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校園1.63W

高一必修二的地理學習,相信令不少的同學都感到比較困難,由於學生要學習的知識點比較多,經常會出現記不牢的現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

人口的空間變化

人口自然增減即人口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遷移是指人口的遷出和遷入,由此引起人口數量的變化又稱人口機械增長。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遷移理論將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兩方面。"推力"是消極因素,它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拉力"是積極因素,把改善生活願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

2、 不同時期、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大洲

人口遷移流向變化

"二戰"前

"二戰"後

"二戰"前

"二戰"後

歐洲

淨遷出區

淨遷入區

亞洲、非洲

淨遷出區

淨遷出區

拉丁美洲

淨遷入區

淨遷出區

北美洲、大洋洲

淨遷入區

淨遷入區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

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

(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佈

第二次

世界大戰

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

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佈不均

3、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4、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佈,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羣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基礎知識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類型: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領域:

(1)區域地理環境研究: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2)大眾化應用:導航等

二、遙感(RS)

1、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組成:遙感平台、傳感器、信息傳輸、處理設備

3、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利用衞星,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

2、組成: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設備部分

3、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作用:為各類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維座標、速度和時間(定位、測速、導航、授時)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2、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之間的關係:遙感(RS)獲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

2、數字地球: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高中地理知識重點

1.我國人口分佈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衝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崑崙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3.地形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崑崙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l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4.氣候界線

(1)l月0℃等温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温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着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着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一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