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校園2.48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生字及生字組成的新詞。能用詞素分析法、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於盡、代價”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用“抓事例及事例中的關鍵詞句”體會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

3、領悟課文敍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學習提綱

1、你從題目發現了什麼?

2、自學生字,書寫難字:

妮、硝、謠、噩、嫂。

3、讀通讀順課文:

思考批註:課文分別寫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願軍戰士做了哪些事?

4、自讀第一自然段:

勾畫大娘像親人一樣對待志願軍戰士的詞句,(思考批註),大娘對志願軍有____的情誼。

5、自讀第二自然段,勾畫小金花最感人的言行,小金花對志願軍有____的情誼。

6、自讀第三自然段,勾畫大嫂最感人的舉動,大嫂對志願軍有____的情誼。

7、自讀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志願軍戰士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從中看出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有____的情誼。

8、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二、練習提綱

1、聽寫生字、新詞:

從“雪中送炭、唯一、代價”中選一個詞造句。

2、課文仿寫《志願軍×××,我想對你説》(或《再見了,新人》)。

3、閲讀遷移練習:

同步閲讀156頁《饅頭的故事》。

⑴ 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⑵ 這件事反映了軍民之間____的情誼。

一、審題,發現題目的特點

1、某人對某人分別時説的話。

2、“親人”指有血緣關係的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3、課文寫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鮮人民”。

二、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歸納人物事例

大娘:

1、洗補衣服幾夜沒閤眼。

2、冒着炮火送打糕。

3、為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小金花:

1、為救老王犧牲了媽媽。

2、大嫂挖野菜雙腿被炸傷。

三、深入研讀課文,體會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的深情厚誼

大娘:

1、送打糕。

(帶、頂、冒、穿、送)雪中送炭。

2、救老王失去唯一的小孫孫。

3、洗補衣服幾夜沒閤眼。

小金花:

1、救老王,媽媽與敵人同歸於盡。

2、大嫂為志願軍挖野菜雙腿被炸傷。

(用鮮血寫成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四、回讀課文,抓住文中志願軍為朝鮮人民而流血犧牲的事體會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的深情

1、五次戰役的時候……我們空着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

2、偵察員老王到敵佔區偵察,被敵人抓住了……

3、……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

(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五、創設情境,激情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

1、激情引讀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話。(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2、創設情境,寫作朝鮮人民與志願軍告別的話,並指導深情話別。

六、回顧全文,探討寫法特點

1、前三節敍事抒情:

請求→回憶→反問

敍事 抒情

2、最後三個自然段直接抒情。

七、轉換遷移,訓練運用。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容,體會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並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板書:中朝友誼

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

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説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後討論,教師啟發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思考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娘與志願軍戰士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擇材料的用意)

齊讀本段的最後一句(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懷?)進行句式的變換(變成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範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出小金花和大嫂與志願軍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材上的特點。

(板書: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現人物性格和品質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在前三段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激情語言,放錄音,投影,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齊讀第四段。通過感情誦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認識這一寫作方法的好處。(板書:突出中心)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1、向學生介紹《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選讀精彩段落,激發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自由選擇背誦。

2、結合課後的練筆內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3

[設計理念]

基於新課程理念下,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再見了,親人》一文,無論是從課文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看是實施創造性閲讀的極好範例。

[設計特色]

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拓展。

(一),貼近生活,巧妙引題目

師:導入體驗生活中與親人離別時的感受引出課題。

生:初步理解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內容

師:問:生活中誰是你最親的人?板書:親人

師:當你最親的人離開你時你的心情怎樣?

師:朗讀最後三個自然段,提問為什麼中朝兩國軍民要互稱親人?

生:聯繫生活中的體驗回答。

生: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聯繫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內容回答。

(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引出課題,並創設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自主讀議,感悟探究。

師:指名朗讀課文。

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師:深入領會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願軍所付出的血的代價,來理解志願軍為什麼要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同時通過志願軍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來理解朝鮮人民為什麼稱志願軍為親人。

師:教師指導朗讀。提問: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情?

生:朗讀課文。

師:讓學生從文中尋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動的事,進行創造性地朗讀,教師及時指導朗讀。指導點撥學生合作學習。

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根據學生彙報情況調控,點撥啟發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生:學生討論。自主讀議,邊讀邊畫。積極,思考並在朗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小組交流,相互質疑、解疑。

(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創設問題情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朗讀令自己最喜歡的事,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了《語文標準》中關於閲讀的要求。

積極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每個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關注了每個人的發展,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昇華,完善個性。

生:朗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理解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提問:在分別時朝鮮人民會對志願軍説什麼?為什麼把朝鮮土地稱為親愛的土地?

生:積極思考,討論交流,在讀中創新展開想象,體驗情感。

(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使個性飛揚!)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36萬大娘

志願軍金花代價!

偉大友誼大嫂

課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課標》,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引-學。

巧設情境、感悟體驗、激發興趣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學生語文的學習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濃縮,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折射點,因此,“引”要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巧妙引導能為全課的學習提供情感的輔墊,着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主體的自主發展奠定基礎。

二、導-學。

學生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習得的,良好學習方式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導”體現在:導讀、導練、導方法,為國小生的閲讀學習提供基本思路。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參與者、組織者,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這樣的課堂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將是受益無窮的。

三、展-學。

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好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教材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範例,以此為憑藉,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讀寫結合,應用與實際中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創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體現在教材內容的延伸;課外信息的蒐集、積累;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學生已有經驗與個性思維的和諧發展,這樣才能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實踐機會。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於盡”等詞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讀1、2、3自然段。

3、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4、感受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點難點】

朝鮮人民與志願軍在戰鬥中建立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揭題釋題

1、(放《志願軍軍歌》)同學們,你們聽,這是《志願軍軍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鮮人民去車站含淚送志願軍踏上回國的列車,志願軍也含淚告別,彼此的嘴裏深情地説着: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

2、有感情地朗讀課題,讀出依依不捨的感情。

3、“親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過預習你知道文中的親人指誰?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位朝鮮親人?

板書:

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結:

她們和志願軍沒有血緣關係,為什麼彼此稱為親人?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思考:課文中的哪句話最能看出志願軍與大娘的深情厚誼?用“___”劃出來。

板書:

深情厚誼

2、出示:您説,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忘記?

⑴ “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説明了什麼?

⑵這是什麼句?把它改成陳述句。(出示)

⑶兩句話比較,那一個句子好,好在哪裏?

⑷指導有感情朗讀。(指名讀、齊讀)

3、為什麼這麼説,課文回憶了大娘的哪幾件事?

板書:

送打糕昏倒救傷員失孫

4、課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麼?為什麼這樣比喻?結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帶着全村婦女,頂着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齊讀這句話,讀懂了什麼?從哪些詞中讀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險送打糕,可見她對志願軍的深情厚誼,從“冒、穿”等詞看出。)

⑵指導有感情朗讀。

6、自由讀“救傷員失孫”這一部分,讀懂了什麼?從哪些關鍵詞中體會出來的?

(丟──丟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孫孫的生命)(結合理解:唯一)

(背──揹回的是志願軍傷員,一背一丟反映了大娘對志願軍的深情厚誼。)

7、這兩件事都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緊緊抓住這句話中的哪個關鍵詞寫的?

現在你明白了為什麼稱大娘為親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8、看課文插圖我們的戰士握着大娘的手會説些什麼?(想象説話)

帶着尊敬、感激、勸慰的感情朗讀書上的有關句子

9、按“勸慰──回憶──抒情”分層,用“|”表示。

10、小結學法:

剛才,我們用什麼方法學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讀課文,找出最能反映志願軍深情厚誼的句子……改陳述句。

⑵尋找事例,抓住重點詞……體會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讀,加深理解……分層。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學。

2、分四人小組討論。

3、全班反饋討論。

4、檢查第二自然段:

⑴ (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願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麼落淚了呢?

①改陳述句。

②比較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⑵從哪件事可看出這件事是圍繞這句話寫的?

板書:

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詞語最能表現小金花的剛強?(結合理解“噩耗、同歸於盡”的意思)

⑷分層。

⑸感情朗讀,體會小金花落淚的原因是她對志願軍的那份依依惜別的深情。

5、檢查第三自然段:

⑴ (投影出示)您為我們付出這麼高的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①改陳述句。

②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板書:

挖野菜致殘

⑶分層引讀。

四、小結

1、有感情朗讀1、2、3自然段。

2、志願軍與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別,來送行的人成千上萬,志願軍戰士多麼想一一道別呀,可列車已啟動,千言萬語只能匯成一句話──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五、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模仿課文寫法寫一段你與親人道別的情景的話。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傷員失孫

深情厚誼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萊致殘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十二個生字,能讀寫相關的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體會重點語句對錶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準備】

抗美援朝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瞭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嗎?誰來談談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

(指名回答。)

板書:

再見了,親人

二、初讀感知

1、默讀課文,看看文章講了什麼事情?

讀後同坐交流收穫。

2、檢查識字情況。

三、精讀感悟,體會情感

1、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法,認真讀課文,看看從中有什麼發現?

2、同坐交流,課上彙報:

結合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大娘洗衣、送打糕、救傷員失去小孫孫,體會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關心和愛護,感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條件是多麼的艱苦,朝鮮人民為志願軍付出的血的代價。

例如:小金花、大嫂等人物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體會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親情,真情,體會到志願軍為了幫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戰鬥,流血犧牲的崇高國際主義精神。

四、質疑問難

結合對文章的理解,提出不懂得問題。

1、您為我們付出了這麼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⑴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大嫂的腿被炸彈炸掉。

⑵用反問的語氣強調肯定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情誼,其效果勝過了陳述句。

2、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難捨難分的感情。

五、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學習了課文,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歡的內容,想不想讀給同學們聽一聽?

1、指名朗讀。

2、説説自己喜歡這部分內容的原因。

3、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價讀的優點與不足。

(多讓學生參與讀書活動。)

六、拓展延伸

課外閲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七、作業設置

摘抄好詞佳句。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大娘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願軍

大嫂真摯情誼──國際主義精神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簡析

本文是五年級下冊第四組裏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描寫了xx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真摯情誼,讚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與領悟文章表達方法是本課乃至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

對於抗美援朝這段歷史,學生於上學期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時已有了解,同時,在此課學習時也拓展瞭解了邱少雲、黃繼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蹟,學生對於志願軍為朝鮮人民所作的犧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課應引導學生回顧這些課文及資料,把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遷移到新課的學習中來,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情誼。

二、教學對象分析

這學期是學生進入高年段的第二個學期。通過幾年的學習,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閲讀中,他們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還能抓住關鍵詞句,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於本篇課文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事,與學生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所以他們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體會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他們感悟文章表達方法的能力仍不強,需教師適時指導。隨着經驗的累積,他們也懂得如何蒐集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其實,這些方面的能力學生在上學期已初步形成,在這學期將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三、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價”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繼續訓練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目標: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進而進行國際主義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志願軍與大娘之間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入情入境地朗讀;領悟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

五、教學策略:情境教學法、品讀感悟法。

六、課前準備

(一)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課前預習並蒐集相關資料。

七、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主要目標要求】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志願軍與大娘之間的深情厚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教學過程預設】

一、憶舊知,引起共鳴

(一)揭題。

(二)課件演示圖片並配樂,教師憑藉學生對上學期《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過渡,用深情的語言帶領學生進入志願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場面。再次讀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上學期學過的課文,收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也體現了教材之間的有機整合;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儘快進入角色,為下文的學習打下了感情基礎,達到了“課伊始,情亦濃”的境界。】

二、初讀文,感知情緣

(一)課件出示要求:大聲、快速地讀讀課文,把句子讀準讀通順,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檢查生字。(認讀生字,檢查音準,識記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詞語相機解決。)

(三)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脈絡,為學生下一步的理解與感悟打下基礎。】

三、品詞句,體會深情

(一)指導理解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相機出示句子: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能忘懷?

(二)課件出示自學要求:快速默讀第一自然段,想:大娘為志願軍做了哪幾件事?在你感動的地方寫上感受?

【設計意圖:以“情誼”為切入口,使學習思路更為清晰。讓學生概括幾件事,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動筆寫感受,既尊重了學生閲讀的獨特體驗,又能提高學生閲讀感悟能力,真正落實了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

(三)學生彙報,教師引導品讀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導學生用“請求”“懇求”“哀求”的語氣來讀,層層深入地感悟志願軍對大娘的關愛之情。

2、“我們空着肚子,……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頂”“冒”“穿”等詞語,想象當時的畫面並通過讀體會當時戰場的危險。

理解“雪中送炭”,體會大娘為救志願軍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情誼。帶着感受讀句子。

3、“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您説,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能忘懷?”

理解“唯一”,區別此句的“親人”與題目中的“親人”之不同,用讀來突出小孫孫的重要。

創設情境,代入角色練説: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傷員,你會對大娘説什麼?順勢導讀,體會他們之間的情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四)迴歸文本,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讀成誦。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幫助學生想象畫面,入情入境地讀,能讓學生更好體會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突破本文的難點;通過抓重點詞句來感悟,能使語文學習回到實處,有利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點主題,昇華情感

(一)配樂,教師引導學生反覆讀“再見了,親人”。

(二)佈置作業。

【設計意圖:此處迴歸課題,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強化了主題,使學生在文中體會到的情感得到昇華。最後佈置的課外作業也為下一課時體會情感埋下伏筆。】

第二課時。

【主要目標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價”等詞語,入情入境地朗讀。

二、繼續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三、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四、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難點】

一、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並能入情入境地朗讀。

二、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教學過程預設】

一、複習導入

回顧上節課所體會到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藉助課件再次把學

生帶進分別的情景。

二、研讀課文,領悟寫法

繼續學習志願軍與小金花、大嫂話別的場面,領悟前三自然段在表達上的特

點以及文章在選材上的特點。

三、藉助資料,加深體會

(一)志願軍與朝鮮人民互相為對方做的事還有哪些?教師順勢出示相關資料。

(二)小練筆。

(三)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出生入死,為的是什麼?

四、昇華情感,積累語言

(一)這是由愛國而迸發出來的情誼,是跨越了國界的情誼,這是偉大的情誼。如今心願已成,分離之際,他們彼此可能還會説些什麼呢?(學生想象説)教師用動情的語言並配上音樂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最後三個自然段。

(二)練習背誦讓你感動的句段。

五、課外拓展

談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不是親人但又仿如親人甚至勝似親人的事例,如:捐贈器官的、收養孤兒的、義工、志願者、今年雪災出現的熱心人士等,從而感受人間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該如何對待親人與他人。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4、瞭解課文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

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繼續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內容表達思想的。

【教學難點】

透過事情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3、瞭解課文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上甘嶺》、《英雄兒女》等電影,回憶英雄邱少雲在奪取391高地的戰鬥中為了不暴露目標,烈火燒身一動不動,英勇犧牲。黃繼光為了戰鬥的勝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這些英雄事蹟,發生在什麼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打擊美帝侵略者和朝鮮人民並肩戰鬥,用鮮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誼。1958年當最後一批志願軍撤出朝鮮回國時朝鮮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別,難捨難分的情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板書課題:9、再見了,親人)

2、介紹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師生共同交流查閲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資料。

4、播放《再見了,親人》情景朗讀等音像資料,感受情景。

二、佈置預習

1、學習生字新詞。

2、讀通課文。

3、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説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4、討論怎樣把課文分成兩部分?依據是什麼?

三、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自由談談自己記憶生字、理解詞語的方法,取長補短,提高自學能力。

注意“暫、誼、混”等字在文中的讀音。

2、組詞練習

鎖( )暫( )糕( )阻( )組( )

瑣( )斬( )羔( )租( )祖( )

誼( )搗( )謠( )搖( )混( )

宜( )島( )遙( )瑤( )棍( )

耗( )嫂( )艘( )餿( )

犛( )搜( )嗖( )颼( )

3、由4名同學分別朗讀第一、二部分,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教師糾正易讀錯的字的讀音。(注意“暫時、乘機、血泊、搗米謠、混進、看守”等詞語的讀音。)

⑴ 課文是以誰的口氣寫的?(板書:志願軍)

⑵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別代表着什麼?(板書:朝鮮人民)

4、理清課文脈絡

前三個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後三個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地點發生了變化。前三個自然段是在路上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話別回憶,後三個自然段是在車站上。

四、學習第一段

1、配樂誦讀(動畫),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講的是送別路上的情景,寫了哪些人與志願軍話別?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這一段主要講了大娘為志願軍做了哪幾件事?邊聽邊作記號,把大娘做的幾件事找出來。

3、學生思考後回答:

(三件事,一是幾夜沒閤眼給志願軍縫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中,冒着炮火給志願軍送打糕;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救志願軍傷員,失去惟一的小孫孫。)

(板書:送打糕、救傷員、失去親人)

4、出示句子:

⑴ 您帶着全村婦女,頂着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 “雪中送炭”什麼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給別人取暖,比喻在別人正急需的時候,給以支持和幫助。大娘是在志願軍空着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時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説是雪中送炭。)

② 用“雪中送炭”説一句話,教師給以及時指導,(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沒辦法回家時,媽媽給我送來了雨傘,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⑵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温暖!”這句話可看出什麼?(看出大娘為志願軍做的不只是這三件事,而是把志願軍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來一直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

5、反覆讀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話

⑴ 志願軍是怎樣讚揚大娘對志願軍的情誼呢?(板書:比山高海深)

⑵ 將反問句“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麼能忘懷?”改成陳述句。體會使用反問句的好處。

五、指導朗讀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

2、能力目標:

以讀作為突破口,以讀悟情,培養語感,有感情朗讀。

3、情感目標:

學習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志願軍戰歌》音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

同學們,剛才你們聽到的是志願軍戰歌,當年志願軍戰士就是高唱着這首歌踏上了朝鮮的土地,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即將離開朝鮮回到自己的祖國,面對着許許多多送別的人們,每位志願軍戰士都從心理默默的説着一句話,那就是“再見了,親人!”

二、複習舊知,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一遍課文,想一想志願軍戰士把誰稱作親人?他們為志願軍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學習,交流,體會情感

1、師:在這些事例中,哪位親人的事例給你的感受最深,就學習哪件事。怎麼學呢,老師為同學提供了一個自學提示,誰來讀一讀。

課件:默讀,思考志願軍回憶了和這位親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話給你的感受最深,把這句話畫下來讀一讀,想一想從中體會到了什麼。請你用朗讀的形式,讀出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小組交流:

誰對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學習相同段落的同學就近兩三人結合小組,進行交流。

3、彙報自學,讀中悟情(大娘):

師:誰對這件事感受深,讀出你的感受。誰也找的這句話讀出你的理解?同學們注意聽看他們哪讀的不一樣。

師:她是通過抓重點詞語弄懂句子的含義的,大家要向她學習這種好的方法。

老師根據學生彙報的情況重點指導。

課件: 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點撥:結合課文想一想雪指的什麼,炭指的什麼。大娘冒着生命危險給戰士們送來的僅僅是打糕嗎,對,你們體會的真好,是他們的精神感動了志願軍,鼓舞了志願軍使他們的鬥志倍增,頑強拼搏取得了阻擊戰的勝利。願意再讀讀嗎,把大娘關心志願軍的情感以及志願軍拼搏的精神讀出來。誰來讀讀。

課件:我們還記得…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師:在這部分中還有哪件事給你感受深。

點撥: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搶救的是誰,是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志願軍,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唯一的親人,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朗讀:面對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願意讀出你的感受嗎?(指導朗讀)我也想讀,聽聽有沒有和她讀的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讀。

師:想像一下當時的畫面,進入情境感情就出來了。

4、彙報:小金花:誰對這件事感受深。

課件:同志們傷心的…你怎麼落淚了呢?

點撥:學生朗讀,失去媽媽小金花沒有哭,可是與志願軍就要分別的時候,小金花卻落淚了你還體會到了什麼

5、師:還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你來讀讀。

問: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什麼代價?

6、小結:

學習了他們的事例後,你現在最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選擇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讀,讀出朝鮮人民與志願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四、換位感悟

1、師:聽着這樣的話看着這樣的戰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會對志願軍説什麼,任選其中一個角色練習説。

2、彙報:誰來説,你以誰的身份説。(還誰想説)

3、小結:聽了同學的介紹,感到志願軍為朝鮮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讀讀課題你對課題有沒有新的理解。

4、師:那麼今天就是親人送親人了,讓我們共同抒發一下對親人的依戀之情吧!

五、運用悟情

1、師:既然是親人送親人,你能不能將這段話改為朝鮮人民對志願軍説。自己先練一練,也可以互相説説。

2、彙報:

改為:再看一眼志願軍戰士,讓他們再停留片刻。

3、師:志願軍不願走,朝鮮人民不願他們走,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灑過他們的鮮血,大娘小金花的媽媽、大嫂還有更多更多的親人為志願軍灑過鮮血;羅盛教、邱少雲、黃繼光、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等14萬志願軍長眠在朝鮮的土地上,他們的鮮血和朝鮮人民的鮮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昇華

1、師:你們説,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什麼凝成的?可稱之為偉大的友誼。

2、火車慢慢的啟動了,讓我們再讀讀最後三段,再次感受一下兩國人民那依依不捨的深情吧!

3、師:火車越去越遠,可是兩國人民的心卻是越來越近。

兩國人民共同説着一句話:“再見了,親人!”

4、師:多麼感人的場面,咱們來寫首詩吧,永遠記住當時的場面。出示詩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無言默默淚。

(你我一家人“惜別知情深“有緣再相見“只見車影遠”“天涯若比鄰”“彼此常牽掛”。)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志願軍

大嫂

【課後反思】

教學中體現較突出的幾點:

1、導入中的情景創設把學生帶入到了課文中,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兩分鐘預備通過錄音機為學生放了《志願軍戰歌》,伴隨着雄壯的樂曲聲,學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進入到情境當中。

2、從對語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對志願軍的深情厚誼。設計的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用讀讀出大娘是怎麼把打糕送來的;第二個層次體會大娘不顧自己的生命為戰士們送來打糕,讀出感受。第三個層次讓學生理解雪指什麼炭指什麼,通過情境的創設體會出大娘對戰士們的深情、對戰士們的愛,以及戰士們把大娘對他們的愛化作一種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戰士們打勝了仗。課堂教學中,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對大娘與志願軍戰士之間的深情厚誼以及為什麼大娘把戰士稱作親人的情感體會的很到位,學生情感也被調動。因此學生對這一段的朗讀,讀的有感情,學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視了學生的朗讀及教師對學生讀的指導:

在學習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時,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例如:學生在朗讀描寫小金花的剛強的語句時,學生對小金花為媽媽報仇的決心讀的還不夠堅決,因此委婉的指出學生讀的不足及建議,通過比讀的方式激勵學生再讀。

不足:

1、對重點段的體會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讀自悟,而是通過教師的導語引着學生體會出來的。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主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教學結構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時間是指導學生學習大娘為志願軍戰士送打糕和救助傷員的事情,對小金花和大嫂的學習只是以讀帶講,沒有給學生朗讀感悟的時間。學生對志願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情感是一點一點的積聚起來的,不是隻通過對一個段落的學習,感情就能體會出來的。因此對後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也要讓學生充分的學習體會。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本節課我以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確保教師的首席地位。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為敍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讚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敍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思精巧別緻。作者是以志願軍對前來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前3個自然段的寫法大體相同。首先,都是用滿含懇求意願的祈使句開頭,志願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都飽含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表達了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密不可分的親情。同時,這3個自然段還以具有充分肯定語意的反問句結尾,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敍,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3個自然段中間敍述的內容又主要是由送別時的情景和追憶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所組成,把現實的情景和往事結合起來,寫得情真意切。課文的最後3個自然段以呼喚的方式,抒發了志願軍戰士的心聲,表達了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二)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對那段歷史比較陌生,教學時可從介紹抗美援朝戰爭或播放《英雄兒女》《上甘嶺》電影片斷導入,拉近學生和課文的距離,進而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初讀課文,交流: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從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們是“親人”?從而讀懂課文敍的事,初步感受朝鮮人民對志願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再讀課文,通過體會最令人感動的語句,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昇華一的情感,體會前三個自然段共同的寫法──先敍事,再抒情,敍事與抒情相結合。

由指導朗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彼此之間依依異別的深情,引導學生思考:在與別時朝鮮人民一也回想起志願軍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從課文中找一找,結合着平日閲讀,觀看影視劇等説一説。使學生偏認識到朝鮮人民和志願軍互為親人,志願軍用生命和鮮血澆鑄了中朝人民間牢不可破的友誼。最後,引導背誦、抄寫和進行小練筆:展開想象,寫一件志願軍為朝鮮人民做的事。

(三)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問導法、 暗示法、創設情景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

(四)技術準備 課件

三、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詞句在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四、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引入,激發探究興趣

1、談話導入

英雄邱少雲在奪取391高地時為了不暴露目標,任憑烈火燒身仍紋絲不動,而英勇犧牲;黃繼光為了戰鬥的勝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毛主席在聽聞愛子犧牲時揮筆在電報上提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名句。這些感人的事蹟都發生在什麼時期?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打擊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這是為了對方共同的敵人,為了實現共同的心願——和平,這就是愛國主義精神。中國人民志願軍用鮮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誼,當志願軍回國時,朝鮮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別,難捨難分的情景令人感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板書課題)

2、揭題,解題

課文題目的中心詞是什麼?什麼樣的人稱之為親人?課文目中的親人指的是誰?課文中為什麼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稱之為親人?(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要求,引導初讀。

(1)課文中寫到了哪些親人?

(2)從哪些事情中能夠感受到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3)找出能直接體現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段落,放聲朗讀。(四-六自然段)

三、激情朗讀,激發興趣

1、(指名讀出直接體現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段落)是啊,分別的時候令人肝腸寸斷,從這段文字中你又明白了什麼?

2、彙報交流

3、小結:從大家剛才的朗讀中老師也能夠深深體會到志願軍戰士不忍離開朝鮮的親人,這是多麼深厚的情誼啊!按常理説,志願軍戰士離開祖國,離開家鄉長達八年之久,他們也一定想早日回到回到祖國,回到白髮雙親和妻兒身邊,可是此時此刻他們卻希望——齊讀列車啊,請開得慢一點……

4、師導:那麼還有什麼比親人的等待等讓人割捨不下,比祖國的召喚更令人留戀的呢?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牽動着志願軍戰士們的心呢?讓我們細細品味那些讓志願軍戰士刻骨銘心的一幕幕真情。

四、品讀課文,讀出感情。(展示學法,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為志願軍戰士做了哪些事情?

2、創設情境,感受真情

(1)自由朗讀,畫處最令自己感動的的段落或者是語句,並抓住重點詞語細細體會。

(2)全班討論交流。(自由談體會)

(3)感情朗讀。是啊,素不相識的老大娘,雖然不是志願軍戰士的母親,但是卻向母親一樣,甚至勝似母親。因此,在離別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動情地説:(學生説)

3、遷移學法,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總結學法,歸納:

①自由朗讀,劃句子。

②讀重點句,談感受。

③感情朗讀,體會真情。

(2)按以上學法,展開小組合作,學習2、3自然段。

4小結: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蹟感人肺腑,志願軍戰士怎能忘懷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風一起度過,八年的崢嶸歲月共同走過,這血與肉凝結成的深情厚誼怎麼能不感天動地?怎麼不牽腸掛肚呢?讓我們走進志願軍叔叔,和他們一起與朝鮮人民話別,讓我們齊聲朗讀——再見了,親人!

五、總結寫法

這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都用第二稱呼,這樣寫好像在面對面説話,更方便表達情感,而且都是通過具體的事例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完成課後小練筆:從課文中挑選一件志願軍戰士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展開想象,在寫下來。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課文,自學生字生詞,通過查字典核查資料,瞭解“戰役、搗米謠、打糕、阿瑪尼、金達萊花”的意思,查字典並結合上下文,讀懂“供應、硝煙、雪中送炭、噩耗、同歸於盡、血泊”的意思,並結合讀懂這些詞語,讀懂文章的每一句話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資料,瞭解志願軍戰士抗美援朝的背景,並結合這個背景,讀懂“曾經灑滿獻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問句”、“第二人稱”的寫法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場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研讀三個材料與“曾經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係,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主題。

4、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查資料,瞭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關情況。要求:用簡要的話整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抗美援朝的時間及在怎樣的情況下出國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們抗美援朝的結果及我們戰士有多少人在那裏犧牲。

2、讀課文,藉助漢語拼音自學生字,運用查資料、查字典、結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標一提出的詞語,並嘗試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認真讀三個段落,練習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段落裏面回憶的故事。

第一課時

一、學生介紹自己瞭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關情況。(注意幫助客觀認識抗美援朝對我們國家的意義所在:打出中國軍隊的士氣,讓敵人認識到中國人不可欺,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可欺,國際主義精神)

二、交流彙報自學成果。

1、讀準生字讀音,並注意矯正“空着”“混進”兩個詞語的讀音。

2、介紹自己讀懂的相關術語的意思;讀課文,邊讀,邊結合上下文,介紹自己對“要求結合上下文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隨學生交流,教師提示體會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實現初步感知。

3、再讀三個段落,交流對三個段落所回憶故事內容用小標題概括的情況,通過比較,練習準確概括三個故事內容。

4、要求學生練習用第三人稱的方式講述三個段落所回憶的故事。

5、提出自己讀不懂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研究解決一些課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紹中到的常識問題;表達上的問題懸疑。

第二課時

一、研究前三個段落與結尾“曾經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係。

1、出示,課文結尾“再見了,這曾經灑滿獻血的土地”這句話,要求學生結合課前查閲的資料,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這片土地上,幾十萬人犧牲、流血,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用生命和鮮血保衞了這片土地的神聖,也保衞了祖國的大門。

2、研究三個故事與結尾的關係:

請同學讀三個故事,體會,三個故事分別有什麼特點?三個故事代表了什麼?與“灑滿獻血”有啥關係?

體會:三個故事都是朝鮮人民為志願軍戰士流血犧牲。

大娘為了志願軍戰士“冒生命危險”(體會冒着硝煙,雪中送炭,可能的後果);犧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孫孫(體會“丟下”“唯一”所強調的意思——在大娘看來,志願軍傷員比“唯一的小孫孫”還要重要,感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小金花的母親為了救老王犧牲自己(體會同歸於盡);大嫂為了志願軍戰士炸斷了一條腿。

將志願軍的流血、朝鮮人民為志願軍流血結合在一起,練習用“綜合法”推斷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友誼是鮮血凝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二、感悟“第二人稱、反問句”在表情達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時‘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朗讀,強化情感體驗。

1、要求學生閲讀三個段落,去發現三個段落在敍述上的人稱特點——第二人稱;結構上的特點:“勸慰——回憶——反問”;段落結尾都是反問句。

2、重點研讀第一段,與“第三人稱寫法”對比,體會“第二人稱”“反問”在表情達意上的的獨特作用。

先讀課文第一段,再讀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來,朝鮮阿瑪尼為我們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給了我們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着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瑪尼帶着全村婦女,頂着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卻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阿瑪尼家裏養傷,敵機來了,她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她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阿瑪尼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是永遠不會忘懷的。

對找原文,體會修改後與原文的不同點。

發現修改後的文字所做的三處改動:

第一是刪掉了送別的場景(勸慰大娘的話);第二是該換了人稱:將第二人稱該換到成了第三人稱“阿瑪尼”;第三是結尾的反問改成了感歎。

提出思考性問題,薛恆思考討論:

(1)故事大意,變化了沒有?作者要表達的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表達了沒有?

(2)讀原文,對比:在情感表達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個更好一些?為什麼

引導學生去讀原文,體會:

首先,人稱變化以後,讀起來,非常可觀,作者僅僅是在表達着客觀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稱對話形式,這樣讀起來,就好像我們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着主觀上的強烈情感,面對面再説,不能説假話,第二人稱給人的感覺就更真實。

結尾處,修改成了感歎句,感歎句不如反問句的情感表達更強烈。而如果在人稱修改之後,感歎句是可以順下來的,如果反問,“您説…….忘懷呢”這樣一改,反問的運用又不恰當了——怎麼讀怎麼彆扭,好像不很通順了。

3、朗讀原文,尤其是反覆朗讀反問句。

教學中,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引讀:

大娘,您曾經冒着硝煙……您卻昏倒在了路旁。——讀結尾反問句!

大娘,敵機來轟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孫遜!——讀結尾反問句!

給出結尾反問句,學生練習讀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後齊讀開頭送別的話語!

4、學生分組連練習讀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齊讀4-6自然段!

三、根據文章結構特點,自己編寫背誦提示,練習背誦!

xx。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並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學會“供、唯、謠、噩、耗”5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歸於盡、代價”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第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抗美援朝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志願軍幫助朝鮮人民三年抗戰,五年建設,1958年,他們要回國了,朝鮮人民依依不捨,紛紛前來送行,他們握着志願軍的手,激動的淚水不往地流:志願軍握着朝鮮人民的手,幹言萬語湧上心頭,他們發出深情地呼喊:親人,再見了!再見了,親人!(板書: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

問:“親人,再見了”與“再見,親人”有什麼區別呢?等課上完了咱們再來討論、解答。

二、自讀課文,完成作業。

1.把這篇課文分為兩大段,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分。

2.學會五個生字:供、唯、謠、噩、耗。

3.説説這幾個詞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歸於盡、代價。

三、檢查討論作業。

第1題:課文按主要敍事和主要抒情分為兩段,第—大段三個自然段的結構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據是自然段歸併法。

第2題:提供多音字,讀g6ng;謠(yáo)隨口唱出的沒有伴奏的歌:噩耗( è hào),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第3題:釋文見“資料拾闕”部分。具體檢查步驟為:在哪裏出現(讀一讀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字、詞典上是怎麼説的,課文中的具體意思。(這4個詞語為第一大段的重點詞語,通過4個詞語的檢查討論.使學生了解這3個自然段的內容。)。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指讀、齊讀、試背第二自然段,指導背誦的方法——按結構線索記憶:請求——回憶——安慰。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4。

2、看拼音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採用“舉一反三”法學習第—大段,瞭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學會3個生字“跺、萊、挎”;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

課題是“再見了,親人”,那麼,“親人”指誰呢?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板書:志願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舉“—”學第一自然段。

1. 指讀(讀出親切、勸慰和感謝的語氣)。

2.梳理,給這一自然段分為3個層次。並説説每個層次各對大娘説了什麼。(第一層中“勸”,勸大娘停住送別的腳步,勸大娘別擔心,“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媽媽;第二層是“憶”,回憶大娘為志願軍做的事,具體説了兩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孫子:第三層是“頌”,讚頌大娘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這一自然段有一個詞語“雪中送炭”,詞面我們都知道是下雪的時候送來了炭。那麼在這一段中,“雪”“炭”“送”分別指什麼?(雪:供應困難、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勵、關懷與愛:送:帶、頂、冒、穿、送)(板書送打糕昏倒路旁)

(2)這一自然段還有一個詞語,“唯一”。為什麼用“唯一”這個詞?(兒子、兒媳和家裏的其他人都戰死了,只剩下這麼一個親人)。大娘為什麼為救傷員而不顧自己唯一的親人?(板書:救傷員,失去孫子)

4、感受反問句的作用。

這位老大娘是志願軍的親屬嗎?可是為了志願軍戰士,她卻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在大娘的心中,志願軍戰士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志願軍戰士在心裏深情地説: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是不會忘記的。課文是這樣説的嗎?(對比:您説,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板書:比山高,比海深)

三、齊讀第二自然段.

1.自讀。比較與第—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何相同,在話別對象上有何不同,該用怎樣的朗讀語氣(親切、關懷、鼓勵的語氣)。

2.你能根據第一自然段的板書,補上這一自然段的板書嗎?

3.根掘板書,説一説這一段的內容。

(提要:小金花為救偵察員老王,不顧生命危險,失去媽媽沒有落淚,和志願軍分別的今天卻落淚了,她把志願軍看作是比媽媽還親的親人,即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

4.小結本段寫法:勸憶頌。

四、放手自讀第三自然段。

1.補充板書。

2.指導朗讀:用關切、敬重的語氣。

3.檢查3個生字:跺、萊、挎。

五、依據板書,總結昇華,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

附:板書

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志願軍 救傷員 失去孫孫 比海深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媽媽 剛強 流淚

大嫂 挖野菜 失去雙腳 代價

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永垂不朽

六、作業。閲讀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業:

1.選擇加點字正確的注音,打√。

深情厚誼(yl yì) 挎着籃子(kuā kuà)

血泊(p6 b6) 嫌(xián yán) 架着(jiá jià)

2.將第三自然段劃分為3層。

3.按“起因、經過、結果”分別用6個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 )。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能用“唯—”、“深情厚誼”造句: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教學過程

一、如果説前面3個自然段主要是敍事的話,那麼接下來的3個自然段是什麼?抒情。如果説前面3個自然段是在車站與朝鮮親人話別,那麼後面這3個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麼地方呢?———列車上。

二、藉助配樂(火車啟動,緩慢離站),教師引讀:朝鮮人民為志願軍付出了血的代價,志願軍為朝鮮人民的抗美救國流血犧牲,在朝鮮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優秀中華兒女鮮血灑落,黃繼光、邱少雲,其中也有包括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大兒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願軍眼裏,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朝鮮人民眼裏志願軍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列車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別。隔着鴨綠江,從心底裏高聲呼喚——(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列車隆隆向前,戰士們還在訴説着自己的;心願——(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車越駛越遠,戰士們從心底發出呼喚——(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三、討論:為什麼課題“再見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難以忘懷的場面)

四、分角色或輪讀全文。

五、作業。

1.將文中有關的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3.學習文章敍事抒情相結合,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藉助朝鮮人民與志願軍送別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創設情境

1.課文中寫到了哪些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

2.從題目看,課文主要寫什麼內容?(朝鮮人民與志願軍送別的情景)

3.激情導入:走進文本,感受朝鮮人民與志願軍送別的情景。

(二)整體感知,梳理事件

1.自由朗讀1-3段,根據課文內容歸納志願軍戰士在與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回憶了哪些事情?

2.學法指導:在文中用“( )”將具體事情標出來,再反覆讀一讀,結合表格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3.初步感知:從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麼?(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三)學習感悟,體會寫法

1.默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這段話如果找3個同學來讀,你們分一分,看怎麼分最合適?

2.小組練習讀:送別的情景-往事的追憶-情感的抒發(現實-回憶-現實)

3.像這樣,再練習讀一讀第2、3自然段。

4.思考:這三個自然段,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係?在寫法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師生交流、歸納:並列關係;敍事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法;每一段最後的一個反問句,都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捨之情。

5.小結:本文情感豐富,作者在抒寫離別之情的時候,回憶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將現實情景與往事結合,給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6.提問:作者這樣寫,為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7.指導批註:從書中找一找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寫一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8.師生對話:交流對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兩國人民的用鮮血與生命凝結了深厚的友誼,這種情感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願軍為了幫助朝鮮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奮鬥,不怕犧牲的國際主義精神感動着每一個人。

(四)精品細讀,推敲積累

1.學生與文本對話: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裏的“代價”是指什麼而言呢?

(大娘失去了唯一親人“小孫孫”;小金花失去了媽媽;大嫂失去了雙腿)

2.導語: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現,在送別的站台上,志願軍戰士們都思緒萬千。快,勸一勸大娘吧,勸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送別的情景。

4.朗讀指導: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大娘和志願軍之間深厚的情感?請你圈點出來,在朗讀的時候注意突出表達這樣的意思。

A.大娘-稱呼時親切地、關愛的語氣。

B.一“丟”一“背”-感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

5.渲染氣氛:八年的朝夕相處,多少個日日夜夜。大娘為了送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到這裏你有什麼體驗?(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險為志願軍送打糕的;志願軍戰士餓着肚子在陣地上拼了三天三夜)為了救助傷員,她自己唯一的小孫孫被炸死,讀到這裏你又有什麼體驗?(大娘對志願軍懷着多麼深厚的情誼)有了這樣的體驗,你想怎樣來讀?

6.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交流、積累句式:

(1)“您説,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什麼?你認為在文中使用這樣的句式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避免平鋪直敍,更加強烈地抒發了依依惜別之情。)

(2)文中還多處出現了這種句式,畫下來,抄寫一句你最喜歡的。

8.學習指導:小金花是個剛強的孩子,今天與志願軍分別,她卻落淚了;大嫂架着雙枴送了幾十裏,還不願離去。你又感悟到什麼?帶着你對朝鮮人民的敬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給同伴聽。

(五)直抒胸臆,昇華情感

1.創設情境:長鳴的汽笛催促我們就要與這片熱土分別了。此時志願軍戰士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請朗讀4-6自然段,理解他們的情感。

2.讀了這幾個自然段,你覺得當時的場景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請以呼喚的方式,練習讀一讀,抒發志願軍戰士的心聲。

3.示範朗讀:兩個“再”;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4.總結:中朝兩國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願這友誼之花永不凋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