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五原文翻譯及賞析

校園8.2K

南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五原文翻譯及賞析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説真龍種,仍殘老驌驦。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譯文

南使的統轄之地適宜牧養良馬,牧養的數量總在萬匹以上。

然而鄴城一仗那成羣的駿馬與陣同沒,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長。

聽説此處的駿馬羣中,仍然剩有老驌驦。

它悲鳴着渴望去戰鬥,向蒼天挺起堅強的脊樑。

註釋

南使:唐代掌管隴右養牧馬匹工作的官職名。南使的轄區在秦州北部。

龍種:指駿馬。古傳駿馬為龍所生。《開山圖》雲:隴西神馬山有淵池,龍馬所生。

驌(sù)驦(shuāng):駿馬名。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五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