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論語孔子的讀後感

校園1.83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孔子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孔子的讀後感

論語孔子的讀後感 篇1

近日第二次讀了《論語》,較之第一次而言,有了更為多的體會與感悟。

大凡國人,不説對孔子耳熟能詳,起碼也對其有個大致的瞭解,因為其精髓的思想可謂超乎尋常,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堪稱民族魂。在我國曆史上,孔子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倫理家,而且還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社會實踐家,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説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學識自20xx多年前就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孔子也因此被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

儒學的思想正日益滲入到人們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每讀一次孔子,自己都能收穫很多的東西,比如:

當讀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時,我懂得了要先行後言,莫言過其行,説與做是做人的兩個重要方面,無論何時何地,少説多做,説了就做,先做後説永遠是我們應該信奉的説話行事規則;

當讀到“道聽途説,不足為缺時,我懂得了,一個傳聞,入乎耳,出乎口,不經過考證和內心的思考就説出來,委實輕率,不負責任,但現實中,偏偏又很多人,喜歡傳播這種小道消息,飛短流長,看着鬧得滿城風雨,心裏竟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其實,無論是從道德還是現實做人來講,這種心理行為,我們都應該擯棄。

當讀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挺有感觸的,對父母孝順,是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道德要求之一,甚至常常拿是否孝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孝”是一個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又有多少子女做到了呢?近些年來,受西方所謂的“自主獨立”意識的影響,年輕人不願依賴父母的同時,也把孝的意識拋到了腦後,也許真到我們切切實實想為父母做點什麼的`那一天,可能只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了。

當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我意識到了,做人得將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別硬塞給別人;自己想要站住腳,也得先讓別人站住了才行;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得成全別人有所成就的夢想。

當讀到“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時,一位仁厚長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他寬宏大量,與人為善,他教育弟子們,要多看人家的好處,進步的地方,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成就,也絕少擁有孔子那樣的胸懷,但我們應該儘量的從中汲取點什麼。

論語孔子的讀後感 篇2

女兒的讀後感《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論的語錄,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創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瞭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論語》是一本“老古董”。年輕人很少由喜歡它的。他們多半認為,

都21世紀了,誰還去看古文啊!儘管這樣,還是有人喜歡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愛屋及烏才喜歡《論語》的,就決定讀讀它。讀後覺得,他的言論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們為人處世。我最欣賞的是他“以仁為本”的思想,他的胸懷和他的學問一樣大。我認為,沉迷於漫畫書的朋友們,偶爾看看古書,體會一下前人留下的精華,是大有益處的。母親的讀後感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脱俗,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快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因此,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希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閲讀的

第一本。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起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來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閲讀過《論語》,更希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完成。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閲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孔子的讀後感 篇3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話雖有誇大之嫌,但是證明了《論語》在我國諸子百家著作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論仍被世人視為真理,不但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名揚四海,被譽為東方的聖經。

在《衞靈公》裏,他説道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時,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孔子認為他的生死觀就是將“仁”作為最高標準的。生命是寶貴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殺身成仁自古以來激勵着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在《憲問》中,孔子講到了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係。孔子認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因此,一個人除了要勇之外,還應該修養其他的各種品德,從而變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視物理和權力,崇尚樸素和道德。所以他周遊列國,宣揚自己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可惜並未受各國國君接納。

在《子路》裏,孔子闡述了自己對於“士”的理解。孔子認為,“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於現在的當政者,都是氣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雖然孔子的認識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不可否認他敢於質疑統治者的精神。孔子眼裏,統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國後才稱的上是“士”。

在《先進》中,孔子極力提倡“慎言”,不該説的話絕對不説。因為,白玉被玷污了,還可以把它磨去,而説錯了的話,則無法挽回,希望人們言語要謹慎。

在《季氏》裏孔子談到,交朋友要結交那些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而不要結交那些逢迎獻媚、花言巧語的人,要用禮樂調節自己,多多地稱道別人的額好處,與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隱瞞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顏淵》中,孔子談到了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於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衝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

總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規範人們的舉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論語孔子的讀後感 篇4

喜歡萊蒙托夫的一首詩:“一條船,孤獨地航行技術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尋求一個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們向前進行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我,願做這隻孤獨的小船,帶着碧波盪漾在寧靜的大海里,奉承着,駛向前方,感受着陽光的温暖。

高中時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們不再是無知的孩子,我們學會了獨處,學會了與自己相處,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世俗智慧,體驗到更多的人性温暖,心靈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個頑皮的孩子,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死亡,悲傷,或者分離,他每天都在自己製造的悲傷情境中度過,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像是無病呻吟,自憐的笑話。現在我們更珍惜寶貴的生命,更瞭解那些不冷不熱的人,我想,這不是虛偽,而是更熱情地與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從來沒有一個人的損失。我們慢慢沉醉於一個人的世界,寫作學會了面對喧囂後的寒冷,學會忍受孤獨與寂寞,像鳥兒一樣孤獨的小船,像海深,騎兵冰,波瀾不驚的心臟,但它藴藏着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們,再也不是沒有了對人情冷暖的過多傷感。我們可以慢慢習慣於客套和僵硬,卻仍保持自己那顆温暖的心,用真心對待學生每一個問題值得企業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去認知發展社會,感悟生活世界,將那些工作瑣碎、無所謂、負面的東西進行過濾。

今天,我們為偉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嚮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隨着時間的推移,看着生老病死在我們身邊,我們不禁移動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試圖讓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我們是嚮往,嚮往未知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併為奇觀的世界無限的嚮往。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在不停進行運轉,生命在中國不停消逝,我們也在不停發展成長。被歲月拔節,我們學會了學生感恩,學會了一種淡然,學會了他們懷着這樣一顆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這個迷濛慌亂的時代裏,為自己的未來經濟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