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5篇)

校園8.92K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

【仙呂】點絳脣_詠教習鼓訴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5篇)

作者:孫叔順

詠教習鼓訴冤

每日學按龍韜,演習虎略。初開教,若論功勞,則俺先來到。

【混江龍】助威聲號,將我先鳴三擂髮根苗。漸漸的排成戈戟,紛紛的收聚槍刀。則這兩片皮常與軍官為耳目,一生心不離了小校做知交。雖是我有聲難説,有運難消,又不比鳴廉擊柝喝號。搖鈴向軍前,則我為頭兒鬧。麪皮上常過了無數,助羅邊不住的頻敲。

【油葫蘆】怎比恁那悠悠吹畫角,也每不湯着不動着,教瞞兒滿腹中惡氣怎生消。夜闌時直捶到金雞兒報,早晨間直熬的金烏落。他每都披着紙甲,掛着戰袍,番來覆去由鬧,早難道殺氣陣雲高。

【天下樂】卻什麼三十年學六韜,好教我逐朝心內焦,他每沒一個有才能有機謀有智略。每日加空虛了五六番,幹盤了十數遭,恰便似一場家雜劇了。

【醉中天】想當日兩軍鬧,起全翼赴宣朝。將我擊破花腔,它每都哭破眼胞。可正是發擂催軍校,不付能勾引的離城去,又將他黎民擄掠,這的是恁破黃巢頭件功勞。

【金盞兒】他每哭聲苦,可教我怨聲高。被我將他眾英雄引上陰陵道,他每教場中膽氣更那裏有分毫。都不肯一心於國死,則待半路里轉身逃。早難道養軍千日,又得用在今朝。

【賺尾煞】將我擊發,便聲揚額閒下無聲哨。舊聲價,如今都壞了,誰敢向雷門行過一遭。則為我亂軍心,將果報先招。自量度,天數難逃。若是再瞞上,將來又吃搞。終身累倒,皮鞚零,再怎敢軍中一面騁英豪。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2

點絳脣·閨思

宋朝 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衰 一作:芳)

《點絳脣·閨思》譯文

暮春時節,深閨裏無邊的寂寞如潮水般湧來,一寸柔腸便有千縷愁絲。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卻越容易流逝,淅淅瀝瀝的雨聲催着落紅,也催着春天歸去的腳步。

倚遍欄杆,縱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無情緒。所思念的人在哪裏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着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

《點絳脣·閨思》註釋

點絳脣:詞牌名。

“寂寞”二句:此係對韋莊調寄《應天長》二詞中有關語句的隱括和新變。

人何處:所思念的人在哪裏?此處的“人”,當與《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滿庭芳·小閣藏春》的“無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趙明誠。

“連天”二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達亟待良人歸來之望。

《點絳脣·閨思》賞析一

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全詞情詞並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詞人首先寫道:“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閨”指過去年輕女子居住的內室。“柔”有作“愁”的。意思是説,一個人獨處在深院閨房中,心中總是積鬱了千絲萬縷的愁緒。開篇就以抒情筆調切入主題,再現了詞人獨守深閨,孤單寂寞,思念親人,愁情不絕,柔腸寸斷,叫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狀。“柔腸一寸”就是“愁千縷”,由此可見詞人寂寞愁苦、深情綿長、思念之情無可排遣的程度已經到了極致。

接着寫道:“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崔花雨”這裏指崔花調落的雨。這是環境描寫,意在烘托主人公憂愁的心境。一個“惜”字表明瞭詞人對“春春去”的情感。接着又是“幾點催花雨”,真有雪上加霜的感覺。原本令人憐惜且最能給人帶來希望的春天卻走了,可是,“屋漏偏於”,這裏,春去而偏又下起了摧殘鮮花的暮春雨。可見,詞人惜春中自然也包含着憐惜青春年華的心理。

接着下片寫傷別,抒寫詞人對丈夫強烈的思念和盼歸之情。

詞人寫道:“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無情緒”就是心懷抑鬱惆悵,沒有興趣。“獨處深閨”的詞人,心頭總覺是“寂寞”,更是“柔腸一寸愁千縷”。詞人深感寂寞,只好走到閨房外面,看看外面的風景,也好排遣心中的憂煩愁思。可是“倚遍欄杆”,極目遠望,終究還是沒有好心緒,真有“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的感受。詞人知道自己的丈夫遠在他鄉,望不見的,可是心思又放不下,而詞人“倚遍欄干”不但不見丈夫,甚至還不知道“人何處”。

結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祇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這裏,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佈局,卻轉筆追隨着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着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

這首詞上片寫傷春之情,下片寫傷別之情。傷春、傷別,融為柔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刻畫出一個愛情專注執着、情感真摯細膩的深閨思婦的形象。寫出了讓人肝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寂寞愁、傷春愁,傷別愁以及盼歸愁。結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峯,全詞達到高潮。

《點絳脣·閨思》賞析二

這首詞的基本內容:

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閨”,寫一個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後院的閨房裏,心中感到非常寂寞;第二句“柔腸一寸愁千縷”,寫青年女子的愁狀,一寸柔腸便有千縷愁絲,那麼整個人呢?可見她的寂寞和憂愁該有多麼厲害。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寫青年女子憂愁的環境:給人帶來希望並讓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着春花凋落的雨。這一切,能不讓人愁上加愁嗎?這是上片的內容。

下片第一二句“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還是寫青年女子的愁狀。待在閨房裏是“寸腸千縷愁”,只好走到閨房外面。但過去青年女子是不能隨便走下閨房樓梯的,所以只能在上面依着欄杆想一想,望一望。想什麼?正是那“催花雨”讓她想到了“人何處?”想道了離自己而遠去的意中人現在何處?,是否也在淋雨?什麼時候回來?這才是青年女子真正憂愁的原因;那她望什麼?望外面的風景嗎?不是,是望自己的想象中的景象——意中人歸來時的情景。望到了嗎?沒有。那望到了什麼?望到了“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是啊!望到的是連到天邊的無際荒草,是望不見歸路——意中人歸來的那條路。這就是青年女子倚欄眺望的淒涼情景、心理狀態和無望結果。

以上就是這首詞在四十一個字中所表達的基本意思。

這首詞的結構和寫作藝術手法:

全詞由寫寂寞之愁,到寫傷春之愁,再寫傷別之愁,更寫盼歸之愁,這樣全面地、層層遞進地表現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斷累積的情狀,是遞進的寫法。一個“雨”字,把上下兩片勾聯在一起;遠處是無際荒草,近處是雨催花落;閨房內是愁腸寸斷,閨房外是滿目淒涼。多麼悽美的意境!詞人在這裏把青年女子的“愁”的確已然寫盡、寫透,可謂淋漓盡致!所以明代陸雲龍在《詞菁》中稱道此首詞是“淚盡箇中”,《雲韶集》也盛讚此作“情詞並勝,神韻悠然。”

《點絳脣·閨思》創作背景

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大約作於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1118至1120年)期間。當時趙明誠或有外任,李清照獨居青州。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3

遼鶴歸來,故鄉多少傷心地。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

憑仗桃根,説與淒涼意。愁無際。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

翻譯

我像那“遼東鶴”,離開多年之後,終於又歸來了。這熟悉而又生疏的故鄉,有多少能勾起我傷感落淚的地方。都説魚能傳書,可是江波空自千里長流,這些年我們競未通過一封信。

如今物是人非,我只能通過她的妹妹代我轉達淒涼的心情。 不知道這哀愁何處才是盡頭?我只記得:舊日的衣袖上,還留着她在東門送別我時滴落的淚水。

註釋

遼鶴:常用以指重遊舊地之人。

魚浪:此處説戀人沒有寄書,自己空等了千里外戀人的消息。

桃根:桃根為桃葉之妹。

衣袂:衣袖。

東門:泛指離別之地。句意為衣袖上仍有當年的淚痕。

賞析

“遼鶴歸來,故鄉多少傷心地”,起首二句以比興發端。將自己比作離家千年的遼東鶴,一旦飛回故鄉,事事處處都引起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觸發起無限傷感的情懷,“遼鶴”用的是《搜神後記》中丁令威的故事。”“故鄉多少傷心地”,《夷堅二志》作“故人多少傷心事。”

“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兩句。暗用典故。劉向《列仙傳》載:“陵陽子明釣得白魚,腹中有書。“又,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句雲: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裏化用舊典,補敍別後多年了無音們。上句似先寫對方不寄書,實足從巳方感覺而後得知。下句直説自己久盼情狀。盼而“空”是結果”久盼的全過程,便從這個“空”字透露出來,從這個“空”,才回過頭來察覺了本是由於對方的“寸書不寄”。詞意平實,卻藴思細緻,深有韻味。

過片又回到眼前,“憑仗桃根,説與淒涼意”。人事變遷,信音遼邈,重來舊處,不見伊人,欲訴無由。東晉王獻之有《桃葉歌》三首,其二雲:“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桃葉,獻之愛妾名,其妹名桃根。姊妹連枝,憑她説與,作者用比曲説如此雖隔一層,也是有死勝無了。“淒涼意”,《夷堅三志》作“相思意”。“淒涼”也好,“相思”也好,都是指多年積蓄未了情。 “淒涼”二字似乎表達得更深一些。有此二字,亦足以道出滿腔幽情了。

結尾“愁無際”三字,包含了別來至今,盪漾在自己心中的無盡的悲感。“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寫黯然銷魂之意,將情感推向極致。詞人看到她的舊時衣物至今猶在,內心情感無法抑制,除了泫然淚下之外,再也説不出任何話語。古樂府《東門行》曰:“出東門,不顧歸。“”東門”在古典文學中是帶有濃厚悲傷色彩和感傷意藴的送別之所,被賦予“一去不返”的定性。詞人在這裏化用,足以體現他彷彿認命一般,對於那些離去的人和事不抱任何希冀與期待了。

這首詞直抒胸臆,雖淡淡寫來,亦有深情無限。全篇章法多變,搖曳生姿,起承轉合,各具其妙。最妙處當是結句,觸物生情,遙應篇首,既綰合全篇,又點透題旨,有語淡情深之餘味。

創作背景

周邦彥年輕時與蘇州歌伎嶽楚雲交往甚密。後來周邦彥離開蘇州回到京師,但對其情意卻絲毫未減。當詞人再次回到蘇州,她已嫁與他人。幾天之後,周邦彥參加蘇州太守蔡巒的宴會時,見到了嶽楚雲的妹妹,於是詞人便創作了這首《點絳脣·傷感》來表達自己的無盡相思之情。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4

點絳脣·試燈夜初晴 宋朝 吳文英

卷盡愁雲,素娥臨夜新梳洗。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輦路重來,彷彿燈前事。情如水。小樓薰被。春夢笙歌裏。

《點絳脣·試燈夜初晴》譯文

雨後,漫天的愁雲被風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剛剛沐浴梳洗般。儘管街上車水馬龍,來往着體態輕盈的佳人,卻沒有揚起半點塵埃,因為雨後的路面潤澤酥軟不起塵土。我如今重遊京華舊地,當日賞燈的情事依稀在心。難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緒如流水般難以止息。獨自回到小樓裏,薰香擁被獨自睡去,進入温馨的春夢,夢裏恍惚聽到笙歌樂音。

《點絳脣·試燈夜初晴》註釋

試燈:上元節前,有“試燈”,宋俗,農曆十二月下旬即開始試燈,直至正月十四日。

素娥: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

輦路:帝王車駕經行之路,這裏指京城繁華的大街。

凌波地:是靚裝舞女行經的街道。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態,後來借指步履輕盈的女子。

《點絳脣·試燈夜初晴》賞析

此詞》落節之事,但詞人並未由正面起筆描繪落市盛況,而是以試落夜的變象作陪襯,用悵惘的筆調抒發自己逢佳節而倍覺神傷的落寞情懷,雖只寥寥數語,卻》得紆徐頓挫,舒捲自如,從而委婉地道出內心的萬千感慨。

上片“卷盡”兩句,》試落日遇雨,而入夜雨收雲散,天青月朗;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句況月色明淨,比擬渾成,三字兼帶出“雨後”之意。這是》天上。“暗塵”兩句》地上,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日夜》)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句,又有所變化、增益,切合都城落夜雨後的光變。《武林舊事》卷二“元夕”又載姜白石詩云:“南陌東城盡舞兒,畫金刺鄉滿羅衣。也知愛惜春遊夜,舞落銀蟾不肯歸。”句象地刻畫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場面。

上片並未用雨字、落字、人字,讀後便覺落月交輝,地潤繪塵,舞兒歌女,結隊而至,賞落士女,往來不斷,顯示出吳文英在語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鮮明特點,比如愛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於點代前人詩句等等。

譚獻説此詞“起稍平”,這是由於上片只是客觀地描述場變;下片才是密切結合自己的回憶、聯想,抒發感情,藉此反映出不平靜亦即“拗怒”的心理狀態。“輦路”兩句,》詞人故地重遊,沉入回憶之中。“重來”,説明詞人對眼前的變象亦曾相識,從而引起聯想,又以“彷彿”兩字句容觸變戀舊的心境。賞落那時自己春衫年少,意氣風發,記得也是同樣的夜晚,月色落光,交相輝映,簫鼓舞隊,綿連數裏。這一句隱隱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變物依舊,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歡喜變為落寞。

末尾三句,》往事如煙、柔情似水;月與落依舊在,伊人無覓處,自己一往情深的淒涼心事,無人傾訴。“情如水”二句也顯示出吳文英語言精警的特點。

古人就有“思君如流水”的千古佳句,以水喻情,》出了情的純潔珍貴和綿綿不繪。賞落不能消愁釋懷,反而增添無限悵惘,只好踽踽而行,頹然而返,獨上小樓,薰被而眠,遙想伊人此刻,心情亦或如是,“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最深的思念就是想象對方也在思念。“春夢”句緊接上文,描繪深夜入睡以後,那悠揚的歌聲樂聲,綿綿不繪地縈繞盪漾在夢的漣漪中。這裏將“拗怒”的詞意,融入流轉悠然,委婉多情的筆調之中,句成惝恍迷離的朦朧意境,顯得餘音裊裊,韻味無窮,真可稱得上是“咳唾珠玉”。

《點絳脣·試燈夜初晴》創作背景

此詞為元宵前夕觀燈時之作。南宋都城臨安的燈市,每年元宵節以前就極其熱鬧。都城的燈市,是詞人熟識的,當年良辰美景、人月雙圓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難以忘情;此時韶華已逝,世事滄桑,每遇佳節,但覺慨恨良多,興味索然,真可謂“少年情事老來悲”了。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5

點絳脣

————宋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戔剗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該詞是李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李清照的婉約風格也正是如此

上片蕩完鞦韆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盪鞦韆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鞦韆”以後一剎那間的鏡頭。

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盪鞦韆時的情景,羅衣輕颺,象燕子一樣地空中飛來飛去,妙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鞦韆上下來後,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

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粧,纖纖出素手。”藉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幹盪鞦韆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着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春天的早晨,地點是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鞦韆後的神態。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鞦韆,正累得不願動彈,突然花園裏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迴避。

“襪剗”,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着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説頭髮鬆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後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

這首詞寫少女情況心態,雖有所本依,但卻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獲“曲盡情悰”之譽。全詞風格明快,節奏輕鬆,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謂妙筆生花。

以上這篇是。就為您介紹到這裏,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更多宋詞盡在:詩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網站,謝謝。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6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翻譯

暮春時節,深閨裏無邊的寂寞如潮水般湧來,這一寸的柔腸卻要容下千絲萬縷的愁緒。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卻越容易流逝,淅淅瀝瀝的雨聲催着落紅,也催着春天歸去的腳步。

在這寂寞暮春裏,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闌干,縱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無情緒。輕問一聲:“良人呵,你在何處?”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邊的連綿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經的道路。

註釋

“寂寞”二句:此係對韋莊調寄《應天長》二詞中有關語句的隱括和新變。

人何處:所思念的人在哪裏?

賞析一

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全詞情詞並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並論,使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彷彿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惜春”兩句,不復直言其愁,卻“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女子的心理活動。淅瀝的雨聲催逼着落紅,也催逼着春天歸去的腳步。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幾聲空洞的迴響。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

下片寫憑闌遠望。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鬱無聊。這裏詞人“倚”這個動詞後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

結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祇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這裏,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佈局,卻轉筆追隨着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着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

這首詞上片寫傷春之情,下片寫傷別之情。傷春、傷別,融為柔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刻畫出一個愛情專注執着、情感真摯細膩的深閨思婦的形象。寫出了讓人肝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寂寞愁、傷春愁,傷別愁以及盼歸愁。結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峯,全詞達到高潮。

賞析二

這首詞的基本內容:

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閨”,寫一個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後院的閨房裏,心中感到非常寂寞;第二句“柔腸一寸愁千縷”,寫青年女子的愁狀,一寸柔腸便有千縷愁絲,那麼整個人呢?可見她的寂寞和憂愁該有多麼厲害。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寫青年女子憂愁的環境:給人帶來希望並讓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着春花凋落的雨。這一切,能不讓人愁上加愁嗎?這是上片的內容。

下片第一二句“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還是寫青年女子的愁狀。待在閨房裏是“寸腸千縷愁”,只好走到閨房外面。但過去青年女子是不能隨便走下閨房樓梯的,所以只能在上面依着欄杆想一想,望一望。想什麼?正是那“催花雨”讓她想到了“人何處?”想道了離自己而遠去的意中人現在何處?,是否也在淋雨?什麼時候回來?這才是青年女子真正憂愁的原因;那她望什麼?望外面的風景嗎?不是,是望自己的想象中的景象——意中人歸來時的情景。望到了嗎?沒有。那望到了什麼?望到了“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是啊!望到的是連到天邊的無際荒草,是望不見歸路——意中人歸來的那條路。這就是青年女子倚欄眺望的淒涼情景、心理狀態和無望結果。

以上就是這首詞在四十一個字中所表達的基本意思。

這首詞的結構和寫作藝術手法:

全詞由寫寂寞之愁,到寫傷春之愁,再寫傷別之愁,更寫盼歸之愁,這樣全面地、層層遞進地表現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斷累積的情狀,是遞進的寫法。一個“雨”字,把上下兩片勾聯在一起;遠處是無際荒草,近處是雨催花落;閨房內是愁腸寸斷,閨房外是滿目淒涼。多麼悽美的意境!詞人在這裏把青年女子的“愁”的確已然寫盡、寫透,可謂淋漓盡致!所以明代陸雲龍在《詞菁》中稱道此首詞是“淚盡箇中”,《雲韶集》也盛讚此作“情詞並勝,神韻悠然。”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7

別樣幽芬,更無濃豔催開處。凌波欲去,且為東風住。

忒煞蕭疏,爭奈秋如許。還留取,冷香半縷,第一湘江雨。

翻譯

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素雅恬淡沒有一絲濃豔浮華。它在秋風中搖曳的姿態猶如凌波仙子輕輕飄逸。

它的葉子如此稀疏,怎麼耐得住那寒冷的清秋呢?於是留取那半縷清香入得畫中,這幅張見陽之風蘭可以堪稱畫中第一了。

註釋

別樣:特別、不尋常

幽芬:清香

濃豔:(色彩)濃麗豔麗,代指鮮豔的花朵。凌波:此處是説風蘭在秋風中搖曳的姿態,好像是凌波仙子,輕柔飄逸。

忒煞蕭疏:意為過分稀疏。忒煞,亦作“忒殺”,太、過分。

蕭疏:稀疏、蕭條。

冷香:清香,也指清香之花。此處指見陽所畫之風蘭彷彿散發出了微微香氣。

賞析

詞以“詠風蘭”為題,副題張刻本作《題見陽畫蘭》,可見此篇為題蘭兼詠物之作。

上闋從香氣和姿態兩方面對風蘭作了精緻靈動的描摹。“別樣幽芬” 言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這種清幽典雅的氣息,是那些濃豔的花朵無法與之媲美的。風蘭不僅在香氣上與眾不同,而且形態上很靈動,詞人在此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風蘭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輕盈柔美的凌波仙子一般,飄飄欲去。而東風在這裏顯然不是春風,可以理解為時光,催花開放和呵護花的力量。整句表現了詞人對風蘭的喜愛和讚美,寄託了詞人對這樣美好的風蘭不要去的太快的希望,也表達詞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長存的美好願望。

下闋則是通過對現實中風蘭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襯出詞人對好友所作的風蘭圖的讚美。秋意襲來,風蘭只得“忒煞蕭疏”。“忒煞”一詞寫出了詞人對花之蕭條的惋惜之心。然而儘管風蘭看上去已經太過稀疏,可仍散發出微微香氣。顯然,這裏的“還留取,冷香半縷”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為這風蘭終究不是自然界的風蘭,只是友人的畫罷了。因張純修當時正令湖南江華,詞人又用借代的手法,用湘江雨來代指友人,而其畫上的風蘭竟然給人一種好似幽香散發的感覺,故此句為意謂見陽所畫之風蘭堪稱畫中第一。至此,讀者方才明白原來這是一闋詠物題蘭之詞。

在這首詞中,詞人運用了聯想的手法來描繪風蘭,並未曾親眼所見,但卻通過友人的一紙風蘭圖對風蘭展開了想象,將風蘭的香氣和姿態表現地淋漓盡致。而結句詞人則點出其創作意圖,為全詞的昇華。當詞人在為風蘭的蕭瑟易逝而感傷時,一個“還”字話風一轉,引出只有在好友所作的圖中能保有風蘭的韻姿和清香,使得美好的事物永存。襯托出友人作畫功力深厚,所作風蘭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同時也將建功立業的夙願寄託在友人張純修身上,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質,並在所任職的地方作出一番成績。

本詞描寫的主體風蘭本非富貴之花,而納蘭卻對其情有獨鍾並大加稱羨,體現了納蘭落拓無羈的性格和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的詞風。詞中字字刻畫,又字字天然,不即不離,不粘不脱,即“意有寄託,不作死句”。風蘭之形象綽約可見,而又不無詩人性情的處處流露。既詠物又抒懷抱,顯然頗含騷雅之旨,寓有詩人深摯的情懷。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8

  原文

丁未冬①,過吳鬆②作。

燕雁③無心,太湖④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⑤黃昏雨。

第四橋⑥邊,擬共天隨⑦住。今何許⑧?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註釋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②吳鬆:即今吳縣,屬江蘇省。

③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帶的鴻雁。

④太湖:江蘇南境的大湖泊。

⑤商略:商量、醖釀。

⑥第四橋:即吳鬆城外的甘泉橋。

⑦天隨:唐代陸龜蒙,自號天隨子。

⑧何許:何處,何時。

  譯文

大雁和小燕似乎無心賞景,從太湖西畔隨着飄忽不定的流雲向天邊飛去。只留下幾座孤峯,默然中又彷彿在互相低語:黃昏時將下大雨。

本打算留在甘泉橋畔,與唐人陸龜蒙相伴同住。但如今又怎麼樣呢?憑欄懷古,只看見殘敗的楊柳上下飄舞。

賞析

此詞為作者自湖州往蘇州,道經吳鬆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雖只41字,卻深刻地傳出了姜夔“過吳鬆”時“憑欄懷古”的心情。上片寫景。“燕雁”、“數峯”,不僅寫景狀物出色,且用擬人化手法,使靜物飛動,向為讀者稱讚。下片因地懷古。“殘柳參差舞”,使無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無限滄桑之感。全詞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9

點絳脣·厚地高天原文

厚地高天,側身頗覺平生左,小齋如舸,自許迴旋可。聊復浮生,得此須臾我。乾坤大,霜林獨坐,紅葉紛紛墮。

詩詞賞析:

此詞抒寫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含蓄藴藉,寄喻頗深。小齋如舸,自身能夠迴旋即可。聊復浮生,又得此片刻自由。天地之大,獨坐霜林。結句“紅葉紛紛墮”,更為全詞增添無限情韻。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0

點絳脣·病起懨懨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古詩簡介

《點絳脣·病起懨懨》是宋代大臣韓琦的詞作。此詞通過對作者剛剛病癒後徘徊香徑時所見所感的描述,抒發了作者悼惜春光將盡殘花凋落、感傷年華流逝與懷人不見的惘悵和哀愁之情。全詞由落花而傷春,由傷春而懷人,暗寄時事身世之慨,筆鋒婉妙,情韻幽深。

翻譯/譯文

大病初起,精神睏倦,畫堂裏落花滿地,使我平添了幾許愁緒。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飛舞,墜落到石階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淚,讓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別離,與誰在花前共舞?愁緒如海,無邊無際。轉首回望那駐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舊濃翠。

註釋

⑴點絳脣:詞牌名。《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雙調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後片四仄韻。

⑵懨懨: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一本作“厭厭”。

⑶砌:台階。

⑷武陵:這裏指武陵溪,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回睇:轉眼而望。

創作背景

韓琦是北宋大臣、名將,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魏國公。此詞當作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之後韓琦的晚年時期。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八載:“韓魏公晚年鎮北州,一日病起,作《點絳脣》小詞。”韓魏公即韓琦,所謂“晚年鎮北州”,指韓琦從熙寧元年(1068年)至熙寧五年(1072年)任河北路安撫使、判大名府之職。由此可知,此詞是作者北鎮大名等地時,病起觀景而作。作此詞的當時,王安石正大刀闊斧推行新法,反對新法的大臣紛紛遭貶。韓琦對新法是不滿的,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他曾上書請罷青苗法,與王安石發生了尖鋭矛盾,王安石曾為此稱疾不朝,韓琦也因此被解除了河北安撫使的職權。此後,他心情苦悶,憔悴多病,同時也很懷念被貶出朝廷的那些同僚,因此寫下此詞感懷。

賞析/鑑賞

此詞抒發了作者病體初愈、徘徊香徑時,悼惜春殘花落、感傷年華流逝的惘悵和哀愁。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辭意悽婉。“病起懨懨”,即《青箱雜記》所説的“一日病起”,這句是實寫作者當時的情況。由於生病,心緒愁悶,故見畫堂前正在凋謝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幾分憔悴。“畫堂”句,不僅點出了暮春的節候特徵,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寫:“憔悴”,既是寫凋謝的花,也是寫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懨懨”,而覺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謝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懨懨”。“亂紅”兩句,緊承“畫堂”句,進一步描繪物象,渲染氣氛。有“畫堂花謝”,即有“亂紅飄砌”。“砌”應“畫堂”,“亂紅”應“花謝”,連環相扣,正是作者用筆縝密之處。“滴盡胭脂淚”,則情濃意切,極盡渲染之能事。“胭脂淚”,形象地描繪“亂紅”的飄墜,賦予落花以傷感的人情,同時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傷感。

下片轉入懷人念遠。“惆悵”兩句,寫前春人去,無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悵”而已。“惆悵”之至,轉而為“愁”,愁且“無際”,足見其懷人之深。最後兩句,更以特出之筆,抒發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結句的“波空翠”看,作者當是由眼前的“亂紅飄砌”而聯想到“落英繽紛”的武陵溪,而那裏正是駐春藏人的好地方。但這裏並非是實指,而是藉以代指所懷念的人留連之地。不過,人在遠方,雖凝睇翹首,終是懷而不見,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傳神,極能表現作者那種悵惘、空虛的心情。

由落花而傷春,由傷春而懷人,暗寄時事身世之慨,全詞閒筆婉妙,深情幽韻,若不能自勝。這種情調與政治舞台上剛毅英偉、喜怒不見於色的韓琦絕不相類。同樣的情況,還有范仲淹、司馬光等,皆一時名德重望,他們都寫過豔麗的小詞。其實,這倒是一種正常現象,如楊慎《詞品》所説:“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韓偓《流年》詩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況是離魂易黯然。”再者,這與詞的發展特點有關。詞之初起,便以抒情為上,《花間》之後,便形成了婉約的傳統,韓琦生活的那個時代,詞還沒有突破這個傳統。

名家點評

邱鳴皋、秋如春:這首詞很可能有其特定的寓意。……解除了河北安撫使的職權後,他(韓琦)心情苦悶,憔悴而多病,同時也非常懷念那些貶出朝廷的志同道合的同僚。凡此,皆與詞中所表現的氣氛與感情極相符合。只是他的這種思想感情,由於當時形勢所迫,動輒得咎,不得不借助於傷春懷人的傳統手法表達罷了。

吳處厚《青箱雜記》: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豔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亞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皮日休曰:餘嘗慕宋璟之為相,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及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豔,得南朝徐庚體。然餘觀近世所謂正人端士者,亦有豔麗之詞,如前世宋璟之比。如韓琦《點絳脣》。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1

雲透斜陽,半樓紅影明窗户。

暮山無數。

歸雁愁遠去。

十里平蕪,花遠重重樹。

空凝佇。

故人何處。

可惜春將暮。

  作者:

曹組(字元寵),潁昌(今河南許昌)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後召試中書,換武階,兼閣門宣贊舍人,任給事殿中,官至防禦使。其詞作喜用俗語,多謔詞、豔詞。也有清幽秀勁之作,風格近秦觀、毛滂。有《箕穎集》,不傳。詞有《元寵詞》。

  註釋:

①平蕪:平曠的原野。

②凝佇:有所思慮、期待而立着不動。

  賞析:

這首詞通過春景的描寫,抒發作者懷人的情思。上片寫景。斜陽穿窗,暮山歸雁,已經是黃昏的時候了。下片寫惜春懷人之情。平蕪遠望,樹木重重,春色將暮,故人何在?宛轉細膩地透露了無限懷念之情。全詞清新幽雅,委婉多姿。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2

點絳脣·蹴罷鞦韆 宋朝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脣·蹴罷鞦韆》譯文

蕩完鞦韆,慵倦地起來整理一下纖纖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掛着晶瑩的露珠,花兒含苞待放,因蕩過鞦韆涔涔香汗滲透着薄薄的羅衣。

忽見有客人來到,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着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卻要嗅嗅門前的青梅以此掩蓋。

《點絳脣·蹴罷鞦韆》註釋

點絳脣:詞牌名。

蹴:踏。此處指打鞦韆。

慵:懶,倦怠的樣子。

襪剗:這裏指跑掉鞋子以襪着地。金釵溜:意謂快跑時首飾從頭上掉下來。

倚門回首:這裏只是靠着門回頭看的意思。

《點絳脣·蹴罷鞦韆》賞析

此詞,屬存疑之作,若確為易安作品,當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

上片蕩完鞦韆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盪鞦韆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鞦韆”以後一剎那間的鏡頭。

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盪鞦韆時的情景,羅衣輕颺,像燕子一樣地空中飛來飛去,妙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鞦韆上下來後,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粧,纖纖出素手。”藉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幹盪鞦韆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着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春天的早晨,地點是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鞦韆後的神態。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鞦韆,正累得不願動彈,突然花園裏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迴避。

“襪剗”,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着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説頭髮鬆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後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

這首詞寫少女情況心態,雖有所本依,但卻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獲“曲盡情悰”之譽。

《點絳脣·蹴罷鞦韆》賞析二

靖康之亂前,詞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她這時期的詞,主要是抒寫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基本上是明快的。《點絳脣》(“蹴罷鞦韆”)很可能就是這一時期中的早期作品。

這首詞的上片用“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給讀者描繪出一個身軀嬌小、額間鬢角掛着汗珠、輕衣透出香汗剛下鞦韆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潑、憨態可掬的嬌美形象。緊接着,詞人轉過筆鋒,使靜謐的詞境風吹浪起,寫少女忽然發現有人來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連鞋子也顧不上穿,光着襪子,害羞地朝屋裏就跑,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了。這把封建社會深閨少女的另一種心理和行動,也就是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遵守所謂“禮”的心理和行動,逼真地摹寫出來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門邊,卻沒有照常理立刻躲進屋裏去,而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這兩個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一樣,成功地寫出了少女的情態。同時,李清照這兩個短句還生動地表露了少女的內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現其若無其事來遮掩她的緊張。這和歐陽炯《賀明朝》中的:“石榴裙帶,故將纖纖玉指,偷捻雙鳳金線。”晃衝之《傳言玉女·上元》中的“嬌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説”,都有類似之處。這和今天現實生活中,年輕的姑娘以擺弄辮梢、手絹等,來掩飾她的害羞、緊張也是類似的。至於“回首”,那也和歐陽炯《南鄉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裏住”的“回顧”,李珣《南鄉子》中“玉纖遙指花深處,爭回顧,孔雀雙雙迎日舞”的“回顧”一樣,雖然它們所表現的內容、表達的感情,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都是以簡單的回頭看的動作,表現比較複雜的內心活動的。李清照這兩個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對來人打攪了她自由玩樂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攪她的來人是誰,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麼狼狽的是誰,是什麼樣的人。這表現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束縛輕視的一面。這種思想感情,就其內容來説,遠遠超過了這一生活側面的描寫。

在李清照之前,雖然絕大多數詞都是寫婦女,但是,能夠描繪出婦女的形象,並寫出婦女的內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義的卻不多。李清照這首《點絳脣》語言質樸,形象生動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寫,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確是一首寫封建社會的少女(詞人的自我寫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詞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完全可以媲美。

《點絳脣·蹴罷鞦韆》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清照結識張耒、晁補之及同齡諸女友,《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點絳脣·蹴罷鞦韆》等詞應當就是作於此年前後。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3

  點絳脣·春愁

香冷金爐,夢迴鴛帳餘香嫩。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頓覺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

註釋

金爐:又作‘金猊’,香爐的一種。其形似獅。

休文:即樑沈約,她是一個多愁多病的才子。

註釋

金爐:又作‘金猊’,香爐的一種。其形似獅。

休文:即樑沈約,她是一個多愁多病的才子。

賞析

婉約詞表現的往往是一種深沉委婉的思緒,心靈的潛流,雖窄卻深。高度的物質文明陶冶了文人細膩的感受,時代的陰影又使得有宋一代文學帶上了哀怨的色彩,而詞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自身積澱的審美標準也影響了詞作者命題和立意。所以,作為一代中興名相的趙鼎,也將這首“春愁”詞也寫得婉約低迴,那麼此詞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詞的上片寫春夢醒來獨自愁。“香冷金爐,夢迴鴛帳餘香嫩。”這兩句説的是,金爐中,香已冷,繡着鴛鴦的帳惟低垂着,一切都是那麼閒雅,那麼靜謐,那麼温馨。一個“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寫出了餘香之幽微,若有若無。但這種寧靜而温馨的環境又似乎處處暗含着一種無可排解的孤獨和感時傷懷的愁緒,這愁緒猶如那縷縷餘香,捉摸不到,又排遣不去。

“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這説的是午夢醒來,愁緒不散,欲説夢境,又無人相慰相問。“恨”以“一枕”修飾,猶如用“一江”、“一舟”來修飾“愁”,化抽象為具體事物,組接無理而化合巧妙。夢中的追尋越是迫切,醒來的失望就越發濃重。至於這恨,所指到底是什麼,詞人沒有講明,也無須講明,這是因為這是一種無所不的閒愁閒恨,是一種泛化了的苦悶,這恨中藴含的既有時代的憂鬱,也有個人的愁緒。傷春愁春只是此詞的表層含義,人生的喟歎,世事的憂慮,才是此詞的深層含義。

下片以“消瘦休文”自比。沈約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故此後人常以“沈腰”來比喻消瘦。“頓覺春衫褪”以誇張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春衫裉”即春衫寬。這兩句説的是衣服覺寬,人兒憔悴、苦澀之中有着執着。“頓”字以時間之短與衣衫之寬的對比突出消瘦之快,“頓”還有驚奇、感歎、無奈等複雜感情。

“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這三句以景作結,含不盡之意。這三句説的是清明已近,那鬧春杏花已吹落殆盡,春色將老“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這種冷清的境界裏,作者獨立無語,不覺又是黃昏,頓感東風陣陣夾寒意。

清明時節多風雨,若再有風雨夜過園林,無多春色還能留幾分呢?東風帶來春雨,催開百花,然而東風又吹老園林,送走春色,所以宋人常有“東風惡”之語。“薄暮東風緊”寫的是眼前之景,暗含的卻是擔憂明日春色將逝之情。一個“緊”字通俗而富有表現力,既寫出了東風緊吹的力度,又寫出了作者“一任羅衣貼體寒”,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

這首詞屬於婉約派詞作,但婉而不弱,約而不晦。譬如詞的結尾,寫的是日暮花落之景。詞人傷春惜花,守至日暮,依然不願去,雖無可奈何又依依不捨,惋歎之中又有着堅韌,婉約之中猶有筋骨。詞的語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雖到口即消卻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春景,抒離恨。上片寫室內情景。香冷 金猊,夢迴鴛帳,離恨一枕,悄無人問。下片寫室外景色。清明節近,杏花隨風,薄暮來臨,東風漸緊。委婉柔媚,意境幽美。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4

  點絳脣·呈洛濱筠溪二老

清夜沉沉,暗蛩啼處檐花落。乍涼簾幕,香繞屏山角。

堪恨歸鴻,情似秋雲薄。書難託,盡交寂寞,忘了前時約。

翻譯

在一個夜色沉沉的清秋晚上.只聽見暗處的蟋蟀在屋檐前落花的地方鳴叫。夜深靠近簾幕就感到一股涼意忽然透出,室內香爐裏散發出來的香煙,輕盈地繚繞在屏風的一角。

心裏不免怨那些歸來的鴻雁,它們的睛意猶如秋雲那樣單薄,不肯傳遞書信。書信難寄,把自己的心事都交給寂寞吧.那就忘記了從前的約會。

註釋

呈:奉獻給。洛濱,即富柔直,字委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孫。靖康初年賜進士出身。高宗建炎四年官至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後因堅持抗金為秦檜所忌,不久便被罷職。晚年遊覽于山水之間,與蘇遲、葉夢得、張元乾等一塊遊玩吟唱。公元1156年(紹興二十六年)去世。筠溪,即李彌遜,字似之,自號筠溪翁。徽宗大觀三年進士。南渡後以起居郎遷中書舍人。後因反對秦檜議和,不久被落職。公元1140年(紹興十年)歸隱福建連江西山,與張元幹、富柔直等吟唱遊玩。公元1153年(紹興二十三年)去世。

暗蛩:在暗處藏身的蟋蟀。蛩,蟋蟀。

檐花落:屋檐上的水流下來,在燈光的照映下就像銀花一般。

香:蕙香,此指由香爐裏冒出的香煙氣。。

屏山:屏風。

鴻:大雁。

書:信。

盡交:即儘教、聽任之意。

創作背景

此詞所作具體年代不詳。據張元幹《精嚴寺化鍾疏》文:“歲在戊辰(即紹興十八年),僧結制日,洛濱、最樂、普現(即筠溪)三居士,拉蘆川老隱過其所而宿焉”,此詞大約是作於這個時期。

賞析

上片着重寫景,寓情於景;下片着重抒情,曲折地表達出仕途的險惡與中原未復悵惘情緒。起二句刻畫出一幅幽靜的秋夜景色,而“啼”字和“落”字,又顯示出靜中有動,動中見靜的意趣激發了同篇的活力。一個美好的深秋之夜,雨檐滴水,蟋蟀鳴叫,仿人讀來歷歷在目,如聞其聲。這種寧靜的境界與樑代王籍《入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同工異曲之妙。詞中這二句是化用杜甫《醉時歌》:“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的詩句。清王嗣奭《杜肊》解“檐花落”雲:“檐水落,而燈光映之如銀花。”非常接近於事實。

“乍涼”二句承上,從户外幽靜之境轉而到室內境況。秋雨連綿,靠近簾幕就感到寒氣逼人,屋內香爐裏散發着輕盈的煙縷,裊裊直上,縈繞在屏風的上端。詞人由遠及近,刻畫生動,具體入微,把聽覺、感覺、視覺組合在一起,增強了詞人的立體感,這樣也就着力渲染秋夜清冷的氣氛和孤獨寂靜的境界。

下片抒情,詞人傾吐了藴藏在心靈深處的難以直言的思緒。“堪恨”二句,以“歸鴻”作比喻,説明心事難寄。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説法,但這裏是寫徵鴻的情意如那秋雲一樣淡溥,不肯傳書,所以顯得可恨。這與李清照《念奴嬌》:“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的意境相接近,而一“恨”字,感情色彩更為強烈。“秋雲薄”是用杜甫《秋霽》:“天際秋雲薄,從西萬里風”的詩句。朱敦儒在《西江月》中寫到:“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如秋雲。”因此,詞人在這裏埋怨徵鴻情薄,藴含着複雜的人情世態的深層用意。

“書難託”三句,從上句“堪恨”而來,正因於“徵鴻”不傳書信,而金兵佔領中原,所以難以寄言,因此又誰能理解,作者的萬千心事呢?詞人在《蘭陵王》詞中説:“塞鴻難託,誰問潛寬舊帶眼。”在這令人惱而又相思的歲月裏,既無法寄聲傳語,那就讓忘掉過去的一切,任憑自己的寂寞無聊吧以此來打發歲月。

這首小令寥寥四十一字,但寫得概括,凝練、疏雋給人以美的享受,不覺使人動情,全詞緣情設景,筆力委婉曲折,抒發了詞人對中原不能收回的愁恨之情,更顯得意境沉鬱深厚。

《點絳脣》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雲透斜陽,半樓紅影明窗户。暮山無數。歸雁愁還去。

十里平蕪,花遠重重樹。空凝佇。故人何處。可惜春將暮。

詩詞賞析:

這首詞通過春景的描寫,抒發作者懷人的情思。上片寫景。斜陽穿窗,暮山歸雁,已經是黃昏的時候了。下片寫惜春懷人之情。平蕪遠望,樹木重重,春色將暮,故人何在?宛轉細膩地透露了無限懷念之情。全詞清新幽雅,委婉多姿。

標籤:賞析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