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文化與人生讀後感

校園2.8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與人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與人生讀後感
文化與人生讀後感1

《文化與人生》這本書是由賀麟先生編纂完成。賀麟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我國的哲學教授張祥龍曾這樣説;“賀麟先生是引導我走上哲學之路的恩師,他的學識和人品是我所崇敬和終生感懷的。”並表示賀麟先生在他那個時代的哲學界中屬於出色之列。

坦然的説,作為一名習慣了快餐式閲讀的90後,《文化與人生》是我讀過的第一部涉及到哲學,倫理,文化和人生等方面的著作。也是我讀過的最有深度的一本書,在閲讀的過程中,它更需要的是讀者的深度思考和對中華文化與歷史的縱向理解與把握,此外它也要求我們對西方哲學和文明進程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當然也正因為它的深度與難度讓我認識到文化的深厚意藴,文明的偉大魅力與自己的淺薄。而這,也正是我的收穫之一。

書中每一篇文字都是為中國當前迫切的文化問題、倫理問題和人生問題所引起,並且根據個人讀書思想和生活體驗所得去加以適當的解答。這些解答所取的途徑,似科比較接近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西洋康德、費希特、黑格爾所代表的理想主義。篇中大都親切地自道所思所感和所體察到的新意思,以及與青年朋友們談心論學的觀點。寓個人的哲學見解以淺近的方式於各篇中,並希望引起讀者的哲學興趣進而啟發他的哲學思想。當然,他也成功了。

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講,感受較為深刻的當屬人生問題及其引發的其他問題。賀麟先生在論人的使命,信仰與生活,理想與現實,樂觀與悲觀,自然與人生觀念與行動等數篇文章中着重與剖析人生問題,並寓人生問題於大的人類文明發展和文化差異之中,且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使文章有了更廣闊的視角和深度。在信仰與生活中,他剖開政治經濟道德,對信仰進行客觀研究得出客觀原則,進而才通過信仰的功用種類過渡到文化與政治,在文章的最後則自然的談起青年的政治信仰問題並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凡是學者專家以及有知識的青年,均應該有政治信仰,或均應該培養成健全的政治信仰和正常的政治興趣。足以表明他對青年的關愛和對祖國的赤子之心。也正是這點,改變了我以往對哲學家的憑空的印象,哲學家並不是空想家,他也是根植於生活,發現與生活,同時深深的思考和關心着生活和偉大祖國的命運。

在文化方面,可以説賀麟先生是學貫中西。可以説文化問題及這本書所透露出的文化的巨大張力與底藴正是此書的精華所在。儒家思想的新發展,學術建國與抗戰建國,法治的類型,基督教與政治,納粹滅亡與德國文化,諸葛亮與道家,學術與政治,政治與修養,從看外國電影談到文化文化異同,認識西洋文化的新努力,文化,武化與商化等多篇文章均深深的打着文化的烙印。同時這些文章從始至終所傳遞和表達的一個思想也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是不分家的,不能獨立存在,而是彼此影響互相扶持的。在文化,武化與工商化中,賀麟這樣説:要搞政治,必須先有基礎。政治的基礎最初是武力,後來是財力。武力的政治產生霸道,工商業的政治產生資本家。以後必須加上一個“文化”。此外,賀麟先生所涉及到的純正的文化知識則通過王安石的哲學思想,王船山的歷史哲學陸象山與王安石等篇章表現出來,也着實讓知識貧乏的我開了眼界。古人都已經做出了那番驚天大事與成就,而我們作為後人竟然還不知,不知也就算了,如果知道了還不知進取,那我們在自歎不如的同時,也該暗自羞愧了吧。

説起倫理,其主題對象當然也還是人。也因此個人認為倫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生問題。在五倫觀念的新檢討這篇文章中,作者詳細分析了五倫的四層

要義。他講道,在種種價值中,五倫説特別注重道德價值,而不甚注重宗教,藝術,科學的價值。希臘精神注重自然,故希臘是科學藝術的發祥地。中國的儒家注重人倫,形成了偏重道德生活的禮教。我也曾對中西方文化科技與藝術的不同發展甚至教育方式而深感疑惑,而賀麟先生的這番話也真是讓我豁然開朗了。不再為阿基米德,麥克斯韋,伽利略,摩爾,牛頓等等的一大批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均出自於西方而暗自困惑了。此外,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三綱五常,五倫即為五常的意思。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而三綱是由五常進化而來,它是五常的發展與補充,提倡的是絕對,片面之愛用以補救五常相對關係的不安定。它成立於西漢,而儒教也是在西漢正式成為中國的禮教。一個偉大的帝國需要一個偉大的有組織的禮教,以嚴密有力的三綱説為核心的儒教自然因其優勝條件在那個恰當時候成為中國的禮教了。當然,它曾桎梏人心,束縛個性,妨礙進步達數千年之久,但是我們也要明白,三綱作為五常的必然發展,它也盡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現在,我們應該做的是對三綱五常加以新的解釋與發揮,以建設新的規範和準則。實際上,中華文化與文明也正是因為與時俱進的嗎特型而源遠流長的。

以上這些也只是我個人對賀老先生著作的淺薄理解。出生於上個世紀初的他,可以説是看着祖國受盡屈辱,也看着他流血流淚,看着他反抗,也是看着他一天天康復成長起來。同時他也花費畢生精力在研究着他的歷史與現在。他豐富的閲歷皆匯聚成深刻的文字,這些通古融今,縱橫中西的學術性文字,又豈是我輩靠着二十載象牙塔的生活感悟所能理解的。唯可以做的是儲備,儲備知識,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中去體會,吸收,消化。

文化與人生讀後感2

“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這是近讀餘秋雨先生《何謂文化》一書中對榮格名言的引用。從這句話的角度,我做兩種理解,一是社會文化的薰陶和傳承塑造了一個類型的人格羣體;二是個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長過程中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論,文化其實是潛移默化地影響着羣體和個體文化與文化與人生的成長與文化與文化與人生觀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對缺失,但渴求程度卻空前高漲的現代社會,如何使文化指導文化與文化與人生,進而由正確的個體世界觀、文化與文化與人生觀彙集為正能量的羣體社會人格就成了一個碩大的社會學命題。

我學識尚淺,不敢輕動如此大的課題,只妄圖從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嘗試解讀一個自認為正確的文化與人生態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從理論上言,這個概念很廣,又可以夾雜若多定語,比如社會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等,且眾説紛紜。從實例而言,去年曾做過一個民營企業文化的調研,也總結了很多實證。應該説兩者綜合會有個清晰的脈絡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東西塞在腦海裏,猶如掉進了五彩繽紛的萬花筒,瞧這個也好,那個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個才是文化!?其實概念也是一個積累和頓悟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頂般的'一記重錘下來,才會豁然開朗。開朗後(自認為)才明白,沒有明確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於沒有堅持自己對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個個花哨的説法和好聽的口號帶到了歧途。想想看,這些企業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個不是堅守堅持才成型的呢?這些文化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共同詞彙:特點和積累。綜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膽給文化一個自己的定義:文化是長期積累彙集,具有符合自身獨特特點的,能引導羣體精神和行為方式趨同的總結。

解決了文化概念的問題,就要分析文化對文化與文化與人生影響的問題了。這個方面,不用假裝學術,只直接説理解就好了。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文化與文化與人生?我想先要問自己的是需要一個怎樣的文化與文化與人生。是活出自己還是隨波逐流,是真實簡單還是偽裝繁複,是直截了當還是隱忍融合,等等。因為不同的追逐目標決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為的影響又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與文化與人生道路和結果。

再請注意到文化的定義,並沒有正面、正確、正能量一類的詞彙。這是因為,是有負面文化的,但負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執行的,能引導羣體行為趨同的東西。這種文化是很危險的,因為它會扭曲一個人的文化與文化與人生態度和社會羣體的正確視角。

比如餘秋雨先生對文化表述裏面所説的民粹文化,虛假但又惑眾,讓人誤讀民主,追捧錯誤。當功利、扭曲、目的性強的思維模式遭到認同趨同,歪風邪氣壓倒正氣的時候,文化就成了負面的文化,參與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負面人格。最危險的是,這些人有的絕然不知,有的假裝糊塗,把不正常現象當成正常現象,把歪門邪路當成陽關大道,把負面人格當成正面人格,還跳樑小醜般表來演去,鑽到小眾的圈子裏以慰快感,博得圈裏人的表面喝彩和暫時支持。殊不知這種民粹文化的最終結局還得歸落為低俗的熱鬧散去,悲涼的文化與文化與人生到來。推而廣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繹為一切看似正確實際卻錯誤的邏輯,比如好人文化,其實是會混淆試聽,不分黑白的;又比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實是會剝奪一些不哭鬧守規矩孩子的機會,而且間接鼓勵所有的孩子都哭的。還有類似餘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於公共空間的文化,疏於實證意識的文化等等。一個人的文化與文化與人生若是始終被這些若有心,若無心的負面文化包裹,始終被它們所指引,可謂悲哉!

那麼,我們應該追逐的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文化和文化與文化與人生?從個體而言,就是善良和愛。這也是餘先生所闡述的大文化的終極目標,我非常贊同。只有有了善良和愛心,才能從急功近利、物慾橫流中解脱出來,個體解脱出來,羣體才能解脱出來,反過來影響其它個體,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同樣,國家要富強,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上就是購買國貨、熱愛公共空間、互相關愛讚美、摒棄對謠言的愛好等,這也是愛國心的映射與愛國文化的趨同。從行為方式上,我們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舊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實文化與文化與人生。我相信簡單和真摯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負面文化的,當明確自己的正確理想和追求之後,我們就可以從容的對待工作和生活的關係,清晰的處理同事和朋友的關係,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開全新的處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樂空間。

標籤: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