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

校園1.6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瓦爾登湖》這本書時,我還小,大約在念國小五六年級,沉迷的是富有情節的故事小説,對散文式的文章,統統不屑一顧,所以乍一翻看,覺得很是乏味,想也沒想就把它扔回了原處,再説,封面上都是灰塵的書,想必是不值得一讀的吧!

多年後,我上大學了,學校圖書館裏的書可謂琳琅滿目,看着遠比小書店多好幾倍的書,從一個書架移到另一個書架,腳都挪不動,無意間,又看到了這本書,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梭羅是美國的著名作家,哲學家了,大概人就是這麼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帶出了圖書館。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須得聽其言,觀其行,而要了解一本書,不僅要了解書的作者,也要了解此書創作時作者所處的境況以及當時大的社會背景。脱離了這些,書為死物,你既無法深究什麼,也無法獲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衞——梭羅,美國著名作家,自然主義者,哲學家,改革家,16歲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其思想受愛默生影響,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梭羅26歲,正是青年意氣風發,雄心勃勃於名利追逐的年紀,可是梭羅卻掙脱了俗世的枷鎖,獨自在瓦爾登湖湖畔建立了一個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為自給自足,《瓦爾登湖》便是他在湖邊兩年生活裏大小瑣事的記錄和思想的隨筆。

19世紀的美國,被歷史學家們認為是獨立的美國文化誕生和生長的`時期,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而梭羅較之而言,注重實際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在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子裏,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記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筆開銷,除去原木,石頭和沙子,他一共花費了28。125美元,這個花費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來説簡直不可思議,而對當時的人們來説其實也同樣難以置信。人們總是説,賺這點錢夠幹什麼呢!於是又繼續拼死拼活的勞動賺錢,等到錢攢夠了,卻發現物價又漲了,只能望洋興歎罷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2

在某種程度上説,《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誌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於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

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以及獵狐犬等的描寫,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可以説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梭羅在本書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羣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後不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文化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梭羅在書中談天説地和縱古覽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積極性的批評與建議,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梭羅諸些舉動和言論,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當今中國,到處可以見到人們侵犯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且不論其它生態物種,就説樹吧!

樹,是我們人類最先的寄託,在樹上吃住行,樹為我們人類提供了最根本的家園;樹能如此,那些其它動植物呢?我想它們生態作用一定也很巨大。那人類還要肆無忌憚的去破壞、殺害們呢?

自然給予人類那麼多,人類當予反思,來感恩這地球上最偉大的母親!

瓦爾登湖讀後感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下午,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積極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裏,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並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穫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4

梭羅説,人捨棄越多就越富有。居無定所,就會享受每一個地方的好時光,讓自己變成富人,思想中獲得一片自然風景,每年再看也就會都有此收穫。就如詩人離開田莊,他享用了其中的精髓,把田莊寫進詩篇,只把空殼留給了農場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自然風景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喜愛的就會感覺到悽美,不喜愛的就會感覺到寒冷。梭羅告誡人們,儘量遠離約束,活得自如才好,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更多的土地上、房屋裏。田地,少而勤,呵護在心,自然會得到很多樂趣。

梭羅來到林間居住,像報曉的晨雞,來喚醒鄰人。生而為人,應該追求什麼才是最好的,希望人們多去親近自然的、有思想的東西,感受自然而然,享受自然而然的詩篇。梭羅居住在林間湖邊,享受到了開闊的世界,享受到了幸福的時刻。他對此的描述,給人帶來清新之感,世界是如此遼闊,思想是如此深邃。大多數人卻如井底之蛙,一生也沒有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真實的.世界,只顧隨波逐流,任世俗的物慾橫流過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思想的一切淹沒,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人居於時空之中,宇宙萬物之間,所佔不過一隅之地,像自然一樣簡約純潔,思想如世界一樣豐盈飽滿,充滿神祕的不可知。人居於某處,人又為何而生?

每日清晨是自我更新的時候,清晨最有價值,萬物醒悟的時辰。清晨,有清醒的頭腦,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也是人精神最純潔的時刻,梭羅關於清晨的描寫詩意又富有哲學意味。梭羅提出覺醒便是生活,對清晨的覺醒,那是一種精神,要心懷無限嚮往,那是生命昇華的狀態。梭羅提出,讓時光昇華,才是境界最高的藝術,雕刻品味生活,讓思想煜煜生輝。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着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着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着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着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着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於買賣經營,過着奴隸般的日子。” 我常常驚異於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出的由衷讚歎吸引,並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衝動。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讓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羣搏鬥的`熱忱的看客,為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並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並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着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無聊時光而漫不經心的翻閲,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鑽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 ,再簡單。”我們的生活本該就這麼簡單。

每一本好書都是聖經,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去閲讀。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從這個書上來説,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説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與説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悦、開心、榮幸時光。《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

瓦爾登湖讀後感7

梭羅説:“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基本上十個個手指就能數得過來,頂多再加上十個腳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丟棄的”。

這本《瓦爾登湖》全面展示了梭羅獨自生活在湖邊的點點滴滴。他過着極簡的生活,自己蓋房子,自己種地,在湖上釣魚,所求甚少。

不追求物質的他,在本書中記錄瓦爾登湖的四季變換,記錄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一些思考。

他在冬天聽到瓦爾登湖冰面凍裂的聲音,那像是低沉的悶雷聲。

他觀看工人在湖面鑿冰,以備夏天使用。

他在湖邊的密林裏散步遊蕩,觀察螞蟻打架,聆聽鳥兒歌唱。

他能詳細準確説出那些動物及植物的名字,是一個博學多知熱愛自然的`人。

他甚至測量出了瓦爾登湖的準確深度。

他追求着人性的進步,認為物質條件只是服務於這個目標,誰要是把改善物質條件當成人生最終目標,那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也不反對改善物質條件,他反對的是那些被物質所困陷入慾望陷阱的人們。這一點,對現在的人們是一種啟發。如果想活得更快樂一點,就要更清楚的瞭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有太多的人,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兩廳奔波勞累。也有些人,天天旅遊,買得起上萬元的包包依然覺得空虛。

梭羅用他在湖邊生活告訴大家,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多麼豪華的住宅,也能夠快快樂樂的生活下去。

他不是推崇讓大家和他一樣隱居生活,他是想告訴人們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現在的社會如此的焦慮,大家被生活推着走,着急的想要得到一切,不得不説是一種悲哀。在書中的那個世界,安靜祥和,沒有爭吵,有的是大自然剛醒的聲音和悠然淡定的生活態度。那真的是一種讓人羨慕的生活,不過又有誰能完全超脱社會去過這樣的生活呢。

我們能做到的大概就是更清醒的活着,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努力在這樣的社會下成為獨立自主的個人,而不是被慾望的世界迷花了雙眼,忘記了自己是誰。

瓦爾登湖讀後感8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唐代詩人王之煥的千古名詩,膾炙人口,又富於哲理。其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我受益一生的靈丹妙藥,它時時提醒我: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學無止境,登高才能望遠。

這首詩是説: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着東海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樓。詩人王之渙在登高遠望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詩中前兩句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山河,收入到短短十個字中,讓我們讀後感到胸襟為之一開,“欲窮”“更上”兩個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首詩也讓我從一個不求上進、驕傲自滿的人,成為了一名謙虛好學、奮發上進的好學生,我現在就給你們講一講我的經歷吧!

一次,老師要求我們把課文背熟,我不費吹灰之力就背得滾瓜爛熟了,於是就洋洋自得起來。心想:瞧我多厲害,背得那麼熟練,我開始漸漸疏遠課文。但在一次課堂練習中,正好出現了這課的按課文內容填空,我頓時傻眼了,腦子裏一片空白,無論我怎麼拍打自己的腦袋,都於事無補。下午老師開始報分數,我屏住呼吸,連頭也不敢抬。這時,我的耳邊響起了一個嚴厲的聲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難道你忘了嗎?”我的心像被針刺了一樣痛,要是我不驕傲,努力複習,我怎麼會一落千丈呢?

從此以後,便不再混日子,也不再驕傲,開始在學校裏用功讀書,只要稍有懈怠,我就會看看這首詩,然後便會充滿力量,開始孜孜不倦的學習。因為這首詩的原因,我已經從一個人見人煩的學生,變成了誰見誰都喜歡的國小生呢!現在回想起來,變化太大了,我就好像童話故事裏的“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實在是太棒了!人生就如詩一樣,如果你想把天下的美景盡收眼底,就必須站得更高更遠,如果你想有豐富的知識,想被別人瞧得起,就必須“更上一層樓”。

瓦爾登湖讀後感9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裏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牀,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着他喜歡的事。他追尋着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裏,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着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裏,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着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無論你的生活多麼艱難

請正視它 好好的活下去

別逃避它 也別咒罵它。

它並沒有你那麼糟糕。

當你最富裕的時候

你的生活反倒最可悲。”

亨利.戴維.稜羅於1845年7月4日搬至瓦爾登湖獨自生活。

在閲讀本書導語時,看到這句話,我的腦海中很自然的聯想到了陶淵明的歸隱。當我慢慢的開始往後翻閲時漸漸的明白了其中的不同。

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常常能夠看見許多對人性的批判與對官場的抨擊。而《瓦爾登湖》更類似與稜羅的生活雜記 ,它更多在於表現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人世之間的思考。他的思考往往會給人一種戳中靶心的痛快,正因為他的特立獨行,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他是孤獨的。對於稜羅的“孤獨”人們有了許多的理解,有人説,這讓她想起了黑麥筆下的樹“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於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一些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的確,這能夠很好的比喻稜羅。

比起中國古代多數因厭倦官場而隱逸的隱士們不同,他的歸隱更多的是享受於被自然沐浴的獨居生活, 一個人搭建木屋,耕地,製作生活用品,一個人目送着四季的變遷,一個人漫步在廣袤的森林裏,聽風呼嘯的聲音,安靜,美麗又平和。真正熱愛自然,就是用心來擁抱它,感受它,稜羅做到了這一點,也獲得了自然的饋贈——比大多數人觀察到更細微的事物。

當我一次次翻閲《瓦爾登湖》我心中隱隱燃起了對於這種生活的嚮往。這並不是説我厭倦了庸碌的生活 ,我愛它,而我卻不能夠在這兩者中做出選擇,只能沿着生活原本的軌跡繼續打轉。我想,這便是我無法達到這樣的人生高度的最大阻礙。

我想,當我們面臨許許多多零零碎碎的小挑戰時。我們才會明白稜羅的偉大,生活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立秋前後,我讀了這本書。很薄,只有三百多頁,斷續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讀的書都停下了,很有點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幾乎就沒怎麼熱過。立秋這幾天,一直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户外活動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時候,一羣人躲在易初蓮花的檐下避雨。人們臉上,大多是焦急、煩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沒有什麼表情,無聊的翻看着自己買的東西。路上沒有什麼人,有傘的和沒傘的人,都在避雨。雖然我有傘,但雨水還是立刻就把我的褲管打濕到膝蓋的位置,鞋也濕透了。我索性就在水裏淌着走,引來幾個賣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辦完了事,正想着要不要也跟大夥一樣,找地方躲躲。這時,雨漸漸停了。

大自然,有時就是這麼氣人。但我心裏很清楚,他並非是跟我作對(我人品還沒差到這份上),他只不過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罷了。

回到梭羅這本書。他跟大自然的關係算是很不錯的,但潛水鳥或松鼠有時候還是會愚弄他。或許説愚弄有些過分了,不過是遊戲而已。唯心一點説,同樣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遊戲就是遊戲,看它無所謂,它便不存在。

生活簡單化,或者説簡樸化,是我多年來的想法,並且也是按照這個想法來執行的。雖然很多時候,跟這世界顯得格格不入,但我覺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對於一個人來説精神層面更重要,那麼多少就必須要放棄一些物質層面的東西。或者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角度來説,並非是單純的.自制、節慾,而是心靈的淨化使得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自動脱離了視野。“制”、“節”是一種痛苦,“無為”則就沒有什麼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級車看成是目標,但我沒有,我發自內心的認為,我不需要這些。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為此“樂”非彼“樂”,這世上並非只有那麼幾種快樂的。

我把快樂,建立在內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夜已深,翻開《瓦爾登湖》,重温着這些句子,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漣漪。

梭羅筆下的這個“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朧的霧中,令人無比嚮往、蠢蠢欲動。書中的句子,總能猝不及防地擊中我們的內心深處,或引起強烈共鳴,或引發深度思考,或令人深思嚮往......

讀《瓦爾登湖》,我們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處處藴含着返璞歸真的美麗。他記錄了觀察與體驗大自然最真實的模樣,為其賦予了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正是梭羅超越眾人所擁有的一切所在。反觀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質要求的時代,恐怕難以找到如此沉澱,專心體味生活意義的仙露瓊漿了,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脱出來,迴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喚醒了我們沉睡的舊夢。

讀罷此書,我腦海中隱隱出現了一個頭戴草帽、短褐穿結、帶月荷鋤的人——五柳先生。

梭羅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兩人都因厭惡世俗的追名逐利,厭惡趨炎附勢的污濁世風而隱居,都好自然、樂山水、愛流年,梭羅也曾在瓦爾登湖畔“種豆南山下”,兩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隱居時間了,梭羅只隱了兩年多,而陶淵明卻是藏了半輩子。

其實對山水的偏愛不在於隱居時間的長短,時間只是人們想象與虛構的產物罷了,重要的是心。隱居只是一種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爾登”才是最具意義的。

勞動或創造的目的是與大自然或萬事萬物進行心靈的聯繫,這個過程才有意義。作者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為什麼呢?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於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無法平靜,就算環遊世界,對你而言也並無差異,瓦爾登湖是你永遠找不到世外桃源,是想得而不可得的詩意生活,因為它只會存在於你的心中。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大自然既能適應我們的長處,也能適應我們的弱點——題記

我認為梭羅在這本書中寫出了他對瓦爾登湖的理解與對人生的思考。梭羅寫了湖邊的森林的濃郁、蒼翠;寫了湖上的鳥叫聲的甜美、高亢;寫了潛水鳥的活潑與調皮,寫了松鼠以及各種動物種種可愛的動作。

我認為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梭羅是崇尚自由的。當他從瓦爾登湖到村鎮中修鞋卻被捕時,可以發現他嚮往的是美利堅的和平與自由。“什麼也不能正當地迫使單純而勇敢的人產生庸俗的傷感”。梭羅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勇敢地面對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視的東西。並仍能保持自己單純的、自然的、美好的偉大心靈。並且他有着同樣並且他有着同樣生活簡單,在世人看來卑微而粗俗的人作為訪客,這些訪客在梭羅看來是淵博的、謹慎而智慧的。

梭羅探索着大自然的美妙與歷史,同時從大自然的歷史中探求着人類的歷史。梭羅從中領悟出自然對人類過錯的寬容與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忽然變得那麼渺小!

最後,梭羅提到“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要面對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別用惡言咒罵它”。因為,在梭羅看來,生命永遠沒有想象中的惡劣。

想了半天,仍未得出合適的名字。小可斗膽向才高八斗的諸位高人求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瓦爾登湖》中有一句話:“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他的命運,或者説,指明瞭他最終的歸宿” 。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在於他擁有多少優越的條件,而在於他如何看待自己。一個人只有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最終走向成功。

正確認識自己,看似簡單,但若是細細一想,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又有多少人呢?有的人總是一味否定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優秀,但卻從未想過去尋找自己有什麼優點,去發現自己的過人之處。試問,這樣的人又怎麼能夠成功呢?如果一個人總是對自己不自信,總是不相信自己,總是在一味貶低自己。這樣的人,你自己都不願意給你自己一個機會,那麼別人又憑什麼給你機會?你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麼你憑什麼讓別人相信你,憑什麼讓成功眷顧你?

總是對自己不自信的人是無法獲得成功的',而除了這些沒有自信的人,還有一些人也得不到成功的眷顧。那便是那些對自己盲目自信,總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很重要,覺得地球離開了自己就不能轉了。這樣的人總是盲目自信,當別人都在努力的時候,他們卻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們總認為別人無法超越自己,殊不知,別人已經到達了終點,而他們卻始終在原地踏步。

認識自我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把握自己、發展自己和超越自我的前提。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所以,在人生路上,你的敵人永遠只有你自己妄自菲薄和盲目自信只會阻擋你的成功之路,然後將你引向失敗,若是想要獲得成功,那就要正確認識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要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認識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發展潛力,不要一味不自信。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長遠。

能正確認識自己,讓自己在失敗時不氣餒正確認識自己,散發自身的照亮前行的路;正確認識自己,讓自己去選擇命運,而不是讓命運選擇你。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之中,注視着不遠處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靜。岸上一座木屋,樸素而又親切。湖中漂着一葉扁舟,一個人靜靜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靜而寂寞。木漿輕輕一撥,湖面泛起一陣漣漪,那調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着,跳躍着,跳向遠方……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為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為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隻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情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説:“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着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裏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着,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快樂的葉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為趣,簡單快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多希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裏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起快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雲,數數夜空裏那些頑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裏,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