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會考地理複習相關資料

校園1.72W
  國中地理複習資料之氣壓

在一個給定區域內,空氣分子在該區域施加的壓力大小。

會考地理複習相關資料

而氣壓的變化,有些是風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熱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區域上,大氣分子被迫從氣壓相對較高的地帶流向。

大部分顯示在氣象圖上的高壓帶和低壓帶,只是形成了伴隨我們的温和的微風。

而產生微風所需的氣壓差僅佔大氣壓力本身的1%,許多區域範圍內都會發生這種氣壓變化。

相對而言,強風暴的形成源於更大、更集中的氣壓區域的變化。

總結:一般而言,在某個區域空氣分子存在越多,這個區域的氣壓就越大。

相應來説,風是氣壓梯度力作用的結果。

會考地理複習資料:天氣和氣候

氣候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自然條件之一。

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尤其對農業生產來説,它是一種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

天氣和氣候

本節主要講述了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及其區別,以“當你清晨背起書包走出家門最先感受的是什麼?”為切入點,用身邊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的學習習慣,體現課改中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歸納出天氣的概念。

之後又附有天氣符號、衞星雲圖以及相關圖片,可以幫助學生輕鬆掌握天氣預報的知識,更能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小活動”題目的設計也是結合實際,讓學生了解天氣與生活的關係,反映了當前課改的提倡的“學習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後還提供了大氣環境檢測的閲讀材料,這種貼近生活的知識,對於引導學生關注當前大氣環境質量、關注健康、增強環保意識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導:

1、讓學生髮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2、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報紙、圖書、網絡等查找資料,培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

並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學生了解的當地素材和電視新聞中的實事,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景設計:

開放式的學習氛圍。

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個詞語。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通過天氣圖和衞星雲圖,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粗略地判斷近期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氣預報,學會比較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

5、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説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網絡、報紙、圖書等學會調查和分析資料,在欣賞、快樂的氛圍中對所學知識滲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更加關注各種地理現象以及各類經濟活動,使學生逐步樹立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學會閲讀衞星雲圖和簡單的天氣預報圖。

教學難點:綜合分析天氣形式圖和天氣預報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麼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

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

那你怎麼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

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

我打算1月1日出發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麼?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

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

天氣和氣候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探討氣候的變化規律,對人類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與每個人密切有關的天氣和氣候。

板書:天氣和氣候

教師:展示課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轉多雲,偏北風四級,最高氣温14℃,最低氣温7℃。

請同學們注意這則天氣消息傳達了哪些具體內容?你能説説天氣的概念嗎?

(板書)天氣的概念:

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和已經瞭解的天氣預報的內容請同學們描述天氣的概念。

(同位交流)

講解: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

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

從同學們的回答看,我們不難知道天氣有兩個特點:

學生總結:時間短、變化快

嘗試舉例子説明天氣的這兩個特點。

同學們紛紛舉例:六月天,孩子面,説變就變------

(2)討論

①誰能説説,天氣的變化與人類有什麼密切的關係?

②晴天對人有什麼好處?什麼事情必須要在晴天做?(打麥、曬衣、曬被等。)

③下雨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好處?下雨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害處或不便?下雨時,人們必須保護什麼東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糧食、棉花、布、衣服,機器等。)

④下雪能給人帶來什麼好處?下雪能給人帶來什麼害處或不便?暴風雪來臨前,牧民必須做什麼?

⑤孩子們在雪天喜歡做什麼?下雪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不要滑倒、摔傷;不要追跑打鬧,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風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好處?大風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害處?

⑦大霧、冰雹、雷電能給人類帶來什麼害處?

以上對天氣和氣候複習資料的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很好的杖了吧,相信同學們會考出很好的成績的哦,加油。

  會考地理複習資料:西北和青藏(上)

西北和青藏(上)

1.通過閲讀西北地區的地形圖,明確我國西北地區的範圍和以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理解我國西北地區從東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並初步探討其形成原因。

3.明確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乾旱的氣候與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關係以及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認識到地理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係。

4.通過閲讀青藏地區的地形圖明確青藏地區的位置和範圍,並分析出其以“高”、“寒”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徵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徵。

5.明確西北和青藏地區分佈的我國主要的牧區。

結構分析

1.本節教材內容與第二節並列,分別就中國四大區域中的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做進一步的描述,它們同屬西部非季風區,在自然條件和人類生活、生產方面有相似的地方。

2.本節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運用地圖指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説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內容點析

1.在本節教材的第一個框題下描述了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

西北地區與我國東部季風區中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有明顯的差異。

它地處內陸,東西距離很長,區內高原面積廣大,有大興安嶺等山脈與東部平原相隔,這種位置和地形決定了從海洋上吹來的夏季風基本上不能到達這裏,而且,越往西距離海洋越遠,受海洋的影響越小。

所以,氣候乾旱是西北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在標題中明確了“乾旱的西北地區”。

在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條件下,風力顯著,沙漠面積廣大,因而直接影響着本區的農牧業生產,也影響着這裏的人民生活。

另外,本區地理環境也還有差異性的一面,主要體現在自東向西的'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觀變化,這是由降水量和乾濕狀況的逐漸變化所決定的。

西北地區是我國一個地域遼闊、人口較少、民族眾多、自然條件複雜、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受氣候的影響,西北地區的地表景觀表現為四個方面:(1)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2)由東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3)河流稀少,且多內流河;(4)農田、村鎮、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帶狀或點狀分佈。

2.在本節教材的第二個框題下描述了我國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徵。

從自然地理角度來看,青藏地區的主體是青藏高原,屬於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

青藏高原的位置和地形,決定了它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特徵:教材利用一幅分層設色的地形圖和兩幅景觀圖直觀地反映了青藏地區的地形特徵。

青藏高原因高生寒,相同季節的温度比同緯度地區低。

教材通過對比我國同緯度的兩個城市(拉薩和成都)的氣温變化圖,反映出青藏地區氣候寒冷的特點。

究其原因,青藏地區海拔高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原因。

由於氣候寒冷,許多山峯終年積雪,冰川廣佈。

抓住“高”和“寒”兩個特徵,是研究青藏地區的關鍵。

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中,氣候、水文、生物、資源也都具有獨特性,並且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都有極深刻的影響。

因而青藏地區不僅在我國,同時在世界上也是一個重要地區。

認識青藏地區的地理環境的特性,對於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發展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青藏高原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地熱資源、水能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這些內容通過活動2部分體現出來。

青藏地區是地球上一個神祕誘人的地方,有奇異的自然風光,豐富的地下寶藏,燦爛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族風情,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有許多未被揭露的自然奧祕,因而這裏已經成為科研和旅遊的寶地。

3.在本節教材的第三個框題下講述了這兩個區域共同的經濟生活。

首先明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然後又從自然條件的差異,談到牧業生產的差異。

由於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氣候越來越乾旱,草原植被的分佈也由東向西逐漸變化,反映在牧場的特點就表現為內蒙古高原東部主要是草原牧場,如呼倫貝爾草原牧場和錫林郭勒草原牧場;到了賀蘭山以西,荒漠植被佔據了主導地位,牧場便侷限於地下水出露的綠洲上了;而新疆的高山牧場,由於受地形影響,則形成了森林帶以上的夏季牧場和森林帶以下的冬季牧場垂直分佈的特點。

教材通過活動課文用兩張景觀圖對比了內蒙古的温帶草原牧場和青藏地區的高寒牧場。

放牧的方式由過去的“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方式逐漸走向定居放牧方式。

廣闊的温帶草原使這裏成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牧場主要分佈在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其產品不僅供應本地需要,而且還支援外省市並出口國外,參與國際市場。

優良畜種有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細毛羊等。

青藏地區主要是高寒牧場,牧場主要分佈在西藏和青海,優良畜種主要有犛牛、藏綿羊。

除了牧業生產,不同區域的農業生產各具特色。

西北地區夏季氣温相當高,日照時間長,但天然降水少,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農耕必須依靠灌溉,因此,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區,農作物都生長良好,形成許多農業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都是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而形成的灌溉農業區;甘肅的河西走廊是利用祁連山地的冰雪融水灌溉農田;新疆各盆地邊緣的綠洲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進行灌溉而形成綠洲農業。

青藏地區農業生產的特色是河谷農業。

青藏地區的自然特色是地勢高、氣候寒,自然條件惡劣,高原上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只有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水熱條件組合相對較好,適宜發展種植業生產。

因此在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形成了河谷農業生產。

主要農作物是青稞和小麥。

教材通過閲讀材料進一步説明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

相信通過上面對西北和青藏(上)複習資料的學習,同學們對上面的內容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預祝同學們考試成功!

  會考地理複習資料:西北和青藏(下)

西北和青藏(下)

1.從第一節直接引入,進行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學習。

2.對比與東部的兩個區域的景觀差異,從宏觀認識到我國東部與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的不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通過讀圖體現出西北地區乾旱的自然特徵。

收集一些能夠表現西北乾旱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圖片,再加上教材中提供的三幅景觀圖像:我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由風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使學生感受到西北地區乾旱的自然環境。

引導學生閲讀西北地區的地形圖,從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區東部主要是廣闊坦蕩的內蒙古高原,西部則是雄偉的高山和巨大的內陸盆地相間分佈。

利用西北地形圖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出西北地區是全國東西跨經度最廣的地區。

引導學生探究西北地區乾旱的原因。

利用“中國地形圖”分別量算內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的海洋的直線距離,體會出本區距離海洋遙遠的特點,推導出對降水的影響。

利用教材中的圖5.15可以看出,西北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在50~400毫米之間,影響了這裏的地表形態,造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分佈。

由於氣候比較乾旱,我國90%以上的沙漠、戈壁分佈在西北地區,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

活動1體現了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特徵之間的聯繫,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是彼此影響的。

2.區域內部乾旱程度不同,存在很大差異。

通過繼續研究西北地區降水量分佈圖可以發現,由於西北地區東西跨度較大,距離海洋的遠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觀。

與西北地區的中部和西部相比,東部距海洋較近,降水量相對較多,自然景觀表現為草原;往西,距海洋越遠,降水量逐漸減少,自然景觀由草原過渡為荒漠草原;再往西,距海洋的距離更遠,降水量更加稀少,自然景觀由荒漠草原過渡為沙漠。

讓學生觀察景觀圖,更形象地看出西北地區的東西差異,完成活動2。

這樣我們不僅知道了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的明顯差異,而且學會了分析問題的重要方法,感受了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繫。

1.“高”是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徵。

首先,引導學生從分層設色的地形圖上觀察、分析青藏地區的地形特色。

青藏高原不僅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上分佈有許多高大的山脈。

引導學生從海拔高和多高山兩個方面認識青藏高原“高”的自然特徵。

第二,再從地形圖下面的兩張景觀圖,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這一點。

第三,通過開展活動,利用教材中的圖5.18拉薩的氣温年變化和圖5.19成都的氣温年變化,比較兩地的氣温差異,並分析原因。

同時再次複習氣温曲線圖的閲讀方法。

2.“寒”是青藏高原另一個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徵,它的形成與青藏高原的地勢特徵有密切的聯繫。

學生繼續閲讀青藏高原的地形圖。

引導學生複習氣温垂直變化規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温下降0.6℃),讓學生通過計算深刻理解海拔高度對氣候的影響,從理論上解釋上面的活動,從科學和理性的角度認識到拉薩和成都的氣温差異。

由於氣候寒冷,青藏地區許多山峯終年積雪不化,冰川分佈廣泛。

這樣又加劇了寒冷的程度。

從中分析出自然界各種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係。

3.從高寒的區域自然特徵方面,解釋青藏地區的許多自然現象。

青藏高原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是全國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區,這是因為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潔淨,水汽含量很少,陽光穿過大氣時損耗少,直接輻射較強。

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充足的光能資源。

青藏高原是許多大江大河的源頭,可以給學生補充關於三江源的資料。

承轉: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自然條件會對這些區域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影響。

1.教材中的圖5.21提供了許多信息:首先從圖上可以看出這兩個區域的地形特徵,引導學生對比、歸納、總結。

在這裏將前面兩個框題的有關內容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識框架,對比出兩個區域在地形方面的特色。

聯繫前面學到的西北地區從東向西的自然景觀的差異,聯想到對牧業生產的影響。

或者從活動課文中的景觀圖入手,先從感性上了解牧場的差異,然後再通過讀圖分析原因。

第二,觀察圖5.21中草地的分佈地區,很容易從圖中看出以草地為主的地區分佈在我國西部地區,認識到我國牧業生產的分佈地區。

第三,觀察不同牧區的主要畜牧品種,細心的同學觀察出不同動物的特點。

例如,犛牛是青藏地區特有的動物,被稱為“高原之舟”,它的毛厚而長,可以卧雪禦寒,體矮身健,能爬山負重。

犛牛的肉質好,乳可制酥油,皮能制皮衣、帳篷和繩索,絨可制氈,牛糞可作燃料。

犛牛是藏民不可缺少的牲畜。

2.牧民的生活要與自然環境和牧業生產相協調,體現了良好的人地關係。

通過對牧民的傳統民居──蒙古包的認識,明確民居與牧區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關係。

3.灌溉農業、綠洲農業、河谷農業是分佈在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有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仍然從圖5.21中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在圖中找到以糧食作物為主的地區,觀察這些地區有什麼特點?分佈規律是什麼?

這些地區面積較小,分散分佈。

它們的分佈是有規律的:這些地區往往出現在有河流灌溉的地區、山麓地帶(河西走廊、天山等),另外還有河流的谷地。

通過上面對西北和青藏(下)複習資料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

標籤:會考 複習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