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範文

校園2.87W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供大家參閲。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範文

  百家講壇觀後感(一)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説“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眾説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啟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説,學習、借鑑《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為了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可以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鑑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大量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通過借鑑與鑽研,一樣可以做到。“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鑑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現在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

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着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二)

自我看百家講壇,10集的蘇軾是最喜歡的,每每重新觀之,不覺厭煩,喜愛猶深。

喜歡蘇軾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講解。北師大的教授個個另人敬佩,現在正在播出的《論語》就是北師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幾首詞和蘇東坡這個名字。在看完節目後,在我的腦海中已經出現了一個生動的蘇軾:豪邁,開朗風趣,愛憎分明,愛國為民,做人達觀不拘小節,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蘇東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進之人生,又是終生追求隱逸之人生。這些正是東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對如此偉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實在有限,寫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後能對蘇軾有進一步的瞭解,也喜歡上這位千古難得的奇才。

先説蘇軾的父母,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見解的婦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養和學識。有一次她給蘇軾講《後漢書 範滂傳》。東漢名士範滂反對宦官專權誤國,漢靈帝大逮黨人,範滂鎮 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訣別説:“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程母講到這裏,激動不已。蘇軾問:“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程氏堅定的説:“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蘇軾因此自幼立志以範滂為楷模,為官後清正廉潔,奉公愛民。他在任開封府推官期間,秉公執法,斷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時,洪水將淹城,他“誓與城共存亡”,發動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災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時,他關心民瘼,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掛其畫像,飲食必祝,並建生祠以紀念。由此可見,母親的早期教育,對蘇軾後來的道德節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覺得很感動,有這樣的母親,才有了這樣的蘇軾! 父親蘇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要求很嚴格,他一生沒做什麼大官,但卻培養了北宋文學的兩個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這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

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大學聯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説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説:“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説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百家講壇觀後感(三)

我們班一起看的`這個節目,感覺相當精彩。因為《百家講壇》是一個老少皆宜的節目,在這裏,教授們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的演講,常常使我們在快樂中收穫知識。

以前我看過了《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片,是《跟司馬懿學管理》,主講是趙玉平。其中的兩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計”這個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別人看了這個故事,都只為諸葛亮的機智勇敢而稱讚不已,但誰會想到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一個特點——謹慎。他是因為害怕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萬大軍,被僅僅擁有兩千餘人給嚇走了。這足以看出司馬懿的謹慎,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去冒險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領死工資過日子,積攢下來的錢,要麼存銀行,要麼買國債,連房子有時都怕貶值不敢買。相反就是一些敢於投資的人,這種人佔社會的小部分,寧可傾家蕩產也要搏一搏,這種人要麼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麼一舉成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這種人是敢於冒險的。司馬懿就是現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當他聽説諸葛亮的實際兵力時,就像一個不肯投資的小市民,當聽説自己不肯投資的東西現在能夠賺一大筆錢一樣,腸子都悔青了。

司馬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忍耐。《三國演義》裏的故事是這樣的:諸葛亮為了激司馬懿出戰,於是便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的部下紛紛要求出戰,可是司馬懿卻忍住了,一直等到諸葛亮死,司馬懿才放心大膽地調兵攻擊。同樣,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司馬懿是個能幹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縮。,有時能有大丈夫的氣概,有時又能給人裝孫子,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這種人,用“心狠手辣”來形容毫不為過,可正是這種像司馬懿一樣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當今社會才是幹大事的人。

《百家講壇》是一個精彩的節目,它讓我們收穫知識,做人的道理,我愛看《百家講壇》。