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中地理優秀學習方法

校園6.06K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高中地理優秀學習方法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繫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複習中國地理:可看10方面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温、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佈圖、中國工業分佈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範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説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繫,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複習中要跳出教材的侷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範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佈(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4、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②口訣記憶法。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地理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科之一。開天闢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滄海桑田,也帶給了古老的人類無窮的好奇與想象。忽忽數十個世紀,人類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並通過人與自然的往來交流中,地理學不斷被拓展出新的意義與內涵。時至今日,地理事物與現象變成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不僅僅侷限於經典意義上的山川面貌、星辰運行等自然地理的內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旅遊等人文層面的印記。由此延伸,進而折射出社會風貌真實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範疇。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還需要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首先,我們得明確,為什麼學地理?學地理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幫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學習有三個層次:是什麼、在哪裏、為什麼。很多進入高一的學生,會覺得地理很難學,原因是高中地理與國中的內容相差很大,國中多為“是什麼,在哪裏”,而高中是“為什麼”,尤其高一上冊的自然地理,學習時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科思維,理解難度大;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生活閲歷有限,如學生對四季更替,邊遠地區鄉村學生對工業佈局都缺乏感性認識。其實地理很簡單,學習地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要學會閲讀理解地理教科書

地理學習的支柱是教材的閲讀理解,地理不同另兩個文科之處在於,對教材知識點必須理解記憶而不要死記硬背,要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閲讀,積極思考。上課時間有老師的引導,可以少走彎路,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地理中常識所佔比例較國中小了,但知識更深,更系統化,更加複雜,理解難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滲透的範圍越來越廣,學習地理需要的課外知識也多,所以,一定抓緊學習的主陣地課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繫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恆星日、太陽日;時區、區時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從基礎知識抓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氣温與氣壓的關係;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生態平衡的條件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説服力做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第三、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聯繫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繫,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冊、選修教材一和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二)學會閲讀和使用地圖

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的閲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圖是我們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理學習不能夠離開地圖。

第一、“圖文結合易學好記”,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把地圖印在腦子裏,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準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即形成“腦圖”。在歷次大學聯考地理試卷中,都有許多無圖考圖的題目,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十分重視構建“腦圖”的訓練。

第二、抓"讀圖"明"空間",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瞭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空間聯繫、空間組合。從歷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試題直接或間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知識。在區域地理學習中更應重視地圖的運用。

第三、地圖學習要學會分類、讀圖、變圖、用圖。

學會分類,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景觀圖、原理示意圖、漫畫圖、數據圖、結構圖、等值線圖等。

學會讀圖,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①先讀圖的主題,即圖名;②看清圖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細節,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範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④聯繫實際。學會變圖,如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圖文轉換等。

學會用圖,如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用圖記憶等。用圖記憶就是記的時候,應該直接把文字放到圖上記,當涉及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你的腦子裏反映出來的是有文字的圖片而不單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讀圖一樣回答各種問題了,不管是文字題還是讀圖題都可以解決。

學習地理要學會掌握使用地圖的方法,養成讀圖、用圖和收集地圖的好習慣,“左書右圖,圖文並茂”,從地圖中獲取知識信息,發現知識、提高技能。地圖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師,同學們學會了使用地圖的方法和習慣,學習地理就會學得輕鬆、學得有趣,才能學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三、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

學習地理與學習其它科目一樣,要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上課、練習、複習,特別是容易忽略的預習、複習兩個環節。根據記憶規律,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也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內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處,便於上課分配注意力,因為上課時間每一分鐘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課有明顯的節奏感,必須將勁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放在重難點上。學習地理決不能等全部學完後再回頭複習,這樣你是決不會理解課本知識的,你會發現學地理很難。可是如果你把地理當天的內容當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點知識就在你腦子裏更明確一些,日積月累就會培養成為你的地理思維,那麼學習地理就會易如反掌了。大學聯考雖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礎,地理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等,因此,複習中應多看書。實踐證明,自覺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

四、收集信息理論聯繫實際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社會,生活中處處藴含着信息,如電視新聞、報刊雜誌、媒體網絡、旅遊科技、綜藝體育等,經常為人們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鮮活生動的地理知識和敏感具體的地理問題,我們要善於收集和處理,不斷補充豐富地理知識。課外同學們也要注意博覽羣書,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如走進圖書館,訪問互聯網站,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及時查閲收集、檢索處理地理信息。這不僅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學們收集資料、獲取信息、充實知識、豐富閲歷的有效途徑。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知識,要使自己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自己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勇於實踐、創新學習的意識。

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密切聯繫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當地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國內外的時事熱點等,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實際,更為鮮活有趣。還要儘可能地走進大自然、走入社會,親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現象,將書本、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在野外觀察和社會活動中得到應用,培養觀察分析、活學活用、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實踐創新的能力。

本文就是為大家整理的四個經典的高中地理學習方法,希望能為大家的學習帶來幫助,不斷進步,取得優異的成績。

高三地理的六大表述法

(1)特徵描述性表達

特徵描述是近幾年高題查比較多的一種,但失分率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徵 高中歷史,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從特徵的成因角度去組織文字,是正確把握和描述特徵的一個。

(2)歸納總結性表達

中,經常會利用熱點報道,從要求、角度進行分析歸納比較好。這類答案通常就隱藏在文字和圖表中,但不能照樣摘抄文字,要結合地理原理將它重新組織。

(3)歸因層次性表達

某一地理現象(事物)的發生,總是有其原因的,而且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們在分析原因時要有主次先後,這樣才能顯得條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則不僅會顛三倒四,還會漏答要點。

(4)分析推理性表達

這種表達方式與上面的“歸因層次性表達”不同,它是線性的;具有嚴密因果邏輯關係,層層推理,環環相扣;少一個環節就會覺得不夠嚴密。所以,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跳躍。

(5)區域比較性表達

這類表達是要緊扣不同區域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的。有的是直接設問區域間的異同點,比如,“比較歐洲和北美洲温帶海洋性氣候的異同點,並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設問的,但它隱含着區域比較,如“為什麼水稻種植的分佈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帶?”隱含着三江平原與其他同緯度地區的熱量比較。

(6)圖表輔助性表達

表達交流的不僅僅只有語言文字,圖像也是。所以,當僅用文字來表達有難度時,可以藉助圖像,特別是涉及地理空間概念的一類問題。使用得好,即可以準確簡潔地表述,還可以節省時間。

關於季節的判讀分析

地理中,選擇題和綜合題經常出現諸如“當某種地理現象發生時,以下説法正確的是什麼?”的問題。解答這種類型的題目,季節的判讀非常關鍵。

1、光照圖的判讀

根據光照圖的晝夜長短狀況來判斷季節:不同的季節,南北半球的光照情況和晝夜長短不同,晨昏線與經線的關係也不同,由此可以確定出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進而確定出南北半球的季節。判讀時可直接分析極圈內晝夜長短來判定南北半球所處的季節:夏至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與經線相交),北極圈內為極晝,南極圈內為極夜,冬至日相反。二分日晨昏線通過赤道,聯結兩極(與經線重合),全球晝夜等長,均為12時。

2、地球公轉的判讀

根據地球的公轉軌道或公轉速度來判斷季節:地球的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公轉至近日點時,速度最快,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每年的七月初,地球公轉至遠日點時,速度最慢,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所以明確了地球的公轉軌道的近日點和遠日點位置及公轉的速度,也就確定了季節。

3、日出日落的判讀

根據日出日落的方向判斷季節:北半球某地某天如果太陽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則北半球白晝長於黑夜,為夏半年,南半球為冬半年;北半球某地某天如果太陽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則北半球白晝短於黑夜,為冬半年,南半球為夏半年。

根據日出日落的時間判斷季節:北半球日出時間早於6點,日落時間晚於18點時,則白晝長於12小時,為夏半年;日出時間晚於6點,日落時間早於18點時,則白晝短於12小時,為冬半年。

4、氣候特徵的判讀

根據某地區氣候的氣温和降水特徵來判斷季節:在我們過的氣候中,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季風氣候等氣候類型季節變化明顯,能指示季節。例如當雅典(洛杉磯、舊金山、羅馬、塔蘭託、馬賽等)炎熱乾燥時,或開普敦(珀斯、聖地亞哥等)温和多雨時,或南亞盛行西南季風時(東亞盛行東南季風時),北半球為夏季;當北京寒冷乾燥時,或巴西高原東南部多雨時,或馬達加斯加西部降水豐富時,北半球為冬季。

5、活動及農事的判讀

根據植被景觀的變化或動物的遷移來判斷季節: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活動都受季節變化的影響。當巴西高原東南部草木枯黃時為當地冬季,阿拉斯加的馴鹿向北部的苔原帶遷移時北半球為夏季,青海湖鳥島候鳥彙集時為4月-6月。

根據農業生產活動來判斷季節:農業生產活動有季節性的特點,華北平原的小麥收割時為6月初,種植時為9月底;澳大利亞的小麥播種時為北半球春季;江南丘陵地區採摘新茶為春季;舟山漁場帶漁汛在冬季。

6、氣温分佈的判讀

根據等温線的彎曲狀況來判斷季節:下墊面的性質不同,在不同的季節等温線的彎曲方向也不一樣,特別是海陸差異造成的等温線的彎曲, 是判斷南北半球季節的重要依據。等温線向高緯彎曲,則該地氣温比同緯度的其他地方高,向低緯彎,則温度低。即北半球如果陸地等温線向北凸,而海上等温線向南凸,則為北半球的夏季,相反,則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如果陸地等温線向北凸,而海上等温線向南凸,則為南半球的冬季,相反,為夏季。

7、氣壓差異的判讀

根據氣壓中心分佈來判斷季節:因下墊面的比熱不同(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在不同季節氣温高低不一樣,造成不同的高低壓中心.。夏季,大陸上的氣温比海洋高,形成低壓,冬季,大陸上氣温低,形成高壓。根據海陸氣壓分佈狀況,北半球當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強盛時為冬季,西北太平洋上高壓(夏威夷高壓)強盛時為夏季。

8、季節性洋流的判讀

根據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的方向來判斷季節:洋流是字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大洋中的洋流一般不隨季節的變化改變流向,惟有北印度洋為季節性洋流。其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呈順時針方向流動,例如從亞丁灣駛向卡拉奇的船順風順水時,則説明北半球是夏季。

9、河流補給的判讀

根據河流的水文狀況來判斷季節:河流的汛期取決於河流的補給狀況。世界上大多河流的主要補給形式是大氣降水,這種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河流的流量隨季節變化而變化,汛期出現在流域的“雨季”,例如:南半球的拉普拉塔河主要流經熱帶草原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贊比亞河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多雨期和汛期在南半球夏季;尼羅河水來自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汛期為6月-10月;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季冰雪融化多出現汛期,枯水期在冬季。

10、海水鹽度的判讀

根據河流入海口的鹽度的變化來判斷季節:海水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蒸發量於降水量之差,此外還受洋流河水淡水稀釋的影響,在河流入海口處,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對海水起稀釋作用,海水鹽度降低,等鹽度線向外海擴大。如長江口的鹽度變化應該是:冬季等鹽度線向河口收縮,枯水期比同海域鹽度變大;夏季等鹽度線向外海擴大,豐水期比同海域鹽度變小。

另外還可根據其他現象來判讀,如夏季温度較高,海拔較低的冰雪消融雪線偏高;夏季對流旺盛,對流層厚度變大;科學家赴南極考察主要在11月到次年3 月;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擴大時為北半球的秋季(9月-11月),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在聖誕節前後;我國水資源夏秋多,冬春少;北方使用沼氣暖熱季節較好;長蘆鹽場海鹽曬制是在雨季來臨之前;黃淮海平原夏季淋鹽,春秋返鹽,冬季相對穩定;我國北方冬半年寒潮多發;颱風、暴雨、洪澇和西南地區滑坡、泥石流多發時,為夏球兩季;黃土高原夏季暴雨時,水土流失嚴重;冬春季節我國北方氣候乾旱,有冷空氣活動,多大風,沙塵暴多發。

地理記憶:大洋和大洲

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為四洋首,位於亞澳兩美間。

大西洋西南北美,東岸臨界歐與非。

印度洋臨亞非澳,南部三洋水相連。

北冰洋麪為最小,亞歐北美三洲環。

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陸佔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一體,烏拉高加分兩邊②;

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

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

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

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佔西半邊,

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

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

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有關工業的地域形成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地理的學習需要的是日積月累,我們在學習的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識點的積累,下面是小編準備的一篇有關工業的地域形成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閲讀!

知識點概述

本節的主要考點有:工業聯繫及其類型;工業集聚及效益;工業分散;工業地域的形成及分類。工業聯繫、工業的集聚與分散、工業地域這三部分內容緊密聯繫,逐步遞進,歷年大學聯考都比較注重工業區域知識和工業的生產聯繫、產業結構的轉化等內容的考查,重視用工業聯繫的觀點分析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及工廠轉 移、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等知識,重視人地關係理念的確立。

知識點總結

1、工業聯繫是工業社會化、專業化生產的必然結果。

工業聯繫:一家工廠生產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原料,這兩家工廠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業聯繫,即兩工廠之間存在着產品與原料的聯繫。

①生產工序上的聯繫(紡織廠和印刷廠之間的工業聯繫)

②空間利用上的關係(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工業)

2、工業集聚

3、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聯繫

工業分散,一是老工業區的發展趨於飽和狀態,使新建企業不得不遷出老工業區;二是由生產聯繫的工業企業之間的分散現象,是為了充分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而形成的。

工業地域的分類比較:

知識擴展

1、理解工業聯繫、工業集聚與分散,並學會通過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區域的原料、能源、交通條件、市場、勞動力等因素的分佈和有機組合。基於對社會協作條件的考慮,社會分工日益複雜和精細,相關專業部門和企業儘可能地 聚集在一起,以充分利用資源和公共設施,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工業聯繫導致工業集聚,而工業集聚促使工業地域的形成。本節各部分內容聯繫密切 ——工業聯繫導致工業集聚,工業集聚出現工業地域,工業地域發展為工業城市。在學習本節內容時應聯繫實際,理解幾個概念及內在聯繫。

關於集聚。可分為兩種情況:傳統工業的集聚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便於生產和技術的協作,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的信息交流和 協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現代工業的集聚往往為控制某一類或幾類產品的國際市場。這些區域具有發達的專業化分工、良好的創新環境和產業文化,有利於技術的快速創新。

關於分散。也可分為傳統工業的分散和現代工業的分散兩種情況。傳統工業的分散是因為老工業區達到飽和後出現一系列問題,而向發展 中國家、國內的資源地或條件適宜的地區、城市郊區分散。這種分散不是工業聯繫的結果。現代工業的分散是工業聯繫的結果,它產生的前提是科技的進步,工業所用原料的範圍越來越廣,而超高壓輸電技術和核電技術、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使得工業區位選擇降低了對原料和動力的依賴程度。這種 分散的產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原料或零部件及產品的運輸量較小,運費在成本中所佔比重很小;二是接近顧客和原料地。另外,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條件,減少市場上的交易費用也是分散佈局的原因。從總體上説,跨國公司將其下屬企業在全球分散佈局,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產品市場。

2、本節的主要考點有:工業聯繫及其類型;工業集聚及效益;工業分散;工業地域的形成及分類。工業聯繫、工業的集聚與分散、工業地域這三部分內容緊密聯繫,逐步遞進,歷年大學聯考都比較注重工業區域知識和工業的生產聯繫、產業結構的轉化等內容的考查,重視用工業聯繫的觀點分析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及工廠轉 移、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等知識,重視人地關係理念的確立。

常見考點考法

(2010·南京高一質檢)匯源集團原料和生產基地主要分佈在吉林、北京、山東、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廣西、三峽庫區和新疆等地區。2008年9月3日,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宣佈將以現金收購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在2009年3月18日中國商務部宣佈禁止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因為收購會影響或限制競爭,不利於中國果汁行業的發展。據此回答(1)~(2)題。

(1)影響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基地佈局的主導區位因素是( )

A.原料 B.技術

C.高科技人才 D.市場

(2)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主要是因為中國擁有 ( )

A.豐富的飲料生產原料

B.龐大的飲料消費市場

C.廉價的'勞動力

D.先進的飲料生產技術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題,匯源果汁集團的生產基地主要接近原料產地佈局。第(2)題,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主要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飲料消費市場。

以上就是關於有關工業的地域形成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對正處於高中階段的你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重要知識點: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五單元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週期性。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④農業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⑤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係:

區位因素農業發展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佈、複種制度和產量關係最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 高中學習方法,土層深厚,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佈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2012大學聯考指南:熱門專業 高校收費標準 招生辦聯繫電話 估大學聯考分選大學 大學聯考錄取安排

中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

由於中國人口結構特殊,民工──這一有生力量漸趨衰竭。我們從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可以得知,1994~1996年這三年期間,國小招生每年都超過2500萬,三年合計7594萬人,是中國國小招生的歷史最高峯。這些孩子入學後在 2003~2005年陸續國中畢業,在2006~2008年高中畢業。根據上述公報,此間國中畢業生有2350萬。也就是説,2003~2005年的國小畢業沒有上國中的年輕人合計有5244萬人。這些人口就成為進軍城市的主要後備力量。

此外,2003~2005年間大學招生人數1334萬,而此間高中畢業生有1666萬。也就説高中畢業生有333萬人沒有上大學,也成為農民工的後備力量。

如此我們可知,在2003~2005年間,先後有5530萬初高中畢業生沒有再升學,而選擇了回鄉務農或者回家工作。其中相當一部分農村年輕人來到城市,成為農民工。他們中超過9成的人擁有國中文化。

從歷史數據可知,農民工的供給數量也以此間為最!

2008~2010年,也就是他們國中畢業5年後,這些年輕人到了21歲左右,在農村進入適婚期間,很多女孩子因此回到老家結婚生子,很多男青年也回家奉命成婚。這也就意味着最大量的農民工要回流農村。這是供給不足的一個原因。

但到2008~2010年,我們用上述同樣的方法計算的農民工後備人才是3630萬人,比5年前整整減少了1900萬人,平均每年減少600多萬。

1988~1990年期間正值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生育高峯期。其中以1990年出生人口近 2700萬而為峯值。那三年累計出生人口超過7600萬人。但5年後的1993~1995年出生的人口只有不到6300萬人,減少整整1300萬人。同時,進入21世紀後,初高中入學率提高了,大學招生人數也大幅度提高了,由此使得初高中畢業後必須就業的人口大大減少了。

所以,為什麼民工荒?因為現在的農民工後備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峯減少了600多萬人,三年就差不多少了2000萬人。在經濟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農民工後備人才青黃不接,由此造成了民工荒。

經過專家計算後發現,2003年當年的農民工後備人才超過1800萬,2010年後備人才不足1200萬,而且從2010年起向後,每年的後備人才都沒有明顯上升,1200萬已經是上限了!

也就是説,從2010年開始的10年內,我們再也見不到農民工人口大規模上升了。勞動力供應將陷入長期不足的狀態。

比如,2013~2014年,國中畢業生每年平均只有1700萬人,但高中招生人數將超過1000萬,也就是説全國將只有700萬國中畢業生加入到農民工後備力量,其中還有差不多一半將是城市人口,農村人口不超過400萬。這兩年的高中畢業生不能上大學的每年也不過300萬。二者合計,後備人才將只有1000萬,比2003年的高峯期減少了800萬,且真正的農民工數量估計要減少差不多1000萬人!

但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從2010年起,1950年後的出生人口進入退休高峯期。1950~1959年,中國出生人口超過2.01億人,每年平均超過2000萬。根據2004年的人口調查數據,這個年齡段存活人口1.76億人。他們從2010年開始退休,一直到2019年,每年退休人口將超過1600萬人。

一方面,退休人口超過1600萬人,需要靠1992年後出生的人口接續,而中國人口恰恰從1990年開始逐漸減少 高中數學,到2001年已經不足1700萬人。根據趨勢推算,大約到2017年,中國新增勞動人口將轉為下降,人口紅利徹底消失。

2010~2017年這個期間,將是農民工人口紅利的消失期――每年回到農村結婚的人員數量眾多,每年新增農民工的儲備數量卻比此前下降了超過600萬,農民工將由此供不應求。

所以,2010~2017年,將是農民工工資必須不斷上漲的時期。這種上漲,將推動中高收入人羣的工資進一步上漲。到2017年,中國勞動力供不應求,工資整體水平將不得不上漲。甚至於到那時,中國將不得不引進國外的務工人員。

從2010年起的10年內,中國死亡人口將超過1億人,每年平均死亡1000萬人。而此間每年出生人口將逐漸低於1500萬。大約2024年起,中國人口可能進入負增長,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要更大一些。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中國農民工長期受到“壓榨和剝削”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了!他們終於通過人口數量的減少來爭得了自己的福利待遇“被提高”。

中國的人口結構有負面影響,當然也會帶來許多積極的、正面的改變:

首先,是農民工待遇上升將成為趨勢。從目前反饋的信息看,一些內地城鄉熟練技術農民工的月收入已經超過2000元,這還建立在他們省去了城市高昂的住宿費、交通費甚至伙食費的基礎上,他們的淨收入將超過1500元。這就要求沿海城市要想吸引農民工,將不得不開出遠高於2000元的工資標準,否則,他們就只有面對民工荒的苦果。

其次,企業將被迫投入更大精力進行技術改造和科研創新。中國的世界工廠的角色將發生改變,“中國製造”將需要轉型或者被迫轉為“中國創造”。長期以來,由於低廉的農民工的存在,企業對於創新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只要通過壓榨農民工就可以獲得豐厚的超額利潤,誰還有積極性去創新呢?現在,農民工收入提高後,企業為了保持其競爭力,將不得不從內部挖潛,這有利於中國創造的成熟。同時,這將促進大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大學的科研人才將進一步得到重視。

再次,中國消費升級將持續增長到至少2017年前。隨着勞動者收入的提高,全社會收入總水平上升,消費能力提高,有利於中國消費接續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的推動力量。目前中國的投資規模過大,其中以房地產投資等為主。未來可能出現一次大幅度調整(預計2012年前後),然後再在消費接續下經濟重新上升。也可能不出現大調整而二者和諧接軌,實現軟着陸。但不管哪種模式,都有利於中國消費的發展。

第四,中國消費的提高將使得資源品和投資品出現另一次泡沫,泡沫結束的時期也將在2017年前後。人口紅利的消失將使得中國在2030年之前處於“失落的十年”期。

第五,民工荒加劇後,中國將重新考量當前的計劃生育政策,預計2017年前將出現政策調整。

標籤:高中地理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