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美術讀後感

校園3.95K

1.

美術讀後感

《談美書簡》讀後感

一天的光陰轉瞬即逝,而在這一天,我卻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時光:我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13封信,而這13封信讓我對美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就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瞭美和美感的規律、美範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於,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並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

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

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

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和發現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

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於美的錯誤意識。

美與生理狀態的內在聯繫,並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出來。

現實主義從客觀出發,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並據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

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生的,它是由恐懼轉為振奮的,並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悦。崇高側重於對立和衝突,而秀美側重於平衡和和諧。

13封信,行雲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温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2.

什麼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説,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於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比毫無頭緒要高明許多。

許多人都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説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所有的這些都比較淺顯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塵莫及的事了。通常我們對於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於這些問題,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都一併回覆了,而且回覆的很詳盡,對於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也有詳細的陳述。對於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説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我對於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穫吧。

這本書是以信件的方式組成的,大多都是給讀者的回信。(這一點,書中也有提到過)因此也就比較淺顯易懂。在“知識鏈接”一欄中,編者提到了許多有關學術方面的美的知識。這讓我們也提前瞭解了一些有關美的知識。

雖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幫助。

例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並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脱節。在這裏,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此段有些摘錄於原文)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標籤:讀後感 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