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鄉土中國》整本書教學設計

校園2.1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土中國》整本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土中國》整本書教學設計

  《鄉土中國》整本書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閲讀序言與後記,瞭解費孝通的學術成就及社會貢獻,感受作者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學術精神。

2、宏觀把握《鄉土中國》一書的內容主旨,並對社會學有初步瞭解。

3、基本瞭解閲讀《鄉土中國》的意義與方法,明確整本書閲讀的階段任務。

【學習準備】

1、學生完成《鄉土中國》序言及後記的閲讀,並在自己有感觸、有疑惑的地方做標識,準備在課上交流。

2、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國年間學術大師的照片與事蹟,以增強課堂的活躍度(建議閲讀嶽南的《南渡北歸》)。

【學習評價】

能概述費孝通的學術歷程與成就,能説出《鄉土中國》的寫作背景及意義價值。

【學習過程】

一、慧眼鑑英雄,偉業伴磨難

1、導入語: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有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社會學領域,費孝通先生絕對配得上“大師”這一頭銜。從今天開始,我們就細細品讀費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這位大師。

2、屏幕上出現五位學術名流的照片,讓同學們猜一猜哪位是費孝通先生。

吳文藻((1901—1985)樑思成(1901—1972)錢鍾書(1910—1998)費孝通(1910—2005)季羨林(1911—2009)

明確:這五位學界泰斗依次是吳文藻、樑思成、錢鍾書、費孝通、季羨林。(圖片來自百度圖庫)

教師在與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做如下幾點補充:

(1)吳文藻先生是費孝通的社會學老師,樑思成、錢鍾書都曾與費孝通共事,季羨林曾與費孝通同學。他們都是中國學界的泰斗。

(2)這些照片都是幾位學術泰斗年輕時的照片,學者不必既老又醜。

(3)因為長期從事思考,這些學者都很長壽,外界對於科學精英早逝的報道是片面概括。

3、請一位同學描繪費孝通的外貌特徵。

明確:設置這一問題在於引導學生觀察,不求統一答案。

4、瞭解費孝通先生的成就與貢獻。

明確:先請學生複述《<鄉土中國>整本閲讀“學教評”》(以下簡稱《學教評》)裏對費孝通的介紹,再由教師補充。

(1)學術成就:費孝通先生是我國社會學奠基者,他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曾被許多西方大學列為社會學必讀書籍。直至今日,社會學的研究生考試還經常將這些書上的概念術語作為高頻考點。

(2)社會貢獻:費孝通曾擔任民盟中央主席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改革開放後,經他指導的蘇南地區創造了經濟奇蹟。

(3)文化貢獻:費孝通先生晚年時所倡導的“美美與共”的文化原則與西方的文化衝突論兩相對立,為全球文化融合貢獻了全新的東方智慧。

(4)出示費孝通祕書張冠生對費孝通一生的概括語: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謂山重水複,柳暗花明。(張冠生《費孝通傳》)

二、讀序言後記,瞰全書概貌

温儒敏先生説,讀學術類書籍先要粗讀。而瞭解全書內容最快的方式是速讀書的序言、後記和目錄。現在我們就《鄉土中國》一書的序言和後記做一些交流。

提問與交流1:《重刊序言》裏交代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明確:(1)《鄉土中國》的內容來自給學生講課的講稿;

(2)《鄉土中國》的寫法不同於作者之前的作品,是從具體社會裏提取一些概念來分析中國社會結構。

提問與交流2:讀完《後記》,大家對社會學這門學科有了哪些瞭解?

明確:(1)社會學由哲學發展而來,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孔德和斯賓塞是社會學的早期研究者;

(2)社會學是一門綜合交叉學科,它與哲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界限很難區分;

(3)因為界限模糊,社會學一度遭人歧視,社會學研究有責任振興這門學科;

(4)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學將來還有可能繼續分化。

教師補充:(1)社會學三巨頭是卡爾馬克思、涂爾干和馬克斯韋伯;(2)馬克斯韋伯為“社會學”所下的定義:社會學是一門科學,其意圖在於對社會行動進行詮釋性的理解,並從而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釋。

提問與交流3:瀏覽全書目錄之後,你能推測《鄉土中國》的大體內容嗎?

明確:從目錄來看,《鄉土中國》一書重在分析中國基層

提問與交流4:《後記》中對瑤山調查悲慘經歷的記述給了你哪些啟迪?

明確:(1)對於社會學而言,田野調查極為重要,沒有田野調查就沒有第一手的研究材料,但田野調查又是極其艱辛的,有時還非常危險。

(2)費先生敍述這件往事時,態度嚴謹客觀,沒有刻意渲染,又能表明自己對逝者的悲痛以及對前妻學術貢獻的尊重。

(3)作為一流學者,費孝通身上既有勇於創新的探索精神,又有謙和穩重的治學態度。

三、論讀書方法,明學習任務。

1、學術類書籍整本書“五步閲讀法”。

(1)瀏覽目錄,大致瞭解書的結構;

(2)粗讀,粗讀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觀點;

(3)細讀,逐字逐句,藉助批註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悟;

(4)研讀,對在閲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反覆閲讀和思考;

(5)重讀,每次會有不同的感悟。

2、思維導圖解析。

(1)何謂思維導圖?

[明確]思維導圖是用圖表表現的發散性思維,是一種整體思維工具,可應用到所有認知功能領域,尤其是記憶、創造、學習和各種形式的思考。

(2)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

(3)出示範例,講解思維導圖繪製的關鍵點。

3、明確“《鄉土中國》整本書閲讀”的大體學習進程。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鄉土中國》一書的課堂學習時間為9課時,0.5個學分。根據《鄉土中國》各章節之間聯結的緊密度,可以劃分為6部分,設計為6課時;再依據整本書閲讀的規律和檢測要求,另外設置3課時。具體如下表所示,開展整本書閲讀期間,可以按照此進度進行。

  《鄉土中國》整本書教學設計2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鄉土中國》整本書閲讀的第四課時,在前面,學生已經通過三課時的學習,對整本書進行了比較具體的學習,包括概念理解,邏輯思路梳理,重點問題分析討論。學生前期對本書的掌握是否紮實,對本課有着重要影響,本課時的研學建立在前三課時學習內容的基礎上。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本書中的中國鄉土社會的關於“家”的文化傳統。

2、瞭解對本書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路,掌握研讀的一些方法。

3、拓展遷移,聯繫個人體驗和社會生活,深入理解本書的概念、觀點,並找到深層學習的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教學重點和難點

拓展遷移,由淺入深,由感受體驗到理性深入,激發學習興趣,探尋深入研究的切入點、研究方向。

教學準備

1、費孝通所著《鄉土中國》。

2、籌建研究性學習小組,每組4-8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通過前三課時的學習,對費孝通先生及其《鄉土中國》一書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對本書中的很多學術概念進行了學習理解,分析梳理了全書的邏輯思路和各章節的內在聯繫,討論解決了讀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更在第三課時跟隨解老師對“差序格局”進行了重點研討,今天,我們將一起努力,圍繞“家”這個範疇,探尋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二)體驗與感受:看視頻,找差異

1、看視頻,談不同。

活動一:看“中國媽媽和美國媽媽差異”小視頻,談一談差異在哪裏。

活動設計思路:這個小視頻形式獨特,內容有趣,切中同學們生活體驗,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通過同學發言直觀談感受的方式,體會淺層學習中“體驗與感受”的着力點。

2、分小組,列表格。

活動二:學習小組研究討論,通過列表格方式,比較詳細列舉各方面問題中中美媽媽的差異。

(例如: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婚姻問題,工作問題,家務勞動等等)

活動設計思路:通過列表格,使同學們熟悉家庭生活大概涉及哪些方面,理性分析中外現代家庭對母子(母女)關係處理的差異,用中西比較的方式思考家的問題,內容貼近同學們生活,並且,使同學們認識到列表格等學習方式,可以讓結論更理性和全面,引出下面量化研究的研習方法。

(三)深入與細化:量表研學

1、關於中美媽媽的不同,同學們能找到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是如何論述的嗎?

如:“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象個小國。而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裏都得給父母膳宿費的西洋社會裏,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裏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裏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第26頁)

2、學習任務一:那麼,費孝通先生在本書中認為西洋家庭和中國傳統社會家庭有什麼差異呢?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填寫量表。

學習任務設計思路:通過設計簡單量表,對比中西家庭差異,掌握應用簡單量表方法,體會研習文本內容深入的方法。

將同學們的結論整合,得出相對理性科學的結論。

(四)思考與批判:發現問題

整本書閲讀過程,是從初識體驗,理解把握,到深入思考的過程。我們的思維從“是什麼”到“為什麼”,再到“怎麼樣”的一個升級過程,只有走到“怎麼樣”這一步,才能讓我們的學習得到提升,才能去思考“對不對”“有什麼用”的問題。

學習任務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圍繞本書中“家”這個問題,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對不對”“有什麼用”的問題?列出問題。

例:“現代中國家庭是否延續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描述的特性?”

……

學習任務設計意圖:通過研討方式,圍繞“家”這個小概念,完成整本書閲讀學習目標中“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和“瞭解本書的學術價值”的引導與思考,結合本書內容,拓展遷移,聯繫實際生活,鍛鍊閲讀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培養批判意識,激發研究興趣,為下一步確定研究性學習研究方向做鋪墊。

(五)遷移與拓展:完成《鄉土中國》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學習任務三:圍繞“家”(或“家庭”“家族”),確定《鄉土中國》研究性學習題目,完成開題報告。

比如《家族》 一篇,其結論主要是基於中國傳統家庭的調查,我們可以結合讀過的相關文學作品,聯繫本文所學知識,去分析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國傳統大家庭。我們一起來試試從這個角度擬定一個研究題目。

步驟一

教師引導:確定研究題目思路,完成開題報告表格。

1、 研究對象的確定:關鍵詞“家”(或者“家庭”“家族”)。

2、 範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現代中國的家庭。

3、 角度:橫向,固定時期;縱向,發展變化。

4、 語文研究價值方向:古典文學作品,或者現當代文學作品。

5、 部分相關文學作品舉例: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祝福》、曹禺《雷雨》、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

如,通過現實體驗和新聞、影視劇、藝術作品總結分析的思路,示例選題《現代中國家庭的發展軌跡和趨勢》;通過閲讀文學作品,結合自身經驗和分析,示例選題《小説<紅樓夢>中家庭關係研究》……

步驟二

交流討論,填寫表格。

(表格附後)

步驟三

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展示,修改,教師指導評價。

學習任務設計思路:以《開題報告》為載體,學有深度,學有所用,進可完成此項研究性學習,真正開啟高中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退可明確思路,初涉課題、論文,為下一步學術發展奠定基礎。

(六)作業佈置

小組討論,可以圍繞“禮治”“訴訟”“權力”“道德”等角度,繼續進行其他方向研究。(浙江省甌海中學 郭金玉)

  《鄉土中國》整本書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閲讀《鄉土中國》全書,瞭解中國鄉土社會的特點,增進對農村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的理解。

2.掌握先“粗”後“細”的學術著作閲讀方法。

3.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4.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5.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重點:

1.閲讀《鄉土中國》全書。

2.掌握先“粗”後“細”的學術著作閲讀方法。

3.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4.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難點:1.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2.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整本書閲讀——《鄉土中國》。《鄉土中國》是一部經典的社會學著作,作者費孝通先生以實地調查為基礎,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提出許多具有啟發性和影響力的觀點。讓我們共同開啟《鄉土中國》的閲讀之旅。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掌握學術著作先“粗”後“細”的閲讀方法。

2.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

3.學會用創作思維導圖的方法來理清《鄉土中國》的知識體系。

4.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1.閲讀《鄉土中國》全書,掌握學術著作的閲讀方法,積累閲讀社科類學術著作的經驗。

2.抓住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解作者的學術觀點;把握作者的邏輯思路,理清著作的知識體系。

3.品味《鄉土中國》的寫作特色。

三、學習活動

(一)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早年赴英留學,1938年學成回國。曾任西南聯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他長期從事社會學、社會人類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等。

(二)《鄉土中國》閲讀建議

《鄉土中國》是一部社科類學術著作,同學們之前很少接觸學術著作,可能不知如何着手。在此,給同學們一些閲讀建議:

1.先“粗”後“細”,逐步推進。

(1)粗讀

①閲讀“序言”“後記”,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閲讀《鄉土中國》的“序言”和“後記”,我們可以瞭解此書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寫作背景:20世紀40年代後期,費孝通在西南聯大等校講授“鄉村社會學”課程。他不喜歡用現有的教材,而是獨立思考和探索,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學生。後來,應《世紀評論》之約,費孝通將授課內容進行整理,寫成分期連載的十四篇文章。

寫作目的:探討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②瀏覽目錄,大體瞭解著作的基本內容和章節結構。

社科類著作的目錄,一般都比較明晰,主要的觀點往往會出現在章節標題中。我們閲讀目錄中的章節標題,就能對全書的內容和結構有粗略的瞭解。

閲讀《鄉土中國》一書的目錄,我們可以瞭解到,除了“重刊序言”和“後記”之外,《鄉土中國》包括14篇文章,分別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閲讀了目錄中的文章標題,再結合我們在“序言”和“後記”中瞭解到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內容,我們可以大致斷定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談論中國鄉土社會的特點,涉及文字的使用、社會結構、道德觀念、傳統感情、宗法制度、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內容。

③瀏覽正文,快速跳讀,對全書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

在瀏覽正文時,我們可以這樣做:留意每個章節的開頭和結尾,以及每個段落的開頭和結尾,那裏往往會出現觀點;看到闡述觀點或定義概念的句子,順手勾畫下來;其它部分可以一目十行,進行跳讀,知其大意即可。

以上講的是粗讀。我們通過粗讀形成對全書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有了,就會產生對這本書的疑問點和興趣點,也就產生了閲讀期待。帶着這樣的期待去閲讀,會有更好的閲讀效果。就像學者温儒敏先生所説的:“‘粗讀’是必要的頭道‘工序’,為整個閲讀做準備的。如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先看看地圖,確定方位,有什麼景點或者生活設施心裏有數,遊覽的計劃也就慢慢形成了。”

(2)細讀

細讀是指對文章進行精細深入的閲讀,注重概念、材料、論證、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斷提煉。

我們以《差序格局》這一篇文章為例,來説説“細讀”需要注意的方面。

我們需要關注作者提出的概念。在這一章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差序格局”,作者用它來指稱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格局。“差序格局”是指由親屬關係和地緣關係所決定的有差等的次序關係。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為了更好地説明差序格局,舉出另一個可與之構成對比的概念,就是“團體格局”。“團體格局”是用來指稱西洋社會結構格局的概念。

我們在細讀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區分觀點與材料,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用材料來支撐觀點的。在《差序格局》這篇文章中,費孝通運用了豐富的材料,包括生活經驗、歷史事實、民間俗語、《紅樓夢》中的情節、《論語》《大學》中的名言等。我們在細讀文章的時候,需要弄明白作者為何使用這些材料,他用這些材料驗證了什麼樣的觀點。

我們在細讀時還可以關注作者是如何論證觀點的,他使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在《差序格局》這篇文章中,作者採用了比喻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在細讀時,我們還可以注意分析作者是如何進行邏輯推理的。在《差序格局》中,作者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格局是差序格局這一結論。這種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理論的推理方法,是歸納的推理方法。

2.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繫。

學術著作往往會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後從理論上進行闡釋。閲讀《鄉土中國》,要特別關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禮俗社會”“差序格局”“無訟”“無為政治”等。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的序言裏説:“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理解書中的核心概念,找到作者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工具,就等於掌握了閲讀學術類著作的鑰匙。藉助這把鑰匙,我們就能夠把握全書的主要內容,理解其學術研究的價值。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①留意目錄中的核心概念。

《鄉土中國》的目錄包含一些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無訟”等等。我們在讀目錄時,可以留心記下這些核心概念,把它們抓住。

②勾畫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產生的語境、內涵,以及作者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

在閲讀正文時,我們也要時時留意概念。碰到概念,我們先區分它是一般概念還是核心概念?如果是核心概念,我們要將它勾畫下來,並且思考:這個概念是在什麼樣的語境中提出來的?它的內涵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的?

③在對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在《鄉土中國》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許多用來指稱鄉土社會的概念,並且往往同時提出指稱其它社會的對應概念。比如作者分別用“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這兩個概念來分別表示鄉土社會結構和西洋社會結構的格局。在兩者的對比中,每個概念各自的內涵就更加清晰了。我們在理解某一個核心概念時,可以嘗試找到與它構成對比的另一個概念,在比較中更好地理解每一個概念。

教材上有《鄉土中國》概念對比表,同學們可以利用這個表格,梳理作者用來指稱鄉土社會的概念和與之相對應的指稱其他社會的概念,並結合作者的論述理解它的含義。

④理解概念之間的聯繫。

《鄉土中國》中的很多概念都具有緊密的關聯。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差序格局”和“系維着私人的道德”這兩個概念就具有緊密的聯繫。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説,就是:“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裏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道德觀念是依社會格局而決定的,有“差序格局”這樣的社會結構格局,就自然會有“系維着私人的道德”。如果能將書中重要概念之間的聯繫弄清楚,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這本書的知識體系。

⑤反覆閲讀,查閲資料,聯繫經驗,促進理解。

有時我們也會遇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反覆閲讀,聯繫上下文,用心推敲它的含義,或者可以查閲一些資料,如詞典、百科全書等,促進我們對概念的理解。面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也可以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極思考,促進對著作的理解。

3.創作思維導圖,把握知識體系。

《鄉土中國》的正文包括14篇文章,作者在每一篇文章都提出了一些觀點。而這14篇文章又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們在閲讀每一篇文章之後,應該想一想: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闡述了怎樣的內容?在閲讀全書之後,也應該想一想:這些文章分別講到鄉土社會哪些方面的特點,它們之間有何聯繫?

你可以將你的思考結果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也就是説,當你在讀完每一篇文章時,請嘗試畫一個思維導圖來概括這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你認為某幾篇文章的聯繫非常緊密,它們是在講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時,你也可以嘗試用一個思維導圖去概括這幾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當你閲讀完整本書時,你可以回顧之前畫過的思維導圖,利用這些思維導圖去思考、去分析全書各篇文章的聯繫。這時,你可以進一步嘗試畫一個總的思維導圖,來概括整本書的內容。

示例:

畫思維導圖有很多好處。它能夠幫助我們提高閲讀的效率。《鄉土中國》的文章具有較強的關聯性,當你的閲讀不斷推進時,有可能會將前面的內容遺忘。這時你看一看自己所畫的思維導圖,便可以比較快速地回憶起前面文章的內容,而不必再重讀文章。通過思維導圖,我們不僅能夠整體地把握某些章節的內容,而且能夠將章節的內容勾連起來,進而把握全書的知識體系。在創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我們對閲讀的內容進行回顧、提煉、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鍛鍊自己的總結概括能力,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創作思維導圖時需要注意什麼?

①獨立完成。

思維導圖創作的過程,就是我們個人對這本書再閲讀、再思考、再總結的過程,我們應該獨立完成,而不要滿足於現成的答案。別人畫的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去參考、借鑑,以此來優化自己的思維導圖,但不應用別人的思考來代替自己的思考。

②呈現概念、觀點。

在閲讀《鄉土中國》時,我們會發現作者在每一篇中都提出了一些關鍵概念,闡明瞭一些觀點。為了將概念解釋得更清晰,讓觀點更加具有説服力,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材料,例如民俗調查的案例、歷史事實、生活經驗、經典著作原文、民間俗語等。當我們畫思維導圖時,只需要呈現關鍵的概念、主要的觀點即可,不必涉及材料。

語言準確,凝練。

畫思維導圖時,應該儘量用準確、凝練的語言去概括作者的觀點。

4.品讀文章,感受寫作特色。

《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著作,我們讀起來卻並不覺得枯燥難懂,而是感覺它非常通俗自然、生動有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我們閲讀這本書,除了可以拓展視野、瞭解一些社會學的知識之外,還可以從文章品讀的角度入手,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從中借鑑一些寫作方面的經驗。

①論點鮮明。

《鄉土中國》的每一篇文章都集中解決一個問題,而且文章的標題往往就是作者觀點的凝練表達。例如我們讀到“差序格局”這個標題,就能夠明確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是鄉土社會的結構是差序格局;讀到“無訟”這個標題,就能夠明確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是鄉土社會維持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訴訟等等。

②事例豐富而貼切。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事例,並且這些事例都能夠很好地驗證作者的論點。例如在《禮治秩序》一文中,作者提到抗戰時期自己在鄉下的經歷:孩子啼哭不止,自己找不到醫生而請教房東老太太,老太太利用生活經驗順利地解決了問題。這個事例能夠很好地論證作者的觀點:鄉土社會的生活很少變動,後人可以用前人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很多問題,所以鄉土社會裏的人敬畏傳統、主動地服膺於傳統。作者運用貼切的事例,使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他的觀點,也使觀點更有説服力。

③引用舊典翻出新意。

在這本書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傳統典籍文獻,並且以新的視角、新的思路去解讀它們,來驗證自己的觀點。例如在《系維着私人的道德》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論語》中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指出《論語》中“仁”這個觀念並沒有非常確定的解釋,“仁”其實是一系列私人間道德要素的總和,這表明在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中沒有超乎私人關係的道德觀念。作者善於將舊典翻出新意,將舊典納入到自己的論述體系之中,使人讀到之後往往眼前一亮。

④比喻巧妙。

《鄉土中國》裏有不少巧妙的比喻,例如:在《差序格局》一文中,作者將西洋社會的團體格局比喻成捆柴,將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比喻成石頭丟在水面上的一圈圈波紋;在《無訟》這篇文章中,作者用足球比賽來比喻禮治秩序的性質。這樣比喻都十分形象,是對抽象理論的生動説明。

⑤善於對比。

作者在文中經常對比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鄉土社會與西洋社會的諸多不同。這種對比展現了作者開闊的視野與宏觀的思考,也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不同社會類型的特點。

⑥語言通俗自然。

《鄉土中國》是一部學術著作,但我們讀來卻不感到枯燥和艱澀。作者用通俗易懂、樸實自然的語言向讀者闡明一個個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這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素養和不凡的語言功力。

(三)反饋與評價

1.閲讀學術著作宜先粗讀、後細讀,那麼粗讀和細讀分別指什麼?

2.閲讀《鄉土中國》要關注核心概念,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抓住和理解核心概念呢?

參考答案:

1.粗讀主要包括三點:①閲讀“序言”“後記”,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②瀏覽目錄,大體瞭解著作的基本內容和章節結構;③瀏覽正文,快速跳讀,對全書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

細讀是指對文章進行精細深入的閲讀,注重概念、材料、論證、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斷提煉。

2.①留意目錄中的核心概念;

②勾畫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產生的語境、內涵,以及作者如何圍繞它展開論析;

③在對比中理解核心概念;

④理解概念之間的聯繫;

⑤反覆閲讀,查閲資料,聯繫經驗,促進理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給同學們提供一些《鄉土中國》整本書閲讀的建議。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展開閲讀,也希望同學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學術著作閲讀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五、課後作業

1.閲讀《鄉土中國》,創作篇章及全書的思維導圖。

2.完成教材上的《鄉土中國》概念對比表,併為每一個概念做簡要註釋。

六、板書設計

《鄉土中國》閲讀建議

1.先“粗”後“細”,逐步推進。

2.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繫。

3.創作思維導圖,把握知識體系。

4.品讀文章,感受寫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