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菊原文及賞析(彙編15篇)

校園2.37W

菊原文及賞析1

浣溪沙·庭菊飄黃玉露濃

菊原文及賞析(彙編15篇)

庭菊飄黃玉露濃,冷莎偎砌隱鳴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帳鳳搖紅蠟滴,惹香暖夢繡衾重,覺來枕上怯晨鐘。

翻譯

庭中的菊花舞弄着它的金黃,滴滴露水如玉珠在花瓣上滾動,清涼的莎草偎依着清涼的石階,隱住了蟋蟀高歌求歡的身影。不知今夜是什麼吉祥的時辰?想不到在這美景中與你相逢!

帳後的紅燭滴下鮮紅的蠟淚,閃爍的光焰搖動着夜的清風,暖暖的`薰香暖暖的繡被,温暖着甜蜜的合歡之夢。醒來在枕上回味夢裏的歡愉,怕聽那一聲又一聲的晨鐘。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菊飄黃:指菊花開放。

冷莎偎砌:指莎草沿着庭前台階生長。

蛩:蟋蟀。

期:料想。

良夜相逢:指夢中相見。

“覺來”句:謂晨鐘催曉,好夢難長,故而言怯。

創作背景

縱觀顧敻一生所作,以寫女性的居多。這首詞即是顧敻這的作品,其具體創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認為這首詞是顧敻早期作品,可備一説。

賞析

此詞圍繞着夢境描寫,賦詠閨中女子離別相思之苦。

上片開頭兩句交代深秋午夜清冷衰殘之景,渲染出寂靜的環境氛圍,由此引出女子的夢境。“何期良夜得相逢”流露出夢遇情郎的幸運之感,朝思暮想的心願終於在夢境中得遂。

下片則轉而描寫閨房之內温馨靜謐的景物,但是結末一句“覺來枕上怯晨鐘”,美夢醒來,更覺惆悵,更見思婦的愁情傷懷。

作品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在真幻世界間徘徊,描寫夢境極其婉轉,由現實環境的靜謐,我們可以感受到夢境的温柔和甜美;夢境消失之後,她又“怯”晨鐘,點出了女子此種夢多而又怕夢的複雜心緒,由夢境之和美更覺現實之孤單。將思婦的愁懷錶現得含蓄藴藉,餘味深長。

菊原文及賞析2

寒菊 / 畫菊 宋朝

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寒菊 / 畫菊》譯文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寒菊 / 畫菊》註釋

不併: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説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寒菊 / 畫菊》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遊朝俯首遊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遊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遊情懷。“抱香詩,喻指自己高潔遊民族情操,“北風詩,雙關語,暗示北凋來遊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詩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遊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遊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着,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裏遊“趣詩,既指菊花遊傲風拒霜、獨放光華遊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游高潔堅貞、真淳自得遊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遊“採菊東籬下詩、 “此中有真意詩遊意趣。范成大在《範村菊譜序》裏提到“以菊比君子詩遊説法,雲: 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髮,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詩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遊題旨是相同遊,範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遊深刻內藴。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詩。北風在南宋文學家遊筆下象喻來自北凋遊貴族統治集團遊侵擾。“枝頭抱香死詩比“抱香枝上老詩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詩和“不隨黃葉舞秋風詩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詩字帶來了些許佻達遊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遊是,前者點出“北風詩,分明指向起於北凋遊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説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詩遊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遊至死不渝遊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遊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遊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遊同時,攄寫了鄭思肖遊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遊自然美,菊畫遊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遊人格美,使菊花形象遊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遊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遊審美體驗和深睿遊哲理含藴,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啟迪。

《寒菊 / 畫菊》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歎,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並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於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寒菊 / 畫菊》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裏,終身不仕,連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

菊原文及賞析3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註釋

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沈(chén)檀:沈”即“chén”,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薰香料。爇(ruò):燒。

老圃:有經驗的菜農。

賞析

詞作於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裏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説温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碧紗窗下沈檀爇”,屋內燃着驅暑的薰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餘,唯有讚歎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後才説出這一“菊”字,而驚歎、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在其中。

顧太清

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晚年以道號“雲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説《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説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説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因而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納蘭性德),女中太清春(顧太清)”之語。顧太清不僅才華絕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適中,温婉賢淑。令奕繪鍾情十分。雖為側福晉一生卻誕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幾位兒子都有很大作為。

菊原文及賞析4

卧病高秋留海浦,明日重陽更風雨。

杜門不出長蒼苔,令我天涯心獨苦。

籬角黃花親手栽,近節如何獨未開。

含芳閟採亮有以,使君昨暮徵詩來。

凌晨試遣霜根送,畚玉雖微甚珍重。

極知無意競秋光,往作橫窗歲寒供。

憶我初客天子都,西垣植此常千株,

結花年年應吹帽,始信南邦事盡殊。

願得封培自今日,何間朱崖萬家室。

秋香端不負乾坤,但願簫管亂疇匹。

歸去來兮雖得歸,念歸政自莫輕違。

他日採英林下酌,誰向清霜望翠微。

註釋

海浦:海濱。

重陽:節令名。農曆九月初九叫“重陽”又叫“重九”、“端陽節”。曹丕《九日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使君:漢以後用以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天子都:指京都臨安。

吹帽:晉代孟嘉於九月九日赴桓温龍山宴會,風吹帽落,而孟嘉不覺。桓温命孫盛作文嘲之,嘉揮筆作答,其文甚美。見《晉書·孟嘉傳》。後以“落帽”為重陽登高的典故。

朱崖:海南島自漢代開拓疆土,設立朱崖、儋耳兩郡。後亦作為海南島的別稱。

乾坤:《周易》中兩個卦名。乾之象為天,坤之象為地,故乾坤為天地。

疇匹:報疇。疇與“酬”通。潘岳《西征賦》:“疇匹婦其己泰”。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詩:“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註釋

① 菊:據《正德瓊台志》卷八土產記載:“菊品最多,葉相似而色不同。其著者,黃有大黃、小黃。簪頭白,有大圍二寸許者名兔兒;粉施花瓣細卷者名鵝毛;花瓣粗卷者名萬卷書紅,有大紅小紅胭脂粉紅。紫繡球雜色有心綠如粟累,花瓣紅黃色者名十樣錦。心綠瓣黃者名銷金;心黃瓣白者名金盞銀台;亦有黑色者名墨菊”。蘇東坡嘗稱:“嶺南氣候不常,菊花開時即重陽,不須以日月為斷,十月初吉菊花開。今觀海南尤然。”

② 海浦:海濱。

③ 重陽:節令名。農曆九月初九叫“重陽”又叫“重九”、“端陽節”。曹丕《九日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④ 使君:漢以後用以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⑤ 天子都:指京都臨安。

⑥ 吹帽:晉代孟嘉於九月九日赴桓温龍山宴會,風吹帽落,而孟嘉不覺。桓温命孫盛作文嘲之,嘉揮筆作答,其文甚美。見《晉書·孟嘉傳》。後以“落帽”為重陽登高的典故。

⑦ 朱崖:海南島自漢代開拓疆土,設立朱崖、儋耳兩郡。後亦作為海南島的.別稱。

⑧ 乾坤:《周易》中兩個卦名。乾之象為天,坤之象為地,故乾坤為天地。

⑨ 疇匹:報疇。疇與“酬”通。潘岳《西征賦》:“疇匹婦其己泰”。

⑩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賞析

胡銓被貶謫崖州,時值重陽,州長官向他徵詩,然海南氣候不同,菊花至節未開,深知身居異鄉對度節觀光亦不不感興趣,只是敷衍應酬而已。記得當年在京城每年重陽菊花盛開,賞花賦詩好不熱鬧,於是思歸京都為國效勞之心情頓時湧現。這首詩表現胡銓時逢佳節倍思家國之感情。

菊原文及賞析5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粧。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

古詩簡介

《簪菊》出自清代小説家曹雪芹所著小説《紅樓夢》的第三十八回,是小説人物賈探春所作菊花詩,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寫詩人平素對菊花便喜愛有加。頷聯寫詩人的聯想。借杜牧、陶淵明等為數不多的高士,表達自已愛菊之情的真摯與濃烈。頸聯承接前面兩聯,點明瞭簪菊的用意,不是因為女孩子的愛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淵明等鬚眉男子一樣,愛慕菊花高潔的情懷。尾聯表達了詩人不顧譏議、自拔於流俗、我行我素的氣概。這首詩反映了古代人重陽登高插花的風俗,也流露出探春企圖如男子一樣要立出”一番事業”的心情。此詩並沒有多少新意,多是或用典故或化用前人詩意。

翻譯/譯文

天天為了在瓶中插菊和在籬下栽菊而奔忙,折來插在頭上不是平時的模樣。

長安公子杜牧因為愛花而成癖,彭澤先生陶淵明因為嗜酒而癲狂。

鬢旁的短髮沾着菊花上的露水,葛布頭巾也染上了菊花的清香。

時俗之人不能理解我高尚的情操,任憑他們在路旁拍手取笑。

註釋

簪(zān)菊:插菊花於頭上,古時風俗。《乾淳歲時記》:“都人九月九日,飲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譜》敍曰:“唐輦下歲時記:九月宮掖間,爭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詩曰:‘黃花插滿頭’。”

“折來”句:這句説以菊插頭,不要錯認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並非為了打扮。鏡中粧:指簪、釵一類首飾,女子對鏡粧飾時,插於發間。

“長安”句:長安公子疑指唐代詩人杜牧,他是京兆(長安)人。其祖父杜佑做過德宗、憲宗兩朝宰相,故稱“公子”。其《九日齊山登高》詩有“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之句,故稱“花癖”。

“彭澤”句:彭澤先生指陶淵明。他除愛菊外,也喜酒;任彭澤令時“公田悉令吏種秫(高梁),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友人顏延之曾“留二萬錢於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又自釀酒,“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着之。”(南朝蕭統《陶淵明傳》)所以稱“酒狂”。

“短鬢”句:“短鬢”用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句,詩意點“簪”字。舒序本、 在俄本、蒙府本、甲辰本、楊藏本、程甲本是“短鬢”,戚序本是“短髯”,己卯本、庚辰本、北師大本是“短髮”。三徑露:指代菊。因説露,所以説“冷沾”。形容簪菊。

葛巾:用葛布做的頭巾。暗與陶潛“葛巾漉酒”事相關。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謂秋季九十日。秋稱三秋,亦稱九秋。

“高情”二句:意思説,時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種高尚的情操,那就讓他們在路上見了插花醉酒的樣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陽歌》:“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陸游《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兒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黃花插滿頭。”這裏兼取兩者意化用之。

賞析/鑑賞

賈探春這首詩在李紈的評論中被認為僅次於林黛玉的三首,是菊花詩會的亞軍。曹雪芹這樣安排煞費苦心。因為薛寶釵是海棠詩和螃蟹詠的冠軍,黛玉是菊花詩的冠軍,湘雲是暗示的海棠詩和菊花詩之真正冠軍,這種楚晉輪流作霸主的寫法表明曹雪芹對筆下的這幾個女兒都極為珍重。但探春也是作者所欣賞的,她的詩才也很傑出,但已經無法安排寫探春當冠軍,就讓她在菊花詩中當一次亞軍。於重陽日簪帶菊花也是古代的風俗,元代周密《武林舊事》卷三“重九”記載:“都人是月飲新酒,泛萸簪菊。”

曹雪芹在描寫探春時多次表現她性格闊朗、富於書卷氣和具有不俗的審美趣味,這首菊花詩也有這個特點,體現了魏晉風度,, 也就是第二回賈雨村所謂“正邪二氣所賦之人”的本質。

首聯説探春對菊花瓶供籬栽,鍾愛有加,還要折一枝插在頭上,並説不要把插花誤認為是釵、簪一類飾品,這進一步突出了菊花的珍貴。用“鏡中粧”,類似於“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薩蠻》)的意境。

頷聯用了兩個歷史典故,即杜牧“長安公子”及陶淵明“酒狂”的典故。杜牧、陶淵明是為數不多的高士,是菊花真正的知己。探春將他們引為同調,藉以表達自已愛菊之情的真摯與濃烈。而陶淵明又有“採菊東籬下”的名句,所以能和“簪菊”的題目相合。

頸聯是渲染簪戴菊花的情態風神。“短鬢冷沾三徑露”一句,“短鬢 (發)”、“葛巾”都是仿男子的.口氣説的。前句或暗用杜甫《春望》詩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句意來點詩題的“簪”字,“冷沾三徑露”把剛採摘的菊花之鮮活渲染出來,有濃郁的田野氣息。後句暗暗照應陶淵明的故事。《陶靖節傳》 中有:“郡將嘗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本草綱目.頭巾》:“古以尺布裹頭為巾,後世以紗羅布葛縫合,方者為巾,圓者為帽。”秋季一共三個月九十天,可説“三秋”或“九秋”,這裏選用後者是為了和前句的“三徑”對仗。菊花插在頭上,所以説“葛巾香染九秋霜”。

無論杜牧還是陶潛,他們愛菊如狂的行徑都超越常情,不為世俗人所理解,所以尾聯就以“高情”自許,藐視世俗偏見,是一種張揚個性的意思。 總之, 這首詩句句都關合“簪菊”這個題目,寫得風雅而風流,把探春個性中放達倜儻的那個層面表現了出來。無論作為小説中的情節看還是作為詩本身看,都有滋有味。

菊原文及賞析6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譯文

我在秋風中酣戰方休,笑看周圍的美景。鄉村的人民偏偏送給我一束黃花。

我看那菊花的枝莖雖飽經風霜但仍象鐵骨那樣的堅硬,它護衞着花朵不受風雨襲擊而偏斜。

註釋

野人:居住在鄉間的百姓。

餉(xiǎng):贈送。

物華:美好的事物。

偏:偏偏。

黃花:菊花。

鐵骨:這裏指菊的枝莖。

莫遣:不要讓。

金心:這裏指菊的花朵。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古人詠菊之作很多,但此詩為作者一念觸發,靈感倏至而作。

頭二句寫作詩緣起,鄉居野處的百姓出於對隱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贈菊花。首句“戰罷秋風笑物華”,起勢不凡,一個“戰”字,一個“笑”字,使橫戈疆場而又樂觀堅貞的民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次句“鄉人偏自獻菊花”,是對抗清英雄的崇高禮讚。詩的一、二句創造了賞菊的感情環境。

後兩句則筆勢急轉,“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是全詩最鏗鏘有力、動人心魄的詩句。詩人由對自身的抒寫轉入對菊花的描繪。野菊挺秀的枝莖和燦然如火的黃花激發許多聯想。花莖雖已經霜,仍不失挺撥咄咄之勢;“鐵骨”一詞擬化出不畏風霜的菊花的偉岸不羣的品格。詩人以憐惜的`筆調寫出對不畏風雨的菊花的愛護。後二句雖然字面上全為詠歎菊花的字句,但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野菊經霜不老的傲岸實為詩人自身凜凜正氣的象徵。無疑,後兩句仍是在抒寫詩人自己的豪情氣概。

前兩句是敍述,敍述中充滿詩情,後兩句借景抒情。“骨”與“心”都將菊花擬人化,賦予菊以人的性格。“骨”用“鐵”字修飾,“心”用“金”字限定,既寫出了菊花的凌霜貞姿,又寫出了詩人的英雄品格。全詩寫菊,又是寫人,是寫景,又是抒情,菊與人,景與情,洽合無間,融為一體。

此詩嚴格説來,不是純粹的詠物詩,因為詩人的感情、精神時時介入其間,不過借菊花象徵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態處處與湧蕩於詩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詩人才得以借菊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實質而言.作者描繪菊花的詩句已創造出一種藝術形式,從而將主體感情固着其中,菊花成為詩人情感的一個對等物。

創作背景

詩人張煌言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居住在鄉村的勞動人民贈送一束菊花給他,以表達對其的敬仰之情,詩人遂以菊為題寫下了這首詩,表現自己的抗清志向。

張煌言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後被俘,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諡號忠烈。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裏寫成,質樸悲壯,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菊原文及賞析7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清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譯文

東籬的菊花下,酣夢一覺方醒,只覺得天上的雲與月混在一起,還看不清明。

如此花下飄飄欲仙的酣眠,不是為了追尋莊子夢蝶的感覺,只是為回憶陶淵明愛菊、賞菊的風雅。

夢中心思隨着南歸的大雁遠去,又縷縷被蟋蟀的鳴叫聲驚醒。

醒後我的幽怨還能找誰去訴説?只有把無限的情思寄託於衰草寒煙。

註釋

秋酣一覺清:秋菊酣睡,夢境清幽。

“和雲”句:唐代張賁以“和霜伴月”寫菊,茲換一字,以寫菊花夢魂高飛;以“不清明”説夢境依稀恍惚。

登仙”句:説夢魂翩躚,彷彿成仙,但並非是羨慕莊子變作蝴蝶。莊周夢中化蝶事見《莊子·齊物論》。這裏引“莊生蝶”是為了點“夢”。

憶舊:實即“夢舊”,詩題中“夢”字句中不出現是詠物詩技巧上的講究。

尋盟:表示結交友好,語出《左傳》。這一聯構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間夢,鷗尋海上盟”詩句的啟發。

故故:屢屢,時時。

賞析

曹雪芹將《菊夢》寫在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裏。這回描繪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此次菊花詩會,由史湘雲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 《詠菊》、《問菊》、《菊夢》這三篇詩的情調,是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的。菊花詩是內容低於形式,藝術性超過思想性,這是一切處於崩潰時期的剝削階級詩歌的共同特點。菊花詩屬於封建末代的沒落的詩歌藝術,這些詩只能反映封建統治衰敗。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詩。這首詩用擬人化的手法寫菊花的夢境,實際上是寫黛玉自己夢幻般的情思,帶有明顯的讖語的意味。詩的第一句寫入夢,以下依次寫夢境,末後兩句承“蛩鳴”“驚回”好夢而道出夢醒時的“幽怨”之槽。詠者一進入夢境,就説是“和雲伴月不清明”。那種恍惚不定,依稀難辯的夢中情景,猶如人的命運之不可主宰。次聯説的是夢中的追求。“莊生蝶”,指莊周做夢化為蝴蝶翩翩飛舞的故事。這裏引來點出“夢”。“陶令”即曾做過彭澤縣令的陶潛,他與菊花有着不解之緣。這裏借來指所要追尋的知音。

詩的前四句,其中之意,可證諸黛玉的乎生遭遇。林黛玉父母俱喪,寄食於賈府,世身可憐。但是,她的叛逆的思想,卻是封建貴族大家庭所絕不能容讓的。她懷抱的希望,只能從夢中去尋找,而她所迫尋的夢,又是如此的輕飄模糊,追不到,摸不到。她在“億舊”即“夢舊”當中,最終也是不能尋得“海上鷗盟”那樣的知交好友的。於是林薰玉唱出“登仙非慕莊生蝶”,把“夢”都了結於“逝者登仙界”的最後歸宿之中。

詩的後四句寫“驚回”“醒時”的情景。“醒時幽怨同誰訴”。黛玉有滿肚子的‘幽怨”,她雖然有視為平生知己的寶玉,但是又沒有誰可傾訴。黛玉的《詠菊》詩寫過“滿紙自伶題素怨”,《問菊》更直白地説“孤標傲世偕誰隱”。這樣看來,黛玉存有的“幽怨”,那是她孤高的品格不能融合於賈府的鄙俗;而黛玉的這種品格,又是以她的叛逆思想作為基礎所形成的。可以這祥説,封建社會的道德思想,對叛逆者的思想行為的壓迫和摧殘,是造成林黛玉“幽怨”滿懷的最根本原因。林黛玉的“幽怨”,即深藏的哀怨之所以找不到訴説之人,想來曹雪芹原著所寫,是黛玉還淚未盡“登仙”之時,寶玉已因賈府事敗、抄沒而遭禍。所以黛玉夢醒時找不到知己傾訴,剩下的卻只有“衰草寒煙無限情”的衰敗悲涼的肅殺秋情。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説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牀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説。

菊原文及賞析8

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翻譯

一夜過後,初降的寒霜輕輕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斷,荷葉傾倒。

耐寒的只有東邊籬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開,讓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註釋

金粟:黃色的花蕊。

賞析

初降的霜輕輕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無法耐住嚴寒,或折斷,或歪斜,惟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

夜裏寒霜襲來,本來就殘破的芭蕉和和殘荷看起來更加不堪。只有籬笆邊的菊花,金黃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更加豔麗。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此詩讚賞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菊原文及賞析9

原文: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高。

賞析:

題為菊,但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於鬢上。這第二句是説,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髮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哈哈沒有。這第二句,作者作為菊花是多麼自豪啊,人們終於認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着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

“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豔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裏,“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鬆,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説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裏,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菊原文及賞析10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朝代:清代

作者:顧太清

原文: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註釋:

[1]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2]沈(shěn)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薰香料。爇(ruò):燒。

[3]老圃:有經驗的菜農。

賞析:

詞作於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裏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説温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碧紗窗下沈檀爇”,屋內燃着驅暑的薰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餘,唯有讚歎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後才説出這一“菊”字,而驚歎、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在其中。

菊原文及賞析11

籬落歲雲暮,數枝聊自芳。

雪裁纖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

翻譯

一年將近在籬笆邊,幾枝菊暫且開得歡。

白雪裁剪出細蕊密,金蕾開放香氣連連。

千年曾為貧士之酒,一生都被霜雪摧殘。

春日花叢不要輕薄,彼此行止都是天然。

註釋

歲雲暮:即歲暮。一年將近時。

纖蕊:纖細的花蕊。

白衣:猶布衣,古未仕者著白衣。

青女霜:青女,神話中霜雪之神。

輕薄:輕浮刻薄,不厚道。

行藏:謂出仕即行其所學之道,或者退隱藏道以待時機。後因以“行藏”指出處或行止。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但據詩意可知作於秋日菊花盛放之時。作者生活在動亂迭起的晚唐時代,久受壓抑,其所作之詩,多諷刺現實或官僚集團,這首詩即是借詠物而刺世之作。

賞析

一年精近,本已是萬木凋落,百花殘盡之時,作者想不到籬笆旁邊那枝枝菊花開放了,“幾朵依稀散晚香”,這“數枝”花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豔麗的色彩。這就是詩的.開頭兩句所敍述的內容。作者接着描寫道:“雪裁纖蕊密,金拆小苞香。”這兩句是説: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纖細柔軟,金色的菊花,花蕾剛剛綻開,清香才流溢出來。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運用生動的語言,細膩地予以刻畫。菊花,黃白相間,豔麗多姿,也算是大自然的寵兒。可是“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它也是歷盡了人間的滄桑。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去後,以一介貧士的身份退隱田園,每日裏種菊南山,酣歌縱酒,(尤愛菊花酒)雖酒債處處,但精神卻得到了超脱。“千載”句便暗指此事。這兩句詩表面上寫菊花,實地裏卻是作者自身的慨歎。據史載,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譏諷,以故為公卿所惡,曾十上不中。故其思想情緒借詩人表達出來。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這兩句是説:春天的花草你沒有必要因為開在春光裏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從而輕浮刻薄,其實呀,你開在春天,我作為菊花開在秋天,都是天定的,並不是自然厚愛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則是:“你們那些官運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這個‘白衣’人。你們為官固然飯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們難道不是‘戰戰驚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嗎?我作為一個‘白衣’,雖説手中沒有生殺予奪之權,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見,我們‘彼此有行藏’啊!”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輕視白菊的同時,嚴肅地指出羣花應各自尊重本來的生長規律和特定稟性。

此詩以輕巧從容見長,它吐語雋永有致,意藴卻深邃綿厚。

菊原文及賞析12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翻譯

我想要問訊秋天的信息,眾人皆不知,我揹着手,口中唸唸有詞地叩問東籬下栽種的菊花。

孤標傲世的人應該找誰一起歸隱?為什麼同樣是開花,你卻比春花更遲?

空蕩蕩的庭院,落滿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歸、蟋蟀停止了鳴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不要説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你接談,你哪怕能與我説上片言隻語,我們也能相互理解對方的心思。

註釋

秋情:即中間兩聯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因“眾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喃喃:不停地低聲説話。

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後,是有所思的樣子。

叩:詢問。

東籬:指代菊。

孤標:孤高的品格。標,標格。

偕:同……一起。

為底:為什麼這樣。底,何。

蛩:蟋蟀。

可:是不是。雁、蝨、菊都是擬人寫法。

解語:能説話。在這裏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説話的話。語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

賞析

正因為林黛玉的風雅是故意做出來的,她實際上耐不住寂寞。所以,在《問菊》中,她大倒這方面的苦水:“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又自作多情地問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其實,這正是她自己耐不住冷清的`寫照。若依菊花之本性,人家本來就是順應秋之時節而生的。若怕寂寞,何必開於秋時?當事人只需像寶釵那樣為菊的到時未開而悵歎(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或者把菊的形象留下以作永遠的紀念(莫認東籬閒採掇,粘屏聊以慰重陽)即可,何必在人家正常開放的時節,問人家有沒有寂寞相思呢?林黛玉所寫的三首詩被評為菊花詩最佳。其中《詠菊》第一,此詩第二。如果作者只是為了表現她的詩才出眾,就不會在前面詠白海棠時要讓寶釵“壓倒羣芳”,在後面諷和螃蟹詠時卻又稱寶釵之作為“絕唱”。原來作者還讓所詠之物的“品質”去暗合吟詠它的人物。詠物抒情,恐怕沒有誰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氣質更與菊相適合的了。一般的詠菊詩主調就是:一、自命清高;二、孤獨寂寞;三、標榜遁世。菊花這個題材,又特別適合表現這些主題。原因是,菊花是秋花,既然傲立霜雪,又孤獨綻開(沒有跟眾多的春花一起開),特別適合失意的文人自比:瞧,我雖然失意,享受不了繁華,可我照樣是精神上的貴族——你不用我,我就學陶淵明隱居去。因此,曹雪芹讓林黛玉奪魁菊花詩,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林黛玉就是這種求之不得而怨的小文人的代表。

總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這些菊花詩一樣,是刻意裝出來的。是在明知“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來的。目的只是為了抒發自己小文人式的對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並同時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驗她能夠取法陶令的時候,她就丟下這些“孤標傲世偕誰隱”、“滿紙自憐題素怨”的標榜而不管,一個勁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了。

菊原文及賞析13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藴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

翻譯

難以抑制的詩興從早到晚把我糾纏,只好圍繞着籬笆散步或倚在石頭上獨自低吟。

筆端藴涵着智慧對着秋菊臨摹,口齒中含着對秋菊的芳香對着月亮吟詠。

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隻語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愫呢?

自從陶潛寫了詠菊以後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稱道。

註釋

無賴:無聊賴,無法可想。

詩魔:佛教把人們有所欲求的念頭都説成是魔,宣揚修心養性用以降魔。後遂以詩魔來説詩歌創作衝動所帶來的不得安寧的心情。

昏曉侵:從早到晚地侵擾。

欹:這裏通作“倚”。

沉音:心裏默默地在念。

毫端:筆端。

藴秀:藏着靈秀。“毫端藴秀”是心頭藴秀的修辭説法。

臨霜寫:對菊吟詠的修辭説法。臨,即臨摹、臨帖之“臨”。霜,非指白紙,乃指代菊,前已屢見。寫,描繪。這裏説吟詠。

口齒噙香:噙,含着。香,修辭上兼因菊、人和詩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與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這 裏不作平素解,卻兼有貞白、高潔的含義。“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懷。

一從:自從。

陶令: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符亮,一説名潛字淵明。

評章:鑑賞,議論。亦借説吟詠,

如:評章風月。

高風:高尚的品格。

賞析

這首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裏。這是《海棠詩社》的第二次活動,也是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此次活動,由史湘雲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在這次吟詩比賽中,“蘅蕪君”薛寶釵選了《憶菊》、《畫菊》之後,“怡紅公子”賈寶玉選了《訪菊》和《種菊》兩道詩題。“瀟湘妃子”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其餘五題分別由湘雲和探春選得。只“有頓飯工夫, 十二題已全,各自謄出來,都交與迎春,另拿了一張雪浪箋過來,一併謄錄出來”。這首詩是在蘅蕪君的《憶菊》、怡紅公子的《訪菊》和《種菊》,枕霞舊友史湘雲的《對菊》、《供菊》之後,由瀟湘妃子林黛玉寫出的三首詩中的第一首。“眾人看一首,贊一首,彼此稱揚不已。李紈笑道: ‘等我從公評來。通篇看來,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惱不得要推瀟湘妃子為魁了”。林黛玉可謂是囊括金、銀、銅牌。“ 寶玉聽説,喜的拍手叫"極是,極公道。"”

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詩作的時間、地點以及作者創作時的心情。瀟湘妃子詠菊的時候跟一般人不同:“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一種強烈的創作衝動,象神魔附體似的,使得她從早到晚激動不已。,欲罷不能。創作靈感來了,她甚至不能靜坐於閨房,只好繞過籬笆,來到假山旁邊,斜靠在山石上,面對着菊花,專心致志地去構思、低吟。詩詞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真實情感。這一句道盡了所有詩人的創作經驗。不僅如此,還把詩人的興奮、專心致志的藝術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了。瀟湘妃子僅此一聯就可足以技壓羣芳了。頷聯“毫端藴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胸有成竹,於是提起筆來,一瀉千里,把讚美菊花的秀麗篇章寫了出來。這還不夠,還要對着天上的明月反覆誦。可見,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詩作後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筆鋒一轉,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緒之中:借頌揚菊花來抒發我愁怨的詩篇,又有誰能夠理解我像素秋一樣高潔的情懷呢?尾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這在詩詞創作中叫“合”,於是又回到了詠菊的主題。自從陶淵明在詩歌中評説、讚揚菊花以後,千百年來菊花的不畏風霜、孤標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為人們所仰慕,所傳頌,直到今天。

在這首詩中,直接寫到菊花的字句並不多。但意在詩外,功夫在詩外。這才是詩詞創作中的佳品。在這裏,不能不回顧曹雪芹自題《紅樓夢》的一首絕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首絕句與林妹妹的這首詩,無論從語氣上還是內容上,是何等的相似!這是巧合,還是曹雪芹故意為之,誰能讀得懂?林黛玉的《詠菊》及其它詩詞又有誰能讀得懂它的真正含義?洋洋百餘萬言的《紅樓夢》,兩百餘年來,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討和研究,又有誰能真正地理解?但是,無論如何,人們都會承認,在《紅樓夢》林林總總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質與菊花最為相符。在評選過程中,包括社長李紈在內的眾姐妹們交口稱讚頷聯“ 毫端藴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本也不錯。因為這一聯體現了林黛玉的才氣與瀟灑。但是,細細品來,竊以為末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長!

餘不禁歎曰:千行妃子悲悽淚,一塊石頭説到今!

這首詩以“詠菊”為題,所寫的是寫菊花詩的情景。

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緊扣詩題,描述了為寫菊花詩,有如着魔了一般,從早到晚構思,繞籬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詩的人才有此真切的體會。

頷聯“毫端藴秀臨霜與,口角噙香對月吟”,俏麗、秀美,只有錦心秀口之人,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詩句。

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詩中所題寫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誰能理解這感傷的心情呢?這分明是借“詠菊”在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聯“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菊花的高潔品格,自從受到詩人陶淵明的好評之後,一直被世人議論至今。陶淵明愛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結,可謂奇思妙想的神來之筆。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詠菊》寫在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裏。這回描繪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作者讓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借用李紈公評《詠菊》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菊原文及賞析14

殘菊

清代:曹雪芹

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

蒂有餘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

半牀落月蛩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

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譯文及註釋

露凝霜重漸傾欹(qī),宴賞才過小雪時。

傾欹:指菊傾側歪斜。小雪:立冬以後的一個節氣。

蒂有餘香金淡泊(bó),枝無全葉翠離披。

餘香:實即“餘瓣”。淡泊:指顏色暗淡不鮮。離披:亦作“披離”,散亂的樣子。

半牀落月蛩(qióng)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

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知再會:“不知能否再見”的'意思。秋風:《紅樓夢》程高本作“秋分”,指季節説,兩者沒有多大差別。

註釋

傾欹:指菊傾側歪斜。

小雪:立冬以後的一個節氣。

餘香:實即“餘瓣”。淡泊:指顏色暗淡不鮮。

離披:亦作“披離”,散亂的樣子。

知再會:“不知能否再見”的意思。秋風:《紅樓夢》程高本作“秋分”,指季節説,兩者沒有多大差別。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則一字之別含義不同。自漢武帝作過“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秋風辭》後,“秋風過客”就成了時光短暫、好景不長的代用語。為便於推究原意,今從脂本。

簡析

此詩為清代偉大文學家曹雪芹創作的長篇小説《紅樓夢》中的人物詩,賈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詩社菊花詩中的最末一首。此詩作為小説人物詩,深刻展現了探春富於冷靜理性的性格。“殘菊”即“殘局”,暗寓大觀園少女們的悲劇命運。

菊原文及賞析15

不第後賦菊

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及註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

九月八: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説“九月八”是為了押韻。殺:草木枯萎。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盛開的菊花香氣瀰漫整個長安,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黃金甲:指金黃色鎧甲般的菊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香氣瀰漫整個長安,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註釋

不第:科舉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説“九月八”是為了押韻。

殺:草木枯萎。《呂氏春秋·應同》:“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黃金甲:指金黃色鎧甲般的菊花。

創作背景

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黃巢在起義之前,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被錄取。科場的失利以及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益發不滿。考試不第後,他豪情倍增,寫下了這首《不第後賦菊》。

賞析

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並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我花開後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禦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衝雲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説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羣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説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説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雲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裏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羣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民起義的“重陽佳節”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後,那身着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頌歌。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標籤:賞析 原文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