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觀滄海》教學設計

校園6.57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觀滄海》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觀滄海》教學設計

  《觀滄海》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於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佈——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裏,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裏,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裏,他是叱吒風雲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裏,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瞭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三、解題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豔”,下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詩歌大意

1、學生根據註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學習成果。

參考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水波洶湧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湧起了水花波浪。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六、研讀課文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詩人在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觀”到的?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

海水盪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湧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5、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意境?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為什麼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裏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湧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七、拓展閲讀

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閲讀曹操的其他詩歌。

  《觀滄海》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鑑賞詩詞,領會樂府詩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賞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手法的運用。

2、豐富、奇特的想象和聯想。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詩又在古代詩詞中佔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來廣為傳誦。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詩《觀滄海》。

二、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特別是在政治上毀多譽少、備受非難。生前被政敵罵為“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後世被人指為“謀為篡逆”、“鉅奸大滑”。後世也有為曹操抱不平的,於冠英、郭沫若都為此寫過文章為他翻案。其實對於曹操的功與過、好與壞,我們不能單憑主觀的思想去看待他。在這裏呢,對於他的評價,我們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個偉大的文學家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紹: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詩,是曹操《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首。它創作於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凱旋歸來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踏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烏桓。)這時,他已擒呂布、降張繡、滅袁紹、平高幹、北征烏桓又一舉獲勝、正可以南掃孫權、劉備、實現統一、克成宏業,建不世之功勛、眼下鎧甲未除、征塵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自然是躊躇滿志,豪情勃發,於是便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現了宏偉的氣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這首“觀滄海”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清代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價此詩有“吞吐宇宙之氣象”。王士禎在《帶經堂詩話綜論門品藻類》中説“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樂、宣城、盛唐王、孟、杜……諸公,搜抉尋奧,可謂至矣。然總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二語,此老殆不易及”。

魯迅也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可見,曹的詩是登峯造極的。

1800多年前,53歲的曹操站在滄海的岸邊,凝神靜望,回憶往事如煙;心潮澎湃,敢問前程坦然。18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用文字和他交談,一起走進他的豪邁心田。

四、詩文賞析:

1、好!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觀滄海”。

(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2、詩讀完了,有誰能談一談在同學讀詩的過程中,你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景象?

3、下面我們來分析這首詩:

開頭兩句作者交代了什麼情況:

明確: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來此的目的。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以北。還有一説此山原址在河北省樂亭縣西南,後來深入海中)

4、“東臨碣石”的“臨”“以觀滄海”的“以”分別作何解釋?

明確:登臨。“臨”做“臨別”講,能看出詩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觀”對下文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明確:統領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壯闊畫面。(作者的目的是“觀滄海”,不是過路匆覽、而是有備而來,他要“觀”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氣象。據史書記載,當年秦始皇、漢武帝也登過碣石山,眼下詩人步兩代帝王的足跡,有幸登臨碣石,俯瞰浩渺無際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動呢?)

6、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明確:到“洪波湧起”為止。(實景)

7、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總寫全景

前一句寫了什麼——海波動盪

後一句寫了什麼——山島巍然聳立

接下來兩句話寫了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的。

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又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意思:何澹澹、表達了驚訝,讚美的感情,正是剛剛登上山頂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萬頃,一望無際,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我們都知道,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登上山頂,我們的感覺、視覺都是不一樣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着眼,小處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感受。

山島巍然,一下子就奪去了詩人的注意,所以緊接着就寫島上的景色。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彷彿其中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隨着一陣蕭瑟的風聲,突然湧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覺得驚歎都有點來不及呢!可是等我們掉轉視線,去看那湧起的洪波的時候,詩人卻不再描寫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

8、我們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詩運用什麼修辭?意思是什麼?

明確:運用了誇張手法。

日月的運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沒有離開大海的懷抱。

9、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寫的是什麼內容?(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不是,寫祖國大好河山。

這十六個字是歷史詠海詩賦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語言,既是實景,又是想象,不僅寫出了大海的氣勢,也寫出了大海的胸襟,這樣的境界在山水詩中是罕見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氣象,抒發作者欲掃六合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詩與此句有異曲同工之處:

“周公吐輔,天下歸心”

10、作者寫到這裏內容就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用八個字就可以概括,“波瀾壯闊,氣勢雄渾”。

11、大家聯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

特別是“日月之行……”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12、詩的最後兩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確:“真是幸運極了,登山觀海,唱出這隻讚歌”以表達胸懷志向。沒有實在意義,是樂師配樂時加進去的與師的內容並無多大關係。

五:總結:

大海是沒有生命的餓,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行有情,全篇從大處着墨,通過秋風,洪波,日月星辰等雄偉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賦予大海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託了一種胸懷,可真謂:“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望海神明氣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將完成祖國統一的時候,以詩的形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會考試中取得學年第一名,你將以什麼方式來抒發內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師的批評,心中鬱悶,你又會以什麼方式派遣心中的鬱悶?

七、對聯結尾:

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滄海胸藏日月

橫批:觀滄海

八、課後作業: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麼具體時間來觀海的呢?

  《觀滄海》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通過朗讀、想像閲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閲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輕柔音樂聲]

此處的導入設計,用詩化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本堂課的學習情境——詩歌閲讀中;同時,也是作為一個例子,讓學生感性地瞭解一種詩歌閲讀的方法——朗讀,想像,進而體會詩的意境。這裏的設計也明確地揭示出本堂課的思路:以學法來指導課文閲讀。

同學們,聽,這是什麼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於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着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麼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遊大海。

[板書:觀滄海]

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______________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範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並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的空間,激起學生嘗試探求的積極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麼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並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用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後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在投影儀上顯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説。)

標籤:觀滄海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