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學生第二讀後感

校園2.42W

第一次聽説李希貴,是在全國轟轟烈烈學習他領導的濰坊教育的2006年冬,我校組織部分教師參觀安丘四中,我們折服於濰坊教育人的信心、感恩教育和非凡的成績。帶着一份好奇,一份新鮮,現在我又認真地閲讀了他寫的《學生第二》,被文章中所展示出的智慧、真誠和細膩所感動,只有那“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的人才會有如此深邃的思考和高遠的目標。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魂牽夢繞的教育的詮釋,用腳踏實地的實踐去改變周圍教育現實的決心。

學生第二讀後感

一、關注學生從關注教師開始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這對我們是耳熟能詳;這個“人”應為“學生”,這好像也成了我們的共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思想深入人心,這一句話無疑是對教育人本化的高度經典概括,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奉其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終的追求,無人有異議。學生中心、學生主體地位是靠教師去實現的。“當強調學生主體,學生中心的時候,我們應當把教師放在一個什麼位置上?”多年來,忙忙碌碌的教師生涯,這個問題我們都一直在思索,鋪路石、蠟燭、春蠶、園丁,沒有比這樣的詞更令人感動了,可我們真的做到了嗎?學生的健康、學生的幸福、學生的成長是以教師的健康、教師的幸福、教師的成長為前提條件的!痛苦的教師哪怕要給予學生瞬時的幸福感都是極為困難的,倘若這種痛苦感不幸演變為職業的生態,那是教師的不幸,更是學生的不幸。有人會説,教師作為教育者肩負着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必須無條件地保證學生的幸福成長。這樣説,無異把教師神化了。強調學生為主體,學生為中心的時候,確實我們也要考慮到把教師放在什麼位置,李希貴校長認為:我們應當把教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沒有壓力不行,僅有壓力不夠”,對一個從事着塑造“人”這一崇高職業的教師來説,如果他的動力不是來自於熱愛,而僅僅是來自於壓力,這樣的結果是可怕的,於是就有了李校長對訓斥學生,上課遲到,發生矛盾的教師的理解,因為,在沒有教師幸福感的校園裏,學生不會好到哪裏去。對教師的關注,不光是物質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精神,把保健因素轉化為激勵因素,於是就有了“功勛四中人”、“我最愛戴的老師”、“孺子牛”等各獎項的評選,年滿30歲青年的牌匾,慶婚和慶壽活動,免費的生日午餐,教職工子女的春節禮品。民主平等,讓學校文化“股份制”,關心尊重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温暖,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你在這個羣體中那麼重要,別人是如此看重你,你不好好工作,能辜負人家的心意嗎?“如果我們的教職工都以校長的心態去工作,我們還有什麼做不好的事情呢?”歸根結底,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

二、教育管理從企業管理借鑑

讀完此書不得不被作者具有的現代教育意識,現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所吸引;不得不被作者的決策能力,理解他人和與他人溝通、交往的能力,指揮、組織、協調的能力,學校經營和公共關係的能力,反思與探索研究的能力所傾倒。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校長要做“整個的校長”,不做“命令式校長”。“整個的校長”,就是校長的一種整體形象和氣質。現代教育管理理念提出“校長職業化””,這就意味着校長應當成為像法官、律師、醫生那樣的社會精英人才,成為教育管理專家,成為專家型的校長。或者説,校長要努力追求成為教育管理專家,把專家型校長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我們從作者身上充分看到了一個現代校長髮現學校教育、管理中問題的敏鋭性和判斷力,處理問題的機智,善於把握教育時機和管理時機,具有吸引人、影響人的形象和魅力。市場經濟大潮無處不在,企業管理思想也無處不適用。《學生第二》的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引證企業管理經驗,這位教育管理專家,善於藉助他山之石,進行移植、整合、加工,然後創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實踐中。本書簡直就是學校管理企業化、市場化的講座,我看到了一連串振聾發聵的企業、人名:麥當勞、摩托羅拉、伊頓公學、比爾·蓋茨、松下幸之助、瑪麗·凱,還有史密斯、高爾、佛羅里斯·梅爾傑斯、鮑伯·加爾文等,讀到了一個個生動的企業運營成功事例,通過作者對企業管理的成功借鑑,我們所受的啟迪是多方面的,比如他做的“希望經銷商”,管理下的在學校裏四處轉悠找活幹的維修工人,能提前一兩個小時來學校等待就醫的校醫等。這就是一個校長管理學校的智慧與藝術,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學習。

三、思維方式的超常規

“學生第二”口號的喊出,本身就夠超常規的了。“終點思考”讓一個已經是兩個孩子媽媽的楊瀾以內涵和氣質贏得觀眾,讓一位校長提高了教師的素質,張揚了教學個性,由此培養了有個性的學生,帶動了整所學校的發展,也成就了他自己。曾經對安丘四中的學生忙於“為四十歲做準備”而困惑,今天明白瞭如果你打算“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那你必須“學會終點思考”。在“説説不能‘而已’”一文中,作者通過簡單淺顯的到德國人家裏做客喝水例子説明要説到做到這個簡單的道理,告訴我們制定的制度,在很多情況下是隨意的,如同橡皮筋一樣可以伸縮,往往有時候也是説説而已,過後自己説過的事忘得乾乾淨淨。教育管理中不注意這點,會使得自己以後説話信服率大打折扣,影響管理效果。他“把成功設計成一種危機”,未雨綢繆;進行一場沒有壓力的改革,“換藥不換湯”;“項目管理,讓教育資源流動起來”;“借水行舟”,使大家付出的成本降低了,得到的實惠更多了;“無中生有”,讓苦惱了多少年的事情,一下子就解決了;他常將工作和休息混在一起,從學生不調皮但師生關係緊張的根子追究到學校的制度。所有這些超常規的思維,都為我們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提供了好的範例。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而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這,我們作為教育管理者應好好思索。

標籤:讀後感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