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論語讀後感優秀[15篇]

校園1.76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優秀[15篇]

論語讀後感1

一代聖賢萬代師表智者仁愛師傳典範;國學《論語》儒家精論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實可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感悟經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學之初片語淺識而今處世之時虔誠拜讀;雖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卻也歎服其中受益匪淺。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特別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時間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傳典範。

現代的人大多是從《論語》對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細緻的瞭解,其間發現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無以例外,寒假期間潛心拜讀先師大智略有心得愚見貽笑大方。

欲教人德為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眾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務本"就是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識納入道德範疇的傾向,他説"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孔子這種主張在揭示德與智的關係方面,指明瞭德對智的統率作用。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閲讀了《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説,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説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説話,態度和悦;君子在場時,説話侷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説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説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説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後感3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禮貌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日,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説: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説,自我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説: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必須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裏才能平衡,事業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後感4

時而不得不感歎孔老夫子的偉大,從時間維度上來看,千百年來儒學依然歷久彌新,保持着強大的生命力;從空間維度來看,儒學從中國傳播到亞洲,甚至世界各地。《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和學生言行的一本著作,總有幾句讓人過目不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孔夫子求學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是孔子的這種謙遜的態度難能可貴,孔子的學問遠遠高於常人之上,然而對待學問仍然虛心以待之,不驕不躁,踏實向他人求學。如今,我們很容易學到一些知識,遂便沾沾自喜,便不再繼續深入鑽研了,所以對知識的理解更容易處於冰山一角的階段,成為不了大學者,大科學家又能怪誰呢?要不然,也有這樣的一羣人,學到一點知識就四處誇耀,掌握這些皮毛知識變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殊不知自己所炫的學問早已成為陳年俗套,真理已經變成了謬誤,經常成為人們的茶餘飯後的笑料。可笑乎,這種求學的態度實則不端啊!

其二,求學的途中需要用辯證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選擇。對於善的內容,用進行摘取加以學習;對於不善的內容,自己要自我剔除。知識作為一箇中性詞,自然要對知識採用一個辯證的`思維去對待,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學習。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信息在互聯網傳播,質量也是良莠不齊,謹慎選擇,辯證對待,從中汲取營養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三,師從何人?曰:善人也。顯而易見,孔子是嚮往善的,這裏所屬的善當然不僅僅侷限於善良,而是指一切積極美好向上的人。換言之,這種人是沒有年齡,性別,地區差異,社會階級等等之分的。只要他/她有好的一面,我就理應謙虛求學。這點與韓愈“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謀而合,隱約可以窺見孔子在求學方面的平等思想。

故而,求學要謙之,辨之,善之。

論語讀後感5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它就像一座寶藏等着我們挖掘,懷着敬畏之心我打開了這本偉大的著作。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聖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不正是我們的中國小生日常行為準則嗎?文質彬彬、學思結合、學而不厭、以德報怨、以直報怨等等這些教誨不正是我的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嗎?讀完論語,我忽然覺得孔子就像一個慈祥的長輩,時常在我們耳邊言辭懇切地教誨。讀着《論語》,我感覺觸摸到了聖人。讀《論語》不僅可以聆聽聖賢的聲音,還可以跟着孔子學做人。

學做一個快樂的人。孔子有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樂是什麼?孔子告訴我們的答案似乎很簡單,學習知識並按時温習,與高人結交學習他們的學識品德,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小人。

學做一個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國家是國運,在個人則是命運。畏大人,是要我們尊敬長輩,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遠之。畏聖人之言,是要我們遵守準則,俗話説“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麼不聽聖人言,吃虧在後面。

學做一個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錯。

學做一個有温情的人。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孔子不僅對學生有愛心對朋友更是有情義。

學做一個好學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學問,聖賢都如此謙虛向學何況是我們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更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聆聽聖賢,跟着聖賢學做人。

論語讀後感6

三天細細讀完,結局淚目,所幸只是小説,正史無從考察,況且現實中人無絕對善惡,教養、經歷、學習、環境造成人與人不同的價值觀和追求,所以書中不論豪傑、先賢,還是酷吏、小人,其行為緣由作者都有鋪陳,力求合乎邏輯貼近現實中的人之常情。而且從小人物見大時局,像史評卻道故事也是作者的小説特點。光這些就已經是當下許多裹着營銷包裝蹭IP熱卻言之無物的流俗之作無法達到的高度。

作者曾寫影評小酌為何中國拍不出好萊塢商業大片(看了不能再贊同,同時個人也認為大市場環境下作用因素還有其他),説文藝工作者肩負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寫各種惡,又不能宣揚惡”,“寫《人皮論語》寫傷了,説以後再不寫悲劇了,可一動筆,根本避不開各種人生難免的悲劇。特別怕給人帶去太多負面灰暗情緒。”生活之中無奈與悲劇何其多,而真正佩服作者,也是非常喜歡他所著小説的原因是,在絕望中常常能讀出希望。即便陰謀密佈惡意接踵,也有另一面的人情温暖,讓人不忘初心,始終有堅信的力量。

一邊讀小説一邊偶爾百度史料就會客觀很多,對硃安世一行人的下場感到悲切,只是因為作者不愧專家,行文功力深厚,遣詞造句富有感染力,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

從《清》被圈粉,關注微博,粉絲寥寥,作者本人也根本不在意這些吧。感覺是個有人文關懷和文化良知的作家,非常敬佩專注讀史著書又對現世懷有關注與熱情的這種作家人格。在這個慢不下來的'時代,泛娛樂碎片化等互聯網傳播的次生特點裹挾着日常生活,對於電影或書,除去行家和飯們的真心熱愛,大眾消費還是圖個開心,認真不多也無暇。不禁多想,國內文化產業(電影動漫甚至書籍出版)的振興繁榮,需要時日也需要很多熱愛且認真的人才吧。

《清》3部豆瓣評分都在8以上,《人皮論語》8.7。這個月《清4》上市,支持。

讀書不多,又重度拖延症,藉此自勉,希望有時間有毅力靜下心翻翻歷朝正史。

論語讀後感7

“先生授我以詩書,我為先生傳知識”,這裏的“先生”説得就是孔子。《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辭約義富,語句、篇章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淺近易懂,用意深遠,雍容和順。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及其所要表達的觀點。

語錄諄諄,讀取學習之法。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為好學也已矣。”我們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就像懸樑刺股的主人翁孫敬,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讀書到夜半,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為了一代鴻儒。還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把學會的知識常常複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是我們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論語》給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言微旨遠,應思讀以致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紙上談兵,不會靈活運用,就像我們背單詞一樣,最後能記住的單詞沒幾個。學習是要下點苦功夫的事,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學會的。

柏寒鬆勁,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會我們要謙虛待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還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警醒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啟發我們要思考問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提醒我們交友要謹慎;“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説我們對真理要有敬畏虔誠之心。

字字斟酌,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回味解讀。

論語讀後感8

《論語》乃聖賢之書,初略一閲,理解甚淺,卻已是受益良多。孔夫子乃千古聖賢,教習為君為政之道,傳承仁義孝信悌之道德;吾等雖是庶人百姓,即使不為政為官,亦當學習禮樂仁義;雖為女子,亦可君子也!

年少時崇尚力量,追求個性,無知且不受教,狂傲不羈,愚蠢至極;今已漸知己之無知,見賢而思齊,修養是至高的道,亦是君子的根基。天道之大者,生而不息,周而復始;人之渺小矣,六十一甲,短暫且羸弱,如何於區區數十載,做到不愧於己,不負於人,已不枉此生矣;惟胸懷坦蕩,正直賢德者,可無畏無懼!

人者,仁也;仁者,義也!何為仁?自躬,自省,自謙,自律,自立者為仁,謹言慎行,寬容敦厚,不損人利己,不怨天尤人,淡泊名利,隨遇而安;何乎義?國乃大義,對同胞應心懷慈悲,窮時獨善其身,達時兼濟天下;家道之義,在於傳承好的家風,親人之間互助,包容;孝長愛幼,奉養父母哺育子女,皆以仁德為本;朋友之義,向來居首,畢竟無親緣,亦無債權,人情往來,肝膽相照,只為義字,此義最簡單也最難:只需誠實,坦蕩,正直,將心比心,以忠誠度人,持同理心,以德聚人,無往而不利也!愛情之義,在忠貞,寬容與良心;愛人之義,最難以做到,但最重要,因其乃幸福之根本;它不如家人間有本能血緣之故,血濃於水割之不斷;也不如朋友疏遠,凡事只見其優而不見其劣。愛人之間,因親密而無間,卻常因太過而踐踏底線,因而尊重尤為重要。

孔夫子之論語,教導世人道德修養,為人處世,接人待物之道,的確是修習道德的入門之卷;只是時代變遷,舊法已不適今景,我們應該去學習和接納更多的思想,汲取有利於我們提高才德的方法,堅持不懈學習,使自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風景,登上更高的平台;萬物不離其宗,所有的修行都在於修心,堅守中正之道,守法,守禮,守德,運用智慧去創造,總會有成功之時!

論語讀後感9

《論語》是孟子與其説徒弟所編,雖然是幾千年前所編的,但或是讓全球、讓老百姓,更要我獲益匪淺。

子謂:“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是為人處事要求真務實,不可以將信將疑。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為耳邊風,不以為意,直至六年級危教師講這句話時,才要我對他造成了興趣愛好。親人老説我學習培訓情況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卻一直打斷她們,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虧。

還記得那就是桂花樹脱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漸顯露光輝時,我卻在考試場上犯了愁。伴隨着一生聲吹哨聲,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們卻發愁了,眉頭緊鎖,可是我卻遊刃有餘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們,從心裏將她們狠狠地取笑了一番,才再次解題,寫着寫着,我的面色卻驟然一變,死死的盯住這道題,一隻手撓了煩惱,用嘴啃着另一隻手,身上不斷地出汗。這時候,我好像看到學生們對於我指手畫腳,基友對於我堅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説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樣悔恨的我,卻被想像所打斷,氣惱到眼睛基本上噴出來本質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試卷上亂蒙開過。因為這道題造成我後邊的思路錯亂,人的大腦早已奔潰。寫完後因為我沒有查驗,僅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腦殼,便在腦子裏回憶老師上課的關鍵點,可關鍵點都是與同學玩樂,唯一聽見的一句話是:“誰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學生們也沒有伸手,也沒有臉舉起手來,這才“一錯導致千古恨。”我灰心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沒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試卷發出來後,你媽在了分數線上,這很有可能對差等生而言是陽光明媚,花開富貴;可對於我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個瓢潑大雨。上語文課堂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然聽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禁不住回憶了一下自身在數學教學上的行為,因此我迅速把這句話在心中唸叨了幾次,當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從那時起,因為我像桂花樹一樣漸漸地顯露自身的光輝,無法阻擋。而求真務實的精神實質也是刻印在我的心裏。

論語讀後感10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所編,雖説是兩千多年前所編的,但還是讓世界、讓人民,更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主旨是做人要實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這句話當做耳旁風,不以為然,直到六年級危老師講這句話時,才讓我對他產生了興趣。家人總説我學習時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卻總是打斷他們,這才導致我考試吃了大虧。

記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開始展露光芒時,我卻在考場上犯了愁。隨着一生聲哨響,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卻犯愁了,眉頭緊鎖,而我卻如魚得水一般。我用輕蔑的目光看了看他們,從心底將他們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繼續答題,寫着寫着,我的`臉色卻陡然一變,死死盯着這道題,一隻手撓了撓頭,用嘴啃着另一隻手,背上不停地冒汗。這時,我彷彿看見同學們對我指指點點,死黨對我豎起的大拇指已緩緩向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説了多遍的呀!本是這樣懊悔的我,卻被想象所打斷,氣憤到雙眼幾乎噴出實質的火焰,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亂蒙開了。由於這道題導致我後面的思路混亂,大腦已經崩潰。寫完後我也沒有檢查,只是用手有氣無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腦袋,便在腦海中回想老師講課的細節,可細節全是與同桌玩耍,唯一聽到的一句話是:“誰還有不會的?”我看了看同學們都沒有舉手,也沒好意思舉起手來,這才“一錯造成千古恨。”我垂頭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發下來後,我倒在了及格線上,這可能對差生來説是豔陽高照,喜上眉梢;可對我來説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上語文課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地聽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來危老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數學課上的所作所為,於是我很快把這句話在心裏默唸了幾遍,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從那以後,我也像桂花樹一樣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擋。而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後感1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出自《論語》,這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我都會讚歎經典的中國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三個人一起走在路上,他們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教導我們虛心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看見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要向他學習;看見別人做得不好的時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缺點。

如果我們沒有虛心精神,自己只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聽別人的意見,那我們就不會進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時間一長,你就會退步,成功的機率會越來越小,失敗的機率會越來越大,這樣一來,你也跟一兩歲小孩沒什麼兩樣了。

這樣的道理,都是《論語》這本書教給我的。《論語》這本書是一些簡短的句子合成的,但這簡短的句子卻深含了意義深刻的道理,告訴我們該怎麼去做,怎麼去面對。但有些話,卻要結合實際來理解。

比如説,《論語》裏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的意思是,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父親去世後,要觀察他的.行為,若是他還堅持父親在世時的行為準則,就可以稱他為一個有孝心的人。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歷史在發展,人們的言行舉止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個小偷,按照這個道理,你要繼承父母,做一個小偷,那這一定是好的嗎?不是的,因為你繼承的是壞的,不善的,這樣對自己不好,對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對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會進監獄、坐牢,和一些壞人關在一起。這樣,你有可能會變得更壞,做更多壞事。

對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會非常傷心,漸漸跟你疏遠,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會跟你一樣做一個小偷,這樣下來,你的子子孫孫都會變成小偷。

所以,我們要多看書,多知道更多的知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優點,這樣我們就可以少犯錯誤,更快進步了!

論語讀後感12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表達了孔子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對於典型的破壞週記的事件,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裏,孔子就把禮樂緊緊聯繫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孔子在這裏還説到“君子無所爭”即便要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但也要發揚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強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巧言亂德”等等。孔子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説,在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凝練教師人格力量,成才德為首,樹德先樹人。孔子提出的完人標準和發展模式,即使對今天的教育無疑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格的力量是無言的召喚。孔子的教育思想雖然經歷了無數朝代變遷,卻始終根植於中華民族土壤,生生不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思考和實踐的典範。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例如,對教育對象,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強調的是人人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作為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學敏求”,不恥下問,學思結合,啟發誘導,舉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進的教學理念。

當然孔夫子還提到與人交往應當有氣度。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許我成為她的朋友?雖然時代早已不同,但是我們在交友上要”切切、偲偲“這一點上還是想同的。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是我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華思想。以前未曾學過《論語》,對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來,由李華老師引領我們學習《論語》後,才瞭解到,悠悠華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頭竟然是《論語》。

孔子是一位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一位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鋭利的智慧,打開了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使仁愛之心溢滿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讓子孫後代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簡單樸素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在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猶如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邊上,細細品茗。彷彿《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盪漾胸懷,足以洗滌沖刷你靈魂中的一切慾念。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彌留在充滿油墨芳香的字裏行間,感受儒家思想與仁義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包容與豁達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而深邃,不失為一次精神旅行。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仁義之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心中。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讀《論語》是一場精神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來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誘的言語,那一段段平易樸實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澆濕了被快節奏生活帶動下,一顆顆騷動的心靈。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濃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聖賢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14

寒假裏老師讓我們讀一些國學經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

《論語》源於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就像一位老師,裏面的許多句子都給予了我們啟示,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告訴了我們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紀伯倫所説的,看一個人,不要聽他説出的話,而要聽他沒説出的話。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會努力地表現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聖經》十戒中的'“己所欲,施於人。”更先進了一步。比如説,在大冷天,你剛剛運動完畢,身體很熱,便拿了塊冰棍吃,你能硬讓凍得發抖的父母吃嗎?不能!所以它所説的是一種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彆強施於別人。這條法則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買質量差的商品嗎?肯定不想!那你就別生產質量差的商品,也好讓別人收益。

看了這本書以後,很慚愧,我覺的現在雖然科技發達了許多,但人們的品質卻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們雖然物質文化不豐富,可精神文化卻發展到了頂峯。人人安居樂業,家家夜不閉户。而如今有這種現狀嗎?現在人的品格問題尋根究底起源於教育問題,現在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很少注意學生的內心思想,品質也很少關注。我曾經做過計算,現在我們一學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試。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試,人人都關注孩子的分數,極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數是什麼?分數成了家長們的面子,是用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和精力換來的!這樣的填鴨式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試人才。這些人墨守成規,整天紙上談兵,根本不會實際操作,除了考試一無所長。再説了,就算能培養出高科技人才,品質不行造成的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讓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北大、清華這些高等學府裏的優秀學生還會有個別自尋短見?

我誠心的希望,這些執迷不悟的人們能夠早點醒來,學學兩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論語讀後感15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從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讓我有空的時候多讀讀《論語》,慢慢地,我自己也愛上《論語》這本書,讀着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領悟着做人做事的許多道理。

《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我熟記於心,這八個字時刻警醒着我,做人做事要以它為前提,以它為準則。以前,讀低年級時,我還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身為小組長的我,為了下課能多玩一會兒,而請別的同學幫我收作業,聽背誦,編些小理由讓自己得以偷懶。放學回家後,我還把這件事打趣着講給媽媽聽,媽媽聽後,眉頭一皺,讓我把《論語》找出來,再讀一讀。當我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媽媽讓我停下,細細地為我講解其中含義。我這才理解了媽媽的用心良苦,想想這八個字,再想起我為了玩而總麻煩同學,想着想着,我的臉滾燙滾燙的,為自己偷懶的行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麼能強加給別人呢?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每每讀到這句話,我總能想象孔子當時站在河邊,感歎時光如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那種惋惜與無奈。我們既然留不住時間,那就讓我們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時如金吧!讀《論語》,也讓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如果我們對學習缺少興趣,把學習當作無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難將學業學好的。不妨讀讀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得到啟示的。而當你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的時候,就會樂此不疲,漸入佳境。

《論語》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無窮。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讀着《論語》,我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將變得更美好。

標籤:讀後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