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曾參《大學》內容簡介介紹

校園2.01W

説到《大學》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是我國四書五經之一,藴含着許多古樸的道理,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曾參《大學》內容簡介介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曾參《大學》內容簡介介紹

《大學》

作 者:春秋·曾參 撰

成書年代:春秋末期

分 類:國學寶典·經部·經學史等

內容提要

《大學》是《禮記》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註》,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元延祐年間,以《四書章句集註》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芸芸士子幹祿之必讀經典。

朱熹認為《大學》是“為學綱目”,且“四書”中以《大學》為最易曉,故讀“四書”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着重討論個人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修養的目標,後人稱之為“三綱領”;又提出實現天下大治的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人稱之為“八條目”。為進一步服務於理學思想,朱熹加了“格物致知”一章,為《大學》原文所無。

今天讀《大學》,我們大可拋開理學家之莊嚴面目與經學家之道德衣冠,想象古人或正襟危坐,或顛倒衣裳,嚴肅而真誠地反省自己,並不厭其煩地記錄自身感受,以示同儕後輩,用心可謂良苦。我們也可以嘗試走近古人,關注自己內心所想,畢竟,無論在多麼現代化的社會中,注重自我修養,帶來的終歸是件愉快的事。

《大學》歷代注本很多,主要有宋朱熹的《大學章句》、《大學或問》,宋真德秀的《大學衍義》,明王守仁的《大學問》,清陳確的《大學辨》,清李塨的《大學傳注》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本。

《大學》得經典語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