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複習題及答案

校園1.91W

與朱元思書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複習題及答案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一樣的顏色)。從(順、隨)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左右)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青白色),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急流的水)甚(比)箭,猛浪若奔(飛奔的馬)。

夾岸高山,皆生寒(使……寒)樹,負(憑藉)勢競上,互相軒(往高處)邈(往遠處);爭高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千百成峯。泉水激(衝擊)石,泠泠作響;好(美麗的)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通“囀”,鳥叫聲)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至)天者,望峯息(平息)心;經綸(籌劃)世務者,窺(看)谷忘反(通“返”,返回)。橫柯(樹木的枝幹)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二、翻譯句子

1.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羣山是同樣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的小船)隨着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

3.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4.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5.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7.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彷彿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峯。

8.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山間)的泉水衝擊着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着,十分和諧。

9.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10.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峯,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於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

11.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三、理解。

1、用課文原句填空:

(1)寫富春江全貌的句子是: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2)總寫富春江山水特點的句子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寫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寫富春江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對世俗功名利祿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3、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請從這兩方面入手找出寫得好的字詞句,並談談好在何處。

(1)從視覺來寫: ①“風煙俱淨,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而且將富春江放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來描寫,就勾勒出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境界。

②“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迴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於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閒適心情。

③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江的兩岸崇山峻嶺,高聳人云的雄奇景色;“競”“爭”二字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2)從聽覺來寫: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處所)人也,亦不詳(知道)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語氣助詞)。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體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愛好)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親戚)舊(舊友)知其如此,或(有時)置酒而招之;造(往、到)飲輒(就)盡,期(期望)在必醉。既(已經)醉而退,曾(竟)不吝情(捨不得)去留(離開)。環堵蕭然(空寂),不蔽風日,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結(指衣服上有洞和補丁),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常常)空,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憑藉)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慼慼(憂愁的樣子)於貧賤,不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於富貴。”其(大概)言茲(這)若(這)人之儔(輩、同類)乎?銜觴(酒杯)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句末語氣詞,相當“吧”“呢”)?葛天氏之民歟?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二、翻譯句子。

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2.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因為住宅傍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

3.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説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4.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連飯都忘了吃。

5.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裏窮,經常沒有酒喝。

6.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

7.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了就回家去,並不裝模作樣,説走就走。

8.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簡陋的居室裏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9.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10.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11.贊曰:黔婁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説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12.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從這句話看,他應該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

13.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

14.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三、理解

1、用課文原句填空:

(1)表現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的句子是: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愛好是:①好讀書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自娛

(3)描寫五柳先生家境及其態度的句子是:環堵蕭然……晏如也。

(4)“贊”語中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5)傳文中與“不慼慼於貧賤” 相照應的句子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2、簡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愛好及其生活狀況,並分析其分別寫出了一個怎樣的五柳先生。

(1)讀書,刻畫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2)喝酒,刻畫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

(3)寫文章,刻畫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4)生活狀況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刻畫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3、簡要説説五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是一個率真放達、淡泊名利,雖處於貧困之中卻能安貧樂道、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

馬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錶轉折,但是)伯樂不常有。故雖(即使)有名馬,祇(只是)辱(受屈辱)於(在)奴隸人之(結構助詞,的)手,駢(兩馬並駕)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因為)千里稱(著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時)盡粟一石。食(通“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來)食(通“飼”,喂)也。是(這)馬也,雖(雖然)有千里之能(能力),食(吃)不飽,力不足,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質)不外見(通“現”,表現),且(尚且)欲與常馬等(同樣)不可得,安(怎麼)求其能(能夠)千里也?

策(用鞭子打)之(代詞,它,指千里馬)不以(按照)其(代詞,它的)道(正確的方法),食(通“飼”,喂)之不能盡(竭盡)其材(通“才”,才能),鳴之(無意義)而不能通(通曉)其意,執(拿)策(馬鞭)而(表順接)臨(面對)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難道)真無馬邪(通“耶”,相當於“嗎”)?其(恐怕)真不知馬也。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二、翻譯句子。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

2.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

3.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餵養它。

6.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

8.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三、理解

1、用課文原句填空: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千里馬被埋沒的悲慘遭遇是: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被埋沒的主觀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馬也

2、簡要説説本文中“千里馬”“食馬者”“伯樂”的寓意(象徵意義)。

千里馬:寓人才;食馬者:寓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4、請從語言、內容方面分析第三段第一句話的表達效果。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列舉食馬者“不知馬”的種種表現,表現了作者對食馬者的淺薄昏庸、愚妄無知的批判、譏諷與強烈的憤慨之情。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馬被埋沒,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表達了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

6、通過本文我們可以看出韓愈怎樣的人才發展觀?放到當今社會來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麼?

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如果統治者不能發現並任用人才,人才就會被埋沒。(第二問略)

送東陽馬生序

餘幼時即(就)嗜學。家貧,無從致(得到)書以(來)觀,每假(借)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指代抄書)怠(懈怠)。錄畢(完畢),走(跑)送之,不敢稍(稍微)逾(超過)約。以(因為)是(這)人多以(把)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成年),益(更加)慕(仰慕)聖賢之道(學説)。又患(擔心)無碩(大)師名人與遊(請教學問),嘗(曾經)趨(跑向)百里外,從(隨)鄉之先達執經叩(請教)問。先達德隆(高)望尊,門人弟子填(擠滿)其室,未嘗稍降辭(言辭)色(臉色)。餘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疑難)質(詢問)理(道理),俯身傾耳以請;或(有時)遇其叱咄(訓斥,呵責),色愈(更加)恭,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頂撞);俟(等待)其欣悦,則又請焉(向他)。故(所以)餘雖愚,卒(終於)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揹着)篋(書箱)曳(拖着)屣(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隆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而不知。至舍(學舍),四支(通“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熱水)沃灌(澆洗),以(用)衾(被子)擁覆,久而乃(才)和。寓(住)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兩次)食(通“飼”,給飯吃),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綺繡,戴朱纓(帽帶)寶飾之帽,腰(掛在腰間)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香氣),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若神人;餘則緼(舊絮)袍敝(破)衣處其間,略無(毫無)慕豔(羨慕)意,以(因為)中(內心)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比)人也。蓋(大概)餘之勤且艱若(像)此。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二、翻譯句子。

1.餘幼時即嗜學。

我小時就愛好讀書。

2.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家裏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着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

3.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裏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鬆。

4.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

抄寫完畢,趕快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

6.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説。

7.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又擔心沒有與大師、名人交往,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經書向同鄉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

8.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表情放温和些。

9.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我站在旁邊侍候着,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着身子,側着耳朵,向他請教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説

11.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12.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於能夠有所收穫。

13.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裏。

14.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深冬季節,颳着猛烈的寒風,踏着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

15.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洗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

1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裏,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

17.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着華麗的衣服,戴着紅纓裝飾成的綴着珠寶的帽子,腰上繫着白玉環,左邊佩着刀,右邊掛着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

18.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我卻穿着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9.蓋餘之勤且艱苦此。

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三、理解

1、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又是怎樣克服的?找出原文。

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求師叩問,跋涉艱難,衣食粗劣,生活簡樸等方面。主要語句有(1)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趨百里外,求師叩問; (4)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5)餘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

從以下三個方面表現自己求學的勤且艱:

⑴家貧無書,借書以觀,錄畢送之,得以遍觀羣書。

⑵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卒獲有所聞。

⑶從師學習衣食住行的艱難。

3、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經歷的目的何在?

(1) 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 作者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和長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説教,而是現身説法,敍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馬生充滿殷切期望。

(2) 文章由自己的經歷寫起,讀來也更親切平易。

4、本文第二段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將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對比,突出了作者求學生活的艱苦和勤奮學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