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

校園2.13W

大學聯考地理必修一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完全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

地理必修I複習提綱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環境

天體系統:天體之間因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結構層次(略)

可見宇宙:也稱為“已知宇宙”,是指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處於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內部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5億千米)——適宜的温度

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裏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週期約為11年)

1.3地球的運動

(1)晝夜更替:週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

(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o。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温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温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

(2)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間之間的迴歸移動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晝短於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2)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況:北迴歸線以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大值,12月22日出現最小值;南迴歸線以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最大值;迴歸線之間地區,最大值出現在直射點經過該緯度的

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在冬至日。

3季節的形成和劃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最高、晝長最長的季節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迴歸線和極圈來劃分。

迴歸線=黃赤交角度數,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

五: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數遞增(或西經度數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

直射點的經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決定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即晝半球的中央經線)為12點,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為18點。

(4)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5)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

某緯度正午太陽高度=900-該緯度與直射點的緯度差(緯距)。

六: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兩地地方時差=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區時:確定兩地所在時區,計算兩地區時相差多少個小時,東加西減。T1一T2=N1一N2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T為區時,N為時區序號。(

3地方時與區時的關係:區時=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亂而人為劃定,有三處不與1800經線重合;在日期的換算上,從東向西經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從西向東經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

1.4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外部結構

地殼以外可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個外部圈層。

二、地球內部結構

第二章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2)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需注意巖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循環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地殼物質的循環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於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板塊構造學説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佈)。

(2)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

(1)地質構造: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3大氣環境

一、大氣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塵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強。例多雲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等。

2對地面的保温效應:①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增温,產生地面長波輻射②大氣中的CO2和水汽強烈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增温③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温作用。

3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獲得太陽輻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導致地面受熱面積和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路程長短,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同時,它的大小受下墊面因素(反射率)和氣象因素等的影響。

三、全球大氣環流

(一)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地面間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是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

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於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

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

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與位置,注意各風帶的風向,氣壓帶成因(熱力或動力原因)。

(四)氣壓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説,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由於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破壞了氣壓帶風帶的連續分佈,使得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佈:7月前後,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亞洲低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壓);1月前後,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亞洲高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壓)。

2.4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繫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範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佈

中低緯度海區,副熱帶環流:

北半球: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暖流

南半球:逆時針旋轉大陸西岸為寒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副極地環流: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寒流

大陸西岸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自西向東流,順時針;冬季自東向西流,逆時針

西風漂流:自西向東環繞南極洲一週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温增濕。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温度比較高,降水較多。西歐地區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

氣候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温減濕。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温度比較低,降水較少。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祕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形成的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漁場:祕魯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淨化的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的範圍

3.2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體性: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①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發展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包括對其他地區的影響)。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鬆表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係)。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温帶半濕潤環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巖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以及生物的活動,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壤層厚度大。乾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於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於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佈。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育深厚的土壤。陽坡:温度條件好,但蒸發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環境的整體性要求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大學聯考地理必修一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複習資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複習資料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體及主要類型自然天體天體是指宇宙中各種形態物質的總稱。包括

人造天體

幾種常見的天體:恆星、星雲、行星、衞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2、天體系統

(1)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

(1)組成:按距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東。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轉軌道傾角都很小,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③近圓性: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圓。(2)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徵

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質量、體積、距日遠近等結構特徵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八大行星劃分為三類:

①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③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1、宇宙環境條件

(1)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2)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2、地球適宜的自身條件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3、液態水的存在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在高温高壓下,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

3、對地球的影響:①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②是地理環境變化的重要原因。維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③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能源。

4、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二、影響太陽輻射能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一般來説太陽高度角大的地方太陽輻射強,我們一般説緯度低的地方太陽高度角小,因此可以説緯度低的地方太陽輻射強。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大氣層薄,雲量少,太陽輻射強。所以説青藏高原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天氣狀況好的太陽輻射強。我國南方雖然太陽高度比北方大,但陰雨天氣多,雲量大,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強,因此南方的太陽輻射比北方少,三、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結構:太陽的大氣層由裏到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1)黑子:光球層上出現的黑斑點,由於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顯得暗一些

(2)耀斑:色球層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是太陽大氣高度集中的能量釋放過程。(3)週期:大約11年3、對地球的影響:

①擾動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②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現象;

③作用於兩極上空大氣,產生極光;④對氣候的影響,如太陽黑子數與年降水量的相關性,

⑤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產生自然災害。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二、地球的自轉與時差

1、晝夜交替

(1)晝與夜的形成,由於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裏,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球心的大圓;晨昏線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晨昏線在二至日時與極圈相切,在春秋分時與經線重合。

(2)晝夜交替的產生:由於地球的自轉

(3)晝夜交替的週期及意義:週期為一個太陽日,太陽日製約着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2、地方時

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因為地球自西向東轉,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的早。同一經線地方時一定相同。

地方時的計算:所求的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1°(東加西減)

3、時區與區時

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度為15°,因此相鄰兩個時區相差兩個小時。各時區都以本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4、日界線

國際上規定180°經線作為日期的分解線,叫國際日期變更線。地方時為0時(或24時的經線)是另一條日期變更線。若日界線與地方時為0時的經線重合,此時全球一個日期,其他時間地球上有兩個日期。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從地方時為0點向東一直到180°經線。相反從地方時為0點向西到180°經線則是地球上昨天的範圍。

三、地球公轉與季節

1、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是23°26′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迴歸線、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迴歸線)

2、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影響:黃赤交角變小時,迴歸線的度數變小,極圈的度數變大,被太陽直射的範圍變小,極晝極夜的範圍變小,五帶中熱帶和寒帶的範圍變小,温帶的範圍則擴大。2、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太陽直射哪個半球,那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全球隨緯度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夏半年(春分—秋分)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有極晝;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有極夜。

(2)晝夜長短的計算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正午12點—日出時間)×2

還可以根據晝狐和夜狐所跨的經度來推算。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緯度分佈規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春秋分,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南北遞減;夏至日,由北迴歸線向南北遞減;冬至日,由南迴歸線向南北遞減。

(2)季節變化:同一緯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季節而變化。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夏至日達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迴歸線以南的地區:冬至日達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迴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兩次直射,直射時達最大值。(3)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φ-θ|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計算樓距、判斷日影長短及方向等4、四季和五帶

我國:以“四立”劃分

(1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北温帶國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五帶:熱帶(南北迴歸線之間)、北温帶(北迴歸線—北極圈)、南温帶(南迴歸線—南極圈)、北寒帶(北極圈—北極點)、南寒帶(南極圈—南極點)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

根據地震波的這種變化特徵,我們把地球分成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能。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長較長的紅外線,臭

大學聯考地理必修一篇三:2014級高一地理必修一試題(帶答案)

高一地理試題

1.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14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100分鐘。

2.答第Ⅰ卷前,考生先將姓名、考試號、考試科目塗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把答

題卡上對應的選項標號(ABCD)塗黑,如需改動,先用橡皮擦乾淨,再選塗其它選項。

3.試卷的第Ⅱ卷在答題捲上作答。考試結束,將答卷、答題卡一併收回。

第Ⅰ卷(選擇題共60分)

一、單項選擇題(共60小題。每小題1分,共60分)

讀右圖,回答1~2題。

1.圖中的M天體可能是()

A.水星或地球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地球

2.與地球相比,M天體沒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①沒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和液態水②沒有堅硬的巖石

③距日較近,表面温度太高④沒有衞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讀太陽黑子與温帶喬木年輪相關性曲線圖,回答3~4題。

3.圖中年輪寬度與太陽黑子相對數之間

的關係是()

A.正相關B.負相關

C.成反比D.沒有相關性

4.此圖所反映的是()

A.太陽活動發射的電磁波能擾動地球的電離層

B.太陽活動能影響地球氣候

C.太陽活動時,拋出的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D.太陽風使兩極地區出現極光,從而影響中、高緯度地區樹木的生長

讀太陽直射點一年中移動的緯度變化示意圖,回答5~6題。

5.2013年11月7日,太陽直射點位於()

A.AB之間B.BC之間

C.CD之間D.DA之間

高一地理試題第1頁(共14頁)

6.太陽直射點位於D點時,下列地理現象描述

正確的是()

A.地球公轉速度繼續加快B.聊城晝長達到最長

C.聊城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最大D.南極附近的極夜範圍達到最大

北京時間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

射,並於6月13日13時18分實現了與“天宮一號”的順利對接。讀地球公轉示意圖,

回答7~8題。

7.神舟十號發射升空時,遠在英國倫敦留學的小明收看

的時間是()

A.10日5時22分

B.10日9時52分

C.11日9時38分

D.12日1時38分

8.神舟十號發射升空時,地球大體位於公轉軌道上的()

A.a-b之間B.b-c之間

C.c-d之間D.d-a之間

9.下列四幅圖中,能正確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

0W0W

DAB

C

讀右圖,回答第10題。

10.右圖所示説法正確的是()

A.圖中角α是黃赤交角

B.目前的黃赤交角度數是23°26′

C.地軸與黃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黃赤交角

D.黃赤交角度數即是南北極圈的度數

11.假設某河流自西向東流,流水對北岸的沖刷比南岸嚴重,而且在該區域一年中有兩

次被太陽直射,則該河流所處的緯度可能是()

A.20°SB.20°NC.30°SD.30°N

12.若黃赤交角變為0°,則不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太陽終年直射赤道B.全球全年無四季變化

C.全球無冷暖差異D.全球全年都是晝夜平分

13.下圖是春分日正午,垂直立在北半球不同緯度四個地點的四根竹竿影子的長短情況,

四地緯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確的是

()

高一地理試題第2頁(共14頁)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

讀太陽光照圖(陰影部分為黑夜),回答14~15題。

14.關於該圖的敍述正確的是()

A.圖示為南半球

B.此時地球公轉速度最慢

C.此時北京的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

D.此時正是南極考察的最佳時期

15.該日A點的晝長是()

A.9小時B.8小時C.10小時D.8小時30分

黃巖島、釣魚島都是我國固有的領土。讀釣魚島、黃巖島位置圖,據此完成

16-17題。

A.兩地的地方時一樣B.兩地的區時一樣

C.黃巖島的地方時比釣魚島早D.黃巖島的區時比釣魚島早

17.關於釣魚島、黃巖島的説法,正確的是()

A.兩地都位於熱帶B.兩地都位於北温帶

C.春分日兩地同一時刻看到日出D.7月釣魚島的白晝長一些

高一地理試題第3頁(共14頁)

2013年6月11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五艘航天載人飛船——神州十號。這次航天

飛行的亮點之一是女航天員王亞平為地面的青少年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闢了我國

太空教育的新篇章。太空授課北京時間6月20日10時04分至10時55分,王亞平展示

了微重力條件下的特殊物理現象,加深青少年對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對質量、重量以

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據此完成18-21題。

18.移居紐約(西五區)的中國小朋友蘇陽要想全程收看本次“太空授課”,他最遲必

須在當地時間幾點打開電視機()

A.6月19日21時04分B.6月20日7時04分

C.6月20日23時04分D.6月19日23時55分

19.在觀看“太空授課”過程中,蘇陽發現電視信號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中斷,請你分析

其原因可能是受()

A.太陽輻射的影響B.地球公轉到遠日點附近的影響

C.太陽活動的影響D.蘇陽收看節目時正值黑夜

20.神州十號發射至太空授課期間,地球的公轉速度變化特點是:()

A.越來越快B.越來越慢C.先加快再減慢D.先減慢再加快

21.太空授課直播時,地球的晝夜分佈情況最接近下圖中的()

ABCD

2013年9月25日,我國東海艦隊在北斗系統導航下進行了威潛艦機合同突擊演練,

新型潛艇、驅護艦、反潛直升機密切協同作戰,實射數枚戰雷,硝煙瀰漫,並摧毀了多

個水面以及水下目標。除了有新型戰雷實彈演練外,被譽為“中華神盾”的“長春艦”

也現身,協同作戰顯神威。據此完成22-23題。

22.位於北緯12°和東經112°的“長春艦”,向正北方發射炮彈,炮彈應落在()

A.112°E經線上B.112°E以東C.112°E以西D.無法判斷

23.“長春艦“原地待命時,恰巧正上方有一顆北斗同步衞星,“長春艦”與該衞星比()

A.角速度和線速度都大B.角速度和線速度都小

C.角速度相等,線速度小D.角速度小,線速度相等

下圖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峽谷”之一的庫車大峽谷,

位於天山山脈南麓。這裏地

高一地理試題第4頁(共14頁)

殼發生過劇烈的變動,巖層呈波狀彎曲,山體呈紅褐色,當地人稱為“克孜利亞”,意思為“紅色山崖”。據此回答24-25題。

24.構成庫車大峽谷的巖石類型最可能的是()

A.侵入巖B.變質巖C.沉積巖D.噴出巖

25.對該景觀形成過程的推斷,合理的是()

A.沉積作用、地殼運動、侵蝕作用B.巖漿活動、地殼上升、侵蝕作用

C.沉積作用、地殼運動、變質作用D.變質作用、地殼上升、風化作用讀“東、西半球板塊分佈示意圖”,完成26-28題。

26.甲板塊為()

A.美洲板塊B.太平洋板塊

C.印度洋板塊D.非洲板塊

27.北京時間3月11日13點46分,日本本州島

附近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此次地震的震中

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圖中示

意該位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8.乙、丙板塊相互碰撞,形成()

A.安第斯山系B.阿爾卑斯山

C.喜馬拉雅山D.科迪勒拉山系

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其中C為沉積物,B、F、G為沉積巖,A、D為不同時期的巖漿巖,E為變質巖。據此回答29-31題。

29.據圖判斷該地區發生過的地質作用有()

①地殼運動②巖漿活動

⑧變質作用④外力作用

高一地理試題第5頁(共14頁)

美洲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