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教版河中石獸教案(通用7篇)

校園3.18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河中石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河中石獸教案(通用7篇)

河中石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言詞彙,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 、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 、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裏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後,人們會在哪裏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裏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裏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 遊” 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 、解題

河中石獸: 河中: 表示地點; 石獸: 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 、作者簡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 、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圮(p ǐ)募(m ù)棹(zh ào )柿(f èi )

湮(y ān )齧(ni è)溯(s ù)歟(y ù)

2 、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語氣。

3 、學生再讀,賽讀

4 、對照註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 、師生解疑

三、閲讀故事、明白道理

1 、 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 在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麼地方找石獸。他們各自的依據是什麼?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尋找石獸的方法

人物

尋找地點

理由

結果

探究原因

寺僧

求石獸於水中

不可得

沒考慮流水、石獸、流沙的關係

寺僧

順流而下

以為順流下矣

無跡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流沙

講學家

原地沙下

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眾服為確論

考慮了石獸和流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當求之於上流

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 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於數裏外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3 、問題探究:為什麼 “ 老河兵” 的結論是正確的?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和沙的性質,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沙的性質,河流的性質。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師:好,現在回到我們上課前的那個問題,西雙版納那條河中的大石會在上游發現,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嗎?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説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 遊” 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的説明,文中所記,確非虛言。這是現代版的“河中石獸”,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 年4 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4 、討論:如果水中的石獸是這樣(展示圖片),那麼,它向上遊走的機率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如果是一塊小石子呢?

學生討論,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師:既然如此,那麼作者反問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我們該怎麼回答?

生:不可據理臆斷。

5 、談啟示:

(1 )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2 ) 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穫(懂得)了()

學生回答

四:拓展遷移 :閲讀《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1 )其苗之不長而揠(2 )之者,芒芒然(3 )歸,謂其人(4 )曰:“ 今日病(5 )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6 )矣。

註釋:

1 、閔( m ǐn ) :同“ 憫” ,擔心,憂慮 2 、揠:拔

3 、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 4 、人:這裏是指家人

5 、病:勞累,困苦 6 、槁(g ǎo ):草木乾枯, 枯萎

附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説:“ 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他兒子聽説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規律。

總結: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曾説: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憑老經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 ,所以,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紀昀教我們的行事之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五、佈置作業:

1 、熟讀並背誦課文

2 、積累有關勇於實踐的名言

3 、課下閲讀《閲微草堂筆記》

六、板書設計:

河中石獸

紀昀

僧人根據常情,考慮不周

講學家空談理論,主觀臆斷→實踐出真知

老河兵經驗豐富,考慮全面

借事————————説理

河中石獸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學法指導:

自主、朗讀、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這個故事啟發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儘可能少鬧那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學家一樣的笑話。讓我們一起走近文本吧!

一、檢查預習。

1.給下面加線的字注音。

圮於河(pǐ)棹數小舟(zhào)曳鐵鈀(yè)

為暴漲攜之去(zhǎng)齧沙為坎穴(niè)

倒擲(zhì)溯流逆上(shuò)]

2.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1)一寺臨河干。臨:____幹:__

(2)山門圮於河。圮:

(3)閲十餘歲。閲:______歲:____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河水沖走呢?

(2)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譯: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4.瞭解作者:

紀昀(1724~1805)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死後諡文達。紀昀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200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鉅著。

二、問題導學。

1.文中講到了哪幾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

三種: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獸會漸沉漸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於河水衝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2.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達標訓練

1.給下面加線的字注音。

圮於河()棹數小舟()曳鐵鈀()

為暴漲攜之去()齧沙為坎穴()

2.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1)一寺臨河干。臨:____幹:__

(2)閲十餘歲。閲:______歲:____

3.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學者、文學家________。字________。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補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紀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領域。本文選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小説《閲微草堂筆記》。該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於考據的文字。

一、問題導學

1.課文説了一件什麼事?

説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2.想想這一個關於找石獸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用“誰…找石獸”的形式説説每段的意思。(僧、講學家、老河兵)

3.請學生一段一段的讀,想想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獸。用“誰怎麼樣找石獸”的形式説説。

三種: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獸會漸沉漸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於河水衝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二、訓練達標

1.指出下面加線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1)如是再齧

古義:______今義:

(2)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______今義:

(3)但知其一

古義:_______今義: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聞之笑曰B.當求之於上流C.一老河兵聞之D.其反激之力

三、拓展延伸

收集有關勇於實踐的名言:

(1)百聞不如一見---班固

(2)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毛澤東

(3)實踐是思想的真理。-----車爾尼雪夫斯基

四、達標訓練

1.本文主旨句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辦法?

3.文章中寫到了兩次“笑”,你怎麼理解其中的意味?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河中石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閲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培養學生實際調查觀。

教學重點:

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積累文言詞彙,並能背誦文章。

教學難點: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課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夯實基礎

字詞過關

1.重點字

圮(pǐ)募(mù)金棹(zhào)小舟?木柿(fèi)?曳(yè)鐵鈀(pá)

湮(yān)沒齧(niè)齒?溯(sù)流?臆(yì)斷歟(yù)

2.通假字

曳鐵鈀(“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具)

3.古今異義

(1)二石獸並沉焉(並,古義:一起;今義:並列?)

(2)閲十餘歲(閲,古義:經歷;今義:閲讀?)

(3)蓋石性堅重(蓋,古義:句首發語詞;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4)但知其一(但,古義:只;今義:錶轉折,但是,卻)

(5)是非木杮(是,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

(6)求之下流,固傎?(固,古義:副詞,本來;今義:堅固)

(7)爾輩不能究物理(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今義:物理學)

(二)作者簡介

紀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曉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編加的)。清代學者、文學家,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晚年自號白雲,乾隆年間進士。他的著作有《閲微草堂筆記》,他編撰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貢獻。《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

背景介紹

本文選自《閲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滄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獵”(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和智慧,尤屬佳品。

整體感知

詞類活用

(1)棹數小舟(名詞用為動詞?,划船)

(2)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特殊句式

(1)被動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可譯為“被”)

(2)倒裝句當求之於上流(狀語後置,狀語“於上流”放在動詞“求”的後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得”的後面省略了賓語“之”)

河中石獸教案 篇4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複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故事説了一件什麼事?

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1、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五、分析最後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繫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閲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訓練題。

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遊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閲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説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並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説”。《閲微草堂筆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説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於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説的這個故事,儘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遊,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並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裏去了。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裏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裏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説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説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河中石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點知識掃除字詞障礙,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説明

一、作者引入新課

1、講一小故事:

1、傾聽有關紀曉嵐的故事由作者紀曉嵐這位大有關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

2、講一講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説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 “風流才子”--紀曉嵐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其才 (自由發言,分散回答)、 趣,從而也掌握一華了。

3、參照註釋,知道有關些必要的文學常識。

4、組織學生講一講 《閲微草堂筆記》的文學常識

5、引出《閲微草堂筆記》 共24卷,記述狐鬼神怪和見聞瑣事。

二、朗讀,感知課文

1、 範讀、領讀課文 、跟讀,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點撥:字詞的讀音 掌握字的讀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

3、發言:複述課文中的故事 後學生在自行朗讀,複述課文中所講故事。 課文講述了尋找兩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夠在石獸的故事。 讀清讀順的基礎上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説明

三、合作學習,交流討論

1、引領、點撥學生掃清課文的 先自己參照書下注釋,邊讀邊對照注 以這種小組合作的字詞理解障礙。 釋翻譯,遇到問題及時做標記。 形式,來解決疑難

2、組織學生分組合作 後分小組討論: 問題,降低難度,試翻譯課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難問題拿到小組內來 進而培養學生這種討論解決。 閲讀淺近的文言文

關鍵詞: 的能力。

古今異義詞:幹 閲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牽引

③湮:埋沒……

3、課堂交流,資源共享。 再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積累文言字詞

以考試的形式,積累文言 有問有答的: 在課堂有剩餘時間字詞的解釋 掌握: 的情況下,增置此選派一學生為主考官 齧:咬,這裏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環節,使學生對課提出問題,同學回答 沖刷。 上所學的知識進行

溯:逆流而上。 鞏固,強化訓練.

課後作業:

A、B級學生繼續認真閲讀課文,寫一篇小短文,説明能夠在上游找到石獸的道理。

C級學生抄寫並翻譯課文。

河中石獸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學習敍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難點:學習敍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知識鏈接】

1、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十九年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戌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親自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2、寫作背景:本文選自《閲微草堂筆記》。題目是編者加的。《閲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説,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編寫成。在內容上,主要蒐集當時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野怪談,或親耳聽聞的奇聞軼事;在空間地域上,範圍遍及全中國,北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3、筆記小説: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向的小説創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説”的特徵。“筆記”使其在記敍上獲得了一種散文化的記敍空間,在這一空間裏,作者可以敍述,也可以表達別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説”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敍述和創作,由於“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可以使“小説”創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敍述相互交叉,優勢十分明顯。

【自主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河干( ) 門圮( ) 船棹( ) 曳 ( ) 湮沒( )

齧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斷( )

【朗讀課文,翻譯】

1、翻譯全文。

2、完成《學輔》P86 第2、3、4題

3、理解重點詞。《學輔》P86第5題。

4、 重點理解的句子:

(1) 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2. 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概括各層大意。

【再讀課文,文本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説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試歸納總結。

經 過

人 物

尋找地點

原 因

結 果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4、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5、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説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為什麼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這説明了什麼?(《學輔》第12題)

6、結合全文,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徵。

7、“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把握文章主旨】

8、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學輔》第11題 )

【寫作鑑賞】

1.層層鋪墊。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3.細節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小結】

【隨堂測試 】

1、 課後第五題

2、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説到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

A、爾輩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C、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

A、水不能衝石;

B、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顛;

D、石必倒擲坎穴中。

3、下列敍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衝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衝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4、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古義和今義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5、下列句中黑體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門圮於河(倒塌)

B.棹數小舟(划船)

C、不亦顛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事例?

7、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河中石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棹”“傎”“圮”等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訓練文言文閲讀的能力。

2、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逐步培養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部分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部分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理解。

三、課時課型:

兩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簡介

紀昀(1724-1805),清代文學家、學者。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閲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給生字注音

2、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

三、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聽範讀課文錄音。要求:

(1)注意停頓和語氣節奏;

(2)標出疑難字詞。

合作共贏

(1)學生齊讀課文。

(2)結合課文註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分小組解分段落解決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

(3)互相提問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及句子(被提問方答對問題,提問權交給該方,循環往復。)

文本探究

根據課文內容小組合作填寫下表

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