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

校園1.04W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1

題菊花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翻譯

秋風颯颯搖動滿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滿寒意,再難有蝴蝶飛來採蜜。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讓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開。

註釋

颯颯:形容風聲。

蕊:花心兒。

青帝:司春之神。古代傳説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東方,主行春天時令。

報:告訴,告知,這裏有命令的意思。

鑑賞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歌風台》)古往今來,卻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自從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徵。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脱離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颯颯西風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説,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院菊花瑟瑟飄搖。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西風”點明時節,逗起下句;“滿園”極言菊花之多;説“栽”而不説“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以一種挺立勁拔之感。寫菊花迎風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這在文人詠菊詩也不難見到;但“滿園栽”卻顯然不同於文人詩中的菊花形象。無論是表現“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絕俗”之態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脱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説“滿園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徵,與“孤”字無緣。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生命力,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的秋風中,菊花似乎帶着寒意,散發着幽冷細微的芳香,不像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竟發,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採掇菊花的幽芳了。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或懷才不遇。作者的感情有別於此,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小詩的後兩句是説,有朝一日,我要當了春神,我將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開。後兩句正是作者感情自然的發展,作者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裏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象,集中的表達了作者宏偉的抱負。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於底層勞動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讚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遇命運的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所謂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農民政權的施政綱領,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廣大勞苦大眾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裏。值得注意的是這裏還體現了農民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認為,這是詩化了的農民平等思想。

這裏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而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着做命運的奴隸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別。詩的作者説:“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了農民階級領袖人物推翻舊政權的豪邁意志和信心,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鐵門檻。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表現了一位胸懷大志者的本色,但它並不流於粗豪,仍不失含藴。這是因為詩中成功的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創作背景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記載這首詩作於黃巢五歲時,不可信。此詩應當作於黃巢年青時,發動起義之前。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2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叢的秋菊環繞着這家農舍,好像到了陶淵明先生的家。我繞着這家的籬笆牆賞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覺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開謝了,後面也就無花可賞了。

註釋:

1、秋叢:指叢叢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4、遍繞:環繞一遍。

5、籬:籬笆。

6、日漸斜: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

7、盡: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陽。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

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通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意趣盎然。

該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藴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説盡,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3

白菊三首

人間萬恨已難平,栽得垂楊更系情。

猶喜閏前霜未下,菊邊依舊舞身輕。

莫惜西風又起來,猶能婀娜傍池台。

不辭暫被霜寒挫,舞袖招香即卻回。

為報繁霜且莫催,窮秋須到自低垂。

橫拖長袖招人別,只待春風卻舞來。

註釋

閏前:在置閏之前的日子。

婀娜:體態輕盈、婉轉多姿的樣子。

挫:摧殘。

註釋

①閏前:在置閏之前的日子。

②婀娜:體態輕盈、婉轉多姿的樣子。

③挫:摧殘。

鑑賞

菊花雖以黃色為正,但白菊因其潔白如玉的顏色,更易給人以清高脱俗之感,故歷來詠白菊的詩詞也為數不少。司空圖的這三首詩,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作。

第一首詩是開題之作。詩歌的首句就顯得非常突兀,氣勢非凡。塵世人間的紛紛擾擾,讓人心煩意亂,渴求能有一方平靜的天空來安撫自己的心靈。那些楊柳難以完成這一使命。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常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所以楊柳只會讓人想起離別之情,使原有的煩亂心情更加沉重了。這種境況之下,詩人欣喜地發現,在置閏之前、霜雪未降的時節,菊花搖曳着輕盈的姿態,像是在為人作寬慰之解,此時,詩人心中的煩悶之情恐怕已經掃蕩殆盡了。

第二首詩是接承了上首詩的詩意,描摹了菊花開放時的情景,進一步表達了菊花的讚美之意。西風吹來,萬物凋零,但此時此刻只有菊花還在池台庭院旁邊以其婀娜多姿的體態綻放着生命力。雖然有嚴寒和霜雪襲來,但菊花毫無畏懼,擺動輕盈的舞袖,那醉人的花香就會縈繞在賞花人的面前,給人們帶來了春天般的美好。

第三首詩寫道,繁霜降下,秋去冬來,菊花終究要與人們辭別了。但是這種辭別沒有哀傷與悲愁,只有從容與淡定。“且莫催”、“自低垂”的“且”與“自”二字,將菊花的從容姿態充分展現出來。儘管是辭別,菊花依然是橫拖長袖,呈現出讓人憐惜的姿容,那種樂觀與淡定,讓人不由得對菊花在來年春天的重新萌發充滿了樂觀的期望。“只待”與“舞來 ”也是非常富有表現力的字眼。

三首詩前後結構整齊、意脈貫通,採取以短篇連綴成長篇的手法,不但將白菊的動人形象展現於讀者眼前,更提煉、昇華出其內在的優秀精神品質,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4

  寒菊 / 畫菊 宋朝

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寒菊 / 畫菊》譯文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寒菊 / 畫菊》註釋

不併: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説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寒菊 / 畫菊》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遊朝俯首遊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遊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遊情懷。“抱香詩,喻指自己高潔遊民族情操,“北風詩,雙關語,暗示北凋來遊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詩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遊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遊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着,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裏遊“趣詩,既指菊花遊傲風拒霜、獨放光華遊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游高潔堅貞、真淳自得遊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遊“採菊東籬下詩、 “此中有真意詩遊意趣。范成大在《範村菊譜序》裏提到“以菊比君子詩遊説法,雲: 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髮,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詩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遊題旨是相同遊,範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遊深刻內藴。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詩。北風在南宋文學家遊筆下象喻來自北凋遊貴族統治集團遊侵擾。“枝頭抱香死詩比“抱香枝上老詩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詩和“不隨黃葉舞秋風詩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詩字帶來了些許佻達遊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遊是,前者點出“北風詩,分明指向起於北凋遊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説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詩遊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遊至死不渝遊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遊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遊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遊同時,攄寫了鄭思肖遊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遊自然美,菊畫遊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遊人格美,使菊花形象遊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遊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遊審美體驗和深睿遊哲理含藴,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啟迪。

  《寒菊 / 畫菊》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歎,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並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於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寒菊 / 畫菊》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裏,終身不仕,連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5

朝代:唐代

作者:黃巢

原文: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譯文

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園菊花瑟瑟飄搖。花蕊花香充滿寒意,蝴蝶蜜蜂難以到來。

有朝一日,我要當了春神,我將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開。

註釋

⑴颯颯:形容風聲。

⑵蕊:花心兒。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傳説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東方,主行春天時令。

⑷報:告訴,告知,這裏有命令的意思。

創作背景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記載:“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聯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應曰:‘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巢之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裏説這首詩作於黃巢五歲時,不可信。此詩當作於黃巢年青時,發動起義之前。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6

檐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

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採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譯文

庭前的甘菊花因為移載得晚,到重陽節時花蕊還是青的沒有開花,不能摘來觀賞。

等到明天秋景蕭瑟人們從酒醉中清醒了,你再開出些殘花來有什麼用呢?

籬笆邊的野地裏開了許多雜花,人們將這些細碎瑣屑的花采了擺在中堂中觀賞。

感念你空長了大大的枝葉,只因跟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為風霜所侵。

賞析: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節,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詩人看到庭前遲開的甘菊花,不禁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有感而作。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7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藴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

翻譯

難以抑制的詩興從早到晚把我糾纏,只好圍繞着籬笆散步或倚在石頭上獨自低吟。

筆端藴涵着智慧對着秋菊臨摹,口齒中含着對秋菊的芳香對着月亮吟詠。

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隻語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愫呢?

自從陶潛寫了詠菊以後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稱道。

註釋

無賴:無聊賴,無法可想。

詩魔:佛教把人們有所欲求的念頭都説成是魔,宣揚修心養性用以降魔。後遂以詩魔來説詩歌創作衝動所帶來的不得安寧的心情。

昏曉侵:從早到晚地侵擾。

欹:這裏通作“倚”。

沉音:心裏默默地在念。

毫端:筆端。

藴秀:藏着靈秀。“毫端藴秀”是心頭藴秀的修辭説法。

臨霜寫:對菊吟詠的修辭説法。臨,即臨摹、臨帖之“臨”。霜,非指白紙,乃指代菊,前已屢見。寫,描繪。這裏説吟詠。

口齒噙香:噙,含着。香,修辭上兼因菊、人和詩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與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這 裏不作平素解,卻兼有貞白、高潔的含義。“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懷。

一從:自從。

陶令: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符亮,一説名潛字淵明。

評章:鑑賞,議論。亦借説吟詠,

如:評章風月。

高風:高尚的品格。

賞析

這首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裏。這是《海棠詩社》的第二次活動,也是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此次活動,由史湘雲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在這次吟詩比賽中,“蘅蕪君”薛寶釵選了《憶菊》、《畫菊》之後,“怡紅公子”賈寶玉選了《訪菊》和《種菊》兩道詩題。“瀟湘妃子”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其餘五題分別由湘雲和探春選得。只“有頓飯工夫, 十二題已全,各自謄出來,都交與迎春,另拿了一張雪浪箋過來,一併謄錄出來”。這首詩是在蘅蕪君的《憶菊》、怡紅公子的《訪菊》和《種菊》,枕霞舊友史湘雲的《對菊》、《供菊》之後,由瀟湘妃子林黛玉寫出的三首詩中的第一首。“眾人看一首,贊一首,彼此稱揚不已。李紈笑道: ‘等我從公評來。通篇看來,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評:<<詠菊>>第一,<<問菊>>第二,<<菊夢>>第三,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惱不得要推瀟湘妃子為魁了”。林黛玉可謂是囊括金、銀、銅牌。“ 寶玉聽説,喜的拍手叫"極是,極公道。"”

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詩作的時間、地點以及作者創作時的心情。瀟湘妃子詠菊的時候跟一般人不同:“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一種強烈的創作衝動,象神魔附體似的,使得她從早到晚激動不已。,欲罷不能。創作靈感來了,她甚至不能靜坐於閨房,只好繞過籬笆,來到假山旁邊,斜靠在山石上,面對着菊花,專心致志地去構思、低吟。詩詞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真實情感。這一句道盡了所有詩人的創作經驗。不僅如此,還把詩人的興奮、專心致志的藝術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了。瀟湘妃子僅此一聯就可足以技壓羣芳了。頷聯“毫端藴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胸有成竹,於是提起筆來,一瀉千里,把讚美菊花的秀麗篇章寫了出來。這還不夠,還要對着天上的明月反覆誦。可見,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詩作後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筆鋒一轉,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緒之中:借頌揚菊花來抒發我愁怨的詩篇,又有誰能夠理解我像素秋一樣高潔的情懷呢?尾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這在詩詞創作中叫“合”,於是又回到了詠菊的主題。自從陶淵明在詩歌中評説、讚揚菊花以後,千百年來菊花的不畏風霜、孤標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為人們所仰慕,所傳頌,直到今天。

在這首詩中,直接寫到菊花的字句並不多。但意在詩外,功夫在詩外。這才是詩詞創作中的佳品。在這裏,不能不回顧曹雪芹自題《紅樓夢》的一首絕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首絕句與林妹妹的這首詩,無論從語氣上還是內容上,是何等的相似!這是巧合,還是曹雪芹故意為之,誰能讀得懂?林黛玉的《詠菊》及其它詩詞又有誰能讀得懂它的真正含義?洋洋百餘萬言的《紅樓夢》,兩百餘年來,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討和研究,又有誰能真正地理解?但是,無論如何,人們都會承認,在《紅樓夢》林林總總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質與菊花最為相符。在評選過程中,包括社長李紈在內的眾姐妹們交口稱讚頷聯“ 毫端藴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本也不錯。因為這一聯體現了林黛玉的才氣與瀟灑。但是,細細品來,竊以為末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長!

餘不禁歎曰:千行妃子悲悽淚,一塊石頭説到今!

這首詩以“詠菊”為題,所寫的是寫菊花詩的情景。

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緊扣詩題,描述了為寫菊花詩,有如着魔了一般,從早到晚構思,繞籬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詩的人才有此真切的體會。

頷聯“毫端藴秀臨霜與,口角噙香對月吟”,俏麗、秀美,只有錦心秀口之人,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詩句。

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詩中所題寫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誰能理解這感傷的心情呢?這分明是借“詠菊”在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懷。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聯“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説到今”,菊花的.高潔品格,自從受到詩人陶淵明的好評之後,一直被世人議論至今。陶淵明愛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結,可謂奇思妙想的神來之筆。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詠菊》寫在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裏。這回描繪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作者讓林黛玉選了其中三道詩題:《詠菊》、《問菊》和《菊夢》。借用李紈公評《詠菊》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8

寒菊/畫菊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翻譯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註釋

不併: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説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着,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裏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範村菊譜序》裏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説法,雲: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髮,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的題旨是相同的,範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的深刻內藴。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説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的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藴,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啟迪。

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裏,終身不仕,連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

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歎,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並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於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9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翻譯/譯文

譯文

公子貴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陽佳節,插菊在鬢髮,朵朵爭俏。

露水陽光讓菊花更豐潤,香滿池岸綠滿池岸,

因此它從來不用羨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註釋

菊:此處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孫: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陽節。

秋香:菊花。

由來:因此從來。

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

賞析/鑑賞

賞析

題為菊,但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於鬢上。這第二句是説,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髮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哈哈沒有。這第二句,作者作為菊花是多麼自豪啊,人們終於認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着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

“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豔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裏,“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 “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鬆,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説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裏,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10

籬落歲雲暮,數枝聊自芳。

雪裁纖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

翻譯

一年將近在籬笆邊,幾枝菊暫且開得歡。

白雪裁剪出細蕊密,金蕾開放香氣連連。

千年曾為貧士之酒,一生都被霜雪摧殘。

春日花叢不要輕薄,彼此行止都是天然。

註釋

歲雲暮:即歲暮。一年將近時。

纖蕊:纖細的花蕊。

白衣:猶布衣,古未仕者著白衣。

青女霜:青女,神話中霜雪之神。

輕薄:輕浮刻薄,不厚道。

行藏:謂出仕即行其所學之道,或者退隱藏道以待時機。後因以“行藏”指出處或行止。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無法考證,但據詩意可知作於秋日菊花盛放之時。作者生活在動亂迭起的晚唐時代,久受壓抑,其所作之詩,多諷刺現實或官僚集團,這首詩即是借詠物而刺世之作。

賞析

一年精近,本已是萬木凋落,百花殘盡之時,作者想不到籬笆旁邊那枝枝菊花開放了,“幾朵依稀散晚香”,這“數枝”花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豔麗的色彩。這就是詩的開頭兩句所敍述的內容。作者接着描寫道:“雪裁纖蕊密,金拆小苞香。”這兩句是説: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纖細柔軟,金色的菊花,花蕾剛剛綻開,清香才流溢出來。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運用生動的語言,細膩地予以刻畫。菊花,黃白相間,豔麗多姿,也算是大自然的寵兒。可是“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它也是歷盡了人間的滄桑。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去後,以一介貧士的身份退隱田園,每日裏種菊南山,酣歌縱酒,(尤愛菊花酒)雖酒債處處,但精神卻得到了超脱。“千載”句便暗指此事。這兩句詩表面上寫菊花,實地裏卻是作者自身的慨歎。據史載,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譏諷,以故為公卿所惡,曾十上不中。故其思想情緒借詩人表達出來。

“春叢莫輕薄,彼此有行藏。”這兩句是説:春天的花草你沒有必要因為開在春光裏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從而輕浮刻薄,其實呀,你開在春天,我作為菊花開在秋天,都是天定的,並不是自然厚愛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則是:“你們那些官運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這個‘白衣’人。你們為官固然飯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們難道不是‘戰戰驚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嗎?我作為一個‘白衣’,雖説手中沒有生殺予奪之權,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見,我們‘彼此有行藏’啊!”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輕視白菊的同時,嚴肅地指出羣花應各自尊重本來的生長規律和特定稟性。

此詩以輕巧從容見長,它吐語雋永有致,意藴卻深邃綿厚。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11

殘菊

清代:曹雪芹

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

蒂有餘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

半牀落月蛩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

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譯文及註釋

露凝霜重漸傾欹(qī),宴賞才過小雪時。

傾欹:指菊傾側歪斜。小雪:立冬以後的一個節氣。

蒂有餘香金淡泊(bó),枝無全葉翠離披。

餘香:實即“餘瓣”。淡泊:指顏色暗淡不鮮。離披:亦作“披離”,散亂的樣子。

半牀落月蛩(qióng)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

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知再會:“不知能否再見”的意思。秋風:《紅樓夢》程高本作“秋分”,指季節説,兩者沒有多大差別。

註釋

傾欹:指菊傾側歪斜。

小雪:立冬以後的一個節氣。

餘香:實即“餘瓣”。淡泊:指顏色暗淡不鮮。

離披:亦作“披離”,散亂的樣子。

知再會:“不知能否再見”的意思。秋風:《紅樓夢》程高本作“秋分”,指季節説,兩者沒有多大差別。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則一字之別含義不同。自漢武帝作過“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的《秋風辭》後,“秋風過客”就成了時光短暫、好景不長的代用語。為便於推究原意,今從脂本。

簡析

此詩為清代偉大文學家曹雪芹創作的長篇小説《紅樓夢》中的人物詩,賈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詩社菊花詩中的最末一首。此詩作為小説人物詩,深刻展現了探春富於冷靜理性的性格。“殘菊”即“殘局”,暗寓大觀園少女們的悲劇命運。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12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譯文及註釋

滿園花菊鬱(yù)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一滿園的菊花好似鬱金黃,中間有一叢卻雪白似霜。

鬱金黃:花名,即金桂,這裏形容金黃色的菊花似鬱金黃。孤叢:孤獨的一叢。

還似今朝(zhāo)歌酒席,白頭翁(wēng)入少年場。

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白頭翁:詩人自謂。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一滿園的菊花好似鬱金黃,中間有一叢卻雪白似霜。

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註釋

鬱金黃:花名,即金桂,這裏形容金黃色的菊花似鬱金黃。

孤叢:孤獨的一叢。

白頭翁:詩人自謂。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晚年時在一個重陽日與客飲酒賞菊有感而作,約作於公元835年(大和九年)。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後兩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題為“賦白菊”,詩開頭卻先道滿園的菊花都是金黃色。“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這是用陪襯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叢”更為突出,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那一點紅色也就更加顯目了。“滿”“鬱”與“孤”兩相對照,白菊更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動的比喻,描繪了白菊皎潔的色彩。

更妙的是後兩句:“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詩人由花聯想到人,聯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貼切,看似信手拈來,其實是由於詩人隨時留心觀察生活,故能迅速從現實生活中來選取材料,作出具體而生動的比喻。這一比喻緊扣題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結句“白頭翁人少年場”,頗有情趣。白菊雖是“孤叢”,好似“白頭翁”,但是卻與眾“少年”在一起,並不覺孤寂、蒼老,仍然充滿青春活力。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13

原文:

題菊花

朝代:唐朝

作者: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秋天颯颯的西風中院內開滿了菊花。蝴蝶早已隨夏日遠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風裏孤芳自賞。如果有一天我當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麼一定要讓這美麗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樣開在春天裏。

註釋

⑴颯颯:形容風聲。

⑵蕊:花心兒。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傳説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東方,主行春天時令。

⑷報:告訴,告知,這裏有命令的意思。

賞析: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記載:“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聯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應曰:‘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巢之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裏説這首詩作於黃巢五歲時,不可信。此詩當作於黃巢年青時,發動起義之前。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14

愁絕行人天易暮,行向鷓鴣聲裏住。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

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有幾個徵鴻,相伴也,送君南去。

翻譯

世間別離最無奈,總到離別時,方恨相聚少。你我二人.意氣相投,此一別,好時光將少。我是多麼不情願,與你在日暮黃昏中告別,此時此刻的心情,想必我們彼此明瞭。

楊柳折了無數,仍道不出珍重,笛聲陣陣,扣人心絃。你終究還是成為落日中的遠影,我駐足難移,惟願鴻雁伴君行,一路順風順水。

註釋

愁絕:極度的憂愁。

易:改變。鷓鴣聲裏,借指見陽將去的江華之地,地在西南方,故云。

渺渺:遙遠。

楚天:古時長江中下游一帶屬楚國,楚在南方,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吹度:吹送。

徵鴻:徵雁,大雁秋來南飛,春來北往,但詩詞中多指南飛之雁。

創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納蘭容若的好友張純修(號見陽)離京赴任湖南江華縣,容若作此詞以送別。

賞析

上片寫想像之景,描寫見陽將赴任之地的蒼茫悽清之景。“愁絕行人天易暮”,人要走,留不住的盡是相思情,彷彿知道容若內心的悽苦,連上天都不忍再看,暮色深重,愁煞趕路人。“行向鵬鴣聲裏住”,“鷓鴣聲裏”一語雙關,既指友人沿途之景,又用鷓鴣特殊的鳴叫聲“行不得也哥哥”來表達挽留和思念。“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既然清楚了友人要去的地方,但是自己無法相陪,這真是哀愁的一件事情。

下片接着寫送別之情,依依惜別,不忍分離,可是離別總是要面對的,容若只得化悲痛為安慰,對自己説,朋友不過是遠去,來日方長,總有見面的一天。“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催度。”話雖如此,依然是捨不得離開,不知道送過了多少路程,不知道走過了多少亭子,就是捨不得説分手。但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自己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不能將朋友送到他要去的地方。折柳送別是古人的傳統,而“折殘”二字道盡了分離時的難捨難分。但是友人這一路上是否安全,他依然擔心。正巧頭頂上盤旋幾隻大雁,那就讓大雁為自己護送友人,一路南下。詞人巧設“徵鴻”來陪伴友人南下,以解其路途的寂寞,亦隱隱表現出對友人的關懷。情感的真摯到最後陡然升起,友人之間的情誼無須再多説,彼此心意瞭然。

一般人描寫送別,總是從眼下的依依惜別講起,但容若另闢蹊徑,直接描寫旅途中的各種蕭瑟意象,彷彿已經親眼見劍一般。到了下片才拉回現實,説到當下正在長亭餞別,在笛聲中送好友踏上征途。白己不能隨好友例土,只有大邊的兒只孤雁,陪伴好友向着一路向南。

《菊》原文及翻譯賞析15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註釋

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沈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薰香料。

爇:燒。

老圃:有經驗的菜農。

註釋

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沈(shěn)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兩種著名的薰香料。爇(ruò):燒。

老圃:有經驗的菜農。

鑑賞

詞作於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裏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説温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碧紗窗下沈檀爇”,屋內燃着驅暑的薰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餘,唯有讚歎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後才説出這一“菊”字,而驚歎、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在其中。

標籤:賞析 原文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