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課文《項脊軒志》課堂實錄

校園9.92K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一個單元的現代散文:《紀念劉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語文課文《項脊軒志》課堂實錄

生:《淚珠和珍珠》。

師:如果允許我們自作主張,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給這四篇散文的體例加以描述的話,那麼,我想可以把《紀念劉和珍君》叫敍事散文,那麼《故都的秋》叫什麼?

生1:抒情散文。

生2:寫景散文。

生3:寫景抒情散文。(眾笑)

師:不要笑,寫景也是為了抒情,這三種書法都是一回事,都沒問題。那麼,《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歷史散文。

師:這兩個詞要辨一下了。哪個説法比較妥帖?

生4:當然是文化散文準確,因為這篇文章不是寫中國歷史,也不是,就是説,寫了中國歷史只是為了關注中國文化的。而且,歷史是文化的構成因素,文化包容歷史。

師:説得不錯。如果要説這是歷史散文的話,恐怕與《史記》《資治通鑑》的差別還很大。就從內容的角度來命名——文化散文。(眾人表示贊同)那最後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為它是寫人生感悟的。

師:但是我覺得它與周國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樣,它更多是從生活的層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強。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嗎?

生6:這個不要緊。只要是明白了一種認識,有了看法的散文,應該是哲理散文,儘管它敍述比較多。但是作者不是書法個人情感,是有觀點的!

師:恩,有道理,我被你説服了。那就聽你的!

師:好。中國的散文源遠流長,可以説,在古代詩歌誕生之時,散文也出現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為什麼叫“散文”?

生7:因為內容比較多,比較雜,什麼都可以寫。

生8:寫得隨意。

師:你説的是結構上看上去鬆散。

生9:有時我讀散文就覺得它往往會離題,但是好文章是不離題的,這也大概是“散”吧。

師:你説的還是內容、材料上的感覺。其實散文最大特點是形散——

生:神不散。

師:我覺得用“神聚”比較好。什麼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準確的,以前我們做的習題中,概括語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正面説,才可以給人清晰的印象。“形散神聚”,這還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應該是:詩歌講究壓韻,而散文則不壓韻,聲律上顯得散亂卻很自由。下面你們要聽我對散文的發展羅嗦一番,並且還要把我羅嗦的話寫在筆記上——

(生動手準備)

師:一、先秦散文主要分兩大類:一是諸子散文,如《孟子》《莊子》,大家説還有什麼?

生:《荀子》《墨子》《老子》《韓非子》。

師:算不算《論語》。

生10:算。也算是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了。

師:好。另一類散文是歷史散文。比如《春秋》《左傳》《國語》。大家説《戰國策》算不算?

生11:當然算。

師:它反映的是戰國的歷史,但是成書於西漢,籠統的説,可以歸到先秦散文裏。我要着重説的還有一篇很棒的散文,就是秦相李斯的《諫逐客書》,是寫給嬴政的一封信。針對秦王嬴政將其他各諸侯國的人才驅逐出境,發表了廣攬賢才為秦國服務的主張,非常華美。魯迅都説“秦無文章,唯李斯《諫逐客書》一篇而已。”但是這封信是秦王朝建立前寫的,我們也可以將它歸到先秦散文一類。

師:二、漢魏六朝散文。這階段散文秉承了先秦散文的發展體式,有歷史散文、政論散文等。歷史散文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被稱為“前四史”。政論散文呢,我們就學過賈誼的《過秦論》。另外還誕生出一種詩歌與散文結合的一類散文,叫賦,賦有大賦和小賦之分。大賦可以説是鴻篇鉅製,洋洋灑灑,但內容上大都記述皇家生活,“勸百而諷一”,讚美一百處,最後提一條建議:園林固然美麗,皇帝您老人家出遊,也別忘了保護龍體之類。所以現實感差了一些。不過當時寫大賦的文人有不少。比較出名的“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前三位大賦都寫得很大。張衡是天文學家,也是文學家,他的小賦篇幅雖小,但是有現實意義,針對性強。六朝散文主要以書信、奏章、辭賦為主。我們學過的有《出師表》《歸去來兮辭》等。另外,才高八斗的曹植寫過《洛神賦》,其中有“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出洛神步履輕盈,身材婀娜之美。南朝被稱過“江郎才盡”中的“江郎”,也就是江淹,在名篇《別賦》一開頭就來一句非常煽情的話:“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可惜生花的妙筆一旦失去,再也寫不出美麗的散文裏。還有一個我非常敬重的任務,他叫嵇康。在我們看的《遙遠的絕響》裏,曾記述過嵇康寫過一封比較有名的書信,跟他的.好朋友山濤絕交,叫《與山巨源絕交書》,很有趣,自己不跟他來往了,卻把兒子交託給他撫養。山濤也欣然應允。這大概就是傳説中的魏晉風度吧。

師:説得比較累了。還要不要講下去了?

生:要!

師:隋王朝與秦朝一樣短命,文學上總把它附着在強大的唐王朝一起來説。隋唐散文是中國散文的轉型期。我們看初唐的魏徵的《諫太宗十思書》時,大概有個印象,內容是有的,形式上還是比較華麗,這是宮廷文學的作風。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振作起來,極力批判六朝以來形成的綺麗虛弱的文風,與柳宗元發起古文運動,聲若洪鐘,振聾發聵。他們的文章説是“古文”,其實是自己的創造,自由而實在,韓愈的《師説》多有現實意義啊,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還有“永州八記”《黔之驢》等,清新,現實,暗含譏刺,卻又體現為人請命的深沉。真君子也!杜牧這人比較有才華,《阿房宮賦》説是寫歷史,何嘗不是他早已覺察到衰落的唐王朝的政治嗅覺的表現呢。這是第三階段。

師:第四階段是宋代散文。任何一朝的散文都要解決形式與內容之間脱離的關係。歐陽修就大力割除形式主義文風,他做進士考試的主考時,就明確宣佈“玩形式只能玩死自己的前程”之類的話,使“西昆派”無處遁形。實際上,歐陽修、蘇軾等人散文眼光很寬廣,取法範圍也很大,他們對駢文並不那麼深惡痛絕,相反還頗有喜好,所以他們的散文兼收駢文之長。在語言風格上,他們特別強調“切意”,雖也關心修辭,講究章法、節奏,但都要符合“達意”的要求。不過相較於韓柳的散文,可以感覺到北宋幾位大家散文的感情強度及語言張力是有所減退的。宋代理學興起,在程朱看來,無論韓柳還是歐蘇,儘管他們標榜儒道,卻還是文人氣過重,他們的文學追求仍然有害於道。隨着理學漸盛,宋代散文也不得不走向衰落。

師:最後説明清散文。受到唐宋散文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明清散文基本上規唐仿宋,但復古中不斷孕育變化。明代散文與詩歌相似,走過了一個類似馬鞍形的發展歷程。明初散文比較繁盛,代表人物是宋濂、劉基、高啟和方孝孺等,《明史》本傳稱宋濂為“開國文臣之首”,他的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是歷來學子必讀篇目。文中寫他求學的時候要跑幾十里路,在大雪天達到館舍的時候,腳已經失去知覺,別人用温水澆灌,才復甦。問老師問題是要看老師臉色的。你們現在呢?老師基本上是你們奴隸了。劉基就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軍師了,他的一篇《賣柑者言》極有諷刺意義,直指當權者高高在上、飛揚跋扈以至社會“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現實。隨後是“台閣體”盛行近百年,明代散文步入低潮。直至明代中葉,文壇醖釀着新變。先是李東陽為盟主的“茶陵派”,繼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又將復古革新運動推向了高潮,為晚明狂士之文和晚明小品文的出現作好準備。另有以袁宏道三兄弟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以“性靈説”為核心的文學主張,提倡“獨抒性靈,不拘一格”,文章清新灑麗,但也過於俚俗膚淺,之後鍾惺、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力倡“幽情”“別緒”,企圖另闢蹊徑。但他們又被後代正統文人譏為亡國之音。不管如何,晚明小品文以其清俊靈巧、富有情韻和具有時代特色而著稱於世。除了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家外,還有徐渭、王思任、陳繼儒、張岱等都是小品文的重要作家。清代散文也分三個時期:先是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等的學者散文,接着是中期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後期以龔自珍、魏源、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為代表,提倡“新文體”,為“五四”時期文體改革的先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曾國藩的家書,看看他的文章究竟與哪一派有聯繫。

師:累啊。也快下課了。課後請大家熟讀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預習題請課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