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七宗罪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校園2.06W

七宗罪是一部很有內涵的電影,許多人看完之後都是感慨萬千。關於七宗罪電影觀後感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七宗罪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七宗罪電影觀後感篇一

這是一部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片子,看到片名,就想起與之相似的《第七封臃。如果説伯格曼在《第七封臃中對信仰的根源和上帝的存在進行了追問和探討,那麼《七宗罪》展示的就是如果丟掉信仰,世界將會怎樣。

影片中的紐約,灰暗、潮濕、骯髒、混亂,接連不斷的命案,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開頭是老少兩代警官追查殺人兇手,感覺好像一部偵探片。被殺者的慘象和陰森的作案現場在影片開頭就讓人心理緊張。在案子進行到第三個時,他們突然領悟到兇手是以殺戮的方式進行傳道,在以上帝之名懲罰被天主教認為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嫉妒。片子的宗教意義也就從這裏開始顯現,並在劇情行進中愈加強調,特別是將近影片最後,兇手極力控訴的一段話,他説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來懲罰那些有罪的人。

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墮落,有罪之人會遭懲罰。這樣片子就有種道德勸誡的警世意味,讓人看後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麼原因讓這些人產生罪惡,讓兇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殺戮的方式來進行懲戒,影片好像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是因為信仰的缺失嗎?在西方,啟蒙運動發現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漸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充分肯定了人類的理智,開始蔑視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理性摧毀了宗教信仰精神,認為科學技術萬能的人類覺得理性可以實現一切。不錯,以科學為代表的理性的確推動了西方社會的飛速進步,促其完成了現代化的過程。可是,理性也越來越成為人們束縛自身的枷鎖。依照齊美爾的看法,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諸如效率、計算、守時這些“理性化”的東西,這樣的理性化其實就是一種“物化”,金錢和商業價值成為衡量一切價值的唯一尺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於金錢的厲害變得日益冷漠。影片中,對現代城市的冷漠現實不斷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強姦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會有人關注;受到房東欺騙的大衞和tracy住着一棟不斷受地鐵震顫的房子;房東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當做最好的房客,因為他會定期收到放在郵箱的房租.

老威廉的態度其實就是現代城市人的代表,他對這個世界很是厭惡,在目睹一場街邊的搶劫案後鑽進出租車,司機問他去哪裏,他説:“far far away…I don't know this place any more……。”他選擇的態度是逃避。他這種心理在一次和大衞的酒吧談話中被大衞揭穿,大衞還表示自己不會如此,知道這個世界的罪惡,但仍然堅持下去與它鬥爭。威廉沒有反對,他的想法的確如此,他意識到自己也應該積極面對這個世界,不能再逃避,所以他回家後砸掉了那個讓他更感孤獨的鬧錶。並且最後警官問他退休後將要去哪裏時,他説:“around,I’ll be around。”可是,大衞的堅持不是盲目樂觀,是因為他有動力有信念,那就是對妻子的愛。片子中,可以看到大衞結束和威廉的內心對話回到家後,抱着妻子説:I love you,very much…但是威廉的堅持就有些不得已,而且僅僅是種個人行為。

這是部絕望的片子,它向人們展示了世界的罪惡和冷漠,但是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避免這種境況的惡化。是保持人性的善和對上帝的皈依嗎?可是片子塑造的擁有美好人性的tracy最後也被兇手殘忍殺害。片中展示的是世界最為陰暗的一面,對於美好光明温暖的一面完全遮蔽,大衞與tracy的愛情尚且算作這個黑暗底色的一束光線,最後也由於tracy的被殺而消逝。人的出路在哪裏?影片最後老警官威廉援引了海明威的一句話: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這個結尾太沒有説服力,這個世界不是個好世界,如何值得人們去奮鬥?

此外,在這個片子中還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波茲曼在《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覆論述的觀點,新媒介的出現對人們認知世界方式的改變。老少警官威廉和大衞,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響的兩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環境裏成長的,他應該出生在20,30年代,那個時代電視還沒有普及。而大衞顯然是看電視長大的一代。所以他們處理案件時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印刷品是有字符構成的,閲讀時需要大腦不斷的解碼、記憶、呼應、總結、抽象,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思維過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邏輯的、縝密的、深刻的思維方式,善於發現細節,並以此為線索進行邏輯推理,遇到問題甚至會翻閲古典著作,表現了沉着謹慎的偵案風格。電視是光影和聲音組合物,看電視不需要動腦子,人們不費任何力氣就能理解電視上的通俗語言和畫面,從小就看慣圖像偏向視覺體驗的大衞的表現是狂噪、衝動、易怒、油腔滑調、滿嘴髒話,偵案時也是對着幾副現場圖片翻來覆去沒完沒了的看個不停。老威廉給他的幾本但丁的書,被他詛咒並扔進抽屜裏。

另外,老威廉去圖書館查資料時,遭遇一撥無所事事的同事。他們整年呆在圖書館,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學習知識時,他們自嘲自己有文化,隨即打開唱機,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在靜謐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們繼續打牌取樂。先賢的知識高雅的音樂被人們漠視,在這樣的情節中,這個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樂。

  七宗罪電影觀後感篇二

在電影裏,7罪、7罰、7次下雨、故事發生在7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着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分開來看七宗罪的罪行,每一宗並不構成死罪(上帝只告訴我們,犯下這七宗罪者,必下地獄,強調的是死後而非現世的懲罰)。所以電影中由殺手施行的7罰,仔細分析看來也是很遵守規則的.:他並不直接動手殺人。胖子被迫進食過多撐破血管而死;律師割下自己的肉——只是1磅,不多也不少;毒販在被發現時,一息尚存;妓女是直接被嫖客所殺;模特只被割下鼻子,因為她太過驕傲,不肯打電話報警,所以流血過多而死。兇手自稱犯下“嫉妒”的罪行,但嫉妒本身是不構成罪行的,只有當他因此殺害了無辜者翠西,才成為米爾斯狂怒的報復對象。

照這樣的思路,兇手完全是照“主”的指引匡正人世。其實,這裏有一個圈套。《聖經》十誡中説:“不可妄呼聖主你天主的名。”就是説,聖主只有一個,凡人不能假借他的名字傳道。只要抓準了這一條,兇手的立場就完全不成立,“宿命論”也就煙消雲散。威廉其實已經找到了這個漏洞。在第7天(放晴的星期日),3人在汽車上時,威廉問約翰是否認為自己在替上帝做事,而約翰無法正面回答,只説“上帝的行事是玄妙的”,僅此一點就足夠了,因為只有人,才能創造出天國與地獄的形象,才有“歷盡七層洗盡死罪,以致人間天堂”的説法!哪裏是什麼宿命的罪?全是人的想像罷了。

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認為是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曾屢次出現在《聖經》、著名繪畫作品及中世紀教會人士佈道的題目中,特別是在托馬斯•阿奎那的宗教著作、但丁的《神曲》和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論述猶為著名。

影片《七宗罪》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晦暗的背景敍述了一個極富哲學意味的犯罪故事:一個瘋狂的兇手自認上帝,將對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懲戒逐條實施,在追兇的過程中,新老兩界警探與罪犯鬥智鬥勇,最後卻出現了出人意料與令人深思的結局。

影片中的七樁案件忽隱忽現,若明若暗,不時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對犯罪心理學做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終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還是對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條的不可抗拒,或是象徵了這多罪該罰的人世間的混亂的生活秩序?

《七宗罪》是一部讓人發狂的影片,它在某種程度上嚴肅地探討了有意義的暴力與無意義的暴力的差別。它也激起了每一個人的“原罪”意識,看過影片的人都不免膽戰心驚——用不着懷疑,你也有罪。

這是一部與《沉默的羔羊》一樣令人壓抑的影片,導演大衞芬奇玩的是一個罪犯與警察捉迷藏的遊戲,遊戲的核心就是“七”這個數字。“七”是隱藏在現代人性迷宮中的撒旦,在我們越來越把目光投向科技、投向物質、投向現代民主的時候,導演卻在影片中為我們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古老宗教中的七宗該下地獄的罪惡。當帷幕落下時,在觀眾心頭揮之不去的是對上帝及現代人性的思考。

我們陷入了導演精心編織的兩個倫理悖謬:第一,兇手既然是按聖經裏的七種罪孽依次殺人,説明他是在清除罪惡,替天行道,而非像一般的罪犯那樣濫殺無辜,從道德上講他似乎並非犯罪,但從法律上來説,他卻百分之百地符合警察捉拿的標準。警察的職責主持正義,為民除害,兇手也在作同樣的事,但他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不是在否定他去除罪惡的行為嗎?這是悖謬之一。其二,米爾斯作為一名剛剛上任的警察,對前途充滿憧憬。他對罪犯深惡痛絕,非常想為民除害立功,但是當約翰説也他殺死了他的妻子翠茜時,他卻無法控制自己,導致了約翰精心編織的圈套成功,他犯了最後一罪——怒。

與犯罪作鬥爭的人,自己卻最後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罪犯。對於一名與罪惡作鬥爭的警察來説,他可以戰勝一個殺人犯,但是他無法戰勝人類心靈深處的“七宗罪”;他可以阻止我們平常在法律意義上來説的犯罪,但是他無法阻止從宗教層面上的犯罪。米爾斯在阻止犯罪,而他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在幫助罪犯完成他的計劃,在不知不覺中犯罪。這是對人性的嘲弄還是對代表人類理性的法律的嘲弄呢?

在這裏,影片為我們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在我們的社會裏,與罪惡作鬥爭,僅僅有我們的警察、法庭、監獄等等這樣的法律機器是否足夠呢?米爾斯的例子就給了我們一個明白無誤的答案。在人們普遍對“完善的”法律體系越來越抱有樂觀態度的今天,這部電影似乎給了我們這種樂觀信念狠狠的一擊。正如兇手所説的:“作品完成了,大功告成,人們目瞪口呆,而又無話可説。”

因此與其説這部電影是在反映人性的黑暗面,還不如説它是在對我們社會裏目前這種法制觀念提出了質疑。尼采的宣稱:“上帝死了”曾一度給西方現代社會帶來“荒原”的景象,但很快,科學理性似乎取代了上帝的位置,天庭之國的上帝之光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張揚個性的後現代社會後,人們沉浸在自由與進步的狂歡之中。人人都成了大寫的人,孰不知,在大寫的人的背後,也大寫着“七宗罪”。這“七宗罪”不是我們的理性法制網羅之列,只有上帝的眼睛才明察秋毫。

影片自始至終籠罩在一種陰暗灰色的調子之中,從中透出的是沉重的主題。但是同時透出的決不僅僅是讓人悲觀的陰鬱,而是有着一種催人奮進的希臘悲劇式的酒神精神。雖然兇手所作所為辛辣地向我們證明了人性的軟弱和劣根性。但是老探員沙摩塞最終決定不退休了,要留下來,是不是他從約翰身上得到了啟發,他的工作還沒有完成,與罪惡作鬥爭的道路還長得很呢?

正如影片最後所説的:“海明威曾説過‘這世界多美好,值得我們為她奮鬥’,我同意後半句。”沙摩薩領悟到世界並非是光明的,人性中的惡就如人類的原罪,就如光與影,明與暗的關係一樣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靈魂深處,需要我們為之不斷地奮鬥。當然正如他曾從但丁的《神曲》和彌爾頓的《失落園》中尋找犯罪的線索一樣,他肯定要在以後的偵探生涯中重新開拓一個新的領域。

在一個終日陰雨的不知名的城市,殺手開始了以基督教中七宗罪為綱領的為期七天的恐怖的謀殺行動。殺手徘徊在城市裏,搜尋那些在他的眼中犯有這些罪過的人。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符合他的要求。這是一個隱藏在城市不知名角落中的陰暗、瘋狂扭曲的心靈。他精心策劃這次"佈道"行動,按七宗罪的順序在七天內一一實行懲戒。我們看到了一個既冷靜又徹底瘋狂、智力驚人又憤怒的殺手,內心充滿了對人類的仇恨和詛咒。他的行動有強大的理由,但似乎又不合邏輯、瘋狂偏執。

這位殺手與眾不同的是,每次作案後他都會在現場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留下自己的痕跡,將他認為自己所殺之人犯的罪行寫在現場中間,他似乎有意在和警方進行智力較量,而他為了達到他佈道和"警世"的初衷,也需要讓這些恐怖的屠殺被人們知道。殺手實施的計劃嚴格按照七宗罪的順序進行,並且其中每一件之間都有關聯。他受過同等教育,對但丁、彌爾頓和喬叟有大量研究,從他們的著作中尋找自己犯罪的靈感和理則,而這種理則在扭曲的頭腦中產生後,是強大、偏執又使人不寒而慄的。

殺手在一個星期裏,用他的邪惡的影子把人們籠罩在那象徵性的連綿陰雨中。到了星期日早上,天空突然放晴了,陽光燦爛地照耀着這個不知名的城市,似乎這令人壓抑的罪惡將要結束了。"道路漫長而曲折,地獄一出即光明",殺手在進行殘忍的佈道之初,曾經在牆上留下彌爾頓的《失樂園》中的這兩名詩。這句話用在這裏,意味深長而又極為惡毒地與現實形成了強烈對比。當人們經歷了六天內殺手六件罪行投下的罪惡與黑暗,似乎開始重又看到光明的時候,殺手認為的光明是邪惡、扭曲、自以為是的光明,以死亡和毀滅為代價,最後在殉道的妄想中滿足了。

《七宗罪》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芬奇無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場景來達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並非對殺戮場面進行簡單的電影圖解,而意在揭示這種殺戮後後面的東西。這部電影塑了與以往電影中截然不同的一類殺手。《七宗罪》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而是有着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這個殺手也許平時連一隻雞也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脱離了這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繫。

《七宗罪》使人們接觸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儘管它是虛構的,可是它的氣息已經進入了現實的思緒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偵探説:"如果我們抓住了John Doe (殺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話,那也許是我們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人……"有什麼能比一個人做魔鬼的行徑更為恐怖的嗎?

但更為恐怖的是,殺手的動機是以宗教為名義的。在殺手的徹底瘋狂裏似乎還有某種理智,這是最恐怖的事情。這部電影並非是關於殺戮,並非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幹出魔鬼般的行徑的,而是關於那種殺戮的動機,以及這個動機的由來和它後面的東西。

  七宗罪電影觀後感篇三

我曾經很迷戀塔科夫斯基的電影,詩人一般的敍述,但是後來我對他的熱情逐漸冷淡。我逐漸形成一種偏見,那就是一部電影只有具有了深刻的主題,才能夠被稱為傑出的電影。有許多電影,具有高超的技巧、完美的劇情,但是因為主題不夠深刻,只能被稱為優秀的電影。比如《泰坦尼克號》,比如《星球大戰》,甚至包括《教父》三部曲、《辛德勒的名單》。

我現在非常反感將戈達爾之類的人物劃歸為大師的荒謬講法,戈達爾之流僅僅是一些電影工匠,他們懂得怎樣把鏡頭晃得更加後現代主義,卻根本不懂後現代主義。真正的電影大師,首先是一個具有豐厚人文底藴的人,他的作品必定表現出對人類的關注,無論是以個人的形式抑或是以整體為單位。基耶洛夫斯基《兩生花》關注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個體命運(孤獨?不孤獨?),其電影來源於存在主義的啟發。大衞芬奇這一部《七宗罪》關注的則是整個人類,關注人類是否已經被上帝編織了未來——因無法擺脱“七宗罪”而罪惡地犧牲。它使我們再一次詢問自己上帝是否存在,詢問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終究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詢問自己所在這個世界會像尼采説的那樣越來越好(因為人的強力意志可以控制宇宙的軌跡而人類當然希望這個世界越來越好)還是像叔本華認為的那樣渺小的人類無法阻止世界走向毀滅的命運。

每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都強烈地感到電影末尾那段在汽車裏的對話(凱文斯潘塞與布拉德皮特)所具有深刻的宗教含義。凱文斯潘塞此時扮演的正是上帝——全知全能、平靜温和,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正是人類——愚昧無知、暴躁易怒。布拉德皮特對“被他逮捕歸案的罪犯”不停地挖苦諷刺,但是都被凱文斯潘塞睿智而富含寓意的話語回擊得無言以對而愈益激動:

凱文:我絕非異於常人,然而,我所作所為很特別。我的作品。

布拉德:你的作品?約翰(凱文飾演的罪犯的名字)。

凱文:是的。

布拉德:但我不覺得它有何特別。

凱文:你錯了。

布拉德:我沒錯。可笑的是…過兩個月後,沒人會在乎你的作品。沒人記得你。

凱文:你還沒見到全貌。當我做完了,當它大功告成時,它將成為……人們將很難完全瞭解,卻又無法否認的事件。

布拉德:這變態怪物故弄玄虛。

凱文:只要是偉大的計劃,我等不及讓你看見。它真的很不平凡,我會站在你身旁。

布拉德:等它發生時,千萬要告訴我,我不想錯過。

凱文:放心,你絕對不會錯過的。什麼都不會遺漏的。

……

凱文:我沒得選擇,我是被選中的。

……

布拉德:我認為你只是濫殺無辜。

凱文:無辜?你在開玩笑?一個死胖子,肥得站不起來,你若在街上看到,會跟朋友一起嘲笑他,你若正在吃飯,他會令你無法下嚥。你們該感謝我挑中的律師,他一輩子都在賺昧着良心的錢,而且滿嘴謊話連篇地……幫強姦和殺人犯逍遙法外。

布拉德:殺人犯?那美女……殺人犯?像你?

凱文:那美女……她內心太醜陋。她怕外在不美就活不下去。一個搞雞姦的毒販,別忘了還有帶病的妓女。只有在這墮落的世界,才能無愧地説他們是無辜的。這正是我的信念。

……

凱文:別要求我可憐那些人,我不哀悼他們,也不哀悼索多瑪那種邪城。

布拉德:你是説你做的是上帝的善事?

凱文:上帝的做法是奧祕的。

當人們評論《七宗罪》的時候,重心都在精妙迴環、前後呼應的結構和天衣無縫、意味深長的結局上,而忽略了最終精彩結局之前的對話。在我看來,這段對話才是電影中的精華所在——承載着電影最深刻的主題。

我們細細去品味凱文説話時的平靜表情,儒雅沉靜的外表、略微蠕動的嘴脣,反觀布拉德血氣方剛的外表、誇張肆意的表情,使觀眾很難對“正義”的布拉德予以讚美,對“邪惡”的凱文予以斥責。凱文的表現使觀眾覺得並非是作為警察身份的布拉德在審判凱文,而是作為罪犯身份的凱文在審判布拉德。表面上凱文被戴上手銬,被鐵欄與前排隔離開,被摩根和布拉德押解前往目的地,但實際上只有他才知道目的地在哪裏,知道為什麼要去那裏,所以真正的押解者是凱文,被押解的是摩根和布拉德,就像上帝擺渡人類前往贖罪的彼岸。凱文押解着布拉德,到目的地去完成七宗罪的最後兩項——嫉妒和憤怒。凱文如耶穌一般殉道,陪葬者還有布拉德。對,最後布拉德沒有死,他槍殺了凱文,但是他心已死,因為之前還狂妄的他被凱文徹底地打敗,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凱文信念的正確性。所謂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再仔細體味凱文所説的“它將成為……人們將很難完全瞭解,卻又無法否認的事件”這句話,更能深刻體會躁狂的布拉德在開槍打死凱文以後那形似枯槁的表情——雙目空洞、嘴微翕張地遙望着某處。瞬間落差極大的表現深深震撼了觀眾的心,一方面是布拉德精湛的表演,另一方面是每個人其實都會有類似的心靈體驗,只是當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你所追求的信念被自己的行動所粉碎的同時證明了你一直牴觸的信念,人生意義就在此刻喪失掉了。這就是“無法瞭解”和“無法否認”的含義所在。所以説因七宗罪而被審判的七個人裏,最慘的其實是活下來的布拉德。

凱文在電影裏還説了一句話:想要人聽你説話,拍拍他的肩膀是不夠的,必須讓他震撼一下,這樣人家才會仔細聽你。凱文的目的是徹底地達到了,他不僅震撼了電影裏的每一個在場者,更加震撼了電影外的每一個在世者。

隨着經院哲學的沒落以及科學技術的興盛,宗教已經越發地可有可無,像但丁的作品《神曲》以前是被作為天主教的典籍來研究,而現在僅僅是一部語言優美的文學著作罷了。包括裏面提到的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憤怒,也越來越被人所忽視。但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有些東西縱然我們一時無法看到、無法瞭解卻依然存在,七宗罪時時刻刻縈繞着人類的心靈,指引人的心靈渡向地獄,走向毀滅。布拉德槍殺凱文那種無奈、絕望的表情正是對七宗罪的最好詮釋,因為即使被摩根告知凱文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槍殺作為偉大作品的句號,布拉德仍然無法剋制自己。而人類就像布拉德無法擺脱“憤怒”一樣無法擺脱七宗罪。

這樣的一個世界無疑是一個悲觀的世界。我們的自由意志成為笑談,我們的心靈不過是在侷限的範圍內“自由”地跳舞,我們自己所能決定的只能是以什麼方式走向毀滅,而無法改變走向毀滅的命運。科學技術的發展曾經使盲目的樂觀情緒充斥着每個人的內心,彷彿人類能夠以自身之力使向日葵在冬日盛開、使羊頭長在馬的軀幹上,人類就成了宇宙的主宰,人類就成了上帝,決定萬事萬物該以怎麼樣的方式運行。但是人類沒看清一個東西,那就是人類的力量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形而下的東西,對於自身,人類永遠無法瞭解透徹。或許,上帝並非以控制萬事萬物來控制人類,而是通過控制人類的心靈。人的世界的控制力越強,上帝對世界的控制力就越強,上帝的力量就越能顯現於塵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