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無手老師觀後感

校園1.36W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無手老師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無手老師觀後感

無手老師觀後感1

這部影片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既是對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也是對“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動詮釋。在娛樂節目風行的今天,在我們的孩子爭相觀看《哈里·波特》、《鋼鐵俠》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無手老師》這樣的電影,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穫。

用一種情節劇的方式演繹真人真事,無疑是有些難度的。可喜的是,影片《無手老師》的編導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捕捉到了馬復興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對家鄉、對學生的大愛情懷。如果説,樸實及其樸實之中所藴涵的堅韌、執著、自強不息是馬復興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那麼,與馬復興的性格相適應,影片《無手老師》所採用的講述方式,同樣也是樸實、沉穩。或許,在編導看來,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餘的,只能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才能表現馬復興平凡中的不凡、普通中的崇高。為此,影片採用了紀實化的敍事方式,不去刻意講述一個跌宕起伏、充滿懸念的故事,而是注重於把勵志一類的主流價值觀念,轉化為富有質感的情節和細節,轉化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視聽畫面;它不主張演員一味地表演,而是讓他們和真實的環境、真實的人物完全融為一體。它採用了非職業演員出鏡、實地拍攝、自然照明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影片真實感人的藝術效果。通過這些努力,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便是一部不生硬、不張揚、不説教的主旋律電影,其中的人物可信可親可敬,故事如在你的身邊發生。

為了演好這部影片,演員認真閲讀劇本,主動到馬復興的家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多次走訪馬復興所在的學校,與下麻爾村的村民、馬復興的同事、學生密切交流,認真觀察馬復興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從而把人物內在的情懷、境界及其人性內涵都較好地表達了出來。對於英模人物片來説,觀眾對人物的興趣和熱情,絕不僅僅是人物外在的行為動作,而是從人物經歷中所體現出的人性內涵和人文內涵。在這一點上,《無手老師》的.追求和努力是值得稱道的。

這部影片,以張海濤等本土藝術家作為創作團隊的核心。本土藝術家擁有了解青海、熟悉青海的優勢,他們在青海的文藝創作、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中,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我衷心地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像《無手老師》的拍攝一樣,繼續以具體的作品、項目為依託,下大氣力培養本土作家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現才華的舞台,使他們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中得到鍛鍊和提高。哪怕他們一時還經驗不足,但假以時日,他們一定可以成熟起來,一定可以擔當重任。

電影、電視是遺憾的藝術,《無手老師》同樣也有一些不足。譬如説,劇中穿插的那一段“花兒”演唱,就顯得長了一些;個別地方,也還不是十分貼近生活,而多少顯露出一些表演的痕跡。但是,瑕不掩瑜,就總體而言,《無手老師》應該説是一部既有思想內涵又有藝術創新的成功之作,是我省近年來影視劇創作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

無手老師觀後感2

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電影《無手老師》,出發點應該是希望我們老師學習馬復興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以及“歷經滄桑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的超越精神。

不知為何,我不太願意將這部影片單純地與“苦難”、“勵志”、“無私”等字眼劃上等號。這部影片並沒有向我們投來無數個“催淚彈”,但看完後,卻讓人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覺得馬復興是幸福的,除了失去了雙手,上帝為他關上了一扇門,卻又為他打開了好幾扇窗。

就像他最終在獲獎感言地時候説的:我有三個願望,第一個,能夠像正常的孩子在學校裏唸書;第二個,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個,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三個願望都實現了,不但能正常唸書,還是班上的佼佼者,不但能正常地工作,還從代課老師轉了正,不但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還娶了個漂亮的老婆,生了兩個懂事的女兒……最後,還有一個當火炬手的大驚喜從天而降,你説,他是不是很幸福?

有時候,我們反觀自己,如果按照他一樣的三個願望,我們是不是早就超額完成了,但捫心自問,我們會感到幸福嗎?都在完美與不完美中掙扎,都在貪念這個世界給我們的還不夠多。

首先,來説説這部影片的男主角,馬復興,也許你會覺得他除了失去了雙手之外,呈現在眾人面前的都是完美的一面,他第一次在大學聯考志願上寫上“北大”二字時堅定的眼神,他對他的兄弟説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學時的堅定,遭到別人欺負的時候,他像阿甘一樣,用奔跑的姿態,拯救自己的靈魂,又在得知可以當老師時,同時用奔跑的姿態,向世人宣告,自己似乎獲得了重生。

他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並影響了一個又一個孩子,打開知識的大門,不求回報,無私奉獻,他又在課堂上,因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不經意間,似乎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方式,演繹了一段極具浪漫色彩的愛情……

這一切,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説,馬復興的形象是完美的。

其實不全是的,他有過絕望,得知自己不能考大學時,差點結束了生命,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的生命應該是晦暗的,他放羊時的表情是淡漠的,目光是呆滯的,甚至,連別人的諷刺令自己一度崩潰,傻得要將自己狠狠掩埋在泥土裏。

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是,他因為老婆的一句話大傷自尊,不僅嘴不饒人,手也不饒人,那個畫面讓人覺得,一個愛生如子,為了一個孩子重返學校,都能忍氣吞聲地在磚廠地上撿起老闆扔下的滿是屈辱的硬幣的人,很難想象,怎麼在自己的老婆面前,要發那麼大的脾氣?

這就是真實的馬老師,有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無手老師觀後感3

三尺講台,三寸粉筆,鑄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的是教師一生的追求。

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締造出一個個夢想與情懷的奇蹟。

看完這部電影時,一股莫名的力量湧入我的心頭,就像那大海里的浪花,一個接着一個湧進我的腦海,頓時,腦海裏一片空白,慢慢地從心底冉起一股暖流,你的身影或許永遠也揮之不去。

我知道這是一個屬於你的真實故事,因為導演並沒有多用華麗而炫目的手法來修飾。樸實而沉穩的“角色”也略顯生澀,甚至可以説無任何“表演的天分”。是啊,誰又是人生舞台上天生的“演説家”呢?我沒有離開,而是在淚眼婆娑間與你共同歷經了一回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厚德載物的精神境遇。究竟是什麼,讓你在逆境中如此的堅強不屈,保全身心?是信仰!是你那堅守的信仰——“做祖國有用的人”,讓你成為強者,讓你戰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與痛苦,讓你歷經重重矛盾與糾結,仍能在夢想的路上揚帆遠航。

你沒有雙手,卻寫得一手工整好字;你沒有雙手,卻畫得一手精湛好畫;你沒有雙手,卻給貧苦的孩子們描繪出一幅美好藍圖;你沒有雙手,卻給孩子們插上了希望的翅膀。是你,讓他們懂得知識的可貴、學會展翅高飛的本領,想要去做祖國有用的人。

你常常會將那一句:“無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得更好”掛在嘴邊。這是你前進的方向也是動力,更是一種強烈地奉獻意識與事業心,無手並不等同於無為,奮進路上,你那艱難的身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感染與激勵着更多有手之人要敢於承擔起時代賦於我們的責任,敢於承擔、樂於奉獻,只有這樣,才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價值、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同事、親友的信任與尊重。

而今,在實現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時常會將愛崗敬業掛在嘴邊。愛崗敬業不是誇誇其談、盡心盡職也不是紙上談兵,夢想不是那一瞬間的智慧與激情,它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懈與執着的行動力來實現。

這時候,我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張海迪…….雨果曾經説過,人在逆境裏比在順境裏更能堅強不屈,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全身心。是的,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的眷顧某些人,卻教會某些人面對撲面而來的困難,決不低頭屈服。解救自己的機會,就是自強不息,就是奮鬥不止。

突然間,我覺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夠,因為有手的我本可以比無手的你做得更多,更好。

無手老師,感謝你,是你讓我重拾鬥志,懂得行源於心、力源於志。堅守讓信仰閃光,奉獻讓生命綻放。

無手老師觀後感4

馬復興的名字雖曾耳聞,卻並未認真留意過。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下,也許是獲得信息的太過容易,曾經的感動和記憶往往淹沒在信息的汪洋,以至觀影之前,我已根本聯想不起無手老師跟馬復興的故事。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有關馬復興事蹟的簡介,這位自幼失去雙手卻勤奮好學、身殘志堅的下麻爾村國小教師,用他的堅韌執着和對孩子們的無私大愛,獻身教育事業三十多年,被譽為最美鄉村老師。電影“無手老師”根據馬復興的故事改編,真實講述了馬復興由一名殘疾少年成長為一名優秀鄉村教師的人生經歷。

馬老師的幾個情感片段使得主人公的銀幕形象豐滿真實,主人公馬復興和趙玉花第一次在花會上邂遇,馬復興和趙玉花新婚之夜的那一段調笑對白,馬復興在趙玉花轉正後的發脾氣鬧離婚和後來的和解複合,還有面對那位愛慕他的女同事冒失的表白而驚慌失措,雖然都是點到即止,卻也很好的表現了主人公幹淨的靈魂和真摯善良的情感。

影片的重點,還是在講述馬復興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馬復興初上講台的第一堂課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消除了人們對其能力的疑慮;為幫助貧困學生,他為孩子們買紙筆買書包買鞋子,花光工資還常在供銷社賒賬;為了勸回輟學的孩子,馬老師挨家挨户的動員,四處奔走,受盡屈辱和誤解;為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險些丟了性命。

馬復興的事蹟其實也發生我們身邊,只是不那麼典型,或許更平凡一些。

馬老師資助貧困學生,為孩子們買筆紙和買書包的片段,讓我想起了代過我一個學期國中化學課的王老師,王老師大約跟主人公差不多年齡吧,那一次我因繳不起3塊錢的學費,被校長擋在了大門外幾天,是王老師為我墊付了學費才得以重返教室,王老師其實長我並沒有幾歲,做代課老師也只有很短暫的時間,可惜我竟沒能再見面道聲謝啊。

由趙玉花老師民辦轉正與故事主人公鬧矛盾離婚的一場戲,忽然想起我的舅舅,一個先後做了十七年民辦教師卻沒有轉正的老人,年輕時為了他教書育人的理想也沒少跟舅媽吵過,白天教書備課,早晚田間勞作,早早地佝僂了腰背,如今八十多歲仍在鄉下務農的老舅,當每個月領到那三百多塊錢的民辦特補時的知足和自豪,常令我心生隱痛和愧意。

由馬復興的事蹟,還想起同樣是身殘志堅典範的張海迪、史鐵生,想起靠撿破爛資助近百名貧困學生的劉盛蘭老人,想起貴州鄉村支教卻最終選擇留下的徐本禹,……。電影中的故事或許有一些藝術的加工,真實版的馬復興從教三十多年,付出了比正常人多得多的艱辛,小小電影或許無法承載吧。

同去觀影的凌工後來問我一個問題,電影中反覆出現的那個小男孩掏牆洞的畫面,是在表達什麼呢?哈哈,有點意思,我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卻沒曾細想,似乎有解,又難於言説。

標籤:觀後感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