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後感

校園6.67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後感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後感1

其實,我從小對於巴黎就是嚮往的。最近同學給我介紹了一本書,叫《帶一本書去巴黎》,他説讓我看一看,相信一定可以收穫很多東西。暑假,我抽空把這本書讀了,感覺還不夠,真想再讀一遍。

《帶一本書去巴黎》是林達書中的一篇。我非常佩服作者林達的旅行日記,他是帶着問題去尋找考證歷史的蹤跡。那是他懷揣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去的法國,走一段、讀一段。在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裏,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藝術的靈魂,傾聽着歷史的回聲,感悟着前人在血與火中凝成的思想與智慧。書裏面提到的巴黎建築、巴黎古蹟、巴黎廣場給了我全新的認識,當我把這些認識與我從前的影響聯繫起來,又增加了新的感受。巴黎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是美好的,是震撼的。 巴黎是世界名城,也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

讀完了之後感觸很深,讓我對於巴黎更加嚮往了,以後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後感2

人性的進步。有時候是工作累了讀不動,有時候又覺得總共200多頁讀完了怪可惜的。那天看林達的博客,有個人的評論寫着,這是不是林達的博客?文風很像!這一個問號一個感歎號的搭配,讓我自己有點小驚慌:這幾年基本讀的津津有味的,全是林達的書。他的書基本算是給我樹立了一個比較正確的世界觀。可是,問題在於,只讀林達的書會不會在思想上偏了。有沒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林達的觀點也是有缺陷的。這個問題倒是不值得去爭,只要大家能推薦自己覺得不錯的書給我,問題就好解決了。已經讀完就寫寫心得。如果説林達寫的四本關於美國的書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良好的制度,那寫法國的這本就讓我們開始擔憂實現這種制度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正是因為這樣的擔憂讓整個國家制度的變革畏畏縮縮,裹足不前。法國大革命氣勢如虹,對敵人的公正就等同於對自己人的背叛。在變革之前,貴族始終處於社會上層,民眾難以撼動其地位。但民眾終於有壓倒之勢將貴族從上層拉下馬,此後的走向將分兩種。

第一,民眾成立司法機構,對貴族進行審判;

第二,民眾將貴族不由分説,千刀萬剮。在變革以前,民眾認為社會缺乏公平正義的,他們需要一個公正的立法司法機構保證平民大眾的各種權利。但是如果革命趨勢發生扭轉,貴族地位岌岌可危,絕大多數人並不能夠理智地將貴族拉至跟他們平等的位置,而是順着這種慣性,把高高在上的貴族踩在腳下。中國歷史上的黨爭就是一個很好的印證。

當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他的對立面是司馬光、蘇軾。雖然雙方都是高風亮節的官員,但無論誰在朝廷得了勢,都會對對方施以陰招,打擊異己,壯大自己。而且在局外人看來所不齒的事情,他們卻可以從為朝廷為社稷的指導思想下心安理得得完成。這個時候,公平正義被英雄主義取而代之,民眾要求的是泄憤,把久久加之於自己身上壓迫和不公正發泄到壓迫者的身上去。人們只會注意到將貴族狠狠踩在腳下的史詩般的英雄人物,貴族變成了這幕王者歸來大戲的配角,襯托着英雄的光輝。隨着革命火焰的高漲,貴族被踏平,這般火焰又該燒向哪裏。總有一些人是清醒的,他們這時候就站出來,告訴早已被勝利迷醉了的人們,這場變革的最初的,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提出對貴族應該進行公正司法審判。這不正是革命所追求的東西麼?可是,理智的人終歸是少數,嗜血的人才是多數。

革命的火焰就燒到這些邊緣人物上。比如,當絕大多數人要孤立一個人的時候,你站出來説,這樣不好。其結果就是你也被孤立了。可以試想一下,當一個壞官被揪出來,你卻站出來説我們應該給他一個公正的審判。你也要求壞官的孩子在學校不應該受到歧視,諸如此類等等。這樣,革命隊伍重新劃分,有人就被趕出革命隊伍,成為革命的對立面,他們的頭顱也被絞架割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清醒,革命的隊伍也不停地洗牌。停留在革命隊伍裏的永遠都是最激進的,甚至是抱着某些私慾的革命者。當普通民眾發現自己身邊一些很好的人也被排除在革命之外,暴屍街頭的時候,他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害怕,從一種恐怖走向另一種恐怖,這幾乎就是一個週期,如果找不到一個出口,就永遠活在裏面。這樣的經歷我們國家前50年就有,不該忘記。如果説,司法無法給民眾一個公正,但我們求給貴族一個公正。因為這件事情,總得有一方做出妥協。既然他們做不到,只有我們來做。社會的進步並不是單純的一個制度改革,而是整體民眾的人性進步。

標籤:讀後感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