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發現母親讀後感8篇

校園6.32K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發現母親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發現母親讀後感8篇
發現母親讀後感1

《發現母親》是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用十年的時間寫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為優秀母親的書。在這本書中,作者揭開了一個祕密:教育的成敗不在學校和社會,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親的教育素養論成敗。作者認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學問,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他生命中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由母親給予的,這種教育不僅影響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樣以社會遺傳的方式,也強烈地影響着更下一代的成長,沒有哪一種教育比、母教的影響更為深遠和永久。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作者提醒母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總設計師。他號召人們不僅要關心母親,更要給為人之母營造做母親的環境,讓每一個母親都成為孩子成材的推動搖籃之人。讀罷這本書,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説:“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

有些父母以為孩子上了學所有的責任都交給了學校和老師。當孩子在學校發生問題時,家長們理直氣壯的指責學校老師的種種不盡職、不盡心。是的,學校老師難脱其責,可是家長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狀況就是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老師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個學生身上的。孩子進入學校並不是父母責任的結束,相反還要更加關注孩子的行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鬆。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完善結合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強調了一點:身教勝於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個家庭的家風。我們每個人從不同的家庭中走出來,無不帶着各自家庭的印記。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一個民族有傳承的文化,一個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價值觀,在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便打上了一個家庭的印記。我們經常與一些孩子的家長交流,交流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家長的行為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最明顯的,有的家長表現的沒有教養,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種頑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們都知道這並不是遺傳,而是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個有責任的家長,即使孩子身處非常不利的環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變故,也能以一個家長的責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長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發現母親讀後感2

在讀完王東華教授寫的《發現母親》實踐本後,又讀了《發現母親》上冊。我把讀後感,説給你聽。

王東華教授説,母親是一種職業,每個女性應該不負使命,認真履行職責。我曾經一度為照顧孩子而苦惱,我慶幸遇見並讀完這本書,讓我倍加珍惜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

昨晚,夜半醒來,發現兒子蜷縮着身子緊挨着我,替他蓋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臉,忽然心生出感動,也不由問自己:“兒子依偎着自己,在媽媽懷裏撒嬌,這樣的日子還有多少年?”

已經6歲的兒子,早已到了跟我們分牀睡的年齡,可是分了幾次分不開,此刻很慶幸自己當時放棄跟兒子分牀,否則哪還能感受到這麼温馨的時刻。

在兒子兩歲左右,陸續開始給他讀書,因為是男孩子,有意識給他讀一些科普和歷史類的書,本以為收穫不大,沒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飯,兒子用餐椅的靠背當成高氣壓,用餐桌當低氣壓,並説高壓的氣流是向下的,低壓的氣流是向上的,驚喜於他的成長和進步。

5歲時,我利用兩天時間,帶他看了最想讓他學的跆拳道班,繪畫班和鋼琴班,他毫不猶豫選擇鋼琴班,我曾一度為他選擇鋼琴班而失望多時,但當他忽然有一天嫻熟地談下一曲《春之歌》時,當他晚上睡覺前要求聽一聽鋼琴曲“享受會兒”再睡時,在他迫不及待要給小夥伴們一起分享他最喜歡聽的《菊茨郎的夏天》時,當看到他在班裏給小朋友們彈下電子琴,並跟我説“媽媽,我發現鋼琴和電子琴最大的區別是,彈鋼琴很輕鬆,彈電子琴時兩條腿老不自覺發顫”……我就暗暗為當初沒有扼殺他的愛好而慶幸。

“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母親有必要仔細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並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母親該有的素質。

弗羅姆説,可以用考察一粒種子成長的方法來考察一個人,是啊!一粒種子看起來弱小卑微平淡,但其內在卻存在着巨大的生長潛力。在該有的時機,必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去年初,想讓孩子報個圍棋班,於是買來了象棋和軍棋,每天有爺爺負責跟兒子一起下棋,結果,沒多久把棋子扔地到處都是,不願意學,於是放棄。直到今年年初,帶孩子去公園,在圍棋台上有爸爸指導和一個二年級的小哥哥下過幾盤,幾局下來,便發生了極大地興趣,於是爸爸給買來了五子棋,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早早地就起牀要跟爺爺一起下,幾局下來,下棋的“行話”已經學的八九不離十了,棋藝也長進不少。

世界上有很多愛是為了聚首,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為了放手。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更是愛的結晶,母親有義務讓孩子更加快樂地成長,在發現和安全感中進步!

寶貝,曾經媽媽那麼盼望你長大,也曾經為大晚上起來給你沖泡奶粉而抱怨,更是一度把你丟給奶奶睡,想來是多麼慚愧和羞為人母!

媽媽希望你能永遠像現在一樣晚上睡覺依偎着媽媽,放學回家飛快地跑到跟前叫媽媽,媽媽願意永遠做你的避風港,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使命與萬千母親的使命一樣,伴你長大後,用你健朗的臂膀展翅搏擊於屬於你的天際!

發現母親讀後感3

今年暑假,有幸讀了王東華老師的《發現母親》。這本書從教育學的角度,採取研究名人名家的生平入手,提出了母育學的概念,把母親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方法論提到一個理論架構之下。我認為還是有相當的積極意義的。

作者認為,人的發展是由智力、意志、品德和氣概四部分組成。其中,氣概為三稜的底面,沒有氣概便沒有基礎。氣概的意思即為人將自己歸入第幾流的自我認知。而由此推出,教育應以習育、教育、化育為層次劃分。母親是孩子最大的佑護者和設計師。所以在孩子的頭三年生命中,如果條件允許,母親最好不要外出工作,為了教育孩子,父母應當重新思考如何做人。家風與家族也十分重要,是孩子成功的接力棒之基礎。

我對其提出的氣概這個概念是贊同的。在孩子的自我認知鏡像期,他在母親和家族的教養下,會對自己有一個自我期許,我是第幾流的人。如果一個從小就認定自己一定是第一流的人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的內心都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是優秀的能戰勝困難的,他終將會努力使自己重新站起來,因為從未來時間來看,他得成為一個第一流的人。這便是自信自尊自強的基礎。

有了這個認知,智力、意志與品德才有用武之地。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我也是贊同的。母親孕育了孩子,孩子與母親血脈相承。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是後天習得的,是有條件的,而母親對於孩子,卻有着千絲萬縷地聯繫,這被作者稱為“感通”。自己做了母親之後,我常常去思考我與我的母親之間的這種“感通”,確實發現了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為人處世方面的相通之處,當然我也似乎能感受到我和孩子子之間的“感通”。我也希望她成為一個對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像幾乎所有的母親一樣我不希望她是個凡人、庸人。

雖然會有人説,平凡才是真諦,才是福氣。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外在條件的。為了教育孩子,父母應當重新審視自己,修正自己。有時候,甚至只是為了給孩子看,我們想變成更優秀的人,更勇敢,更勤勞。

身教遠重於言傳,在孩子大腦形成完善期間,範式模仿是嬰兒的習得方式,如果不做好計劃,打好基礎,不好的習得,轉變為習慣後,要想再改變,必將付出成倍的努力,且可能並無結果。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時,當母親通過身教,為孩子培養了良好的習慣後,父親才能接過接力棒,將社會基因傳授給孩子。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人,是負有極大的責任的,是需要研究、思考和訓練的。

總的説來,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説也並無一定之規,但應付出心血,潛心地研究、琢磨、觀察,用滿腔的愛,對孩子因勢利導,儘自己所能地為孩子修正前進的方向,這應當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需要學習,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教訓,正是我們學習的捷徑。像書中講到的居里夫人的例證,她不單進行科研工作,而且承擔着喪夫之痛,獨立撫養着兩個女兒,自己不單獲得兩次諾貝爾獎,還將大女兒也送上諾貝爾獎的領獎台。

她不單每天紀錄孩子的體重、起居、發育狀況,也紀錄孩子的食譜。在工作中,親身帶領女兒,奔波於各地,用實際行動教育女兒,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人。可以説,這樣的母親是真的偉大。

我還不足其萬一啊。想想生活中,我常常抱怨孩子難養,再加上工作和家務,三座大山常常壓的我喘不過氣。這本書雖説廢話很多,但不廢話的地方還是有真理在的。可以説,有收穫吧。建議媽媽們可以一讀。當然父親其實也是應當讀的。

為人父母是很重要很神聖的工作,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

發現母親讀後感4

十天左右的時間讀完了七百多頁、上下兩冊的《發現母親》,《發現母親》讀後感——女人的名字是母親之二。就自己的愚鈍而言是無法將書所傳達的知識和理念像海綿一樣吸進腦子裏,但是一種觀念卻闖進了我的心裏,並且佔據了我整個的心那就是——女人的名字是母親。我首先應該是一個母親,然後才是教師。我的母職應該是我生來的使命,是不容我冷漠的,小覷的女人使命與責任。

我回首自己十年的母親歲月,我感到了自己的瀆職,並且在心裏痛悔,感到自己沒有盡心去陪伴女兒的成長。至此,我並不敢承認自己是母親,我僅僅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而已。無知的時候,虛擲時光,青春歲月就和愚昧一起裊裊遠去;對工作的認真讓自己常常忘記過問自己的孩子,半夜醒來想的是學生,我儼然是一個親生的後母一般;孩子最關鍵的時光過去了,我讀了此書才知道早教的重要,於痛中也感到無奈,“世隸耕”的家庭環境決定了我的目光有多遠。但是還是深深感激我的父母——是他們的眼光和意志讓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我並不鄙視任何行業的人,對勤苦的中國農民總是懷着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但是作為農民的意識和我今天的思想或許還是有點差距的,只因為我父母的用他們的辛勞和努力為我豎起梯子,我才有機會在今天知道女人的名字是母親。否則,我必定像我兒時的夥伴一樣,嫁人、生子、拋家舍業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裏使他們像幼雀整日期盼外出捕食的母雀一樣內心孤獨、恐懼、荒蕪。我讀了王東華老師的《發現母親》,更確信是我的父母在當時比別的家長開化才有了我和弟弟的今天,雖然父母的目標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有個比他們好的飯碗,讀後感《《發現母親》讀後感——女人的名字是母親之二》。我上了中師,弟弟上了大學,後來在農村算是有點學識的四叔和高中畢業的四嬸緊隨我父母其後,我叔叔家妹妹又考上本科,遠房叔叔也受我們家影響,於是我的遠房叔叔家兩個妹妹也上了大學。可是,我的親三叔二叔這兩對鬥字不識一升的人家,一直鄙視我父母讓我們上學的做法,兩家的四個孩子竟然無一人國中畢業。我父母又影響了我的鄰居,他的兒子本科畢業,鄰居家又影響了他弟弟家,他弟弟家女兒又上了本科。那些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孩子照樣是老鼠打洞。

更重要的是勤勞、堅韌、善良、孝敬的母親,用她對待爺爺奶奶的行動,化育了我們姐弟,我們無一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面對妯娌對待婆婆的錙銖必較,我時常感到對自己的驚奇,為何我就沒有這麼“精細的算盤”和“精明的眼光”,今天我才明白這是母親的慧根、福祉、在庇佑我的心靈澄明安適。父母的大度和為家族的操勞,一樣早就了我喜歡給婆家操心的性格。這或許就是王老師説的習育、化育吧。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的孕育主要就是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作為最好的營養液,日復一日浸潤其中,自然薰染。父母是紅,孩子不會是黑,父母是黑,想讓孩子紅估計沒那麼容易。

讀着王老師的書,想想自己的成長,我似乎更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去做一個母親。時時體察孩子內心,給予孩子必要而及時的心靈關注、支持和温暖。母親的雙眼應該過目就能夠讀懂女兒心靈的無字書,母親的心思應該就是吹遍每個角落的春風,細膩無痕而温暖。母親的引導應該就是就是那春夜細雨,潤物無聲。女人只有懂得自己的第一要職是母親,懂得今生可以捨棄金錢、名譽、地位,但不可以生而不育,才可能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最幸福的孩子,最快樂的孩子,才可能讓我們的孩子儘可能朝着自己天賜的優勢去自由的成長,才可能將我們自己創造的天才,培養成真正的天才。

發現母親讀後感5

參加了的幸福家庭讀書會以後,認識了更多的一同讀書的媽媽,大家一起談共讀的書目《發現母親》,談收穫,談體會,談感悟,談得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媽媽 ,大多數都很焦慮,不論孩子處在哪個狀態之下,少有媽媽可以做到淡定喜樂。

孩子不學習且性格叛逆,媽媽當然是最焦慮了,爸爸埋怨媽媽不學習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沒有慧心、不會教育孩子,讓自己不能專心在外做事,讓自己在優秀孩子的家長面前壓力山大;孩子反感於媽媽不懂得自己,生活中控制自己太多;媽媽總是遺憾於當孩子小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大了,一籌莫展,不知道怎麼做是最好的,正如手中的小鳥,捏得緊了怕捏死,捏得鬆了怕飛走,捏得鬆或緊的家庭,都有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向左還是向右,媽媽們困惑無解…… 孩子愛學習但性格敏感的孩子,媽媽的心情總是小心翼翼、提心吊膽的,生怕忽視了孩子身心任何的不適造成無法彌補的惡果,生怕一句話説得不合適、一件事做得不妥當,影響了孩子的心情和學習;孩子一句“我抑鬱”,媽媽惶恐不安;孩子追問“我活着有什麼意義”,媽媽到處問詢……雖然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般的孩子,有膽量拿青春賭明天,可是已經見過身邊一些失敗父母和孩子的痛苦,媽媽不敢賭,更是輸不起......

孩子不學習但性格陽光的孩子,媽媽擔心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下,孩子沒有專攻的術業,該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孩子還有無可能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即便是孩子擁有良好的品德,但面對孩子找工作的種種不易,面對孩子創業的諸般壓力,媽媽仍然是擔心不已。在孩子最應該學習的年紀,沒有讓孩子愛上學習,似乎就是沒有教育好孩子,似乎就是媽媽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孩子愛學習且性格良好的孩子,媽媽擔心孩子能不能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不能適應這個複雜的社會,能不能交到心儀的女朋友,能不能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中年媽媽到底怎麼了?看看那些各式各樣的家庭教育培訓班上80%以上中年媽媽的身影,看看那些諮詢室中中年媽媽傷心的淚水,品品那些對中年媽媽嫌棄的戲稱…中年媽媽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挽救自己,才能無愧於孩子,才能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現在的家庭教育,主張從父母做起,從媽媽做起,方向是不錯的,但媽媽既要工作,還要做大量的家務,還要承擔孩子學習的很多事務,還要承擔單位和社會的“嫌棄”,這樣的媽媽如何不焦慮?這樣的媽媽如何優雅,如何智慧?中年的媽媽要懂得一點養生保健的常識,孝順雙方的父母,照顧日漸老去的親人。中年的媽媽要學習一些工作上的新知識,否則老公嫌棄,單位的年輕人小瞧;中年的媽媽要學會化粧,打扮得體,否則被戲稱為“黃臉婆”、“老女人”;中年的媽媽要學會成為廚房達人,否則,全家人的營養和健康責任誰來承擔?中年的媽媽要為兒女帶孩子,以前是一個,現在是兩個,否則怎麼實現優秀二孩子的目標?

中年媽媽承擔的太多,中年媽媽太累太難,如何讓媽媽優雅地教育孩子,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你準備好了嗎?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身為孩子的你,每天給媽媽打一次電話,每星期為你的媽媽洗一次腳,每個月為媽媽做頓飯……身為丈夫的你,從現在開始,每次出門給妻子一個深情的擁抱,每次回家給妻子一個温暖的笑容,每次在外應酬給妻子一個甜甜的問候…讓中年的媽媽不要那麼累,讓中年的媽媽即便是累但是快樂着……讓快樂幸福的媽媽,有更多的機會提升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老人,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孩子,如果是這樣,全民的幸福,和諧的社會,強大的國家,有誰可以阻擋呢?

發現母親讀後感6

做了十幾年教師,已是四歲孩子的媽媽,一直覺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讀了王華東的《發現母親》後,我如坐鍼氈,因為我又發現了自己的淺薄。一般會被認為,《發現母親》是一本講早期教育的書,倒不如説它是講全面教育的書,更確切點説是講根本教育的書。作者以理想主義的熱情,發現了母親的偉大作用——“母親的素質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和命運”,或者説:“左右國民命運的是母親的教育”,“母親,只有母親,才是創造歷史的正直動力”。他用詩一般的語言概括為:“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着學校教育,對兒子的學前教育自我感覺也良好。可《發現母親》不僅讓我看到了自己荒廢了許多對兒子早期教育的大好時光,而且也讓我找到了那些學校教育頑疾難以治癒的癥結————家庭教育的薄弱。《發現母親》讓我對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不能忘卻的悲劇 令人心酸的往事。王華東出生於1963年,出生後不到半年,便因母親的長病被送到了外祖父家,一住就是十年。等他再次返回父母身邊時,迎接他的家庭氣氛比當時全國的氣氛還要沉悶。父親是被打倒的走資派,父母微薄的工資要養活包括他在內的三個男孩子,本來就很低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一個“費衣費鞋只會吃飯不會做事”的飯桶。更糟糕的是由於外公外婆多年的溺愛,使他更難“入家隨俗”了,他攪亂了原有的家庭秩序。從被父親“打服”的那一天開始,他就在心靈深處對抗着這個家,對抗着父母。“家是令我恐懼的地獄!家的外面永遠是美麗的,離家越遠,這種美麗越動人!”“隨着年歲的增長,這種敵對不僅沒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考大學的最強烈動因,就是要遠遠的離開這個家”。

為了減輕心中的壓抑,我不想繼續整理那些悲劇。其實,天底下的許多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特別是由教育不當產生的悲劇。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人類素質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國上下從教材到教育理念,從教育方法到教育設備等都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教育的確在改變,而且已初見成效。但是,受王華東老師的啟發,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們不妨做個試驗,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學習生涯中的老師換一換(可以換換班級),也就是換成同時代的其他教師,我想結局一般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同樣環境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是統一的,老師的素質雖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會很大,每位老師最低標準也要擁有教師資格證。而如果把一個剛生下來的孩子送到一個不同環境的家庭裏去養育,孩子將來的結局肯定會與親生姐弟大相徑庭。我們都能看到,從一個家庭裏走出來的幾個孩子都有驚人的相似,除了遺傳素質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後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響。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有各級的政治機構、專業機構在引領,有眾多的家長和監督部門在監督,這些都促進了學校教育的質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個專業機構和部門在監督評價檢查每個家庭的教育情況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種自發行為,有多少不具備做父母資格的人正在為人父母呢?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懸殊。所以,我國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着人的素質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湧現,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否則,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像一個蹺腳走路的殘疾人,它永遠難以發揮出速度和水平!

《發現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用他自序中的話:“願天下人共讀之,不僅僅是讀這本書,甚至就不是讀這本書——而是讀父親、母親這樣的大書,而是讀做人、做高尚的人這樣的大書。因此,不僅願天下人共讀之,更願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最後,我用此書後記最後一句作結:“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

發現母親讀後感7

最早接觸王東華的《發現母親》是看到《中國教育報》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書中的觀點強烈的吸引住了,於是就把這本書的名字記錄在我的.本子上。後來聽劉瑩老師説他手中有這本書,就在春節前借來拜讀,讀後只能用震撼來形容我的對教育的無知。

這本書用發現二字表達了他對教育的問題思考,後來我也發現很多教育專家用詞頻率最高的就是“發現”,週六我去47中參加新課改講座,台上作報告的是濰坊廣文中學的校長趙桂霞,上午三個小時的報告最少使用“發現”20次,其中有很多的題目是:發現課程;一張照片的發現;桌子被砸發現離校課程等。發現是對每一個教育行為的反思,發現是教育智慧的閃現、發現是對教育深層次的理解。書中這樣説:在現代社會,什麼都強調學習和考核,沒有人敢不經過充分的練習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鋼琴,沒有誰敢不經過考核就把汽車發動後開到市區,但是人類何曾出現過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設置的育兒學校呢?我們社會對那些從事兒童工作的各種人員,如教師、醫生、幼兒園的營養師等都要進行專心而嚴格的訓練,可是對在孩子生活及成長中擔負重要培養任務的人——母親,卻視而不見的沒有給予任何專門的訓練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們的老師們呢,很多幹了一輩子的老教師,榮獲過無數的榮譽和證書,但是從來沒有這種發現,準確的説他是個教知識的優秀老師,而非真正的優秀教書,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教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簡單的説是學習不足,如果説我們老師們經過專心而嚴格的訓練的話,那也是在上大學時期,而工作之後所從事的都是教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這讓我想起了書中導論中美國著名母親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話: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儘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後了。這是由於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育,因此,中國大多數婦女是文盲,也不進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親教育的國民決不能成為偉大的國民。更何況我們老師呢。

原來我一直認為,女人剛生完孩子後是由於缺少一種元素而出現不同層次的抑鬱,這種抑鬱期到三歲基本消失,抑鬱期的時候常常與丈夫、婆婆發生一輩子激烈的碰撞,這也是中國婆媳關係不和協的根源,看完這本書才讓我知道這不是主要的原因。書中説:“由於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因此人出生後的這三年極為重要。儘管人的生物體脱離了母親,但是它實際上同母體仍然沒有分開,仍然有一個未分化期。母親和嬰兒仍是一體的,彷彿是一對連體嬰兒那樣”。連體嬰兒説明什麼?説明他們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興就哭、發脾氣,一會兒就會呵呵地笑。這樣的結果給丈夫一種感覺不像原來的愛人了,給婆子的感覺是這個媳婦這麼不通情達理,可是對於孩子來説有這麼懂他、愛他、理解他的夥伴,真是棒級。這個時候的孩子與母親是一種感通狀態,他們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這就是很多孩子為什麼總是聽媽媽的話而不聽其他任何的話,而上學以後,很孩子把老師當成了他的媽媽。這個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我們老師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學習成績,就必須走進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關係,孩子自然就會進入“親其師,信其道”的軌道上。

發現母親讀後感8

歷時兩個半月,跨越了陽曆年,我決定在今天讀完482頁的《發現母親》(看,還沒讀完,就急着表現:我完成了一個大工程。),期間,連我兒子有次都説:媽媽你成天背一本書,背來背去又不看,你揹着它幹嘛呢?我説:這是讀書人的習慣。問美琳借這本書時,我信誓旦旦的説一個半月看完還給她(這個計算方式是按照每天持續穩定的讀10頁計算,並覺得自己會偶爾興致來時一天讀個20幾頁)。一個半月到的時候我才讀了不到一半。整個兩個半月我有很多次幾天都不讀一頁的時候,事實證明我看書真的很難,決定在1月15號看完這本書,我在1月14號不得不給自己立下“手機不能帶進卧室”的禁言。那一晚書讀的酣暢且睡的美滿。也就是説作為一個自制力這麼差的人,只要扔掉手機,關掉電視,我也是可以讀書的。

《發現母親》是一本帶給我很大幸福感的書,最直接的幸福感是看完一本這麼厚的大部頭書籍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此書中信息量很大,作者立意明確,又圍繞其立意博古通今,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案底。再者這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不是小説,勝似小説,有那麼幾次,我甚至期待,給我兩天時間,讓我酣暢淋漓的讀下去,不要中斷,我很期待下面它寫的什麼。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真給我兩天時間,我肯定會刷手機,開電視,以各種藉口壓縮減少讀書的時間,這個弊病20xx年能給它規避了嗎?

書中作者的角度有時會讓我覺得有所過激,但細想,當代如此不重視母育的情況下,作者意味深重也只是為了給父母們捅下的這一刀來的更痛一些,方能讓當代父母有更深刻的記憶和覺醒。作者寫這本書,一定是博覽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羣書,這本書很厚,但絕不是拼湊出來的。書中列舉了許多名人軼事,皆是從母育角度來看,倒也中肯。讓我瞭解到了很多此前不知道或看到熟悉但説不出來的許多名人的一些是由淵源,煞是有趣。

赫爾曼黑塞曾説過: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它們似乎沒有在你身上留下任何痕跡,但卻深深刻在你的靈魂、你的氣質,你説過的每一句話裏。之於我,書是讀完了,書中字句卻難以重述,且在整本閲讀中我沒有記筆記。從心底出發,這本書我還是希望自己能重讀一遍的,可是哪有那麼多兩個半月啊。雖不能記憶其中字句,但作者要傳達的理念,已有絲縷進入了我的血液,我的心,這應該就是我讀此書幸福的原因。幸福於母親這個角色。不知何時,母親在不知不覺中成就或毀滅着孩子的某一方面,甚至方方面面。踐行着母親的責任——成就或毀滅。

歌頌母親偉大的一定不是母親本人,每一個母親都不會覺得自己偉大,更多的應該是覺得幸福,有幸做母親,並從母親這個角色出發,重新成長。是的,學屋坐了幾十年早已厭倦,只有做母親時,才會開始重新成長,方方面面。對於女子,為母之後的成長要比之前多。

讀此書時,我會想如果我有心,何時開始讀是合適的,22歲之後的幾十年,每一個時間開始讀都是合適的。有心做母親的女子應該讀讀這本書,至少從你領取結婚證那刻起,可以開始捧讀此書。太早讀可能讀不下去,人們總覺得還有更重要的諮詢和知識要去獵取,且氾濫的藍屏們也不給人讀書時間,這時候對做母親的興趣也不如藍屏的龐大吸引力。

書中有句話大意是:走長路不必腳下急。讀書不能只靠爆發力,一時興起,想起來猛讀,用力過猛,然而後勁兒不足,後面就不再讀了,這是我常犯的錯誤;讀書對於我最缺的是耐力,最缺的是持續性和穩定性,讀書不必貪多求快和人比,比的結果是氣餒,氣餒的結果是放棄。兩個半月讀一本如果覺得氣餒,一年不讀一本書就是放棄。

因為書很厚,很長,當代可以阻止讀書的藍屏又太多,時間給了藍屏,就給不了書,所以我就不推薦男士閲讀了,但這真的是一本好書,歷史的、世界的、人文的、科幻的、時代的、教育的好書。

標籤:讀後感 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