生寶貴的時光都被浪費掉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非但沒有得到提高,而且應試能力也不會提高多少。

於是,在李希貴校長的領導下高密高一中開始了“語文實驗室計劃”。讓學生從語文課堂上解放出來,進行大量的閲讀。這是一個冒險的計劃,有教師擔心起來。事實證明,這樣學習語文成效非常明顯,學生的語文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希貴説,“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

但願我們也能從繁瑣的分析講解中解脱出來,讓學生從繁重的作業堆裏解脱出來,把學生的閲讀當成重中之重,把時間還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6

再次將《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翻開來,一頁一頁地讀下去,如同讀小説般欲罷不能的感覺。讀罷,不僅想:一本教育類的書籍,何以有此魅力?在我看來,書中最吸引人的,應該是發生在李希貴身上的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故事!李希貴的教育魅力之一在於他把教育中最常見的也最棘手的問題推到我們的面前,然後用自己的智慧將這些問題變成了精彩。讀一個個案例,就像在品一場場思想的大餐、一次次精神的美味,不斷讓你進入一方新的天地,產生一種新的期待。細細品之,書中所包含的思想便會化為豐富的營養,深入心靈,引你深思。閲讀中,你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和審視——思考自己,審視自己,思考教育,審視教育,並且會逐步內化為一種行動的力量——向着“以人為本”的教育靠近。因此,掩卷之餘,我想説,這是一本既適合一線教師閲讀,更值得管理者細細品味的好書。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走進《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也就走進了李希貴。在我的眼中,李希貴的精彩,不是因為他有高深的教育理論,也不是因為他是一個頭頂上罩滿了光環的教育名家,而是因為他不是靠空洞的説教,強迫式地讓你認同或執行,而是以自己的行為深深地打動你,讓你不由得感動和佩服。李希貴的魅力在於他的探索和實踐,一個個精彩的教育案例,就是對一位智慧的教育行者行走歷程的最生動詮釋。隨着閲讀的深入,深深的敬意也油然而生,李希貴堪稱當代一位真正的教育大家!

是否能稱得上教育家,我想最重要的莫過於他是否有主見的思想,是否有開闊的眼界。而李希貴的可貴之處是他不僅僅擁有這兩點,相對於某些只有理論研究而無實踐教育的教育專家而言,他更有獨屬於專家的一筆無比寶貴的財富——作為教師,作為校長,作為局長,他一路走來的鋭意改革,大膽探索,他充滿教育智慧的教育行走歷程,在我們面前編織出了一道別樣的教育風景。

非常欣賞肖川教授的觀點,他説:“眼界決定境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對於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李希貴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一切制度必須從關注人本身的需要出發,脱離人文關懷的制度只能成為束縛手腳的`鐐銬。”

我想,也正是有了這種思想作為做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支撐點,李希貴才演繹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精彩。不論作為一個校長還是局長;不論是對待學生,還是老師,他都懷有一種尊重,一種對所有人的都是生命的個體平等視之的尊重。他所有的改革,也無不是被這一根線所貫穿着的。他的改革,是改“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為“解放人”的。所以他在高中這個無人敢涉及的“雷區”,帶着鐐銬舞蹈,也同樣收穫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對他所言:“素質教育真正搞好了,沒有理由不成功!”

閲讀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李希貴一次次的大膽創新和改革。改革就意味着風險,意味着隨時就會有失敗的危險。所以,打破舊有的模式,創建全新的格局,若非有超出常人的膽識和魅力,絕對不敢為之。而李希貴卻一路敲着改革的鼓點,踏出了一串串精彩的足印,堪稱為智慧的教育行者。

做為教育工作者,無論你是哪種角色,有一種努力可以相同——我們奮鬥,是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7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當代教育家李希貴在新課程背景下奉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書中把自己多年來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提供給讀者,主要寫了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終貫穿了教學、教育、學校管理三條線索。一切都是那麼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讀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教育的真誠、真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態度所感動。

讀完這本書,我想用袁振國在前言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讀後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崇高事業,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而且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是造福於他人同時也使自己獲得幸福的偉大事業。”特別是最後這一句,李希貴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實踐向我們詮釋了怎樣使孩子獲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師怎樣從辛勤勞動中體驗工作的快樂。

善於學習,是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後對李希貴的第一印象。李希貴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於對讀書的執著和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體驗、領悟和反思。家庭的影響使李希貴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結合自己的在教學中的經驗和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使他越來越認識到讀書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讀書,伴隨了他46歲人生,也影響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們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教師要在讀書中生存,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一個優秀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囿於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於文化底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一不是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藴,有底藴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從李希貴的身上,使我們深知,真正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的人,是不允許自己只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希貴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這麼一條使教育迴歸本質、迴歸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書的`“後記”中引用瑪麗?凱的話説:“我誠摯地相信,生命是一連串的企圖和失敗,只有在偶然的機會中,我們才能體驗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 這既是李希貴先生從教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其成長為著名教育家的法門。

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習、享用李希貴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不斷豐富、拓展李希貴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8

初讀這本書時,油然而生的是心靈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動。再次沉浸其中,給我帶來的則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奮鬥的慾望。 真的,就如李希貴老師在書中提及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後的切實感受:“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蘇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長者,與我們促膝而坐,娓娓敍來,你絲毫覺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臨下,他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説了一些我們每天都經歷着的事情,講了許多令我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那時我的感覺,猶如置身霧氣瀰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徑,看不清方向,忽然間,雲開日出,陽光明媚,我這才驚喜的發現了雖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卻視而不見的真實的教育風景……我終於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領者。”

這也正是我閲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後的真實內心寫照啊!文章語言樸實真切,道理深入淺出。李希貴老師將抽象的理論、先進的理念融會到每一個具體的教育細節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無痕的藝術魅力和個人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讀罷讓人感歎不已。在本書中有幾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為四十歲作準備!”這是李希貴老師在介紹高密一中的時候提到的該校校訓。“為四十歲作準備!”心中豁然一亮,同時又萌生一種緊迫感——越來越接近四十歲了,我準備好了嗎?列寧説:“四十歲以前的面容歸上帝負責,四十歲以後的面容歸自己負責。”—聯想到由於年少時沒有好好讀書,工作後又總是給自己找這樣那樣的藉口,導致文化底藴欠缺,教學業務不夠紮實而帶來的無窮遺憾。此時,每每沉浸於書中,就猶如置身於生命的林子,震撼與感動,激情與希望時時湧上心頭。

通過閲讀的深入,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讀書對一位老師的個人成長起着深遠的影響。李希貴老師告訴我們:“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 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抱着學以致用的思想、囿於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於文化底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當下,着眼一生,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閲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

可每當動起筆來,卻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樣的笨拙,有時心裏的感受很強烈,可傾吐出來的文字卻很“蹩腳”,常常會很苦惱。後來靜心細想,這文字吐納的過程也應該是文筆漫長的、艱苦的修煉過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長,我在寫,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定會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命形態,找到一條屬於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書中,李老師以他最為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教育案例。每一個案例中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無痕的藝術魅力。對待學生成長中的犯錯,他沒有用成人的是非觀念判斷學生,也沒有用道德的標尺衡量學生。而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深入的.瞭解,以寬容的心態,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採取各種方法,幫助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改正了錯誤。他告訴我們: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經經歷過的一個教育案例,那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向來喜歡男孩子打扮,下課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報復心很強,誰要是得罪了她,她就會千方百計的找機會報復一下,或語言打擊別人,或向老師打小報告。在我發現這個現象後,意識到這個孩子可能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於是找到孩子的家長,原來她的父母四十多歲才晚年得女,對她自是溺愛異常。家族裏的兄弟都寵着她,不但帶着她瘋玩,而且極度偏愛,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強頑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長還告訴我,上了幼兒園後,因為她個頭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負,就告訴她:“別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現在每天放學,總有幾個家長向他們告狀:“你們家孩子欺負人。”搞的他們現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來,問題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負,別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這樣的一句話上。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教育態度。一方面是寵愛、溺愛、“不能被欺負”,導致孩子與人相處,形成不吃虧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別認同問題,社會對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對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堅強。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點偏向於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這個方向發展。

瞭解這些情況後,我採取了相應對策:參加小組活動,讓她多和班裏表現出色的女孩子一組,互幫互助,從她們身上多發現優點,老師也相機的表揚這些孩子,無形中給她樹立榜樣。善於發現她的閃光點,在表揚的同時,再給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議,這樣她就很樂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訴她的父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從自己的言行上影響孩子,愛和管要分清。經過大半學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變。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條漂亮的裙子上學了,我從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們對教育不僅要付出滿腔的摯愛,還更應以理性、期待的目光關注着每個孩子的成長,就一定會看到一朵朵花兒次第開放的美麗風景。

“把成功設計成一種危機。”這是李希貴老師引領我們以另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內涵,加深對成功的理解。是的,當我們在工作中的某個階段取得些許進步或成功時,往往心情是那麼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靜的思考不足之處,而這在以後的工作中就隱藏着無形的危機。把成功設計成一種危機,將會給自己每一個新的起點前,作一個善意的提醒,讓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實實地走下去。其實這也是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徑呀!

“管理,應當從提倡什麼切入。”我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並嘗試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式。記得我剛到一所農村國小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來的作業,大都是髒亂的頁面,屢次三番的要求學生書寫要認真,頁面要保持乾淨。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惱火。究其原因,大多數低年級孩子課間喜歡玩拍紙牌遊戲,玩的那個盡興呀,等一上課再看看他們的小手,都已經是髒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對策。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規定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在一次檢查家庭作業後,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禮物,對孩子們説:“我要把這個小禮物送給郭子葉,我呀最喜歡郭子葉的手了。大家想知道為什麼嗎?”看着孩子們滿臉的疑惑,我叫郭子葉走到講台前,舉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對孩子們説:“郭子葉的手最乾淨,最漂亮,所以每次寫作業也最乾淨、最認真!這就叫‘字如其人’”。此時,我把小禮物放到了郭子葉的手裏。看到班裏學生臉上都流露出羨慕的神情,我趁熱打鐵:“其實,我們班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美麗的手,我要看看誰最聰明,讓我在批改下次作業中,彷彿看到你乾淨漂亮的手”。從那以後,上課之前,孩子們都爭着到水池前洗手,髒亂差的作業在我們班逐漸消失了。此時我真切的體會到了“只有當規定演化為學生髮自生命自覺地習慣,教育管理才能達到它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塊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戰線上的你我他,它給我們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們也必將傳遞着力量,和着行動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19

“李希貴”這個名字是從我們教學副校長口中得知的,當時校長對此人的評價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能稱為‘家’的教育工作者。”我因而買了兩本李希貴的著作《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學生第一》。在看完第一本着作的時候,我不禁感歎於作者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他總能從最小的切入口來展現隱藏在背後的深刻教學思想,李老師的筆墨更多的是用在敍事論事,全然沒有長篇大論的説教和獨斷。這大體也是為什麼我願意讀完這本書,並有衝動為他寫點文字的原因吧!

這本書按作者的意思是由三條線索鋪陳開來: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是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則是管理線,主要講述了作者如何從管理一所國小校到管理一個縣,再大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但不管是哪一條線索來看,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秉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目標去實踐和奮鬥的。

自由呼吸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這個問題在我看到封面時就想知道答案的。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案例:在他管理的學校曾經因為師資原因,無法為其中兩個班級配備語文教師。因此,這兩個班級在語文課的大多時間裏就是去閲覽室讀自己喜歡的書。可令人稱奇的地方在於,這兩個班級在語文階段性考核的表現絲毫不亞於其他有專門語文教師執教的班級,而且在寫作這塊的得分還高於對方。像類似的案例在書中還能找出不少來。所謂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還學於生,學習本就是學生的事情,學生有學習的自由,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教師應該尊重規律、尊重事實、尊重學生。自由呼吸的教育還提倡要讓教師懂得自由呼吸。教師只有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呼吸才能明白學生需要怎樣自由呼吸的教育。

閲讀是幫助教師走出封閉空間,呼吸到自由的不二法門。做會自由呼吸的.教師就要學會如何通過閲讀來解放束縛自己思想的枷鎖。很多時候,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閲讀,原因是我要批改很多作業,找很多學生談話,還要備數不完的課以及處理生活中無止境的瑣事。但,李希貴老師在結束部分寫道:做人做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啊,作為教師必須在亂麻重生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重心,有時候我應該捨得停下手中的活兒,靜下心來去閲讀幾段有關教育的體悟和經驗的文字,或許這樣會大大提高自己辦事的效率,因為方向明確了,思路清晰了。

自由究竟是什麼樣的味道?我想,自由應當是我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知道如何得到;自由還是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並且知道應該斷然捨棄。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0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貴校長《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從57頁讀至106頁,在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現將所讀所思一一道來。

1995年7月5日,李校長新任高密一中校長。在他上任的第一週便連降了兩天大雨。由於學校地勢落差大,校園北邊地勢低,排水系統也不完善,處在北邊的食堂深受影響,一到下雨天,就會形成一個最深處近一米的大水灣。學生打飯時,紛紛捲起褲腿蹚水進食堂。這一道風景線,苦煞了李校長。他找炊事班的班長,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師,聽他們的言辭好像都沒有辦法解決。於是,李校長把他們都召集起來開會,同他們一起算了兩筆賬。

第一筆賬:一頓飯過“河”的人次。如果把飯提前運到“河”對岸,只要十個人過“河”就可以了,而按原來的過“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過“河”。

第二筆賬:濕掉褲子的數量。一次降水,是隻濕我們炊事班人員的十條褲子,還是讓全校一千多條褲子全濕掉?

李校長的這個會,在我看來,他涵有兩層含義。從表層來看,他是向大家傳達在自然災害下,我們的損失怎樣降至最低。他在教會大家用經濟學的頭腦分析效益與損失。當然,這兩筆賬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從深層來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師有學生。也從側面看出他有一顆仁心,這顆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師和學生為了吃頓飯使褲子濕漉漉的去上課,他能體會到那種難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遠。李校長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變得靚麗可尋,暖意融融。

就這樣,經他的點撥與開發,學校的工作者們順利地站在了以“學生在我心中”為主題來思考工作的着眼點。我們提倡適合學生的教育,不就應該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着眼點嗎?我看李校長做的'就很好。

説到這裏,我就想起令我感動及尊敬的白沙中學。恰好我們學校與李校長筆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較多的季節,我們白沙中學的校園裏低外高,所以,我們的主幹道以及左右兩邊道路的積水不易排出。我們學校領導班子和後勤老師們在開學前兩週就着手動工清理雨水、污水、電線、電纜等工作,為我們順利開學創造了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當然,這都是他們竭盡全力努力付出換來的。而今我腦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現出我們白沙中學的老師們在正能量羣裏為他們無私的付出紛紛點贊、深受感動的畫面。

學校站在方便教職工和學生生活、學習的角度來管理,這樣的管理本身就體現着為公、為善、為人的光芒,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怎能不愉快!怎會不幸福!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1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這句話是李希貴校長在《無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讓我深受觸動。同時,我也看到在他後面三篇文章中也印證了這句話是十足的正確。

在沒有家長與老師的約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藝術節全權交給孩子組織策劃與舉辦、無人監考、足球俱樂部、李大為的“意外收穫”,全程都沒有老師的引領、插足與幫助,孩子們淋漓盡致地得到了身與心與腦的鍛鍊,他們收穫失敗與挫折,他們也收穫堅強與無畏;他們收穫自信與信任,他們也收穫新奇與活力。

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應該給他們更新的機會、我們也應該給他們成長的平台。讓他們自己去領略生長中的陽光與霧霾、風沙與雨雪、電閃與雷鳴,箇中的成與敗、興與哀、喜與怒,一遍遍去體驗去承受去打磨,然後一次次去總結去完善去豐盈自己。

我為什麼會有這般觸動?首先緣起我的兒子一森。他在一歲七個月大的時候,我給他買了一套牙具,剛開始我和嶽剛教他怎麼刷牙,他那時候能聽懂我們説的`話,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擔心他不會刷,於是我從他手裏奪了過來,説:“媽媽幫你刷。”可一森立馬就回駁我説:“不!我刷!”後來,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再後來上廁所提褲子、退褲子、吃飯、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勢——“我弄”!直到現在,我若插手幫他幹什麼的話,他會反過來問我説:“不是我弄嗎?”“給你説了我弄,你還弄!”每每聽到被兒子訓斥的話,我心裏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從一森他樂於嘗試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後還要再誇一誇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體驗到的是自信。一個內心充滿自信的孩子,對生活也一定充滿了嚮往。

其實,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學生是一樣的道理一樣的路徑。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開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在自由與尊重的大天地裏,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綻放自己!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2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他曾經歷過的小故事,字裏行間流淌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筆記本電腦的桌面上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那麼,他如何讓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李希貴老師説:“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改變我人生的哲學命題。”

李老師辦學有着與眾不同的過人之處,正是他管理思想的靈魂所在。作為校長,李先生語重心長地説:“一個組織者,更應該欣賞才華,使才華最大限度地升值,這裏面有着管理的最高境界。”他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樂的`事情。那麼,怎樣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師的根本目標是教書育人,關愛每一個學生既是教師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書育人的歸宿。從這個目標出發,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眼中無差生,牢固樹立共同發展和差異發展相結合的觀念,正確處理分層教學與關注全體的關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強責任,走向成功”。

但是,這種本應屬於每個學生都擁有的愛並非像陽光那樣均勻灑向每一個學生,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有問題的學生。班主任常常要處理學生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佔用了班級管理中絕大多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任課教師上課最費心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如何維持好課堂紀律,如何讓問題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不搞小動作,不交頭接耳。對問題學生的關心和教育,我們無可厚非,但對絕大多數同學的忽視卻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平的原則,但面對教室裏幾十名生動活潑但性格迥異、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平呢?每個班級裏總會有那麼幾個學生,他讓你費心費力、焦慮不安。我們應積極想辦法應對,不忽略每一個小的進步,不放棄每一次積極的努力,坦誠相待,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在我們的班級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勢羣體”,他們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獨感。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勇氣,在集體中缺少表現自己的資本,好像比別人矮了半截,平時少言寡語,不願合羣。在不少老師、家長、同學甚至他們自己眼裏,他們不聰明,智力不如人。其實,這種看法是錯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學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哪一個學生更聰明,而是一個學生在哪些方面更聰明。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努力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智能,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弱勢智能,從而為每一個學生取得最終成功打好基礎。

首先,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每個人都有展示自己的願望,以期待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學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學,正是學校的“紙杯DIY社團”活動讓她有了展示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她是主角之一;在這個舞台上,她的自信被喚醒,內驅力被激發。多給學困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使他們品嚐獲得成功喜悦的滋味。多給他們提供展示自己和獲得成功的機會時,點滴的進步就會使他們體驗到自尊、自信,從而逐步培養起樂觀進取的心理素質。

其次,我們要敏鋭地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並以此為突破口促成學生的進步。學生的轉化過程,就是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斷擴大的過程。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表揚,使其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及時對自己作出新的認識評價,從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礙,邁出前進的步伐。

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應該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發光點,全面地,辯證地認識學生。不宜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用過激的語言訓斥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懂得欣賞,懂得欣賞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個性,欣賞豐富多彩的生活,善於發現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與成功,為他們的真誠喝彩,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支持他們充滿信心的走向下一個人生驛站。

給學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我們的學校才能成為使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温馨校園!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3

霍姆斯説: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己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沒有誰,因為身高不如姚明就自怨自艾,沒有誰因為不如比爾蓋茨就放棄自己。作為教師,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記得那是一個開學季,五年級剛從外地轉來一個學生,小姑娘比較聰明,但由於是外地生,帶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學習起來英語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其它學科比較起來還算可以,尤其是繪畫特別出色,畫起來的小動物都栩栩如生,畫起來的人物都跟活了似的,與他人也不太合羣,對班級的各項工作也不是很上心,積極性也不太高。於是利用活動課的時間,班上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繪畫比賽,此刻小姑娘的眼睛都充滿了光芒,一下子找到的目標,我利用此次活動,大力表揚了她,在班上形成了向她學習的良好風氣,小姑娘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熱情,以後各項工作都積極地參與其中,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與班上同學都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學習等各項工作都積極起來,直到現在她都已經畢業了,還時常到學校來看望曾幫助她的所有老師,感謝曾經地付出。作為老師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最大魅力所在吧!所以每位教師都應該尊重每個學生,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對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這也是我們要尊重的地方!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的塑像。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4

教育家李希貴提出“自由呼吸的教育”深深吸引着我,一連串的問題冒出來“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就這樣,我懷揣着好奇心和求知慾讀完了這本著作。每讀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如同給我的心靈進行了一次洗禮,彷彿我在與大教育家促膝長談一般,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斷的更新完善。

我是一名懷揣着夢想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我的教學經驗雖然尚淺,但我卻擁有着無限大的激情。學校領導信任我,任命我為四年級的班主任。但或許是我低估了四年級的教學難度,沒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準備,有時真的覺得,自己就如同一台工作機器,要面對處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來的“糾紛”。面對41個古靈精怪的小傢伙,我居然開始有些束手無策了。無奈之下,我學着“偽裝”自己,戴上“嚴厲”的面具。孩子們每一個細微的.小動作,都會立刻盡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動動鉛筆,諸如此類的“小細節”我都是不被允許的。但是我漸漸發現自己的方法有些顧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的他們,好動、好玩兒、都是他們的特點。在這一時期,我若硬是要求他們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他們自然無法達到我的要求,這不僅會讓孩子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也會使我和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和隔閡,百害而無一利!

而李希貴老師所説的“有點落葉怕什麼”卻使我茅塞頓開。是呀,樹葉,隨風而落,會飄到屋頂、會飄去湖邊、哪有撿完的道理!試想一下,一名年輕的教師怎麼還能拿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來育人呢?太落後了!再試想一下,有點落葉怕什麼,那麼孩子們在課堂上有點不違紀的小動作又怕什麼呢?

素質教育,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可開發可創造的地方。我們班的學生是多才多藝的,但我把優秀的標準單純定為學習,導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畫畫、摺紙。李希貴老師再次為我帶來了一方清泉:哪裏閃光就打造哪裏。我們班有一名男孩,特別調皮,甚至有些多動,我疲於對他錯誤的糾正,對他特長的開發很疏忽,但有一點,這個孩子畫畫非常棒,在班裏數一數二。現在想來,這名學生不正是未來的達芬奇嗎,我評價學生的標尺太窄了,差點扼殺了他。

教育是一門藝術,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師,擁有書本上的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細節要慢慢體會、琢磨,在實踐中慢慢成長。努力使我的學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長,使我的學生成長為幸福的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5

閒暇之餘,虔誠地拜讀了李希貴《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我欽佩於李老師對教育改革的魄力與智慧,也欽佩於他對教育的深層次的獨到見解。掩卷沉思,李老師的一句話一直在腦海中呈現,“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是啊!沒有愛,哪有教育。

正因為有愛,才會“教育,應該從平等開始”;才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才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才會“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因為有愛,才會把學生當人來看待,給予信任與尊重,才能讓老師和學生都真正擁有能夠“自由呼吸”的教育。

如今的教育最大軟肋就是缺乏對學生的關愛,對人格的尊重,以及對錯誤的寬容。面對一個個鮮活而充滿朝氣的生命個體,我們教育者應該更多的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與感悟,而非自己的功成名就!

愛的教育是寬容與尊重。把孩子當成活生生的人來看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保護他們的自信心,保護他們的求知慾。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發自內心愛上學習,教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愛的教育是賞識與激勵。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而教育的責任就是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莎士比亞説過“讚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都渴望得到陽光。教育應該多些賞識與激勵,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首先要有愛,更要像李希貴老師一樣會愛,才能奏響愛的旋律,教育才能走上一條康莊大道。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6

暑假期間我有幸讀了李希貴校長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讓我觸動很大,書中沒有激昂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高深的理論,李希貴老師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李校長和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一樣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創新。但李校長卻比我們更多了一份對完美和卓越的不懈追求。當我合上書感受到的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帶來了許多的啟迪和思考: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教育就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其實教育本來挺簡單,就是自然的“播種”,自然的“收穫”,可是呢,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教育質量愈抓愈緊,孩子和老師桎梏在成績的牢籠裏,校園裏民主、平等日漸缺失,學生的心靈之花也難在生命田園裏自由開放。“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值得每一位教師品味、反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而可愛的,卻又是十分的脆弱的,一不小心就會滾落而破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保護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發自內心愛上學習,那我們的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李校長説:“過去,我們用來衡量學生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學習成績。在這唯一的衡量標尺下,大部分學生成了失敗者。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徵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徵是生態化、多元化。學會用生態的多元化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多麼形象的類比,我們的教育不就應該像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那樣美好嗎?大樹挺拔,小草柔美,花兒鮮豔,還有那些不起眼的菌類也在綻放他們的光彩。

這讓我想起了我現在所教四三班的一位孩子張順華。每次檢查作業,他不是做的一塌糊塗,就是跳着做,偶爾也能猜對幾個填空題和判斷題,但他有一個優點那就是,每天的作業都能按時交,對於他這種狀況,我不但沒有嫌棄他,更沒有諷刺挖苦他,因為他的基礎比較差,理解能力也是很弱,我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在前進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但是從他按時交作業這一方面來説,他想進步,也想受到老師的關注,所以,我可沒少給他開小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給他補課,不能説從零開始吧,但我是從數數、乘法口訣,加減法算式補得。説起數數,是因為,我剛接班時,我忽然有一次,教他乘法算式,一個豎式教了好幾遍,豎式的寫法,積的對位,乘的順序都教會了,怎麼還出錯,我就納了悶了,我就給他一步一步檢查豎式,發現,原來出現在加錯了,18+7他等於35,我不經意的問:“18+7等於多少?”他回答:“35.”我以為他是馬虎了,就説:“你再數一數。”他的回答還是35.我驚奇了:“你慢慢地算一算。”他不慌不慢地掰着手指頭,口中唸唸有詞,這次我終於聽清了,他數了19就數30,這個坎沒跳過去,我也看清了四年級的孩子還掰手指頭算,學乘法算式確實難為他了,我就耐心地把教我小侄女的方法都用上了,把大數18記心裏,再伸出7個手指頭,一個一個地加,19、20、21、22、23、24、25,數過十幾就數二十幾,他按照我的方法數了數,他還真數對了,我很高興,他又掌握了一項計算技能。加法解決了,還得再回到乘法,因為畢竟他是上的四年級,又不讓留級,只好硬着頭皮往前走,他在計算一道三位數乘兩位數時,都問人家好幾次乘法口訣,針對記口訣,我認為不是一下子記得,如果他的記憶裏好的情況下,二年級就記住了,我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我就安排他的.桌友,小組長,經常督促他背口訣,在大家的幫助下,他的口訣不在那麼生了,他的進步我真的好驕傲,他期末考試考了34分,34分可能你認為太少了,可我不覺得少,因為我看到了他的進步,一個連 四年級的學生,連數數都數錯,乘法口訣都不怎麼會背的孩子,能考到這個分數也很不容易了,還有我們的試卷也不是量體裁衣的,試卷的難易程度是針對大多數同學出的,班裏的平均分76分多,他考34分,我很高興,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給一個優秀的孩子講懂一道難題,還沒有給一個學困生講懂一道簡單的題高興,具有成就感。從這個孩子的身上我真的理解了,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的真諦。

霍姆斯説:“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教育的路是漫長而多彩的,我們是教育者,我們都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教育的自由呼吸”而不懈努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7

在閲讀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時,一篇篇講真話,有感情,充滿愛心的文章時常讓我感動。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以時間為序,以樸實無華的簡潔的文字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從鄉村中學普通教師一步一步成長為中學校長、縣級市的教委主任、地級市教育局局長,最後成為當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詮釋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為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他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讀書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於他對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為習慣。

一、閲讀豐富自己

李老師説:“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

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閲讀積累及對這種閲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從約翰·基西克的《理解藝術》,到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從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到拿破崙的《成功的策略》……從教育理論專著到其它各類書籍,李老師從不同種類的書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將其用於教學、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李老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鐘”、“朝陽讀書計劃”、“百萬人家盡讀書”、“親子共成長”等一系列別具一格的讀書活動。李老師走到哪裏,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二、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

李老師的一句話讀了以後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説:“不重複自己,需要可貴的自醒;不重複別人,則更需要自信。”

三、“終點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師又説:“一個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由終點開始思考。”他講到,我們可以先想好70歲想幹什麼,再推想50歲、40歲直到今天。他特別舉到了一個鮮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視名主持人楊瀾,在她最紅的時候,突然從央視節目中消失,到國外進修去了。今天的楊瀾以內涵和氣質贏得了觀眾,靠得是自身修養,從戰略的角度講,是“終點思考”的人生韜略幫了楊瀾的忙。

我們的老師沒有進行“終點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樣,遲遲不發,或者是出發之後又猶豫不決,瞪眼看着時機與自己交臂而過。這也驗證了一句哲理:成功總是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試想我們今天的教師,如果我們每天埋頭於煩瑣的工作,缺乏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不斷創新,十年、二十年後的我們抑或就是一個平庸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名教師、教育家。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缺乏“終點思考”。

四、博愛每一位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尚教師,更要以寬廣的胸懷博愛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但是,愛並不意味着遷就放鬆,而是嚴而有愛,愛而從嚴。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如果能儘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地慷慨地去讚賞他們,就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鼓勵他們奮發向上。曾記得一位優秀教師説過這樣一句話:打着燈籠尋找學生的優點,用顯微鏡來觀查學生的“閃光點”,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滿腔熱忱地歡迎每個學生的微小進步。

俗話説:“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教師一味苛求學生,以貓對老鼠的姿態而自居,到頭來只能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現實中,經常看到許多活潑好動,雖有些毛病,但渾身上下充滿靈氣的學生被一些“嚴師”訓教之後,“效果”顯著,這些學生變得温順安靜了,由“敢想敢説敢做”變得“叫我説什麼就説什麼,不讓做的事不做”,或者乾脆“做了也不讓你知道”。有些教師把這種轉變效果視為成績,至於學生們的將來如何,他們則很少考慮。像這樣,教師只是把活潑變得安靜,把學生個性的東西“壓榨”成共性的東西還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教師的這種教育抑制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阻礙了學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創新人才的產生。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巴甫裏克的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是一個活潑的、好動的、好奇心強的孩子,而過了不久,他就變得沉默寡言,過分地守紀律,聽話和膽小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師經常憤怒和過分地嚴格,並把他定為“思維遲鈍的兒童”廣為宣傳,直到小巴甫裏克國小四年級畢業時也沒有什麼好轉。到了中學以後,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學老師才把小巴甫裏克的才能發揮出來,後來巴甫裏克成為一位農藝師。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小巴甫裏克從一入學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師,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潛能得到開發,也許他還有可能成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學家呢。

作為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信息,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促進學生髮展。

讓我們都捧起書來吧!做一個閲讀者,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閲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做一個閲讀者,為了教育的發展;做一個閲讀者,為了民族的崛起!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8

當我看到《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時,就被書名所吸引,更讓我內心激動。通讀後更讓我堅信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管理,自己約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

這是一本用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親身經歷過的小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會讓我們讀出李希貴老師對教育的獨特思考與感悟,更可貴的是李希貴老師從自己失敗的案例中得到啟示,例如“讓教育從細節入手”等,這些細節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沉澱的,在瑣碎的小事裏形成的。

在書中,李希貴老師提到“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讓別人來管的人”。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約束學生,管制學生,而是着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形成一種習慣。作為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地呼吸。”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髮現真理而不是告訴學生真理,那麼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與眾不同的興趣,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己走路,只要“鞋子”合腳了,他們就會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來,我們又何愁學生前面不會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實際上,就像李希貴老師所説的那樣“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教育也是一樣,貴在堅持,在生活中老師不再以成績為唯一評價尺度,要用多元化的觀點去看待孩子,讓孩子在充滿自信、充滿陽光的氛圍中茁壯成長,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29

教育,總是讓人感覺是那麼遠大又似沉重的話題,能讓教育自由呼吸,那是多麼令人嚮往啊!最初也是這個原因,吸引我要認真讀一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走進李希貴老師的教育課堂,深深的感到:原來教師可以這般自由,學生也可以這樣自由,如此自由的教師和學生,怎會沒有教育的自由呼吸呢?

“教育”,這個內容好像有點大了。是啊,雖然自己是教師,可真的一直不敢輕言教育,總感覺“教育”是領導者的事兒,而自己只是從事着與教育有關的一份工作而已。但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讓我覺得,我所從事的不是與教育有關,而是就是教育!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就是這句話,讓自己瞬間有份感動和責任,有點微微波瀾和“蠢蠢欲動”。雖然我知道真愛和寬容背後的.辛苦和付出,但我還是慶幸自己在教育的軌道上不曾脱軌。

“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師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身為教師,對教育的萬分熱愛和忠誠,不如對學生的十分真心和愛護更有意義!

“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中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每一位善於思考的老師,都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們究竟該怎樣把這種‘有意的’教育和‘無意的’教育結合起來”。真所謂“言傳不如身教”,絞盡腦汁追尋課堂環節的完美,不如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給學生一份本真的生活課堂,真愛為基礎的“無心插柳”怎能不是“柳成蔭”呢?

“其實,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錯誤,就像學習走路的幼兒跌跟頭,絕大部分和道德品質並沒有多大關係。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給予孩子一份成長過程中特別需要的寬容”。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學校是每個人可以犯錯誤的地方”,那麼我想,老師就應該是能給予犯錯誤的學生最大寬容的人。“讓孩子們學會從自己的差錯中獲得真知是教師的本分”。

如此看來,教育並非空口而談,也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遙不能及,只要我夠真誠,有真愛;夠善良,有寬容,那麼,身為教師的我每一天都在與教育同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0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闡述李希貴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認真地閲讀了文本以後,我第一個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李希貴先生先是細膩地描述了沒有上過學的爺爺怎樣教他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過程以及給他的感動,接着飽含感情地回憶了寬厚、沉穩、淡泊、豁達的父親和個性強、效率高的母親的生活故事以及給他的影響,然後就滿懷感激之情地講述了毛光瑞老師和王守忠校長給他的關愛和鼓勵,接下來又濃墨重彩地記述了自己上學期間的閲讀經歷及成長體驗,然後又十分坦誠地反思了在建築社當會計時看不起農民工的輕狂和愧疚,最後還富有情趣地敍述了和真心喜歡讀書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讀書快樂的情境和友誼。

在文本中,李希貴先生給這部分內容擬定的標題是“不是教育的教育”。這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標題!從表面上看,李先生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動和事件大都不屬於學校管理、德育教育、課堂教學和考試測評等學校教育的內容。可是,他在敍述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動和事件過程中,卻又巧妙地告訴了我們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動和事件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和教益。在“楔子”部分的導語中,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我的長輩和親友中沒有人做教師,沒有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們,卻以勤勞、善良、寬厚的品格無聲地薰陶了我,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礎,讓我能夠自由自在地生長。”在寫到家庭和父母親的`時候,他又深情地告訴我們:“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於是,我明白了:所謂“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教育;所謂生活教育其實就是李希貴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家庭生活教育、學校生活教育和社會生活教育。

同時,我也認為:李希貴先生之所以用“不是教育的教育”作為“楔子”部分的標題,或許就是為了啟示我們,“不是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麼為什麼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呢?在文本中,李希貴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然而,他描述的那些關於生活教育的活動和事件,卻給我們昭示了答案。

我認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一個原因是生活教育是實實在在的真正的體驗教育。正是在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爺爺和父母親給他的關愛和影響,使他從小就享受到了尊重和皈依文化的快樂和幸福感;正是在緊張、充實的學校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毛老師和王校長給他的關愛和鼓勵,使他切實感受到了被欣賞的興奮和自豪;正是在鮮活、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體驗到了人性的弱點和勞動的艱辛,使他真正認識到了社會實踐的價值和勞動者的崇高。正是因為擁有了以上這些實實在在的真正的體驗教育,李先生才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樹立了信心,滋生了力量,在主動追求、提升和完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教育家。

我認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二個原因是生活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正是和睦、温馨的生活氣息和爺爺、父母親的善良、寬厚的性格潛移默化地養育了李希貴,才使他具有了沉穩、淡泊的性格和雷厲風行的作風;在學校生活中,正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好老師的賞識和激勵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李希貴,才使他擁有了温文爾雅的氣質和鋭意進取的氣魄;在社會生活中,正是工場勞動的艱辛經歷和知心朋友的合作精神潛移默化地歷練了李希貴,才使他富有了吃苦耐勞的毅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正是因為擁有了以上這些潛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李先生才在積極進取、幹事創業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一個卓越的教師和校長。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1

寒假期間,我從學校推薦的三本書中選擇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來充實自己。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被封面上的“自由”二字深深吸引,——我們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麼值得期待的事啊。帶着這個期待,我開始閲讀此書。

起初,當我只讀了幾頁的時候,我就被李老師的真誠與樸實打動了、震撼了。這種感覺引導着我繼續往下讀,在接下來的閲讀過程中我享受着、思索着,越發感受到吸引我的不僅僅是書名,更具吸引力的是這本書中所折射出的一位教育改革家的嶄新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他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着想。我想能成為李校長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從李校長的教育故事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教師去學習與琢磨,那就是“方法總比困難多”。李校長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只是我們通常的做法無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來應該多想想再採取行動,卻從來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這本書是由多個教育故事組成的,每一個故事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這本書並非是一本深奧的教育理論書籍,相反它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他曾經經歷過的教育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熱愛與嚮往,從中他也向讀者傳達了他獨特的感悟與深沉思考。我想一個人真正的能力與魄力可能在重大的時刻或緊要關頭才能表現出來,但它卻是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在瑣碎的日子裏形成的,因此我們教師應該重視日常平凡的教育生活,着眼於日積月累,多思考、多總結,這樣的教師生涯、教育生活才會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其中有一則教育故事名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對我觸動很大,並在此後的教學過程中給予了我很大影響與啟發。

有一次課間,我從三樓往二樓正廳走,三樓的正廳恰巧有一羣中學生在用自己的手機播放音樂排練舞蹈。由於舞蹈的動作非常滑稽,所以我駐足觀看了一會兒。就在這時,一個六年級男同學從這羣人身邊飛快跑過,同時將嶄新的手機從地上迅速撿起揣進了上衣的口袋裏。此時此景被我目睹了個正着,當時我的大腦在飛速地運轉,想我是當場抓住他還是裝作沒看見呢?就在我猶豫時,一句平實的言語立刻跳入我的眼前——“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希貴)我豁然放鬆下來,心中已有對策。但就在我愣神的一刻,那位學生像射出去的箭一般消失在熱鬧的樓道里。最終我費了很大勁在操場找到了他,見他身邊沒人,我便很自然地走過去微笑着和他打招呼,並温和地對他説:“剛才不知道哪位學生在三樓撿到了一個手機,失主非常着急,想通過監控錄像看看手機被誰撿去了,送到了哪個辦公室好去認領。”這名學生聽後,頓時臉色煞白,微微顫抖着、小聲對我説:“老師,我撿的,我還沒想好送到體育組還是大隊部呢,現在交給你吧。”我微笑着説:“你真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是咱們同學學習的好榜樣,老師看到你的班主任一定告訴她,她會在全班表揚你的。”但他什麼也沒説,就一溜煙地跑掉了。在我將手機交給失主後不久,突然收到了一條不知名的短信,短信的內容是:“老師,請不要告訴我的班主任,是我錯了,謝謝你沒當場把我抓住,不然我真不知道會是什麼後果。謝謝你給了我一次做好學生的機會,我會像你表揚我那樣,做一個真正的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成為同學們的學習榜樣。”

是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

隨着深讀這本書,我的思緒漸趨明朗。我明白了為何這麼多年來有的學校學習魏書生、學楊思、學杜朗口,其結果都不盡如人意,草草收場,是因為那都是從名師那兒學皮毛,借鑑者看到的.只是別人的成果、經驗,並沒有過多地關注、體驗教育的過程,感悟名師的內在文化底藴。

讀着李希貴老師的書,如同與一位智者促膝長談,從我們每天都經歷着的事情娓娓道來,講了許多令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細細品位書中的每個經典片段,讓我感觸頗深。作為教師,我們一路走來,是否也應該多思考一些,多自省一些,讓自己成為有思想、有個性的教育者。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早地體驗到教育的成就感,找到作為教育者的幸福感,才會有更多機會和學生一起自由呼吸。

閲讀這本書,還讓我清晰地明確了教學的方法、教育的方針、管理的體制,更重要的是讓我再一次端正了人生態度。

在書中,李希貴老師分別以教學、教育、管理這樣三條主線,把源於自己教育實踐中的小故事串聯起來,同時融入自己對教育的獨特體悟與深思。而尊重人、欣賞人、珍愛人的“人本”理念則貫穿三條主線始終。“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藝術、“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的評價觀、“讓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的育人觀等等,這一切都是李希貴老師“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

讀完此書,我不禁也自由呼吸了一回,希望我以後的教育之路也能真正地“自由呼吸”。

最後我想借用李老師的話:“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善於發現,有一顆敏感的心,而這種敏感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愛和責任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2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當代教育家李希貴在新課程背景下奉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書中把自己多年來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提供給讀者。讀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教育的真誠,真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態度所感動。

"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 這是老師對" 管理" 一詞的詮釋。作文一名國小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面隊的是一羣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班級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大班級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管理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書中,李校長就明確地告訴讀者們,學生語文的學習,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他是通過" 語文實驗室計劃" 和" 自修樓裏自主學習" 來實現上述目標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顯著提高,最主要的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鋪下了堅實的地基,讓學生永遠站在高處統領全局而立於不敗之地。

李校長講的是高中,國小同樣適應。讓孩子廣泛地閲讀,在他們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裏,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對世事的評判和積澱。蘇霍姆林斯基説:" 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閲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

讀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靈的'震撼非常強烈。作為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我們誰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而且這種事情總讓我們左右為難: 如果揪出" 小偷" 無疑可以在班級中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但是這樣做又擔心會傷害孩子以及家長的自尊心,況且很多孩子只是覺得好玩並沒有意識到" 偷" 的嚴重性; 任其不管又沒辦法對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級中形成不良的風氣。

孩子是單純,稚嫩,有着獨特人格的羣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瞭解,尊重學生,對學生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學生。老師的話語應是催人奮進,激發向上的,如同和風細雨,春日陽光般地撒在學生的心田裏。

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習,享用李希貴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不斷豐富,拓展李希貴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3

什麼是教育?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可是,處於一線的老師,到底缺什麼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原以為所謂的教育類專著大都是一些熬成了"家"的人編排的許多深奧且空洞的理論,一向嗤之以鼻。讀教育家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方後悔自己其實曾錯過了無數的收穫與感動。

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的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李先生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先生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

一、善於讀書,使人明智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説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説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映證。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從約翰·基西克的《理解藝術》,到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從教育理論專著到別類書籍,李老師從不同種類的藝術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將其用於教學、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李老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他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二、善於悟道,創新出彩

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最可貴的則是其中閃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長期以來,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指出:"不好‘讀書’,而好‘甚解’正是當前教學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鐘"讓閲讀成了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切實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權和閲讀選擇權,他還提倡"説你想説的,寫你想寫的,讓寫作成為情感的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成為生活的一種真實的需要。"因為他相信,"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

在教育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學生觀的漸變過程,那是一個在無數次錯誤和失敗中摸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與大師對話,從閲讀中汲取養分的過程。正是一顆好學又善於深思的心靈,讓他一步步將"以人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學生觀中。他眼中的學生是天真可愛的,有靈性、有夢想的一羣;他們會常常犯錯,常常摔跟頭,但在錯誤中成長、在摔倒後爬起來是他們必須學習的功課;他們的心靈美麗而稚嫩,需要我們去呵護、去理解;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容不得我們貿然闖入……他們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認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種子。那就是用情感改變一個孩子的心。

三、善於改革,無所畏懼

他注重經營學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為四十歲做準備"的極具個性化的校訓,以振奮師生的鬥志,內化為每一個人的生命動力。他始終站在學生和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經常思考教育應給學生留下什麼?提倡民主從課堂開始,着力造就一個"選擇的校園",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哪裏閃光就打造哪裏,讓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對於一位校長而言,成就教師與成就學生一樣重要,因為"教師以什麼樣的心態理解生活,就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教學",在當代的中國,讓師生們在考試的重壓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發展才是需要永恆探索的課題。

在管理中,他以營造"自由呼吸的教育"為使命,進行了一系列領潮流之先的探索。首先,他明確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無人’的管理",把矛盾消化在機制之中。他以會考改革為突破口,帶動國中國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的管理信條,同時探索出一系列諸如"製造一杆公平秤","將競爭的機制引入學校","讓聘任制軟着陸"等管理原則,率他非常強調體制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於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強調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將教育領導者真正地從繁瑣的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將智慧和時間投入到其真正的職責——"經銷希望"、"組織才華和開發才華"

邊讀書,邊讓我佩服起李先生來,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為了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着想,我想能成為李校長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還有一點在李校長身上也深深的體現出來了,那就是"方法總比困難多",李先生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4

去年八月二十五日暑期學習的時候,可能是第一次如此動真格的學習,似乎很緊張,緊促的三天時間由中學輾轉到國小,緊接着忙於開學工作,隱約聽到任董事送我們一本書,期盼的是書名,想到多年前在長沙聽專家講座,課時安排倒不多,同時也安排了專家簽名售書活動,似乎比講座來得更隆重熱烈,同行的一些老師需要亦或是聽從校長建議多看書從而買了一些,其實是他們的團隊總結的經驗之談或者是教學案列,再就是心理諮詢團隊編撰的親子教育類的案列。很多老師翻過後認為有地域差異性或者學生個體差異性大,或者大同小異,功能性的書籍實用性不強,隨後便束之高閣了。向來書對於我來説,買必定要看完,要麼不買。推薦的書倒是必看,領到書是忙完開學工作一週後,閒暇片刻才捧起書打開首頁讀起來,才知作者來自一線,便有了想一口氣讀下去的願望,忙是學校常態,好在學校推出讀書活動,竟然對每天的閲讀時間有了期待,看完感受頗深,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和智慧,由於出自一線教師親身經歷,所以特別接地氣!

原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把無形的尺子,很多學校追求安全第一而活潑的體育課都小心翼翼;追求特色而捨本求末;追求高分而傾聽不到孩子們內心的聲音……只有這把尺子度量得當,注入教師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温潤的愛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這不由勾起我曾經的記憶,很多人都説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教育,我覺得不僅僅是父母的陪伴,老師的陪伴同樣是孩子們最好的教育!一晃二十年了,那年我從李家鋪一村國小換到另一村國小,這個村四面環山,一條土公路從中貫穿而過連結着新洲和白衣,為了方便我坐車,教辦安排的這所學校就在公路旁邊一里地的距離,由舊村部一棟二層的樓房改成的,一共四間教室:根據學生人數分為幼兒園(那時叫學前班),二年級,四年級,一、三年級混合(那時叫複式班),我帶了那個(聽説是全市最後一個)複式班,二十二名一年級學生和二十八名三年級學生,所任教的課程有本班語文、音樂、活動、體育還有四年級的思品課。連教參都找不齊的情況下開始了一期的教學工作,我週一至週四住校,每週一五點多起牀迎着朝霞出發騎自行車一個多小時趕到學校然後整理教室準備迎接孩子們,週五完成一週所有的事情然後踩着自行車踏着夕陽風塵僕僕回津市的家,那時剛剛會説話的女兒跟着爸爸喊我“飛人”(灰人)、“夸父”,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日子遠遠超過自己的家人,幾乎朝夕相處,孩子們每天除了上課總是在我身邊嘰嘰喳喳,誰家母雞下了個雙黃蛋、誰家狗狗下了幾個崽、誰家栽了幾顆蜜柚樹、誰家爺爺生病了、誰家新買了彩電、甚至誰家爸媽吵架媽媽回了外婆家……都毫不避諱的告訴我,我此刻唯一感受到的是無邪的童心和無比的信任!我總是很認真的微笑着做一名安靜的傾聽者,快樂和他們一起樂、沮喪和他們一起撫慰,他們特別喜歡上活動和體育課,幾乎每次都瘋玩在一起,一起自己用塑料編織帶做毽子、一起搓跳繩、一起做沙包、一起畫格子……真的,我這樣教着教着就沒有了慾望,年輕的女校長總是善意的提醒我收斂一點別玩過了,失了威信,避免家長説閒話。我總是笑着點頭,依然和孩子們一起不亦樂乎,我似乎每次上課都對孩子們説好好聽講,只要出色的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玩,掛在嘴邊一句話:毛主席説過學習的時候好好學習,玩耍的時候好好玩耍!我也一直這樣要求他們。

日子像流水一樣,在我做了一個學期保護小雞的雞媽媽,又做了一個學期兇惡的老鷹之後,秋天一個雨後初晴的午後,和孩子們坐在操坪上休息,我望着瓦藍瓦藍的天、潔白的雲如絲絮般飄着,學校後面青山綠水環繞,“我們登山去吧!”我如痴如醉的看着,不禁脱口而出,孩子們雀躍歡呼起來。我抱着良辰美景不可辜負的決心和勇氣向校長提起登山的事情,校長雖然是女性但是處事潑辣、為人爽直,那天心情似乎很好,正快速的扒着飯粒,聽了我的話立刻停下了手中的筷子,“安全怎麼辦?”語氣十分嚴肅。於是我什麼也沒有説,該幹嘛幹嘛去了,但是孩子們特別期望,不停的問我什麼時候去登山?我説校長擔心我們的安全沒有同意,看着他們無比沮喪的表情,我不忍心當時也出於激勵而靈機一動説:“校長説只要你們表現好就去!”“真的!”孩子們又蹦了起來,接下來的日子,只聽三年級的小哥哥姐姐們告誡一年級的小弟弟妹妹們要認真學習、遵守紀律……儼然已經成為契約只等實現一樣!他們自治到班級可以無人管理!越是這樣我越內心不安,自己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而孩子們為了這個謊言都在用自己的'行動積極的去實現!我忍不住鼓起勇氣對校長説:“我要帶他們去登山,安全我來負責!”校長盯了我半響説:“你負!?”我堅定地説:“我負!”説完就走了。回教室和班幹部制定了周密的計劃,領隊開路、一盯一、一帶一、醫藥護理、特殊照顧、後續盯着、組長負責隨時清點人數等等就緒,把方案交給校長之後,強調了幾天的安全紀律,選了一個秋高氣爽、雲淡風輕的日子,下午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出發了,一路高歌、一路歡笑來到山腳下,上了一段路,我才知道原來這不是風景名勝區而是村民採茶籽、茶葉或者砍柴的路,現在全燒煤砍柴的都沒了,小路荊棘密佈,幾乎看不到路,我在想着回去的話怎麼説,兩個開路先鋒揮着手裏的木棒奮力向前撥開荊棘,孩子們一個個手拉着手前行,不停地喊老師加油!我説能上去嗎?他們異口同聲説能,我交代了一下紀律繼續前進,這時一個孩子提醒我別踩着蛇蜕的皮,他們見的多,一個孩子拿着蛇皮放一邊安慰我不要怕。這時有孩子高興的叫着:“好多蘑菇!老師,我們撿回去吧”“不要跑遠了”有的孩子機靈,把脱下的外褲在褲腳打個結做成袋子裝蘑菇,就這樣我們一邊撿蘑菇一邊上山,到達山頂休息清點人數,一會兒我們原路返回,遠遠的我們就看到校長站在學校門口望着我們回來的路,我們在操坪清點人數及檢查孩子們情況,除了幾個孩子胳膊露在外面被樹枝划着的劃痕沒有流血,但都説不礙事,校長沒有説話扭頭就走了。我回去後佈置一年級學生口頭説、三年級的學生寫作文《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都完成得十分出色。以後一段日子很少聽到校長爽朗的笑聲,我們也進入緊張的複習階段,直到期末考試結束後,校長去教辦開期末表彰會回來又響起了她熟悉的笑聲,原來我帶的班級語文成績由全鄉倒數一、二名排到第一、第二名!聽説是學校最好的成績,我傻傻的笑着,校長瞪着我説:“以後你少嚇我!”後來四年級的李老師告訴我,你們前腳走,校長就一直守在門口望着,直到你們回來。也直到後來我回到津市,隨着新聞媒體的發達,不斷有報道校園安全事故處理才知道校園安全是至關重要的!直到現在我總覺得愧對英年早逝的女校長!

多年以後,孩子們長大了依然津津樂道兒時的陪伴,他們覺得那陪伴永遠是最好的教育!現在我想着那到底是不是自由呼吸的教育?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5

最近,我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這本書裏,作者回憶往昔的工作,沒有自詡和矯情的誇誇其談;探索歷程的評價,沒有文過飾非的不實之辭;體驗感悟的歸納,沒有譁眾取寵的驚人之語。有的只是平實的敍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閲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後,又都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裏行間湧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恆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盪,從而生髮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衝動和慾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拜讀全書,讓我特別有同感的是李希貴對於教育本質的認定: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是啊,在我們教育者忙得一塌糊塗卻毫無進展的今天,聽到這樣的話語,感覺特別清爽。可説歸説,真正要落實這一真諦,又需要我們用心去做。

而他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借用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一句話: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説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映證。

掩卷而思,審視現在的教育,真的令人窒息,尤其是中學生,自由呼吸的空間越來越小!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教育觀念陳腐落後。李老師説:“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

我是一名農村國小教師,讀完此書,依然受益匪淺,感觸頗多。就我們國小生而言,自由呼吸的空間也不容樂觀。為了孩子們的發展,為了孩子們不再走進越來越狹窄的空間,我們國小教師應該努力為孩子們營造、拓寬自由呼吸的空間!

也許我是語文教師的緣故吧,書中最令我心動的是李老師的“語文課改實驗計劃”。此計劃這樣安排課程:每週只用2課時完成教材規定的學習任務,而把4課時拿出來,讓學生到自修室去學習。這樣一來,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閲讀的快樂充盈學生的心靈,讓閲讀的快樂充滿學生成長的歲月。閲讀,引領孩子們走進豐富多彩的世界;閲讀,拓寬了孩子們自由呼吸的空間!

是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已充分意識到了閲讀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為落實課程標準我們國小開展了“營造書香校園”系列讀書活動。但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學生一心撲在課堂上,一頭鑽在教材裏,無暇顧及課外閲讀。尤其是農村國小,儘管學校圖書室不斷添置、積累了一定數量、種類齊全的圖書,但學生借閲率很低。為何?家長怕影響孩子學習,老師總覺得沒有做幾道題實惠,學生在這樣的夾擊下,就是想讀也不敢讀,時間長了,連想也不想了。從目前學生閲讀現狀的看,大部分同學幾乎沒有讀過課外書,現有的知識僅僅從課堂所得,僅僅來自教材,量小面窄。這種現狀造成的後果是學生知識面極其狹窄,與課堂知識相關的'內容知之甚少,直至國小畢業,讀不通課文、寫不順作文、不理解題意、常識性知識貧乏等現象屢見不鮮。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機制沒問題,問題出在人們的觀念上

“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興趣、特長;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也就意味着為孩子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李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的興趣、特長,增加了評價的尺子,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了成功。擅長國畫的賀明、美術特長生劉琦、書法特長生單春曉、以設計為專業的張涵、喜歡裝潢的周大志……評價的尺子越多,好學生越多,他們做個好學生的願望得到滿足,這些心理因素對他們取得新的成績又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再來看看我們以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培養的學生吧,在老師眼中,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其他方面不好也好。對“好學生”和顏悦色,對“差學生”從沒好臉色,動輒訓斥。我們的學生中不乏具有音樂、美術、製作等天賦者,然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樣一來,束縛了多少特長生的健康發展啊!

讀了李老師的“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我們的學生了,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長,全面評價每一個孩子,為每一個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每一個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使每一個孩子充滿信心。在教師的引領下,拓寬每一個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間,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責任!

感謝《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謝李老師!在他的感召下,我們會共同為“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自由呼吸的教育” 也一定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6

開學已經三週,常規性的東西早已貫徹給學生了,平時也有檢查評比,可就是達不到預期效果。檢查衞生時,總會發現位子底下有很多紙片。怎麼辦?“重症需用猛藥”?

在週一的班會課上,我列舉了一長串學生的名單,有意識的問扔紙次數最多的朱騰,“老師天天強調,你為什麼還經常扔紙?”他臉紅紅的,半天才告訴我他不是有意的。又問了幾個同學,大家七嘴八舌的説開了,有的同學説,某某不撿拾地面(每一排都有一個學生專門負責撿拾),還有一些學生説,不知道紙是誰扔的,找不到人……

我意識到這可能是同學們的責任意識不強,好習慣還沒有真正的養成。於是我從學校信息平台上檢查記錄的分數全校最低談起,講到了集體榮譽,講到了好習慣的重要性。然後我的話鋒一轉,説:“有的同學不把老師説的話放在眼裏,就是因為他沒有得到懲罰。大家認為要不要懲罰?”其實我這一問也就是走過場,果然,學生順着我的意思説要懲罰。怎麼懲罰,大家意見出現了分歧,一部分同學認為應該重重的懲罰,這樣才能長記性,比如,凡是扔紙抓住以後,先寫500字檢討,在罰掃一星期的樓梯。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不要太重,完成不了,等於沒有懲罰。少數孩子沒有表態。

這裏大概就有三類學生,一類習慣很好,從不亂扔紙,一類不太好,偶爾扔紙,沒表態的學生大部分習慣不好。我雖然不贊成重罰,但想到懲罰不重學生可能就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四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寫作文,一篇大概二三百字,怎麼可能寫到500字呢?)於是我跟學生説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亂扔紙,你就不會得到懲罰,所以我們採用第一方案。

下完班會課,是學生掃地時間,緊接着上第四節小自習。我立刻就進行了檢查。很不幸的是抓住了兩個學生,一個是比較踏實能幹的王夢瑩,另一個是平時表現也很好的徐友虎。學生説,按我們的懲罰措施對他們倆進行懲罰。徐友虎的眼淚當時就下來了。其實那只是一丁點紙,不注意的話是不會發現的。我在心裏也替他們着急。於是我不動聲色的向全班學生求情,説以他們倆當個例子,像他們這種情況就應該懲罰,至於他們倆這一次就不懲罰了。

第二天,教室衞生髮生了可喜的.變化,下課後甚至有學生拿笤帚去掃自己的責任區。

可是另一個問題來了,負責監督的衞生委員,每一天都會記錄很多“亂扔紙”的學生。看來老師的話在孩子心中佔有多麼重的有分量啊!其實,我的本意並不在懲罰誰,只想制止亂扔紙的現象,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再説這麼重的懲罰學生根本就完成不了。衞生委員怎麼就不懂我的意思呢?我很着急,給衞生委員專門開了“小會”,把我的意思再一次表白,並且告訴他們可以給學生提醒,如果提醒沒用再記不遲。

等到下個星期一又一次班會課時,兩個衞生委員已經記了20多個名單了。怎麼辦?真的要懲罰這些學生嗎?上個星期教室及衞生區衞生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學生差不多每個課間都要撿拾,作為班主任的我全都看在眼裏,我怎麼能忍心去懲罰他們呢?!可我們已經形成了規定,不按規定辦,學生會不會認為我説話不算數,以後再説什麼事學生會不會就不信服我了呢?看來我只能用緩兵之計,我告訴同學們説,第一、二組學生的名單放在辦公室了,第三、四組等找到名單以後再一起懲罰。

當我走出教室的門,一個念頭跳了出來,懲罰不是目的,我可以撒個慌,告訴同學們第一、二兩組學生的名單丟了,這樣就都不用懲罰了。同學們還不會説我説話不算話。

第二天當我這樣告訴全班同學的時候,大家都興奮的跳了起來。我説:“大家不要高興的太早,這個星期還要檢查的。”同學們紛紛點着頭,一副準備好了的模樣,我心中竊喜,這才是我要達到的目的。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7

書中以平實自然的語言記錄了李老師在教學、教育和管理方面無數個真實、鮮活的案例,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也有充滿遺憾的,書中的好多案例似乎就是你我曾經被忽略了的、或是有所疑惑的問題,他會像朋友、老師、長輩一樣與你交談,為你解惑,自然而然的與讀者達成共鳴,非常適合一線教育工作者閲讀與參考。讀完此書,帶給我的不僅是一頓精神盛宴,更多的是對自己發展、對自已的學生觀、教育觀的反思。

一、 反思自己發展。

自從教以來,我認真備課、上課,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我覺得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也一定能做好的,但是僅此而已。在自身的專業化發展上欠缺的太多,我沒有合理的、階段性的制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導致了這幾年來我只是重複性的、毫無創造性的工作者,把“自己”忘了。“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己”這段文章中,李希貴老師提出了“讓每一個四中人都成為英雄”的口號,對老師提出瞭如下要求:每一學科都有1名以上市級學科帶頭人,每一學科都有3名以上年級學科帶頭人……讀到這裏,聯想到自已,我的觸動很大,我在學校領導的關心和鼓勵下,努力地學習,提高自身修養。

二、 反思我的學生觀。

李希貴老師主張平等、民主的對待學生,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學習以及自己約束、自己管理等能力的培養。他説“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評價的尺子越多,好學生越多”,他把校訓“股份制”,開展了“給校訓找100條理由”的活動,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組織了“學生十大自己鍛造工程”,為學生修建了“自修樓”……所有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學生在校園裏可以“自由呼吸”。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讓學生服從學校及老師的管理,學生似乎也“基本認同”了這種管理模式,素質教育的提出,教改的推行,都沒有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學生依然沒有成為學習和成長的主人。究其原因,我認為,我們只是停留在“喊口號”的層面,而李希貴老師早早的便行動起來了,當一個個案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讓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原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困難,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真正的去做這件事情。我告訴自己,作為音樂教師,更要放下包袱,循着李老師探索出的這條路走下去,尊重學生自己發展的權力。

我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部分來自市區,他們的欣賞水平參差不齊,興趣、特長、愛好也各不相同。在常規的教學中,我往往會忽略了這種差異,選擇統一的欣賞內容,“強迫”他們接受我所傳遞的知識,只用一把“尺子”就判定誰是音樂課堂上的“好學生”,這顯然有失公平。在徵得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後,我在欣賞內容的選擇上照顧到了更多的學生,既有教材上的規定曲目,又有與之相關的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文學(美術)作品、影視音樂等等,大大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欣賞需求。課外興趣小組和合唱社團開展的各項藝術活動,也讓更多喜愛音樂的學生有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質、展現個人才能的機會。我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發展空間,把認知、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做他們“自由成長”的引路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8

讀了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觸頗深,特別是書中寫到“老師的心目中不該有壞學生”這個篇章時,使我認識到在我身上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而作者正是在遵循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下處理好了這件事情。他在書中寫到“不要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不要輕易揮動處罰的大棒,不要盲目‘上綱上線’,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老師的心目中不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為,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

平時我們一直強調對學生民主、平等,其實做到真不容易,尤其是現在面對着應試的氛圍,時常我們就會用成績去判斷學生在各方面的優劣。大致的觀點是,成績好的學生一般不會犯錯誤,因為他們勤奮好學,沒有時間精力去犯錯誤;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則往往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惹事生非,搗亂出錯的往往都是他們。於是,我們看學生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

如果是成績好的學生犯了錯誤,也許我們不但不會去責罵,有時老師還為他們開脱責任。可是,如果是成績差的學生犯了錯誤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不但要寫檢查,還要順便教育幾句:你看你,為什麼成績差?就是因為沒有把時間花在學習上,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調皮搗蛋。成績好的學生不僅從老師那裏享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成績差的學生恐怕就只能領略一下寒風般的凜冽,不把過去所犯的錯一併算總帳就已經是很大的造化了。

欣賞孩子等於孩子的成功。作為人師,當教鞭揚起時,“再忍忍”;當耐心快丟棄時,“再等等”;當粗俗的語言要出口時,“再留留”;當學生走神時,“先停停”;當學生出錯時,“再想想”……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悄悄告訴學生他的優點,悄悄告訴學生你對他的.喜歡,悄悄提醒他的錯,悄悄傳遞你的愛,你會發現,學生正在悄悄改變,數學課堂會成為快樂的學習園地。

學生在意的是我們對他們那一剎那的肯定性的評價,良性的謊言也會激勵學生向前奮鬥一段時間,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多些良言美語,少些狂風驟雨。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很美麗,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罷了。做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們的眼睛裏。

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財富。

“建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讓孩子們在校園裏自由的呼吸,”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願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39

教育到底是什麼,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李希貴老師用他那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在書中詮釋了教育的精髓。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説教,而是用非常樸實的語言向大家講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教育故事,展示着他那鮮活的教育理念。

俗話説: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李希貴老師從自身失敗的案例中得出“讓教育從細節入手”的結論,只有從碎片化的生活細節,不斷沉澱、累加,最終形成所謂的教育。書中提到“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讓別人來管的人”。我們的教育不是約束,更不管制,而是要着重培養學生們的自律意識,讓意識逐漸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從而才能深刻認識到“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一良性循環,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中心,才是自己的主宰。

“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同齡的夥伴互相影響之外,一定要有那麼一兩位亦師亦友的長者,用他們的人格、用他們的人生智慧、用他們寬闊的胸襟、用他們那種對後生真誠的欣賞和尊重,來引領年輕人開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對一個成長中的生命來説,這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用長者的人格、智慧和胸襟,去欣賞和尊重,從而引領年輕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們平時所説的言傳與身教嗎?因此,我認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表現。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同我們一樣,同樣需要欣賞和尊重。如果時機不對、方式不當,就算費盡口舌,説的再有道理,也只會事倍功半。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地呼吸。”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髮現真理而不是告訴學生真理,那麼,他們必然會有與眾不同的興趣,只有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由奔跑,“鞋子”合腳了,速度肯定慢不了,我們又何愁學生前面不會是一片自由而又廣闊的天空呢!

教育貴在堅持,為了孩子的成長,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需以身作則,用我們的人格,我們的人生智慧,我們寬闊的胸襟,來引領我們的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用李希貴老師所説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這一篇感悟:“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0

讀完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認識了李希貴老師,瞭解了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為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

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己教育、自己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成長。

薄薄的小人書本身其實並沒有帶給孩子多少東西,它出現在一個孩子單調而貧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把一個年輕生命深處潛在的探究新知的慾望,把一個少年閲讀文字的興趣,充分地點燃和釋放出來了,可以説閲讀兒童書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學習生活的開始。

人的精神成長和生理髮育是一樣的,對“營養”的需求也是分階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就該讀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錯過了這個閲讀階段,我們不但會失去閲讀的慾望,而且難以吸收特定成長階段所需要的“精神營養”。在什麼樣的年齡階段讀什麼樣的書,這應當成為學生閲讀的重要原則。

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的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為不同一般的人,那麼,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

你想成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卻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早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麼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

平凡之人,做不平凡之事,打破常規,成為常態。

一般情況下,大家喜歡經營自己的職業,特別是級別、待遇、房子、車子等,我卻經常忘掉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不斷挑戰自己,不斷刷新自己,嘗試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給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議的目標,並全力以赴實現它,自己給自己一些驚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己獎賞。

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謀其政”而已,但僅僅如此,肯定只能成為一般的人。我必須除此之外,種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裏,常常意外地長出個性的花,特別的草,儘管打不了多少糧食,卻往往給你意外的收穫。

不斷的學習之中,越發現自己學問的淺薄,知識的粗疏。一般情況下,人們喜歡把工作與休息區分分明,而我卻經常把它們混在一起,把勞動當休息,把學習當休息,把打掃衞生當成一種休息。把上課當成一種學習,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事業。

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

現實世界的一個小我,心靈世界的一個大我。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開始,向李希貴同志學習!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1

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常常由衷地佩服李老師的智慧與努力。這些都讓我感覺到,作為一名教師,最可寶貴的並不是他的教育技術、教學手段,而是有一個健全、發展的人格。這種人格的力量會使教師成長出一種愛和責任,正是這種愛心和責任心,才能夠在專業上不斷的促成教師的成長。在李老師的書中,我們所讀到的他關於“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信念,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在教學活動中的真實體現。在我看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不僅僅是李老師教育思想和教學技術的總結,更是教師個人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典範。

現代社會的許多作者在著述立説中不免有些浮華,很少能看到李希貴這樣的作者寫出來的東西都源自自己的切身感受、生活點滴小事。也許正是因為此,此書的內容才顯得有血有肉,給人毫無造作之感。比如他寫道“愛書的爺爺”、“父親和母親”以及童年、青年時代的經歷都給人一種親切感!其中他總結給他的家庭環境給與他的影響總結道“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方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環境。失去了他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想一想我們每個長大成才的`人無不得益於良好的家庭社會氛圍的影響。這給我的啟發是在班級管理上一定要營造一個和諧、團結的班集體,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

李希貴老師説“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老師做到了。“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李西貴老師的這句話更道出了我們教育的真諦。

很多來濰坊四中參觀的人,問李希貴校長四中的“真經”到底是什麼?李校長實在想不出什麼“真經”,但有一點他還是蠻有體會的,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

一位同行聽了,若有所思地叫了出來:“噢,那就不簡單!”

聽完此話,我頗有同感。作為一位教師我們天天做着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每天督促孩子們遵守紀律,注意安全,走路要靠右邊走……這些簡單瑣碎的小事構成了我們一天的教學生活。但是我們如果天天能夠把這些小事遊刃有餘地做好,那我們就是一位稱職的老師。

通過我們所做的這些簡單的事情,我們就發現簡單的工作中透射出的意義與不平凡。

我們讓孩子們撿起隨意丟棄的一張紙屑,看似一件小事,但是卻讓孩子拾起了一個美德,還大地一份整潔;讓我們的孩子,工工整整地寫好每一份作業,看似一件小事,卻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為自己的未來增添了一份希望;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禮讓,看似一件小事,卻弘揚了我們的中華美德……一件件的小事,一個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無不詮釋着這樣一個道理:把簡單事情天天做好,那就不簡單!

其實這本書給予我的感動與觸動是難以一一例舉的,我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是年輕老師真的要多看書、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我想時間久了年輕教師自會不斷成熟起來,更快的掌握教育規律,為園所發展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2

本書是《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中的一本,該叢書以宣傳當代教育家事蹟,反映教育家成長和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為宗旨。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教育家?本系列叢書將會讓讀者體會到,教育家並不神祕,他們也是平凡的、平常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他們也會有一些缺點和不足,甚至可能因為大力推進改革創新,某些缺點和不足更容易表現出來。但是,作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教育家又是不平凡的,他們為教育改革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記錄了作者李希貴幼年教育思想的啟蒙發育——鄉村中學的教學歲月——穿越“雷區”的校長生涯——教育的改革實踐——建設教育強市的追求歷程等各個時期的探索過程和理性思索。

讀此書,我不僅可以瞭解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為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而且可以從中窺探當代中國基礎教育風雲變幻、崎嶇坎坷的發展之路,更為重要的是從書中可以汲取如何把握工作規律,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些前沿、新穎而又被實踐證明切實可行的真知灼見。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往昔工作的回憶中,沒有自詡和矯情的誇誇其談;在探索歷程的評價中,沒有文過飾非的不實之辭;在體驗感悟的歸納中,沒有譁眾取寵的驚人之語。有的只是平實的敍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閲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後,又都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裏行間湧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恆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盪,從而生髮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衝動和慾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3

寒假期間,我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受到了極大的啟迪。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講述的都是他曾經親身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引發讀者不同的思考。

“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做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寥寥幾句就把教育這個深奧的概念闡釋出來,簡單而易接受,是啊,教育就是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我深刻地感覺到我們要做幸福教師。

幸福感從何而來,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樂地活着,其實要真正地尋找幸福,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自己深刻地找尋了原因:主要看自己的心態,教師的幸福是一種心態,一種健康的心態。當我們走進教室時面對的是一張張可愛的笑臉,一個個美好的期待;從工作壓力來看,讓生佩服,讓家長欣慰;從工資待遇來看,我們一點不比機關幹部少;從社會地位來看,我們在社會上享受的別人讚許的目光……所有的這些有什麼理由我們不幸福呢?

我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這麼多年的教育工作稱職嗎?否也。靜下心來教書,這幾個字談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堅持再堅持。我缺的就是耐心,當我們面對孩子沒有耐心時,不妨想想此時面對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什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不妨試着改變自己的態度。用一顆慈愛的心去對待我們的每一個孩子。把自己的學生當成最真誠的朋友,我們面對孩子時就不能靜下心來,容易衝動,主要取決於心態,我們把學生看作“花仙子”,學生就會無憂無慮地生活學習,自己也會生活在快樂的境界裏,反之把學生看作“仙人掌”,我們也會生活在恐怖的境界裏,所以教師的心態,完全掌控於學生的心態,要用自己的愛,感化學生,做學生喜歡的老師,才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要高標準嚴要求對待自己,在教學上認真備課、認真上課,開動腦筋、鑽研業務,虛心向同行請教,新形式下的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死教課本的知識了,而是要求教師對於各學科知識的掌握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把教材靈活化、系統化。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學習探索新的知識,做學生心目中的“超人”。

每個學生都是開心快樂的,我們只有找到幸福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對待,再調皮的學生他也會被老師的愛感化的,時刻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和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時代在變遷,教育在改革,教師應該擁有很多的機遇,同樣也面臨着更多的挑戰。如何去面臨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必須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靜下心來備好每一節課,靜下心來批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和每一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多讀幾本好書,靜下心來認真反思。讓我們大家齊勉之!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4

泰格爾在他的詩中説過:“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聲。”是的,自由對一個學生來説,對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管理來説,更是尤為重要。

正因如此,當我看到希貴校長的這樣《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時,我一下子就被這本書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能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呢?曾記得在一本教育雜誌上看到,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只因為喜歡爬樹,在樣園裏也爬樹,而被學校勒令退學。放眼環視我們的教育現狀,在我們的校園裏,我們按照行政組織的構架,把學生劃分在一個個行政班級裏進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級管理中大範圍地存在,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壓抑,學校讓往左轉就得往左轉,學校讓往右轉就得往右轉。於是,孩子們表面上變得很乖,而內心想的到底是什麼。當然,也還有另一些孩子,在這種高壓之下變得叛逆、情緒極度焦躁,身心都處於亞健康的狀態,最終走向極端的行為。

細思極恐,孩子的這些表現難道與我們的教育不無關係嗎?我們難道沒有表任和良知去改變這種狀態嗎?希貴校長在他的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教育,應該從平等開始”,“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教育不需要‘目中無人’的管理”、“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説得多麼好呀!把學生當人來看待,給予他們愛、信任與尊重,這樣才能讓老師和學生都真正擁有能夠“自由呼吸”的教育。

進入到高年級,學生的做事能力越來越強。如果放手把教學工作中的一些事務安排給孩子們,既是對他們的一個鍛鍊,又能減輕老師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負擔,一舉兩得。所以,在開學期,我就計劃本學期一定要好好培養我的語文小班幹。開學第一課上,我就向孩子們宣佈:本學期的語文課代表工作將實行每月輪換制,每月選一次課代表,由兩名同學合作完成。孩子們聽到我的消息,顯得非常興奮,小眼睛裏充滿的期待。其實,我知道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幹部”夢。但是,很多時候實際上很多小班幹是形同虛設的,既在班裏起不到引領作用,又不能給老師很好的幫助,最後很多同學心中對小班乾的工作不滿,但又沒有一個真正的“班幹”橫空出世,導致班裏形成不了一個很好的班風,學生整體消極怠工,羣龍無首。細思原因,其實是很多小班乾的職責不明,職權過大,工作欠具體導致的。通俗一點來説,就是班幹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考慮到這一點,我決定先要明確小班乾的職權。

第一屆語文課代表和組長選出來了,一班是餘展晴和王鐸雲,二班是孫靖雯和臧舜禹。下課之後,我立即把這些“新官”們組織在一起,明確了職責。課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發作業,每天晚自習和週日返校時要將學生的作業收齊,並統計好上交人數、未交人員名單;每天上課之前要組織學生課前三分鐘朗讀,其中一名課代表要提前詢問老師朗讀內容,並負責領讀。另一名課代表則幫助老師做好上課準備,如下發作業本、打開大屏幕、準備好PPT這三項工作。而組長的工作就是負責把作業收齊,統計好本組的作業完成情況,上報課代表,同時在小組活動中起到組織引領作用。另外,我還特設了一個小助手的職位,主要是怕課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負責,這位小助手要幫助我統計上課發言比例以及上課請假、遲到、早退等情況。最後,我將課代表、組長、小助手的名單、工作範疇用A4紙打印好,張貼在班級公告欄裏,既有滿滿的儀式感又利於他們明晰自己的工作。

當然,小班乾的培養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第一屆小班幹分配下去不久,兩個班的小班幹就明顯表現出不同的積極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項工作都安排得當,很快2班的作業、課前朗讀就得表現得井井有條,這兩位同學在班裏也漸漸樹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鐸雲和展晴就不行了,不僅課前準備無法準備充分,連作業也沒法上交,鬧得我很窩火。怎麼辦?是叫過來大聲訓斥一番,還是另想策略?我把他們訓一通能管用嗎?顯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是訓一頓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再三告訴自己:小班幹是培養出來的,出現問題是正常的,正因為孩子還小,責任意識還不夠強,所以才需要我們去培養。想到這裏,我把1班的兩位小班幹叫到了身邊,詢問了他們這初當課代表的感受,他們竟一下子意識到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這令我驚詫。看來他們還是有責任意識的,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缺乏恆心和毅力。於是,我把課代表的任務細分表拿出來,再次指導他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這下他們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來的一個月任期內,這兩名小課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幫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於第一屆課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結果導致一個月後的我非常糾結,第一屆小課代表的培養工作剛剛初見成效,可是開學期我可是承諾他們一個月後要重新選舉的呀!我不捨得了,我猶豫了,因為我擔心第二屆的小課代表不如第一屆的做得好,也擔心因為換屆會打擊第一屆的課代表,從此他們就不再那樣興致勃勃,積極做事了。可是,一想到當我宣佈每月選舉一次課代表時,那麼多閃亮的、充滿期待的眼睛,我決定忍痛割愛,重新選舉,自願報名。當我把這個消息宣佈出去的時候,全班一片歡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兩個得力小助手,我的心裏也有些心疼他們。怎麼辦?突然,我靈機一動,大聲説道:“新一屆課代表選出來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屆課代表的工作結束了,因為,你們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們去完成,那就是——負責培訓新一屆的課代表!希望你們能把這項工作做好!”頓時,那兩雙黯然傷神的眼眸突然亮起來了,驕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臉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頭悄然落地。下課了,新一屆課代表興奮地跑過來問我:“老師,我們要做什麼?”我意味深長地笑了:“你們去找上一屆課代表去吧!”轉眼,他們已經棄我而去,圍在老課代表的身邊問長問短去了。

一學期下來,1班2班的語文課代表分別換了三屆,但是總歸,每一屆小幹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條不紊。反過來,小幹部的工作又促進了這些孩子們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提升,也為其他學生樹立了充滿正能量的榜樣。孩子們自己管自己,從另一個側面又樹立了老師的威信,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堅信了一點,那就是小班乾的培養,重在培養,而不是坐享其成,沒有天生會當班乾的學生。只要我們堅信這一點,我們的工作會更加得心應手的。

有人説,愛情就像手裏的沙子,攥的越緊,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乾脆揚了它。其實,學生又何嘗不是呢?他們亦如我們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緊,他越叛逆,與其這樣,不如放手去愛他。放手讓學生去做,給予他們足夠的愛、信任與尊重,給予他們足夠自主的空間,也許他們會還我們一個又一個驚喜的!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5

近日捧書李希貴先生的著作《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來芳香四溢,愛不釋手,受益匪淺。

先生在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高二(2)班的體育委員劉振宇,從教室隔窗擲石頭打下大片核桃,被副校長帶到教導處,寫檢查,挖思想根源。並在大會上做檢討。但效果很失敗,因為他平時是位挺好的學生,打核桃的事雖不能説是“鬧着玩”,但肯定不是品質問題,讓他到校會上檢討,是不是有些太過分、太傷他的自尊了?

事過境遷,20多年過去了,那位打核桃的劉振宇當上了鄉鎮的黨委書記,有一天見了我,説:當年真是鬧着玩的。

他的話給我很大的觸動。

他們真的是鬧着玩的。但我們的老師卻總不肯跟孩子們“鬧着玩”,我們有時實在是太“認真”了。我們總是把孩子視為成人,站在成人的立場上審視孩子類似“鬧着玩”的錯誤,結果就是“上綱上線”,就是道德品質的.大是大非問題。其實,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錯誤,就像學習走路的幼兒跌跟頭,絕大部分和道德品質並沒有多大關係。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給予孩子一份成長過程中特別需要的寬容。特別是對於特教戰線上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對聽障孩子們更多的寬容。

聽障學生在與別人的交往上有很大的障礙,要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與他們做朋友。

如果我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都有耐心、有愛心,善於挖掘他們的閃光點,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的勇氣,變被動為主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教師來説擁有一顆愛心是很重要的,愛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有了愛心,教師才會懂得怎樣寬容學生。只有擁有了智慧的愛,與學生平等相處,才能與學生達到真正的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互換。要想讓他們愉快地接受你所傳授的知識或做人的準則,首先就得擺正你們之間的關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揚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髮問;允許學生對老師提意見等,讓學生有話想説,有話敢説。這樣增進了我對學生的瞭解,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進教學,更好地讓他們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

對於學生中隨時出現的一些小錯誤,教師在幫助學生認識這些問題的同時,多給學生一點寬容。“寬容”不是姑息、遷就、放縱,而是在嚴格要求的前提下對犯錯誤學生的理解、尊重。從時間上、場合上、態度上、條件上、認識上寬容學生,讓學生有時間、有過程地認識錯誤,並給他們留有改正錯誤的餘地。要做到寬容:一是要真誠地傾聽學生犯錯誤的原因,並加以分析,不要憑主觀臆斷或一面之詞去下結論;二是要熱心教育,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行為,正面引導,從鼓勵的角度去教育學生,使學生能正視存在的問題,鼓起勇氣去克服它;三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有機會申辯,心悦誠服地接受教育。

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他們時間,給他們空間,他們應該可以撐起自己的傘,他們應該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6

這個寒假不尋常,一本《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思考。

這本書是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著述的,李校長是我們山東人,他以教學線、教育線、管理線三條線為線索,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敍寫展現了自己的成長曆程,闡明瞭自己的教育主張。雖然書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來的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愛書的爺爺”不懂教育,卻把熱愛讀書、熱愛文化的種子種在了李校長的心中;母親的講效率、父親的沉穩淡泊在李校長的心中種下了幸福的種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長最適宜的土壤;上學時老師的信任,不經意間的賞識都讓李校長感受到了尊重,自覺開啟了心智,激發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李校長的成長經歷正是“孟母三遷”故事的最好詮釋,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為種子的成長提供最適時的養分。李校長是幸運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圍中他找到了自己教育、自己完善的動力。然而,生活中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像李校長那般幸運,不幸運的成長氛圍必定會讓天真的孩子們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班級的明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大班時父母就離異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爺爺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紀大了,閒賦在村裏,爸爸腿有殘疾,在一家工廠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覺得孩子很可憐,所以格外慣着他,明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因為老人“不想讓別人瞧不起這個沒媽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於手機中,從不完成作業,也是班級裏朋友最少,最不願説話的那一個。雖然在學校裏我採取了各種激勵的措施,但明從不為所動;雖然我多次走進明的家,但爺爺奶奶的觀點就是“我的孫子不用別人管,他想怎樣就怎樣”。對於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蒼白而無力的。

最終我不再執着於他的學業,而更多的去關注他的快樂。家訪時,為老人帶上一箱奶,為孩子帶去一本書,問問家裏有什麼困難;在校時,關注孩子每天的吃飯情況,鼓勵與小夥伴之間的融洽交往……沒有批評、沒有説教,也沒有期望。可是沒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讓爺爺奶奶着了急,“老師,孩子總玩手機怎麼辦?作業不完成怎麼辦?”我的“不教育”也讓明有了改變,“老師,我能不能也找一個小老師?”

教育真的應該是潤物無聲的。正如李校長在工地上因為少年意氣的“輕狂”,僅僅是參與與體驗,感同身受中丟棄了自己對工人的嫌棄,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

“如果他僅僅是把我教訓一頓,換來的可能只是我內心的牴觸和不滿。”雖然我們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時我們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發心靈的震撼,激起自覺成長的願望……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篇47

捧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細細品味,反覆思量,只覺如春風撲面,又覺如醍醐灌頂。李老師以不加粉飾卻飽含智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一幅幅真實動人的教育圖景。讀來平實而親切,如友人促膝談心,細嚼則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全書共分四個篇章,李老師用三條主線將若干取自生活,源於實踐的小故事串聯起來,每個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認真思考。第一條主線是教學線,主要介紹了他進行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主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李老師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主線是管理線,講述了他自己從教師到校長到局長到教育家的成長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變化與實踐。每章每節的標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一個改革的實踐家、一個創新的教育家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捧讀此書既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考。

一、關於他的語文教改觀的思考

李老師指出,“長期以來,用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語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認為:“不好‘讀書’,而好‘甚解’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於是,在教學中,他從履行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做起,以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與改革為依託,開始了對教育的實踐與感悟,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非常動人的語文教學藍圖。他在語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閲讀,在他看來讀書與實踐是一個人不斷前進的源泉,讀書,能給人智慧和力量,能開闊人的視野和博大的襟懷,也能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哪裏有教育,就應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

他要求學生每天閲讀十分鐘:首先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蒐集可閲讀的材料,歸類整理,加上閲讀提示,打印後,每天定時發到學生手中。材料的內容多樣,獲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選擇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這項活動進行了好多年,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這一改革他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中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

為讓閲讀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項改革就是他的“語文實驗室計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切實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權和閲讀選擇權;他還提倡“説你想説的,寫你想寫的,讓寫作成為情感的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成為生活的一種真實的需要”。他的語文教學改革雖然冒着極大的風險,最終還是成功了,因為他相信:“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改革中他發現,一些課堂中充斥“假問題‘以求熱鬧,卻沒有注重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展。這樣的教學行為,只顧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其實是不健康的,正因為他有了這一發現,才有了他的語文教學改革。他認為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教給學生知識,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教學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顯示了閃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關於他的學生觀的思考

李老師認為,教師心中不應該有“壞孩子”,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能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高一男生,從失修的磚牆縫裏向學校女廁所偷窺。這樣的行為,按照常規肯定被認為問題嚴重。但是,李希貴老師沒有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沒有盲目批評教育,而是從關注學生心靈出發,實施了保密、充實校園生活、調動家長的教育力量、安排優秀教師和他們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幫助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渡過了危險的河流。這個案例正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語解釋的淋漓盡致。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學生”寫的是一個雙休日,作者在公園門口碰到了一位帶領上高一的兒子逛公園的朋友,感到非常驚奇。經過了解,得知這位家長是用逛公園的方式獎勵自己的孩子。作者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想到了我們的評價問題,想到了我們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尺,這就是考試成績。返校後,作者和老師們一起反思我們的評價問題。這一年,在作者的堅持下,高密一中破格錄取了一個叫賀明的學習成績很落後的學生,錄取原因很簡單,就是他的國畫畫得特別好。進入一中以後,老師們發現,賀明是一個不守紀律的學生。有的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師並沒有放棄,而是主動找賀明拉家常,幫助他樹立學習信心,並讓賀明選一張自己最滿意的國畫懸掛在校園的顯眼處。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從次,他加強了自己約束,發奮學習,進步很快,被評為“百優中學生”。後來,他考取了一所美術學校。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過人的長處,在這一點上,人人都是最好的,個個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揚的武器,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受到鼓勵,從而堅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師的心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能從一開始就着眼於失敗去做工作,應當把預期的失敗轉化為成功,應讓每個學生都能説“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