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實用】科學教案彙編六篇

校園1.0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科學教案彙編六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主題名稱:小司機

二、活動內容:車輪骨碌骨碌轉

三、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類型的車輛發出不同的鈴聲,模仿他們發出的不同聲音。

2、嘗試體驗兒歌的韻律美和節奏感。

四、活動準備: 各種玩具車輛

五、過程與指導:

1、説説自己上幼兒園的方式

(1)、介紹每天早上自己是怎麼來幼兒園的。

(2)、如果是坐車來,説説坐的什麼車。

(3)、談論車子怎樣跑得快,車身下都裝着什麼。

2、學念兒歌

(1)、欣賞兒歌

(2)、説一説兒歌裏出現的是什麼車,發出怎樣的聲音。

(3)教師扮演司機,幼兒扮演乘客,一起邊念兒歌邊模仿開汽車的動作; “小汽車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帶着我呀向前跑。車輪骨碌骨碌轉,轉呀轉,轉呀轉,一直轉到幼兒園。”

(4)談談説説:自行車有沒有車輪?它會發出怎樣的鈴聲?

(5)將兒歌中的汽車改編為自行車,聽聽老師怎樣念: “自行車呀丁零零,丁零零,丁零零,帶着我呀向前跑。車輪骨碌骨碌轉,轉呀轉,轉呀轉,一直轉到幼兒園。”

3、做做玩玩“車輪骨碌骨碌轉”

(1)聽教師的信號變換車輛,邊念兒歌邊開車。

(2)按自己意願選擇玩具車輛,邊念兒歌,邊模仿車輪轉動的狀態。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泡奶粉,發現奶粉味道濃淡與水量多少的關係。

2.對溶解現象產生新股。

3.樂意在小實驗中與同伴交流,體驗實驗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包裝好的奶粉足量,被子、調羹每組一份,攪拌棒若干。

2.每人三個一次性被子(裏面放有相同數量的飲用水),一根攪拌棒,一個透明杯。

3.各種果蔬汁、醬(蘋果、香蕉、胡蘿蔔、番茄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

策略1.教師出示整包奶粉

2.觀察包裝袋上的有關説明

指導語:1.這是什麼?你喝過嗎?誰泡給你喝的?

2.怎麼泡呢?一起來看包裝上的説明。

二、泡奶粉

策略1.教師出示三個杯子,杯中放一樣多的誰。

2.三個被子中加入不容量的奶粉,引導幼兒觀察奶粉濃度的不同。

3.幼兒嘗試泡奶粉

指導語:1.三個一樣多水的杯子,分別取名為1號杯、2號杯、3號杯。

2.現在老師往1號杯加一勺奶粉,2號杯加二勺奶粉,三號杯加三勺奶粉,然後都給它們攪拌一下。請你仔細觀察比較下,哪杯奶粉味道最淡,哪杯最濃呢?

3.根據你的口味,去試試泡一杯你喜歡的奶粉吧。

4.交流討論:你在泡奶粉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5.小結:奶粉泡在水裏不見了,這是溶解現象。如果杯中的水量不變,奶粉加多,味道就濃,奶粉加少,味道就淡。

三、調配果味牛奶

策略:1.教師出示蘋果汁、番茄醬等。

2.將自己的果味牛奶與爸爸媽媽一起品嚐。

指導語:有了這些水果蔬菜醬的加入,我們可以調配一杯果味牛奶。製作好以後請給爸爸媽媽一起分享!

科學教案 篇3

【單元分析】本單元共有八個課題,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觀察研究熱和熱傳遞現象,後半部分則重點探究由熱引起的燃燒現象。“熱”部分的主要活動有:瞭解生活中有哪些熱源,我們的身體可從哪些途徑獲得熱能;觀察熱傳遞的過程;感知不同材料物體的傳熱速度;選擇使用合適材料控制熱傳遞的速度等。“燃燒”部分的主要活動有:觀察燃燒現象;探究燃燒與温度和空氣的關係;瞭解人類對火的利用;學習如何安全用火等。

【課時分析】本課教學內容非常有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也非常有益。教學中安排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蠟燭能燃燒多久,第二課時教學怎樣讓蠟燭繼續燃燒。第一課主要安排兩個探究活動,蠟燭在杯子裏熄滅上節課學生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杯子裏的氧氣被燃燒完了。真的是氧氣被燃燒完了嗎?這節課的探究就從這裏開始。探究活動一:用一個玻璃杯罩在一支點燃的蠟燭上,計算蠟燭在杯內燃燒的時間有多長呢。這部分的教學教師着重於數據的處理上。探究活動二:分別在2個杯子和1個杯子中,比較兩支長短不同的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這部分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觀測與現實的矛盾衝突,從而不斷地進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認識。教學的拓展安排2個小實驗,在鐘罩裏,兩支長短不同的蠟燭會怎樣?如何才能使蠟燭繼續燃燒呢?實驗結果出乎學生意料之外,學生帶着問題結束這一課的學習,併為第2課時作鋪墊。

【課時目標】

1、經歷一個對蠟燭會熄滅與保持蠟燭燃燒的探究活動過程;

2、經歷一個不斷否定與糾正自己的推測的思維過程;

3、能夠設計一些實驗解決自己不斷產生的疑惑,並且形成自己的實驗報告;

4、使學生明白杯子裏的蠟燭熄滅是由於杯子中的氧氣不足;

5、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思路】

1、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測,作出假設,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形成認識、鞏固認識、否定自己不正確的認識、形成新的正確認識的科學思維過程。

2、教學對象五、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儘可能地壓縮自己的活動,留較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研究。

3、努力使學生在課堂內帶着問題來,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

4、教師力求以科學實驗的魅力、教師語言的幽默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經歷一個對蠟燭會熄滅與保持蠟燭燃燒的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能夠設計一些實驗解決自己不斷產生的疑惑。

【實驗器材】學生:兩個玻璃杯、兩支長短不一樣的蠟燭、火柴。教師用:棋子若干、玻璃鐘罩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實驗鋪墊導入新課

1、師演示2個實驗:熱汽球上升、二氧化碳滅火。

2、如將一個玻璃杯罩住這支蠟燭,會有什麼變化?

為什麼會熄滅呢?老師把同學們的意見寫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氣燒完了)

3、蠟燭在杯中能燃燒多久呢?(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蠟燭能燃燒多久。

(教學思路:兩個演示實驗,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學生課前的緊張情緒,使其在輕鬆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教學;也為後面的教學作知識鋪墊。)

二、科學探究過程

㈠、一支蠟燭的研究

1、猜測:這支蠟燭在杯內燃燒多久才會熄滅?做一做,用實驗來證明。(出示實驗報告一)

(教學思路:在猜測的基礎上進行實驗驗證。教師根據學生的意願來確定記時標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能為後面學生的動手實驗定一個記時的標準。)

2、討論:什麼時候開始計時。

3、小組分工好:計時員,實驗員,記錄員,彙報員。説明實驗一次可能不準確,建議實驗5次。

4、學生實驗,完成實驗報告(一),並把結果寫在黑板上。

5、學生彙報:説説每次測的結果,最後的結果是怎樣出來的?有些差別很大,説説是怎麼做?(在實驗中給杯子換氣)

6、討論:看了這些數據,你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一樣大小的杯子,蠟燭燃燒的時間差別這麼大?

7、再實驗2次,並討論:為什麼差別那麼大?小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們的數據。

8、學生彙報:除計算的準確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還發現了不同的小組蠟燭有長有短。(學生講到火苗有大小時,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學思路:再次實驗,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科學的一絲不苟,探究過程中要注意科學性。要不要修改你們的數據,體現了尊重學生。)

㈡、兩支蠟燭的研究

1、燃燒的時間和蠟燭的長短有關係嗎?你可以設計一個什麼實驗來讓同學們、老師相信?(兩個蠟燭,同時用兩個杯子罩住,然後進行比較)

(教學思路:課前有意識地把學生實驗的蠟燭分成長、短兩種,在討論中,學生肯定會考慮到蠟燭的長短問題。怎樣進行實驗,學生第一個想法就是用兩個杯子兩根蠟燭進行。雖這裏可以通過長短不同的兩組數據進行比較,但還是讓學生實驗,眼見為實,才能使學生信服。)

2、你還可以怎麼做更簡單一點?(兩根蠟燭用一隻杯子罩住進行比較)

3、領取蠟燭及實驗報告(二)。

4、學生實驗,兩個實驗各進行4次,並思考:從實驗現象中你知道什麼?

5、學生彙報:説説蠟燭滅的先後順序,你是怎樣想的?

6、比比賽賽:從剛才的數據中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研究些什麼問題?比哪個小組想的多!

(教學思路:怎樣做更簡單點,怎樣提高研究的實效性,學生很自然地會想到用一隻杯子罩住兩根蠟燭。安排兩個實驗一起做,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行研究,避免過多在間隙、過多的彙報、過多的打斷學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討論杯中氧氣燒完了嗎?

1、通過實驗,兩支蠟燭在一個杯子裏先後滅掉,看到這個現象你發現了什麼?

2、假設在杯子裏,再放一支更長一點或更短一點的蠟燭,同學們猜猜會怎樣?

3、説明:杯子裏的氧氣並沒有燒完。

(教學思路: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推測和發現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在實驗中發現自己以前知識的缺陷,並不斷地實驗、修正,這也是科學課的任務所在。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原因課堂上難解決,留給學生課外解決。)

三、課外拓展、教學鋪墊

1、在大鐘罩裏,放上2支長短不同的蠟燭,猜想會怎樣?為什麼這個實驗結果和小杯子做的實驗結果不一樣呢?今天課堂上老師不告訴你道理,你自己課外去研究,找到了,問問你們的科學老師,或向他們請教。

2、怎樣讓杯子中的蠟燭能繼續燃燒呢?教師用三個棋子墊演示:這樣蠟燭還會熄滅嗎?

3、怎樣讓蠟燭在杯子中燃燒的時間更長久呢?或者讓蠟燭一直燃燒下去?同學們好好地思考一下,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教學思路:科學課的特點是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課堂,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2個實驗的結果,都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現實與矛盾的衝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這也正是科學課學習的意義所在。如有時間,怎樣持久燃燒展開一下,組織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發放教材,組織學生整理好實驗器材。

(教學思路:整理好器材,這個環節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學中為教師準備下節課教學節省不少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一個有效手段。)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回顧過去“難忘的”科學探究活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理解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過程:

本課重在反思,要引導學生回顧幾年來科學課學習的過程,選擇一個特別難忘的探究活動,加以分析,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

反思不能是枯燥、單調的説教,而應該採用靈活多樣、學生樂於參與的形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對前幾年科學學習的經歷進行回顧。

教材上設計了角色扮演、製作卡片和交流活動,教師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創新。

(1)角色扮演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時角色扮演的不是某個人物形象,而是探究活動的某一過程技能

教師在準備好的7張卡片上寫上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探究過程技能“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表達與交流”以及“探究過程”,同學們圍成一圈坐着,並隨機抽取卡片決定自己的角色。

抽到“探究過程”的同學作裁判,説一個同學們在三至六年級科學課中曾經經歷過的活動主題,而抽到“觀察與提問”的同學則要説出在這個主題活動中,自己是怎樣經歷觀察與提問的,有什麼經驗或教訓。其他角色依次類推。

(2)製作卡片

請同學們選擇一個自己最難忘、得意的探究過程(或其中的某一環節),並製作成卡片。在卡片上要寫明選中的原因。

教材提供了卡片的模板,教師也可自行設計。

 (3)交流

將同學們製作的卡片貼在合適的地方,辦個“探究過程”展覽會,互相交流,共同提升探究能力。

參考詢問要點

“在以前的科學課學習中,我們對哪個活動印象最深?”“其中的哪個環節我做得最好?為什麼?”

四、評價反思

隨堂評價的內容主要針對同學們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

對技能方面的評價安排在教學活動後期,主要包括兩個內容:

1.角色扮演遊戲的參與程度。

2.卡片製作的真實程度、格式正確。

科學教案 篇5

在幼兒園,我們會將自己的物品寫上名字,或者畫上標記,這是為了防止小朋友物品混亂丟失的一種小手段,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標誌,知道哪些物品是屬於自己的。

活動目標

1.認識自己的號碼,並能找到它。

2.對屬於自己的新物品產生親切感。

活動準備

毛巾架,杯子,小牀上提前寫上號碼。

活動過程

1.出示杯子、毛巾架。

教師:“在幼兒園裏都有自己的小杯子,小牀,小毛巾,那這麼多小朋友,而且都是一樣的,你怎麼分別哪是自己的'呢”(號碼不同)

幼兒自己找不同。

2.引導幼兒説一説自己的號碼像什麼。

“你的號碼像什麼?”幼兒自由想象。

3.請幼兒找到自己物品的位置。

(1)“在你們喝水的杯子上,掛毛巾的地方,還有睡覺的小牀上都是這個號碼,快去找一找,屬於你自己的是哪個呢?”

(2)讓幼兒明白貼着自己號碼的東西都是自己的。

“請你以後就用貼着這個號碼的小杯子喝水,小毛巾擦手,小牀睡覺,好嗎?”

活動延伸

可以將這個號碼貼在幼兒身上,教師提醒並幫助幼兒根據自己的號碼去找到自己的物品。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水果是幼兒十分熟悉的食物,但他們不一定了解水果的切面形態。在該活動中,我緊扣“水果切面”這個點,以問題引路,帶領幼兒進行探索,使幼兒獲得相關的認知經驗。培養幼兒細心觀察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整個探索過程包括觀察感知、猜想驗證、遊戲拓展三個環節。“觀察感知”環節重在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梨的兩種切面形態,初步理解“切面”的概念;“猜想驗證”環節則通過讓幼兒探索蘋果、獼猴桃、香蕉的切面形態,感受水果切面形態的多樣性;在最後的“遊戲拓展”環節中,讓幼兒兩兩合作,根據六種不同的水果切面進行配對遊戲,既為幼兒創設了交流、合作的機會,也對幼兒的認知、思維能力提出了挑戰。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探索,發現水果橫切、豎切時會呈現不同的形態。

2、能細心觀察、大膽猜想,樂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教學準備:

1、教具:三塊展示板(見圖1、2、3),各種水果,實物投影儀,背景音樂

2、學具:人手一張記錄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麼?(蘋果、香蕉、獼猴桃、梨……)

師:如果我要把梨分成兩半,可以怎麼切?切開後會是什麼樣子呢?(根據幼兒回答,教師在展示板的表格內記錄“|”標記表示豎切,見圖1。)

二、基本部分

(一)觀察感知:比較梨的兩種切面形態,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觀察梨的豎切面。

師:“|”這個符號表示把梨豎起來切。你們看看切開後的梨是什麼形狀。(橢圓形。)

(教師將切開的梨放在投影儀上讓幼兒觀察。)

師:仔細看看裏面還藏着什麼?(種子。)數數有幾粒種子?它們是怎麼排列的?種子長在什麼地方?(引導幼兒説出梨核,並觀察梨核的形狀。)

師:我們看到切開後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種子,這個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豎切”引入主題,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關注水果的切面形態,同時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觀察梨的橫切面。

師:除了從上到下豎切,還有什麼不同的切法嗎?(引導幼兒説出橫切的方法,同時在展示板的表格內記錄“一”標記。)

師:如果把梨橫着切會出現什麼樣的切面呢?會和剛才豎着切一樣嗎?(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想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切面的形態。)

(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自然引出橫切的方法,激發了幼兒探索水果橫切面的興趣。幼兒通過觀察與比較,大膽推測和假設,產生了探索和驗證自己想法的願望,這為後面的探索活動作了鋪墊。)

師:究竟誰猜對了呢?我們還是切開來看一看吧!(教師操作演示,並根據幼兒的回答逐一畫出相應的簡筆圖。如:看,變成什麼形狀了?<圓形。>再仔細看看裏面的梨核像什麼呀?<小花。>數數有幾片“花瓣”?每片“花瓣”裏藏着什麼?<種子。>比比種子的數量和“花瓣”的數量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

(在對水果橫切面的觀察感知中較為自然地整合了形、數量、空間等方面的數學知識。)

3、比較豎切面和橫切面的不同。

師:豎切和橫切出來的切面一樣嗎?哪裏不一樣?(引導幼兒從外形輪廓、梨核、種子三方面尋找不同。)

(二)猜想驗證:分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態。

1、明確操作要求。

師:今天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水果,有蘋果、獼猴桃、香蕉,等會兒請你們每人選擇一樣水果,猜猜把它豎切和橫切後會是什麼樣子,然後把你的猜想用畫畫的方式記錄在表格裏。[

(選取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入,讓幼兒大膽猜想,這是對幼兒現有知識經驗的挑戰、幼兒的求知慾就在這種尋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發出來。)

2、幼兒猜想並記錄猜想結果,教師觀察指導(見圖2)。

3、交流猜想結果。

教師根據不同小組的猜想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如,(香蕉組側重從外形進行猜想)香蕉豎切後是什麼樣子的?橫切呢?(獼猴桃組側重從種子的排列進行猜想)看看獼猴桃組的記錄,你同意誰的猜想?(蘋果組側重從蘋果核的形狀進行猜想)你們覺得什麼地方最難猜?

(這種提問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