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早春詩》原文及賞析

校園4.16K

《早春詩》是南北朝宗懍創作的作品。宗懍,北周人,原籍南陽涅陽。少聰敏好學,鄉里號為“童子學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早春詩》原文及賞析,歡迎閲讀與收藏。

《早春詩》原文及賞析
  《早春詩》原文及賞析1

  早春詩

昨暝春風起,今朝春氣來。

鶯鳴一兩囀,花樹數重開。

散粉成初蝶,剪綵作新梅。

遊客傷千里,無暇上高台。

  古詩簡介

這首優美的早春之曲,出於《荊楚歲時記》的宗懍之手。宗懍初仕樑,後入北周。詩篇雖然猶帶齊樑錦色,但卻緣情而發,思致清晰,深沉婉轉,已然異於當時南方盛行的綺靡輕巧詩風。

  賞析/鑑賞

全篇緊扣早春着筆,以詩人特具的敏鋭感受力,捕捉新春氣息,譜入清詞麗句。“昨暝春風起,今朝春氣來。”昨暝,即昨晚。詩的開篇,寫昨日瞑色方臨,春風乍起,一夜之間,春色已來天地。這還只是泛敍,不見出奇。讀到第二聯感到有點意思了,“鶯鳴一兩囀,花樹數重開。”這一聯出語天然,確實樸中見拙,雖為平行的句子,而上下句又含有因果關係。由於第一聲春鶯巧囀,催開了郊原的數重花樹。鳴囀一兩聲的黃鶯,這裏起了催花使者的作用;“數重”與“一兩”,在量的多少上也有意誇大,構成反差。更有特色的圖景,是第五、六句,“散粉成初蝶,剪綵作新梅。”熟諳荊楚歲時習俗的作者,給我們描摹了一幅新春風俗畫。畫面上出現了初蝶、新梅,這就未免令人疑真疑幻,特別那散落新粉的初飛蛺蝶,栩栩穿花,真蝶呢,還是彩蝶?“剪綵”句寫得明朗一些,那是彩花。

按《事物紀元·歲時·彩花》:“《實錄》曰:晉惠帝令宮人插五色通草花;漢王符《潛夫論》已譏花采之費;晉新野君傳家以剪花為業,有染絹為芙蓉、捻蠟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按此則是花朵起於漢、剪綵起於晉矣。”又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綵為燕戴之,貼宜春二字。“”散粉成初蝶”,亦無非剪綵製成之翩翩蝴蝶也。綵勝(亦作“華勝”、“幡勝”,以絹、紙製作動植物或人形插於頭上、花枝上以迎新春)之俗,本起源於南方。然則作者詠寫初蝶、新梅,亦未必實地摹寫其望中所見,蓋自身由南入北,春日在天涯,遐想懷思南方故里剪綵繽紛、鏤銀錯落之迎春舊俗。只需讀篇之結句:“遊客傷千里,無暇上高台”,便恍然於作者何以會如此撲朔迷離、虛虛實實地隱約其辭了。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目極千里傷春心,豈有閒情逸致,高台娛目!那種暮年蕭瑟的鄉關之情,也就能夠引發讀者同情的了!

  《早春詩》原文及賞析2

長安早春

開國維東井,城池起北辰。

鹹歌太平日,共樂建寅春。

雪盡黃山樹,冰開黑水津。

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

鴻漸看無數,鶯歌聽欲頻。

何當桂枝擢,還及柳條新。

  翻譯

建國立都對應着東井星宿,城池從北辰處開始延伸。

百姓們都在歌頌太平盛世,共同沉浸於正月歡樂春。

黃山樹上的冬雪已經化盡,黑水渡口堅冰也已消融。

金溝邊青草叢生如迎春到,香花開放陪伴玉樓美人。

眼前無數鴻鳥在空中飛翔,黃鶯頻頻傳來美妙歌聲。

什麼時候能在科舉中登第,回家還趕得上柳條清新。

  註釋

開國:指建國立都。

維:連結。一作“移”。

東井:星宿名,位處銀河之東,也稱井宿。維東井,指唐都長安與東井對應。

起:一作“對”。

北辰:指北極星。

鹹:全,都。

建寅:指夏曆正月。

雪:一作“雲”。

黃:一作“青”。

黑水:此指渭水。

津:渡口。一作“濱”。

金埒:指用金堆成的矮牆。

伴:一作“醉”。

玉樓:華麗的樓。

鴻漸:謂鴻鵠飛翔從低到高,循序漸進。

歌:一作“聲”。

桂枝擢:喻指科舉及第。

還:指歸家。

  創作背景

此詩《文苑英華》卷一八一編入“省試”類,是作者參加科舉考試時所作的試律詩。考作者生平,可知此詩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春作者在長安應進士舉時所作。

  賞析

此詩是命題寫景之作,亦是試律詩的主要題材之一。首二聯從正面破題,但並非直接點破,而是以“東井”“北辰”破“長安”,以“建寅春”破“早春”,且同時總起全詩。三聯承寫詩題中的“早春”二字,描寫冰消雪融之景。四聯具體描摹的是早春時節,草長花開之景,且又加入了人們遊春的活動。“迎”“伴”二字都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花草以人格色彩,使它們顯得如此有情、可愛。相對於四聯主要描寫植物,五聯描寫的卻是春天動物的活動。此聯上句是遠景的描述,下句由視覺轉入聽覺,描寫了黃鶯的啼鳴。末聯表面上仍寫春色,實際上是表達了作者希望自己早日登第出仕,以有所作為的理想和抱負,也表現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早春詩》原文及賞析3

零陵早春

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

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

  翻譯

請問春天從這去,何時才進長安門。

託付給你還鄉夢,懇請帶我回家園。

  註釋

秦原:秦地原野,這裏是指長安城周圍,即長安。春秋戰國時屬秦國領地。

憑寄:託寄,託付。

殷勤:懇切;深厚。

  鑑賞

永州地處江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天的到來,自然要比長安早,“南楚春候早,餘寒已滋榮”。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地季節,帶給人們的是勃勃的活力,盎然的生機。作者寫早春,用早春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希望,對未來的希望。然而“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春天是美好的,可惜作者被貶在永州,有家也回不成,是“軟禁”在這裏,是一個“不自由”之身,因此,他借春風來寄付自己的思鄉情,借春風來把希望帶回故鄉,懇切希望春風把自己帶回故鄉。然而這只是一個“夢”,是一場“春夢”啊。再美好的春夢,也會破滅的。作者寫“思鄉”是寫在早春裏,這是這首詩構思最新穎之處。這種思鄉之情,不是在夜深人靜,是由寂寞引起,也不是在“佳節”因孤獨湧現的思念,他是在大地復甦,春意濃濃,熱鬧忙碌的早春中“思鄉”,這種思鄉之情就更濃更深了。

這首詩最後一句“殷勤入故園”,“殷勤”一詞,它寫出了作者濃烈的思鄉情,寫出了作者殷切的期盼,寫出了作者的怨憤,它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中心所在。愛與思,期盼與厚望交織在一起,這種複雜的感情,大概是他到永州之初最強烈地一種情感。作者的這首五絕詩情味藴藉,構思新穎,目景入情,筆隨意到,語言通俗明白,主題單純,但是表達的情是複雜的,在濃濃的思鄉情中,也表達了作者不可釋懷的'心態,愛怨交織的複雜感情,有着濃烈的詩趣,堪稱以少勝多的傑作。所以讀者欣賞這首詩時,一定理解把握這種複雜的感情,理解早春中的思鄉是別有一番情意。這也是柳宗元文中所特有的“淡泊中的至味”。

  創作背景

作者生於長安,長於長安;在長安有他的莊園,有他的家,有他的理想;長安是他施展才華,實現理想的地方。然而一場惡運,把他貶在遠離朝廷的“南蠻之地”。家鄉的一切是那麼美好而遙遠,他要“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峯頭望故鄉”。(《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早春詩》原文及賞析4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翻譯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詩人的最愛。綠柳枝頭嫩葉初萌,鵝黃之色尚未均勻。

若是到了京城花開之際,那將滿城便是賞花之人。

  註釋

詩家:詩人的統稱,並不僅指作者自己。

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

清:一作“新”。

新春:即早春。

才黃:剛剛露出嫩黃的柳眼。

勻:均勻,勻稱。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建於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唐朝京城長安。

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俱:全,都。

看花人:此處雙關進士及第者。唐時舉進士及第者有在長安城中看花的風俗。

  賞析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遊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讚美。這裏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一個“清”字用得貼切。這裏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彷彿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麼清新宜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勾畫得非常逼真。生動的筆觸藴含着作者極其歡悦和讚美之情。早春時節,氣候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衝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徵。

前兩句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言。後兩句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着筆,用芳春的豔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錦,寫景色的穠豔已極;遊人如雲,寫環境之喧嚷如市。這後兩句與前兩句,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反襯出詩人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同時這也是比喻之筆,“俱是看花人”不僅僅是説錦繡滿地,觀賞花的人多,更是説人已功成名就,人們爭趨共仰。因此,此詩的深層意旨是:求賢助國、選拔人才,應在他們地位卑微、功績未顯之際,猶如嫩柳初黃、色彩未濃之時。這時若能善於識別、大膽扶持,他們就會迅速成材,擔當大用;如果等到他們功成志得、譽滿名高,猶如花開錦繡、紅映枝頭,人們爭趨共仰,就不用人去發現和幫助了。

全詩將清幽、穠豔之景並列而出,對比鮮明,色調明快;同時含藴深刻,耐人尋味,堪稱佳篇。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寫作年份難以考證。從詩的第三句看,題中的“城”當指唐代京城長安。楊巨源曾在長安任職多年,歷任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此詩當是他在京任職期間所作。

  賞析二

詩的大意是説,詩人的最好時光是新春之際,——是在那柳樹剛剛抽出黃色嫩芽的時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園裏已經繁花似錦,那時刻到處都是來看花的人了,吟詩作賦已索然了。表面上看,這首詩不過平平,但如透過紙背,卻包含着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着人才的及早培養髮掘。

在塵世間,對於成功者,人們總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滿懷妒意之人,也不過是仰慕之情的一種畸形反映而已。所以,當一個人獲得成功,特別是重大成功之後,無不大有門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賀的人們當中,少不了那麼一種人:大言不慚地聲稱“我早就看出這小子有出息”,以顯示他的慧眼金睛。這的確是非常容易不過的事。上林已經“花似錦”,大家趨而觀賞,説説“這種花真漂亮”,“那種花多好瞧”的話兒,多麼自在!多麼高雅!然而,這是三歲小孩都可以辦到的,——亦可指指這,點點那,或對爹,或對媽,或對爺爺奶奶學舌道:“朵朵,好看!”一副行家模樣。但,這是真本事麼?花開得好,是因為陽光雨露充足,選種培植良好。一株花型秀美的水仙,不是頗令人心曠神怡麼?可要知道,那單在選種之時就有着諸多學問。因此,世間最堪稱道的實在應該是那些發掘培養人才在“早”的人們,即“伯樂”是也。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培養者絕不會因為這種幼稚可笑而否定他們的未來,從而放棄自己的責任。他們十分清楚,人才的培養“在新春”,在“綠柳才黃半未勻”。這時候雖然沒有“花似錦”那樣誘人,但卻藴含着“花似錦”的遠大前景。這自然不大容易。要知道,我們祖國的美好未來的實現,是多麼需要這樣的人,而且是“多多亦善”。

及早地發掘培養人才,不要等到別人已經做出成績才去稱讚誇耀於他。故,《千家詩》在入選此詩時特別點明:“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側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這應該是這首詩給我們深一層的啟迪吧!

  《早春詩》原文及賞析5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

碧水浩浩雲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

  翻譯

聽説春天已經回還我還未識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訪尋消息。

昨夜東風吹入江夏,路邊陌上的楊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黃。

碧水浩浩雲霧茫茫,王漢陽您啊不來令我空白斷腸。

我已預先拂淨青山上一片石擺下酒宴,要與您連日連夜醉在壺觴之中。

  註釋

走傍:走近。

武陽:此指江夏。

陌:田間東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間小路。

陌頭:街頭。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漢陽。

預拂:預先拂拭。

壺觴:酒器。

壺:盛液體的容器。

觴:古代酒器;歡飲,進酒。

  鑑賞

詩的內容很簡單,不過是邀請友人前來探春暢飲而已,但寫得活潑自然,不落俗套。細細吟味,作者那一顆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詩心,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圍繞着“春還”二字細膩生動地描寫了早春的氣息,寫春天是怎樣悄然迴歸的,表達了詩人終於迎來了春天的那種喜悦之情。“聞道春還未相識”,是説只聽到春天回來了,還沒有見到她。一開始就流露出急於看到春還的心情。其實當寒凝大地的時候,春天的氣息才剛剛萌動,哪裏能親眼見到她呢!所以“聞到”二字表明春歸的消息最先是從人們交談中聽到的。如此生活細節,一經詩人捕入詩句便增加了詩的韻味。既然是聞春未見春,就自然要去尋春、問春,於是引起了下面的詩句。“走傍寒梅訪消息”,梅是無生命的,怎麼能夠拜訪、叩問呢?這是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走”“訪”二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樹下去探究春天歸否的一片詩情。“昨夜東風入武昌”一句是寫春歸。人們常説:一夜暖風就染綠了柳梢頭。這裏“東風”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歸的春風,一夜之間就迅速而又靜悄悄地來了。然而這還僅僅是表現時節驟然暗換的特點,並沒有寫出春歸的氣勢來,所以“東風”之後再綴一“入”字,表明春風的到來是排撻而入的。這樣就把春歸的特點表現得維妙維肖了。可見詩人煉字煉句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陌頭楊柳黃金色”一句是寫早春的動人景象。

全詩至此幾經婉轉方才暗暗點明詩人終於看到了“春還”這一層意思。“黃金色”是一種嫩嫩的鴨黃之色。春上柳梢,最初並不是綠色,那是因為細嫩的柳尖剛剛鑽出,還沒有飽受春光的沐浴,因而顯得很幼稚,從遠處看去便是一種朦朧的悦目的燦然金色。近人劉永濟説:“景物之接於人無私也,而慧眼詞人獨能得其靈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當其由目入心之際,殆已加以揀擇而遺其粗跡;及乎由心出手之時,不過自寫吾心之照耳。”(《詞論》)可見詩人寫早春之色,不用“嫩綠”“新綠”等字,完全是出於細心觀察又融進了自己喜悦之情所得。總觀如上四句,詩人先寫“聞道”,再寫“走”“訪”,直至東風蕩入之後,方才寫所見到的煥然春景,這全是緊扣“春還”二字娓娓寫來,細如抽絲地再現了早春姍姍來遲的腳步兒聲。

詩的後四句是邀請友人前來醉飲賞春。五六兩句是全詩的承轉機杼之句。“碧水浩浩雲茫茫”是比興用法,沒有更多的意思,不過是用景語虛引而已。從而自然貫通到“美人不來空斷腸”一句上來。既然春已迴歸,而美人未至,豈不辜負了一片融融春光!為此詩人才説他有“斷腸”之恨。稱友人為“美人”,亦不過是言思念之切,用這樣戲謔俏皮的詩句寄給友人更見友情的親密。“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是説自己已經預先將青山中一片石拂拭乾淨,只等友人來此痛飲一番。這兩句寫得尤為精采。詩人不直言説透“邀請”二字,而是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了一個動人的細節,便把邀請的殷切之情表達出來了,同時還含有共賞春光之意,這樣便與前四句所婉轉寫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溝通了。古人作詩,結句大體不出景結、情結兩法。本詩當屬予情結。全詩結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賞春激情全從“連日醉壺觴”數字一湧而出,足以蕩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詩要有“性靈”,他在《隨園詩話》中曾説:“牡丹芍藥,花之至富麗者也,剪綵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後可與論詩。”本詩之妙,即在於寫陽春之氣不落俗套。比如詩中“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就完全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話雖然説得通俗,但是新鮮活潑,全似從心裏流出,饒有情致。又比如“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也一是出於一片真情。這就證明:只有情真,才有詩人自己的個性。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在江夏時所作。詩中表現思念友人的一片真情厚意。《李詩辨疑》謂此詩是王漢陽寄李白詩,是答李白《望漢陽柳色等王宰》詩。可參考。

  《早春詩》原文及賞析6

力疾坐清曉,來時悲早春。

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望鄉應未已,四海尚風塵。

  翻譯

正當扶病強起之際,忽接來詩為春天的旱來而悲哀。

因讀來詩轉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緣愁而更傷自己的日益衰老。

在大好的春天裏,紅色的桃花嬌嫩吐豔,青色的楊柳新抽枝葉。

面對良辰美景我遙念故鄉從未中斷,想到四海之內仍戰亂不已,風塵滿布啊!

  註釋

力疾:扶病強起。

風塵:指戰亂。

  創作背景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李都督寫了一首《早春》詩,詩人便作下這首詩來酬和。

  賞析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下截申明上截,通首一氣,抒寫中有無限曲折。首聯“力疾坐清曉,來時悲早春”敍事,説扶病強起,幾不知春至,因拜讀親友李表丈寄來的《早春》詩而引發了傷春之感。頷聯“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轉添春愁,又因愁傷老。見得伴客蕭條,隨人俯仰則更可悲,已透下望鄉未已意。頸聯“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寫實,説歲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娛。“入”“歸”二字,煉字極活,為句中之眼,字字皆響,與他人隨意點綴者不同,是化腐為新之法。“入”“歸”二字極生動、傳神地寫出早春的意藴,寫出生命的復甦與萌動。兩句實寫春景,用筆舒緩,為下文鋪墊。尾聯“望鄉應未已,四海尚風塵”迴應上截,翻出已愁。説世亂未靖,歸期無日,尤不免於傷春傷老。詩人由眼前春景更觸動思鄉之情。

全首隻一“悲”字;連“紅入桃花”、“青歸柳葉”,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轉添”、“更覺”,切上“早春”,透下“紅入”、“青歸”字。當此桃花柳葉之時,而四海風塵,望鄉復切,則客之愁而人之老可知,所以見起處“悲早春”“悲”字之妙也。曰“猶未已”、“尚風塵”,説明“轉添”、“更覺”之故。詩中抒發了詩人傷春、傷老和流落他鄉的羈旅之情。

標籤:賞析 早春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