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有關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精選8篇)

校園1.2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精選8篇)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練習使用托盤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2.培養學生愛護儀器的品質和認真實驗的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托盤天平的調節和使用。

教具

教師用:標尺模型。

學生用:托盤天平、墨水瓶(自備)、幾個相同的硬幣(自備)、盛有水的燒杯(100l)。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托盤天平的用途是什麼?

2.測物體質量之前,應怎樣調節托盤天平?

3.如圖1是在用托盤天平稱固體藥品的質量。指出圖中的錯誤之處,並予糾正。(圖中有三處錯誤)

4.為什麼托盤天平的左盤要放物體,右盤要放砝碼?

引導學生回答:有兩個原因:第一,根據一般人的習慣是右手操作較方便,而砝碼常需加減,所以右手用鑷子將砝碼輕放在右盤上較方便。第二,課本P7使用方法第3點中指出: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再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等於被測物體的質量。可見,托盤天平的構造決定了物體須放在天平的左盤。砝碼應放在右盤上。

5.用標尺模型做讀數練習。讀遊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二)實驗準備

閲讀課本P80第二節的內容。明確:實驗目的;實驗步驟。

(三)教師講

1.實驗時,要愛護儀器。如夾取砝碼要用鑷子,要輕取輕放等。測量時,態度認真,實事求是。儀器放置、操作過程要規範。

2.測量時,怎樣才能既準確又快呢?

從兩方面啟發學生:第一,對被測物體的質量先要估測,減小夾取砝碼的盲目性。第二,調節天平使橫樑平衡時,或測物體質量使橫樑平衡時,是否一定要使指針靜止在分度盤中線才行;指針在分度盤中線的兩側擺動的格數相同是否可行?請同學在實驗中有意識的加以體會。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視察、指導。着重檢查以下幾點:

1.愛護儀器的情況。包括使用完畢放回原處。

2.是否會調節托盤天平。

3.使用托盤天平是否正確、規範。

4.能否正確讀出砝碼的總質量和遊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5.能否將測量結果和計算結果正確的記在課本P80上。

(四)學生實驗後的討論

1.請兩個實驗小組,彙報測量結果。並簡要探討測量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2.討論課本P80頁《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五)佈置作業

1.課本P88,習題第1題。

2.製作小天平。做法見書P87的小實驗。

注:文中涉及課本為人教版國中物理第一冊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二

5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熟悉天平的構造,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

2.學會使用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稱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二)教具

教師演示用具:磁性黑板,自制幾種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紙板標尺(紙板背面粘有鐵片),自制可在磁性黑板上移動的遊碼。

學生實驗用具:體積相同的長方木塊、鋁塊、鐵塊(長×寬×厚為4cm×3cm×1cm)、墨水瓶、水、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引入課題

提問:實驗室常用稱質量的工具是什麼?

講述:這節課學習用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稱每張桌面所放的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及一杯水的質量。

(板書:二、實驗:用天平稱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引導學生看課本實驗的“器材”,並請學生將實驗器材與桌面的實物對照檢查。

二、複習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提問:(1)托盤天平主要有哪些部件構成?

(2)觀察你所在實驗小組的托盤天平,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別多大?

結合學生答題,教師用磁性黑板顯示説明質量的單位克的符號:g.提問:a.各標尺的最小刻度值多大?b.將遊碼放在磁性黑板上標尺的不同位置讓學生讀數。

(3)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托盤天平橫樑是否平衡?怎樣調節?

三、學生分組完成實驗

1.每個實驗小組動手調節桌上的托盤天平,使橫樑平衡。

教師統計該步驟完成好的前五名,將他們所在的組次記在黑板的表格內。

2.分別稱出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的質量。

學生實際操作,將稱的結果填入作業本實驗記錄的表格內。教師巡視,將這步完成好的前五名組次記在黑板表內。

請一個實驗小組彙報稱的結果,全班學生判斷該結果是否合理。

3.測1墨水瓶水的質量

提問:(1)用調好的天平怎樣合理地測出1墨水瓶水的質量?

學生討論得:①用天平稱出空墨水瓶的質量m1;②將空墨水瓶灌滿水後,用天平稱出水和瓶的總質量m2;③用m2—m1得這瓶水的質量。

提問:(2)為什麼要先測空瓶的質量?

學生討論得:如先測瓶與水的總質量,倒去水後再測空瓶的質量,由於瓶內還殘留着水,測量的誤差較大,因此先測空瓶質量較合理。

學生實際操作,將結果記入實驗記錄的表格內。教師巡視,將該步驟完成好的前五名組次記在黑板的表格內。

請一學生彙報稱的結果,全班判斷該結果是否合理。

4.實驗結束後,整理器材。

四、歸納小結

1.討論課本“想想議議”。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用天平稱質量小於天平最小刻度值的物體,可用“聚少成多,稱多算少”的方法。

2.討論課本習題1。

注:文中及課本為人教版國中物理第一冊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液體關於顏色、形狀、黏稠度的性質;會用感官和簡單器材研究液體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運用多種方法將觀察到的現象表述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願意參與,體驗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

油、蜂蜜、牛奶、水、滴管、蠟紙槽、燒杯、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個個都是小小科學家,生活中你們最熟悉的四位好兄弟非常高興,也趕到了我們的課堂,想和你們一起實驗,它們就藏在你們的實驗桌裏,趕緊動手,比一比,哪一組最先找到它們?(生興致盎然地找)

師:找到了嗎?誰來説一説,它們分別都是什麼?(牛奶、水、蜂蜜、油),如果老師把你們的眼睛蒙上,你們還能準確地判斷出它們都是什麼嗎?有什麼好辦法?(用嘴嘗、用鼻子聞、用手摸)

2、師:能夠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真了不起。那麼同學們,如果給這四位好兄弟起一個共同的名字,應該叫什麼?(板書:液體)

師:想不想知道關於液體更多的事情?那好,這節課就讓我們進一步來認識液體。(板書課題:認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㈠初步運用感官,觀察四種液體的性質

1、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液體四兄弟,比較一下,它們都有哪些不同點?一定要將觀察到的結果記錄下來。

生:(觀察)

師:哪一組願意説一説,你們運用什麼辦法發現了什麼?(用眼睛看,發現四種液體顏色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用鼻子聞,發現氣味不同,用嘴嘗發現味道不同)

㈡ 1、猜想預測液體具有的其它性質

⑴師:説的真好,你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個個都能像小科學家一樣認真仔細,老師真高興。可是,今天你們研究的這液體四兄弟除了顏色、氣味、味道不同之外,還有很多不同點,現在就請小組的同學大膽的猜一猜這些液體還有可能哪些地方不同?想到一個不同點就在小組實驗探究積分卡上加一分。

生:(討論交流,推想預測)

⑵師:彙報一下小組的想法吧!(生邊彙報,師邊將彙報的問題歸納整理到黑板上)

(預設生預測情況:1、四種液體流動的速度有快有慢。 2、生產的廠家、日期不同。 3、營養成份作用不同。 4、同樣多的四種液體輕重不同。 5、水具有毛細現象,其它液體也具有毛細現象嗎?……

⑶師:同學人小腦袋瓜裏的問題可真不少,可是這麼多的問題,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中研究完,那麼哪些問題適合在這節課上研究,哪些問題可以在課下研究呢?(師生研討確定研究範圍:1、同體積液體輕重不同。 2、不同液體流動速度不同。 3、液體的毛細現象。 4、不同液體表面張力不同。)

2、討論研究方法,制定實驗方案

⑴師:關於液體的不同性質,同學們有了這麼多的猜想,那你們能不能想出好的辦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呢?下面就請小組同學選擇最感興趣的

一、二個問題,結合桌子上的實驗材料設計出好的實驗辦法吧!在這個環節中,我們要評選出最佳創意獎。

生:(小組設計研究計劃)。

師:説説你們小組想要研究的問題和辦法吧?

教學情景預設1

生:我們小組最想研究的問題是四種液體流動的速度不同。我們小組想出的辦法是:倒一倒,比一比,也就是將四種液體倒在斜放着的滑板上,觀察四種液體流動的快慢。

師追問:也就是讓四兄弟來一個短跑比賽是嗎?那怎樣才能保證比賽公平呢?你們能制定一個比賽規則嗎?

生:(同時倒,液體要倒的同樣多)

教學情景預設2

生:我們小組最想研究的問題是同樣多的四種液體重量不同,我們的辦法是倒出和水同樣多的液體和水,在天平上比比看,哪個重,哪個輕?

師追問:那麼在比重之前,應將天平調節到什麼狀態?

生:兩邊高低一樣平。

師:科學上叫平衡狀態,那你們會調節天平的平衡嗎?(此處若學生會使用天平,讓其介紹一下;若不會使用,教師出示多媒體介紹天平使用方法)

(説明:此處,學生若有其它的比重方法,例如將液體混合,觀察變化,從而知道四種液體的輕重,只要科學合理,教師也予以支持。)

教學情景預設3

生:我們小組研究了液體的毛細現象,我們用辦法同上學期研究水的毛細現象的辦法一樣,將紙巾平放四種液體上,觀察其變化。

師:能運用已有的辦法解決新的問題真聰明。

(説明:以上實驗,同學們若能想出其它的好辦法,師事予以正確引導,並鼓勵嘗試。)

3、小組合作,實驗驗證

師:同學們,説的好,不如做的好,你們想不想親自試一試?(想)那麼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呢?(生:保持衞生;注意實驗安全,填寫好記錄表……)

師:同學們還要加強合作,不能你爭我搶,實驗結束後還要評選今天的“最佳搭檔”。現在開始動手吧!

生:(自主實驗)

4、交流得出的結論

⑴師:通過動手實驗,現在就請同學們説説你們的猜想得到驗證嗎?

預設:

生1:我們小組通過不同液體與水在天平上比重,發現蜂蜜最重,油最輕,從而驗證了猜想:同體積的液體重量不同。

生2:我們小組通過把不同的液體同時倒一點放在斜放的滑板上,發現水流的速度最快,蜂蜜最慢,我們知道了不同液體流動快慢不同?

師追問:流動快慢與什麼有關?

生:粘的液體快,不粘的液體慢。

師:用科學的語言來説不同液體的黏稠度不同。

生3:我把紙巾平放在液體上,不久紙巾就被液體浸濕了,從而我知道液體都具有毛細現象。

説明:(此處的教學設計具有不定性,在課堂上,學生有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實驗結果,這時,教師準備針對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控制不變量的情況,隨機調控課堂)

⑵評選“最佳搭檔”小組

5、知道液體表面都有表面張力

⑴師:同學們不但能夠提出問題,還能解決問題,真了不起,老師也有一個新發現,請同學們注意看:(教師把水倒滿杯子,大家猜一猜倒滿水的杯子能放幾個曲別針讓水不流出來?)(生:猜)

師:(邊放邊讓同學在一起數個數,直到水流出。)

⑵師: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邊實驗邊觀察你都發現了什麼?

生:杯邊水鼓出來了。

師:這種現象叫表面張力。

三、延伸拓展結束

1、師:馬上下課了,請同學們整理一下實驗桌,將你們用過的不同液體倒入水槽中,看看怎麼了?

生:(驚奇)分層了!

師:這就是下節課我們將要研究的問題:“把液體倒進水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下先來研究。

2、這節課你都有什麼收穫?

3、這節課你過的快樂嗎?如果重上這節課你想怎麼做?如果重上這節課你希望老師怎麼做?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 篇4

【設計理念】

1、本節課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體現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

2、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類比的方法。先把液體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組成,然後,用“大量、密集”的關鍵詞,搜尋生活中的實例,把液體類比成“大米、蘋果”等。針對一袋子大米,進行擬人類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展開討論,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然後再利用象徵類比,把“大米”的感受“無奈”,關聯到生活中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是學生最熟悉的。對學習狀況的研究得出:學習的感受與給學生的壓力有關,與自己的“名次”有關,與所在的集體有關。根據這些類比,可以建立液體壓強規律的假説。然後,用實驗驗證假説,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材分析】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實驗:

用一個塑料袋裝滿水,用一個釘子從底部扎一小孔,水就會從底部流出。

(組織學生討論)説明:水對底部有壓強。

老師用釘子從袋子的四周紮上一些小孔,水就會從四周噴出。

(組織學生討論)説明:水對側面有壓強。

如果塑料袋子裝的是別的液體,實驗現象是一樣的。

拓展: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

(組織學生討論)液體有重力,所以對底部有壓強;液體與固體不同,有流動性。容器壁阻擋着它流動,它就會對容器壁有壓強。

二、進行新課

水對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水的內部是否有壓強?有。

為什麼説有?

就像我們在吃火鍋時,在中間有一個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開了。假如設想一下,把隔板的一邊的水拿走,另一邊的水對側壁就有壓強。因此,我們都同意當隔板還在時,兩邊的水對它有壓強,那麼,把隔板拿走,水的內部有壓強。

(一)提出問題

液體壓強有什麼規律?或者説,液體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引導類比

咱們先看能不能把液體分成若干小液滴,(邊畫示意圖,邊講解)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

在這個描述中,關鍵詞是“大量、密集”。

1、直接類比

請找出日常與“大量、密集”有關的事物,請同學們想得越多越好,儘可能多地告訴我。

街上走的人羣、亂哄哄的蒼蠅、箱子中的蘋果、一袋子大米……

我們從一大箱蘋果開始研究。

2、擬人類比

現在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隻只蘋果,被裝在箱子中。這時,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難、憤怒、受到擠壓、掙扎、無奈……

3、象徵類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無奈地承受。現在以“無奈地承受”為題,説説日常哪些現象是這樣的?

在圈中的羊、在網中的魚、同學們的學習狀況……

我們不妨來討論一下:我們學習狀況是如何無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壓力,如家長、同學、親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後對於個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樣的成績在不同的班級或不同的學校感覺也不同。

可見,由於學習的狀況造成的無奈與壓抑,來自各個方面,並與名次、學習環境都有關係。

(説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從而使陌生的問題變為熟悉的問題。該環節是學生思維最獨特、最發散的.環節。在以上的這三個環節中,學生的想法很多,發散思維得到從沒有過的訓練,他們的好多想法來自生活,他們更熟悉,更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這幾個環節中,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為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切不可為了趕進度,匆匆而過,使學生來不及思考討論,在最能鍛鍊學生能力的環節,達不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三)適用問題

對應學習的無奈,你能否體驗液體中的每個液滴的感受?

每個小液滴感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作用,這種作用與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關,也與液體的種類有關。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説

根據剛才的討論,請你談談對液體壓強有關因素的看法。

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不同的深度壓強不同,不同的液體中同一位置的壓強也不同。

(五)檢驗論證

我們用實驗來驗證,現在有這樣一種測液體壓強的儀器──壓強計(教師簡介:我把手指壓在橡皮膜上,在右側的“U”形管中出現高度差,我們看到“U”形管中出現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壓強)。

請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體、同一深度壓強是相等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六)評估

今天的實驗只能到此為止。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天的實驗:

①實驗設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沒有失誤?

③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

知識應用:

請同學們閲讀書上材料,瞭解液體壓強規律的應用(邊閲讀,邊討論)。

請一位同學説明什麼是連通器?舉幾個連通器例子。

三、小結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有哪些收穫?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液體的宏觀性質(具有一定的體積,不易壓縮,有流動性),從而瞭解液體的微觀結構:液體的微觀粒子也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動,但液體分子沒有固定不變的平衡位置.

2、能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初步説明液體表面張力現象.瞭解表面張力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並能解釋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

教學建議

1、表面張力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從分析液體表面層的分子分佈比液體內部稀疏得出的.液體表面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引力,在液體表面各部分間產生了相互吸引的力,即為表面張力.

2、對錶面張力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學生只要能從液體表面張力要使液麪收縮到最小來解釋有關現象就可以

教學設計示例

一、課堂引入

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分子之間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又使它們分散開來,我們看到自然界中物質的三種狀態:液態、氣態和固態,便是由於分子的這兩種作用而產生的三種不同的聚集狀態。為了更好的研究微觀分子的排布對物質宏觀性質的影響,我們分別研究物質的固態、液態和氣態--固體、液體和氣體;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固體,今天,我們來研究液體。

二、新課講解

1、對比液態、氣態、固態研究液體的性質

問題:對比氣體、固體,討論液體與這兩種物態的宏觀性質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教師給一提示:宏觀性質有形狀、顏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師總結:

(1)、液體和氣體沒有一定的形狀,是流動的。

(2)、液體和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而氣體的體積可以變化千萬倍;

(3)、液體和固體都很難被壓縮;而氣體可以很容易的被壓縮;

教師講解: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發現,液體的性質介於氣體和固體之間,它與固體一樣具有一定的體積,不易壓縮,同時,又像氣體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這些性質是由它的微觀結構決定的。下面,我們來對比一下分子的這三種聚集形式。

2、液體的微觀結構

(教師在講解時,可以通過視頻演示來表現分子的三種聚集形式;可以參考媒體資料)

如果我們假設,固態時物質體積為1,液化後的體積大約為10,汽化後的體積則為。

板書:固態(體積1)→液態(體積大約10)→氣態(體積)

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液體分子的排布更接近固態,在宏觀性質上表現出類似於固態的不可壓縮性和體積不變性。

跟固體一樣,液體分子間的排列也很緊密,分子間的作用力也比較強,在這種分子力的作用下,液體分子只在很小的區域內做有規則的排列,這種區域是不穩定的:邊界、大小隨時改變,液體就是由這種不穩定的小區域構成,而這些小區域又雜亂無章的排布着,使得液體表現出各向同性。非晶體的微觀結構跟液體非常類似,可以看作是粘滯性極大的液體,所以嚴格説來,只有晶體才能叫做真正的固體。

教師講解:

由於液體分子排布這種特點,使得液體具有一些特有的物理性質。

3、液體的表面張力

教師出示媒體課件(表面張力的系列圖片展示)

自然界的水、流動的水銀,熾熱的鐵水等等都是物質的液態形式。在觀察這些液態景觀時,我們會注意到:荷葉上的小水滴和草上的露珠會呈球形,一滴汞能成為球形在玻璃板上滾動,這些現象的產生是什麼原因呢?

這些現象都與液體表面的性質有關。跟氣體接觸的液麪薄層叫做表面層。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液體表面層的性質。

實驗1:

將一個拴有鬆弛棉線的鐵絲環浸入肥皂水中再拿出來,使環上佈滿肥皂液膜,用燒熱的針刺破棉線一側的肥皂液膜。觀察另一側肥皂液膜的變化情況和棉線的形狀。

學生觀察並得出結論:環內棉線另一側的肥皂液膜收縮,棉線變成張緊的弧形。

教師展示課件:

表面張力實驗的演示以及原理説明

實驗表明,液體的表面層好像是繃緊的橡皮膜一樣,具有收縮的趨勢。

教師分析:

表面層裏的分子要比液體內部稀疏一些(出示圖片或者視頻),在液體內部,分子間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引力和斥力的數量級相同,在通常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它們之間的大小是相等的,而在表面層內,由於分子間距比較大,分子之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如圖所示)我們可以假想一個分界線,將液體表面分割成A、B兩部分,由於表面分子之間的引力作用,A部分對B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向A部分收縮,同樣,B部分對A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向B部分收縮,我們將液麪各部分之間的相互吸引的力稱作為表面張力,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液體表面形成一個“彈性薄膜”。

表面張力的作用使得液體表面具有收縮的趨勢,在體積相等的各種形狀的物體中,球形物體的表面積是最小的,所以露珠、水銀、失重狀態下的水滴等等呈現球形。

問題:

請學生們分析下面這些現象,並解釋產生的原因?

(1)雨傘的傘面有細小的孔,為什麼水不會從孔裏漏下去?(因為水將紗線浸濕後,在紗線孔隙中形成水膜,水膜的表面張力使得雨水不致漏下.)

(2)將分幣輕輕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為什麼分幣會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這是由於表面張力使得液體表面形成一個張緊的薄膜,當分幣放置上後,使得液體表面發生形變,產生彈力,這樣受力平衡,所以分幣會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三、典型例題解析(參考典型例題)

四、小結

五、分析課後習題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 篇6

[設計理念]

液體的壓強是一個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卻又非常重要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加深理解,獲得深刻影響,特在課本P81的演示實驗上增加學生分組探究實驗。通過本節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液體壓強的特點,認識到液體壓強只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本節課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經驗的相關情景,使學生對液體壓強獲得初步印象,然後讓學生猜想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並設計實驗,自主探究。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學習的協作精神。同時還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瞭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 知道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 理解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知道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進行操作的能力,通過實驗分析,概括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2) 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3) 密切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側壁開口的玻璃管、壓強計、盛液筒兩個、小燒杯兩個、水、鹽水。

學生用:盛液筒、壓強計、玻璃管、橡皮膜、水、鹽水。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是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兩個因素。

難點: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歸納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1、 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是由於茶杯受到重力作用,並提問:液體也受到重力,液體對容器底有沒有壓強呢?

2、 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氣炎熱,不少同學喜歡游泳,當你站在齊腰深的水中時,有什麼感覺?

學生回答後,提出探究課題,板書課題。

二、根據情景進行猜想,通過實驗得出初步結論

1.上述實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對人有沒有壓強?水對池底和游泳池側壁有沒有壓強?

現在,我們把游泳池搬到課堂上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出示一個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塊小橡皮,讓學生觀察底部橡皮膜的形變。

2.教師提問:用這樣的一個器材如何研究液體對容器底部有沒有壓強?學生回答後,設計

實驗驗證,將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觀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並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檢驗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怎樣用一種器材來探究液體對容器側壁有沒有壓強呢?按照學生回答的思路,設計一個實驗,在側壁開口的玻璃管的側壁開口處紮上橡皮膜,並向其中倒水,讓學生從看到的現象中歸納出結論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並進一步分析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的原因。

3.教師問:剛才我們認識到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那麼,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向大家介紹一種儀器——壓強計。教師通過類比的方法介紹壓強

計。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一個結論:橡皮膜上承受的壓強越大,液麪的高度差越大,若兩次高度差相同,則説明橡皮膜承受的壓強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轉動橡皮膜的朝向,看兩邊的高度差有無變化。學生從現象中歸納出結論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三、學生分組探究,驗證猜想

前面,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兩條初步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同學發現橡皮膜有時候凸出得多,有時候凸出得少,這説明液體壓強有大有小,那麼,液體壓強的大小究竟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情景三:當洪峯來臨,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有時會發生決堤的事故。

1、學生討論

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出發,利用已學知識或生活經驗,猜想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2、教師板書一些學生可能出現的猜想,比如:

(1)與深度有關

(2)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或與其它的一些因素有關

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後,教師進行整理,用實驗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進行篩選、整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的猜想,都是從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確與否,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3、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檢驗猜想

(1)教師介紹實驗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根據猜想選擇某一課題進行實驗,並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3)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巡查,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並強調合作學習,通力協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評價,總結出變化規律

1、各小組派代表將實驗記錄結果用投影儀展出,交流經驗成果,教師對每一組學習的效果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引導學生對各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通過各小組合作,討論得出實驗結論3: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提出部分實驗小組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能應用的改進意見。

3、在屏幕上逐條顯示本節課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五、拓展訓練

利用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可以解釋、解決很多生活以及技術上的問題。

1、人站在齊胸深的水中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2、投影顯示潛水服,提問:在不同深度潛水時,為什麼潛水員穿的潛水服對裝備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師把攔河壩設計成什麼形狀?為什麼這樣設計?當洪峯來臨時,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超過警戒水位時,為什麼有可能發生決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體課件顯示相關資料:1998年洪水過後,荊江大堤的相關堤段進行了整險加固,使重點堤段的防洪能力從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課堂小結與評價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和評價,談學習體會。學生的學習收穫,可以從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進行交流。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 篇7

【 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公式,能用該公式簡單説明一些物理現象;

(2) 通過觀察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瞭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 教學重點 】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 教學難點 】

液體壓強公式的推導。

【 教學過程 】

活動設計

一、液體壓強的大小 [來 ]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 回憶並回答液體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麼方案? 對於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節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麼計算?

(6)壓強=壓力 / 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於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 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 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 挑選方案,推導公式 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水 gh 水柱 。 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係。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於膜到液麪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麪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 h 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 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 h處的壓強為: P= gh

意識到公式中的 h 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於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於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 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 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 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用輸液軟管連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氣球。把連接氣球的一端固定在鐵架台上,漏斗置於較低位置時加水。讓學生觀察現象。氣球變大變薄,但沒有破(將破未破)。問學生:改變漏斗位置會發生什麼?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覆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 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麼破的?是什麼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 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 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 ? 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或在教師提示下將關注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 (1)液體內 h 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 討論完成“發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 實踐活動 】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於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數據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學習本節所需要的基礎知識:本節教材安排在固體壓力壓強基礎上,進一步介紹液體壓強,是對壓力壓強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為以後學習氣體壓強,浮力的產生原因,浮力的大小等奠定基礎。液體壓強的規律對學生了解自然,及其在生產建設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物質的存在狀態不同,壓強表現的特點也不同。壓強的概念應該包含固體壓強、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本節從液體具有流動性和受重力作用出發研究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壓強只是得綜合性較強,它是學習密度、力、平衡力和壓強的基礎上展開的。這些知識又為後面浮力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瞭解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

(2)知道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及壓強的方向。(3)初步學會用壓強計探究液體的內部壓強。(4)掌握液體壓強的規律。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形成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2)通過分組實驗,體驗用“控制變量”和”轉換法”的研究方法。(3)通過介紹攔河壩,形成應用科學解釋事物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形成善於探究,樂於探究,敢於探究的品質。(2)培養學生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體驗科學規律對生產建設的指導意義,激發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液體壓強的規律

難點:用壓強計探究液體的內部壓強實驗設計四、教學手段

本設計以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為基礎,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液體的壓強獲得直觀的印象,通過分組實驗、各小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交流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液體壓強的規律,通過介紹連通器、聯繫攔河壩、潛水服鞏固液體壓強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液體壓強的規律。方法是:通過演示、探究等遞進式的實驗,強化液體壓強規律的形成過程;通過介紹連通器、聯繫攔河壩、潛水服液體壓強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鞏固學生對液體壓強規律知識的理解。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用壓強計探究液體的內部壓強實驗。方法是: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發現並提出問題;通過學生實驗自主探究液體壓強的規律,師生磋商,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展示,加以指導磋商—合作學習,使學習變成多向磋商,獨立學習加上關注彼此學習結果、質疑、達成一致。在實驗過程中經歷討論、小組間交流、實驗數據記錄、分析和進一步處理實驗數據,得到液體壓強的規律。

五、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流程圖: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體驗實驗,感受液體內部壓強

觀察實驗,初步瞭解液體壓強

探究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特點

鞏固練習,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課堂小結,總結評價所學內容

課後延伸,知識拓展

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個問題:1、堤壩為什麼要做成上窄下寬的形狀?2、深海中的帶魚捕到岸上為什麼常常會死亡?3、潛水艇為什麼要做堅硬的外殼?演示實驗:當水倒下去時,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來。(橡皮薄膜的形變説明了液體壓強的存在)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活動旨在設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味,引出課題。説明知識建構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分組實驗,親身感受液體先讓學生親身感壓強。受液體存在壓強。讓學生在手上帶一次性塑料手套,放入水槽,感受液體壓強。

利用液體壓強計這個設計是通過什麼來展示液體也存在壓強的呢?引導學生由上面的實驗猜想液體內部壓強與什麼因素有關?能不能利用液體壓強計設計一個探究實驗進行驗證,並得出結論?交流探究結果定量測量得到液體壓強的大小;學生交流,討論制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表格,並按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由收集到的實驗數據歸納分析,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特點。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實驗呢?這個設計是通過什麼來展示液體也存在壓強及其大小的呢?學生思考,分組討論,讓學生感悟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有壓強通過轉換法讓學生感悟液體存在的壓強,及壓強大小的不同表現。這幾個實驗的設計深入淺出由簡單到複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