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師教案模板(精選14篇)

校園2.15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教案模板(精選1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教案模板(精選14篇)

教師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夠了解什麼是“託物言志”;領悟短文所表現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

3、能理解本文獨特新穎的結構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學的美,學會怎樣欣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點

“蓮”美麗的形象,優美語言的欣賞,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學難點

託物言志的手法和結構方式。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淤( )泥 洗濯( ) 清漣( )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嗎?

(1)可愛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遠益清( ) (4)亭亭淨植( )

(5)濯清漣而不妖( ) (6)不可褻玩焉( )

(7)陶後鮮有聞( ) (8)同予者何人?( )

二、指導學習

(一)情境導入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讚美過它,並把它當作高潔脱俗品格的象徵,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説》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簡介作者,教師適當補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朗讀的語調、語速、語氣。

2、學生齊讀課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讀的語調語氣。3、自讀課文,要求:結合書下注釋,也可以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的音、形、義,並逐句翻譯。(前後左右可以討論,實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記號。)

4、請兩位學生翻譯課文。

(四)研讀探究

1、分小組討論:這篇文章美在哪裏?

綜合意見,各組發表意見。(班上發言)

老師綜合歸納:

2、從四個方面進行賞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學生讀描寫蓮的文字。(多媒體展示)

討論:讀到這裏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人)

2)語言優美。表現的形式(1)駢散結合 (2)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3)手法巧妙:講:語言組合形成文章,怎樣使語言達到最佳效果,這就靠表現技巧,本文主要採用了“託物言志” “襯托”的手法。

4)結構精巧:(多媒體展示)一條線索: 兩個襯托: 三種類型:

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無縫的藝術佳品。

(五)、拓展延伸

1、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讚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2、“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3、文中寫蓮花,為什麼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5、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度?

6、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9、從作者對蓮的讚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作者在這裏運用了什麼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11、文中説:“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説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12、“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麼相的品格?

三、教師小結

同學們,周敦頤盛讚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教師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樹的結構、造型和顏色,感受自然之美。

2、鼓勵幼兒大膽作畫,學習掌握畫大樹的技能。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帶領幼兒觀察夏天茂盛的大樹,感受大樹的高大、挺拔。

2、畫紙、油畫棒。

3、示範畫。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1、夏天來了,我們去看過大樹,夏天的大樹是什麼樣的.呢?

2、教師小結:夏天,大樹吸收了許多營養,長得又高又大,有的樹幹粗得兩個小朋友都抱不過來,有的長得有三層樓房那麼高。樹上長滿了葉子,密密的,小朋友可以躲在樹下乘涼。

二、出示示範畫,讓幼兒欣賞。

老師畫的夏天的大樹是什麼樣子的?

三、交代作業要求。

請小朋友畫一畫夏天的大樹,要畫得大大的,怎樣才能把樹畫大呢?樹幹兩邊的豎線距離近,樹幹就細,距離遠,樹幹就粗,樹幹上畫許多樹枝,樹枝要用雙線畫,大樹枝上再畫小樹枝,左邊、右邊、上面、下面都伸出來,全畫滿,最後在樹枝上添畫一片一片的樹葉。畫好後塗上顏色。

四、幼兒作業,教師巡迴指導。

鼓勵幼兒將圖畫大,將整張紙畫滿。幫助幼兒掌握大樹樹枝穿插的畫法。指導幼兒添畫小鳥等。

教師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1、知道化學的定義。

2、初步瞭解化學發展史和物質的微觀構成。

3、結合生產、生活實際,感受化學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繫。

4、關注與化學有關的問題。

5、領悟化學的價值觀,樹立學習化學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節課,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重要課題,本課題從生產生活、醫藥、工業等各個方面簡述了化學的重要作用,從而得出了化學的重要定義,再又對化學發展的歷史給予了講解,特別是中國在三個時期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對每個時期的貢獻和特點需要學生有所瞭解。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通過生產生活,實際感受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繫。

3、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化學研究的方向。

2、瞭解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繫,樹立學習化學的重要信心。

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法講解法學生討論法練習提高法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樹立學習化學的正確方法和學習化學的信心,加強基礎知識的記憶,認真養成觀察化學實驗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上課前一首《青花瓷》化學版給學生欣賞。

2、給學生提問:a、什麼是化學?b、你對化學是怎樣看待的?

3、給學生學習化學的幾個要求:每個同學有個筆記本,記錄基礎知識及考點內容,上課的內容記在書上;上課前把書筆練習冊等準備好;上課鈴聲響後開始讀基礎考點;不要遲到;化學記憶內容多,作業不超過15分鐘,每個同學的作業必須交。

3、完成幾個興趣實驗:a、魔棒點燈實驗。b、變色實驗:水中加酚酞,再加稀氫氧化鈉,變紅色,再加濃度稍大的鹽酸。讓學生來做。c、鎂帶燃燒。觀察現象。

二、化學:

(一)、化學的用處:

1、化學在生產、生活、醫藥、航天、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的作用。

2、化學就是要研究物質及其變化,它不僅要咬緊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物質,還要更加需要研究和創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質。

如:電阻幾乎為零的超導體材料;新型農業化肥;新能源新材料;新藥物等等。

如:食鹽,除了做調料還可以做消毒液,輸液藥水等等。

(二)、化學: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組成

研究物質性質變化規律

結構

三、化學發展史:

古代化學近代化學現代化學

1、古代化學:從事物質的轉化探究階段,製得實用產品。特別是火的發現和利用。

我國古代化學的貢獻:

公元前1700年的商代:青銅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鍊鋼

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化學成績:火藥和造紙

燒瓷器

2、近代化學:進入物質的微觀階段。

原子化學變化中不會破裂,重組

物質的微觀構成

分子可破裂,變為原子

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意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了原子論和分子學説,他們認為: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是化學變化的基礎。這也是化學變化的本質。原子論和分子學説的創立,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也是化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元素有100多種。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週期律並編排了元素週期表,使化學的研究變得有規律可循。

3、現代化學:合成新分子階段。

主要任務是合成大量的新分子,解決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貢獻:

1965年,我國的科學工作者第一次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20世紀80年代我國工作者合成了核糖核酸,為人類揭開了生命的奧祕。

1993年,中國科學院運用納米技術和超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操縱硅原子寫出“中國“字樣。

四、教材知識:

1、納米技術: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納米銅的性質。

2、隔水透氣的高分子材料:鳥在水中游。

3、破冰斧柄:強度高

4、直徑6毫米的尼龍。

5、人類發現和合成的物質有3000多萬種。

教師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學習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4、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用真實體驗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父親的語言、動作、形象的刻畫,指導學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藴含的父子深情,啟發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三、教學難點

縮短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使學生受到感染,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導語。中國受長期的農耕文化的影響,尤其注重親情。千百年來,抒寫親情成了文學的母題,這種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你能列舉出幾篇嗎?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表現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簡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19歲時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暑假以後到清華大學任國文系教授,當時只有28歲。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爆發,朱自清隨清華大學遷往大後方,在昆明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在艱難和貧困的生活中,他在認真努力地進行中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的同時,很關心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繼續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並參加爭取民主的運動,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當時,美帝國主義一面用槍炮支持***反動政府打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又把它的剩餘物資美國麪粉運往中國,作為救濟糧來籠絡人心。朱自清為了反對美蔣反動派的罪惡行徑,在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的宣言上籤了名,並且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買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偉大的革命領袖毛澤東贊他“有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3寫作背景。關於寫作背景,主要指出課文記敍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煙酒公賣局長的作者的父親朱鴻鈞也被解除了職務。朱鴻鈞沒有積蓄,兩手空空,還欠下五百元的外債。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從北京趕到徐州,同父親一道奔喪回家。到了揚州,父親將金銀首飾都拿出來,又當了一件狐皮袍,才還上欠債。又借錢辦了喪事。辦完喪事,作者回北京唸書,朱鴻鈞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車站依依惜別。《背影》所寫的就是這一段史實。為了講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揚州——南京——浦口的簡圖。這樣,課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蹤就都清楚了。

(二)聽錄音朗讀,教師給以朗讀指導。

(三)學生自行查字典解決疑難字詞。

(四)整體感知課文。

問:這篇文章什麼地方令你感動?

(鼓勵學生踴躍回答,簡要説明原因)

(五)仔細研讀重點段落。

1、研讀第一、二、三段。(學生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然後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包含着什麼意思?

(這時候,父親心裏一定比兒子更加悲傷愁苦,可是,當他看見兒子流淚的時候,便強抑悲苦,反過來安慰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是多麼的體貼、愛護。)

(2)變賣典質、借錢辦喪事説明了什麼?這些內容和“背影”有什麼關係?

(作者的父親在徐州當煙酒公賣局長,不僅沒有發財,還要借了錢辦喪事,變賣典當了家財去償還虧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父親的為人。父親失了業,又背了債,悲和愁相交煎。)

2、研讀第四段。(指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自由回答。)

(1)這一段中哪些地方説明父親完全可以不必為“我”送行?父親“躊躇”了又“躊躇”説明了什麼?

(第一,他“事忙”,急於謀事;第二,有熟識的茶房,可以託他陪同上車;第三,“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對茶房“再三囑咐,甚是仔細”,“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躊躇了一會”,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的這句話説明了什麼?

(“不要緊”,是父親對自己而言,儘管“事忙”,但認為這無關緊要。

“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的,就怕別人照顧得不妥帖。

簡短的一句話,説明他關心兒子勝過關心自己,充分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3、研讀第五段。(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悔恨的語氣,然後思考下列問題,發表己見。)

(1)作者為什麼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而且還要歎氣説“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對“聰明”一詞應怎樣理解?

(這是作者的自責,責備自己那時年輕無知,不僅沒有體會出父親的一片愛心,反而嫌他“説話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現在想來,內心深感愧疚。)

(2)進站上車,父親是怎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兒子的呢?

(兩個“忙着”説明父親全然不顧自己,只想着為兒子勞神費力。一個“囑我”,一個“囑託”,説明父親像慈母一樣對“我”關心體貼。即使是找一個座位,他也要認真地“揀定”進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細緻入微,用心良苦。)

4、研讀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組討論下列問題,全班進行交流。)

(1)“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説這句話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

(他想到兒子的旅途生活既單調又口渴,於是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為兒子他想得多麼周到。)

(2)第一次寫看見父親的背影,作者是怎麼描寫的?

(主要寫了父親的穿戴和一系列動作。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裏。接着具體描寫父親是怎樣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台的。“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顯示了父親行動的不便;手攀、腳縮、身子傾,形象地寫出了吃力的樣子,看到父親不辭辛苦為自己買橘子,“我”怎能無動於衷。因此,“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寫第一次被父親的背影感動得流淚。)

(4)寫買橘子回來,父親放好橘子,“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父親怎樣的內心活動?

(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並不輕鬆,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為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鬆的樣子來安慰兒子。但也表明他為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願的。)

(5)離別的時候,父親説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表明父親這時仍在惦念着兒子旅途的安全。“進去吧,裏邊沒人。”兒子送父親下車,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親不讓送,怕兒子離開車廂會丟失東西。臨別時這樣細心囑咐,真是關懷備至,可敬可親。)

(6)最後一句寫第二次看見背影和第二次流淚,説説這時候“我”的心情。

(父親不顧艱難給“我”買橘子,使“我”感動不已,現在父親要離開了,不免產生濃濃的離情別緒。因此,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自己回車廂坐下來的時候,感念之情湧上心頭,禁不住“眼淚又來了”。這一段兩次寫流淚,體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的愛。)

(六)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這幾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找出寫背影的地方,分析特點。)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站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2、作者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有哪些好處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是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1)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中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2)可以給讀者以廣闊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

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3)藝術視角的創新。

(七)課堂練習(教師出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給平時發言較少的同學儘量多提供發言機會。)

1、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聯繫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實體驗,選用生活瑣事來表述父愛或母愛。

2、結合第三題,説説油畫《父親》的感人之處。

3、結合第四題,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來描寫一下養育你的親人。

(八)教師小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這篇抒寫父愛的精品,寫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語樸實簡潔,卻感人至深,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親的來信是《背影》寫作的契機。這信曾使作者大為感動,寫出了這樣感動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表達的真情。老老實實,樸素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於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力的形象特徵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淒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為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徵,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九)結束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我們的父母就在我們的身邊,把我們的目光悄悄移向他們,你將是一個善良的人,飽含愛心的人。

教師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萌發幼兒關心他人,願為好朋友帶來快樂的美好情感。

2、發展觀察力和與人友好相處的能力。

3、瞭解人的五官及其功用,學習使人情緒愉快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引發興趣,導入課題歌表演引出快樂小熊“Hello!大家好,我是快樂小熊,今天呀!我和馮老師一起來到這裏,想和你們交朋友?高興的話就請來點掌聲!”

二、導入遊戲,引發討論

1、老師和幼兒一起做“指指鼻子,摸摸臉的遊戲”請幼兒互相説一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它們都有哪些本領?讓幼兒自由討論。

2、請幼兒自由發言,並提問個別幼兒,並肯定全體幼兒的表現,初步瞭解人的.面部長有五官,並瞭解其功用,並要時時刻刻保護它們。

三、五官的變化,引發討論,學習使人情緒愉快的方法

1、“小朋友”用你的小眼睛看這裏,這怎麼有這麼多的數字,還有圓點?激發幼兒好奇的心理,並引導幼兒願意露出笑臉。

2、出示表情臉譜,“老師呀,還要給小朋友看一樣東西,這是表情臉譜,小朋友都甜甜的笑臉,因為它會給朋友帶快樂,那咱們就一起露出最甜的笑臉吧!”

3、出示課件(快樂的聚會),小動物們也喜歡甜甜的笑臉,那咱們一起來看看,小動物們是樣快樂的

4、引導幼兒通過看小動物們的快樂聚會,能感受到小動物把快樂帶給了我們,要用笑臉對待朋友,笑臉代表着幸福和快樂!提問幼兒“假如您的好朋友生氣不高興了?你會用什麼辦法讓她高興起來露出笑臉?”引導幼兒討論,並請幼兒發言,提問個別幼兒。給朋友唱歌、跳舞還給好朋友説好聽的甜甜話,讓朋友快樂,自己也就快樂了!

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自由想象,情感昇華

1、出示笑臉和哭臉,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2、送出小禮物!手拿鏡子做表情遊戲,並讓幼兒自己動手畫出笑臉,裝飾“快樂樹”。

3、“快樂小熊”説要用笑臉、説甜甜話對待朋友,這樣大家就都快樂了。

五、放音樂(表情歌)歡送“快樂小熊”和幼兒一起唱、跳,抒發心中的快樂情感。

活動延伸設置快樂樹的圖板,孩子們看到樹媽媽笑了,樹寶寶笑了,太陽公公也笑了,噍!孩子們高興的也笑了,這其中使孩子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要用笑去面對一切。

教師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從不同側面觀察橙子,根據橙子的基本形狀展開想象。

2、能根據橙子的不同側面進行想像添畫,體驗創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課件:橙的聯想。

2、橙子的不同切面的圖片、記號筆、紙。

活動過程:

一、想象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請你猜猜它是誰?

出示一個圓,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引出“橙。

(師:什麼水果是圓的?)

二、從不同側面觀察橙子

1、請幼兒想像橙子的橫切面、豎切面是否相同。

(師:今天,我請你們吃橙子,那這橙子怎麼吃的?切)

(師:怎麼切?橫着豎着切都可以。)

(師:那我要先請小朋友猜猜橙子橫着切和豎着切一不一樣?)

2、看圖案猜測橫切面、豎切面。

(師:那我們猜猜看哪個是橫切面,哪個是豎切面?)

3、現場操作,證實答案。

(師:那就讓我們切開來看看,這是橫着切的.,我們來觀察一下它的面是什麼樣子的?我現在是豎着切,請小朋友來觀察一下它的面是什麼樣子的?)

(師:哪些小朋友猜對了,讓我們來表揚一下自己。)

三、橙子變變變

1、觀看課件,根據橙橫切面展開想象。(示範創意繪畫的方法。)

(師:你看到這個橙子的橫切面圖片你想到了什麼?)

2、觀看課件,根據豎橫切面展開想象。

(師:看到這個橙子的豎切面你又想到了什麼?)

四、想像添畫

——幼兒自由選擇不同側面的圖片進行添畫。

(師:那你們想不想來變一變呢?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橙子的橫切面和豎切面的圖片,有各種大小的,那我今天就請小朋友來比一比,誰變的最神奇?)

五、欣賞講評

教師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校門建築作為學校出入口標誌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欣賞、領會大學校門造型所體現的各自獨特風格和美感以及從中反映出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2、初步學習校門的設計,懂得校門的一般結構,認識校門造型的形式美,掌握校門設計的基本方法。通過利用各種美術媒材進行設計練習,提高空間設計的創造與實踐動手能力。

3、激發學生對大學的嚮往,樹立志向;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的情感,並通過觀察、思考,領悟美術設計的獨特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能夠欣賞不同風格與美感的大學校門造型,懂得校門的一般建築結構,初步學會利用徒手畫或製作模型設計出校園的大門。

難點:理解大學校門造型中反映出的歷史、文化內涵,設計出有一定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且結構合理的學校校門造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書籍、網絡查詢收集相關大學的資料。

(教師)課件,當地一些學校校門設計的圖片。

教學過程:

1、導入課題。

(1)生活中人們會看見各式各樣的門,通常每座房屋或是每個園子都會有自己的門,為什麼需要門?門有什麼作用?(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彙報)

教師啟發學生回答,得出門的一般功能:門是圍起來的內部空間的出入口,人流和車流出入的通道。

(2)從“門面”、“門第”、“門望”、“門風”、“門當户對”這些詞彙的解析中,指出門除了上面的自然功能外,不同造型的門還具有識別、標誌、象徵、體現內部性質的重要功能。

(3)由於門在建築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因此在設計門的時候除了要滿足出入通道的功能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門的造型設計體現出獨特的風格與美感。

(4)大學,是每個莘莘學子都向往的地方,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那些有一定歷史的校

門設計,更是文化與藝術的載體。國內一些高校斥巨資、請專家來設計、建造學校的大門,以美化周邊環境,提升學校的影響。其中也不乏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傑作,它們都是值得我們繼承與學習的。

2、講授新知。

設問: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學,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市也有大學嗎?學生回答,相互交流。

(1)北京大學校門賞析。

a、學生講述北京大學的歷史背景資料,要學生講一講他們想象中北京大學的校門會是怎麼樣的,與課本上的北京大學校門一樣嗎?

北京大學是一所有着百餘年曆史的著名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中國人文社科界許多有影響的人士出自該校。當初修建校門時為了與校園的整體建築相協調,曾徵求了許多的方案,最終選擇了這樣一座三開間的,風格古樸的中國傳統式建築作為校門。這是西校門,也是學校的正門。如今,它已經成為北大的標誌與象徵,進入這座大門,就進入了北大這塊精神的聖地,登上了這座神聖的學術殿堂。

b、欣賞校門造型以及裝飾。開間、進深、朱漆宮門、門上銅釘、宮燈、圓柱、斗拱、彩繪、匾額、瓦頂以及威武的大石獅。這樣的建築形式符合北大的最高學府的性質,反映出北大的歷史與文化。

c、與西校門相對,還要修建一座東校門,有兩個方案: 方案一,採用透明的玻璃幕和灰色厚重沉穩的混凝土為建築材料,現代材料與城市景觀相對話;方案二,採用仿中國傳統牌坊的樣式。要求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並嘗試提出自己的建議。

(2)清華大學的校門設計各有怎樣的特色?

a、學生一起欣賞分析校門的造型。石結構、對稱式,一大二小的拱門,古典的柱式,曲線型渦卷,整個造型穩重而精緻。

b、教師提問:這樣的建築造型會是屬於什麼建築風格的呢?在得出西方古典復古主義風格後,再追問,為什麼一所中國著名的高校的校門會設計成西方的建築風格呢?啟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c、校門的設計風格與學校的歷史有關,清華大學始建於1911年,曾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可見清華大學的發展初期,包括校門的造型都有着西方文化的烙印。

d、1952年後,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國家重點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多學科性的工業大學。讓學

生談一談對課本中清華大學新建的西校門的評價,新校門與舊校門在造型風格上有什麼聯繫與區別?新校門是怎樣體現新的學校性質的?

將北大校門與清華校門這兩個一中一西的建築風格進行對照欣賞。教師提示,學校大門不僅僅是一個進出的通道,同時反映了這個學校的歷史、文化等內容。

(3)中國美術學院校門賞析。

着重指導學生欣賞分析中國美術學院校門這一設計體現了古典與現代交融,細節與大氣並存的建築設計風格,講述校門設計與整體建築和西湖環境是如何達成渾然一體的。引導學生體會從中反映出的中國美術學院兼容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弘揚中華文化的辦學宗旨。

(4)武漢大學校門賞析。

教師提問:看到這個校門,你從中得到了什麼信息?看見這個校門,是否可以大致感受到學校的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這是一個以牌坊的形式來設計的校門。牌坊是中國古老建築形式,具有導向、指示、標誌的作用。

(5)香港教育學院校門賞析。

香港教育學院校門採用框架式結構,簡潔現代。教師提示校門建築的色調也能傳達信息, 香港教育學院校門綠色的基調就象徵着年輕人擁有的理想、成長、活力和健康,也很好地體現了師範院校的教育性質。

(6)總結回顧上面五所大學的校門設計,得出不同年代的校門設計會有不同的時代特徵,不同地域的校門設計也會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徵,所以不同的時代特徵與地域文化特徵就構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

3、小知識的輔助學習。

承接前面的講解,學習“小知識”,指出門的設計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建築風格是指建築造型、功能佈局和建築裝飾所具有的時代共性。古今中外歷史上已經形成了許多的建築風格。利用課本中圖例,分別分析歐洲古典建築、現代主義建築、中國古典建築的造型特點、功能佈局、裝飾構件。可以重點介紹中國古典建築中的裝飾構件,如屋頂、垂花門、須彌座、斗拱、榫卯等,以利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4、課堂練習。

請學生講述自己學校的歷史,教師補充,師生一起分析自己學校的校門設計,指出設計中閃光點以及存在的缺憾與不足。用徒手畫的形式畫下自己學校的校門。

5、總結、評價。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相關材料。

(教師)課件。

教學過程:

1、出示古代象形文字“門”,從文字説明門的歷史非常久遠,無論今天門的種類與樣式十分豐富,其基本的形式基本保持不變。用文字的象形性引導學生得出門的最基本的結構,即有兩旁的立柱,立柱之間有門扉或門頂。

2、以浙江大學校門為例,分析校門的一般結構,校門通常由門柱、門扉、門頂、校名組成。但在設計時,往往有所取捨。

門頂:原來的門頂通常在大型門上有,主要考慮雨天開門的便利。現在,門頂成了設計時造型變化最多的要素。

門房:門衞所在地,即通常所説的傳達室。

門扉:為了限制出入者而設置的。目前以採用機械式的移動鐵柵欄為多。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書法家的手跡。如北京大學的校名就是毛澤東主席所題。

在對校門一般的結構理解的基礎上,出示一些對基本結構有所取捨、強化、變化的校門設計,如門頂與門柱合為一體的,省略了門柱的,變化了門頂的。

教師從這些校門造型中強調造型的形式美感,提示學生可以用畫形式線的'方法概括整個校門的設計。為了能更為直觀地體現形式美法則,如對稱與均衡、對比與統一、節奏與韻律等,教師簡要地在黑板上手繪校門造型的示意圖,解釋形式美法則在其中的體現。

3、教師畫出的這些造型示意圖,按傳統的磚、木、混凝土材料是無法完成造型的,引出建築是具有藝術與技術的雙重性,技術材料的發展為新穎的造型設計提供了可能。隨着人們對環境的日益重視,校門的設計造型越來越豐富,從簡潔明快到精美華麗,材料的選擇也多種多樣,除了木、石以外,還有金屬等許多材料可供運用,教師要啟發學生説一説各種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要強調並不是越現代的材料就越好,關鍵是能夠體現出你的設計構思。

4、欣賞電子科技大學的校門,校門採用鋼架結構,頗為壯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門、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校門、西安交通大學校門,這些不同的造型結構,不同的建築材料,具有不同的建築美感。要求學生想一想:從這些各具特色的學校大門中得到什麼啟發?得出不同的造型結構與建築材料就是為了追求文化內涵與建築外形的和諧統一的結論。

5、校門設計中,門頂是最具造型變化的重要因素,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中的圖例説一説學校大

門門頂的設計可以有些什麼變化?

①彎曲的面創造了舒展的空間效果。

②簡單的空間通過相似的累積顯得豐富多變。

③“百年樹人”是設計者的立意點。

④透明材質、鋼架結構與混凝土組合,顯示科技、理性的設計主題。

⑤門頂的架空別具一格。

⑥傾斜向上的形體賦予作品動感與力度。

⑦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讓他們談一談門頂還可以設計成什麼樣子。

6、結合對課本中學生作業的分析與借鑑,簡單介紹幾種表達設計創意的方式,如剪貼浮雕、鋼筆畫、彩色筆畫、立體紙模型等。着重介紹立體紙模型製作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7、根據學生情況與學習建議,分層次完成實踐練習。

(1)引入一些當地的大學或其他學校的校門造型,由學生談談對這些校門設計特點的理解,並用徒手畫的形式畫一畫這些校門。

(2)用鋼筆或彩色鉛筆等工具,設計自己學校的大門。

(3)用紙張或其他材料,設計並製作自己心目中大學的校門。

8、總結、評價。

教師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閲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課前準備

1、尋找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片段,有條件地可製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第一課時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麼一羣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並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瞭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説説課文講了什麼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複雜到簡單一步一步的歸納,切忌敷衍。)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1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聽、評。教師注意指導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麼?他們做完風箏後的心情。對於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學生彙報。

學生在説用什麼做風箏時,教師可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憧憬一詞可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3)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的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a、我們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b、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教法:多種形式讀,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讓學生入情入境)

(5)多種方式讀全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2)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3)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裏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需要精讀的句子:a、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説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b、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據課堂情況,分析寫法,如第一句中動詞託牽的用法。

(6)深入賞讀:讓我們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四、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注:拼村喪的讀音需特別注意,磨的讀音:二聲(摩擦)、四聲(磨面);坊的讀音:一聲(牌坊)、二聲(作坊)。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喪的下面部分沒有一撇。

3、練習書寫生字。

五、課堂練習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誦讀回味 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二、細讀深究 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b、説一説:説説你讀後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1)師:假如你高高飛着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2)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為主要體會句。)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着急,為什麼還説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一個提問下,幫助學生再次疏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

教師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道理。

2、理解詞語:商人、至於、究竟。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反覆讀和理解老人前後的對話,從後面的對話證實結論的正確,是觀察與推斷的結果。

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為什麼沒看到駱駝卻把駱駝的特點了解得那麼清楚。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件:駱駝在沙漠上走的片斷。師介紹:駱駝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運貨,可離不開駱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駱駝的一篇課文。

二、新課:

1、板書課題,讀題。質疑,導入新課。

2、初讀課文。(自由讀)

3、按自然段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商人此時的心情怎樣?你現在就是這個商人,你會怎麼做?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4、具體學習課文。

(1)當商人問老人的.時候,他們説了什麼呢?同桌同學分角色讀(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讀。

如果你是商人,聽了老人的話,心裏會怎樣想?

指導朗讀(隨機指導老人的話,與商人越來越緊張、急切的語氣)

(2)老人把駱駝的樣子説得這樣具體,又説不知道駱駝在哪,你這位商人會怎樣想?

指導朗讀商人的話,讀出生氣、質問的語氣。

(3)老人説的是不是真的呢?請你自己讀讀第10自然段。

老人説的是真的嗎?他沒看到駱駝,為什麼對情況知道得這樣清楚呢?誰能為在座的商人解釋解釋。

(4)結果怎樣,齊讀第11自然段。

5、小結。

(1)學過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2)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點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生字:失、這、左、右、應、該6個字。

理解詞語:商人、至於、究竟。

教學重點:

掌握該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學難點:

左、右兩個字橫、撇寫時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這節課繼續學習第17課。板書課題

2、回憶課文寫的是什麼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二)複習詞語(課件演示)

走失

這時候

左右

應該

(三)出示生字

(四)學習生字

1、仔細觀察哪些字有一樣的地方?(課件)

失、左、右是獨體字。

這、應是半包圍結構的字。結構特點是什麼?

該是左右結構的字。

2、先學習3個獨體字。

(1)失:你想怎樣記住它?寫時注意什麼呢?(彙報)

老師想和同學們比比,看誰寫得好,願意嗎?(師生同寫)

組詞

(2)出示左、右兩個字

這兩個字老師想請同學們自學,看看你想怎麼學。

學生彙報。

區別左、右兩個字橫寫時的不同。

左字橫短,右字橫長。

指導書寫:左:橫在橫中線往上一點的地方起筆,稍向上傾斜,要寫得短些。撇起筆在豎中線上,要寫得舒展些,工字寫得偏右些。

右:橫同樣在橫中線往上一點的地方起筆,要寫得長一些,撇起筆在豎中線上,口字寫得扁一些。

生練寫。

(3)接着學習兩個半包圍結構的字。

出示這,指讀。

你有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嗎?

遠這進這過這(課件演示)

寫時要先寫什麼?再寫什麼?還要注意什麼?

指導書寫:先寫文,點起筆在豎中線上,橫在豎中線稍微往左一點的地方起筆。注意文字的捺變成了長點,要穿過橫中線和豎中線的交點。再寫走之旁,點起筆比文字的起筆稍微低一些,橫折折撇起筆在橫中線上,捺要包住文字,寫得長一些。

(4)下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字:應(指讀)

同桌之間互相説説想怎樣學這個字。

彙報。

座應

(課件演示)點點撇的位置,兩個橫的長度。

指導書寫:丶起筆在豎中線上橫不要寫太長,丿要舒展些,第一個點起筆在橫中線上,第二個點起筆在豎中線上,丿穿過橫中線,橫比上面的橫稍長一些。

(5)出示孩,這個字認識嗎?

看看它發生了什麼變化。孩該,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最後一個字,齊讀。

寫時注意什麼?(課件演示)兩個點的位置。

你想用什麼方法寫這個字?(分割法)

寫在分割線。

指導書寫:用分割法來寫。在左右半格中間打分割線。丶起筆在豎中線往左一點的地方,橫折提起筆在左分割線上,在同訁的點起筆位置對齊的地方起筆,橫長一些,稍超過右分割線。撇折到豎中線上頓筆寫折,第一個丿長些,第二個丿短些,丶收筆在右分割線上。

(6)組詞。用應該造句。

(五)齊讀6個生字,覺得哪個字不好寫,再寫1個。

(六)寫字書1、2題。

(七)課外讀物《蜜蜂引路》一文。

教師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 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描繪祖國秀麗的自然風景時那詩一般的抒情筆調,優美的語言,從中得到美的薰陶。

二 深刻理解作者通過細緻、生動地描繪充滿生命力的春天景象,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為建造人類美好的春天而奮發努力的崇高理想。

三 學習作者對事物的細緻觀察和抓住“春”的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具體地、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象,以表現季節特徵的寫作特點。

四 體會本文構思精巧、結構嚴謹的特色。

教學設想:

一 安排兩課時。

二 以文中春草圖為重點,經過老師對春草圖的示範講解和分析,學習春花、春雨圖時,學生就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分析,這就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尾一段的三個比喻句是深化題旨、寓意深刻的一部分,是本文的難點。

本文宜多讀少講。特別是描繪的幾幅畫面,除開頭春草圖示範分析之外,其他可以以讀代講,以寫代講,讓學生取代老師的重複教學活動,並從反覆的讀寫活動中細細品味本文中節奏明快、樸實清新、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 反覆朗讀課文,弄清全文的段落結構,熟悉文中描繪春天各種景象的五幅畫面。

二 精講“春花圖”。引導學生閲讀、書面分析“春草圖”。略講“春風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瞭解朱自清的生平。

教學步驟:

一 檢查預習引入新課。由學生領讀生字拼音:潤 嫩 眨 暈 釀 巢 脆 蓑 笠

二 導入新課:

用唐詩導入課文,即創造了課堂講讀的意境,又激發了學生的感情。至使課堂活躍起來……

師:朱自清先生以什麼心情去迎接春天?(用疊句、短語)

生:喜悦、渴望心情、板書(盼春)追問:(望春)、(迎春)、(等春)

師: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對春天進行了怎樣的讚美?

生:比喻春天象剛落地的娃娃,象小姑娘、象健壯的青年。

師:(板書:讚美)追問:頌春、繪春、贊春,本文重點描繪了春天哪些美麗的景色?

生:春草、春花、春雨、春風、迎春五幅美麗的畫圖。

師:總寫:採用排比修辭法:山上,林木抽芽,山草變綠;河裏,冰雪融化,春水溶溶,天空,春日暖融融。作者以遠、近、高、低不同角度觀察、寫景,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春山、春水、春日。春天多麼可愛啊!

三 指導學習課文。

1、教師範讀《春》,範讀前提出思考題:這篇文章應分幾個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小結:第一段,從“盼望着……腳步近了。”寫久盼春天的來臨。第二段,從“一切……有的是希望。”寫春到人間的各種景象。第三段,從“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我們上前去。”熱情地讚頌春天。

2、齊讀第一段課文。

師:文章的開頭寫得很好,體會體會好在什麼地方?

學生議論,教師追問:一般人寫文章總是愛抽象地簡單地説:“春天快來了”或“渴望已久的春天終於要來了!”試比較課文開頭的句子,哪句寫得好呢?

學生議論,回答。

教師補充:開頭一句疊用“盼望着”,表現了作者渴望春天到來的迫切心情,“東風來了”,“東風”借指春風,它是春天的報訊者,“腳步近了”把春天比擬作人。從盼望到感到春風來了,到彷彿聽到春天的腳步聲,步步逼近,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來的喜悦。另外,開頭短短一句還做到了落筆緊扣題旨,點明瞭春的到來。從文章的結構上來看,有總領全篇,開啟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圖的描繪是這句話的具體表現。這樣的開頭值得我們學習。

3、生:朗讀課文第2小節。

師:這節寫的什麼?

生:是春回大地,萬物甦醒的總寫。

師:是用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呢?是用“睡醒”,“欣欣然張開了眼”來表現的。“一切”是指的萬物,對大自然的總觀。“睡醒”“張開了眼”是比喻,也是擬人。這個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繪了萬物經過漫長的嚴冬後,蒙受春的温暖、滋潤得以復甦的神態。“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一詞又傳神地表達出萬物甦醒時的欣喜感情。語言多麼清新,比喻多麼貼切。

師:“一切”這是泛指整個自然界,接下去寫了些什麼?

生:寫了自然界中最大的、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陽。

師:春天的山、水、太陽又有什麼特徵?課文用什麼詞來寫它們的呢?

生:山用“朗潤”,表示明朗、潤譯。因為春天來了,春草出土,樹葉翠綠,所以山是朗潤的。

師:“水”又為什麼用“漲”來説明呢?

生:因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來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們匯入江河,水不是“漲起來了”嗎?

師:“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你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呢?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陽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變為直射,大地上的氣温開始升高,彷彿太陽離人間近了,親暱地向人們靠近了,連模樣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見用“朗潤”“漲”“紅”三個詞語描繪春天的山、水、太陽的特點是再精確不過了。我們應該向作者學習,精確運用詞語來表現事物的特徵。以上這幾個句子只不過給春天的景色勾畫了一個輪廓,也只不過為下面五幅春景圖着點底色。對於春天各種景象的描繪,還是下面的春景圖。

師:看看第3節到第二段末,作者一共描繪了幾幅春景圖呢?

學生閲讀,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生:讀“春草圖”。

師:春天來了,草從土地裏生長出來,作者為什麼要用“偷偷”“鑽”來形容呢?

生:“偷偷”這個狀語生動地寫出了小草在春的催發下,在人們難以察覺的情況中,不聲不響地生長的動態。用“鑽”而不用“長”,使人產生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而且也顯示了它們頑強的生命力。“嫩嫩”寫出了初生小草的鮮嫩可愛,“綠綠的”寫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它們都是草的後置定語。作者不靠華麗的詞藻和人工的粉飾,而是用常用的極普通的詞語恰到好處地把小草寫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徵。我們寫作時也不要堆砌華麗的詞藻,用詞既要鮮明生動,又要樸實、精當。

師:這節第一句寫了小草的嫩和綠,第二句寫了草的什麼呢?能不能用一個字來概括?

生:“多。”

師:“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説明草很多。但是,如果這樣寫:“園子裏,田野裏,瞧去綠茵茵的全是草。”你們説好不好?

學生議論,小結:這個句子單獨地看還是好的,但是在課文裏就不大好了,因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綠綠的”兩個詞語,“綠茵茵的全是草”,用詞就重複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飾“滿是的”,雖然有園子裏、田野裏全是草的意思,但這草不是連成一片的,中間可能還有樹木、小路、田地間雜着,因此説“一大片一大片”,比説全是綠草確切。

師:多麼惹人喜愛的小草啊!它招來了許多人。這裏作者寫了一系列人的動作。哪些動作呢?

生:坐、躺、滾、踢、跑、捉。

師:從這些動作,你們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來的是些什麼人?

生:是孩子。

師:這是作者抓住了兒童最喜愛的,而且是適宜於在草地上開展的幾種活動來寫的。寫兒童的活動是寫草對兒童的吸引力,突出草這一中心。而寫兒童的天真活潑,歡聲笑語又給草地增添了生活氣息,使大自然充滿了生氣。結尾一句“風輕悄悄的”這是借風襯草。

師:這句與上下文有聯繫嗎?指出:照應了開頭“東風來了”,又為下文寫風伏筆。從這兩處可以看出文章結構的嚴謹。

師:請一名女同學朗讀春草圖。

生:默讀課文第4節,參照小黑板上的提示,作分析“春花圖”的準備。

師:出示小黑板。

師: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順序地描繪這幅春花圖的?繪景時哪些詞用得精確,哪些句子寫得生動、形象?作者是怎樣通過對春花的描繪表現出早春的季節特徵的?

課堂書面作業:《一幅百花爭妍,蜂忙蝶舞的春花圖》要求學生寫400字分析短文。(學生作業附後)

師:請男女同學各一名上講台讀對春花圖進行分析的短文,其餘同學要作扼要記錄,自由發言,指出他們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確,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夠。作者自己補充修正。

個人閲讀第5節,再指名有表情地朗讀,要求學生提出問題,開展議論。

教師提示議題:這節寫春風。風是無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們卻能夠感覺到風的強弱大小,這就要藉助其他的事物。請大家議議,作者是藉助哪些事物來表現風的?

學生閲讀、議論後指出:作者首先用了一個比喻,直接寫春風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寫各種氣味:“泥土的氣息”,“春草味兒”,“花的香”,它們都是通過春風徐徐送入人們鼻裏,使人直接感覺到春風的和煦。三四兩句寫聲音:鳥鳴、流水、短笛聲隨風應和,在耳邊鳴響。

師:作者藉助的這些事物中哪一種寫得最詳細呢?

生:小鳥的鳴聲寫得最詳細。

師:用哪些詞語寫的呢?

生:用“呼朋引伴地賣弄”,形象地寫出鳥兒們活潑、愉快的情態,用“清脆”、“婉轉”描寫鳥鳴聲的動聽、悦耳。作者就這樣藉助於各種氣味、各種音響來表現春風柔和的特點和它給人以愉快的感覺。

教師補充:“吹面不寒楊柳風”,請看課文註解,現把志南和尚整首詩抄給大家。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四 課堂鞏固練習:

1、默字:潤、霞、眨、釀、巢、暈、蓑、笠。

2、解詞:欣欣然、醖釀、繁花、呼朋引伴、賣弄、婉轉、朗潤、潤濕。(答案見課文註解)

五 課外作業。

背誦第1-5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 要求學生認真讀書,在上一課分析的基礎上,書面分析“春雨圖”,引導學生細細體味作者描寫的各種雨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略講“迎春圖”。

二 理解結尾一段的深刻含義;學習本文對事物的細緻觀察和通過對各種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季節的特徵,學習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

教學步驟:

一 檢查課外作業:

1、背誦課文第1-5小節,先由兩人背誦,然後全班齊背一次。

2、指名學生讀出寫草的句子,並説説怎樣寫出春草的特徵。

生:齊讀第6節,要求學生書面完成《我對春草圖的分析》(400—500字)。

請兩名同學交流自己的習作,教師聽後小結:從哪些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寫鄉村雨景是經過精心構思的?如撐着傘慢慢走在田間小路和小河石橋上的行人,披蓑戴笠的不誤農時冒雨耕作的農夫,稀疏地在雨中靜默着的村舍。這是一幅多麼迷人,濃淡相間的村舍農田山水畫啊!它的重點是寫春雨的滋潤。(學生作業附後)

生:讀第7節。

師:前幾幅是寫景物,這幅寫的什麼?明確:寫人,畫出一幅人們迎春的圖畫。寫天上的風箏到地下的孩子。從孩子又寫到成人(從小到老),從城市寫到農村。所有的人都出來迎接春天了。作者用哪些詞句寫人們迎春的心情?歸納:“舒活”“抖擻”兩詞的重疊,反映了人們度過寒冬,紛紛從房舍裏走出來,迎接春天到來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勞的人們正利用大好春光創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積極奮發的精神,繪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氣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計在於春”寫春天激勵着人們把握時機,奮發向上,辛勤勞作,也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進而要創建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齊讀本節課文。

女生:齊讀第三段。

師:結尾三個比喻句的意思懂了嗎?開始為什麼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呢?

生:這個比喻點明瞭春剛降臨人間,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給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師:為什麼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這個詞怎樣解釋?

讀課文註解。小結:因為春天裝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間,突出了春天的“美”。

師:為什麼又比作“健壯的青年”?

生答,教師補充: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夥子一樣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進的,它激勵着人們向前走。這三個比喻句貼切而富於表現力,它從三個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剛到人間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潑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強”的特性,把難以比擬的春之活力活靈活現地寫出來了,深化了主題。

師:全文從盼春到繪春,到頌春,到以追求與春天一樣美好的生活作結尾。構思何等精巧,結構多麼嚴謹。從這篇文章,還可以看到,作者通過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抓住春的特點,用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來描繪春天的景色,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使讀者如觀其景,如聞其聲,真是品嚐不盡,其味無窮。這些寫作上的特點,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學習。

主題思想:本文作者描繪了生氣勃勃、絢麗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頌了春天的活力,抒發了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勵人們珍惜春光,奮發努力,去創造人類美好的春天。

五 課外作業。

1、朗讀並背誦全篇課文。

2、仔細觀察,抓住特點,寫一篇短文:《校園秋色》。

教師教案 篇11

課前準備

①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把課文多讀幾遍。

②蒐集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關心的小故事。

③準備錄音機和《掌聲響起來》這首歌的磁帶。

第一課時

播放歌曲,營造氣氛

①播放歌曲《掌聲響起來》。

②聽了這首歌,你想説什麼?

揭示課題,初次質疑

①老師出示課題:掌聲

②提問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有哪些疑問呢?

學生質疑的問題可能有:

誰給誰的掌聲?為什麼要給她掌聲呢?掌聲有什麼含義?

初讀課文,再次質疑

①指名讀課文,讀的過程中相機糾正讀錯的字音。

②學生再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可以自讀,可以與同座合作讀。

③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進行質疑。要求學生邊讀邊做記號。

④小組內交流質疑的問題。

要求組長負責,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小組內合作解決,最後每一組提出一兩個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是小組內特別感興趣的問題。

教師要參與學生的討論,把握各組所提問題的價值。

創設擂台,相互挑戰

①各小組尋找挑戰對手,並互相交換所進提出的問題。

②各小組合作探討對方所提的問題,設法解答對方的提問。

這一過程,各小組組長要負責協調,注意整理好發方的稿子。教師要注意瞭解動態,及時給學生幫助。

讀讀寫寫

①熟讀課文。

②練習寫本課的.生字。

第二課時

精讀課文,打擂釋疑

①小組討論回答對方問題的方式。

可以是講的方式,也可以是讀的方式,還可以是讀講結合的方式,形式不拘。

②各小組互相解答對方的問題。

一人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發言結束之後,教師可以問問對方的解答滿意不滿意,還有什麼要質疑的。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掌聲的含義。

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審時度勢,把握機會,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④其他組學生可以做裁判,最後評出最佳表現小組。

聽寫詞語

①讀、記、抄詞語表中的評語。

②聽寫、訂正。

交流故事,加深認識

①你搜集到了哪些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的故事?

②請學生交流。

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可談談自己的感受。

實踐活動

請學生把蒐集到的故事剪下來或寫下來,張貼在教室裏供同學們閲讀。

教師教案 篇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註

教學重點、難點

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批註 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組織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對作家作品的瞭解,並評價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態度。學生談完後,教師強調本文中所藴藏的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根據自己蒐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讀,回答精要,不重複別人説過的內容。學生可以帶有關的資料

第二塊:講述與綠藤的故事1、組織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熟悉課文,再現作者與綠藤相處的情景。邀請兩三位學生上台講。情境導入 語: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恆地在演繹着生命的故事。《囚綠記》中,作者和綠藤間有着怎樣動人的鏡頭呢?請你熟讀課文後,用生動的語言(不看書本)來向大家講述一下作者與綠藤的故事。2、組織分析三位學生在講述故事重點內容安排上的共同點。3、提升學生的認識: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描繪綠藤的執着呢?綠藤象徵什麼?作者通過講述特與綠藤的故事到底要抒發哪些情感呢?1、學生先熟悉課文,然後嘗試着用自己的話來講故事。練習幾分鐘後,爭取上台向全班同學講。語言要生動,表達要連貫。2、抓住共同點思考分析。結論提示:對綠藤的執着的描寫;作者對綠藤的感情。針對三個問題,可以查資料,可以與同桌討論分析。為增強效果,可以用錄音機為部分同學配樂。

第三塊:再當評論家1、組織學生圍繞課堂討論的重點為本文作批註。2、組織交流批註。1、認真寫批註。2、大膽發言,積極交流。要求學生批註要做得整潔,以便於自己複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説出本文關鍵語句的含義。

2、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愛國情感。

3、能比較《綠》與《囚綠記》兩文在語言風格、作者抒發的感情等方面的異同點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本文託物言志的特點;比較閲讀。

課前準備學生查閲別人對《綠》、《囚綠記》的'評論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註

第一塊: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1、情境導入 語: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有抱負的青年作家陸蠡的內心是壓抑而痛苦的,情感是複雜的。文章的字裏行間流露着他的種種情感。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走進他的心靈世界,抓住有關語句來剖析他的情感。2、組織交流批註1、學生作批註。2、積極交流部分重點提示:“我忘記了睏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着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瞭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瞭解我的語言一樣。”這段話如何理解?【分析】現實生活使“我”嚐到人生的挫折帶來的苦澀滋味,“我”的心中產生的苦悶、憂鬱的情緒。但這可愛的“綠葉”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麗和愉悦,“我”暫時忘卻了痛苦和煩惱,沉浸在生命的寧靜與淡淡的喜悦中,並認識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挫折終會成為過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塊:比較閲讀1、組織學生比較《綠》與《囚綠記》兩文在語言風格、作者抒發的感情等方面的異同點,要求寫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數在300字左右。2、組織交流1、在筆記本上寫文學短評2、交流評價

佈置作業 :閲讀《陸蠡故居》,作適當的批註。

教師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理清課文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介紹時代背景。

《赤壁之戰》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編而成的。哪位同學知道“三國”是哪三國?他們的首領各是誰?

(“三國”是魏、蜀、吳。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魏是曹操;蜀是劉備;吳是孫權。)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雄心勃勃,想進一步奪取長江下游孫權的地盤。當時曹、孫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聯合沒有地盤的劉備共同抵抗,公元xx年冬在赤壁與曹軍交戰。課文講的就是這次戰役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一戰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為後來魏、蜀、吳三國成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同學們,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呢?

(“赤壁”這個地方在哪裏?交戰雙方是誰?他們為什麼要打仗?結果怎麼樣?)

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找一找課文中是誰和誰在打仗。

帶着問題聽錄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率領的80萬大軍和周瑜的3萬兵士作戰。)

周瑜是孫權的部下,東吳軍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xx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被周瑜率領的東吳軍打敗。“赤壁之戰”寫的就是這件事。作戰雙方力量懸殊那麼大,曹軍為什麼會敗呢?我們認真學習課文之後,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辨字組詞

指導學生討論字的間架結構和字義,然後組詞。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説明這個字與水有關係,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這個字的意思是:從這一岸到那一岸。用這個字組詞可以是(渡口)(渡船)(渡過)(渡江)等。

率—(率領)(輕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調兵遣將)

策—(計策)(對策)(策略)(決策)

盔—(頭盔)(盔甲)(丟盔棄甲)

……

3、或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抵擋: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讓。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計策:對付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視線。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滔,漫、充滿。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調,調動。

無心應戰: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應,應付。

丟盔棄甲:形容打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製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號稱:名義上是。本課的意思曹軍説是80萬,實際上遠沒有那麼多。

相持:雙方堅持對立,互不相讓。

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等。掛在屋內的帳幕。

鼓聲震天:古時候打仗,擂鼓表示進攻。這裏形容鼓聲非常大。

3、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教師範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説一説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的結構。

課文主要記述了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為兵士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了曹操的戰船、軍營,曹操大敗而逃。

這篇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固定模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做具體的分析。課文在起因之後,經過之前,這一部分是戰前的準備,應該單獨畫為一段。經過和結果同屬火攻一仗的全過程,不能分開。按照這樣的分析,本課應該是這樣的順序:①戰爭的起因,②戰前的準備,③作戰經過和結果。因此課文應該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曹操率軍南下想奪取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這是赤壁之戰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講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用鐵索把船連起來練兵。黃蓋根據這些情況,向周瑜獻計用火攻打敗曹軍。這是雙方的戰鬥準備。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講黃蓋假意投降,駕火船燒曹營,大敗曹軍。這是火攻一仗的全過程。

(三)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赤壁,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的80萬軍隊,原因是什麼呢?

停頓幾分鐘,使學生快速思考並認定這的確是個問題。

哪位同學知道“赤壁”在哪兒?作戰雙方是誰?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赤壁”位於現在湖北武昌市,長江邊上。作戰雙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書: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為什麼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樣取勝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二)學習第一段。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介紹了什麼?

(作者在這一段具體介紹了戰鬥發生的時間:東漢末年;地點:赤壁;交戰的雙方:曹操和東吳的周瑜;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長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長江南岸。這次戰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這次戰爭的發動者,周瑜“調兵遣將”是為了抵抗曹軍。)

很明顯,戰爭發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從道義上講是不正義的,但是他們人員眾多,來勢兇猛。周瑜也毫不畏懼,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這場戰爭的經過和結果怎樣,我們繼續往下看。

(板書:南北隔江相對)

(三)學習第二段。

找同學分自然段讀書,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

對於難以適應的環境,曹操是怎麼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條條用鐵索連起來。)

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別的辦法嗎?

(因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這次作戰“非坐船不可”,可是他們不習慣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

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曹軍必須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麼意思?誰能結合實際生活造一個句子,説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須這樣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經常能用到這樣的句式。如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軍已經為作戰做好了準備,把所有的船連成了一個平地。同學們,大家討論討論曹操這個辦法怎麼樣?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曹軍潛在的危機,在此為學生理解黃蓋的計謀作了鋪墊。使一個教學上的`難點很快就解決了。

(這個辦法不好,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船成為了一體,如果有緊急情況發生,一條船都跑不了,就會全軍覆滅。)

真聰明。可是曹操就沒有想到這一點,相反周瑜軍中的黃蓋卻注意到了,還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黃蓋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黃蓋的一段話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戰雙方的利與弊,以及在戰鬥中取勝的計謀。

(黃蓋認為①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因為曹軍號稱80萬人,周瑜才有3萬兵士。②長期相持沒有好處。因為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長期相持,對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軍船體相連難以分散。針對這些情況,黃蓋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計策。)

怎麼理解“周瑜説火攻是個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這個辦法,只是具體怎麼做“還得有個計策”。説明周瑜很謹慎,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密,最終採納了火攻。)

(板書:火攻)

“黃蓋説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説了一遍。”作者在這裏為什麼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嗎?

請同學再讀第二段,教師在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可具體講解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文在這裏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是因為下文實際上是這一計策實施的描述。這樣寫既為下文埋了了伏筆,又避免了重複,從而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引人入勝。

教師簡單小結這一段,並引出下一段。

要戰勝對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決定用火攻。火攻這一計策到底是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段。

(四)學習第三段

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因為故事性比較強,教學時最好以一個或幾個大問題為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説一説。

這一教學環節可以留出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並根據問題思考。

請同學們認真讀書,並思考這樣的問題:火攻分為哪幾步實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麼?

課文分四步來寫火攻: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敗,並表示帶兵士和糧草投奔曹軍。這個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勝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為真。②火攻選擇在刮東南風的天氣裏,船上裝滿引火的東西,趁着東南風駛向曹營。因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這樣就使得“火攻”在東南風的幫助下得以很好的實施。③黃蓋在船接近曹營時,叫人點火,火船衝進曹營,致使曹操的戰船一下子都燒了起來,火又竄上岸,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這樣近距離點火使曹軍措手不及。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鼓聲震天”説明周瑜一方士氣大振,火攻大勝。“丟盔棄甲”形象地描述了曹軍大敗時狼狽逃跑的樣子。

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給予一定的正確指導,並注意從每一步的內容中,概括出主要詞語進行板書。

(板書:詐降東南風點火追殺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進行。讓學生按事情發展順序把這四步寫在投影片上,然後在投影機上進行展示和評比。

“果然”一詞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在實際生活中怎麼運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課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這説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麼,結果發生的事實正合他意。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船不是來投降,而是來燒他們的。

果然——天陰得很厚,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火攻”就會理解深刻,記憶清楚。緊接着師生共同研究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擁有80萬人,力量懸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於水戰;恰好有東南風;又因為曹軍來犯,周瑜帶領兵將奮起抗擊,屬於正義事業。所以周瑜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黃蓋的計策,揚長避短,使這樣一次力量對比極大的戰事,以少勝多,東吳取得了勝利。

(板書:原因:天時地利人和結果:以少勝多)

(五)總結板書,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戰的結果是東吳3萬人打敗曹操80萬大軍。這一結果是曹操難以預料的,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板書做一個“戰後分析”,探討探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東吳大勝,曹軍大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一結果説明“火攻”是正確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火攻”計策的出台是很隨意的嗎?

(“火攻”不是隨意的,也不是憑空想象的。它來自於戰前東吳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東吳軍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們揚長避短攻擊曹軍的弱點,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曹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仗着兵多將廣,驕傲輕敵,還採取了錯誤的鐵索連船的措施,輕信了黃蓋的假降,致使80萬大軍狼狽逃竄。)

由此得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説明無論要做成什麼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揚長避短。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後題4。

教師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白居易詩文及其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②學習詩歌敍事、寫景和抒情相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達技巧。

2、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解讀詩歌,深切感受飽含在詩歌中的意藴美和情感美。

②欣賞本詩寓褒貶於鮮明形象中的委婉風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詩歌中作者通過敍事表現出來的諷喻之意和同情、傷感之情。

學習重點:

1、瞭解長恨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2、把握長恨歌的思想內容及主題。

3、品味作者的語言,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學習難點:

《長恨歌》的主題及寫作方法。

學習時數:

兩課時。

學習內容: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

吊白居易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老師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詩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句,這兩句詩當互文來看,童子、胡兒能解吟長恨曲、琵琶篇,同時還能歌唱,説明《琵琶行》《長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兒”都能吟,且在當代便已廣泛流傳;一千多年後,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發着永恆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於一個“情”字。

“一篇《長恨》別有情!”白居易如是説。可見一首《長恨歌》傾注了作者太多的情感。這部中國版的“人鬼情未了”不僅凝聚着作者的理念,也層層積澱着歷代讀者的美好理想。也許,惟其綿綿“長恨”的亙古主題和對真情的嚮往與追求,才是真永遠。

二、作者介紹

1、學生回憶並介紹作者。

2、老師提示:

白居易(772~846)唐代作者,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遷下陝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於一個小官僚家庭,世敦儒業,祖、父皆以明經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貧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這對他的詩歌創作差不多一開始就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他青少年時代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説:“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讀書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zhī)。”

據説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作者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説:“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讚賞,説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

詩歌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發起新樂府詩歌運動。

貞元十八年(802),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後在詩壇上齊名,並稱“元白”。

白居易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儒、釋、道三家雜糅的色彩,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期,而以四十四歲貶江州司馬為分界線。前期:主要是“兼濟天下”。在創作上,創作了大量鍼砭時弊、表達民生疾苦的詩作,如《秦中吟》、《新樂府》大都作於此時。後期:主要是“獨善其身”。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閒適詩。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和雜律。他本人最重視的是諷喻詩。他的諷喻詩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類詩廣泛地表達了人民的苦難。這裏既有同情農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歎婦女悲慘命運作品,如《上陽白髮人》、《後宮詞》等;另一類詩深刻地揭示了統治者的罪惡,如《賣炭翁》、《紅絨毯》等。

三、誦讀訓練

1、出示投影,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 驪宮(lí)霓裳(ní)(cháng)臨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鈿(diàn) 千乘(shèng) 釵擘(bò)馬嵬(wéi) 闌干(lán)綽約(chuò)

2、多媒體播放配樂朗讀,學生聽讀正音。

3、學生自由誦讀。

四、整體感知

1、學生對照註釋自讀,疏通文意,掃情文字障礙。

老師提示:

①重點字詞句

可憐光彩生門户:可愛,可羨。

椒房阿監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顏。

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樣子。

其中綽約多仙子:美好輕盈的樣子。

雪膚花貌參差是:差不多。

玉容寂寞淚闌干:縱橫。

②名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2、學生複述詩歌故事情節。

3、在複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第一部分:自開頭至“不重生男重生女”,敍述李、楊會合經過及李對楊的眷戀寵幸。

第二部分:自“驪宮高處入青雲”至“不見玉顏空死處”,敍述安史之亂爆發,楊貴妃因禁軍兵變而殞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顧盡沾衣”至“魂魄不曾來入夢”,寫李回返長安後對楊的無窮思念。

第四部分:自“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束,寫已身登仙界的貴妃仍心繫塵寰,對李思念不已。

第二課時

五、寫作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歎》、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白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本詩取材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經是開創開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與楊貴妃沉迷愛河不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給大唐帝國帶來空前的政治危機。楊玉環是蜀州司户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瑁為妃。後為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為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説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創作緣起: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應考“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為位於長安西南的周至縣縣尉。這年冬天,他與友人陳鴻、王質夫一起到馬嵬驛附近的遊仙寺暇遊,談及李、楊之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離奇特出之事,如沒有大手筆為它加工潤色,就會隨着時間的遷移而消沒失傳。於是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議下,白居易寫下了此詩,而陳鴻則寫了一篇傳奇《長恨歌傳》。

陳鴻也在《長恨歌傳》中言及此詩的緣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

六、主題探究

1、通過分析長恨,討論詩歌的主題。

師問:長恨歌,恨是什麼意思?誰恨?恨什麼?為什麼恨?

生甲:“長恨”二字是本詩的情感的核心。長是時間,是情感延綿的見證,恨是沉重的遺憾,代表了情感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義可以根據主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遺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僅僅是遺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誤國,楊貴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亂”,所以這裏的恨,還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楊在恨,他們真心相愛,但是卻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兩茫茫。

生乙:還有作者的恨、讀者的恨,為李、楊的愛情悲劇而遺憾、惋惜。

生丙:作者、讀者不僅為愛情悲劇而恨,還對愛情悲劇引發的政治悲劇而遺憾。

老師解説: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楊女之美貌、嬌媚,皇楊之間纏綿悱惻的宮闈之歡,楊之得寵,不僅自己“夜專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內因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劇的製造者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至“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作者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漢皇之長恨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至“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道士幫助皇找到楊女。——過渡,浪漫主義手法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讓楊女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楊女之長恨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點明題旨,迴應開頭

老師總結:

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長恨”二字是本詩的情感的核心。長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詩歌才有動人的魅力。長是時間,是情感延綿的見證,恨是沉重的遺憾,代表了情感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全詩就是圍繞這兩個字展開。因此,分析也要緊扣這兩個字。開頭寫愛得不顧一切,實際上也是説愛的深,於是也為“恨得長”做出了鋪墊。恨的含義可以根據主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遺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2、作者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①漢皇之長恨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風蕭瑟,黃土瀰漫,曲折婉轉的棧道穿行山間,如行雲間,如漢皇心中纏綿悱惻、揪心裂肺的“恨”。寂靜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內心更顯淒涼與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情感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裏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作者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行宮見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圓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啊。夜雨聞鈴,定然有風,有風而鈴聲聞,可見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涼。風聲,雨聲,鈴聲,清晰入耳,聲聲擾人心緒,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日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還都路上,“天旋日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敍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於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躊躇,信馬,不忍離去,不想離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馬由韁緩緩去,心無着落之淒涼可見。風景依稀似去年,同來望月人何在?——敍事見情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回長安後,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觸景生情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直接描摹漢皇的輾轉反側,徹夜不眠。想要入眠做夢夢見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見麗人的影子。——敍事見情

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情感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情感藴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②楊女之長恨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為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夢魂”,使者是什麼時候來的,何以在夢,是相思不可見,渴望夢中見吧?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顯示出她的焦急與迫切——以行寫情,敍事見情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傳導出她內心的悲哀、悽傷、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觸。比較比喻的運用,充分描寫楊的外在形態,藉以展現其內心情感。——以形寫情,描寫見情

作者以形寫神,通過人物的外在行動揭示其內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轉動人。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把“鈿盒金釵寄將去”,以表心跡,並表示“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恐怕皇懷疑不信, “殷勤重寄詞”,以兩人在七夕之夜於長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證。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敍事見情

3、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透過這兩個人物形象,你認為《長恨歌》的主題是什麼?

漢皇:荒淫誤國的昏君?深愛楊女的痴心男?

楊女:禍國殃民的紅顏?忠貞愛情的痴心女?

4、《長恨歌》的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説。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為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為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説明作為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説。 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説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為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為,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表達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為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情感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説。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為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説法中,你怎麼看?為什麼?

分析: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歷史人物的詠歎,寄託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説,作者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於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作者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沉痛詩句。文章指出,《長恨歌》作於作者婚前幾個月,作者為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為此,丁、方二人認為,《長恨歌》並不是對歷史的記錄與評價。“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作者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從“詩言志”,“詩傳情”上説,丁、方二人之説不無道理。但就作品所表達的歷史真實和社會意義以及千百年來的影響而言,不能不説它是歷史的記錄和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至於白氏自身有愛情悲劇的經歷,無疑有助於他對李楊愛情悲劇的體察和分析,才使其詩寫得肌理細膩,情真意切,賦予無窮的藝術魅力。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敍事詩,敍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根的顯著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為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説,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為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情感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情感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敍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敍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情感,通過情感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英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大量飽含情感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為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為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為了揭示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化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

即使按“諷喻説”論者的説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詩敍事詳略適宜,舒捲自如。如“安史之亂”爆發,因不是重點所在,作者只以兩句詩作扼要的敍述交待,而對李、楊二人的綿綿長恨,則不惜筆墨,大肆鋪敍。在宛轉敍述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作者傾注了自己的豐富情感,使這首敍事詩含帶了濃郁的抒情成份。如“聖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直接抒情的語句自不消舉説,使詩中的一些景物描寫,也滲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黃埃散漫風蕭索”以下四句詩,描繪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慘淡灰暗、寂寞悽傷的心情。又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兩句,是敍事,是寫景,也是抒情。

全詩始終貫穿着敍事、抒情、寫景熔於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敍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敍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敍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為例:首兩句含情敍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歎;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歎哀悼。……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敍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為表現主旨、刻畫人物而服務。

七、名句賞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賞析:古人曾指出,《長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比韋應物的《廣陵遇孟九雲卿》詩中的“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要精細;比起李白的“一笑皆生百媚”來,白居易寫回眸,兼寫百媚,人物的面部表情自然更加豐富生動。還有,“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以及“含情凝睇謝君王”等,都不失為精當之句。此外,白居易不僅常常用花比美女,而且什麼花比什麼人,都很符合身份。比如用“嬌花”比吳宮中的西施,用蓮花比女道士,把死後的楊貴妃比作梨花。梨花是潔白的,不僅象徵着作為仙子的楊貴妃的聖潔,還與“温泉水滑洗凝脂”相照應。

八、藝術特色

這首詩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使你感動?

(1)本詩採用七言歌行體,在繼承漢代《孔雀東南飛》和初唐四傑七古的基礎上別創新調。

在形式上採用平仄相調的律句,間用對偶,數句一轉韻,音節隨情節而曲折,依情感而頓挫,而多處頂針格的運用,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使音韻更和諧瀏亮,婉轉動人。後人稱之為“長慶體”。

(2)故事情節生動曲折

圍繞詩中人物思想情感的發展,整首詩的情節跌宕起伏,窮極變化,富有浪漫氣息和傳奇色彩,充分體現了作者藝術構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豐富。

(3)刻畫人物細膩傳神

本詩塑造了李、楊兩個人物形象。作者不僅生動地描述了他們的行為舉止,而且將筆觸深入其內心,細膩地刻畫了他們的心理活動。對李隆基,詩歌第一部分重寫他貪戀美色。作者對這一人物的描繪、刻畫深入腠理的是在馬嵬坡兵變之後。

對楊玉環的描寫刻畫,作者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貞。

(4)敍事、抒情、描寫熔於一爐

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敍事詩,作者在敍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敍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情感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情感藴蓄得更深邃豐富。

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作者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情感上,而是隨着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情感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後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

九、課堂小結

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敍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麼感染和誘惑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自受感染、被誘惑的的力量。

十、佈置作業

1、課外閲讀清人洪昇的《長生殿》,比較該劇本與白居易詩歌中所表現的主題有什麼不同。

2、完成《課時作業》本課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