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螳螂捕蟬教案

校園1.7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螳螂捕蟬教案

螳螂捕蟬教案1

一、聽寫詞語,引入故事。

1.能與同學們合作是我的榮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寓言故事,你來讀課題。

大家都帶練習本兒了吧?先請同學們聽寫五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三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繫。

(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

(1)蟬 悠閒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着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着禍患 恍然大悟 )

2.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閲,全對的獎勵自己一個五角星。(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投影展示?)

3.春秋時期,吳王不聽眾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兒。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才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二、指導學生練講故事。

1.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先來練講一遍,儘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讓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2.現在誰願意來講這個故事?(施以鼓勵)

(預設: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趴在高高的枝幹上,悠閒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

3.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麼樣? (師指指聽寫的詞語。) (她還能將聽寫過的幾組詞語都恰當地用在故事裏了。)表揚,鼓勵。誰還願意讓大家享受一番?

三、讀通課文,理清思路。

1.我們講的故事就叫——(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位少年是怎麼利用這個故事勸説吳王的呢?讓我們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後指名朗讀。)

2.故事的結尾説吳王恍然大悟,這“恍然大悟”怎麼理解? (就是一下子全明白過來的意思。)吳王一下子想到了什麼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麼?請你聯繫上文想一想。(適時引導學生讀第一節。)

3.寫到這兒,你還有什麼問題? (少年所講的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吳王怎麼就相信了呢? 吳王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為什麼會聽那個少年的話? )適時解決疑惑

4.老師現在想到這麼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 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

5.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説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你覺得這個少年怎麼樣?(足智多謀、機智勇敢……)

四、自導自演,表演故事。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台詞。(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台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請兩位同學上台)你們兩個是演員,誰是導演?

今天請大家當導演,給這兩位演員導一導表演的動作、説話的語氣等。(給“小導演”們導的機會。)

2.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旁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沒法佈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説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麼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

(選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鬱鬱葱葱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隻黃雀躲在樹叢裏歡快地鳴叫着。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麼人,卻又裝出一付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看了你們的表演,我想你的未來又多了一條路可走,説不定能成著名演員呢!中國電影拿奧斯卡金像獎的日子真的不遠了!(下課)

螳螂捕蟬教案2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並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説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範後,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説什麼?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後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裏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裏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説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説什麼。(表演大臣們可能怎麼勸阻。)你們説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麼會由於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麼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繫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麼?(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説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説。

(6)彙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麼對少年説的,(指名説)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麼説、怎麼做?為什麼?(愛國)課文學到這裏,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三、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後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後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並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後患”的道理。

3、複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上堂課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這位少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勸説吳王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讀吳王説的話。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儘管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但是這位侍奉吳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勸説吳王。他究竟是怎麼勸説吳王,並使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討論這兩個問題。

1、講讀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1)指名朗讀。

(2)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麼?(從“轉來轉去”一詞,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吳王的注意。從“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等詞語,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吳王的決心。)

(3)轉了三天,少年仍未見到吳王。他心裏會想些什麼呢?(啟發學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勸説吳王的決心。)

[句意理解的引導得法,尤其是啟發想象少年的內心,有利於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創意。]

2、講讀第4-11自然段。

(1)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轉地與吳王交談。通過“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發吳王的好奇心,從而很自然地講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同桌分角色練讀:吳王與少年的對話。要求:注意讀好吳王、少年對話的語氣,體會他們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讀。

(3)少年究竟給吳王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根據學生講述出示故事內容)

①用“”劃出故事,並練説。

②指名講故事。提示:講故事要生動。

③你覺得故事中,哪句話講得最有道理?

④討論:你覺得少年所講得“它們”表面上指什麼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⑤引讀故事。

⑥少年講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麼呢?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吳王到底明白了什麼?

四、深入探究。

五、總結全文。

六、作業。

複述寓言故事。

螳螂捕蟬教案4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聯繫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麼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裏。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説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於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麼?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麼?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説説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複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麼聯繫?

蟬悠閒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彈弓瞄準

正隱伏着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裏給吳王講了這麼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範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麼樣?(學生評價後,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後,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後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麼一個故事,那麼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麼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裏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説説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麼?聯繫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五、總結

1、學到這裏,你對吳王有什麼瞭解呢?

(1)固執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後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

1、複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恍然大悟《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下面是我對這一課的一點感悟: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塊

我個人以為,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蟬》這一課時,並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閲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那麼幾個教學環節,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1、直接由課題入手,直奔"螳螂捕蟬"的故事並進行復述;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後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台詞,兩位學生上台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

整個課堂教學環節安排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説、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所以我特被重視讓學生創造性地補充課文空白。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為了勸説吳王,拿着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裏轉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花園裏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就讓學生以寫台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果學生寫得十分成功。這是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鬱鬱葱葱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隻黃雀躲在樹叢裏歡快地鳴叫着。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麼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三、自主質疑、訓練思維

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説,就意味着學生疲於應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這一節課下來,留個我許多的思考….

螳螂捕蟬教案5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並領會故事所藴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瞭解吳王為什麼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裏。

教學準備:課件

養教訓練點:

1、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

2、注重對信息的蒐集與整理

教學流程:

一、動畫引入

1、老師知道同學們特別喜歡看動畫片,所以今天特地送大家一份禮物——動畫片,請欣賞。(展示課件:“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動畫)

2、提問:你能從畫面中找到一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3、師:“螳螂捕蟬”是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它,請同學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板書)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敍述畫面故事的段落。

(1)指名讀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寫了三種小動物,你能從故事中體會到“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呢?誰能再用簡短的話説説。

師依據回答板書:蟬———螳螂———黃雀

捕 啄

(2)角色體驗:每位同學把自己想象成故事裏的一個角色,你就是蟬、螳螂或黃雀,找出描寫你這個角色的句子,讀一讀,想想你當時會想些什麼,心情怎樣,想好後説一説。

(3)交流各自的體驗(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

師:在美麗的王宮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兒們,快來説説你當時的想法和心情

a蟬

生:我爬得很高,這裏很安全,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

生:這露水真甜,這是我這些天來最好的早餐,我太高興了!

結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

師:讓我們把蟬的悠閒與自由自在讀出來。(朗讀句子)

b螳螂

生:今天真幸運,遇到了一隻又肥又大的蟬,沒人和我爭,我可以獨自享受美味了。

生:哈哈,那隻蟬真笨,他還不知道我在它後面,正要吃他呢。

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指導朗讀(帶着高興、得意的心情)

c黃雀

生:我今天真走運,看見一隻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飽口福了。

生:我今天一下子碰到了兩樣食物,你看,那蟬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飽餐一頓了!

指導朗讀句子

2、同學們的想象好豐富啊!你們發現沒有,雖然這幾位各自打着小算盤,但他們有共同點,你知道是什麼嗎?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3、出示下表,分別説説蟬、螳螂、黃雀的“眼前利益”和“隱伏的禍患”。

事物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4、“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這可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人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麼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説些什麼?

三、整合資源,巧妙入境

過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後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後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反覆朗讀,在其中你能找到蟬、螳螂、黃雀的影子嗎?吳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麼?身後隱伏的禍患呢?能不能把板書的內容替換一下?(引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語,其中就暗含了所隱伏的禍患)

2、想象説話,你覺得“不堪設想”的後果可能是什麼?

3、教師補充資料:事情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看來吳王的固執是有原因的。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吳王明白了這個道理嗎?

4、再次出示最後一段話。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麼?會説些什麼?(打消念頭)

(1)、什麼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麼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體驗嗎?説説看。(指導造句)

(2)、想一想:吳王從中“悟”到了什麼?你從中“悟”到了什麼?用一兩句話寫下你“悟”到的東西。

(3)小結:對,不戰,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1、故事我們讀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訴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身後隱患。學到這裏,同學們想過沒有:同樣的故事和道理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講給吳王聽,如果是大臣上朝時講給吳王聽,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上堂課歸納出的問題——少年是怎樣利用故事讓固執的吳王打消攻楚的念頭的?默讀課文2—8小節,看看哪些詞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簾,劃出來,想想為什麼要劃這句或這個詞呢?體會體會少年這個人物。

2、學生自由圈畫,想想原因。

3、交流:

(1)轉來轉去、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要讓吳王來找他,不露自己真實的目的,同時説明他很有決心)

(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吳王來找他,想的是國家的安危。

(3)王宮花園——為的是讓吳王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指導讀好3自然段)

(4)挺有意思——激發興趣,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哪可以看出吳王真的感興趣了?

(5)有勇氣。(大臣們在底下議論,少年冒死進諫)

通過剛才的讀書交流,我們知道少年選擇了恰當的地點、選擇了恰當的時機,用了巧妙的方法才獲得了成功,你覺得少年怎樣?

4、想想大臣們是怎麼勸的?

如果説大臣的勸説是直勸、力勸、明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又是什麼呢?(少年:暗勸、智勸、巧勸、妙勸)(板書)

5、分角色朗讀。想不想來讀少年勸吳王這段精彩的對話?

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自行練習朗讀(少年、吳王、敍述語言,鼓勵讀敍述語言。)

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

(1)我們今天讀這則故事很簡單,因為他是用白話文寫的,老師還有這則故事的原著,你有興趣讀一讀嗎?

(2)出示古文,學生理解。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選自劉向《説苑》

(3)指名讀,讀正確。師稍作引導,激發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五、通讀全文,整體建構

讀後,請試着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1)固執、(2)知錯就改(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少年: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六、拓展延伸,遷移內化

1、可之前吳王已下了死命令了,那麼,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請同學們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課件出示: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佈:“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羣臣,微笑着説:“各位愛卿,事情是這樣的……”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後來,我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説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準備捉它。那麼螳螂拱着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隻黃雀在它的背後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2、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的瑰寶。你會填這些成語嗎?

成也蕭何,( ) 八仙過海,( )

千里之堤,( ) 君子一言,( )

養兵千日,( ) 當局者迷,( )

不入虎穴,( ) 明槍易躲,( )

3、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隻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結束語:多麼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也要向這位少年學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也耐人尋味,它所藴涵的道理我們也要牢記:遇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後的隱患。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捕 啄 瞄準

蟬←——螳螂←——黃雀←——“我”

攻打 乘虛而入

楚國←——吳國←————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後隱患

螳螂捕蟬教案6

【教材簡介】:

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的《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從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伏的禍患,考慮問題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並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表演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並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體會少年的聰明,弄清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設計理念】:

深入鑽研教材,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案,重組課文,落實重點,並圍繞教學設計展開教學活動。重在發展學生語言,注重培養創造能力,訓練學生思維,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後,對課堂教學過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從而有效改進自身的教學,提高教學能力。

【設計思路】:

由成語交流引入對課文的學習,繼而從講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重點引導學生品“勸”,感悟人物形象,通過大臣的“勸”與少年的“勸”的對比以及對少年語言行為的品讀,體會少年的聰明,學習通過委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把握人物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指導學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實運用。

【教學過程】:

一、 説成語,導入學習

1、師:同學們,學習到現在,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成語,能説説嗎?

2、學生交流

3、師:在這些成語中,有哪些是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呢?

4、指名回答

5、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師板書課題:螳螂捕蟬。學生齊讀課題。)

二、 品讀“勸”,感悟人物

(一)學習大臣的“勸”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們卻反對,這是為什麼?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但如果……)

追問:那麼吳王為什麼要出兵攻打楚國呢?(“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3、師:比較一下,你贊同誰的意見?為什麼?(大臣們,他們考慮比較周全。)

4、師:是啊,但是面對大臣們的反對,吳王怎樣?

(“可是吳王固執……誰敢來……處死他!”)

5、指導讀好吳王的話:指名讀——齊讀

追問: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指名答:吳王主觀、專橫、固執、甚至有點兇狠殘暴。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故事,品讀“勸”

1、輕聲讀課文2-12自然段,試着用自己的話敍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1)同桌互説

(2)指名説説,師相機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

2、討論:這位少年僅僅要為吳王講這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想去勸説吳王。”“可是,……怎麼辦呢?”

(2)“……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少年冒死巧諫吳王的決心、勇氣和智謀,他非常愛國。)

(3)“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

(表現了少年的欣喜激動之情,表現了機會的來之不易。)

(4)“我在打鳥”(表現了少年的機智)

“吳王來了興趣”(説明少年的話起了作用,顯示了他的機智。)

3、師:少年的故事講得怎樣?(形象生動,鮮活有趣。)抓住各種人物的動作來體會。

師:少年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吳王聽了彷彿真看到了這一有趣的景象,這足以證明這少年非常機智。

4、師:那麼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勸説吳王取消攻打出國的念頭。)

追問:他的理由是什麼?(“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隱伏着禍患呢!”)

師:對,這既是少年告訴吳王不要輕易攻打出國的理由,也是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學生齊讀這句句子

5、師: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有什麼反應?(“……恍然大悟,連聲説……取消了……念頭。”)

(1) 理解:恍然大悟

(2) 問:吳王從少年的話中悟到了什麼?

(吳王受到了少年的啟發,明白了他攻打楚國的想法,也好比這蟬、螳螂、黃雀,只顧了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後的隱患。)

(3)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麼?(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吳王身後的隱患是什麼?(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

(4)縱觀全文,哪兩句話前後照應?

(“大臣們以為……”和“蟬、螳螂、黃雀,它們……”)

6、分角色朗讀全文

(三)比較“勸”,感悟人物

1、教師引導: 大臣們勸説吳王是因為——(生答),少年也勸説吳王是因為——(生答),他們都是為了——(生答:國家),他們都有一顆——。

2、問:都是勸,可結果為什麼不一樣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學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過講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指名答: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5、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説大臣們的動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指名答:智勸、巧勸。)

6、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有膽有識、膽識過人、機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體會

1、師: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

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台詞。

(強調:在練台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2、一組同學表演,其餘學生做導演,策劃一下在適當之處加入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

3、指名一組表演,適當點評。

四、總結課文,昇華情感

1、學習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學生暢談)

2、學了課文,你想到了哪些詞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後、瞻前顧後、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五、佈置作業

1、 課後第3題

(1)處死:“死”與“生”相對,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 課後第4題

因為吳王從少年的話中受到了啟發,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國的這一做法,就好比蟬、螳螂、黃雀,只顧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後所隱伏的隱患,即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 補充

(1)積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後、瞻前顧後、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2)聯繫實際,説説對“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隱伏着禍患呢!”的理解。

(例:貪玩圖一時快樂而不做作業,結果考試考不出,老師批評,父母責罵,升學成問題……)

螳螂捕蟬教案7

教學目標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2、體悟寓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3、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和他巧妙的勸説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一、基礎達標:

補充下列成語,並説説成語的意思。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後患。

二、 設問導讀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敍述這個故事,讀一讀。

(1)、 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閒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

2、根據課文內容用圖示表示出“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內容。

並説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麼?隱伏的禍患又是什麼?

蟬←(捕)← 螳螂←(啄)← 黃雀←(打)←少年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自己身後隱伏着的禍患。我們應當有長遠打算,否則後患無窮。

3、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勸阻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吳王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嗎?(明白)從文中哪裏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裏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你們説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為什麼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二)、追溯根源,明確形勢。

1、請同學們用心讀課文,想一想:為什麼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聽了少年的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即“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2、當時的局勢,(楚國)是蟬,(吳國)是螳螂,(其他諸侯國)是黃雀。填在上面圖示中相應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勸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麼勸説的?和大臣們的“勸”有什麼不同?少年用一個寓言故事來勸,是直接講這個故事的嗎?而是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智勸、巧勸。(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少年委婉、含蓄,步步為營,不露痕跡。而大臣們是直言相勸,直截了當,難以奏效。

2、請試着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固執但能知錯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裏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D、耐心——為了説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

三、鞏固練習: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從少年身上學

到了( );從吳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訓是( );

從螳螂捕蟬的這則寓言中得到的啟示

是( )。

四、 拓展練習:

吳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麼,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

五、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後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10、 螳螂捕蟬 蟬 ← 螳螂 ← 黃雀 ← 少年 (楚國) (吳國) (其他諸侯國)

螳螂捕蟬教案8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聯繫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説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麼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裏。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説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於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麼?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麼?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説説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複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麼聯繫?

蟬悠閒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彈弓瞄準

正隱伏着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裏給吳王講了這麼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範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麼樣?(學生評價後,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後,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後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麼一個故事,那麼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麼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裏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説説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麼?聯繫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

1、學到這裏,你對吳王有什麼瞭解呢?

(1)固執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後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

1、複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恍然大悟

(二)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説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4.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資源開發:

從生活周圍尋找如螳螂一樣的人,分析因顧眼前利益而帶來的禍患。

媒體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應的圖片,配套教材課件。

設計理念:

生活處處皆語文,借用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進行學習。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繫句子聯繫詞義。

(2)指名説,集體討論。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説説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過、結果。

2.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讀。

3.師生評價。

4.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

1.完成習字冊描紅。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麼?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麼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複述故事。

(2)同桌互説。

(3)指名説,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麼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聯繫?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説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複述練習。指名複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複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講述故事。

2.練習説話。

3.蒐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螳螂捕蟬教案9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螳螂捕蟬)認讀“螳螂”兩字後齊讀課題。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個古代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了國王攻打鄰國的事。那麼,“螳螂捕蟬”是怎麼回事?它為什麼能國説服國王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讀得不準的字音。

2、檢查下列詞語的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2)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指名讀句子,聯繫句子理解詞義。

指名説,集體討論。

乘虛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沒有防備時進入。

不堪設想:堪:能夠。不能想像將會再成怎樣壞的結局。

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

3、針對前面對課文質疑的幾個問題,指名發言,説説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寫這個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寫經過、結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組成小組相互討論交流。

起因(1):吳王決定要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

經過(2-11):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説吳王。

結果(12):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分段熟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導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用簡潔的語言講述“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

2.瞭解“螳螂捕蟬”這則寓言的寓意,並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蟬”與“吳王伐楚”之間的關係。

3.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對話。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對話。

教學難點:

瞭解“螳螂捕蟬”這則寓言的寓意,並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蟬”與“吳王伐楚”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講述“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

1.請同學們翻開默寫本,我們先來聽寫幾組詞語。

①蟬悠閒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着身子前爪

③黃雀伸長脖子啄食

④少年彈弓瞄準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學生讀題)《螳螂捕蟬》

3.(出示插圖)我們來看這幅圖。看着圖,再根據我們剛才聽寫的這些詞語,你能用簡潔的語言來説説“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嗎?先自己説説看。(學生練説)

4.指名學生説,,再請人説。

(①學生邊説邊貼板書:蟬,螳螂,黃雀

②如有學生説到寓意,及時予以肯定:你能想到這是一則寓言故事,並把它的寓意告訴大家,你很會思考。

如沒有學生説到寓意,就及時提醒:這是一則寓言故事,每一則寓言故事都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結尾點明寓意,就會講得更好了。

貼板書:一心想眼前利益沒顧到身後隱患

5.這就是我們常説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則寓言。

二.學文明理

1.在中這則寓言是一位少年講給吳王

聽的,它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又是怎樣講述的呢?讓我們認真地來學習課文。首先我們來看看學習要求。

2.(出示自學要求)

自由地、認真地朗讀課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中,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話。把它畫出來,並説明理由。

②想一想:吳王從少年的話中“悟”出了什麼?

③評一評:你喜歡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請你對他做出簡要的。(並從書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書上做批註。

②各自完成任務後,如有時間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師將講給你們5、6分鐘的時間自學,請你要抓緊時間啊。

3.自學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個問題

(①出示重點句:“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②朗讀:真是畫龍點睛的一句話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交流第二個問題

(①貼板書:楚國,吳王,其它諸侯國

吳王終於明白了:不能像蟬,螳螂,黃雀一樣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後禍患啊。

②貼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後禍患讀一遍)

3)交流第三個問題

(①交流的重點應該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撐。一個好主意想要成功,還得選擇一個合適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人。)

②讀重點句:這兩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歡的地方,但無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賞識的一位。因為正是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吳王明白了:做事(學生讀: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後的禍患。)

5.朗讀訓練

1)現在你心中已經有了一個你喜愛的'人物。憑着你對這個人物的喜愛,朱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説的每一句話都讀好。

2)(出示要求)讀一讀:把你喜歡的這位人物説的每句話都有感情地讀好。

3)學生自讀

4)指名讀,,再讀,教師參與讀

5)齊讀:老師讀旁白,喜歡少年地站起來讀,喜歡吳王的坐着讀。

三.拓展

1.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啊?最好能聯繫實際談一談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後禍患

學會智勸

深明大義,知錯就該)

2.同學們談的都很好,我相信學習了這一課,又一個道理已經銘記於你們心中了。讀重點句: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後隱患。)

3.補充寓言

“螳螂捕蟬”既是一則有趣的寓言,又是一個能啟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還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嗎?

四.佈置作業。

請你仿照《螳螂捕蟬》這課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與一則寓言結合起來,編寫一個故事。

板書設計:

23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後)

螳螂―――蟬 (黃雀在後)

只顧眼前利益 身後隱伏禍

文獻摘錄:

寓言故事是根據劉向《説苑》中的有關記載改編。既是寓言故事,書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還是假託的,不宜過多介紹史實,強調它的真實性。

螳螂捕蟬教案10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説→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藴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複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國小六年級語文教案《《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複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麼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係,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麼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説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着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説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説些什麼?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麼“虛”?其他諸候國乘什麼“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麼“不堪設想”的後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①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麼問題要提?

②像剛才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麼?)

③練讀第3節。

④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①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②分小組準備後(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佈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

少年

螳螂捕蟬教案11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國小六年級2,學科:語文

2.課時:兩課時

3.學生課前準備:

一、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二、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詞的意思。

三、自學課文,思考課後的問題。

四、讓學生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課題

第十課:螳螂捕蟬

教學方面:

1.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育方面:

1.能在明確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意思。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後,通盤謀劃。

發展方面: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分析

説明教材版本、選取的教學章節、以及教師個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闡明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準備。

1.學習課文,瞭解、複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説服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瞭解故事與現實的聯繫。

3.學習少年勇敢、機智的品質和吳王的知錯能改。

重點:瞭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過故事勸服吳王放棄攻楚。

難點:瞭解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代表現實中的何方,弄清利害關係。

課前準備:有關歷史資料,圖文並茂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説明如何導入該課程,主要教學點的設計,知識拓展等。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複習: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下面我要檢查一下同學們對課文的掌握。(出示詞語1)誰能讀準這些詞語?(學生讀詞)

二、學習課文:

1.導入: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呀,可是一意孤行,還下了死命令,説誰去勸他,他就處死誰。命令一下,大臣們可都不敢作聲了。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向吳王講了一個故事,是怎樣一個故事呢?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聽完了請你們也講講這個故事。

2.老師的故事講完了,請你給同桌講講這個故事,如果記不好,可以參考剛才的詞語。(出示詞語2,學生講故事。)

3.誰能為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

4.真不錯,這個故事名叫“螳螂捕蟬”。(板書:螳螂捕蟬)這不僅是個寓言,還是個成語,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寓言故事。(出示故事內容,學生齊讀)

5.少年通過這故事,要吳王明白什麼道理?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説明這一道理的句子。

(出示句子)全班讀讀這一句子,(學生齊讀)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

6.同學們想知道的,老師也很想知道。誰可以填好這一表格,幫助我弄清句子的含義呢?(出示表格1)

7.學生交流。(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8.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哪裏可見?(出示最後一段)。

(1)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誰能扮演吳王,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2)哪裏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出示第一小節: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你們説這時的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固執的吳王,居然因為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這是什麼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歷史。

(4)(出示形勢圖1、2):聯繫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少年是怎樣説服吳王的?請在小組裏説説。(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學生彙報(出示表格2)

9.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放棄了攻楚的計劃。學到這,你覺得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知錯能改)

10.同學們説得真好!吳王之所以沒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錯,還多虧了少年的勸諫,你覺得這少年又是個怎樣的人?(勇敢、聰明)從哪裏看出他的勇敢聰明呢?(學生找句子,讀句子)

11.就是這樣一個少年,通過巧妙設局,讓固執的吳王改變初衷,他與吳王的那一段對話真精彩,我們分角色讀讀第二段吧。(分角色朗讀)

三、拓展延伸:

1.讀得真好,那你能列舉一些和螳螂捕蟬一樣有寓意的成語嗎?(出示問題)

2.生活中也有許多像螳螂捕蟬一樣的寓言故事,你能舉些例子嗎?(出示問題)

3.(出示大魚吃小魚圖)誰能説説這幅圖的含義?(學生彙報)這與“螳螂捕蟬”的含義是一樣的,讓我們再讀句子,牢記“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教訓。(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四、佈置作業:

同學們回去以後,請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你的家人聽,讓他們也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道理。

螳螂捕蟬教案12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説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並領會故事所藴含的深刻道理。

2、 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瞭解吳王為什麼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複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麼事呢?請大家先讀一讀課文9—11小節,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講一講這個故事。

②指名講這一故事。

2、理清關係,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麼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説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 )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着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説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他們可真大意啊!人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麼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説些什麼?

〔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入手,對課文進行重組,直接切入第一個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理清了蟬、螳螂、黃雀和少年之間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利用表格輔助課堂教學,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關係,掌握重點。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對它們進行忠告,則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學生對“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身後隱伏的禍患”這個道理的認識。〕

⑥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⑦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練讀吳王説的話)

⑧你能説説吳王明白了什麼嗎?

(重點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

⑨這樣看來大臣們一開始對吳王的勸告並沒有錯啊,那吳王為什麼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卻聽了少年的話了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做上記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寫在旁邊。

a 小組討論交流

b 品讀課文體會從課文的哪些細節描寫讓你感受到少年的計謀巧妙。

〔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即在默讀課文時可以在書上勾勾畫畫,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寫在旁邊。作為國小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抓住文本,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要把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灌輸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少年的計謀巧妙,則進一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逐步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同時使學生的理解不僅僅再停留在剛才對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聯繫具體的事件來體會道理的深刻。〕

2、小結

原來少年表面是在講故事,實際上是——(生接: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所以少年的勸和大臣們的勸有所不同,如果説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就是——(生接:“巧勸”“智勸”)

(板書:巧勸 智勸)

3、練習分角色朗讀對話

三、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裏一定都有很多想説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多媒體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 那麼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麼題目?

〔設計這樣兩道練習,不僅僅是為了鞏固教學的訓練,更是為了引導學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感悟,喚起學生原有生活積累與現時感悟的衝突,激活思維。並且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見解,從多角度去評價課文,感受課文,理解課文。因為閲讀教學中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感悟、欣賞比理解內容更重要。〕

(少年智勸吳王)

四、佈置拓展小練筆

(多媒體出示練習)

你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佈:“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羣臣,微笑着説:“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麼和大家説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螳螂捕蟬教案13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螳螂捕蟬。你以前聽過這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説説你的理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這個寓言故事有關。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藉助課後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要將它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總結: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3、少年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是別有深意的——(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計劃。)

大臣與少年都勸説吳王,比較一下。出示結果對比。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説:“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為何結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縱觀全文,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中有沒有提到關於楚國的事呢?

只是説了個故事,隻字未提楚國之事,卻令固執的吳王改變了主意,這個故事太值得我們去研究了。

三、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到少年所説的故事,再輕聲讀一讀。

2、這就是少年講的故事。(出示)指名讀。

3、學習故事。

A自讀課文,能理清裏面的關係嗎?作圖:露水蟬螳螂黃雀少年

B蟬、螳螂、黃雀有什麼共同之處?(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卻都不知道身後的禍患)

這幾種動物都十分警惕,為什麼都沒發覺身後隱伏的禍患呢?

——“一心”,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讀讀故事,你一定能揣測出它們當時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蟬心想:

螳螂

黃雀

——是啊,我們不難體會到正因為急於獲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們放鬆了警惕,忽略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誰能讀出它們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蟬身後隱伏的禍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後隱伏的禍患是黃雀的捕食,而黃雀身後隱伏的禍患是少年手中彈弓的襲擊。

5、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引讀——其實我們應該想到一句老子的話:福兮,禍之所伏。

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什麼?引讀——攻打楚國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是身後隱伏的禍患。千萬不能因為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後的禍患,板書:(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後的禍患

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理解不堪設想。堪,可以,能夠。不能夠想像。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各霸一方,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倘若被諸侯國乘虛而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後果?(國家被滅,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們的反對、苦勸得到的是——出示——引讀,少年的故事令吳王恍然大悟,—

—引讀。

為什麼同一個出發點,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呢?請再讀讀課文,課文中的一些細節會幫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勸,少年是巧勸。

巧,體現在哪裏呢?再瀏覽課文,你一定有話對少年説: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裏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聯繫到第二小節。

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語言看似尋常,卻是精心設計,一步步地讓吳王明白事理。練習對話朗讀。語氣應怎樣?

D耐心——為了説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如果吳王仍然沒有發現他,他會怎麼辦?(繼續等,或想別的辦法)

好一個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憑勇氣,借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勸吳王!

四、總結全文:

1、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藉故事來説明事理,我們會在生活中找到與之相似的例子,從而深受教育啟發。課後,請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存在着“螳螂捕蟬”的現象呢?

螳螂捕蟬教案14

  一、激趣解題,明確目標。

⒈教師談話:在生活當中你都會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種行為”或“看不慣的一種現象”。這節課我們就用演講的方式來暢談。

⒉自由發言:説説什麼是“演講”,怎樣才能搞好演講。

⒊師:介紹演講的特點,講解演講的技巧。

⒋自主發言,説説你對這種行為和習慣的認識和理解。

  二、觀圖,分析圖意。

⒈看圖,説出主要意思。

⒉拼圖,從主到次依次説出圖中所見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種行為”“最看不慣的一種現象。

⒊哪些是非講不可?描繪一下他們的特徵。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麼?

⒌想後:結果會怎樣?

  三、明確演講要求。

⒈設計演講要注意的三點。

①想好演講的內容。(我敬佩的行為是什麼,為什麼要敬佩,怎樣敬佩,我看不慣的現象是什麼,為什麼看不慣,怎樣改變這種現象。)

②列提綱,安排演講思路。

③根據自己特長:選合適的表達方式。(語言流暢,態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啟發,完善演講準備。

  四、小組暢談,全班交流。

⒈以小組為單位暢談。

⒉鼓勵第一次暢談不理想的同學再來。

⒊綜合評議,選出最好的同學代表小組到全班演講。

⒋各組代表演講。

⒌小組,選出最佳演講者。

  五、擴展運動。

寫一,把”最敬佩的行為“或”看不慣的現象“寫下來。

螳螂捕蟬教案15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設計理念】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藴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設計思路】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時打破了文章的順序,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引導學生讀故事發生之原因及結果,幫助學生理解少年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對於吳王的影響及該成語故事闡述的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隱患的道理,從而感受少年的機智和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教學過程】

(本教學過程為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字、詞問題,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成語導入,增加積累

1、同學們,你們到現在一定積累了不少成語,那今天我就來考考大家,看看誰掌握的成語多。

2、學生用1分鐘時間想成語後交流。

3、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老師希望大家今後能夠掌握更多的成語,繼承好我們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師就送給你們一條新成語。(投影出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5、這是個八字成語,學生齊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兩遍。

二、古今對照,感悟真理

1、同學們,其實,好多成語都出自古文。這就叫典故,像這則成語就出自一本漢代的叫《説苑》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古文)(師範讀)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讀páng即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2、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想想古文的意思。(學生自由讀)

3、古文比較難讀,也比較難懂,是吧?別急,讓我們到《螳螂捕蟬》這篇課文裏去找找它的翻譯。(齊讀課題)

4、交流(師伺機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1)指名讀。

(2)藉助板書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3)交流讀書感受,填空:

a.蟬眼前的利益是:( ) ,隱伏的禍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c.黃雀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4)自讀感悟:説説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麼?(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看到隱伏的禍患。)

5、總結,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三、吳王頑固,執意攻打

1、過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後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後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教師出示)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説: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讀過這個故事後吳王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從哪裏看得出來?

3、理解固執處死,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是啊,吳王很主觀,很專橫,誰來勸説會性命不保,頑固不化。你能把此時吳王的神情、語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5、其實啊,吳王固執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楚國國力確實不如吳國,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國圖》。)

6、這時候,大臣會怎樣向吳王勸阻呢?同學們能不能來設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吳王頑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讓我們再讀吳王的話,讀出他下命令時的堅決。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頭

1、過渡:吳王此時的態度是如此的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終結果怎樣?課文中哪部分就寫到了故事的結果。

2、交流。(課文最後一節寫到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最後一小節,邊讀邊把你認為很重要的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學都圈了恍然大悟,誰來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5、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麼?聯繫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6、乘虛而入什麼意思?吳國如果攻打楚國就會有什麼虛?(諸侯國乘吳國兵力不足而進攻。)

7、是呀,吳王想到了這些,他明白了齊讀(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五、少年機智,巧勸吳王

1、過渡:吳王怎麼會明白這些的呢?那還得歸功於那位少年。因為少年給他講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2、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不堪設想之後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後者卻如願以償。這是為什麼呢?

3、少年侍衞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説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勸,吳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吳王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5、剛才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用箭頭表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現在誰願意試試來照樣畫畫吳王攻楚的圖呢?

6、交流成板書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7、兩圖作比較,體會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8、看來,成語故事的力量真是無窮啊,少年藉故事巧勸吳王,可真是個智者呀!這位少年侍衞就像《哲學家的最後一課》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學家一樣用心良苦、不露痕跡。面對這樣的少年你們想説些什麼?

六、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請同學們同桌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台詞。在練台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台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4、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沒法佈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説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麼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生紛紛動筆寫。)

5、老師選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6、激勵評價。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作業設計】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隻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標籤:螳螂捕蟬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