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經典名著讀後感14篇

校園4.19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典名著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經典名著讀後感14篇

經典名著讀後感1

我們要銘記《魯濱遜漂流記》給予我們的啟示:在種種困難前,不能畏懼,要去面對它,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成功。

全書寫了魯濱遜從小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卻遭遇沉船,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上。沒辦法,他只好開始想辦法做木筏、造房子、種糧食、養牲畜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8年,有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都是人骨,還生過火,當他得知一羣野人曾在這裏舉行過人肉宴時驚呆了,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又8年過去了魯濱遜還是一直保持警惕。直到有一天島上又來了一羣野人,有準備吃人肉時,他想盡辦法救出了一人——艦長制服叛變的水手,並幫魯濱遜乘船返回。他不僅得到了冒險積累的財物,還成為鉅富,過上了安寧的生活。

有這個人我臉型到了我自己。又一次我無意間把一根筷子放進了玻璃杯,我看到了一個奇怪的景象,筷子好像斷了一樣,我連忙把筷子拿出來可筷子又沒斷。咦?這是怎麼回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去問媽媽,媽媽笑了笑説:書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那裏會有你要的答案!我回到書房查找起來。終於,我在《十萬個為什麼》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光的折射的原理: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是這樣啊我恍然大悟。

在生活中我曾看到過有的人沒有恆心,她就是——我的媽媽她沒同意做成減肥這一件事。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媽媽去藥店配藥,看到角落裏有一台體重秤,説道:恩,好久沒秤秤體重了,今天來秤秤。呀,138斤!不行,從明天起我要減肥。媽媽一回到家就開始制定減肥計劃。

第二天,老媽一大早就出去跑步了,到了8點鐘左右,媽媽回來了,只見她大汗淋漓,嘴裏不停地喘着粗氣,哎呦,累死了,累死了我了。媽媽不停地嚷嚷着。我見了她這個樣子説;老媽要堅持住啊!你想不想漂亮啊?聽了我的話媽媽不再叫了。到了中午吃中飯的時候了,桌上有紅燒排骨,炸豆腐,炒青菜,香噴噴的肉絲蘑菇湯和兩根又細有短的黃瓜。媽媽的午飯是,吃黃瓜。爸爸説。可是老媽突然想起了什麼不支聲了。到了下午,我們一家三口去超市買東西,我首先來到買零食的地方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的是那由各種顏色的紙包裝好的好時巧克力我拿了一包但是想了想正在減肥的媽媽就老媽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老媽再也忍不住了説道:我再也不減肥了,我的減肥計劃到此為止,管他三七二十一胖還是瘦我不減了!

看,老媽就因為一點小事受不了而放棄,哪還有什麼事能做成呢?我們要明白:忍耐和堅持是痛苦的,但它會逐給你好處。

經典名著讀後感2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由我國明代小説家吳承恩所作。每每捧過《西遊記》,總有一番熱血由心頭奔向全身,促使我全身心地去端詳字裏行間中的每一點精彩。

吳承恩根據唐初玄奘西天取經改編成了《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斬妖除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八十一難!為什麼他們不放棄呢?或許這也是《西遊記》常常附在我手心的原因之一吧。

説到“斬妖除魔”,首先想到的就是孫悟空了。孫悟空機智勇敢,無所畏懼,總能樂觀地面對一切,而且會七十二般變化,火眼金睛,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妖怪,必定會與妖怪戰鬥到底——這也體現了他的鬥爭精神!在西行過程中,孫悟空是最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他,唐僧就難以難取得真經了。

説到唐僧,我就由不得心生怒火。唐僧像老鼠一般膽小,綿羊一般軟弱,也正是因為他的膽小怕事,是非善惡不分,導致孫悟空幾次被誤解,被驅逐!不過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善良。正因為此,他方才打動了上天,成功取到了真經。

正是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與豐富多彩的情節設置,才使得《西遊記》妙趣橫生。

讀完《西遊記》後,我感觸甚深——人生的價值貴在困難重重而不是一帆風順,只有遭遇得多、克服得多,團結協作、互愛互助,才能橫斬漫漫路之風雲,人生才會變得精彩而沒有一點遺憾。

回想一次集體活動,是挑戰“六人七足”的團體比賽。比賽之初,我方兩步未到就全都摔了個“狗啃泥”,場面也是“催人淚下”。接着,我們連試了好幾次,還是沒能走下去。當第六次摔倒時,有一位已經摔得手臂都腫起來的同學大聲喊道:“再摔幾次我們就可以到輪椅上享受餘生了!倒不如放棄算了!”放棄嗎?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中亂撞着。清風撫了撫我腿上的瘀傷,燦陽使我渾身燥熱。這時,孫悟空不知不覺來到了我的耳畔,活潑而有力地跳來跳去,説:“這點困難都把你難倒了?俺老孫可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方能取得真經,贏得古今中外眾人之讚賞。可你呢?這才剛剛開始就想要放棄了?那我何必遠行西天呢?”他的這番話,使我的好勝心愈發愈強烈:“放棄什麼,難道就讓這些傷白捱了嗎?放棄以後我們就會舒坦地度過這一天嗎?”好像也正是因為這些話,重振了我們隊的士氣。我們開始計劃起來,如何走得更穩,如何走得更快……最終,我們以第一名的佳績贏得了這場比賽的勝利!“我覺得你越來越像孫悟空了!”這自然是對我的讚美,或許事實也真是這樣。至於那些放棄的隊,只能沉浸在在傷痛與懊悔的折磨下了。正是因為孫悟空,我們才能一鳴驚人,創造佳績。再看看那些傷——何必在意呢?它是我們人生中一個重要而精彩的“里程碑”。

水滴因穿石而受人讚歎,星星因黑夜而變得閃亮,荷花因出淤泥不染而顯得純潔。而人,必將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斬妖除魔”,才能在狂風暴雨中毅然生長,擁抱驕陽,收穫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經典名著讀後感3

首先,非常感謝王總向我推薦本書!用時大約一週,我通讀了《金字塔原理》。因該書主要講述的是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它主要包含表達邏輯、思考邏輯、解決問題邏輯演示邏輯等四大方面內容,所以,對於內容的閲讀,我也是有些感觸的,只是感觸層次頗淺!懇望與各位討教和交流!

讀《金字塔原理》不同於讀其他書籍,因為,閲讀該書更深的意義是將其當作工具書,所以,讀該書時也是帶着強烈的目的性。在讀的期間也一併把重點摘錄,為了訓練自己嚴謹的思維,也為指導自己以後的寫作。

讀畢《金字塔原理》,會有一種感受,那就是,我們在平時的寫作與交流中其實就無意的對“金字塔原理”有所應用。因我們對原理的理解未成體系,所以,對此原理應用的也不是完全到位。

按照《金字塔原理》而述,在寫作時,要先有主題或思想,並把思想放到金字塔結構中,然後再把主題自上而下的逐層展開並呈金字塔形。上層是對下層的提煉、概括,下層是對上層的詳細論述。運用《金字塔原理》中“自上而下”的文章結構,可以嚴密的論述你所呈現的背景,準確的解決“衝突”從而使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具體在文章中的作法應符合以下規則:

1、文章結構中任一層次上的思想都必須是下一層次思想的概括;

2、每一組中的思想都必須屬於同一範疇;

3、每一組中的思想都必須按邏輯順序組織。

同寫作類似,在日常講話或正式發言,如果運用金字塔原理整理思想,同樣可以達到清晰而嚴密的表達我們的觀點,我們的思想。按《金字塔原理》論述,如果思想的組織方式是演繹推理,那麼這些思想的邏輯順序就是論證順序;如果思想按因果關係組織,那麼就是時間順序;如果是對現有結論進行評論,那就是結構順序;如果按類別組織思想,就是重要性順序。

總之,《金字塔原理》確實是一部好書,是一本讓每個讀者獲益匪淺的書!它會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會更有效率。同時,通過對原理的應用,也對我們的工有重大影響!通過閲讀該書,也讓我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用文章凝練人生,在思想中昇華自己。雖然,現在我通讀了此書,但是,以我今日的悟性,先前的閲歷,限定了我對此書的理解深度和廣度。隨着自我的成長,閲歷的豐富,加之時常的掩卷深思,以及在實踐中有意運用,過些時日再重拾此卷,相信會更有感悟和收穫!因王總在建設事業部上下都力推此書,相信建安同事們通過閲讀該書而擷取到的精華收穫並努力踐行,對各自工作中的,對各自的工作水平與業務能力的提高,文檔撰寫、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會有良好的收益。

經典名著讀後感4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鉅著,再一次我們去看過的辯論賽上,有一個同學就那裏想過這本書中的話作為論據,老師評論時也提到這本書是短時間內讀不完的書,另一個老師也補充説這是一輩子也讀不透的大書。它通篇充斥着哲學的智慧,飽含着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王”。《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敍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着眼於城邦的正義。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所謂“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乃是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時,也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準則,城邦沒有正義,理想國也就成為所謂的空中樓閣了。

或許這種“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與現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許還有種專制專職的色彩。但是術業有專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所以只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重點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比如讓愛因斯坦去畫油畫,貝多芬去做發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應該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

根據史料,柏拉圖應該是經歷恩師之死後,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為此他決定進行重大的改革。在這本震古爍今的書中,柏拉圖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等等很多,涉及面很廣,言論很深奧,讓看過的.,真正能看懂的人對其言論的佩服無不膜拜。如果説亞里士多德的言論是分科性的,那麼柏拉圖的學説便是綜合性的。在這本書中有很多先進的思想,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就好像是對現代社會的預言一樣,提出的很多關於教育方面的問題,都是現代社會人類向完善並在不斷髮展的,而他,在當時就已經提出了。我敢肯定的是,我沒有看懂這本書,正如我沒有看懂柏拉圖大多的言論一樣。只不過,可以看出的是,那的確令人無限嚮往。

經典名著讀後感5

歲月匆匆,無情地流逝着,時間我們看不到,但是我們卻每時每刻都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儘管我們離不開時間,但又不知道時間是從哪裏來以及向何處去。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追求更精準的方法來測量時間,時間的度量改變了世界,但是知曉時間並非易事。我們對時間的概念永遠充滿着神祕感,而《時間的真相》全面、系統、準確地介紹“時間”這一物理量,尤其是“時間能倒流嗎?”這個問題的闡述,不僅讓我感受到時間的奇妙和時間的力量,還引起我對時間的深刻思考。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朱自清先生的一番連串反問,讓我們知道時間如流水,倏忽即逝,生命很寶貴,也很短暫,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平日裏,我們普通人的時間就是在早上起牀,中午吃飯,白天的時間忙於學習、生活,晚上的時間用於睡覺等。而物理學家看待時間並不是這樣。牛頓認為:絕對的、真實的數學時間就其本質而論,是自行均勻地流逝的,與任何外界的事物無關。在牛頓看來,時間就像一條川流不息、永遠不變的河流,在永恆的流淌。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時間並不是勻速流動的,是根據自己的運動速度決定的。如果物質的運動速度超越了光速,那麼時間流逝的方向就應該為負,也就實現了時光倒流。儘管目前既有人認為“時光倒流”可以實現,也有人認為“時光倒流”不可能實現,但是在我看來,流逝的不是時間,而是我們的童年、夢想和激情。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説,目前能做的就是抓住當下,珍惜時間。時光如流水,在我們身邊靜靜地淌過,我們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而時間向來都是無情的,從來不捨得停下腳步, 正如“花有再開日,人無再少年”。時間就這樣一步一步流逝,永不返回。而這又正告誡我們莫把寶貴的光陰虛擲,要珍惜時間,熱愛生活,利用每分每秒,不要虛耗它。曾經的笑,曾經的哭,一切都已成為了回憶。也許你會偶爾打開過去的抽屜,回憶曾經的你。但這一切都已成為了過去,就猶如流沙般悄然從手中滑落,抓不住,尋不回。有人有時會埋怨時間為何過得如此之快呢?其實這些埋怨也只能是徒勞罷了,因為這些人只知道一味的埋怨,而沒有真正想過如何去珍惜時間。

“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帶着洗禮過的性格,我們學會了尊師敬長、獨立、堅強和樂觀,對於即將踏入新年級殿堂的我們,要一點一點的成長。成長路上的我們,要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温度。未來的我們,要勇敢而自信的前行,一路荊棘一路歌,走向光,走成王。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擠總還是有的,所以我們要抓住時間的尾巴,乘風破浪,直掛雲帆,享受搏擊滄海的樂趣。

經典名著讀後感6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這部小説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説,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説,則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説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期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期望自我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説:‘在我自我,本以為此刻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我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敍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

至於自我,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

經典名著讀後感7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頑強的一生深深的感動了我,當我讀到他被病魔纏身、喪失戰鬥力,卻仍然跟病魔鬥爭,爭分奪秒,頑強地學習寫作時,我的心裏就像平靜的海面突然翻起了巨浪。到底是什麼能夠讓他百折不撓地克服一切困難,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結束生命?他的生命的歷程,不僅有豐碩的果實,他讓自己的肉體和精神堅不可摧,連過程也是發光、發熱的,壯觀到震撼人心,如果沒有那盞燈,照亮自己的一生,還是以照亮他人生命的行為,如何造就這麼一個俄國革命者的典範呢?

保爾是一個生活艱苦的孩子,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受壓迫受欺侮,處在死亡的生命線上。但是,他敢於向不公平的社會地位發起挑戰,敢於改善自己和勞苦大眾的命運。他在朱赫等老一輩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幫助下,他積極投身於扞衞蘇維埃政權的鬥爭。可是,一個人究竟能夠承受多大的苦難和打擊呢?一天之中冒着槍林彈雨向敵人發起17次衝鋒,身患傷寒餓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漿修路,從死神那裏掙扎出來,躺在病牀中受盡病魔的折磨。這又有多少人做到到呢?雙目失明後,他回到家鄉,渴望聽見母親的聲音,而親愛的母親卻已化作了一堆黃土。即使是這樣,直到最後,他還是把自己的經歷變成精神財富獻給人類:“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當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段名言曾經喚起幾代人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去錘鍊鋼鐵般的意志,它是我們尋求人生價值的豐碑,是我們成長和追尋的路標。

一個人生目標不明確的人,如何能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以冷靜的心態解決問題?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個沒有作為的人;一個沒有信念的民族,是一個危險的民族。個人的奮鬥唯有和黨的偉大事業聯繫在一起,人生才會更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含義之所在吧。

鋼鐵,是堅固的,就像今天我們偉大的民族基業。也許鋼鐵放久了會生鏽,但是,中華民族千年的精神,是永遠不會生鏽的,也就像保爾的精神一樣永放光芒。

保爾·柯察金,一位為幾代人所敬仰的英雄,他有着非常堅韌的性格,即使在艱苦的處境中他也能自得其樂的幹自己的事業而不埋怨周遭的一切;他有着堅強不屈的品質,不會向任何困難屈服,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勇於鬥爭到底,甘願作出犧牲,犧牲自己的一切,對於我們來説,不能不説是一種震憾,一種心靈的震憾。

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中國湧現出無數的保爾一樣的英雄。這些英雄冒着酷暑、頂着嚴寒,無私地為社會服務,讓我們這種精神去感動千百萬的少年,去激勵他們在困難中奮起,在挫折中堅強,在艱苦中成長起來吧!

經典名著讀後感8

滾滾紅塵,攜着記憶的枷鎖,永遠地塵封了那場悲傷的愛戀。在那最後一抹餘暉中,被風靜靜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最後,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遺憾……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哪個?”,“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哪個憐?”這個朝代,腐朽的王朝在墮落,那裏沒親情,沒仁義,卻有着淒涼無情但又純美如水的感情。

黛玉是水,這已無可非議。即是從姑蘇水鄉走來的女子,是為白甘露之恩的降珠仙子下凡投胎,她自然攜帶股清甜的水氣。“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她有着喜怒無常的性格特點,愛哭的脾氣,與那作詩作詞的才情,無一不攜帶水的特點——柔美,空靈,變化無常。然而黛玉有她堅守的一面:對寶玉的感情,用情之深深至泣血。我感覺,這種感情視富貴官爵為泥土,打造在互相賞析,心有靈犀的基礎上,乾淨飄渺。但,它一直是空虛的,如肥皂泡通常,會隨時破滅。“春恨秋悲皆自惹,出水芙蓉為哪個妍”,“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寶釵則不然,她是一個複雜的矛盾糾葛體,且不論她在“寶黛戀”中的主角,看她為人處事:和氣中攜帶堅強,為人處世親厚、同等看待,在被言語冒犯後一笑置之,是一個委婉內斂的人。她從小遭到正統教育的薰陶,深受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毒害,為人行事遵守三從四德,綱紀倫常。寶釵如山,穩重,守分,才知。她的柳絮詞更托出她的沉穩,賈母不也這樣誇她!“賈寶玉奇緣識金鎖,薛寶釵巧合認通靈”,他們的感情是大夥認定的金玉良緣。

只可惜寶玉是個情種,他只看到山水各自的好,看到釵黛各自的美,最後選了一瓢水。或許曹雪芹想歌頌的就是這樣乾淨純美的感情。為了真愛的人可以拋棄所有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罪名。但這並不現實,在封建社會裏,把握如水的感情是非常難的,即使它靈動純潔漂亮,也只不過從大家的手中一點一點滑落罷了。曹雪芹曾慘痛地寫道:“趁着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寞時,試遣愚衷,所以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一曲紅樓,萬聲歎息。紅樓一夢,寫盡了大觀園的繁華,寫盡了豆蔻年華的熱烈,亦寫盡了在這所有繁華掩蓋下的因男尊女卑引起的重重杯具: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執,遠嫁的探春,跳井而死的金釧……想到那些我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女子,最後都逃不了的悽苦運勢,真感覺造化弄人。有貌如何?有才如何?有家世又如何?那些以往擁有些所有居然沒辦法換取一個容易幸福的生活,這才是她們最大的悲哀。如此的紅樓,是對這個人情冷暖世間的社會的無情的鞭撻。但,任是無情也動人!

經典名著讀後感9

每讀一本好書,心靈就受到一次震撼,好像一位高人指點了迷津。前幾天讀了一本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讓我受益很深。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 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差的的孩子都是一個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本書不僅讓我明白了一些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怎樣對待每一個孩子,也就是對每個孩子都要有信心,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他們都是未來的成功者。

總之,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用心去感受學生,與他們平等相處,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努力做到心與心的溝通,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讓每位學生都有健康的心理。讓我們的教育如同一縷陽光,照亮學生的心胸,驅除其心中的陰鬱,讓學生堅定信心,在成長的路上大步前行,取得成功。

經典名著讀後感10

當紅樓夢醒時分,恍如折翼的天鵝,不復潔白的飄逸;當紅樓夢醒時分,宛若斷芯的紅燭,永無明豔的堂皇。短促的生活真似劃破夜空的流星,絢爛中途卻終會平復。難道這隻能留下完美卻空無的祝福?

落幕好像是終究的結果,可是在落幕前大家又可以如何表演呢?只不過像黛玉葬花似的,感傷惆悵不順,最後把自我困在旅途中的一座“瀟湘館”中?還是像寶玉一樣,不羈,無束,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愛,敢恨,敢抗爭。我,作為這枯死,又復甦,在這滿園中一般得再也不可以更一般的雜草,特有自我的怎麼看。説“雜”是因為並無人刻意栽培,只道是自我求生走自我的“野草”式的英雄路。見證過此起彼伏,明日又不知哪個主沉浮的,總會感慨萬分——眼前所有的功名財富收穫終會成為土灰,永遠保值的僅有自我,自我的本事、實力。依賴外在扶持的,永遠只能是這園中的曇花,美不美?非常美,只不過燦爛來得快消散得更快,快得容不能你收起得意的笑容。當然,另一種結果就似園中最不起眼的鐵樹,辛勤終身,汲取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在綻放前,大家不會在乎,但綻放後卻會被人們大感驚異:“喔,那還是它嗎?我為什麼從未想到它會這樣漂亮。”是的,同樣是短暫的,但彷彿帶來的驚喜更持久,也更會讓人們所銘記。

那生命終究應像曇花還是鐵樹呢?是憑着沃土、清波、暖陽早早地綻放,絢爛得太容易,頹敗得太飛速?還是隻身一人,獨攬所遇的悲苦心酸,努力積蓄力量,綻放得太刻骨,幸福得非常長久?我會選鐵樹作為楷模,不是隻由於自我是草本植物。還有,作為一株門可羅雀的野草,我能在土壤深層感覺到於鐵樹心靈的交流,耳薰目染,崇敬於它甘於在成功前忍受常人難忍受的寂寞,數十年磨礪只為出鞘時似驚雷劃破長空。

在鐵樹堅硬芒刺好像沒辦法接近的內心中,又有幾人瞭解埋藏一顆堅守者漂亮的打動詩人的紅心,在野草柔弱弱不禁風門可羅雀的情景下,又有哪個知孕育着用自我的努力綠遍江南岸的雄心?

對,蟬蟲在黑暗中努力數十年也可“金蟬脱殼”換回一個夏季,讓世間芸芸眾生傾聽它的歌。每一個弱者都有自我的逐鹿中原的一個英雄夢,每一個沉默者都在等待一鳴驚人的好機會,每一個奮鬥者都瞭解要用自我的力量去改換天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什麼我能不被烈火所摧?有一根直伸地心的根莖。遇烈火,逢暴雪,慘敗中難免。可是烈火會平息、暴雪會消停,可是草是不會停止成長的。只須堅持着,第三積蓄實力。春季,我及同道的你都會第三衝破泥土束縛,重新擁抱陽光、藍天下的任馳騁的大地。

最後,驅散紅樓上未消的富麗堂皇的外在依賴,落得個閒雲野鶴,自相努力向蒼穹。喚醒陶醉於花花世界的沉睡的靈魂,勇當個鵬程萬里的好人才吧。

經典名著讀後感11

是“粗”漢,還是“硬”漢?捕鯨大王內德·蘭德,説話粗魯,卻做事沉穩;相貌蠻橫,卻又待人和善。或許,在這些表面的深處,是更讓人為之讚歎的內心,帶着對內德·蘭德的疑惑,我走進了《海底兩萬裏》。

乘着海風,走進了“亞伯拉罕·林肯”號。初次見到你,你竟生的是那般兇狠的模樣,身材魁梧,神情嚴肅,鬍子長得與頭髮相連,眉毛橫豎着,雙目圓瞪而炯炯有神。你捲起袖子,一手握着魚叉,赤着腳走在燙腳的甲板上。認識你的第一天,你與阿羅納克斯先生交談着,你語含譏諷地説:“您堅持認為有一種巨型鯨類存在?”聽了阿羅納克斯先生的回答後,你又輕聲哼了一聲,搖了搖頭,一副不為所動的神態。聽了幾個驚人的數字後,我認為你應該覺得的確有巨型鯨類存在,可你還是不服氣,哼哼唧唧地回答着:“是啊……確實……也許。”你的固執讓我對你有點反感,我覺得你就是一個十足的“粗”漢。

書一頁一頁地翻過,我對你的看法卻一點一點地改變……

在捕捉鯨魚時,你憑着高超的捕魚技術,捕到兩頭“門羅”號也未能捕到的鯨魚,我驚歎你的技藝高超,對你有了些敬佩。當“最可怕的動物”(“鸚鵡螺”號)臨近“亞伯拉罕·林肯”號時,你並沒有袖手旁觀,而是下定決心,絕不離開這個搏鬥的舞台,你將捕鯨叉用力擲向它。雖然後來才知道,它是根本擊不穿的“鸚鵡螺”號,但是這一擲在我心中劃過你勇猛無畏的形象。

在下海蔘觀馬納爾海灘時,尼摩艇長為搭救那個不幸的採珠人,引開鯊魚,他站直身子,舉起匕首,朝鯊魚撲過去。鯊魚向艇長衝來,把艇長掀翻在地,鯊魚張開它那好似巨剪似的血盆大口。阿羅納克斯立即被恐懼懾住似的釘在原地,挪不動步,空氣彷彿在那時凝固了。説時遲,那時快,內德·蘭德如閃電般衝向鯊魚,用鋒利的捕鯨叉刺中鯊魚的要害。我多見了內德的暴躁、頑固、粗魯,沒想到竟在關鍵時刻顯現出他的英雄本色!“謝謝你,蘭德師傅。”艇長説道。“這是對您的盛情款待的報答,艇長。”內德·蘭德回答道,“我一直欠您這個人情。”讀完這句話,我被蘭德此時的温文爾雅,謙遜有禮所感動。是的,你在“鸚鵡螺”號上,曾經背後説過艇長的壞話,你也曾經計劃逃跑過。也許你有時嘴賤,但透過你的心,可以看出你的光輝偉大。你心裏一直替他人着想,你希望看到每個人都好好的活着。你有時表現得不討人喜歡,可你卻有着一顆討人喜歡的心。

回顧這本書,就像回顧一次刻骨銘心的人生之旅。內德·蘭德,一個偉大的捕鯨手,你遇事冷靜,做事沉穩;你勇敢無畏,有勇有謀;你有情有義,忠肝義膽。你是一個“硬”漢!朗硬而堅毅!男子漢就應該做像內德·蘭德一樣勇敢堅毅的“硬”漢!

經典名著讀後感12

讀了《駱駝祥子》這本書,我瞭解了在當時混亂的社會裏,人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這部小説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伕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説主要講了一個洋車伕的苦難史,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好體面,自食其力的洋車伕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駱駝祥子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願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着。後來,經過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接着反動政府的偵探又騙去了他所有的積蓄,虎妞對他那種推脱不開的“愛情”又給他身心都帶來磨難。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產這個悲劇的原因。這個故事,反映了北平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命運與遭遇。祥子本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個世界!

我彷彿看到了天橋、鼓樓、白塔,是牌樓、街道、小巷,是車廠、大雜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羣,這就是幾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這兒沒有絲毫田園詩一般的快樂,

而是祥子的那雙大腳馬不停蹄地跑過大街,穿過小巷,烈日下,雨雪中處處有他艱難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楊先生的盤剝,劉四爺的臭罵,孫偵探的明搶,洋大夫的冷漠,這是一座千真萬確的地獄!最後虎妞慘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馬頭倒斃在街頭,祥子也終於窮途潦倒,逐漸消失在一座城門洞裏……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層廣大勞動大眾的生活,這逼真的描寫讓我體會到了人力車伕們不可逾越的悲慘命運,讓我深刻地認識了“地獄究竟是什麼樣子”。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後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但是,我依然堅信,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挫折面前,敵人不是對手,而是自己。我們要把挫折看成一種精神財富來珍惜,不要為一時的痛苦、失敗而蒙閉了自己的雙眼,而要將自己的命運交給自己來安排,努力找回自己的出路。

經典名著讀後感13

《圍城》是一部詼諧幽默卻又犀利地嘲諷在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份子的彷徨與空虛的優秀作品。

《圍城》的描寫,自始自終都貫穿着嘲諷的喜劇情調。留學回國的鮑小姐,崇洋媚外,穿的是及其裸露。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爸爸吧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説“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為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真理”,:在方鴻漸等人前去三閭大學的途中,將擁擠的輪船比喻成沙丁魚罐頭,一條一條陳列在瓶種。

《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嘴上機敏而內心懦弱,不無見識而又毫無作為的人,雖曾出國留學,但在國外花盡旅費但無所事事,學業無成。在回國前,花了點錢向愛爾蘭人買了張假貨,來瞞過自己的父親和岳父。回國後當地的報紙大肆宣揚,認為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博才多學,並邀請給當地的學校演講,只有假貨,肚子卻無墨水。面對下外眾多的腦袋,硬着頭皮講了一些及其不雅的內容,也算是丟盡了臉面。雖然也反映了當時人的崇洋媚外,只有文憑,便認為是博才多學。就如現在,許多大學生不斷在喊:“現在工作難找,找到的工資也底。”這都一個樣子,只有豐富自己,才能擺脱華而不實的局面。但等到方鴻漸到三閭大學之後,也因空有文憑,未即高位,也算是罪有應得吧!而方鴻漸的愛情遭遇也正如同在圍城當中,四面都是牆,頻頻碰壁,卻終究灰頭土臉。先是與鮑小姐,後又回到家中,在父母親的鼓勵下,又相親的幾次,頻頻不滿意。後又想起了在回國途中所遇見的也是留學歸來的蘇文紈,但卻喜歡上了蘇文紈美麗純真的表妹唐曉芙。在倆姐妹當中的戀情失敗後,只能夾者尾巴逃避。然後在現在蘇文紈的趙辛楣的介紹下,到了三閭大學去教書,在其當中,又和大學中的老師相親,結果仍一樣。但後來又因為謠言,陰差陽錯的孫柔嘉結婚。結婚過後又經過男女雙方一些親戚之間的嫉妒或瞧不起等原因,加之些及其無聊而又瑣屑的事情弄的雙方很不爽。最後,只能做之一無頭蒼蠅,跌跌撞撞。

作者借小説人物之口。結實“圍城”,即“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圍城》通過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刻畫才女型人物蘇文紈的矜持與矯情,小家碧玉式的孫柔嘉柔順後面深隱的城府,可謂洞幽燭微;而對嘴上機敏而內心怯弱、不無見識而又毫無作為的方鴻漸的複雜性格心態的剖析,則更是極盡曲折而入木三分,表現出了對世態人情的精微觀察與高超的心理藝術描寫。

《圍城》以一步知識青年的彷徨與空虛,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在更深層次上,表現出了一部分知識分子陷入了精神“圍城”的境遇。

經典名著讀後感14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標籤:讀後感 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