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醫精誠》讀後感

校園6.59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醫精誠》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醫精誠》讀後感

我的學醫生活生計已過兩年半了,對於我們將來從事的職業也有了初步的熟悉。醫生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健康神聖的扞衞者。今年冷假我讀了《大醫精誠》,發現落在醫生身上的樞紐詞就是責任。《大醫精誠》實在不是書名,而是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着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

作者孫思邈是唐朝知名的醫師與羽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知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而《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世簡稱為《千金方》。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備急千金要方》卷首以顯着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凸起地誇大了作為一位優秀醫生,必需具備高尚的醫療道德涵養和精闢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為此,該書逐一作出了醫德與醫術的嚴格要求,成為歷代臨牀醫生涵養的繩尺。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確地説明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影響深遙。直到現在,我國的不少中病院校仍用它作為醫學誓言,並用它作為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

我總結了醫者必須的四種品質:

【細心】

《大醫精誠》中有這麼一句話“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衞之通塞,固非線人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意思是説:“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仍是虛損,血脈營衞之氣是暢通仍是梗阻,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瞭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放到當今醫學就是説不能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做全面細緻必要的檢查。這就是為什麼診中斷學要我們深刻的熟悉每項檢查的臨牀意義的原因。醫療流動也應該屬於服務性的行業,服務的對象是人,活生生的人,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患者關心、細心,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孫先生提到“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專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就是説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涪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暢通流暢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雹筋骨有強壯荏弱的區分,只有專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

【用心】

除了行醫細心以外,還要有紮實深摯的醫學知識基矗文中提到“必需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説,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就是説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進地探究醫學原理,用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説,一知半解,就説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我覺得這句話説得很對,這要求我們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要勤懇奮鬥、持之以恆,以後行醫的過程中要不斷改進,學而時習之。

【靜心】

有人説學醫苦學醫累,甚至有某些醫生説學醫要辛勞一輩子,我覺得他們説得是很其實的話。但是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低級階段,人民的餬口健康水平還不高,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祖國的衞生事業而獻身。現在越是勤勤懇懇地學習,是為了行醫時能更好的為人們治療疾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所以孫先生説:“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看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與“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説長短,議論人物,誇耀申明,訾毀諸醫,自矜己德,無意偶爾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從而我們知道行醫就更修道一樣,要“六根清淨”。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西方的良多僧人行醫的緣故。

【仁心】

在我國古代,醫術又稱作仁術。孫先生説:“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統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也就是教育我們行醫要一視同仁,不可此重彼保

細心、用心、靜心、仁心—-這四種行醫的高尚品質正式我們要學習的。作為現在的我們來説,要當真學醫,打好紮實的基礎,為未來祖國的衞生事業絕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