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三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檢測卷

校園1.43W

導語: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高三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檢測卷,大家可以參考練習,更多習題練習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高三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檢測卷

  一、現代文閲讀(9分,每小題9分)

1.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今天,如何穿出中國範兒

周飛亞

《史記》載,趙武靈王“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卻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紛紛進言,認為“衣服習俗,古之禮法”,拋棄自身傳統而改夷狄裝束,乃是一種罪過。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漢服,以達到去除鮮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漢族的目的。

自古以來,服飾一直是體現國家民族風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華是禮儀之邦,最重服飾,“衣食住行”,以“衣”為首。歷經幾千年流變,發展出的服飾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從漢服、唐裝到旗袍、中山裝,經典的中華服飾也曾成為世界眼中靚麗的風景。

然而,在當代中國,這種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飾文化卻似日趨式微。最簡單的例子便是,當我們被要求“着正裝”的時候,腦子裏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禮服。這對於有着幾千年傳承的服飾文化來説,不能不説是一種缺憾。

民族服飾,於個人,是身份的標籤和文化認同感的載體;於國家,是形象的展示與禮儀的體現。在現代政治中,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更會成為國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國服”,如riben、韓國等亞洲國家和東歐、北歐諸國,阿拉伯國家更是重視。

相比之下,我們的重視程度似乎還不夠。新中國成立初期,曾規定外交人員的正裝為中山裝。隨着時代的變遷,中山裝似乎顯得不太符合當下的審美觀,因而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外交官們也開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國家眼中並不算正裝,在最隆重的外交場合,穿西服會被視為過於隨便、不尊重外交禮儀的行為。

所幸的是,已經有不少人意識到並試圖彌補這一缺憾,“中式禮服文化研究熱”正在國內悄然興起。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國服文化研討與服裝探索展示大會”,就是熱潮中的一股涓流。這次由民族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等聯合主辦的會議,以傳承和弘揚民族服飾文化為宗旨,探討最多的話題就是為什麼要有“國服”、“國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確,如果我們在重大集會、節日慶典與外交場合能穿“國服”,有利於在世界上樹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形象。這就要求“國服”具有對普通民眾的親和力,便於普及。它不僅僅是在設計上加入中國元素那麼簡單,更應體現中華民族對於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飾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魏晉風流,士人愛穿敞襟寬袍,以顯自由不羈;大唐盛世,開放自信,服飾因之雍容華貴;在國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國範兒,看來真不是一件小事。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趙武靈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遇到巨大阻力,因為王公大臣認為拋棄自身傳統而改夷狄裝束,是一種罪過。

B.自古以來,服飾一直是體現國家民族風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們最重服飾,“衣食住行”,以“衣”為首。

C.在當代中國,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飾文化好像逐漸衰弱了。當我們被要求“着正裝”時,首先想到的並不是中式禮服。

D.民族服飾,於國家,是形象的展示與禮儀的體現,尤其是在現代政治中,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會成為國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A.與趙武靈王“革衣服之制”的內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漢服”,但他們都由此達到了融入漢族的目的。

B.有着幾千年傳承的服飾文化,歷經流變可謂博大精深。漢服、唐裝、旗袍、中山裝,都曾成為世界眼中靚麗的風景。

C.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國服”,比起riben、韓國等亞洲國家和東歐、北歐諸國尤其是阿拉伯國家,我們的重視程度好像還不夠。

D.由民族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等聯合主辦的“國服文化研討與服裝探索展示大會”,是“中式禮服文化研究熱”的一種體現。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隨着時代的變遷,我國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當下審美觀的中山裝,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場合,這種穿着可能會被視為不尊重外交禮儀的行為。

B.“探討為什麼要有‘國服’、‘國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現象可以證明,當下有不少人正在試圖彌補我們沒有“國服”的缺憾。

C.我們只有在重大集會、節日慶典與外交場合穿具有中國範兒的“國服”,才能有利於在世界上樹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華貴之服,彰顯開放自信。服飾反映社會,因此在國家崛起之今日,我們都應該把“如何穿出中國範兒”當成一件大事。

【考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分析】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題設置選項時,往往具有迷惑性,僅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還不夠,只有掌握了命題的設錯規律,才能更準確地識破選項陷阱,排除錯項.因此瞭解錯誤選項的設置方法,是提高答題準確率的關鍵.

【解答】(1)B、“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們最重服飾,‘衣食住行’,以‘衣’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來,服飾一直是體現國家民族風俗文化的重要方面”.第二段表述為“自古以來,服飾一直是體現國家民族風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華是禮儀之邦,最重服飾,‘衣食住行’,以‘衣’為首”.故選B.

(2)A、提出“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趙武靈王而是魏孝文帝,並且原文並未提到已“達到了融入漢族的目的”.原文第一段表述為“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即‘革衣服之制’”.故選A.

(3)C、“只有…才…”表達條件關係絕對化了.原文第六段表述為“如果我們在重大集會、節日慶典與外交場合能穿‘國服’,有利於在世界上樹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形象”.故選C.

答案:

(1)B

(2)A

(3)C

  二、古代詩文閲讀

  2.文言文閲讀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第,調福州寧德簿,攝尉。以獲鹽寇改秩,知臨安府於潛縣。户版積弊,富民多隱漏,貧弱困於倍輸,衡定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額於上之四等,貧者頓蘇。徵科為期限榜縣門,俾里正諭民,不遣一吏而賦自足。治為諸邑最,郡以政績聞。

擢知常州。時水潦為災,衡發倉為糜以食飢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輕發,衡曰:“儲蓄正備緩急,可視民飢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單騎命醫藥自隨,遍問疾苦,活者甚眾。檄晉陵丞李孟堅攝無錫縣,有政聲,衡薦於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瀕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歲可得谷數十萬,蠲租税,二三年後阡陌成,仿營田,官私各收其半。”從之。

除户部侍郎。時鹽課大虧,衡奏:“年來課入不增私販害之也宜自煮鹽之地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錢以時給之鹽之委積以時收之,擇廉能吏察之,私販自絕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憂。起復,除樞密都承旨。奏馬政之弊,宜命統制一員各領馬若干匹,歲終計其數為殿最。李垕應賢良方正對策,近訐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顯容諫之盛。”乃賜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偽濫,詔衡按視,賜以袍帶、鞍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鹹稱得治兵之要。訖事赴闕,上御便殿閲武士,召衡預觀,賜酒,灑宸翰賜之。

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上鋭意恢復,凡將帥、器械、山川、防守悉經思慮,奏對畢,從容賜坐。講論機密,或不時召對。

上選使求河南,衡奏:“司諫湯邦彥有口辨,宜使金。”邦彥請對,問所以遣,既知薦出於衡,恨衡擠己,聞衡對客有訕上語,奏之,上大怒。即日罷相。年六十有二薨。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倉。②亭户:古代的鹽户。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B

A.年來課入/不增私販害之也/宜自煮鹽之地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錢以時給之/鹽之委積以時收之

B.年來課入不增/私販害之也/宜自煮鹽之地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錢以時給之/鹽之委積以時收之

C.年來課入/不增私販害之也/宜自煮鹽之地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錢以時給之/鹽之委積以時收之

D.年來課入不增/私販害之也/宜自煮鹽之地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錢以時給之/鹽之委積以時收之

(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説,錯誤的一項是 B

A.“攝尉”之“攝”,指暫代官職。古漢語中,表示暫代或代理官職的詞還有“行”“署”“權”“假”“守”等。

B.“丁憂”,指遭逢父母的喪事,為父母守喪,也稱“丁艱”“居喪”“苫塊”“服闋”。依照古禮,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喪三年,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母喪稱“丁內艱”,父喪稱“丁外艱”。

C.“檄”與“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來文書的文種名稱。其中“檄文”多用於聲討和征伐;“牒書”與“移文”都是用於不相統屬的各官府之間的行文,“牒書”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種平行文書,多用於曉喻或責備。

D.“宸翰”,指帝王的墨跡(文章或手書).《林黛玉進賈府》中,“榮禧堂”三字之後的又一行小字“萬幾宸翰之寶”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葉衡能夠唯才是舉。李孟堅在代理無錫縣令時,有很好的為政聲譽,葉衡就向皇上舉薦;李垕在應賢良方正對策時亢直敢言,葉衡上奏勸説皇上賜他制科出身。

B.葉衡深得皇上賞識。皇上駕臨偏殿檢閲武士時,特意讓葉衡參與觀禮,賜給他酒,皇上考慮軍機大事時,也常常召見他參與研討,而且葉衡的很多諫言,皇帝都欣然採納。

C.葉衡關心百姓疾苦。在任於潛縣令時,曾把五等以下應交的賦税的份額均攤給前四等,使貧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積極應災救民。

D.葉衡富有治軍之才。他在任樞密都承旨時,有人反映江、淮一帶士兵名籍造假現象氾濫,皇上下詔讓葉衡考察巡視,並且命令葉衡安置民兵,人們都稱讚他抓住了治軍要領。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募民以耕,歲可得谷數十萬,蠲租税,二三年後阡陌成,仿營田,官私各收其半。

②有言江、淮兵籍偽濫,詔衡按視,賜以袍帶、鞍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鹹稱得治兵之要。

【考點】文言文閲讀.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2)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基本能力.

(3)此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4)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先通讀語段,把握大概內容,辨別表達方式,這個語段主要是敍事,故應抓住人名;然後找斷句的標誌,先易後難.先抓名詞、動詞,再抓特殊句式.“年來課入不增”作為陳述性的主題語句,不應該斷開,故排除AC,“制”在此處做一種“制度”,不可以與之斷開,故排除D.譯文為:近年來賦税收入沒有增加,是私商販鹽妨害了它,應從煮鹽的地方就加以管制,管理鹽鍋的生火滅火,核查鹽灶的多少,鹽户的本錢按時發給他們,鹽出得多了按時收購,選廉潔能幹的官吏訪察他們,私販自然會絕跡.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基本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課本,適度擴展,平時在課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識,要以“重要”為標準,注意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二要點面結合,增強感知:複習時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重點和薄弱為中心,將相關知識內容予以遷移、擴展,比如識記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為中心,將其生平、主要創作風格等一併識記.B、服闕:指服喪期滿.“苫塊”是為父母守喪時的禮節.苫,草蓆;塊,土塊.古禮,居父母之喪,孝子以草荐為席,土塊為枕.故選B.

(3)此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A、“葉衡上奏勸説皇上賜他制科出身”無中生有,葉衡上奏只是希望皇上能“赦其狂而取其忠”,是出於對李垕的愛護.“賜他制科出身”並非葉衡上奏內容.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基本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文言文的翻譯註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

①:募,招募;歲,每年;蠲,免除;譯文為:招募百姓耕種,每年可收谷數十萬,免除租税,二三年後田地定下規模,仿照營田方式,公傢俬人各收一半.

②:按,考察檢視、巡視察看、察看.置,安置.要:要點.譯文為:有人進言江、淮兵士名籍作偽氾濫,下詔讓葉衡考察檢視,把袍帶、鞍馬、弓箭賜給他,並且命葉衡處理安置民兵,人們都稱讚他抓住了治軍的要點.

答案:

(1)B

(2)B

(3)A

(4)①招募百姓耕種,每年可收谷數十萬,免除租税,二三年後田地定下規模,仿照營田方式,公傢俬人各收一半.

②有人進言江、淮兵士名籍作偽氾濫,下詔讓葉衡考察檢視,把袍帶、鞍馬、弓箭賜給他,並且命葉衡處理安置民兵,人們都稱讚他抓住了治軍的要點.

參考譯文:

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紹興十八年進士及第,調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代理縣尉.因捕獲鹽寇改官,任臨安府於潛縣縣令.户口簿上累積弊端,富户大多隱瞞漏報,貧弱户困於重複繳納(賦税),葉衡把民户定為九等,從五等以下除去他們的名籍,而把他們應繳納的份額均攤給上四等的民户,貧窮的人頓時得救.徵收科税定下期限在縣衙門口張榜(公佈),讓里正告訴百姓,不派一個官吏而賦税自然收足.治績成為各縣中最好的,郡長官把他的政績向皇上報告.

提升為常州知州.當時發大水造成災荒,葉衡開倉煮粥給饑民吃.有人説常平倉不可以輕易打開,葉衡説:“儲蓄糧食正是預備緊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捱餓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葉衡單人獨騎命令醫生跟隨自己,到處訪問疾苦,救活的人很多.官府發文讓晉陵縣丞李孟堅代理無錫縣縣令,治理有聲譽,葉衡向皇上推薦,就授為秀州知州.

葉衡授任太府少卿.合肥臨湖邊有圩田四十里,葉衡上奏説:“招募百姓耕種,每年可收谷數十萬,免除租税,二三年後田地定下規模,仿照營田方式,公傢俬人各收一半.”皇上聽從了他.

葉衡授任户部侍郎.當時鹽税虧欠很多,葉衡上奏説:“近年來賦税收入沒有增加,是私商販鹽妨害了它,應從煮鹽的地方就加以管制,管理鹽鍋的生火滅火,核查鹽灶的多少,鹽户的本錢按時發給他們,鹽出得多了按時收購,選廉潔能幹的官吏訪察他們,私販自然會絕跡.”於是任命了措置官三人.

葉衡遭逢母喪.復職後授任樞密都承旨.上奏馬政的弊端,應當命令每一個統制分頭管領馬匹若干,到年底計算馬匹數目排定優劣.李垕應賢良方正科對策時,近於亢直敢言,列入第四等,葉衡上奏説:“陛下赦免他的狂妄而選取他的忠誠,足以顯示陛下包容諫言的隆盛.”於是賜李垕制科出身.有人進言江、淮兵士名籍作偽氾濫,下詔讓葉衡考察檢視,賜給他袍帶、鞍馬、弓箭,並且命葉衡處理安置民兵,人們都稱讚他抓住了治軍的要點.葉衡辦完事入朝覲見皇上,皇上當時駕臨偏殿檢閲武士,召葉衡參與觀禮,賜他酒,皇帝親自寫字賜給他.

葉衡拜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皇上專心一意恢復國土,凡是將帥、武器、山川、防守都經過思考,奏對結

  3.古代詩歌閲讀

閲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了各題。

鳴沙①過雁

(明)無名氏

秋成河外鎖斜暉,風捲晴沙拂地飛。

過雁數聲清墮玉,徵人何處問寒衣?

春雁

(明)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

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注】①鳴沙,北魏至宋、西夏縣名,治今中寧縣鳴沙鎮。

(1)在《鳴沙過雁》中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雁的?請簡要分析。

(2)兩首詩通過“雁”各自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考點】古詩詞閲讀;詠物詩.

【分析】(1)鑑賞文學作品的藝術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解答】(1)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作答時先指出手法,然後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手法的運用,最後點明藝術效果及情感.“斜暉”“晴沙拂地”是景物描寫,寫出冷清蕭瑟的景象,烘托過雁南飛的艱辛;“清墜玉”,是比喻.

(2)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註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無名氏的詩歌注意其中的詞語“徵人”,王恭的詩歌注意“江南雖好是他鄉”.

答案:

(1)運用了烘托和比喻的寫法,通過秋日斜暉、晴沙拂地等冷清蕭瑟的景象烘托出過雁南飛的艱辛,“清墜玉”運用比喻描寫了過雁的鳴叫如玉石墜落在地上一樣清脆.(答出手法給2分,能作簡要分析的,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2)無名氏的詩通過雁的鳴叫聯想到徵人艱苦的生活,流露出詩人對徵人的悲憫情懷.王詩則借春雁在春天來時由南方飛回家鄉,來表達了自己不願留在温暖舒適的他鄉、想要返回家鄉的急切心情.(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春雁》一夜間,春風吹遍了衡陽城,雁兒盤算着路程,準備立刻從楚水邊飛回燕山旁.不要怪我春天一來就要回去,江南雖好,卻是他鄉!

賞析:

《春雁》

詠雁的詩通常借秋雁南飛的形象,抒發在北方的遊子對南方家鄉的懷念,以及對北方艱苦環境的厭倦.這首詩卻相反,塞北雖苦,但終究是故土.這首詩構思別具一格,主題更上一層樓.

詩歌首句從春到衡陽切入,語氣中充滿歡欣.詩人一開章就説“春風一夜到衡陽”,彷彿“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從冬到春的歲序交替.乍看起來,好像有悖於常理,仔細一琢磨,這洋溢着人們對暖風乍至、大地春回的輕鬆喜悦之情,也從側面反映了雁兒正久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來,因而對此特別敏感,暖風初至,便喜不自勝;第二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大雁並不是因此贏得舒緩喘息的時機,而是產生急切離開的歸念,忖量着“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準備立刻從楚水之畔飛回燕山之旁.這一層跳躍,寫出大雁歸心的急切,可説是“聞風而動”,絕無猶豫.“楚”,當然是指大雁生活的南方;“燕”,卻是寒冷的北國,山水互文見義,正説明從南到北,這中間,要經歷幹山萬水.“萬里長”顯示了大雁征程的遙遠.而此時的江南,春色佳麗,正好流連.對此,人們心頭困惑自然轉化為對大雁的質疑,不但詩人要“怪”,連讀者也要“怪”.

後兩句當然是大雁的回答﹣﹣“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詩人用託物詠懷的手法,借春雁的口吻表達強烈的思鄉情感,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王恭是福建閩侯縣人,江南本來就是他的故鄉,他卻説“江南雖好是他鄉”,由此看來,詩中的“楚水”、“江南”並非確指某個地域或方位,只不過是一種借代性的語句,指的是享受榮華富貴的朝堂.因而本詩的主題不是表現對故鄉的執着的愛,而是表現了詩人想辭官歸隱、遁跡林泉,尋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園,也表現了詩人不願為官,願過漁樵隱逸生活的意趣.

本詩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取向不同,不寫秋雁南歸,寄託羈宦北方的士大夫對南方鄉土的思念,而是寫春雁,在春風吹到衡陽時,不計從“楚水”到“燕山”的“萬里”之遙、程途之苦,堅決要回艱苦的北方去.詩旨不在於區別南北地域,而重在表現不留戀温柔富貴的官場,甘願終老田園過吟嘯自得的清高日子.

詩歌四句的結構,從棄優就劣這一違背常情的舉動,引出疑問,而後歸結到全詩的中心,有助於將主題表現得更鮮明,藝術手法上從反常突出正常,在引起驚詫後再以擬人的口吻亮底,加強了藝術效果

  4.名篇名句默寫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莊子《逍遙遊》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説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 “ 朝菌不知晦朔 , 蟪蛄不知春秋 ”。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劉義隆事典的詞句是:“ 元嘉草草 , 贏得倉皇北顧 ”。

(3)蘇軾《赤壁賦》中“ 寄蜉蝣於天地 , 渺滄海之一粟 ”兩句,運用比喻感歎人生的短暫與自身的渺小。

【考點】名篇名句默寫.

【分析】本題考查記憶性默寫的能力.解答本題,只要根據給出的句子,並且結合平時的積累進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寫完後要檢查.

【解答】(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重點字:菌、朔、蟪、蛄)

(2)元嘉草草,贏得倉皇北顧 (重點字:嘉、贏)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重點字:蜉、蝣、渺、粟)

選考題:請考生在第三、四大題中選定其中一題作答,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做的第一大題計分。三、文學類文本閲讀

  5.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在甲板的天蓬下面

傑克•倫敦

卡魯塞爾斯小姐簡直是美得驚人,她迷住了周圍的每一個男人。她又是一個驕傲的女人。種族的驕傲,門第的驕傲,性別的驕傲,權利的驕傲﹣﹣她都佔全了,這是一種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驕傲。

在科倫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魯賽爾斯小姐召來船長本特利,叫那羣給遊客表演泅水的當地小孩都到上層甲板上來比賽。她把我們的零錢全收羅過去,親自把它們一個一個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並且規定撈不着的要捱罵,撈得巧妙的會得到額外賞賜。

有個小傢伙最出色,他對天鵝入水式非常在行,我從沒見過比他跳得更美的人。這個孩子一次次地這樣跳,我們都很喜歡看,特別是卡魯賽爾斯小姐。他至多不過十二三歲,是一個美麗的孩子,好像一個身體柔軟的少年神仙的青銅塑像,幾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輝。他的皮膚閃爍着生命,眼睛裏充滿了熾熱的生命,我幾乎聽到了生命從他身體裏爆裂的聲音。一瞧見他,就像聞到一股臭氧的氣味﹣﹣他就是這樣新鮮,這樣身體健康、精神煥發,這樣粗野奔放。

突然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門,用他們最快的姿勢游水,亂糟糟地、手腳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濺,臉上充滿了恐怖,一躥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麼回事?”卡魯賽爾斯小姐問道。

“大概是鯊魚。”船長本特利回答道。

“他們怕鯊魚嗎?”她問道。

“難道你不怕嗎?”他反問道。

她聳聳肩膀,噘了一下嘴。“無論給我什麼,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鯊魚的地方去冒險,”她説完又聳了下肩,“它們太可怕了!”

這時,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結束了,船長本特利就叫他們下船。可是,她攔住了他,“等一會兒,船長。我一向聽説這兒的土人不怕鯊魚。”

她把那個會天鵝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邊,要他再跳水。他搖搖頭,那羣孩子笑了起來,覺得好像是在開玩笑。

“有鯊魚。”他指着水面説。

“不,”她説,“沒有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