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最新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

校園1.63W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

最新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1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感知、瞭解千米的含義,建立一千米的長度觀念。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過程

一、複習,談話

1、説説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釐米。再填空。

2、下列測量活動用什麼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旗杆的高度。

(3)測量課桌的高度。

(4)測量硬幣的厚度。

思考;測量三元到豐都的路程。

師:如果要測量三元到豐都的路程,我們可以選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呢?

3、揭示課題:用米測量太麻煩了。三元到豐都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邊説邊板書)

二、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四張畫片,學生觀察討論,説標記的意思。(書上4頁四幅圖)

A圖一:汽車時速表

B圖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30千米。

C圖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

三、聯繫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1千米有多長呢?昨天老師帶領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課件出示食堂到週轉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個100米?(10個)對,就是像我們昨天那樣走10次,5個來回。

10個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齊讀一次。(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追問:2千米=( )米(讓學生説想法,如:2千米裏有2個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長?

出示新莊國小操場:這是新莊國小的操場,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兩圈半是是多少?

讓學生嘗試算一算兩圈半是多少米?然後展示交流。最後教師總結。

400×2=800(米) 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學生齊讀。

想一想:從校門口大約到什麼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幾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體驗1千米的長度?

(1)三元中學操場: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學,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時多少米嗎?老師做了實地測量,是200米,那走幾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楊老師進行了一次實地測量,從我們校門口出發一直醫院背後,大約是1千米。

(3)從校門口到向家壩鋪的水泥路大約是1千米。

現在你腦子裏有1千米長度的概念了嗎?閉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長度。

(4)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六、實際運用

小帥在早鍛鍊,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學生練習後,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 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訓練

改一改:

(課件出示)小明的日記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點鐘,我從2釐米的牀上起來。用了3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後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長約20分米的油條。然後和爸爸媽媽走了200千米來到公共汽車站,一看手錶,哇!才走了3分鐘。路上碰到體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問:“小明,上哪兒去?”我説:“去廣場放風箏。”丁丁説:“廣場離這裏很近,才1米呀!

最新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在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會用毫米作為測量物體長度,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釐米= 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在二年級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長度,需要什麼工具?(用尺子量)

2、請説一説你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學生彙報: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所量物體的一條邊,看這邊的另一端指向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讀數時要平視。)

3、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並用手比一比有多長?(學生回答)

4、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6、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7、提問: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該怎麼辦呢?

8、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釐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遊戲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在活動中產生知識上的衝突,為新知的出現做好鋪墊】

二、新授知識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認識釐米與毫米的關係。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麼呢?(同桌交流)

(1)很多個1釐米。(0—1、1—2都是1釐米)

(2)除了釐米刻度外,1釐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釐米。1釐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 1釐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釐米多2格,是多長?(1釐米2毫米)

(5)填一填:2釐米=( )毫米5釐米=( )毫米70毫米=( )釐米

(6)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個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長?拿出一張光盤,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光盤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盤,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覆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猜一猜,幾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接近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學生卡的厚度)【通過多次的直觀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概念從實際中來,便於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説一説,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會用到“毫米”作單位?(小的物體)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四、練習

1、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隻螞蟻長約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釐米。

最新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3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認識四邊形的特點,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四邊形的共同特點,分辨不同四邊形的不同之處。

教學過程

一、引入,從“從趣點”出發

1、認一認四邊形

(1)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你能説出哪些圖形的名稱?

師:我們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都是四邊形。(板題:四邊形)

(2)請同學們在書上將四邊形塗上陰影

二、學習演練

1、觀察討論: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

結合圖形得出,師板書:四邊形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

學習例1

(1)開放嘗試,獨立完成。

(2)投影展示,交流討論。

(3)比較加深,説説那幾個圖形為什麼不是四邊形。

2、學生説一説生活中的四邊形

3、分類:

(1)小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每分好一類放在旁邊。比比看哪個小組分得多。(老師分發信封)

(2)彙報交流,投影展示,説説分類的方法。

課堂練習

三、練習,從“差異點”提高

4、學習例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

②哪兩個四邊形比較象,不同在哪兒?小結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較特殊的四邊形,它們的角都是直角;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

四、概括,從“智能點”提升

小結全課,看書鞏固。通過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最新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4

教學目標

⒈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⒉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説一説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 ),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麼關係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 t )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瞭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説説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彙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①學生匯自己的體重。

②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

③説説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噸

(2)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説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通過小組同學反覆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遊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 )千克,是( )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後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説一説,日常生活中什麼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在( )裏填上適當的數,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 )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知道了些什麼?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置與學生生活相聯繫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還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樂趣。

板書

噸的認識

1千克= 1 0 0 0克

1噸= 1 0 0 0千克

最新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範文5

教學目標

1、根據所學知識適時對學生進行保護動物和環境的教育。

2、引導學生用遷移的方法,利用舊知識,學會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連續進位加)的計算方法。

3、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過程,培養他們能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4、通過多種形式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算理。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看看你認識這些濕地野生動物嗎?把你瞭解的情況給大家説一説。

課件出示教材第36頁主題圖。

學生自由回答。

師:濕地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野生動物。下面是關於中國濕地部分動物種類的統計表。

課件出示教材第36頁表格。

學生交流自己蒐集到的其他濕地野生動物。

師:這是關於中國濕地部分動物種類的統計表,説一説:你從中知道了什麼?

學生彙報:

生1:知道了濕地動物主要可以分為三類:鳥類、爬行類、哺乳類。

生2:知道了其中鳥類最多有271種,爬行類122種,哺乳類最少,只有31種。

師:今天我們研究的問題就與這些濕地野生動物的種類有關,有信心學好嗎?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引導學生分析統計表,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為新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探究體驗新知

1、教學例1

師出示問題:我國濕地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師根據表中信息,該怎樣列式計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師:這兩個數有點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數,能口算嗎?那我們該怎麼辦?

生:用豎式計算。

師:一起説筆算方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生嘗試獨立列豎式筆算,師巡視瞭解情況。

展示交流豎式計算的方法及結果,對錶現好的學生表揚鼓勵。

師: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與之前我們學習過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嗎?

生:跟我們一起學習過的筆算方法一樣,都是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2、教學例2

師出示問題:我國濕地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學生嘗試獨立解答,教師巡視瞭解情況,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展示271+31的豎式計算方法。重點説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寫0,同時向百位進1。

師:想一想,271+903,該怎樣計算呢?自己試一試。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教師巡視瞭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師:你在計算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生:當百位上相加滿十,我不知該怎麼辦了。想起“十位上滿十,向百位上進一”,我覺得應該是百位上滿十,向千位上進一。

師:説得很有道理,同學們,根據我們學過的知識,能解決未知的問題,很好!

師:比較這三個豎式,你發現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發現第一個加數都相同。

生:我發現第二個加數變化了,就有進位也有不進位。

師:觀察的真仔細,也就是説,第二個加數變化,就會出現不進位和一次進位的情況。

師: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裏討論交流“計算萬以內的加法要注意什麼?”。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

師: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三位數加三位數的不連續進位的加法。(板書:三位數加三位數)

三、練習提升

1、我是小醫生,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1)買一個地球儀和一個書包共需要多少錢?

(2)你想買什麼?要花多少錢?

(3)和同桌互相提一個數學問題並解答。

四、總結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感受?説一説在本節課中的收穫。

學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穫、感受。

【板書設計】

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連續進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課外作業】

1、用豎式計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電飯鍋358元,微波爐329元,枱燈176元,電風扇385元,如果讓你買兩件商品,你會怎麼買?算算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