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00字上下5篇

校園2.63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00字上下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00字上下5篇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00字上下5篇1

坐在窗邊,陽光從窗外灑進。在這暖洋洋的午後,懷着期待的心情,翻開一本書———《昆蟲記》。

他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昆蟲記》這部傳世佳作亦是他的作品。他,就是法布爾。他用心血寫出成這本著作文字生動活潑,語言輕鬆詼諧,使你感覺不到一絲乏味,將你帶入一個充滿盎然情趣的昆蟲世界。在作者不下,酷似人類的蟲子翩然登場。楊柳天牛像一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燕尾服。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的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我又忍不住細細往下讀。

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幻想,潮濕泥土的氣味總在鼻尖縈繞,“嗡嗡”蟲子移動的聲音用在耳邊響起,讓我身臨其境。是法布爾,讓我們看到了昆蟲在對待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的許多問題上有着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坐着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它不同於小説,他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為一天每一夜,它亦是孤獨的,寧靜的,是法布爾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

我歎服大自然的神祕,可我卻更歎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它讓我感受到了昆蟲世界的神祕與奇妙,又讓我感受到了到了作者獨具匠心和細心觀察。

《昆蟲記》中所描述的昆蟲,有的是我們熟悉的,而有的卻是我們從未聽過和見過的。可有那麼幾隻是我不得不提的:

螢火蟲———燃燒的希望

許多文人都寫了優美的詩文來讚歎螢火蟲不滅的光,但是法布爾卻發現了螢火蟲短暫的一生,併為它感到惋惜。螢火蟲的一生只有短短的14天,在這14天中破蛹尋偶、找到伴侶、繁衍後代,然後終其一生,默默死去。對於許多的人來説,螢火蟲無疑是勇敢的,因為它在最後的14天內熄滅自己的光芒,二十一就忙碌着,快樂着,為迷失方向的旅人找尋回家的路,帶來勇氣和希望。

蜣螂———勤勞的工作者

蜣螂就是我們平時説的屎殼郎,也許你會認為它是污穢的。可它在我眼裏卻是偉大的。它地農民還要任勞任怨;在田間工作時,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它的工作,可他從不抱怨,而是節約下那些發牢騷時間;來儘快開始重新工作。它的勤勞、認真、任勞任怨都是你所不知道的。

《昆蟲記》,讓我發現了昆蟲世界也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在昆蟲的身上其實也能看到人類的影子,儘管他們不像人類用語言表達,但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有特定的深刻含義。《昆蟲記》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的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讀不盡的書。

這本書不僅藴含了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和對真理的追求,對真相的探求給了我啟發: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像法布爾那樣勇於探索世界,有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與毅力。無論做什麼,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理想而不斷奮鬥。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00字上下5篇2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着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着爪子,唔,對不起,是伸着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着吉他琴,裙襬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讚歎的是,法布爾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裏,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鈎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着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緻入微,令人讚歎。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但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爾的成功之處。

然而,法布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着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爾勤奮刻苦,鋭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餘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儘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裏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嫉心裏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爾的偏見。法布爾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國小,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後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温飽。然而,發佈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他為了完成《昆蟲記》幾乎是犧牲了一切。他沒有抓住一生中出現的許多機遇去巧取功利,過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卻安於清苦,坐了一輩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這張“板凳上”。

法布爾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見”,伴着“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謂“求真”。求真,這就是“法布爾的精神”。

在這本《昆蟲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領略到的是法布爾“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00字上下5篇3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着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裏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着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鬆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隻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裏,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藴含着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作者寫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老師叫我寫時候,我總想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觀察我,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裏,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只對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事仔細觀察,才能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藴含着大學問呢!

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藴含着大學問呢!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00字上下5篇4

生命,猶如天上閃耀的星星,驅趕着內心的黑暗;生命,猶如一顆跳動的火苗,燃燒着希望的色彩。生命,這亙古不變的話題,始終是人們爭論的焦點。有人説,玩得盡興就是生命;有人説,財富就是生命;還有人説,平淡就是生命。而我從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中,卻領悟到了不同的道理。

生命的長河永遠不息,對於每一條來之不易的生命,我們都應當珍惜它。在一些人眼中,那些小小的動植物,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們何嘗不是一個個生命?不,有時它們甚至比人類還要懂得怎樣活下去。看那小小的螢火蟲,在夜晚,撲扇着翅膀,閃着微小的光芒,恍若一個誤墜人間的小精靈般,可愛的,羞澀的,飛在草叢間,用那小小的光芒,驅散着黑暗。有多少詩人讚歎螢火蟲不滅的光芒,可誰又知道它生命的短暫?也許,正是因為它知道自己的弱小,所以才堅持不懈、勇敢地綻放那絕美的生命的光彩。相比之下,那些漠視生命的人,難道不應該好好想想、反思嗎?生命只有一次,珍惜它,用僅有的生命時間活出自己的光彩,才不會後悔。

在生命歷程中,誰都會經歷一些或大或小的考驗。動物世界中,黃蜂是一種勇敢的昆蟲,而對於這類似命運的'考驗,卻毫不退縮。它們用毒針攻擊敵人,以超強的團隊合作能力打敗敵人,卻只為捍衞自己的土地,然終是以勝利者的姿態活下去。如此,我們難道不應該學習黃蜂的精神嗎?那些面對困難只懂逃避的人,難道不應該振作起來嗎?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剛出生的人,就像是一塊未經打磨的玉,只有經歷了考驗,才能顯出真正的光澤”。是啊!在人生道路上行走,就好比在海上航行,若是順流走,那麼這一路將毫無波瀾,海水就會把我們帶到一個固定的地點;若是逆流走,中間便有許多困難阻礙前行,而這時就要考驗我們堅定的意志。如此,我們既是被動的,又是主動的。但只要到達最後的終點,再回頭,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曾度過了許多難關。

生命的歷程,是從只懂哭的襁褓嬰兒到滄海桑田的老人。而這中間,我們又在做什麼呢?有人,在為沉重學業而苦惱;有人,在為工作辛苦而埋怨;有人,在為各種應酬而奔波;有人,在為不同事情而忙碌。而我們,究竟是忙,還是“盲”?人生在世,有多少人在不知不覺間長出一根根白髮,在斗轉星移間忘記了生命的真正含義?當進入老年時,回看記憶,會否十分空白?蟬在地下長眠多年,只為破土歌唱,那最真實的願望,難道不值得我們感慨?保爾的話讓我們深思:“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應該這樣來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恥;當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時光匆匆,朋友們,請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吧,充實而有意義地活過,才不會因虛度而後悔!

名著《昆蟲記》讀後感1000字上下5篇5

這個夏天,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媽媽給我買的《最美法布爾昆蟲記》這套書,書裏的圖畫我喜歡,書裏描寫了好多種昆蟲,我最喜歡的是:地下王國統治者螞蟻。

如果了你發現了一個螞蟻洞,你也仔細觀察一下小小的螞蟻是怎麼把大大的食物搬回洞裏去吧。

開啟《昆蟲記》親子共讀之前,由於自己的忙碌及認為自己先前囫圇吞棗的淺嘗輒止,於是先讓孩子一人行進在神祕的昆蟲天地間。“媽媽,螢火蟲最喜歡吃什麼?”“蟬有幾隻眼睛?它靠什麼為生的?”“誰吃捲心菜長大的?”……孩子一連串的質疑問得我瞠目結舌,耳根發燙,這時我告誡自己該好好和孩子一起讀讀《昆蟲記》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他出生在法國南部的一户農民家庭,雖然家境貧寒,他仍然抓緊一切時間自學。後來,他獲得了教師職位,在課堂教學之餘,他閲讀了一本昆蟲學著作,從此萌生了要畢生研究昆蟲的偉大志向。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穿着農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粗茶淡飯,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終於撰寫出10本科學鉅著——《昆蟲記》。

“貝貝,你喜歡看這本書嗎?”“當然!我都看了兩遍了!”女兒手捧《昆蟲記》,眼不離書地乾脆回答。“那你與我説説你為什麼這麼喜歡這本書?”我緊接着問。此時女兒轉過身,慢條斯理地説開了:“首先,它不像其它的科學書,它的內容很趣味,像講故事一樣的;還有它裏面的插圖是彩色的,很形象,有時把圖畫和文字結合起來更吸引人;還有它能給我很多不知道但很感興趣的知識……”聽着女兒饒有趣味地講述,我也再次捧起《昆蟲記》細讀起來,讀着讀着就彷彿走進了昆蟲的世界裏,我甚至覺得觸摸到了它們的身體,聞到了它們的氣味,成了它們中的一份子。和女兒一起讀完《昆蟲記》,我倆對昆蟲們的生活習慣就有了很多的瞭解,期間還進行了有趣地出題對答呢。我知道了夏日音樂家蟬是用一個抽水機般的長嘴來吸收樹汁的;我還知道了螢火蟲是一種食肉動物,最喜歡吃蝸牛;我還了解到菜粉蝶能以驚人的速度吃掉捲心菜,還會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它一次能產下200粒左右的卵,但是隻能有三四隻卵變成菜粉蝶。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哈哈,答案就在這本書裏了。

“媽媽,你喜歡《昆蟲記》嗎?”“當然,但我更欣賞這本書的作者——法布爾,你猜為什麼?”我望着喜滋滋的女兒回答説。“嗯,法布爾是一個愛昆蟲的人,也是一個善於觀察,愛動腦的人,對吧!”“是的,法布爾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在這個世界裏,生活着各種各樣的昆蟲,它們都是一些可愛的小生命,我們都應該愛護它們。法布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來研究昆蟲,從來都不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是充滿愛心地在田間研究。他對昆蟲們的熱愛才讓他寫成了這麼有名的著作。”我合上了這本書,頓時感覺有一種滿足感,內心湧動着一股強大的內力。感謝閲讀的魅力,讓我又有一次親歷共讀的愉悦和滿足。

如果説閲讀是一種信仰,那親子共讀就是一種幸福的追求。讓我們在孩子童年的美好時光中,多陪伴孩子進行親子共讀吧,你會感到其樂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