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朱自清看花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校園1.15W

《看花》是我國現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表達了作者看花的經過與愛上看花的原因。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朱自清《看花》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朱自清看花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朱自清《看花》讀後感篇一

《看花》是朱自清所寫的一篇散文。文中寫了朱自清本人怎樣愛上看花的,寫出了作者幾次看花的經過。

我想:我看完這篇文章後,也許也會更加喜歡看花吧。我爸爸喜歡種花,家中陽台上栽在盆裏的花有許多,因為爸爸的忙碌,我總是做了爸爸要照顧花兒的工作,幫助給花兒澆水或換泥土,因此我和作者一樣愛看花。我喜歡的花有寶石花,梔子花,梅花等,但最喜歡的還是寶石花。寶石花是一種熱帶植物。每年春季,寶石花開出五角星似的小白花來,花蕊帶點黃色,花瓣尖上綴有幾點紅斑。花的色澤雖不鮮豔,葉子到十分逗人喜愛。每一瓣葉子都長得厚實,飽滿。米黃帶有灰色的葉子上有一層白色的粉末。

朱自清先生在文中寫道: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的好;豔極了,卻沒有一絲蕩意。疏疏的高-乾子,英氣隱隱逼人。可惜沒有趁着月色看過,王鵬運有兩句詞道:“只愁淡月朦朧影,南驗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約便是這種光景吧。他寫出了海棠花的特點,只是暗歎沒趁月色仔細欣賞過,太可惜了。

花的繁沒有説法;海棠本無香,昔人常以為恨,這裏花太繁了,卻醖釀出一種淡淡的香氣,使人久聞不倦。我喜歡寶石花,因為它堅強耐旱,樸實無華。朱自清先生也不正是這樣嗎?

  朱自清《看花》讀後感篇二

初讀《看花》,以為作者既然“不算是愛花”,便不會看花,更見不到“無人不道看花回”中的作者,在園林著名的大江北岸城市裏的作者,“似乎自幼就不曾聽見過 我們今天看花去 一類的話”,就不會把作者朱自清與“看花”捆在一起。

而凡事都不是生來就想或就知道的。像開花,先是種子的無人理睬;接着,嫩苗的開始;後來,骨朵的誘人;最後才是盛開的熱愛。作者初次“看花”是那裏夏天的早晨,賣梔子花的姑娘籃子裏那一簇一簇梔子花讓作者心動,“濃而不烈,清而不淡”讓作者頭一次領略到花的趣味。

這才入了正題,想要看花,賞花,贊花,先掐下幾朵花,不免讓人心生憐惜。作者心中花兒的種子,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生長過程。

長大了之後的作者,花兒種子受到了文學的澆灌,受到了心情的'照射。朱自清與朋友丫君去看梅,從文中那“梅花並沒有開,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朵,已經夠可愛了。”就能看出作者的心不斷被花兒的美觸動着,他正在逐漸進入一個花的世界,他的心中也漸漸充滿了美,與花之美融合,他的人格與花融合了,所以作者讚美“海棠的花繁的好,也淡的好,卻沒有一絲蕩意,疏疏的高幹子,英氣隱隱逼人。”這難道不是朱自清本人的人格體現嗎?

再次想起一開始那個絲毫不懂花的朱自清,再看看之後的品花高手,花,好像是剔除了所有缺點的人的品性,至少作者是那麼認為的。

“可惜沒有趁着月色看過”

會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看花》讀後感篇三

讀了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後,深覺得朱先生的散文雖然表面上看着都是在記敍着一些舊時代背景下生活中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故事。可是在細細品讀這些故事之後,就會發現這些個大大小小的故事中都飽含了作者深切熱烈的情感,再結合朱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便不難體會到他飽含在散文中所要傳遞的情感和意圖。

朱先生尤愛描寫揚州城裏的點滴,身為揚州人,他對自己家鄉的生活習俗不可以説是非常地瞭解。《看花》便是一篇描寫了揚州人如何種花、買花、賞花的文章。揚州人家的住宅小院裏,確是如朱先生在散文中所描述的那一般,常常是築上一座花台,養上那幾十盆的花木。看到此景,旁人必是覺得這院子定有以為愛花成痴的主人,可是散文中朱先生卻是説道:“這只是普通點綴,不算是愛花。”朱先生對揚州的瞭解此處便可見一斑。

可是初讀文章,覺得朱自清先生在文章開頭就提及家裏人也是不甚愛花的那一類人,覺着既然是不甚愛花的,那必定也就不會賞花,畢竟連朱先生自己都在文章中提到了有人問他道“你愛的不是花吧?”。

可是事情往往不是可以輕易就能下得了結論的,就像是一朵花在盛開之前,必定是要經過種子埋藏在陰暗潮濕泥土之中的無人理睬,嫩苗時期的被人忽視才會到花骨朵那會兒的引人遐想和盛開之後的被人所讚美熱愛。朱先生在一個夏天的早晨從賣梔子花的姑娘籃子裏經歷了第一次“看花”,那一簇簇外形和賣花姑娘有着相似韻味的,香味“濃而不烈,清兒不淡”的梔子花讓朱先生就這麼熱愛起了花。

這才是進入了這一篇文章中的正題,因着那“不怎麼高品”,可卻是他喜歡的“肥肥個兒”的梔子花,朱先生算是走上了愛花賞花的這一條道路。

高小的春天,氣勢不凡的和同學去城外F寺準備白吃桃子的作者,在猝不及防之間就遇見了滿園盛開燦爛的桃花,可那時還獨愛梔子的朱先生卻對這並不瞭然。這段結尾朱先生寫到了“所以眼前的機會,便從眼前錯過了”,字裏行間透露出了一股悵然若失的感覺,只是不知朱先生悵然的是那滿園桃花還是那段肆意的青葱歲月。

再之後,“漸漸唸了些詩”的朱先生開始覺得看花頗有意思了。他約朋友Y君和N君去看梅花,可惜靈峯寺的梅花並沒有開花,可是這時的作者卻是感慨道“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兒,已經夠可愛了。”這一句,就能看出朱先生是漸漸融入了這一個花的世界,開始欣賞起花的美好。

再後來,為了海棠,朱先生能冒着大風去中山公園看花,覺得海棠“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豔極了,卻沒有一絲蕩意。疏疏的高幹子,英氣逼人。”好一個花繁的好也淡得好,這不也正就是當時朱自清先生的風骨寫照麼。那般的社會背景之下,看花愛花的朱先生如此風骨也確是“不甚菲薄那一班詩人名士了”。

通篇讀完,再看文章開始處朱先生年青時候碰到的“你愛的不是花吧?”這個存而不論的問題,似乎已經沒有必要再去討論它的答案了,看花的朱先生再碰見這個問題也只會泯然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